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虫病

( nangchongbing )

别名: 诸虫 , , 猪囊尾蚴病 , 痰核

中医

简介:
痰核包囊,脑系症状,视力障碍,检查发现囊虫等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
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进食附有虫卵的蔬菜、瓜果等食物所致。
病机:
本病病机的中心环节在于虫邪入侵,脾胃受损,津液不行。停滞之津液挟虫邪秽浊之气而成痰浊,随气流移,至气虚邪凑之处注而为病。流注于皮里膜外则生痰核流注于脑府蔽塞神窍则为癫证;郁滞心肝化火则为狂证;夹肝风上逆则抽搐癫痫痰浊挟瘀阻滞络窍则发为头痛、或眩晕,或昏迷、或为肢体麻木瘫痪不用。本病虽见夹瘀、夹风、化火等,但总以痰浊为中心。痰浊既成,脾胃津气运行障碍,水湿不化,临床可伴见脘闷呕恶、四肢困重之证。病人脾胃原已损伤,再加以水湿困脾。脾日益衰,故眩晕、乏力、纳呆等脾虚之候多见。此外,痰浊阻滞,气血不畅;脾胃久虚,化源亏乏;故病人可伴见血瘀,以及肝胆湿热,心肝肾诸脏腑精血亏虚之候。
诊断:
(1) 痰核型:证候:皮下、肌肉出现囊虫结节,小者如豆,大者如枣,少者1~2个,多可数千个。囊 包不红、不热、不痛、不痒;质如软骨,推之可移。常见于头、躯干及四肢等处,也可见于舌肌者。常陆续分批出现,也可逐渐自行消失,多伴头昏、乏力、眩晕、纳呆等,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停滞之津液裹虫邪秽浊之气而成痰浊,随气流移,注于皮下故见皮下、肌肉 内囊虫结节;因属痰核,可随气流行,故不红、不热、不痛、不痒,且可渐自消失;虫邪入 侵,脾胃受损,气血精微化源不足,故见头晕、乏力、纳呆等;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腻,脉滑均为脾虚湿蕴之征。
(2)痰浊肝风型:  证候:肢体局部搐溺,或癫痫发作,或数日一发,或一日数发,甚至癫痫持续不止,神  昏不醒。平素常见神情呆滞。常伴见皮下痰核囊包。舌体胖大或见舌体震颤,苔多腻,脉弦
滑。 证候分析:痰浊肝风上逆则发为搐搐或癫痫痰迷心窍神昏不醒,或神清呆滞;痰 浊随气流移注于皮下则见皮下痰核囊包。舌胖大或舌体震颤,苔腻,脉弦滑,均为痰浊挟肝 风之征。
(3)痰浊扰心型:
   证候:神情淡漠或痴呆,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或狂躁不宁、妄言骂詈、伤人毁物;或有幻视、幻听、妄想多疑,自罪自责。常伴见皮下痰核囊包。舌体胖大,质淡或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证候分析:痰浊气上逆,阻心窍则发为癫证,见神情淡漠或痴呆、喃喃自语、语无伦次;痰郁化火、痰火壅盛,上扰心窍则为狂,故见狂躁不宁、妄言骂詈、伤人毁物;痰迷 心窍神明失灵则幻视、幻听、妄想多疑;痰浊流注于皮下则见皮下痰核囊包。舌胖大质淡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湿内盛之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火壅盛之象。
(4)痰浊阻滞络窍型:  证候: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头痛胀痛,时见呕吐,智能减退,眩晕耳鸣,甚或昏愦谵语;或视物不清或失明;或肢体瘫痪不仁不用。常伴皮下痰核囊包,每见颅压增高。舌体胖,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痰浊夹瘀阻滞清窍,神明失灵则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头胀痛、智能减退、眩 晕耳鸣,甚或昏愦谵语等;痰浊经络,气血阻,筋脉失养则肢体瘫痪不仁不用;痰浊流注皮下则见痰核囊包;痰浊滞脑、浊阴壅瘀,水气犯脑则见颅压增高,此乃最常见之致命病变。舌淡胖、苔白厚腻、脉滑为痰浊内盛之征。
类证:
1.肺(吸)虫病,脑型肺吸虫病与脑囊虫病均可有痫病样发作,颅脑ct扫描及皮下结节的病理节片均有助于鉴别。2.蛊虫病:脑型蛊虫病多发于慢性蛊虫病中,有疫水接触史,粪检能找到蛊虫(血吸虫)卵,血清学检查有助于诊断。3.脑瘤:颅脑ct扫描与血清学检查可资鉴别。
