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xuexiaobanjianshaoxingzidian )

西医

简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指由于循环血液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引起的出血。正常人血液内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为(150—300)×l09/l(15万—30万/mm3),一般以100×109/l为低限,低于此数值时即为血小板减少。本病出血的轻重一般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有直接关系。如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常可有明显的皮肤粘膜出血;低于20×109/l以下时,可有严重的自发性出血。
病因:
本病按病因分遗传性及获得性两类,前者甚少见,而后者则是一类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可由于各种不同的病因引起。本病按发病机制,有四类原因:①血小板的生成减少或成熟障碍:其主要特点是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数量减少或缺乏,如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时,巨核细胞不能正常地产生血小板,可有巨核细胞的形态异常。血小板的寿命常正常。②血小板的破坏或消耗增多:在这一类中,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并无减少,且常有代偿性增多。巨核细胞的形态也可正常,幼稚的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的减少主要是由于血小板的破坏和消耗增加。血小板的寿命缩短。由于新生的血小板增多,血片中常表现为大形的血小板,与巨核细胞的增多呈一致性。③血小板分布异常:体内血小板的数量可并不减少。由于循环血液内血小板的分布异常或在脾脏内截留过多,致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④血小板生成的调节紊乱:甚少见,如血小板生成素缺乏症或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以上各类发病机制可以单独或合并存在。血小板减少可合并有血小板功能障碍。尤其是遗传性的一类常可伴有其他特征的临床表现。这类疾病有人称之为血小板病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机理:
分类:1、血小板生成缺陷(1)巨核细胞生成减少:①遗传性:为范科尼(fanconi)贫血、 tar综合征。②获得性再生低下:放射因素、化学因素、感染、药物等所致。③骨髓占位病变:如骨髓瘤、白血病、癌肿转移等。(2)巨核细胞生成无效:①遗传性:如may-hegglin畸形、wiskott-aldrich综合征等。②获得性:如维生素b12缺乏或叶酸缺乏,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③其他:如di guglielmo综合征、白血病前期等。2、分布异常或稀释①脾贮留:各种原因(如充血、浸润、感染、肿瘤等)引起的脾功能亢进。②稀释:如输注库存血。3、血小板破坏增加(1)免疫性:①自身免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急性、慢性和继发性(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②输血后紫癜:少见,由于输血后同种免疫抗体引起。③新生儿紫癜。④药物性紫癜药物可有免疫性巨核细胞生成抑制或破坏血小板的作用,如奎尼丁、奎宁、磺胺类等药物。(2)非免疫性:①血管因素:如各种原因并发的血管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如蛇咬伤、外科手术、产科意外、感染、肿瘤)和巨大海绵窦状血管瘤即kassabach-merritt综合征。②人工心肺、体外循环。③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等感染。④药物:直接破坏血小板,如噻嗪类等。
体征:
本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淤点或淤斑,可遍布躯干,尤以下肢最多见。粘膜出血常见为鼻出血牙龈出血或口腔粘膜血泡。女性患者以月经增多最为常见,有时可为本病主要的或唯一的症状。如有消化道出血时有便血呕血。泌尿道出血表现为血尿。手术时伤口可有大量渗血不止。颅内出血虽不常见,但是本病主要的致死原因。
实验室诊断:
骨髓检查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重要指标。巨核细胞数量的多少能分清血小板的减少是由于巨核细胞产生的血小板数量减少,还是由于血小板在外周血的破坏或消耗增加。由于后一类发生的血小板减少,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数量并不减少,甚至反而增加。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发病也可通过骨髓涂片的检查而被确定。骨髓活检对反映巨核细胞的数量及质量比穿刺涂片更可靠,可以与涂片检查的结果结合进行分析。无效造血的一类,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常并无减少。
治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按病因行针对性的治疗。有病因的应去除病因或预防病因。从发病机制看,对巨核细胞生长抑制的,可以采用促进造血、刺激血小板生成的方法。对血小板破坏的,应减少血小板的破坏,除去破坏血小板的因素。对有免疫因素存在的,血小板表面存在paigg,可采用免疫抑制疗法。对急性发作或有严重出血、血小板极度减少的病例,应卧床休息,输注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对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例,也要先补充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应避免损伤,尽可能避免手术,忌用阿司匹林类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关论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报标症多显露,故早期发现并不困难。本病多虚,因此凡出现周期性的,不明原因的疲劳和相应而见的皮肤乌青块,即为本病信号,待见外出血倾向时,已非早期……
