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

( Zhú Lì )

别名: 竹汁 , 淡竹沥 , 竹油

竹沥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降火;滑痰利窍。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30-60g;或入丸剂或熬膏。外用:适量,调敷或点眼
性味:
甘;苦;寒
归经:
心;肝;肺经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府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癎狂乱,风热发庢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
2.《本草衍义补遗》:竹沥,《本草》大寒,泛观其意,以与石膏、芩、连等同类,而诸方治产后胎前诸病及金疮口噤血虚自汗消渴尿多,皆阴虚之病,无不用。《内经》曰,阴虚发热,大寒而能补,正与病对,薯蓣寒而能补,世或用之,惟竹沥因大寒置疑。竹沥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气言,幸相与可否,若曰不然,人吃笋自幼至老者,可无一人因笋寒而有病,沥即笋之液也,况假于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
3.《丹溪心法》: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痰(坪井《竹类图谱》),黄苦竹。秆高5-10米,主秆及枝条呈金黄色。秆环较箨环微突起。主秆节间之背部常有纵长绿线1-2条;箨鞘黄色,并有绿色纵纹及少数淡棕色斑点,无毛;箨耳及鞘口无?毛,或仅有退化之箨耳;箨舌长约2.5mm,无毛,边缘微有不规则的缺刻,稍呈流苏状;箨叶细长,带状,长约4.5cm,宽5mm,除最下1枚秆箨外,所有各箨叶均有小横脉而呈方格状,在中脉地位常有1淡绿色之纵纹。枝条每节2枚,小枝端生叶2-3枚;叶耳有白色刚毛;叶舌甚突起;叶柄长约3mm;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5-12.5cm,宽8-17mm,先端渐尖,基部微圆,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色较淡,微粗糙,沿中脉以及向其基部密生微毛或甚粗糙,边缘之一侧有小锯齿。笋期4-5月。多栽培于庭园。分布长江流域以南。
用药禁忌:
寒饮湿痰脾虚便溏者禁服。
化学成分:
淡竹等鲜竹沥水溶性部分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蛋氨酸(methionine),丝氨酸(serine),脯氨酸(proline)等十三种氨基酸;早竹等竹沥中尚含胱氨酸(acetic acid),苯甲酸(benzoic acid),水杨酸(salicylic acid)等。
附方:
1.竹沥化痰丸(《增补万病回春》),主治在上之湿痰,及肠胃痰。2.竹沥汤(《备急千金要方》),主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3.竹沥达痰丸(《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治痰涎凝聚成,结在胸膈。4.竹沥泄热汤(《备急千金要方》),治肝实热阳气邪热喘逆闷恐,目视无明,狂悸非意而言。5.竹沥犀角饮子(《太平圣惠方》),主治小儿心热惊悸。6.竹沥汤(《梅师集验方》),主妊娠恒若烦闷,名子烦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青黄色或黄棕色的透明液体。具竹香气,味微甜。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园。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资源分布:1.淡竹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布于广东、广西。 3.大头典竹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
原形态:
1.淡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工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s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 3.大头典竹 植株木质化,是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释片基部较狭;释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 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pubescens p.e.li;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munro) keng f.var.pubescens (p.f.li)keng f.]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中药大辞典》)、《名医别录》(《中华药海》)

竹沥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清热豁痰。用于中风痰壅,肺热喘咳热病烦躁
用法用量:
0.5~1两。
性味:
甘,凉。
炮制:
将新竹去节劈开,置火上烧之,收集两端滴出之汁,即为竹沥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经加热流出的竹汁