治疗:
(1) 痰核型: 治法:除痰杀虫、健脾益气
          方药:囊虫散加减。本方中姜半夏、陈皮白芥子除痰利子,其中白芥子善搜皮里膜外之痰,尤为要药。雷丸杀灭囊虫;服苓、薏苡仁健脾除湿。鉴于本病痰浊停留,血行瘀滞,痰瘀胶固难化,故方中应适量加入丹参、归尾、水蛭、炮山甲等活血破瘀通经络;如乏力气短、眩晕、纳差等气虚甚者,可加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如恶心呕吐、脘闷肢困者加生姜竹茹苍术除湿止呕:若心烦不安、失眠加丹皮、龙骨、服神、枣仁等以清心安神;若痰核软化、消失较慢,可加海藻浙贝、生牡蛎以软坚
      散结逐痰。(
2)痰浊肝风型: 治法:危重期宜豁痰醒神开窍;轻缓期宜涤痰熄风、杀虫散结、化瘀健脾
   方药:危重期因癫痫大发作连续不断、甚至昏迷不醒者,当迅速采取果断措施中止发作,此时给药困难,可予针灸治疗。取印堂人中丰隆(双)、太冲(双),甚加会阴长强涌泉(双),用泻法,并加灸中脘气海;以豁痰开窍、平肝熄风。必要时吸氧,配合西医抢救治疗。轻缓期可用柳氏经验方涤痰熄风、杀虫散结,化瘀健脾。方中法半夏陈皮白芥子
除痰利气;服苓、薏苡仁健脾除湿;芜荑杀虫消甘草和中。加丹参钩藤全蝎、羚羊角粉以化瘀平肝、熄风通络;加榧子仁、雷丸以增杀虫散结之效。癫痫发作可加琥珀朱砂郁金远志胆星僵蚕安神定痫、熄风化痰。若兼见乏力、眩晕、纳呆可加黄芪党参益气健脾。若兼见心烦、狂躁不安痰火扰心者,可加石菖蒲黄连栀子清火化痰
(3)痰浊扰心型: 治法:属者宜涤痰开窍、杀虫健脾。属狂者宜涤痰泻火、杀虫镇心。
     方药:证者顺气导痰汤加芜荑雷丸白芥子郁金菖蒲等。方中半夏陈皮、服苓、胆星利气化痰木香香附菖蒲解郁开窍芜荑雷丸杀虫散结。狂证者以生铁落饮雷丸榧子仁等。方中生铁落重镇降逆;胆星贝母橘红清涤痰浊菖蒲远志、服苓、辰砂开窍安神:二冬、玄参连翘养阴清热雷丸榧子仁杀虫散结。若头晕、气短、面色不华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当归益气补血;若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清热泻下;兼舌黯或舌有瘀斑者加丹参赤芍活血化瘀。
(4)痰浊阻滞络窍型: 治法:降逆涤痰化湿,化瘀杀虫。
        方药:温胆汤加减。方中半夏竹茹降逆化痰陈皮枳实行气燥湿化痰;服苓健脾化痰;姜、枣、甘草益脾胃调诸药。方中加芜荑雷丸杀虫消;加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若失明者加白蒺藜、炮山甲明活血;若肢体瘫痪水蛭地龙化瘀通络;头痛较剧、呕吐较频、视物模糊,且汤药服后即吐者,上方加生大黄芒硝车前子煎汤保留灌肠,每日2~3次,得泻后去大黄芒硝继用,待呕缓后改口服;颅压增高者可用甘露醇等以脱水降颅压。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及时施行手术摘除颅内囊虫,不得延误。        
中医辨证治疗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①应尽量使病人早发现、早治疗,病程愈久者,疗效愈差。
        ②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软坚散结类药物,能改善囊虫囊壁的通透性,极有利于杀虫类药物发挥作用,故临证用药时应注意加用。
        ③应注意治疗的标本缓急。治本乃指治疗囊虫之本,即杀虫;另外则应注意调理脾胃之本。如癫痫发作、头痛昏迷等应治其标急为主,采用针刺或配合西药抢救,待标证缓后,然后徐图其本。另外,杀虫药易伤败脾胃,故治疗从始至终应注意调理脾胃,以利于疾病的治疗。
        ④无论何种类型之囊虫病者,如有伴发猪绦虫病,则应先予驱绦治疗,以杜绝自体感染之源。
中药:
成药及简易方治疗
        (1)硝石矾石片:每次8片,每日3次,口服。药物组成为硝石2份、制皂矾2份,制  成片剂,每片0.2g。适用于皮下、肌肉囊虫病的治疗。
        (2)灭囊丸:每丸10g,成人日1丸,小儿酌减。1年为1疗程。药物组成:石榴树根槟榔秋葵桃仁半边莲雷丸羊角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适用于各型囊虫病人。
