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后脓肿

( yanhounongzhong )

别名: 猛疽 , 喉痈 , 咽喉生痈 , 咽喉生疮 , 里喉痈 , 斗底痈

西医

简介:
咽后脓肿发生于咽后间隙中的化脓性炎症,,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病因:
一、急性咽后脓肿:致病菌主要为溶血型链球菌;因鼻咽、鼻腔、鼻窦、咽鼓管、鼓室等部位淋巴液入此间隙,所以急性咽炎、鼻咽炎、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流感白喉麻疹猩红热疾病都可能引起咽后间隙淋巴结感染、形成脓肿咽喉异物刺伤,直接喉镜检查,食道镜检查等所致创伤也可致咽后间隙脓肿
二、慢性者发生于颈椎结核或咽后淋巴结结核脓肿在椎前筋膜与颈椎之间。
人群:
3岁以下婴儿多见。
诊断标准:
(一)急性咽后脓肿
1.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常由口、咽、鼻腔、鼻窦感染、咽后壁异物和外伤等引起。
2.畏寒、发热咽痛、吞咽困难,发声不清,哭声如鸭鸣。高位脓肿鼻塞,低位脓肿脓肿增大可引起呼吸困难及喘鸣
3.急性病容,头偏向患侧,颈部活动受限,咽后壁粘膜充血隆起,常偏向一侧。颈淋巴结肿大。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5.x线颈侧位片示咽后壁软组织阴影增宽。6.咽后壁穿刺抽出脓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二)慢性咽后脓肿
1.多为颈椎结核或咽后间隙淋巴结结核引起的寒性脓肿。青少年多见。
2.起病缓慢,常有午后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
3.无咽痛,随脓肿增大可有咽部阻塞感及吞咽困难。颈椎结核引起者常可并发截瘫。
4.咽后壁正中隆起,粘膜无明显充血。
5.x线颈椎侧位片示颈椎椎体破坏、椎间隙狭窄、生理前突消失和椎前软组织阴影增宽。
6.咽后壁穿刺抽出稀薄干酪样脓液,培养或涂片可查到结核杆菌。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和颈部x线可明确诊断。
体征:
1.急性者发病急,常有原发病或咽部外伤史,发热烦躁,体温高达39℃~40℃,咽痛拒食,吞咽困难。
2.语言不清,如口中含物,呼吸不畅,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入睡困难,喜侧卧位,头偏向患侧,以减少患侧咽后张力,减轻疼痛,炎症侵入喉部时呼吸困难加重,因进食少,表现脱水、疲乏。
3.慢性者多有结核的全身症状,起病常缓慢隐匿病程也长。数周或数月后逐渐形成脓肿。症状与急性型者相似,但程度较轻。
体检:
1.检查时患者不自主的将头后伸,以期减少疼痛,呼吸可有喘鸣或有呼吸困难,唾液外流,颈淋巴结肿大。检查咽后可见咽后壁一侧隆起,充血,并将软腭及咽腭弓向前推移;如为结核引起者,膨隆位于中央,粘膜表面无充血,当其自然破溃时咽后壁有肉芽肿。
2.用手指扪诊时咽后壁隆起部柔软,有波动感,但应特别注意,不要轻易行指诊检查,因可促使脓肿破裂,脓液吸入喉部引起窒息,如果发生此种情况,应立即将患儿倒提起,头朝下。
3.用粗针头抽吸时可抽出脓液。
影响诊断:
急性者颈部x线检查可显示咽后壁软组织增厚可见空气或液平面。
二慢性者颈侧位x线摄片除椎前软组织阴影增宽外,并有颈椎骨质吸收、破坏,或椎间隙间距变窄等征。
实验室诊断:
急性者白细胞明显增高,脓液细菌培养为溶血性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结核者涂片可找到结核菌,由外伤或异物引起咽后脓肿者可能见到异物。
鉴别诊断:
1.扁桃体周围脓肿:多见于成人,张口困难,脓肿位于扁桃体前上方,扁桃体和悬壅垂被推向中线。
2.咽旁脓肿:多见于较大儿童或成人,颈部肿胀压迫明显,扁桃体及咽侧被推向咽腔,扁桃肿胀不明显。
3.急性喉炎:表现以声音嘶哑为主,严重者可呼吸困难,声带充血、水肿等。
4.注意与咽后肿瘤及颈椎畸形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咽痛除,体温正常,脓肿消失,创口愈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无异常。
2.好转:咽痛减轻,体温有所下降,脓肿缩小,脓腔引流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有改善。
3.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咽痛加剧,高热不退,感染扩展,引起严重并发症。实验室各项检查均异常。
治疗:
一、急性者确诊后应立即切开脓肿排脓。方法:
①器械:开口器、长柄刀把、长柄血管钳、头灯、穿刺吸引空针、吸引器、气管切开器械、氧气、气管插管等。
②术前禁用吗啡及阿托品,不用全麻及局部麻醉剂。
③患儿体位:仰卧头低位,用压舌板或直接喉镜轻压舌根,暴露咽后壁。先用粗针头于脓肿部位穿刺排脓,如能穿刺后随之吸引更好,尽量将脓吸净,随后用尖刀在脓肿下部作一纵切开,再用长血管钳撑大切口,充分引流。术中随时用吸引器吸净脓液,避免流入喉部。如喉咽脓肿,用压舌板不能暴露,要用直接喉镜暴露脓肿
④术后保持口腔清洁,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每日观察伤口,如发现咽后壁又膨隆,引流不畅,可再用血管钳伸入撑开伤口,引流脓腔。
⑤没有切开条件者可单纯抽脓,反复抽几次亦能全愈。
⑥结核性脓肿者应穿刺抽脓,然后在脓腔中注入抗结核药,如链霉素等,如仍不能全愈则应于颈外切开引流,方法:平胸锁乳突肌后缘作一切口,将胸锁乳突肌向前牵引,分离暴露动脉鞘,并向前牵拉然后向颈椎前分离,达到脓腔后,用手指探查脓腔的大小、范围、有否死骨。如有肉芽者可试刮除,最后置引流条于脓腔中。术后逐渐抽出引流条,使伤口自里向外愈合。全身用抗结核药,如颈椎骨有破坏者应与骨科合作处理。
中西医结合:
咽后壁脓肿是咽后间隙的化脓性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是咽后淋已结化脓引起,后者则为颈椎结核引起。西医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控制感染,施行切开排脓,防止并发症发生;而对结核性的咽后脓肿,应全身行抗痨治疗。经口穿刺排脓,因此类病人多系颈椎结核引起,应由骨科医师治疗原发病。中医谓喉痈系指发生咽喉间及附近部位痈疮的总称。主要在于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在脓肿形成之前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味,清咽利膈汤加减,成脓后则可用仙方活命饮加减。中药虽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作用。但作用缓慢,难以解急,中西医结合治疗咽后脓肿是在切开排脓的基础上。使用支持疗法抗生素、激素加中药治疗,以提高疗效。