一、概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出血性疾病,为较常见的一种紫癜,可由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过多所致。血小板计数低于五万(50000/立方毫米)以下,即有出血倾向,急性型以儿童为多见,慢性型则以成年女性为多。近代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血液中带有存在破坏血小板的抗体。
本病中医属紫癜,虽有湿热为患的情况,但仍多以虚为本,尤与脾肾虚有关,因脾统血、肾生髓之故。原发性者湿热型较常见,继发性的多为气虚不摄,本病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结缔组织疾患,白血病,病毒感染,恶性肿瘤有关。
二、先兆及阻截治疗
早期先兆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两类,急性型多与湿热有关,慢性型及继发型则与脾肾虚密切。急性型起病前常有低热,尿黄,苔腻,泛恶等湿热型先兆潜证,渐之出现皮肤瘀点或瘀斑(以下肢为多)以及鼻衄齿衄等出血倾向。慢性型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以脾肾虚病本,故脾肾虚为先兆潜证,即见乏力食少,劳累加重,面色苍黄,畏寒肢冷,腰酸膝软,脉沉舌淡,妇女则有月经过多等症。四肢经常出现1~2个乌青块为本病信号,女性尤与月经周期有关。
典型征兆为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鼻、齿衄等出血倾向,女性患者以月经过多为特点。还可出现贫血面色萎黄或?白,乏力神惫,头昏心悸,易愚感冒、感染,抵抗力下降,甚至脾肿,血小板计数在50,000/立方毫米以下。
阻截治则 急性期湿热先兆潜证阻截治疗宜解毒化瘀、清利湿热,方予清斑汤紫草茜草丹参竹叶滑石发热者宜清热解毒,除湿化瘀,方宜清斑汤黄柏、牛膝紫草茜草丹皮竹叶滑石,热重者加生石膏。
慢性型脾肾虚先兆潜证阻截治疗,宜健益脾肾,温化冷斑,方予温斑汤症状出现时加墨旱莲仙鹤草龟胶茜根丹皮花生衣大枣、寒甚加附子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性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以皮肤的瘀点及瘀斑,粘膜及内脏出血为特征。本病按发病原因明确与否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本篇主要讨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原因]
本病确切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现分述如下:
1.免疫因素。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血小板破坏增加,即血小板存活时间显着缩短,导致的原因是病人血浆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对同种和自身血小板均有破坏作用。
2.脾脏因素。经研究发现脾脏可能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重要部位之一。当脾脏产生大量抗血小板抗体时,正常血小板经过脾脏与抗血小板抗体结合而致敏,致敏的血小板极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因此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3.血管因素。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人的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不成比例,这可能是本病的出血与毛细血管功能障碍也有关系。例如脾切除后,虽然部分病例血小板数并未上升,但出血现象则可改善;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血小板数量不一定增加,但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转为阴性,出血也可减轻。凡此皆足以说明毛细血管缺陷对本病出血的重妄意义。
4.遗传因素。据研究表明,患者及其直系健康的家属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学缺陷,提示此病可能与遗传有很大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特征为各种慢性出血,而导致慢性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不外乎内热气虚阴虚内热可迫使血液妄行而引起各种出血,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也可引起各种出血,所以血从上溢则吐衄、齿龈出血;血从下溢则便溺下血;血液外发肌肤则见斑疹等。
[临床表现]
起病可急可缓,常见皮肤紫癜,分布以四肢、臀部和胸部为主,呈针尖样的瘀点,也可以出现瘀斑血肿。粘膜出血可来自鼻腔、口腔、泌尿生殖道或胃肠道。少数病例可有粘膜下及视网膜出血。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依病程可分为急、慢性两种类型,老年人以慢性型较常见,其主要特征有:
1.起病缓慢。常有长期皮下出血史,但出血症状相对较轻,常呈持续性或反复性发作。持续性发作者,血小板持久低下;反复性发作者,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缓解期长短不一,可为一月,数月乃至数年。