        (3)囊虫丸:每日服8g,连服1~2年。此丸主要含雷丸鹤虱泽泻黄芪等。用于各 型囊虫病者。
        (4)苦参60g,水煎内服,每日1剂,适用于全身散在性猪囊虫病
针灸:
(1)对皮下或浅层肌肉中的囊虫结节,可选用5分或1寸长的毫针,每次选囊虫结节3~
    5个,采用围刺法,从结节的边缘上下左右4针,各斜刺至囊虫结节的中心,再在结节中心刺
    1针,稍加捻转,使有酸麻胀痛感,留针20~30分钟,其间捻转行针1~2次。起针后,按揉
    结节,一般2~3次结节可消失。应根据患者皮下或浅层肌肉结节之多少及分布情况,酌情分
    批分期进行治疗。每3日1次,1次针刺囊虫结节不宜过多。个别结节经用上法后残留小硬结,
    可于小硬节上用当归注射液0.5ml封闭,以促进吸收。
        (2)癫痫发作频繁者,可在服药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选穴:鸠尾大椎间使丰隆、人
    中等。夜发加照海,昼发加申脉,用泻法之手法治疗。

西医

简介:
囊虫病是链状绦虫病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人体各组织所引起的疾病。猪囊尾蚴寄生人体各个组织可导致猪囊尾蚴病,临床上表现为皮下肌肉结节癫痫等。
病因:
病原 链状带绦虫虫卵自粪便排出时已成熟,内含六钩蚴,外有厚壳,对外界抵抗力 强。当人进食附有虫卵的蔬菜或瓜果后,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化,钻入肠壁,随后进入肠 系膜及淋巴循环,而被输入全身,虫体渐长大,2月后头节上出现小沟与吸盘,10周左右囊 尾蚴发育成熟。囊尾蚴常被宿主形成的囊壁所包绕,囊壁结构视其寄生部位、时间及囊尾蚴是否存活而有所不同,通常为两层,内层呈玻璃样变,外层为细胞浸润,囊壁与虫体之间有 囊腔、内含囊液。虫体系头向内凹的囊尾蚴头节。囊尾蚴一般与普通胶囊相类似,位于疏松 的结缔组织与脑室中者多呈圆形,在肌肉内略伸长,在脑室底部者可达2.5cm,并有分枝或葡 萄样突起称葡萄状囊尾蚴。囊尾蚴的寿命甚长,一般为3~10年,个别可长达近20年。
地区:
国内以东北、华北、云南、内蒙古等地发病率较多,在东欧、中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均有本病流行。
人群:
囊虫病患者多见于 21~40岁的青壮年。
发病机理:
猪肉绦虫虫卵自粪便排出时已成熟,内含六钩蚴,外有厚壳,对外界抵抗力强。人体感染猪囊尾螺的方式除吞食外界的虫卵外,还可经自身而感染;有成虫寄生的患者,其排出的虫卵可通过污染的手指或食物,经口吞入而造成污染;或由于恶心呕吐肠道逆蠕动,脱落的孕节或虫卵在胃内被消化而引起感染。据统计16%—25%的猪肉绦虫患者伴有囊尾蚴病,而囊尾螺病患者中约半数同时有成虫寄生
虫卵进入人体后,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化,钻入肠壁,随后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已循环,而被输送至全身。虫体逐渐长大,2个月后头节上出现小钩与吸盘,再10周左右囊尾螺发育成熟。囊尾蚴的寿命甚长,一般为3—10年,甚至达20年以上。囊尾蚴死后发生纤维性变与钙化。人体内的囊尾螺常被宿主所形成的囊壁所包绕,囊壁结构视其寄生部位、时间及囊尾螺存话与否而有所不同。通常分为两层,内层呈玻璃样变,外层为细胞浸润(急性期以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为主,慢性期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囊壁与虫体之间有囊腔,内含囊液。虫体系头向内凹的囊尾蚴头节。囊尾蚴大小一般与普通胶囊相似,位于疏松的结缔组织与脑室中多呈圆形,在肌肉中则略伸长。在脑室底部可达2.5cm,并有分支或葡萄样突起,称葡萄状猪囊尾蚴。
因六钩蚴由血液循环播散,故寄生部位极力广泛,肌肉、皮下组织、脑、眼、心、舌、口、肺、骨骼等处均可见到,但以脑、肌肉和皮下组织最为常见。
病理:
皮下结节作常规活组织检查,病理切片中见到囊腔中含有囊尾蚴头节为特征。皮下囊尾蚴结节的确诊有赖于活组织检查,病理切片中见到囊腔中含有囊尾蚴头节为特征。
