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

( juxibaobingduganran )

别名: 巨细胞包涵体病

西医

简介:
由巨细胞病毒侵入人体对婴幼儿产生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
病因:
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疱疹病毒,含双链dna,电镜下为20面体,直径约150-200nm。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其唾液、尿、血、乳汁、子宫分泌物、精液、粪便等均可含病毒。能通过胎盘引起先天感染或由于后天长期接触经呼吸道、消化道或性生活而受染。
人群:
受染孕妇逐渐产生免疫力,因此孕妇妊娠前3个月受染时,胎儿常受染;妊娠中3个月受染则胎儿可能受染;妊娠后3个月受染则胎儿很少受染。
发病机理:
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初次感染cmv后,病毒常潜伏于体内,于妊娠或免疫抑制时,潜伏病毒可被激活而成感染性病毒。此外,cmv带有癌基因。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流由血细胞(多核细胞及单核细胞)带到全身各处。原发感染时,因机体缺乏相应抗体,病毒广泛侵入各器官,在上皮细胞,形成典型的巨细胞包涵体病变、间质性炎症及灶性坏死等。复发感染时病毒量少,体内常有一定水平的循环抗体,病变及临床表现一般较轻。复发可由内源性的潜在病毒激活,也可因感染不同抗原株的cmv或感染大量相同的毒株而致病。cmv感染可损害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以后者为甚,表现为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t辅助细胞数降低而t抑制细胞增多,导致了慢性潜伏感染。与此同时白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故患者虽有循环抗体但不能保护机体免受再次感染,且于尿及宫颈液仍可排出病毒。
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cmv感染是困难的,但有如下情况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再结合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以明确诊断:①凡早产先天畸形及营养不良婴儿,或在新生儿期出现原因不明的黄疸肝脾肿大紫癜鼻出血、小头畸形和脑、眼损害者。②儿童或成人有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的单核细胞增多征群者。③免疫功能低下者或骨髓、肾脏移植者等出现发热及间质性肺炎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者。
病史:
潜伏期一般4-8周,根据年龄及宿主免疫状态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类型。
体征:
先天性感染:与乙型肝炎、弓形体病、风疹单纯疱疹病毒等相同,cmv可由孕妇经胎盘传给胎儿。多发生在母体初次感染或既往感染的再激活之后,前者胎儿出现严重病变的危险性高于后者。妊娠越早期获得的感染导致胎儿的病变也越严重。妊娠期的cmv感染常轻或无症状,因此产前难被发现。受感染的胚胎白细胞播散全身,侵犯胎儿的各器官,导致发育异常。先天性cmv感染可引起新生儿早产,90%出生时无明显症状,少数可于数月或数年后出现。5%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典型的巨细胞包涵体病症状,表现为低体重、小头畸形、视网膜脉络膜炎黄疸肝脾肿大、间质性肺炎、抽搐、血小板降低等,病死率极高。存活者可有严重的精神发育迟缓及失听等。cmv是造成智力缺陷最常见的病毒,可有永久性的脑损害,也可表现为智力或听力障碍。
健康人的获得性感染:婴儿cmv感染是指分娩时通过有cmv存在的产道受感染,或出生后通过带病毒的母乳而受染。多数在出生后2-4月内发病,症状轻,多属亚临床型,也可有中等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淋巴结肿大、间质性肺炎、皮疹等,如无细菌并发感染,多自行缓解,偶可留下智力障碍。儿童在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生活中密切接触,cmv可经唾液及尿等污染手及玩具而传播。据报告5岁以下的儿童9.4%-29%的尿有cmv,5-15岁时为9.5%-15%。唾液的带毒率与之相仿。临床表现与成人获得性感染相仿,但颈淋巴结肿大较成人为甚。健康成人可从儿童获得感染,也可由性交感染,性生活杂乱的人受染更多。临床表现主要是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的单核细胞增多征群,表现为发热,热程平均3周,可达5周,有肌痛、头痛、皮疹、扁桃体炎、全身淋巴结肿大、黄疸肝脾肿大等,也可表现为心肌炎、guillain-barre综合征、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周围血象白细胞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
