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虫病

( taochongbing )

别名: 寸白虫病

中医

简介:
腹痛腹泻,善食而瘦,大便检查有绦虫卵等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
病因:
中医认为绦虫病的主要病因是由于人吃了未煮熟的、含囊虫的猪肉牛肉,囊虫吸附在肠壁上,颈节逐渐分裂,形成体节,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而发病。
病机:
成虫居于肠中,阻滞肠道气机,扰动不安则腹部隐痛。腹胀不适;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气机升降失常,则恶心、便溏或便结:虫体脱节,故见寸白虫排出体外、肛痒;绦虫吸食人体 水谷精微而致面黄肌瘦、头晕、乏力等虚证。总之,绦虫所致之病机,早期为肠胃功能失调,病久则脾胃受损,生化不足,气血两虚。
诊断:
(1)初期:
          证候:上腹部或脐周隐隐作痛,腹胀,或有腹泻,或有便秘肛门作痒,大便内或衬裤、衣服有时发现白色节片。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
          证候分析:虫居肠中,扰动不安则腹胀腹痛;脾胃运化失常则腹泻便秘,虫体脱节,爬出肛门,短暂活动则肛门作痒、大便内或衬裤、衣服有时发现白色节片。苔薄白腻,脉细为脾胃失运之征。
(2)后期:
        证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身倦乏力、头晕失眠,饮食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绦虫病久、损伤脾胃,加之虫体耗伤水谷精微,气血两虚故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身倦乏力,头晕失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饮食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两亏之征。
类证:
1.胃痞:以长期食少,脘痞腹泻,消瘦为主要表现,大便无带状白节片,镜检无绦虫卵,胃镜检查可助诊断。
2.脾痿消:多因慢性胃肠疾病所致,大便无带状白色节片,亦查不到绦虫卵,胃肠镜检可明确诊断。
3.疳积:多见于小儿,以体瘦、面色萎黄腹胀青筋、精神不振为特征,大便镜检或肛拭等检查可资鉴别。
治疗:
(1)初期:
          治法:驱杀绦虫。
          方药:中药有良好的驱绦效果,可选下列方药中一种应用。
          ①槟榔南瓜子联合应用,成人空服口服南瓜子仁50~90g  (带皮南瓜子80~125g),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槟榔80g加水500ml煎至150~200ml的滤液)。再过半小时后服芒硝30g水煎液。一般在3小时内即有完整而活动的虫体排出。
          ②槟榔雷丸散:生槟榔9g、生雷丸3g,研细末为一次量。每小时服一次,连服4~5次。另用鲜石榴皮45g煎水,分4~5次冲服散剂。如服药最后一次未见腹泻者,另用芒硝30g煎汤顿服,以助泻下。