2.脾脏轻度肿大。反复发作者,常有轻度脾脏肿大。
3.血小板中度减少。患者血小板多在3~8万/立方毫米之间,血小板寿命短,约为1~3天,一般无明显贫血,但反复出血可引起贫血
4.反复出血。少数病人反复出血,连续多年,以致引起全身衰弱状态。
[预防措施]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从发病病因上说虽还不甚明确,因此如何从病因学角度谈预防本病的发病,似属困难,但是对已病者来讲,如何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或反复发作,完全是可能的。
1.饮食预防。患者平素应忌食油腻、生硬食物,虾、蟹及海腥发物亦不宜食,特别是阴虚内热者还禁忌辛棘炙煿、煎炒烧烤之物。应以进食清淡、低脂、高蛋白食物为宜。
2.药物预防。内热者平时可常食清热养阴之品,如冰糖白木耳枸杞子蒸肉饼汤等;气虚者可多进补气摄血之物,如花生仁(连衣)30克、桂圆肉15克,生吃,或桂圆肉15克、莲子30克、人参5克,共煮熟服。
3.增强体质。平素应加强起居调摄,早睡早起,增强体质也不失为预防本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治疗方法]
急性发作的出血及血小板数过低时应适当休息,防止各种损伤引起严重出血。治疗本病的目的在于控制出血现象;减少血小板破坏;改善血小板的生成情况。目前常用治疗方法有下列几项:
1.肾上腺皮质激素。这是治疗本病的重要药物,对急、慢性病例均有一定疗效,其剂量应根据病情而定。病情较轻者强的松0.5毫克/公斤体重/日,中度严重者强的松1毫克/公斤体重/日;非常严重者(血小板低于1万/立方毫米)强的松2毫克/公斤体重a日。
由于本药副作用大,待血小板计数回升至正常后逐渐减量至最小维持量,维持时间3~6个月。
2.脾切除术。脾切除可以消除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来源,去除破坏血小板的主要部位。因此至少有2/3的病人脾切除是有效的。但50岁以上病人的疗效比年轻人要差,所以老年患者行脾切除时要慎重,不宜草率从事。
3.免疫抑制疗法。本法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疗法,适应症如下:(1)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疗效不明显;(2)脾切除后无效及复发;(3)有皮质激素禁忌症,又不适宜脾切除者。常用药物有:硫唑嘌呤1.5~3.0毫克/公斤体重/日,胃热口服;环磷酰胺1.5~3.0毫克/公斤体重/日,口服。
4.提升血小板及止血药物。主要有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止血敏、景天三七糖浆、安咯血等。
5.中医药治疗。本病按中医辨证,属阴虚胃热而见出血颜色鲜红、伴头目眩晕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者,方用玉女煎加减(生地15克、麦冬10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甘草3克、茜草10克、蒲黄10克)以养阴清热气虚脾弱而见出血颜色较淡、动则气急多汗、面色虚浮少华、头昏眼前发黑、萎靡乏力者,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15~30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当归9克、白芍9克、首乌10克、枣仁10克、茜草10克、蒲黄10克)以补气健脾。此外应据具体情况酌加补血止血药物。
6.单方验方复方皂矾丸治疗:人参120克、海马30克、皂矾120克、油桂60克、核桃仁60克、大枣60克、七寸一条.制法:大枣去核蒸熟,碾成糊状;人参海马烤干,加上其余药物生碾成粉。然后将药粉和于枣糊中,制成丸,每丸约3~5克。每日3次,每次1丸,饭后用温开水服下;红枣10枚、龟肉120克,共煮服;猪心1个、核桃肉60克,共煮服。上述诸法均有一定疗效。
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裥
继发性(也称症状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以由于骨髓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过度破坏或兼有两方面因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与原发性的极为类似,必须仔细区别。不过本病都可找到发病原因。主要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1.骨髓的器质性病变。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肿瘤转移等,由于骨髓器质性病变,血小板生成发生障碍,引起血小板减少。
2.感染。细菌性、病毒性或立克次体的急性感染,如伤寒斑疹伤寒败血症等,大多由于血小板破坏过多所致。
3.化学和物理因素。抑制骨髓性化学药物和放射性同位素破坏了巨核细胞,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4.脾机能亢进。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肿大,常见的如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疟疾等。
5.其他。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他胶原性疾病、尿毒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内凝血、过敏性疾病等,均可发生血小板过度破坏,而致血小板减少症。
由于本病的发病原因很明确,所以其预防措施主要是消除发病的原因,治疗首先是针对原发疾病其他治疗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基本相同,但脾切除术多无疗效,甚至是禁忌的。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着不同。
【病因及发病机理】