“咽后脓肿” 相关论述

咽后脓肿分两型:急性型为颊咽筋膜与翼筋膜之间脓,因筋膜在中线形成正中缝故脓限于一侧,3岁以下婴幼儿占80%,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或异物损伤感染致间隙中淋巴结化脓所引起。慢性型为颈椎结核病变引起椎体与椎前筋膜之间脓,脓肿均于咽正中,多见成人。
【诊断】
1.症状根据急性或慢性型,脓肿大小和气道压缩影响大小,而有程度不同的(1)咽痛及吞咽困难;(2)语言不清;(3)呼吸困难;(4)颈僵直后仰;(5)全身脓毒性症状或消耗性疾病的慢性病容;(6)颈部淋巴结肿痛。
2.咽后壁隆起,急性有充血多于一侧,慢性位于正中。检查或穿刺均应作好抢救准备,操作应轻柔防脓肿破裂。
3.x线颈椎侧位片可见椎体前软组织阴影增宽,偶有液平或气体影,若慢性型均有颈椎体骨质破坏。
x线颈侧位平片上咽后壁软组织厚度,成人口咽部<0.5cm,喉咽部约1.0~1.5cm;婴幼儿口咽部<1.0cm,若以第四颈椎中段前后径为1c(颈椎单位),则成人0.2c,6~14岁0.3c,3~6岁0.4c,1~3岁0.5c,<1岁1.5c。
4.检查感染有否向咽旁隙、纵隔、喉部蔓延脓肿穿刺抽脓可鉴别咽后肿瘤
【治疗】
1.一般治疗应用抗生素,补液和必要时给氧。
2.咽后脓肿穿刺抽脓及切开引流术
(1)经口腔径路,小儿无麻取仰卧头低位,麻醉喉镜下暴露脓肿最隆起处,穿刺抽脓减张后,在隆起最低处垂直切开脓肿,吸尽脓液,偶有意外脓液涌出来不及吸出,可提起患儿呈头足倒置姿势吐出脓液。
(2)经颈途径,多用于慢性型结核性咽后脓肿,亦用于脓肿延及咽旁隙伴张口困难,脓肿位置过低或延及纵隔口内途径不易达到者,或脓肿有搏动且抽出脓中有血者。手术切口在胸锁乳突肌后缘,逐层分离并将颈动脉鞘向前牵引,向颈椎前分离即达脓腔。
【并发症及其防范】
1.脓肿破裂引起窒息常发生在:(1)压舌板检查,置开口器或喉镜时用力不当;(2)切开脓肿前未穿刺抽脓减张。预防及抢救方法:(1)备齐和选用合适的器械,如吸引器、气管切开包及支气管镜、氧气;(2)取仰卧头低位,在头侧手术台摇低即可,若头过度后仰易致呼吸困难加重或脓肿张力增大致破裂危险;(3)穿刺抽脓后再切开;(4)面部不盖消毒巾便于观察,光源对准术野,术者持续注视脓肿部位;(5)脓肿意外破裂,吸引器故障或脓太多来不及吸引,可提小儿呈头足倒置吐出脓液。
2.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暂停抢救及预防方法:(1)心脏按摩,用药使心跳恢复,气管切开及辅助呼吸;(2)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氢化可的松抢救药;(3)术前应用阿托品抑制迷走神经兴奋性;(4)术区有良好的麻醉;(5)操作轻柔并注意病人反应。