          ③槟雷汤:槟榔120~150g,雷丸60~75g,将上药用水浸渍一夜,次日用文火煎沸2~3小时,留药液400~500ml,晨起后不漱口,不进食,等中午12时左右顿服。一般用药后1小时即觉腹痛腹泻,应尽量推延排便时间,到忍不可忍时再坐便盆,坐便盆后大力努责,使之一涌而下,如无头节排出,可过半月后重复一次,以期虫体虫头全部排出。本法适用于体质壮实者。
          ④南瓜槟榔煎剂:新鲜南瓜子45g,新鲜石榴皮15g,槟榔24g,黑丑9g,水煎早晨空腹服,服后可进食。服药前晚上可先服一些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效果更好。
          ⑤南瓜子合槟丑粉:南瓜子炒熟去皮或不去皮研粉,清晨空腹开水送服带皮南瓜子100g(不带皮60~70g),2~3小时后再用开水一次冲服槟丑粉35g (槟榔二丑),又2小时后服硫酸镁30g。
        ⑥仙鹤草散剂:将深秋采集的仙鹤草冬芽、洗净、刮去外皮,晒干碾粉,早晨温开水冲服30~60g。因本药有泻下作用,不需另服泻药。一般在服药后5~6小时排出虫体。
        ⑦复方槟榔煎槟榔30g、使君子10g、二丑9g、枳实6g、广木香5g、神曲9g、山楂9g、黄连3g、白术6g,水煎一日一剂。本方具有杀虫健脾行气通便之作用,适用于体质较弱者。
        ⑧鲜山楂槟榔煎剂:用鲜山楂1000g,洗净去核,于下午三时左右开始服用,至晚上十时服完,晚饭禁食。次晨用槟榔60g煎至一小茶杯,一次服完,卧床休息,药后虫体可排出。本方适用于素体无吞酸者。
        ⑨加味千金槟榔散:药用槟榔120g,大腹皮芒硝各10g,川椒乌梅仙鹤草各15g,南瓜子50g、大黄30g。研粗末后水煎频服,服药前先嗅炒鸡蛋香味片刻,然后吃一小口,1~2分钟后再服药。(2)后期:治法:健运脾胃、补养气血,兼以驱虫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归脾汤加减
        若绦虫已驱,脾胃不健,重在健运脾胃,方中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中人参、白术、茯
    苓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理气和胃甘草调中。气血亏虚明显者,以归脾汤加减,方中当归龙眼肉养血;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姜、枣甘温益气健脾,以资气血之源;酸枣仁茯神远志安神定志;辅以木香行气,使之补而不滞。
        若绦虫未出而脾胃已亏,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槟榔南瓜子雷丸等杀虫驱虫;若腹冷隐痛、手足不温者可加肉桂、干姜温补脾阳;若兼见阴虚火旺,口干面红、五心烦热等加麦冬沙参、生地滋阴清热;若伴失眠者可加夜交藤柏子仁养心安神
中药:
中药治疗绦虫,在我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中即注明了三种草药,到唐代《千金方》中已列出治疗绦虫方已11方,以至《外台秘要》中更收集了可治寸白虫的药方24方,其中常用药有槟榔雷丸狼牙石榴根等,至今应用仍证明确有疗效,总之,中药治疗绦虫病是以杀虫驱虫为主,应配用泻下药以促进虫体排出。当绦虫驱除后,则调理脾胃、补养气血,以善其后。
(1)雷丸研粉:每次20g,一日一次,连服3天。不用泻剂,亦可加服少许白糖、减少恶心副作用。
(2)石榴根皮:25g,水煎服。胃病患者不宜选用此药。
(3)槟榔:60~120g,文火煎2小时,于清晨空腹顿服。服后4小时无大便排出者,可  冲服芒硝10g。
(4)参苓白术散:每次1袋,每日2次,用于驱虫后脾胃不健,体质虚弱的患者。