急性型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后,提示血小板减少与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间有关,可能感染后,在体内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其抗体分子上的fc片段与血小板上fc受体相结合。附有免疫复合物的血小板易在单核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而导致血小板减少。这一现象在体外已得到证实,故可认为是一种免疫复合体病。另一种理论认为,感染因素改变了血小板膜的结构,使其具有抗原性,致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抗病毒抗体对血小板膜抗原有交差免疫反应。这些假说尚待证实。
慢性型患者中约半数可测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该抗体分别属于免疫球蛋白g、m、a、c[xb]3[/xb]、c[xb]4[/xb]等,而以igg最多见。血小板表面亦可结合免疫球蛋白,称血小板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一般认为paigg可能是真正的抗血小板抗体,通过其igg分子上fab片段与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结合,然后通过其fc片段与巨噬细胞受体结合,致血小板被吞噬和破坏。若血小板表面结合的igg量多时,则可形成igg双体,并激活补体,巨噬细胞上的fc和c3b受体起协同作用,血小板更易被破坏。paigg量与病情呈正相关。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二者有共同抗原性,巨核细胞亦可直接受破坏。itp患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相关抗原,可能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细胞免疫 在发病机制中具体作用尚不清楚。ts的功能缺陷可能在本病中起一定作用。
脾脏因素 通过体内闪烁扫描技术,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之抗体作用于血小板,发现约59%的结合抗体和血小板在脾内破坏;约14%在肝内破坏,以破坏结合抗体量多的血小板为主,故后者多见于重症病例。此外,脾脏也是自身抗体合成的主要部位。
雌激素的作用 雌激素对血小板生成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对结合抗体血小板的吞噬作用。
【临床表现】
一、急性
多为10岁以下儿童,两性无差异。多在冬、春季节发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成人急性型少见,常与药物有关,病情比小儿严重。起病急骤,可有发热
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二、慢性型
占itp的80%,多为20[xb]~[/xb]50岁,女性为男性的3[xb]~[/xb]4倍。起病隐袭。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月经过多。瘀点及瘀斑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颅内出血较少见,但在急性发作时仍可发生。脾脏在深吸气时偶可触及。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急性型血小板明显减少,多在20×10[sb]9[/sb]/l以下。出血严重时可伴贫血,白细胞可增高。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者,血小板多在30~80×10[sb]9[/sb]/l,常见巨大畸型的血小板。
二、骨髓
急性型 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多为幼稚型,细胞边缘光滑,无突起、胞浆少、颗粒大。慢性型,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但胞浆中颗粒较少,嗜碱性较强。
三、免疫学检查
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直接结合试验,如核素标记、荧光标记或酶联抗血清的paig检测法。国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tp患者paigg,paigm和pa-c[xb]3[/xb]阳性率分别为94%、35%、39%。其增高程度与血小板计数负相关。急性型时paigm多见。巨核表面细胞亦可查出抗血小板自身抗体。
四、其他
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血块收缩不佳,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减弱,[sb]51[/sb]cr或[sb]111[/sb]in标记血小板测定,其寿命缩短。
【诊断及鉴别诊断】
国内诊断标准(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2)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正常增多,有成熟障碍;(4)具备以下5点中任何一点:①强地松治疗有效;②脾功除有效;③paig增高;④pac3增高;⑤血小板寿命缩短;(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急性与某些严重之细菌感染,尤其是脑膜炎球菌感染;急性白血病药物过敏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鉴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尚可见于红斑狼疮、结核病、结节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甲状腺炎及自身免疫性贫血(evans综合征)。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与慢性鉴别 见表5-5-3

 急性慢性型
主要发病年龄2[xb]~[/xb]6岁小儿成人20[xb]~[/xb]40岁