竹沥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①《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纲目》末句下有’消渴劳复’)。"
②《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③《本草拾遗》:"久渴心烦。"
④《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
⑤《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利窍明日。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
⑥《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
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1~2两;入丸剂或熬膏。
性味:
甘苦,寒。
①《别录》:"大寒。"
②《纲目》:"甘,大寒,无毒。"
③《药品化义》:"味甘淡,性凉。"
④《本草从新》:"甘苦,寒,滑。"
归经:
入心、胃经
①《药品化义》:"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用药禁忌:
寒嗽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纲目》:"姜汁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寒痰湿痰及次食生痰不宜用。"
③《本草备要》:"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
附方:
①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方》)
②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沥汤
③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沥恣饮数日愈。(《肘后方》)
④治产后身或强直口噤面青,手足强反张:饮竹沥一、二升。(《梅师集验方》)
⑤主妊娠恒若烦闷,此名子烦茯苓三两,竹沥一升,水四升,合竹沥煎取二升,分三服,不差重作,亦时时服竹沥。(《梅师集验方竹沥汤
⑥治小儿惊风天吊,四肢抽搐竹沥一盏,加生姜汁三匙,胆星末五分,牛黄调服。(《全幼心鉴》)
⑦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⑧治乙脑流脑高热,呕吐竹沥代茶饮。(江西《中草药学》)
⑨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广利方》)
⑩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⑾治小儿吻竹沥黄连黄檗黄丹,敷之。(《全幼心鉴》)
⑿治小儿赤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⒀治小儿重舌竹沥黄檗,时时点之。(《简便单方》)
性状:
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仕。
生境分布:
大部分地区均产。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竹茹"条。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出处:
本草经集注
备注:
据文献记载,除淡竹沥外,供药用者尚有苦竹沥慈竹沥等。

“竹沥”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等茎的节间部份,用刀刮去第一层青绿表层后,刮下的中间层。
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止呕。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咳嗽,咯痰稠厚。
竹茹寒能清热,兼有化痰作用,故能用于肺热咳嗽,常与黄芩瓜蒌等药同用。
2.用于胃热呕吐呃逆
竹茹和胃降逆作用,适用于胃热呕吐呃逆等症,常与橘皮半夏等药同用;对妊娠呕吐之症,本品也可应用。
【处方用名】竹茹淡竹茹竹二青(生用)、炒竹茹(炒为焦用,减少其寒性)、姜竹茹、姜汁炒竹茹(炒时加适量姜汁,可减少其寒性,并加强止呕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竹沥:取新鲜淡竹截断后,架起,烧其中央部份,二端即有淡黄色的汁液流出,以器皿盛容,即为竹沥性味甘寒,清热化痰的作用比竹茹强。可用于肺热痰咳嗽气喘胸闷,以及中风昏迷、痰涎壅塞等症。常与生姜汁同用。一般用量为一两至二两,单独饮服或用药汁冲服
方剂举例】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橘皮竹茹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治哕逆。

『来源』同竹茹
『产地』我国南方各地都有。
『采收季节』四季采用。
炮制方法』取新水竹锯断,节留中间,直劈2片,用清水洗净架在微火上,两头用碗盛接,取其流出的竹液,即为竹沥
『用量』9~15克。

原料:竹沥10g、绿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即可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滑痰,镇惊利窍
用途:中风痰迷热病烦渴、惊风;肺热壅盛痰稠黄。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竹沥15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驱风。
用途:中风口噤不知人;小便次数多。
来源:《千金方》、《肘后方》。

原料:竹沥5g、葛根3g、生姜3g、花茶3g。
用法:用竹沥葛根生姜的煎煮液250ml,冲泡花茶5~10分钟后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能:清热除烦。
用途:风痱四肢不收;热病心神恍惚。
来源:《千金方》。

原料:竹沥5g、茯苓3g、绿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除烦镇惊。
用途:妊娠烦燥。
来源:《梅师集验方》。

原料:竹沥5g、生姜3g、胆南星1g、红茶3g、白糖15g。
用法:用300ml水煎煮以上诸料至水沸后泡茶。也可直接冲饮。
功能:清热镇惊。
用途:小儿惊风、四肢抽搐
来源:《全幼心鉴》。

原料:竹沥5g、生姜3g、绿茶3g、白糖10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辛通滑利,化痰开窍
用途:中风闭证壅塞、肢麻木癫痫
来源:传统药茶方。