西医

简介:
绦虫病是由于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症状为大便排出白色节片,轻度肛痒,或有腹痛腹泻、食欲亢进、恶心、体重减轻等。
病因:
国内寄生人体的绦虫有四大类,即带绦虫、膜壳绦虫、棘球绦虫和裂头绦虫。
带绦虫有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和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teania solium) 两种,前者以成虫寄生于人体,后者以成虫和(或)幼虫寄生于人体。棘球绦虫和裂头绦虫 在国内均以幼虫寄生于人体,前者详见“包虫病”,后者以局部敷贴生蛙肉而致眼内感染最为 常见。肥胖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成虫乳白色,扁长如带状,可分头节、颈节、体节三部分。二者在形态上略有不同。肥胖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的成虫均寄生于人体小肠上部,头节多固定 于十二指肠和空肠由下40~50cm处,其妊娠节片内充满虫卵,常单独从链体脱落随粪便排 出,也可自动排出体外,在土壤中虫卵可生存数周之久。
地区:
绦虫在国内分布较广,见于东北、华北、河南、江苏、云南、广西、贵州、青海、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地区尤多。多发生于东北、华北,内蒙古、西藏等地.
人群:
绦虫病患者的年龄不拘,但以21~40岁多见,婴儿则极罕见。男性较女性稍多,但在少数地区肥胖绦虫病者以女性居多。
发病机理:
成熟的虫卵被中间宿主牛或猪吞食 后,发育成囊尾蚴、导致牛或猪的囊虫病。人进食未煮熟、含有囊尾蚴的牛肉猪肉,经消化液作用,囊尾蚴中的头节在肠中翻出吸附肠壁,颈节渐渐分裂形成连患的体节,约经2~3 月发育为成虫。肥胖带绦虫成虫寿命较长,一般宿主死后其生命才结束、甚至可长达60年以 上;链状带绦虫寿命可在25年以上,人体不但是链状带绦虫的终宿主,也可成为中间宿主,发生囊虫病
寄生我国人体内的膜壳绦虫有短膜壳绦虫、长膜壳绦虫和克氏假裸头绦虫。成虫体长约 数十至数百毫米,也寄生于人体小肠内。短膜壳绦虫可直接污染食物感染或自身感染,亦可通过中间宿主(如蚤类、多种面粉甲虫、赤拟谷盗等)。长膜壳绦虫和克氏假裸头绦虫的发育必须经过中间宿主。
病理生理:
绦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腔中,以头节附着于肠粘膜上,其固着器官和微毛对人体肠壁的 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毒素刺激引起肠粘膜炎症,甚至溃疡,故可出现腹泻腹痛、消 化不良和神经衰弱头痛等症状。对病人进行肠粘膜活检,可发现多数病人有轻度亚急性炎 症反应。从链体活动的节片沿着肠壁活动,当遇到回盲瓣的阻挡时,活动加强使病人产生回盲部剧痛,也可能因虫体而造成肠梗阻,偶致肠穿孔,多并发阑尾炎。同时绦虫在肠道中吸 收大量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维生素、嘌呤、嘧啶及核苷等,导致人体营养不良。病人中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约占患者的5%~46%。
诊断标准:
绦虫病诊断标准:
1.有进食未煮熟猪肉牛肉史。
2.消瘦、腹痛腹泻等,或大便中排出虫体节片。猪绦虫囊尾蚴在人体肌肉、皮下组织形成囊肿。头部、躯干皮下可摸到不痛不痒、不粘连无炎症反应的结节。若侵入脑部可致癫痫、颅内压增高、失明、精神失常等。
3.大便检查可找到绦虫卵或节片。血嗜酸细胞增高。皮下小结节病理检查有囊尾蚴。
诊断依据: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有去流行区进食未煮熟的猪、牛肉病史。
(二)临床征象
肛门作痒、腹胀腹痛恶心、便溏或便结、睡眠不安等症状,粪便中有白色面条状
或带状能活动的虫体排出,可作出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检验及肛门拭子涂片检查,可以找到绦虫卵。检查妊娠节片内子宫分枝的数目
与形状有助于鉴别绦虫的种类。免疫学检查,虫体匀浆或虫体蛋白质作抗原试验阳性。
发病:
潜伏期约2~3月左右,临床症状视其感染虫数和种类而异。
症状:
症状多轻微,以大便中发现虫体节片最为常见。约占98%。妊娠节片常在大便时成串排出,或单个爬出肛门,或在衬裤上、衣服上发现。当节片自肛门爬出时,在肛门周围作短时间的蠕动,可有肛门瘙痒或不愉快的感觉,这一症状几乎所有患者都有。
体征:
腹痛约见于1/3~1/2的患者,通常并不剧烈,呈隐痛性质,一般限于上腹部或脐周,少数病人可引起绞痛或灼痛, 位置不固定,且腹痛常在早晨明显,往往进食后可缓解,部分患者有腹泻恶心呕吐、食 欲亢进,或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少数患者有头痛、乏力、头晕失眠、神经过敏,甚至有 类似美尼尔病。另外有喉部堵塞感,大多见于中年妇女。儿童感染后多出现食欲改变、腹痛、 癫痫样发作、发育迟缓等。 短膜壳绦虫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多,有时酷似十二指肠溃疡