咽后脓肿(retropharyngeal abscess)为咽后间隙淋巴结的化脓性病变。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其中半数以上发生在周岁以内。
[imgz]erbiyanhouwaikexue157.jpg[alt]咽后壁脓肿[/alt][/img]
咽后壁脓肿
咽后间隙为一潜在间隙,上起颅底枕骨部,下连后纵隔,前为颊咽筋膜,后为椎前筋膜。下部齐3~4颈椎平面,相互粘着,故脓肿极少下延入胸腔后纵隔;两侧与咽旁间隙有不完整的筋膜相隔,故感染可能在两间隙相互扩散。咽后间隙内充以疏松结缔,在中线结缔组织密集形成正中缝,将其分隔为左右两间隙,因此,急性咽后脓肿多偏向一侧。每侧间隙中有淋巴结3~8个,有口咽、鼻咽、鼻腔、鼻窦、咽鼓管、鼓室和腮腺等区域的淋巴汇入,3~5岁后逐渐萎缩消失,因此,婴幼儿发生咽后脓肿者较多。
【病因】
(一)咽后淋巴结感染:口腔、咽、鼻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引起咽后隙淋巴结炎,进而化脓形成脓肿
(二)咽后间隙外伤、异物致咽后间隙蜂窝织炎,形成脓肿
(三)颈椎结核时脓液蓄积于颈椎与椎前筋膜之间,向前穿破椎前筋膜进入咽后间隙而形成结核性咽后脓肿,称冷脓肿。亦有因颈淋巴结核致咽后结核脓肿者,多见于成人。
【临床表现】
急性型者起病较急,畏寒、高热、咳嗽咽痛、吞咽困难,吮乳时啼器、呛咳或拒食,讲话或哭声含糊不清,睡时打鼾,呼吸不畅,头常偏向患侧。
结核性冷脓肿发病较慢,常有午后低热,盗汗咳嗽、虚弱等结核病症状,无咽痛,渐觉咽部梗阻感及吞咽不便。
【检查】患儿头常前俯并偏向患侧,唾液外溢,患侧颈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对疑有咽后脓肿患儿检查咽部时要小心,防止脓肿突然破裂使大量脓液流入呼吸道而发生窒息死亡,故检查时应采用头低平卧位。但颈椎结核者不宜头后仰过度,并准备吸引器以防万一。检查可见咽后壁一侧隆起、粘膜充血、脓肿较大时将患侧咽腭弓及软腭推移向前。脓肿触之柔软、有波动感,但操作务必轻柔。
颈椎结核引起的冷脓肿可位于中央部,局部粘膜无明显充血,颈椎x线摄片可显示椎前有隆起软组织阴影,有时可见液平面及颈椎骨质破坏征象,血沉增快。
【治疗】
急性脓肿应及时切开排脓。术前应充分准备好器械、照明及吸痰器。患儿取仰卧头低位避免术中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引起窒息。用压舌板或直达喉镜暴露咽后壁,在脓肿最隆起处进行穿刺抽脓,然后在脓肿最低部作一纵形刀口,以长血管钳扩大创口,畅通引流(图6-4)。每日复查,如有脓,再用血管钳撑开切口引流,直至痊愈。
[imgz]erbiyanhouwaikexue158.jpg[alt]咽后脓肿切开引流[/alt][/img]
图6-4 咽后脓肿切开引流
术前及术后应给大量抗生素静脉滴注,以控制感染,并行支持疗法。
结核性冷脓肿如无颈椎病变者,排脓后应行链霉素肌注,每日1克,并口服异烟肼,每日100毫克。如有颈椎病变,宜颈外切开排脓,刮除病灶,固定头颈,并进行抗痨治疗。

咽后脓肿是一种咽后壁的淋巴结感染。
由于咽后壁的淋巴结在童年期后会消失,咽后脓肿通常不会发生在成人,但是成人也确有患本病者。咽后脓肿通常由扁桃体、咽喉、鼻窦、增殖腺、鼻腔或中耳的链球菌感染扩散引起。尖锐物如鱼刺损伤咽后壁,偶尔也会导致咽后脓肿。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结核也会引起咽后脓肿
【症状和诊断】
咽后脓肿的主要症状是吞咽时有疼痛感,发热和颈部淋巴结肿大。脓肿可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为缓解呼吸困难,儿童常有摇头和颈后仰、抬起下颌的现象。
并发症有脓肿周围出血;脓肿破溃入气管内(有可能阻塞气管)并引起肺炎;可能发生喉痉挛,导致窒息;可能在颈内静脉中形成血栓;感染还有可能蔓延到胸腔。
医生观察到咽后脓肿的症状和体征后,将采用x线和ct来进一步确诊。
【治疗】
大多数脓肿需要切开引流,即通过外科手术切开脓肿、排除脓液。尚需使用青霉素、克林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先静脉注射然后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