泻火,滑痰润燥
甘寒而滑。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竹之有沥,犹人之有血也。故能补阴清火)
利窍明目。
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产乳》方∶妊娠苦烦名子烦竹沥不限多少细服。梅师加茯苓煎消渴血虚自汗。然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经疏》曰∶中风要药。凡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火旺、痰热壅结所致,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寒滑之药治之哉!丹溪曰∶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行。又曰∶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寒而能补,胎后不碍虚,胎前不损子。世人因本草大寒二字,弃而不用,然人食笋,至老未有因寒而病者。沥,即笋之液也,又假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治法云∶竹沥和米煮粥,能治反胃)。竹类甚多,淡行肉薄,节间有粉,多汁而甘,最良; 竹坚而节促,皮白如霜;苦竹本粗叶大,笋味苦。入药,惟此三种,功用略同。竹茹即刮取青皮竹沥如取荆沥法。姜汁为使(姜能除痰,且济其寒)。
笋尖发痘疮(《本草》未载。昂按∶笋蕨多食,皆能燥血,故笋有刮肠篦之名。惟同肉煮食,则无害也)。

用取新鲜金竹锯尺许,中留节,两头去节,劈两开,不拘多少,用砖二块架定,竹两头出砖二寸许,各以瓷盘置于下,候其沥滴其中,用烈火熏逼,则两头 滴沥于盘中,竹将自然沥则尽矣。就将滴过沥竹为薪,又架新竹于砖上,如前烧逼,任取多少。
荆沥法如竹沥法同,但荆条要大者去枝,用大条截作一样长,排架砖上,下亦烈火,两头滴沥。

竹沥五合黄芩(三十铢) 木防己羚羊角白术(各六铢,一作白藓) 大黄(二两)茵芋(三铢) 麻黄白薇桑寄生 萆 (一方无) 甘草(各半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药减半,纳竹沥,煎取一升,分服二合,相去一食久。进一服。

牙关紧急失声不语。
竹沥、生地取汁,蜜各半,协议拌匀,桂为末,菖蒲为末各一两,上拌匀,慢火熬成膏,取梨汁化下。

竹种最多,惟大而味甘者为胜,必生长一年者,嫩而有力,取用方佳。
竹沥,系烧竹而两头流出之汁,每沥一杯,加生姜汁二匙,用却阴虚发热中风噤牙,小儿天吊惊痫,妇人胎产闷晕,胎前不损子,产后不凝虚,止惊悸,却痰痫,痰在经络四肢,屈曲而搜剔,痰在皮里膜外,直达以宣通,但世以为大寒,殊不知系火出,又佐姜汁,有何寒乎!况沥之出于竹,犹人身之血也,极能补阴,长于清火,性滑流利,走窍逐痰,故为中风之要药,以中风莫不由于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成痰,壅塞气道,不能升降,仗此流利经络,使痰热去气道通,而外症愈也。故火燥热者宜之。若胃虚肠滑,寒痰湿痰食积生痰,不可用也。至于荆沥性味相近,但气实寒多用荆,气虚热多用竹。
主治(痘疹合参) 养阴退阳,善开热痰,胃强肺热者相宜,肺虚肠滑者切禁。

竹沥甘寒最滋阴,止渴止汗除烦心口疮目痛胎产中风痰壅失声音。
竹沥法,见六卷。丹溪云∶无毒,性缓,能除阴虚大热大寒。治消渴、久渴、自汗、尿多,胸中烦热、狂闷惊悸口疮、头风头痛中风失音风痹。一切痰火、气血虚而少食者宜用。又云∶痰在四肢,非此不开。妇人胎前子烦头旋倒地,胎动不安,产后强直口噤,小儿惊痫天钓夜语,兼治金疮口噤欲死,时行瘟疫迷闷。大抵寒而能补,不必疑其寒也。

〔甘寒〕痰在皮里膜外者,直达以宣通;痰在经络四肢者,屈曲而搜剔。失音不语偏宜,股体挛蜷决用。〔性滑流利,走窍逐痰,兼之甘寒益除热,痰热既祛,则气道通利,经脉流转,而诸症自除。〕竹种最多,惟大而味甘者为胜。。