免疫缺陷者的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及器官 移植者等维持免疫抑制治疗者的cmv感染可由潜伏的病毒(潜伏在宿主、血制品或移植的器官内)再激活引起。输血,特别是输白细胞、骨髓移植、肾移植等都易获得cmv感染,艾滋病有极高的cmv感染率。器官移植者常于移植后1-2个月内发生cmv感染,常为亚临床型,但如发病,则临床表现多而重,最常见的是发热、间质性肺炎,也可有肝炎、视网膜炎及胃肠道症状等。间质性肺炎是骨髓移植及肾移植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起病慢,患者有气急、干咳、紫绀,两肺下可闻及湿罗音。轻者可无明显症状,胸部摄片时发现两侧间质炎症,2一3周后自愈。器官移植者发生cmv感染后,发生排斥的危险较高,排斥一般在移植后一个月内发生。cmv感染本身也可造成免疫抑制,使之易引起其他机会病原体,如细菌、真菌、卡氏肺孢子虫和单纯疱疹病毒等的感染与播散。此外,cmv与kaposi肉瘤和恶性肿瘤有关,可发生在前列腺、直肠和子宫颈等处。
影响诊断:
②电镜检查:由于cmv有典型的疱疹病毒结构,因此可用电镜直接检测尿标本或感染组织中的病毒颗粒,也可再用特异性的荧光抗体检测此病毒颗粒的特异性。
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①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尿液、咽洗液、血细胞等标本采取后宜置于4℃冰箱中,最好立即进行检查,常用的是人胚纤维母细胞或包皮上皮细胞培养,一般在1 2周后可见到细胞变圆、团聚等病变。1985年 smith等将标本接种到有细胞培养的玻片上后经离心沉淀使病毒进入细胞,再置入含二氧化碳的孵箱中培养, 16h后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染色,即可检测到感染细胞中的早期抗原,为本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极好的方法。但病毒培养阳性并不能区别是病毒携带状态或cmv病。
部分病人冷凝集试验、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阳性。
组织学检验:
③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检测组织(肾、肺、肝等的活检标本)或脱落细胞涂片(尿沉渣、间质性肺炎气管灌洗液的沉渣等)中特征性含核内包涵体的巨细胞有助于诊断。
受染细胞增大3-4倍,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中心深染色浓,周围有一亮圈与核膜分开,酷似猫头鹰眼。尿沉渣检查的阳性率并不高,病后也可长期阳性。应用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也可直接检测组织或脱落细胞中的cmv抗原。④分子杂交技术也应用于白细胞、尿液和组织等临床标本的检测,该方法是先从标本中提取dna,然后用放射活性标记的cmv探针与之进行杂交, 48-72h可得阳性结果。
治疗: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及阿糖腺苷治疗其他疱疹病毒疾病有效,但对cmv感染无效。阿昔洛韦的衍生物dhpg(9-鸟嘌苓)在试管中作用较阿昔洛韦强25-50倍,但其副作用也大,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其最主要的副作用。该药的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巨细胞病毒感染” 相关论述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legalovirus,hcmv)的一种全身感染综合征。因被感染细胞变大,核内和胞浆内出现包涵体,故本病又称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cid)。巨细胞病毒感染症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唾液腺病毒症,是无症状限局性感染,婴幼儿较常见;另一种是全身感染,主要侵犯婴儿,比较少见。但由于性俗的改变,成人由性行为感染此类病毒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故已归为性传播性疾病。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一种病毒感染,可由出生时获得或出生后任何年龄被感染。