影响诊断:
x线检查
在散发地区,对可疑的牛带绦虫采用肠道钡餐透视,可有助于诊断。
粪便:
粪便及肛拭检查
妊娠节片脱离母体后能伸缩活动,同时将子宫内虫卵散布在肠道粪便中,故在大多数病例粪便中,可找到绦虫卵,尤以粪便厚涂片的检出阳性率较高。肛拭检查虫卵,对肥胖带绦虫感染者阳性率明显高于粪便检查,而链状带绦虫感染的肛拭检查阳性率远较肥胖带绦虫感染者为低。
免疫学:
以不同虫体匀浆或虫体蛋白质作抗原进行皮内试验、环状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等,阳性率可达73%~99%,但可呈假阳性反应(约7%~20%)。
疗效评定标准:
绦虫病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驱虫后找到排出绦虫头节,症状消失;粪检查虫卵消失,未再见虫体节片排出。驱虫后随访3个月无节片排出,多次复查粪未找到虫卵。
2.好转:症状好转或消失,但仍偶见虫体节片排出或粪找到虫卵。
预后:
本病的病程虽长,但预后每多良好。链状绦虫病并发脑囊虫病者预后较差。
并发症:
极个别病人可并发阑尾炎,在阑尾中可发现虫卵或大量节片,一般常见于肥胖绦虫病者。
治疗:
驱绦虫药物种类较多,经治疗绝大多数能迅速排出虫体而痊愈,偶尔有未经治疗绦虫自 动排出而痊愈者。
        1.吡喹酮  本品为广谱驱虫药物,对带绦虫、膜壳绦虫、裂头绦虫病疗效均高,为治疗 绦虫病的首选药物。剂量为15~25mg/kg(儿童以15mg/kg为宜),一次口服。服药后偶有头昏、眩晕、乏力等不适,但数日内可自行消失。
        2.苯并咪唑类药物   近年来新衍生物有甲苯咪唑、(mebendazole)、氟苯咪唑(flubendazole)、丙硫咪唑(albendazole)等,均为广谱驱虫药物。甲苯咪唑300mg,日2次,疗程3天,疗效可达100%。对链状带绦虫也极有效,副反应少,优于其他药物,排出体节完 整,治疗后一般不会出现囊虫病。治疗短膜壳绦虫病、长膜壳绦虫病的疗程可延长至5天。动 物实验本品有致畸作用,故不宜用于孕妇。丙硫咪唑治疗牛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的疗效与剂 量、疗程有关,若剂量为800mg/日,共2天,其疗效分别为88.9%与70%,当剂量提高到1200mg/日,共3天,疗效则分别为95%与92%。本品对短膜壳绦虫亦有驱虫作用,剂量为 800mg/日,共3天,治愈率67%,本品也不宜用于孕妇。
        3.硫酸二氯酚(别丁)本品亦有驱涤虫作用,且作用迅速,疗效可靠、经济方便。因有轻泻作用,一般不给泻剂。成人剂量为3g,空腹分2次服完。服药后35分钟即有虫体排出,平均6小时。部分患者有肠鸣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4.灭绦灵(氯硝柳胺)本品对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和短膜壳绦虫均有作用,但疗  效不如吡喹酮、甲苯咪唑,可作为次选药物。成人(链状和肥胖带绦虫患者)可空腹口服2g,分2次服,间隔1小时,药片宜嚼碎。链状带绦虫患者服药前宜给止吐剂。服药后2小时给 服硫酸镁导泻以驱出全部未消化的虫体。短膜壳绦虫感染患者宜采用7天疗法,第1天2g,第  2~7天每日1g(儿童酌用半量),一月后再复治一次、以消灭后成熟的幼虫。服本品后,绦 虫头节和近端节片接触药物后即被杀死,头节脱离肠壁而排出,因死虫易被消化,应用泻剂  后粪内头节和节片不易识别。本品副作用甚轻,合并心、肝、肾等病的患者或孕妇均可服用。
          5.巴龙霉素  本品在胃肠内不吸收,有驱虫作用,但机理不明。每日30~35mg/kg,1~5天疗法。据称治疗后随访3~4个月,粪便治愈率达93%。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与方法
           因我国从古代起就对绦虫病有正确的认识,在应用中草药治疗绦虫病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找到了效果较好的药物,尤其是据近代临床观察和药理研究,确实证明槟榔雷丸南瓜于等药具有较好的驱杀绦虫的疗效,且付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故在治疗时应首先选用中药治疗;若合并阑尾炎、癫痫其他病证时,宜针对情况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治疗时应注意的事项:
        1.治疗过程中,应告知患者在排虫时切勿用手将其拉断,冷天可用温水坐盆,以防虫体受冷刺激后强行收缩而中断,影响虫体的完整排出。
        2.驱虫后应留24小时全部粪便,以寻找虫头,未获虫头者不一定表示失败,因虫头不一定在治疗当日排出,或驱虫剂使虫头变形而不易辨认。
        3. 给链状绦虫病患者驱虫时,应尽量预防呕吐反应,以免虫卵反流入胃而导致囊虫病。故服药前宜给止吐剂,服药后则给泻剂,以利肠腔内绦虫体节完全排出。
           4. 治疗后3~4个月粪便检查未发现虫卵者,可视为治愈;若出现虫卵或体节, 则应复治。
           5. 对于驱出之成虫,应及时深埋土中,防止动物食后造成播散。