木)清皮里膜外燥痰
竹沥(专入经络皮里膜外。)甘寒而滑。治专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凡小儿天吊惊痫阴虚发热口噤胎产血晕。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服之立能见效。盖沥之出于竹。由血之出于人也。极能补阴。长于清火。(补阴亦由火清而致。)性滑流利。走窍逐痰。故为中风要药。以中风莫不由于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成痰。壅塞气道。不得升降。服此流利经络。使痰热去。气道通。而外症愈矣。故火燥热者宜之。(时珍曰。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火烁热而有痰者宜之。苦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笋性滑利。多食泻人。僧家谓之刮肠篦。即此义。朱氏谓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气。殊悖于理。谓大寒为气。何害于功。)若脾胃肠滑。寒痰湿痰食积生痰。不可用也。荆沥性味相近。但气寒多用荆。气虚热多用竹。(丹溪止言虚痰用竹。似欠分明。)姜汁为使。但竹类甚多。惟取竹肉薄节用。(机曰。将竹截作二尺长。劈开。以砖两片对立。架竹于上。以火炙出其沥。以盘承取。)笋尖发痘疮。

淡竹叶,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入心、脾、肺、胃。逐上气咳喘,散阳明之邪热,亦退虚热烦燥不眠,专凉心经,尤祛风痉
竹茹,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尤止心烦
竹沥,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口。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喉即苏。止惊怪却痰。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却。世俗以大寒置之。不知竹沥系火烧出沥,佐之姜汁,水火相宜,又何寒哉。以上三味,总皆清痰泻火之药,因其气味寒,不伤元气,可多用,以佐参、苓、 、术健脾开胃也。
或疑竹叶竹茹竹沥,同一物也,何必强分其功效?不知有不可不分者在也。竹叶轻于竹茹,虽凉心而清肺;竹茹轻于竹沥,虽清心而清胃;若竹沥则重于竹叶竹茹,虽清心而兼补阴也。
或问古人以竹沥中风,似于中风皆痰也,痰生于风乎?曰∶中风未有不成于痰者也,非痰成之于风也。使果成于风,似外邪之中矣,古人何以复用此甘寒滑利之竹沥,以化消其痰哉。
或问淡竹叶世疑是草本,是耶非耶?曰∶即竹叶耳,但不可用苗竹、紫竹之叶。盖二叶之味多苦,不堪入药,其余诸竹之叶,味皆淡者也,故以淡名之,非草本之叶也。若草本之叶,非是竹叶,乃俗名畅脚者也,其性虽寒,能止咳嗽,然而终不能入心以消痰也。

新竹截尺许长,用两砖对立,相去八寸,置竹在上,每截破作二片,仰安砖上,急着火,砖外两头,各置碗以盛沥。沥尽,以绢滤澄清,夏秋须沉冷水中,防沥酸。大热有风人,亦可单服,冷暖随人,勿过度,荆沥亦然。

甘寒无毒。取竹沥法,以青竹断二尺许,劈开,火炙两头盛取用之。如欲多取,以坛埋土中,湿泥糊好,量坛口大小用篾箍二道,竖入坛口,多着炭火于竹顶上炙之。
发明竹叶兼行肌表,故能疗杀虫。竹茹专清胃府,故能止呕除烦。竹沥善透经络,能治筋脉拘挛,痰在皮里膜外筋络四肢,非竹沥不能化也。纯之性,虽假火逼,然须姜汁鼓动其势,方得应手取效。《千金》治风痱,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有竹沥饮子,详《本经》疗筋急,专取竹沥之润,以濡之也。《千金》治四肢不收,则兼附、桂、羚羊之雄,以振之也。一以舒急,一以收缓,妙用不可思议。或言竹沥性寒仅可施之热痰,不知入于附桂剂中,未尝不开发湿痰寒饮也。惟胃虚肠滑,及气阻便闷者误投,每致呃逆不食脱泻不止而毙。阴柔之性不发则已,发则必暴卒,难挽回也。

泻火滑痰润燥
甘苦寒滑.清痰降火.(虚者宜与参并行人参固其经、竹沥通其络、则甘寒气味、相得益彰.)治中风口噤.(经疏云∶中风要药、凡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火旺、痰热壅结所致、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寒滑之药治之哉、痰迷大热.(丹溪曰∶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行、时珍曰∶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热燥火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笋性滑利、多食泻人、僧家以笋为刮肠篦、即此义也.)卒然牙疼.(烧苦竹沥乘热揩之.)风痉癫狂自汗烦闷.消渴反胃.(和米煮粥服.)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用.(竹能损气、故虚人食笋、甚不相宜.)竹类甚多.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多汁而甘.
最良. 竹坚而节促.皮白如霜.苦竹本粗大.叶长阔.笋味苦.入药惟此三种.取竹沥如取荆沥法.姜汁为使(姜能除痰、且济其寒、故每兼用.小儿吻竹沥黄连黄柏、黄丹傅之、效.)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竹沥 姜汁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右者,属气虚,以此方主之。
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左属血,而右属气。气虚者,补之以甘,故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件称其为君子者,谓其甘平,有冲和之德,而无克伐之性也。其加竹沥,谓其行痰;其加姜汁,所以行竹沥之滞,而共成夫伐痰之功耳。