病理生理:
六钩蚴侵入组织后每引起局部组织反应。初期为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继则以浆细 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并有成纤维细胞增生。随后幼虫为纤维被膜所包围形成包囊,其病 理变化视囊虫寄生部位、数量和局部组织反应而不同。寄生部位以脑、皮下组织、肌肉和眼部为多。
脑囊虫的发病率最高,约占囊虫病的60%~80%,六钩蚴通过血流进入脑实质,多寄生于大脑皮层邻近运动中枢。亦可由脉络膜丛进入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常引起脑脊液循环 堵塞和脑积水。囊尾蚴位于小脑延髓池、小脑桥脑角等部位时常伴有断发性增生性蛛网膜炎。弥漫性脑囊虫病患者脑内含大量囊尾蚴,可产生广泛脑组织破坏与炎症改变。周围脑组织在急性期有水肿、坏死,镜下有炎症细胞浸润;慢性期有萎缩、异物反应和机化。
位于皮下组织及肌肉的囊尾蚴,死亡后常有钙盐沉积。位于眼部的囊尾蚴常寄生于玻璃体、眼球肌肉、眼结膜下等处,视网膜囊虫病的发病率在27%左右。
诊断标准:
1.病前多有食米猪肉、便绦虫病史。
2. 全身检查有皮下结节者,作活检可证实,术后将标本作寄生虫或病理检查可确诊。
3.发现癫痫发作或颅内压增高、精神障碍、脑膜脑炎、局限性脑损害等临床症状。
4.视力下降并感黑影在眼前飘动。
5.大便检查有虫卵和节片,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囊尾蚴液皮内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脑囊虫病可见脑脊液囊虫间接血凝试验阳性。
6.脑囊虫病者头颅x线片或(和)ct检查可见囊虫钙化阴影。
7.眼囊虫病检眼镜检查玻璃体见囊泡内有发亮的小白点蠕动,即囊尾蚴头部。囊泡外周金黄色反光圈,大小可达1~2个视乳头直径。长期虫体存在可致玻璃体混浊
以上标准若符合第1、2、或有第5条者即可确诊为皮下、肌肉囊虫病;加第3、6条者可确诊为皮下、肌肉囊虫病;加第3、6条者可确诊为脑囊虫病:若加4、7条则可确诊为眼囊虫病。临床上脑囊虫病和眼囊虫病多同时伴有皮下囊虫结节
诊断依据:
1.病史 患者有肠绦虫病史,或粪便中有绦虫卵或妊娠节片,可作为本病诊断的重要参考。
2.临床症状 有皮下结节和眼囊虫病临床较容易诊断。在本病流行区,凡具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精神障碍三大症状应首先考虑脑囊虫病的可能;若有皮下结节并存,当为有力的佐证。
3.其他检查 血及脑脊液囊虫补体结合试验、脑脊液压力测定、颅脑ct、活组织检查等均有助于确诊。脑囊尾蚴病的诊断较为复杂、困难。凡具有癫痫、颅内压增高、精神障碍等三大症状,尤其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农村应首先考虑脑囊尾蚴病的可能。大多与皮下结节同存,因此皮下结节当为本病有力的佐证。但少数不伴皮下结节者,诊断不易,常在脑部手术时发现,或借助于颅脑ct及脑脊液的免疫学检查而确诊。
发病:
潜伏期约3个月左右,自吞食虫卵至囊尾蚴形成。
症状:
临床症状复杂而多样化,从无症状到引起猝死不等;
体征:
囊虫病的临床表现视囊尾蚴寄生部位、数量及个体反应而不同。
(一)脑囊虫病
病程缓慢,多在5年以内,个别长
    达17~21年。按其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下列几型。
1. 癫痫型  以反复发作各种类型的癫痫为特征,约半数患者可表现为单纯大发作,此外尚有失神、发作性幻视、视物变形、幻嗅、精神运动性兴奋及各种限局性抽搐和感觉异常。 痫大发作的发生频率较低,大多在3个月以上,部分患者甚至若干年才发作一次,约1/10患者的癫痫发作可有自行缓解倾向。
2. 脑膜炎型  以急性或亚急性脑膜刺激征为特点,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起病时有发热,一般在38℃左右、持续3~5日。脑脊液可呈炎症改变,压力增高,细胞数每立方毫米数十个 到100 个左右,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量增高;糖定量大多正常,个别可低于40kg/dl,每易 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
