风痱

( fengfei )

别名: 失语症 , 中风后遗症 , 喑痱

中医

简介:
中风后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类疾病
病机:
风痱指多为中风之后,风痰内扰,瘀阻经络,或肾虚精亏所致。
类证:
1.口僻:虽有口眼喎斜,面部麻木等症状,但无中风病史,亦无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
2.肌痿:无中风病史,亦无口眼喎斜、语言不利等症状。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或口眼喎斜,头痛眩晕,胸脘痞闷,咳吐痰涎或喉中痰呜,语言謇涩,苔白腻,脉弦滑。祛风化痰神仙解语丹加减。
2.气虚瘀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语言謇涩,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淡有瘀点,脉细涩。益气行瘀。补阳还五汤加减。
3.肾精(气)亏虚证:音喑失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或肢体软弱,半身不遂,舌淡,脉弱。补肾益精。地黄饮子肉桂附子,加木蝴蝶等。
4.肝肾亏虚证:语言謇涩,肢体瘫痪,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肉削肤燥,舌淡,脉细弱。补益精血虎潜丸加减。

“风痱” 相关论述

“痱”与“废”同义。指中风后出现偏瘫。

病源风痱之状。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随者。风痱也。时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也。(出第一卷中)
千金风痱方。风痱者。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随而不强直是也方。
伏龙肝(五升末) 冷水八升和搅。取其汁饮之能尽佳。(范汪同兼主中恶出第八卷中)
古今录验西州续命汤。疗中风痱。身体不自收。口不能语。冒昧不识人。不知痛处。但拘急中外皆痛。不得转侧。悉主之方。
麻黄(六两去节) 石膏(四两碎绵裹) 桂心 当归甘草(炙各二两) 芎 干姜黄芩(各一两)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两仁)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九升。先煮麻黄再沸。吹去沫。后下诸药。煮取四升。初服一升。
稍能自觉者。勿熟眠也。可卧浓覆。小小汗出已。渐渐减衣。勿复大覆。不可。复服瘥。前服师胡洽集验文仲肘后千金同)又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疗产妇大去血者。及老人小儿方
甘草(炙) 桂心 当归人参石膏(碎绵裹) 干姜(各二两) 麻黄(三两去节)芎(一两)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两仁)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更服。
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两味。(出第八卷中)

论曰气血虚甚。风邪乘之。内外不得通泄。其病为痱。风痱之状。身体不痛。四肢不收。神用也治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续命汤方
麻黄(去节先煎去沫焙三两) 甘草(炙) 桂(去粗皮) 当归(切焙) 人参石膏(碎)干姜(炮各二两) 芎 (一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四十枚)
上九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当小汗薄复。脊凭机坐。汗出则愈。
风痱身体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识人。不知痛处。但拘急中外皆痛。西州续命汤方
麻黄(去节先煎去沫焙六两) 石膏(碎四两) 桂(去粗皮) 当归(切焙) 甘草(炙各二
上九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初服犹能自觉者。勿热服也。可卧浓复。小汗出已。渐渐减衣。勿复大复。不可复服。前服不汗者。再服汗出治风痱四肢不收。言语謇涩。防风汤方
防风(去叉锉) 独活(去芦头防己秦艽(去苗土) 黄 芍药白术远志浸切焙二两)粗皮生姜汁炙五遍二两) 五加皮(二两) 熟干骨皮(二两) 人参(二两) 茯神
上二十六味。 咀。每以六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温二服。空心夜卧服之。若觉心中烦热。每煎将熟。别入竹沥一合。更煎三沸温服
风痱肢体缓弱。言语謇涩。冒昧不识人独活汤方
独活(去芦头四两) 芎 芍药(各三两) 当归(切焙干二两) 白茯苓(去黑皮)防风羊角(镑屑各二两) 甘草(炙锉一两半) 磁石(烧赤醋淬五遍五两) 防己(三两) 麦门冬(去心焙二两) 白
上一十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一枣大切。生地黄一钱切。杏仁五枚去皮尖研碎。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午时夜卧各一服。
风痱身体不能自收。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干三两) 石膏(碎二两) 桂(去粗皮一两) 芎 干姜(炮) 黄芩(去黑心各半两) 当归(切焙干一两) 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炒四十枚) 甘草(炙锉一
上一十味。锉如麻豆。每六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温二服。空心夜卧各并二服生姜曾大治风痱言语謇涩。四肢不收。独活散
独活(去芦头天麻(各三两) 白藓皮地骨皮麦门冬(去心焙) 薏苡仁防风(去羚羊角附子
上一十六味。捣罗为细散。每服温酒调下二钱匕。不拘时候。
风痱身体不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天麻地榆丸
天麻地榆玄参金铃子乌头(去皮脐生用) 乌药(锉) 防风(去叉) 乳香(研)时极细为度半两)
上一十三味。除乳香等别研外。余药焙干。捣罗为细末。入前研药拌匀。炼蜜和杵千下。丸如鸡头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空心日午临卧。茶酒化下。嚼吃亦得。
风痱身体不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时能言者。保寿丸方
牛黄(研) 丹砂(研) 雄黄(研) 犀角(镑屑) 天麻蝉壳(去土) 干姜(炮)白僵蚕(炒) 半夏(汤洗十遍焙) 乌蛇(酒浸去皮骨炙) 天南星(炮) 白附子(炮)当归(切焙) 麝香
上一十五味。捣研为细末。用槐胶三两。以长流水浸三日。取捣令烂。入药末。不语搜和。
煎下二丸。浴后更服二丸。衣被盖汗出立瘥。产后中风或中急风豆淋酒及梨汁薄荷汁。
化下治风痱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强直者。伏龙肝汤方
伏龙肝(二升)
上一味、以冷水四升和。搅取汁。去滓澄清一升。分温饮之。作两服。