中医

简介:
临床以腹痛纳呆,面黄肌瘦,大便中有虫体节片为特征。
病机:
绦虫病发生,主要是由于吃进含有绦虫囊状蚴而未经煮熟的猪、牛肉所引起。虫体在肠内吸食人体精微,扰动肠胃,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脾胃失调,从而引致一系列临床症状。若猪囊虫寄生于脑,可使脑络受阻,发生癫痫抽搐等病证。
诊断:
本病初起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患病日久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痛大便不调等证候。绦虫寄居肠中,劫夺精微,故使患儿面黄体瘦。在诊察本病时,除根据临床证候特点外,应详审病史,并注意观察大便中是否有绦虫节片。
1.虫积肠道
主证腹胀腹泻,脘腹隐痛,食少纳呆,肛门作痒,大便中有白色节片,烦躁不宁,舌苔白腻,脉细。
分析:本证由于虫体寄居肠中所致。虫体扰动,气机受阻,故见腹痛腹胀。虫居肠中,脾 胃运化失调,故食少纳呆。虫体脱节,故便中白色节片。虫体刺激则肛门作痒。
2.脾胃虚弱
主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黄肌瘦,体倦乏力,舌谈苔白,脉细弱。
分析:本证由于虫居肠中,损伤脾胃所致。睥胃受损,运化失司,故见食少便溏。虫体劫夺精微,气血化源不足,故见面黄肌瘦。舌淡脉细为脾胃虚弱之象。
3.囊虫侵脑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呕吐,睡眠不实,视物不清,时发抽搐,甚或精神异常,或见皮下结节舌苔厚腻,脉弦滑。
分析:本证由于囊虫侵脑,挟痰上扰所致。脑络受阻,清阳不振,故见头晕头痛。虫挟痰浊,上犯头目,故发抽搐视物不清。虫挟痰浊流注经络,聚于皮下,则发为结节
类证:
1.胃痞:以长期食少,脘痞腹泻,消瘦为主要表现,大便无带状白节片,镜检无绦虫卵,胃镜检查可助诊断。
2.脾痿消:多因慢性胃肠疾病所致,大便无带状白色节片,亦查不到绦虫卵,胃肠镜检可明确诊断。
3.疳积:多见于小儿,以体瘦、面色萎黄腹胀青筋、精神不振为特征,大便镜检或肛拭等检查可资鉴别。
治疗:
本病的治疗以驱虫为主,可配合泻下之品以促使虫体排出。对病久体虚,气血不足者,应先调补脾胃。对囊虫侵脑的治疗,应标本兼顾,既应定痫止抽,又要毒杀虫体。绦虫驱除后,应继以中药调补,以助脾胃运化功能恢复。
一、辨证选方
1.虫积肠道
治法:驱绦排虫。
方药:下虫丸加减。槟榔使君子鹤虱苦楝根皮各10g.贯众芜荑各6g,黄连木香各3g。大便干加大黄、芒硝;体质虚弱者驱虫后继服六君子汤
2.脾胃虚弱
治法:补益脾胃。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党参茯苓陈皮山药各10g,白术、制半夏砂仁各5g,甘草3g。便溏加白扁豆薏苡仁腹胀厚朴苍术;食少加佛手佩兰
3.囊虫侵脑
治法:豁痰定痫。
方药:定痫丸加减。菖蒲远志茯神槟榔各10g.全蝎僵蚕雷丸各7.5g,朱砂琥珀各5g。抽搐频繁加钩藤、生龙牡;痰湿盛者加制半夏胆星
二、专方验方
1.驱绦汤:南瓜子60~120g,槟榔30~60g。先将南瓜子炒香,晨间空腹嚼烂服下,隔1小时后服槟榔煎成的浓汁。若服1小时后不排大便者,再服槟榔煎液1次,或服50%硫酸镁30~50ml。
2.槟榔雷丸散:生槟榔9g,生雷丸3g。共研细末,为1次量。每小时服1次,连服4~5次,若服最后1次未见腹泻者,另用芒硝20~30g煎汤服下,以助泻下排虫。
3.下绦汤:鸡心槟榔60~120g,大黄6~9g。先将槟榔打碎,用净水浸泡24小时,煎煮1小时,再放入大黄,煎10分钟后过滤取汁,空腹顿服。
4.复方槟榔煎槟榔30g,使君子15g,二丑9g,枳实6g,木香5g,神曲9g,山楂9g,黄连3g,白术6g。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适于体质较弱的绦虫病患儿。
5.槟榔南瓜子汤:槟榔50g,南瓜子100g,雷丸30g,乌梅20g,蜀椒3g,芒硝3g。晨起空腹先食南瓜子,1小时后取槟榔蜀椒乌梅之煎剂的1/2量冲服雷丸粉,半小时后再取其煎剂的1/2量冲服芒硝
中药:
1.驱虫片:具有杀虫攻下功效。适于驱除各种肠道寄生虫。3~6岁每次1~3片,6~9岁每次3~5片,9岁以上每次5~8片,日服2次。
2.鹤草芽浸膏:具有驱绦杀虫功效。用于绦虫感染,对绦虫头节、体节均有致死的痉挛作用。剂量为每次40mg/kg,晨起空腹1次顿服,并常规导泻。
3.化虫丸:具有驱绦杀虫之功效。适于绦虫及甚它肠道寄生虫。3~6岁每次2~3g,6~9岁每次3~5g,9岁以上每次5~6g,日服1~2次,早晨空腹或睡前服用。
4.囊虫丸:具有杀虫化瘀之功效。适于囊虫病及由囊虫引起的癫痫。3~6岁每次2~3g,6~9岁每次3~5g,9岁以上每次5~8g,日服2次。

