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子

( Fěi Zǐ )

别名: 榧树 , 野杉 , 柀子 , , 香榧 , 野杉子 , 彼子 , 榧实 , 罴子 , 玉山果 , 赤果 , 玉榧

榧子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杀虫消润燥通便。用于钩虫、蛔虫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
9~15g。
性味:
甘,平。
归经:
归肺、胃、大肠经
炮制:
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性状:
本品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2~3.5cm,直径1.3~2cm。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可见椭圆形的种脐,另端稍尖。种皮质硬,厚约1mm。种仁表面皱缩,外胚乳灰褐色,膜质;内胚乳黄白色,肥大,富油性。气微,味微甜而涩。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来源:
本品为红豆杉科植物 torreya grandis fort.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榧子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杀虫;消润燥。主肠道寄生虫病;小儿疳积肺燥咳嗽;肠燥便秘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50g;连壳生用,打碎人煎;或10-40枚,炒熟去壳,取种仁嚼服;或入丸、散。驱虫宜用较大剂量,顿服;治便秘痔疮宜小量常服。
性味:
甘;涩;性平
归经:
大肠;胃;肺经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榧实,《本经》味甘无毒,然尝其味,多带微涩,详其用,应是有苦,气应微寒。五痔三虫,皆大肠湿热所致,苦寒能泻湿热,则大肠清宁而二证愈矣。
2.《本草新编》;按榧子杀虫最胜,但从未有用入汤药者,切片用之至妙,余用入汤剂虫痛者立时安定,亲试屡验,故敢告人共享也。凡杀虫之物,多伤气血,惟榧子不然。
3.《本经》:主腹中邪气,去三虫螫。
4.《别录》:主五痔
5.陶弘景:疗寸白。
6.孟诜: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
7.《日用本草》:杀腹间大小虫,小儿黄瘦,腹中有虫积者食之即愈。又带壳细嚼食下,消痰。
8.《生生编》:治咳嗽,白浊,助阳道。
9.《本草备要》:润肺,杀虫。
10.《本经逢原》:与使君子同功。
11.《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补气化痰,止咳嗽,定咳喘,去瘀生新。
用药禁忌:
脾虚泄泻及肠滑大便不实者慎服。
临床应用:
1.治疗钩虫病:每日吃炒榧子3-5两,直至确证大便中虫卵消失为止。曾治5例(其中3例兼有鞭虫),皆经1月左右痊愈。治程中未见副作用。本品如配合使君子肉、蒜瓣煎服,则疗效更佳。
2.治疗丝虫病:取榧子肉5两,头发灰(血余灰) 1两,研末混合调蜜搓成150丸。日服3次,每次2丸,以4天为一疗程。临床观察20例,第一疗程后微丝蚴转阴4例,第二疗程后转阴9例,其余大部分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程中除 1例服药后有轻度头晕外,其他皆无不良反应。初步认为本品对杀灭微丝蚴有一定作用。
药理作用:
1. 驱虫作用 榧子浸膏在试管内对猪蛔、蚯蚓无作用,有谓能驱除猫绦虫。种子油有驱钩虫的作用。
2.
化学成分:
种子含54.3%的脂肪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4.88%。
附方:
①治寸白虫: 榧子日食七颗,满七日。(《食疗本草》)②治白虫: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尽佳,不能者,但啖五十枚亦得,经宿虫消自下。 (《救急方》)③治十二指肠虫、蛔虫、蛲虫等: 榧子(切碎)一两,使君子仁(切细)一两,大蒜瓣(切细)一两。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时服。 (《现代实用中药》)④治卒吐血出: 先食蒸饼两三个,以榧子为末,白汤服三钱,日三服。 (《圣济总录》)
炮制:
1.榧子:拣净杂质,或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2.炒榧子:将净仁微炒至外表褐黑,内仁黄黑,发出焦香味为度。或用砂拌炒至熟透,内呈黄色,外具焦斑,取出,筛去砂,放冷。
性状:
性状鉴别 种子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2-4cm,直径1.5-2.5cm。外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微具纵棱,一端钝圆,具一椭圆形种脐,色稍淡,较平滑,另端略尖。种皮坚而脆,破开后可见种仁1枚,卵圆形,外胚乳膜质,灰褐色,极皱缩,内胚乳肥大,黄白色,质坚实,富油性。气微,味微甜涩。炒熟后具香气。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种皮为10余列石细胞,外方1-2列呈栅状排列,细胸类长方形,长椭圆形,长100-200μm,宽约35μm,壁厚15-20μm,胞腔狭缝状;向内则细胞渐呈等径性,直径40-110μm,壁厚约15μm,胞腔较大,壁孔明显;内外石细胞均可见清晰的孔沟和层纹。外胚乳与内种皮完全分离,为数列棕色薄壁细胞,有时可见念珠状的细胞壁,外方不整齐,常破裂而呈圆腔状;内胚乳细胞类多角形,壁较厚,富油滴,并含少量淀粒。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未5g,以氯仿10ml回流15min,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供点样用。同时以亚油酸氯仿液为对照液。点样于同一硅胶h-1%cmc薄板上,用苯-乙酸乙酯(8:2)展开,喷以0.1%α-亚硝基-β-萘酚浓硫酸试剂后,加热。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同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栽培:
生物学特性 榧适宜生长在凉爽多雾、潮湿的环境,幼时耐荫蔽,开花结果期则需充足光照。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壤土栽培为好,干旱瘠薄的地方不宜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扦插、压条、分根均可繁殖。种子繁殖:秋播或春季2-3月上旬播种。条播,沟宽10cm,深10cm,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2倍,播后盖章,每1hm播种最1500kg。幼苗出土后揭去盖草,反搭棚遮荫。第2年春季,按行距35cm,株距15cm移植。移植后浇水数日,以保成活。扦插繁殖:剪取硬枝,在畦上每隔25cm开沟一条,将插条靠沟一边排列,覆土压实,露出地面1/3,次年早春定植。压条繁殖:春季选近根新枝,弯曲至近地面,切伤部分外皮,用土堆埋节伤部分,浇水次年早春先将连接老树一端节断,秋天移栽定植。分根繁殖:早春将丛生的新株分开定植,经常浇水,直至成活。
田间管理 每年都应进行中耕除草,培土追,定植5年后进行嫁接及整枝、修剪。
病虫害防治 主要有天牛为害。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温暖湿润的黄壤、红壤及黄褐壤土,混生于森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南部、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及大别山区、江西北部、西至湖南西南部及贵州松桃等地的涤拔1400m以下的山地;浙江西天目山海拔1000m以下地带有野生大树。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25m,胸径55cm,树皮淡灰黄色、深灰色或灰褐色,不规则纵裂。小枝近对生或轮生,一年生小枝绿色,二至三年生小枝黄绿色、淡褐色或暗绿黄色,稀淡褐色。叶条形,通常直,长1.1-2.5cm,宽2.5-4cm,先端凸尖或具刺状短尖头,基部圆,上面光绿色,中脉不明显,有2条稍明显的纵槽,下面淡绿色,气孔带与中脉带近等宽,绿色边带与孔带等宽或稍宽。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叶腋,雌球花成对生于叶腋,基部各有2对交叉对生的苞片及外侧的一小苞片,胚珠直立,单生于假种皮上。种子椭圆形、卵圆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4.5cm,径1.5-2.5cm,熟时假种皮淡紫褐色,有白粉,先端有小凸尖头,胚乳微皱。花期4月,种子翌年10月成熟。
来源:
药材基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rreya grandis fort.ex lindl.[torreya grandi fort.var .dielsii hu]
采收和储藏:10-11月间种子成熟时采摘,除去肉质外皮,取出种子,晒干。
出处:
出自1.陶弘景榧实,今出东阳诸郡,其子乃言疗寸白,不复有馀用。
2.《唐本草》:榧实,此物是虫部中彼子也。《尔雅》云:杉也。其树大连抱,高数仞,叶似杉,其木如柏,作松理,肌细软,堪器用者。
3.《开宝本草》:彼子与此(榧实)殊类,既未知所用,退入有名无用。
4.《本草衍义》:榧实,大如橄榄,壳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黄白色,嚼久,渐甘美。过多则滑肠。
5.汪颖