性别差异男:女:1:3
发病前感染史1~3周前常有不常有
起病缓慢
口腔、舌粘膜血泡严重时有一般无
血小板计数常<20×10[sb]9[/sb]/l30~80×10[sb]9[/sb]/l
嗜酸粒细胞增多常见少见
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 幼稚型正常或明显增多 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
病程2~6周,最长6个月数月至数年
自发缓解80%少见、常反复发作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型及重症者应住院治疗,限制活动,加强护理,避免外伤。禁用阿斯匹林等一切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以免加重出血。止血药物对症处理也很重要,如①止血敏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收缩、缩短出血时间,还可加强血小板粘附功能,加速血块收缩。每次250[xb]~[/xb]500mg,肌肉或静脉滴注,每次250[xb]~[/xb]750mg加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2[xb]~[/xb]3次/日。②安络血,可稳定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中的酸性粘多糖,使血管脆性减低。10[xb]~[/xb]20mg,每日三次口服,或60[xb]~[/xb]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③抗纤溶药物,如6-氨基已酸4[xb]~[/xb]6g,加入5[xb]~[/xb]10%葡萄糖水250ml静脉滴注,后每次用1g维持,一日量最多不超过20g。止血芳酸,每次0.1[xb]~[/xb]0.3g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最大量0.6g。止血环酸0.25g,每日3~4次口服,或0.25g 静脉滴注,每日1[xb]~[/xb]2次。可酌情选用。慢性型女性患者月经过多时,于月经来潮前10[xb]~[/xb]14天起,每日给予肌肉注射丙酸睾丸酮50mg,至月经来潮时停用,常有较好疗效。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急、慢性型出血较重者,应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提升血小板及防治出血有明显效果,然而停药后,半数病例可复发,但再发再治仍有效。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从而使抗体被覆的血小板的寿命延长;改善毛细血管的渗透脆性,改善出血。常用强地松,剂量;急性型时为防止颅内出血,需用剂量较大,2[xb]~[/xb]3mg/kg/d,至血小板达安全水平为止。慢性型0.5[xb]~[/xb]1mg/kg/d,一般需2[xb]~[/xb]3周始能显效,然后逐步减少剂量,5[xb]~[/xb]10mg每日或/隔日口服,维持期4[xb]~[/xb]6个月。出血较重者静脉滴注氢化可地松或地塞米松疗效好。肝功能差或长期服强地松无效者,改用强地松龙有时可以奏效。长期用药者应酌情加同化类激素(如苯丙酸诺龙)。
三、脾切除
脾切除是itp的有效疗法之一。指征:①慢性itp,内科积极治疗6个月无效;②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差,或需用较大剂量维持者(30[xb]~[/xb]40mg/d);③对激素或免疫抑制应用禁忌者;④[sb]51[/sb]cr标记血小板检查,若血小板主要阻留在脾脏,则脾脏有效率可达90%,若阻留在肝脏,则70%的脾切除无效。
脾切除有效率可达70[xb]~[/xb]90%,术后复发率9.6[xb]~[/xb]22.7%。长期效果为50[xb]~[/xb]60%。
四、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50[xb]~[/xb]150mg/d口服,一般2[xb]~[/xb]6周才可奏效,缓解率30[xb]~[/xb]40%,对骨髓抑制作用强。硫唑嘌呤50[xb]~[/xb]150mg/d口服,缓解率40%,需长期用药。长春胺生物碱可选择性地与单核巨噬细胞的微管球蛋白结合,抑制它们的吞噬作用和c3受体功能。长春新碱(vcr)0.025mg/kg,每次1mg,或长春花碱(vlb)0.125mg/kg,每次不超过10mg,溶于500[xb]~[/xb]100ml生理盐水,缓慢静滴8[xb]~[/xb]12小时,每7[xb]~[/xb]10天一次,3[xb]~[/xb]4次为一疗程,疗效较好。
五、免疫球蛋白
作用:①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②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fc受体的功能;③保护血小板免被血小板抗体附着。
适应证:①并发严重出血的急性重症itp;②慢性itp患者手术前准备;③难治性itp。疗效60%左右,能快速升高血小板,但不能持久。首次剂量400mg/kg静脉滴注,连续5天,维持量400mg/kg每1[xb]~[/xb]6周一次。皮质激素能影响免疫球蛋白对巨噬细胞的阻断作用,不宜合用。
六、达那唑
(danazol,炔羟雄烯异恶唑)是一种合成雄激素,但其雄性作化用已被减弱。其作用可能是与恢复抑制性t细胞功能使抗体减少有关。剂量为每日口服400[xb]~[/xb]800mg,疗程≥2个月,孕妇禁用,定期查肝功能。
七、输注血小板
用于有危及生命的出血患者或术前准备。6[xb]~[/xb]20u/日,每输血小板2.5u(每单位相当于200ml全血所含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升高10×10[sb]9[/sb]/l。如先输注免疫球蛋白再输注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寿命延长。输注血小板易使受者产生同种抗体,影响以生输注效果。
八、血浆置换
适用于急性重症患者,以图在短时间内除去部分抗血小板抗体。每日交换血浆3[xb]~[/xb]5单位,连续数日。慢性itp一般无效。
九、促血小板生成药