3. 颅内压增高型  以急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的颅内压增高为特征。头痛甚为突出,常伴 呕吐、复视、视乳头水肿或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及听力减退。颅内压增高多由于多发包囊在颅底引起炎症粘连所导致。包囊在第四脑室可阻塞正中孔,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表现为间歇性剧烈头痛呕吐眩晕发作,常因体位改变而诱发,称为布伦斯征。
4. 痴呆型  患者有进行性精神异常和痴呆,半球实质内有分布密集的包囊,可能与囊尾蚴引起广泛脑组织破坏和脑皮层萎缩有关,颅内压不一定增高。个别患者因幻觉、迫害妄想而自杀。
5.脊髓型  由于囊虫侵入椎管压迫脊髓,产生脊髓受压征。临床表现为截瘫、感觉障碍、 大小便潴留。脑囊虫病各型之间可相互交叉或转化。绝大多数脑囊虫病同时存在皮下囊尾蚴结节,约占90%。结节可在脑部症状发生前或后出现,个别患者在皮下结节出现20年才出现癫痫发 作。
 (二)皮下组织和肌肉囊虫病
 囊虫结节的数目可自1~2个至数百、数千个不等,以头部、躯干部较多,四肢较少。皮下结节可自由移动。与皮肤组织不粘连、无痛痒,也无炎症反应及色素沉着。结节可陆续分批出现,亦可渐渐自动消失,个别患者可出现假性肌肥大。
 (三)眼囊虫病
发生于眼的任何部位,但以发生在玻璃体最为常见,近半数,其次为视网膜;可为单侧或双侧,多系1个,也有数个者。眼底检查: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浅灰白包囊,周围有虹晕光环,并可见到虫体蠕动,囊虫在眼内可存活1~1年半,虫活时患者尚可耐受、死亡则成为强烈刺激,引起色素层炎、视网膜脉络膜炎或化脓性全眼炎等。
临床上可因囊尾蚴寄生部位的不同而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又可区分为脑囊虫病肌肉与皮下组织囊虫病、眼囊虫病等。
影响诊断:
(一)x线检查
病程较长者在x平片上可见钙化影(病程5年以上),肌肉钙化影常见,阳性率达70%左右,颅内囊虫钙化影阳性率较低,约占10%。
(二)颅脑ct检查
可因囊尾蚴在脑室寄生部位及病期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如脑实质内可见大片低密度区、造影后不增强;或可见单个圆形低密度区或多发性小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区,造影后不增强;亦可见造影后脑实质内呈现多发小结节状增强灶(造影前无);脑实质内出现小的散在的钙化点,造影后不增强;脑室扩大、脑沟增宽则可能为囊虫死亡机化及脑白质与灰质萎缩在ct图像上的表现。
粪便:
粪便检查可查到绦虫卵或妊娠节片。
脑脊液:
脑囊尾蚴病:脑脊液可呈炎症改变,细胞数可数千个至数百个每立方毫米,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量增高;糖定量大多正常,个别患者可低于正常,易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
免疫学:
较灵敏的方法有补体结合(cf)、间接血凝(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血 清cf的阳性率为70%~80%,脑脊液cf阳性率则为80%~90%,阳性强度与囊虫数目有关。iha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凡受检者血清稀释1:50 以上呈较强沉淀反应者可确定为阳性。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同样,其阳性血清的平均效价以间接血
凝试验为高。
鉴别诊断:
1.脑囊虫病癫痫需与原发性癫痫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等所致的癫痫相鉴别。四病虽都表现有癫痫发作,但致病原因各有所不同,可从病史、流行病学、粪便检查、免疫学检查及脑电图、颅脑ct检查等方面加以鉴别。