榧子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杀虫,消润燥。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燥咳,便秘痔疮
①《本经》:"主腹中邪气,去三虫螫。"
②《别录》:"主五痔。"
陶弘景:"疗寸白。"
孟诜:"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
⑤《日用本草》:"杀腹间大小虫,小儿黄瘦,腹中有虫积者食之即愈。又带壳细嚼食下,消痰。"
⑥《生主编》:"治咳嗽,白浊,助阳道。"
⑦《本草备要》:"润肺,杀虫。"
⑧《本经逢原》:"与使君子同功。"
⑨《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补气化痰,止咳嗽,定呵喘,去瘀生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有毒。"
③《千金·食治》:"味甘平涩,无毒。"
归经:
入肺、胃、大肠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阳明经。"
②《本草新编》:"入胃、脾、大肠经,又入肺。"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榧实,《本经》味甘无毒,然尝其味,多带微涩,详其用,应是有苦,气应微寒。五痔三虫,皆大肠湿热所致,苦寒能泻湿热,则大肠清宁而二证愈矣。"
②《本草新编》:"榧子杀虫最胜,但从未有用入汤药者,切片用之至妙,余用人汤剂虫痛者立时安定,亲试屡验,故敢告入共享也。凡杀虫之物,多伤气血,惟榧子不然。"
用药禁忌:
①苏拭《物类相感志》:"榧子壳反绿豆。"
②《本草衍义》:"(食之)过多则滑肠。"
③《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助火,热嗽非宜。"
临床应用:
①治疗钩虫病
每日吃炒榧子3~5两,直至确证大便中虫卵消失为止。曾治5例(其中3例兼有鞭虫),皆经1月左右痊愈。治程中未见副作用。本品如配合使君子肉、蒜瓣煎服,则疗效更佳。
②治疗丝虫病
榧子肉5两,头发灰(血余灰)1两,研末混合调蜜搓成150丸。日服3次,每次2丸,以4天为一疗程。临床观察20例,第一疗程后微丝蚴转阴4例,第二疗程后转阴9例,其余大部分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程中除1例服药后有轻度头晕外,其他皆无不良反应。初步认为本品对杀灭微丝蚴有一定作用。
药理作用:
榧子浸膏在试管内对猪蛔、蚯蚓无作用,有谓能驱除猫绦虫。日本产榧子含生物碱,对子宫有收缩作用,民间用以堕胎
化学成分:
种子含脂肪油,中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甘油酯、甾醇。又含草酸、葡萄糖、多糖、挥发油、鞣质等。
附方:
①治寸白虫:榧子日食七颗,满七日。(《食疗本草》)
②治白虫: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尽佳,不能者,但啖五十枚亦得,经宿虫消自下。(《救急方》)
③治十二指肠虫、蛔虫、蛲虫等:榧子(切碎)一两,使君子仁(切细)一两,大蒜瓣(切细)一两。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时服。(《现代实用中药》)
④治卒吐血出:先食蒸饼两三个,以榧子为末,白汤服三钱,日三服。(《圣济总录》)
炮制:
榧子:拣净杂质,或去壳取仁,用时捣碎。炒榧子:将净仁微炒至外表褐黑,内仁黄黑,发出焦香味为度。或用砂拌炒至热透,内呈黄色,外具焦斑,取出,筛去砂,放冷。
性状:
干燥的种子呈卵圆形,长2~4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有一椭圆形的疤痕,色较淡,在其两侧各有一个小突起,另一端稍尖,外壳质硬脆,破开后内面红棕色,有麻纹。种仁卵圆形,皱而坚实,表面有灰棕色皱缩的薄膜,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香,味微甜。以个大、壳薄、种仁黄白色、不泛油、不破碎者为佳。
生境分布:
生长于山坡,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主产浙江,湖北、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
原形态:
榧(《别录》),又名:野杉(《纲目》),香榧木榧
常绿乔木,高达25米。树皮灰褐色,枝开张,小枝无毛。叶呈假二列状排列,线状披针形,长1.2~2.5厘米,宽2~3毫米,愈向上部愈狭,先端突刺尖,基部几成圆形,全缘,质坚硬,上面暗黄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中肋显明,在其两侧各有一条凹下黄白色的气孔带。花单性,通常雌雄异株;雄花序椭圆形至矩圆形,具总花梗,雄蕊排成4~8轮,花药4室;雌花无梗,成对生,只1花发育,基部具数对交互对生的苞片,胚珠1,直生。种子核果状、矩状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3厘米,先端有小短尖,红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胚乳内缩或微内缩。花期4月。种子成熟期为次年10月。
来源:
为红豆杉科植物种子。10~11月间种子成熟时采摘,除去肉质外皮,取出种子,晒干。
出处:
唐本草