西医

简介:
绦虫病是各种绦虫成虫或幼虫所致的寄生虫病。绦虫病的种类很多,以寄生于人体小肠内的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所致者最常见。
病因:
绦虫为乳白色,扁平呈带状,分头节、颈节与体节三部分。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被猪或牛吞食后,在肌肉处发育成囊尾蚴,人若食入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的猪、牛肉,即可受感染。人不仅为猪带绦虫与牛带绦虫的终末宿主,也可成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若直接吃入猪带绦虫卵,卵内六钩蚴亦可经肠壁进入血流,而在不同部位发生囊虫病
诊断标准:
绦虫病诊断标准:
1.有进食未煮熟猪肉牛肉史。
2.消瘦、腹痛腹泻等,或大便中排出虫体节片。猪绦虫囊尾蚴在人体肌肉、皮下组织形成囊肿。头部、躯干皮下可摸到不痛不痒、不粘连无炎症反应的结节。若侵入脑部可致癫痫、颅内压增高、失明、精神失常等。
3.大便检查可找到绦虫卵或节片。血嗜酸细胞增高。皮下小结节病理检查有囊尾蚴。
体征:
1.上腹部或脐区隐痛,进食后缓解,恶心呕吐腹泻,消瘦,乏力,食欲不振或贪食。多虫感染可能引起肠梗阻肠绞痛
2.猪绦虫病伴有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因囊虫数目的多少及寄生部位而异。以皮下组织和肌肉多见,形成结节。脑囊虫病危害最大,多表现为癫痫、颅内压增高等症状。
3.大便中常发现虫体节片,单节脱落后可自动由肛门爬出,排节片前在肛门直肠内有蠕动感觉。
实验室诊断:
1.粪便检查发现绦虫卵或绦虫节片。
2.皮下或肌肉结节话体组织检查有囊尾蚴头节。
3.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可轻度增加。
4.免疫学诊断抗原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呈阳性反应。
疗效评定标准:
绦虫病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驱虫后找到排出绦虫头节,症状消失;粪检查虫卵消失,未再见虫体节片排出。驱虫后随访3个月无节片排出,多次复查粪未找到虫卵。
2.好转:症状好转或消失,但仍偶见虫体节片排出或粪找到虫卵。
治疗:
绦虫病的治疗主要是驱虫。可选用以下药物驱虫
1.氯硝柳胺 (灭绦灵):为目前治疗绦虫病的首选药。3~5岁小儿总剂量为0.5~1g,5~10岁小儿总剂量为1~1.5g,10岁以上总剂量为1.5~2g,分2次空腹服,间隔1小时,服后2小时服50%硫酸镁30~40ml导泻。
2.二氯甲双酚:有杀死绦虫的作用。剂量为每次2~4g,清晨空腹顿服,不用泻药。
3.巴龙霉素:对牛绦虫疗效显著。剂量为每日20~30mg/kg,分4次口服,连服4天。
4.吡喹酮:对绦虫病囊虫病均有较好疗效。治疗绦虫病剂量为5~15mg/kg,空腹一次顿服。治疗囊虫病剂量为每日20~30mg/kg,连服4~6日,总剂量为120mg/kg。
中西医结合:
1、对绦虫病的治疗,中西药均有较好的驱虫效果。目前临床多以中药驱虫子作为首选。中药驱虫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治愈率高。目前国内公认的最有效的驱虫中药是槟榔槟榔的主要成份是槟榔碱。槟榔碱能使绦虫体发生驰缓性麻痹,使虫体瘫痪而排出体外。槟榔一般多与南瓜子伍用,可显著提高效果。槟榔南瓜子宜在早晨空腹时服用,服用2小时后可予硫酸镁口服,以助排虫。
2、脑囊虫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西药采用抗癫痫、降颅压等对症疗法,待病情稳定阶段以吡喹酮治疗。中医治疗多采用涤痰熄风,杀虫散结的方法。中西医方法结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绦虫病” 相关论述