巨细胞病毒随处可见,现症感染患者可能经他们的尿液或唾液排出病毒。病毒也能通过宫颈粘膜、精液大便和乳汁被排出。在各种机构如学校中,日托中心等内的儿童,常相互传播这种病毒。病毒也能在男性同性恋者中经由不洁性交传播。也可因接受被感染的血或器官如肾脏而传播。
当巨细胞病毒进入机体内,它可能会或不会引起活跃的病症。但一旦进入机体内可潜伏数年之久,并可随时活跃而引起疾病。有60%~90%的成年人在某些时候感染了巨细胞病毒,尽管他们通常没有什么症状。严重的感染通常仅发生于有免疫系统损害的人,如那些接受了骨髓移植的人或艾滋病患者。
【症状】
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在出生前则会导致流产、死产或新生儿死亡。死亡的原因是流血、贫血或肝脏肿大或脑损害。
绝大部分人出生后获这种感染,携带病毒而没有症状。一个被感染的健康人可能感到不适和发热。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被cmv污染的输血,2~4周后才会出现症状。这些症状包括长达2~3周的发热,及有时肝脏发炎(肝炎),并可能伴有黄疸淋巴细胞减少,有时出现皮疹。
免疫系统受损者感染cmv特别易于发展为严重感染,患者病重而死亡。在艾滋病患者,cmv常侵犯视网膜,并导致失明,也可能发生脑部感染(脑炎)和食管肠道溃疡。器官移植的受者感染cmv后极易死亡,因为他们接受了作为移植过程必需的免疫抑制剂。
【诊断和治疗】
cmv感染可缓慢进展而不易很快察觉,患者的症状和受损的免疫系统有助于诊断。一旦怀疑有cmv感染,就需对尿液或其他体液进行病毒检测。由于在感染消失后几周或几年内,都可能有病毒潜伏于体内,故发现cmv病毒并不能确证为现症感染。数天内分别检测发现有血清抗cmv抗体升高,则强烈提示是该病毒引起的感染。有眼后或视网膜感染(视网膜炎)者,医生可由检眼镜发现异常症状。对新生儿,则要通过出生后头3周的尿液培养来进行诊断。
轻度的cmv感染通常不需治疗而可自行缓解,当感染威胁到人的生命或视力时,就需用更昔洛韦或膦甲酸进行抗病毒治疗。但这些药物均有严重的副作用,并且它们并不能治愈这种感染。不过,进行治疗至少可以减缓病情的进展。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病毒性疾病,可引起脑损害或新生儿死亡。
巨细胞病毒在宫内或生后都可能感染。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50~1/500。病毒可通过胎盘垂直传递。如果母亲在怀孕头5个月内感染巨细胞病毒,胎儿的感染较重。
分娩后,新生儿可能通过感染的母乳或输血时接受了污染的血而感染。虽然母亲是感染者,但大多数足月儿无症状。母乳喂养婴儿由于母体接受了母亲的抗体也不发病。非母乳喂养的早产儿或接受污染血输注的早产儿由于他们体内没有特异性抗体,病情非常严重。
【症状和诊断】
大约10%的宫内感染婴儿,出生后即出现症状,包括低体重早产、小头、黄疸、皮肤出血点、肝脾肿大、脑钙化和眼内感染,病死率高达30%,90%以上的存活者及10%出生时无症状的婴儿有神经和大脑的后遗症,包括失聪、精神发育迟滞和视力障碍。生后感染巨细胞病毒的婴儿可能有肺炎、肝脏充血肿大和脾肿大。
抗原抗体试验可诊断母亲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大多数孕妇在孕期感染巨细胞病毒后无症状,有些孕妇会出现类似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的症状(见第186节)。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采用血或尿标本中的病毒培养。
【预防和治疗】
在幼儿园里,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很常见的。接触了感染儿童尿液、鼻涕、唾液的孕妇应彻底洗手。目前,巨细胞病毒疫苗已经开始使用。
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没有特异性治疗,成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用抗病毒药阿糖胞苷治疗,由于该药副作用大,新生儿能否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