“榧子”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紫杉科植物榧的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甘、涩,平。入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缓泻去
【临床应用】用于虫积腹痛等症。
榧子为杀虫消之品,适用于蛔虫、钩虫、绦虫等引起的虫积腹痛等症,并有缓泻作用,可帮助排泄虫体,临床常与槟榔芜荑鹤虱等配合煎汤饮服。用治钩虫病,也可单独炒熟食用。
【处方用名】榧子、香榧子(剥去壳用,或炒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或十枚至二十枚,炒熟嚼食。
方剂举例】榧子散《中医内儿科学》:榧子槟榔芜荑。治绦虫。

『来源』本品为红豆杉科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
『常用名』水子
『产地』江苏、浙江、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秋后采收。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生用去壳打碎。为增强消食则用炒榧子,将锅烧热,投入榧子,炒至深黄色为度。用时去壳。
『用量』3~9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


味甘,无毒。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疰

味甘涩,性热。同鹅肉食,患断节风,又令气上壅。反绿豆,能杀人。
猪脂炒榧,黑皮自脱。同甘蔗食,其渣自软。榧煮素羹,味更甜美。多食引火入肺,大肠受伤也。

【基原】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种子
【异名】又叫玉榧榧实玉山果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消润燥
【应用】
1.用于钩虫病绦虫病蛔虫病榧子30~50克炒食,用于钩虫病绦虫病。又方以榧子100枚,去皮火烧之,尽食为佳,不能者, 50枚亦可,经宿虫消自下。(《救急方》)
2.用于小儿疳积。可单用或配伍应用。
3.用于燥咳、便秘痔疮
4.用于卒吐血出。痱子散,先食蒸饼2~3个,痱子研末,米汤调食,每日3次。(《圣济总录》)
【使用注意】
不宜与绿豆同用,肺热咳嗽及滑肠便溏者不宜食用。
【按语】
本品炒食或煮食均可。
【参考文献】
随息居饮食谱》:“可生啖,可入素羹。猪脂炒,皮自脱。”

〔甘涩平,入肺、大肠二经。反绿豆。〕善杀诸虫,〔不问何虫,小儿空腹食七枚。大人二十一枚,七日虫皆死而出矣。〕能疗五痔。〔频食自愈。〕〕

榧子,味甘、少涩,气温。入胃、脾、大肠之经,又入肺。主五痔,杀三虫,坚筋骨,调荣卫。药笼中断不可缺之品。杀蛔虫,而又不损气血,用之实能奏功。惟有火病肠滑者不宜,然暂服一二次,亦复何害。
按∶榧子杀虫尤胜,但从未有用入汤药者,切片用之至妙。此物吴越最多。余用入汤剂虫痛者立时安定。亲试屡验,故敢告人共享也。
或疑榧子过于杀虫,未有杀虫之品而不耗气血者。吾谓凡杀虫之物,多伤气血,惟榧子不然。以榧子杀虫于无形也。无形之味,杀寓于生之中,虫不知其杀,而贪食丧生自死耳,脏腑正无伤也。脏腑既无所伤,气血又何伤之有。

甘涩温有毒。
本经》主腹中邪气,去三虫螫蛊毒,鬼疰伏尸。
发明榧实,肺家果也。性温散气,故能去腹中邪气三虫诸疾,火炒食之。引火入肺,多食则大肠受伤。小儿黄瘦有虫积者宜食,与使君子同功。观《本经》主治可知。

杀虫.
甘涩而平.杀虫.(小儿黄瘦有虫积者、宜食之.)疗.丹溪曰.此肺家果也.多食引火入肺.大肠受伤.反绿豆.(好食茶叶面黄者、每日食榧子七枚、以愈为度.)

榧子(图缺)
功可杀虫润肺.性属味甘气温.(榧子肺家果也.味甘平.微温.质润.善杀虫.能润肺.多食滑大肠.如因虫蚀肺脏咳嗽.或虫蚀于肛.致成痔漏诸证.皆可用之.凡杀虫药皆苦.惟此与使君子皆甘润不伤脾胃耳.)

甘涩平,杀虫消,多食引火入肺,使大肠受伤。

味甘涩平.入手足阳明经.功专杀虫消.多食引火入肺.反绿豆.寇氏云多食润肠.

甘涩性平,功专杀虫、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