绦虫病是由猪绦虫或牛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古代医籍将绦虫称为白虫或寸白虫。
绦虫病在我国分布较广。饮食习惯是决定肠绦虫病多寡及其种类不同的关键因素,喜食生肉的地区感染率高。·
中医对绦虫的形态、感染途径很早即有明确的认识,并寻找到效果良好的治疗药物。在感染途径方面,早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即指出:“食生肉,饱饮乳,变成白虫。”《诸病源候论·寸白虫候》说:“以桑枝贯牛肉炙食”哙引起本病。而对于绦虫形态的描述,《诸病源候论·寸白虫候》说:“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扁”,仇虫候》说:“白虫相生,子孙转大,长至四五尺”。在治疗上,早在《千金要方·九虫》里,就采用槟榔石榴根皮等有效的药物治疗绦虫病
【病因病机
绦虫病的病因,是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牛肉,囊虫进入体内吸附在肠壁上,颈节逐渐分裂,形成体节,约经2—3个月而发育为成虫。成虫虫体脱节,从肛门排出体外,故可在内裤或被服上发现白色的虫体节片,节片随大便排出则可见粪便中有虫体节片。
绦虫所致的病变,主要是吸食人体水谷精微以及扰乱脾胃运化,从而引起腹胀腹痛,甚至消瘦、乏力等症。
【临床表现】
绦虫病初期,成虫居于肠中,影响肠道气机,引起腹部或上腹部隐隐作痛,腹胀不适,甚或恶心呕吐。常在内裤、被褥或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或伴肛门瘙痒。病久则脾胃功能受损,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加之绦虫吸食营养物质,以致人体化源不足,气血不充,故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常伴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脉细等气血亏虚的症状。
【诊断】
1.粪便中或内裤、被褥上发现白色节片为绦虫病重要的临床特征。
2.初期肠道气机受阻引起的腹部隐隐作痛、腹胀不适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及病久伴见的面色萎黄或苍白、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舌淡、脉细等气血亏虚的症状。
辨证论治
症状:上腹部或全腹隐隐作痛,腹胀,或有腹泻肛门作痒,久则形体消瘦,倦怠乏力,大便内或衬裤上有时发现白色节片,舌质淡,苔薄白,脉濡或细。
治法:驱除绦虫,调理脾胃。
方药:中药有良好的驱绦效果,可选用下列方药中的一种应用。
槟榔60-120g,切碎,文火煎2小时,于清晨空腹顿服。服后4小时无大便排出者,可服用芒硝10g。
南瓜子60-120g,去壳碾粉,直接嚼服或水煎服。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剂量、用法同上)。
仙鹤草芽(深秋采集,其形似狼牙,故又称狼牙草),洗净,刮去外皮,晒干,碾粉,成人早晨用温开水冲服30—60g。因本药兼有泻下作用,可不另服泻药。一般在服药后5-6小时排出虫体。
雷丸,研粉,每次20g,1日1次,连服3天。
石榴根皮25g,水煎服。胃病患者不宜选用此药。
驱除绦虫,务必驱尽,连头节同时排出,方能彻底治愈。若头节颈未被驱出,则仍能继续生长。若发现绦虫未驱尽时,可仍用上述驱绦药物治疗。
驱虫之后,继服香砂六君子汤健运脾胃。
【预防及调摄】
开展卫生宣传,纠正吃生肉的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严格肉类检查,禁止含有囊虫的肉类出售。此外,应对炊事人员进行宣传,将肉类煮熟烧透,菜刀与菜板应生熟分开。
【结语】
绦虫病是由猪绦虫或牛绦虫寄生在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绦虫所致的病变,主要是吸食人体水谷精微以及扰乱脾胃运化,从而引起腹胀腹痛,甚至消瘦、乏力等症。并常在内裤、被褥或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驱除绦虫、调理脾胃是治疗绦虫病的主要原则。中药有良好的驱绦效果。驱除绦虫,务必驱尽,连头节同时排出,方能彻底治愈。开展卫生宣传,严格肉类检查,禁止含有囊虫的肉类出售以及纠正吃生肉的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文献摘要】
证治准绳·杂病·虫》:“寸白……服药下之,结裹溃然出尽乃佳,若断者相生未已,更宜速治之。”
景岳全书·诸虫》说:“寸白虫,此虫长寸许,色白,其状如蛆。母子相生,有独行者,有个个相接不断者,故能长至一二丈。”
【现代研究】
槟榔南瓜子鹤草芽等中药,均有良好的驱绦作用。
据现代药理研究,槟榔能使绦虫虫体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南瓜子可使虫体中后段麻痹,变薄变宽,两者均有驱绦效果,但作用部位不同,配合使用,相得益彰。如验方驱绦方,用南瓜子研粉,冷开水调服60-120g,2小时后服槟榔60-120g的水煎剂,再过半小时服玄明粉15g,促使泻下,以利虫体排出[雷载权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44.l或于清晨空腹嚼服南瓜子肉,隔1-2小时服槟榔煎剂,再过1小时服泻剂,驱绦虫效果满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7):24]。杨氏等用南瓜子槟榔治疗绦虫病50例,治愈47例,治愈率达94%,3例因在驱虫时患者牵断虫体,3个月后复发。该组治疗的方法是:驱虫前晚18时空腹先服炒南瓜子150g(研末冲服),半小时后服槟榔煎剂200ml(槟榔90g加水800-900ml,慢煎至200ml备用)。一般服药3-4小时后即有排便感,嘱患者坐温水盆内排便,待虫体完整排出。槟榔具有缓泻作用,故在驱虫时一般不采用其他导泻剂,如服药4小时后仍无排便感,可服用硫酸镁20-30g[中国中医急症1996;5(1):19]。


病证名。又名寸白虫病白虫病脾虫病。《诸病源候论》卷十八:“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扁,……以桑枝贯牛肉炙食,并生栗所成。”多因食生肉或未熟猪牛肉所致。症见腹痛腹胀泄泻或泻出白色节片等。治疗以驱虫至头节排出为止。可选用槟榔南瓜子仙鹤草根、石榴皮等。

