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间期出血

( jingjianqichuxue )

别名: 排卵期出血

中医

简介:
以氤氲期(即排卵期)周期性出现子宫少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病机:
经间期出血多由阴虚血热,或肝郁化火,湿热留滞,血海不宁所致。
类证:
1.月经过少:一般周期正常,仅行经月经量少。
2.崩漏病经期紊乱,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
3.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且非两次月经之间,经量正常或较多。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红,无血块,伴有腰酸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尿黄便结,舌质红,脉细数。滋阴止血两地汤二至丸
2.肾阳虚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淡红,无血块,腰膝软冷,尿频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润,脉沉弱。温阳止血。健固汤加菟丝子淮山药川续断等。
3.胞宫湿热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暗红质稠,或白带挟血,小腹腰骶痛,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
4.肝郁气滞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紫红而稠粘,苔薄黄,脉弦。疏肝理气丹栀逍遥散加减。
(二)单方验方马齿苋30g,益母草30g,水煎服,1剂/日,于出血间期服2~3天。
针灸:
耳针疗法:取子宫、盆腔、屏间、肝、脾、肾、附件、脑,2~3穴/次。

西医

简介:
经间期出血系指正常量月经之间的少量出血。
病因:
出血是由于排卵时,血液内雌激素水平波动所致;腹痛则与排卵时少量出血进入腹腔,刺激腹膜有关。疼痛的程度与进入腹腔的血量有关。
体征:
1.多见于育龄妇女。尤多见于产后或流产后。
2,周期性经间期出血,血量甚少,或表现为白带挟血,伴轻微腰腹痛
3.月经周期正常,妇科检查无特殊异常。
4.基础体温测定显示,低高温相交替时出现少量阴道出血。
影响诊断:
此时子宫内膜呈早期分泌期,可能有部分呈晚期增生期。
其他诊断:
测定基础体温观察出血与排卵的关系可协助诊断。出血多者需除外子宫内膜器质性病变,行诊断性刮宫或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有助于鉴别。
治疗:
流血一般能自止,不必处理。对症处理可用炔雌醚(ee)0.005—0.01mg/d,自月经周期第10d起口服,连续10d。

“经间期出血” 相关论述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之间纲组之时,发生周期性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若出血期长,血量增多,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致崩漏
[病因病机]
月经中期又称纲组期,是冲任阴精充实,阴气渐长,由阴盛向阳盛转化的生理阶段。若肾阴不足脾气虚弱,湿热扰动或瘀血阻遏,使阴阳转化不协调,遂发生本病。常见的分型有肾阴虚脾气虚湿热血瘀
一、肾阴虚
素体阴虚房劳多产,肾中精血亏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于细组之时,阳气内动,阳气,迫血妄行,因而出血;血出之后,阳气外泄,阴阳又趋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二、脾气虚
忧思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冲任不固,于纲组之时,阳气内动,但阳气不足,血失统摄,故而出血;血泄阴阳又趋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三、湿热
外感湿热之邪,或情志所伤,肝郁犯脾,水湿内生,湿热互结,蕴于冲任,于纲组之时,阳气内动,引起湿热,迫血妄行,遂致出血;湿热经血外泄·,冲任复宁,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四、血瘀
经期产后,余血内留,离经之血内蓄为瘀,或情志内伤气郁血结,久而成瘀,瘀阻冲任,于纲缢之时,阳气内动,引动瘀血,血不循经,遂致出血;瘀随血泄,冲任暂宁,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辨证论治]
本病以发生在纲组期有周期性的少量子宫出血为辨证要点,进行分析则更为准确。治疗以调摄冲任阴阳平衡为大法,选用滋肾阴、补脾气、利湿热或消瘀血之方药随证治之。
一、肾阴虚型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腿酸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热伏冲任,于纲组期,阳气内动,阳气,迫血妄行,故发生出血;阴虚内热,故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肾主骨生髓,肾阴虚脑髓失养,故头晕耳鸣肾虚则外府失养,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肾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故夜寐不宁。舌红,少苔,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加减一贯煎(《景岳全书》)。
生地、白芍麦冬熟地甘草知母地骨皮
方中生地、熟地知母滋肾益阴地骨皮阴火白芍和血敛阴麦冬养阴清心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功能滋肾益阴,固冲调经,故出血可止。
头晕耳鸣者,酌加珍珠母、生牡蛎;夜寐不宁者,酌加远志夜交藤;出血期,酌加旱莲草、炒地榆三七
二、脾气虚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色拥,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冲任不固,于绍组期,阳气不足,不能统摄气血,因而出血;脾虚化源不足,故经量少,色淡质稀;脾气虚弱,中阳不振,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运化失职,则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也为脾气虚之征。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方药举例:归脾汤
三、湿热型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血色深红,质稠,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心烦口渴,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于纲组期阳气内动之时,引动湿热,损伤冲任,迫血妄行,因而出血;湿热与血搏结,故血色深红,质稠;湿热搏结,瘀滞不通,则小腹作痛;湿热流注下焦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黄;湿热熏蒸,故口苦咽干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也为湿热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方药举例: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阿胶红枣,加茯苓、炒地榆
白芍、生地、当归阿胶丹皮黄柏牛膝香附红枣、小黑豆
方中黄柏黑豆茯苓清热解毒,利水除湿;香附丹皮牛膝理气活血止痛;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生地、炒地榆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凉血止血之效。
出血期间,去当归香附牛膝,酌加茜草根乌贼骨带下量多者,酌加马齿苋土茯苓;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者;去生地、白芍,酌加厚朴麦芽大便不爽者,去当归、生地,酌加薏苡仁白扁豆
四、血瘀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血色紫黯,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情志抑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血阻滞冲任,于纲组期阳气内动,引动瘀血,血不循经,因而出血,血色紫黯,夹有血块;瘀阻胞脉,故小腹疼痛拒按瘀血内阻,气机不畅,故情志抑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理血归经
方药举例: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大黄、生地、当归尾、赤芍丹皮枳壳龟板桃仁
方中桃仁大黄赤芍丹皮、归尾活血化瘀,引血归经枳壳理气行滞;生地、龟板养阴益肾,固冲止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理气归经之效。
出血期间,去赤芍当归尾,酌加三七、炒蒲黄腹痛较剧者,酌加延胡索香附;挟热者,酌加黄柏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