2. 脑膜炎型的脑囊虫病需与结核性脑膜炎或隐球菌性脑膜炎相鉴别。三种疾病临床表现 都有发热、颅内压增高等症状,但结核性脑膜炎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脑脊液涂片发现有结核杆菌;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涂片发现有含荚膜的隐球菌存在;而脑膜炎型脑囊虫病患者 粪便检查有绦虫卵或妊娠节片,脑脊液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头颅ct检查可见单个圆形或多发的小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造影后不增强。
临床上应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多发性皮脂囊肿、风湿性结节相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标准:
        1.皮下组织和肌肉囊虫病皮下结节全部消失,大便检查无虫卵和节片,免疫学检查正 常。
        2.眼囊虫病①手术取出囊虫,伤口愈合。②炎症及毒性反应控制。
        3.脑囊虫病  临床症状消失,或残留某些神经体征和头颅钙化阴影,血和脑脊液检查结果恢复正常。
预后:
一般皮下组织和肌肉囊虫病,若病程短,又不伴其他类型的囊虫病,且能坚持长期治疗者,治愈率高,预后较好。弥漫性脑囊虫病痴呆者预后不良。脑囊虫伴流行性乙型脑炎者病死率很高。眼囊虫病如能及时手术摘除,预后尚好。视网膜囊虫病如经久不治可致失明
治疗:
1.抗原治疗
        ①吡喹酮是治疗囊虫病的重要药物,经过数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吡喹酮对皮肤肌肉型的囊虫病具有根高的疗效,对脑囊虫病亦有较好的疗效,但脑囊虫病者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每多出现颅压增高、癫痫发作加重现象,故对治疗对象选择宜慎重、治疗过程中宜辅用脱水剂与抗惊厥药物。治疗剂量国内外报道不一致,对单纯皮肤肌肉囊虫病者可采用总剂量120mg/kg计算,3~4天内分次口服;脑囊虫病者无明显颅内压增高时可采用总剂量18omg/kg,分3~4天内分次口服。因皮肤肌肉囊虫病患者有潜在性脑囊虫的可能,故各型患者均宜住院治疗,眼囊虫病者服用吡喹酮后局部炎症反应较剧烈,增加手术的复杂性、应列为禁忌。有精神障碍与痴呆表现的脑囊虫病者,吡喹酮治疗易诱发精神异常,亦不宜采用。
        ②丙硫咪唑近年来已被证明为治疗囊虫病的有效药物,对脑囊虫和皮肤肌肉囊虫病均具良效,显效率可达85%,治愈率为50%左右。治疗脑型囊虫病者的剂量为每日18mg/kg,10日为一疗程。皮肤肌肉型的剂量为每日15mg/kg,服法与疗程同脑型囊虫病者,2~3周可重复一个疗程,视病情可重复2~3个疗程。亦有人建议本品每日15mg/kg,连续给药一个月,可提高疗效。本品治疗的副作用较吡喹酮为轻,但也可有头痛发热、皮疹、肌痛、癫痫、视力障碍等副作用。副作用反应甚者可加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
        2.手术治疗  位于皮层、脑实质的多发性囊虫,为了解除症状、保存视力,多采用颞肌下减压术,术后再配合药物治疗,对软脑膜有广泛粘连,特别是后颅窝粘连有不同程度积水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将有关囊虫摘除,并作脑脊液分流术。眼球内囊虫病者尤应及早手术治疗,先测出囊虫位置,然后切开、用钩将囊虫钩出,可获痊愈。