绦虫病猪肉绦虫或牛肉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绦虫病在我国分布较广,猪肉绦虫散发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地方性流行区仅见于云南;牛肉绦虫于西南各省及西藏、内蒙、新疆等自治区均有地方性流行,本病的流行和饮食习惯及猪、牛饲养方法不当有密切关系。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妊娠节片和虫卵被猪、牛吞食后,卵壳在其十二指肠内消化、六钩蚴脱出,钻过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循环输往全身,以横纹肌为主要寄生部位,发育成囊尾蚴,称囊虫。含囊虫的猪肉称米猪肉。人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或含囊虫的牛肉后,包囊即被消化,囊虫头节吸附于肠壁,从颈节不断生出节片,约2-3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肠内寿命由数年至20年。(图2-9-4)
[imgz]xiaohuabingxue011.jpg[alt]猪肉绦虫发育过程与传播[/alt][/img]
图2-9-4 猪肉绦虫发育过程与传播
【临床表现】
症状轻微,常因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而就医。由于虫体吸取人体养料并刺激肠壁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使部分病人的腹痛腹胀腹泻恶心、乏力等症状。牛肉绦虫节片常自动由肛门排出。引起轻微肛门部搔痒,猪肉绦虫活动力常弱,孕节常数节相连地自链体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部分病例血中嗜酸粒细胞轻度增高。
【诊断】
根据有吃未熟猪、牛肉史,粪便中发现白色带状节片或查到虫卵即可确诊。肛门拭子检查牛肉绦虫卵的阳性率较高。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卵在形态上甚难区别,获孕节或头节才能作最后鉴别。详见表2-9-1
表2-9-1 猎内绦虫与牛肉绦虫的鉴别

猪肉绦虫牛肉绦虫
成虫长度较短,2-4米较长,4-8米
节片数800-1,000节,节片薄而透明100-200节,节片厚而不透明
头节球形,有顶突小沟方形,无顶突小钩
孕节子宫分枝每侧有7-12主支每侧有15-30主支
节片脱落情况常数节脱落分节脱落,能自动爬出肛门

【治疗】
一、槟榔南瓜子合用 槟椰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能使全虫麻痹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使头节和未成熟节片麻痹,故疗效欠佳。南瓜子麻痹牛肉绦虫的孕卵节片,单独应用疗效亦不佳,与槟榔合用治疗牛肉绦虫治愈率较高,治疗绦虫病时都采用两药合用。早晨空腹南瓜子仁粉60~120克,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槟榔60-90克,水煎1小时)再过半小时服泻药。一般在3小时内即有完整活动的虫体排出,少数患者可能于下午或次日排出虫体。
二、灭绦灵(niclosamide氯硝柳胺) 氯硝柳胺原为杀灭钉螺的药物,但对猪肉牛肉绦虫均有良好疗效。临床上也用以治疗绦虫病,抗虫效果较槟榔南瓜子为优。本药可抑制绦虫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反应而杀死其头节和颈节,死亡的虫体随粪便排出。剂量为空腹先服1克,隔1小时再服1克,服药时将药片充分嚼碎吞下,而饮水量应少,使药物在十二指肠上部即达较高浓度。二小时后服泻药。小儿剂量减半。本品副作用少,但因对虫卵无作用,当虫体在肠内被消化而释出虫卵时,虫卵可逆流入胃及十二指肠,猪肉绦虫则可因此引起囊虫病,故主张治疗猪肉绦虫病时,应先服止吐药以防呕吐,并服泻药使死亡节片在未被消化前即迅速排出,此药应连服2天。
三、吡喹酮(praziquantel) 为新型广谱抗蠕虫药,除有抗血吸虫作用,也是一个高效抗绦虫药,吡喹酮杀绦虫的原理尚未阐明,可能有促进ca++进入虫体,从而引起虫体肌挛缩,产生痉挛性麻痹,成人剂量0.5克,儿童0.2~0.3g顿服,1小时后服泻药,效果良好。
四、仙鹤草 用根芽全粉30-50克,服后不需给泻剂。亦可用草芽浸膏,鹤草酚单体或鹤草酚粗晶片,但应服硫酸镁导泻。
五、甲苯咪唑 成人200mg一天二次,连服三天,驱绦虫率约为80%。
六、丙硫咪唑 对绦虫也有较好疗效,剂量是每天400mg,连服6天。
不论应用何种驱虫剂,应注意下列几点:①驱虫后均应留取24小时全部粪便,淘洗检查头节以确定疗效。查得头节表现治疗成功,未查得头节,并不表示驱虫失败,因头节不一定在治疗的当天排出,也可能驱虫药物使虫节破坏或变形而难于辨认。②治疗猪肉绦虫病时,应先服止吐药,以免虫卵反流入胃,进入小肠,孵化成为六钩蚴,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分布全身,发育为囊虫,形成皮下和肌肉囊虫病,脑囊虫病,眼囊虫病等。③治疗后观察3个月,对又排节片或虫卵者则应复治。
【预防】
加强肉类检查,不准出售米猪肉或有囊虫的牛肉,不吃未熟的猪肉牛肉,应彻底治疗绦虫患者,搞好粪便管理,加强猪、牛管理。防止牲畜受绦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