①病证名。四肢废而不用的疾患。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简称痱。证见四肢废而不用,身无痛。甚则可见口不能言,神志昏乱等。《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录《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备急千金要方·诸风》治疗风痱用三味竹沥饮竹沥汤。《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治风痱换骨丹疏风顺气圆、八宝回春汤等方。
②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治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遂灸法:度病者手小指内岐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所注上,合其下,升其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升上,令三合其状,如到(倒)作△字形。男度左手,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处,同时起火,各一百壮愈。”即取患者小指至掌横纹内侧端间距离为度量单位,以其一端置脐中,沿前正中线直上,于度端定一点。于此点上再以同等长度作一倒置等边三角形,其底边呈水平,三角各顶端是穴共3穴。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风痱。定位在中脘穴下0.5寸一穴,左右旁开1.5寸各一穴,共3穴。主治中风不语,手足不遂。艾炷灸3-7壮。

(论二首 方九首 灸法一首)
论曰∶风痱者,猝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强直者是也。治之以伏龙肝五升为末,冷水八升和搅,取汁饮之,能尽为善。(《肘后》此方治心烦恍惚腹中痛满,绝而复苏。)
自此以下九方皆主此风,用之次第宜细寻之。
论曰∶凡欲医此病,当知先后次第,不得漫投汤药以失机宜,非但杀人,因兹遂为痼疾。已既得之,当进三味竹沥,饮少似有胜于常,更进汤也。竹沥饮子,患热风者,必先用此制其热毒

风痱之状,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随者,风痱也。时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

本证风痱,近加受暑,脉虚身热,倦怠口渴。经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暑伤气是以倦怠。夫暑乃六淫标邪,虽无大害,特恐质亏不胜病耳。商仿清暑益气汤大意,以俟消息。脉仍虚急,热甚心烦夜不安寐,方内酌除 术,加以玉竹本草言其用代参 ,不寒不燥,且能治风淫湿毒寒热大便五日未圊,小溲数热,肺与大肠表里,又与膀胱气化
古人治暑证,每用生脉散者,以其有保肺清金之能也。病躯加受暑邪,恙经六日,两进清暑益气,辅正涤邪,形倦肤干,热仍 ,心烦口渴,溲数便闭张介宾云∶干锅赤裂,润自何来,但加以水,则郁蒸畅然,而气化四达。宗玉女煎。早服玉女煎,薄暮复视,病势依然。暑邪留着,原难急驱。今日已服药两渣,末便再进,暂与荷蜜煎代茶。便通肤泽,往日早晨热缓,交午复甚,心内如焚,今午热势平和,无焦烦辗转之状,病躯治标,亦不得已。兹既势平,自当斟酌,无使过也。前药退松,昨午其热复甚,溲数口渴,心如煎熬,质虚恙重,况加反复,切虚更改。揣诸病情,得无心营胃液,为热灼伤,以致焦烦嘈杂者欤。宗阿胶鸡子黄汤法。
安波按∶方议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