治疗囊尾蚴病过去常用手术摘除囊尾蚴,眼囊尾蚴病尽早摘除病原体。位于皮质、脑实质的多发性囊尾蚴,为了解除症状、保存视力,多采用颞肌下减压术,术后再配合药物治疗。吡喹酮对各型猪囊尾蚴病均有效,总量为120mg/kg, 4d内分服。服药后1—1.5月皮下结节开始缩小和消失。脑囊尾蚴病者疗程中或治疗后每出现颅压增高、癫痫发作加重等现象,故治疗对象宜审慎选择,疗程中宜辅用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抗惊厥药物。阿苯达唑(丙硫咪唑)对本病亦有较好疗效,每日剂量为20mg/kg,连用10d为一疗程,个别病人可视病况延长疗程至1月左右。疗程中可有发热、皮疹、头痛、头昏等反应,但其程度较吡喹酮为轻;但用于脑囊尾蚴病时亦宜辅以脱水剂与抗惊厥药物。因皮肤肌肉囊尾蚴病患者有潜在性脑囊尾蚴病的可能,故各型患者均宜住院治疗。眼囊尾蚴病者服用吡喹酮、阿苯达唑(丙硫咪唑)后局部炎症反应较剧,且增加手术的复杂性,故不宜采用。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原则与方法
    单纯皮下、肌肉囊虫病者,宜应用中药成药或汤剂治疗,需坚持服药1~2年,疗效较好。脑囊虫病者,属病情轻缓者,可应用中药或西药以杀虫驱虫为主,也可中西药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病情急重者,可采取手术治疗或西药对症、抢救治疗。眼囊虫者,应及早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囊虫病” 相关论述

囊虫病系猪囊尾蚴寄生于脑内引起的一种疾病。在我国以东北、华北地区多见,西北地区及云南省次之,长江以南少见。经由多种途径进入胃的绦虫卵,在十二指肠中孵化成囊尾蚴,钻入肠壁经肠膜静脉进入体循环和脉络膜而进入脑实质、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系统,引起各种损害。
【发病机理和病理】
囊尾蚴引起脑病变的发病机理主要有:①囊尾蚴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破坏;②作为异种蛋白引起的脑组织变态反应与炎症;③囊尾蚴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颅内压增高。
囊尾蚴侵入脑后各期的主要病理变化如下。早期可见活的囊尾蚴,囊的大小不等,最小的约2mm,一般约5~8mm,头节如小米大小,灰白色,囊内有透明液体。囊的周围脑组织有炎性反应,为中性多核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胶原纤维,距囊稍远处可有血管增生、水肿和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后期囊壁增厚,虫体死亡液化,囊液混浊,囊周呈慢性炎性改变,囊液吸收后,囊变小或为脑胶质组织所取代而形成纤维结节或钙化。脑室内的囊尾蚴可引起局部脉络膜炎,颅底的囊虫可引起蛛网膜炎。
【临床表现】
囊虫病多见于青壮年。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四型:
一、癫痫型:最多见。发作类型常见的有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及其连续状态,部分性运动发作和复合性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等。发作多于皮现皮下囊虫结节半年之后,亦可于多年后始有发作。
二、颅内压增高型:主要表现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可伴有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如出现偏瘫、偏盲、失语等局限性神经体征可称为类脑瘤型。少数患者在当头位改变时突然出现剧烈眩晕呕吐、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和意识障碍,称brun综合征,系囊虫寄生于脑室内的征象,是为脑室型。
三、脑膜脑炎型:系囊虫刺激脑膜和脑弥散性水肿所致。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发热,还常同时有精神障碍、瘫痪失语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和颅神经麻痹。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加,且嗜酸性粒细胞占优势。
四、单纯型:无神经系统症状,且无明显的皮肌囊虫结节,由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如ct等)而被发现。如患者不能提供明确的绦虫病史,较易误诊。