目前尚无有效的促血小板生成药。可用肌苷200[xb]~[/xb]600mg,每日三次口服;或200[xb]~[/xb]600mg静脉注射或滴注,每日1[xb]~[/xb]2次。氨肽素1g,每日三次口服。核苷酸100[xb]~[/xb]200mg,每日三次口服。
十、中医中药
慢性itp的中医辩证大多属气虚出血,宜用养气止血法,代表方为归脾汤
【病程及预后】
急性型的病程短,有自愈趋势,约80%患者可以缓解。50%患者可在6周内恢复,其余的在半年内完全恢复,6[xb]~[/xb]20%可转为慢性,病死率1%,多在发病1[xb]~[/xb]2周时。慢性型有10[xb]~[/xb]20%可以自愈,多数病程较长,发作与缓解相间隔,有的呈周期性发作。个别严重患者,血小板极度减少,有颅内出血危险,后者为本病的致死原因。
(沈素芸)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100×10[sb]9[/sb]/升,10万/立方毫米),并伴因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皮肤紫癜和/或粘膜出血症状。临床上常根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指原因尚未阐明)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指原因已明确)两大类。原发性者又根据起病缓急、病程长短和血小板数的多少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继发性者,多继发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放射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尿毒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如果发现皮肤紫癜,特别发生于两下肢小腿部位有针头大小的出血点,伴有或不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妇女月经过多,尤其发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之后3~4周的病人,要警惕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的发生;若病人原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接受化疗或放疗治疗,或服用药物等,也发现有出血倾向,更要注意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此时应请医生检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必要时再作骨髓检查,便可确定诊断。
急性型病人,多见于学龄前儿童,起病急,出血重,患儿必须卧床休息,严防外伤;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无渣半流质,不吃生冷和粗硬食物,防止诱发口腔和胃肠出血。洗澡时防止受凉、感冒,不要用力搓擦皮肤,更换的内衣要柔软、宽松、舒适。鼻出血要填塞止血,不用手挖血痂;口腔出血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粘膜糜烂、感染;发现洗肉水样小便柏油大便,提示尿路或胃肠出血,要报告医生及时作出诊断和治疗。若有头痛呕吐、反应迟钝和神志改变,提示颅内出血,要保持头部平静,切勿乱摇乱动,及时送医院抢救。
慢性型病人,起病慢,出血少,病程长,但可反复发作,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在血小板数介于60~100×10[sb]9[/sb]/升(6~10万/立方毫米)时,病人可从事非损伤性的工作和活动,但要防止创伤;当血小板数介于30~60×10[sb]9[/sb]/升(3~6万/立方毫米)时,病人应注意休息,更不可有创伤;当血小板数低于30×10[sb]9[/sb]/升(3万/立方毫米),必须提高警惕,有严重出血的倾向。在整个病程中,病人必须严格防止感冒,因感冒可促使血小板数减低;也禁服阿司匹林、消炎痛、安乃近和潘生丁等药物,以免加重出血;还需慎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以防诱发胃肠出血;月经过多者,除保持经期卫生外,必要时请医生处理。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接受化疗和放疗的病人等,除做原发病的自我保健外,应强调不能发生创伤、刀伤、挤压伤和跌倒等,以防出血或加重出血,尤其颅内出血。

刘某,男,3岁。
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某医院用激素治疗月余无效。1993年3月吾师初诊时,血小板数仅为30×10。/l.全身有散在性瘀斑,下肢较多,部分融合成片,鼻衄时作,夜寐不安,便干溲黄,形瘦舌红,苔黄且干,脉象弦数。诊为热入血分,肝失藏血,治以疏调气机凉血化瘀之法,用升降散加味。
药用蝉蜕3克,僵蚕6克,片姜黄3克,大黄1克,白茅根10克,小蓟10克,生地榆6克,炒槐花6克,茜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7剂后复诊,全身瘀斑颜色转淡,未再出现新的瘀斑鼻衄末作,化验血小板已上升至90× 109/l。继且原方7剂,诸症续减,血小板上升至160×109/l。
此后继用上方随证加减,如饮食积滞不消加焦三仙、水红花子大腹皮槟榔,肝热夜寐不安加柴胡黄芩川楝子之类。如此调治3个月,血小板维持在(100~260)×10 9/l。紫癜鼻衄等症未再出现。
[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皮肤瘀斑反复出现为临床特征,应属中医发斑范畴。传统辩证有虚实两方面原因。今赵师据其斑色紫黑、便干溲赤、脉数舌红等脉证表现断为热入血分,然其用升降散者何也?盖取其升降气机之力为胜。肝主藏血,又主疏泄,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若肝经郁热则疏泄失职,气机升降失常,肝失藏血之职而为诸出血症撤欲宣泻肝经血分郁热,宜先调其气机,气得畅行则郁热宣散,血循于经则出血自止,因此用升降散凉血化瘀之品治之舭为赵师临床惯用方,效果甚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