当归(酒洗) 川芎(洗去土) 白芍药(酒炒) 熟地黄桃仁(去皮尖) 红花(酒洗) 竹
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左者,属瘀血,以此方主之。
芎、归、芍、地,生血药也,新血生,则瘀血滑而易去;桃仁红花,消瘀药也,瘀血去,则新血清而易生。然亦加夫竹沥、姜汁者,以痰之为物,靡所不之,盖无分于左右而为患也。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竹沥 姜汁
暴死有痰声者,名曰痰厥,此方主之。
痰厥者,虚阳载痰上逆之名,所以令人暴死者,顽痰塞其清阳呼吸之道也。痰既塞之,气欲通之,故令喉中有声。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故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之温补者以壮气。佐之竹沥、姜汁以行痰。

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 竹、淡竹、苦竹皆可取沥,将竹截取二尺许劈开,以砖两片对立架竹于上,两头各出五七寸,以火炙出其沥,以盘承取。)
朱震亨曰∶竹沥滑痰,非助以姜汁不能行。

竹沥(图缺)
能豁痰而清热.皮间膜外尽搜除.治类中偏枯经络四肢都走遍.以其甘寒滑利.同姜汁和冲.(竹沥甘寒滑利.入胃腑.达大肠.功主清热豁痰.以其为竹中之津液也.故凡经络四肢及皮里膜外痰热壅滞者.非此不达不行.一切卒暴中风等证.经络中皆有痰涎.均宜配入姜汁用之.不特热以制寒.且姜汁亦有开痰宣散之功.一开一降.相辅而行也.)

气大寒.味甘.无毒.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竹沥气大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也.暴病皆属于火.火炽风生.以致僵仆.或偏不仁竹沥甘寒.可以清热缓急.所以主之.胸中者.太阴脾经行之地.脾阴虚.则胸中大热矣.甘清寒热.所以主之.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不制火.则心中烦闷而消渴矣.其主之者.甘寒可以壮水而清火也.劳复者.伤寒热病愈后.劳碌而复热也.其主之者.亦以甘寒能更清耳.
【制方】
竹沥同姜汁.治中风.及小儿狂语.同生地、麦冬花粉石斛苏梗、北味.治暴中风.同桔梗甘草麦冬.治肺痿咳嗽

甘苦寒滑,清痰降火,行经络、四肢、皮里、膜外之痰,凡痰因风热燥火者宜之,姜汁为使。虚者与参同用,使人参固其经,竹沥通其络,则甘寒气味相得益彰。

气味
甘大寒无毒.姜汁为之使.(凡取竹沥.宜用淡苦竹者佳.以竹截长五六寸.以瓶盛倒悬.下用一器承之.周遭以火逼之.其沥滴流于器内.)
【主治】
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养血清痰.风痰虚痰在膈胸.令人癫狂.痰在经络四肢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治子冒风 .解射罔毒.凡阴虚发热竹沥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寒而能补.与山药寒补义同.大寒言其功.非独言其气也.其性滑痰.非助以姜汁不能行.诸方治胎产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小便多.皆是阴虚之病.无不用之.然寒湿胃虚滑肠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

〔害〕寒,滑肠,有寒痰湿痰及饮食生痰者,勿用。
〔利〕甘辛淡寒,若热痰在皮里膜外者,直达以宣通,痰在经络四肢者,屈曲而搜剔,开失音不语,舒肢体挛蜷、风痱等证
修治〕伐取淡竹,俗谓之光竹,须生长甫及一年者嫩而有力,多汁而甘,去枝叶,截去节,对劈开,架砖上,中间火炙,两头用磁盆承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