此外,还可表现为智能减退、失语、偏瘫、锥体外系症状等不同部位受损的表现。当囊尾蚴的幼虫同时大量进入血流时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及全身不适。
【诊断及鉴别诊断】
癫痫发作或/和多灶、多样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伴有便绦虫节片史,或皮下结节并经活检证实为囊虫,以及脑脊液的血清学阳性,均为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囊虫结节病理学诊断与头颅ct、磁共振的典型囊虫影像,为确诊依据。有助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有:
一、脑脊液: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率显著增高,最高时可达80~90%。其它还可见压力增高,蛋白及其它白细胞增加等。
二、免疫学检查:脑脊液的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囊虫抗体的elisa等检测较有意义。
三、头颅ct:可见脑实质、脑室内低密度囊虫影或高密度的囊虫钙化影。
四、磁共振:t1加权成像时呈边界清楚的低信号区,t2加权成像时则为高信号区。
如经检查,对少数不能确诊的患者应与其它原因所致的癫痫、颅内增高及脑膜炎等疾病鉴别。
【治疗】
一、囊虫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
1.吡喹酮: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剂量为120mg/kg,分6天(每天三次)口服。服药物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用剂量为每日15-20mg/kg,连服10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搔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3.甲苯咪唑:常用的剂量为100mg,3次/d,连续三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搔痒和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如吡喹酮先从100mg,3次/d起用,如无不良反应,每次递增100mg,直至达到治疗剂量时再持续用6天后停用。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
二、手术治疗: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驱绦虫治疗: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2克,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
【预防】
最重要的是严格实施食品管理法,严禁带囊虫的猪肉上市。另外,对生猪的管理治疗亦甚重要,如圈养,及时治疗猪肠道绦虫,宰杀带囊虫的生猪深埋或作工业原料等。

囊虫病是由于吞食了猪肉绦虫的虫卵所引起。可以引起癫痫发作与颅内压增高。皮下结节与颅内钙化灶的出现,以及血清或脑脊液免疫测试的阳性结果均有助诊断。
不少人认为吃没有煮熟的含有猪囊虫的“米珠肉”是引起本病的唯一感染途径。其实不然,一个猪肉绦虫病病人如果不注意便后洗手,他就可能吞食由自己排便带出的虫卵;如果他是一个炊事员,则经过他手的食物都可能有虫卵污染,凡吃了这种虫卵污染的食物的人都可能得猪囊虫病。菜场上出售的蔬菜也可能为虫卵所污染,如果不洗净煮透吃食后也可得病。
因此,大便中有类似阔面条的虫节排出的猪肉绦虫病病人应尽早服药驱除绦虫,要看到绦虫头钩排出才算驱虫彻底。
各单位对炊事人员除检查肝炎肠道传染病外,也注意是否为猪肉绦虫病病人。群众在选购肉类副食品时要查看是否经过卫生检疫。蔬菜要洗净煮熟后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