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

( Lóu Gū )

别名: 蝚 , 蟪姑 , 仙姑 , 石鼠 , 蛄 , 拉拉蛄 , 梧鼠 , 蝼蝈 , 螜 , 天蝼 , 蟪蛄 , 蝼窒 , 蟓蛉 , 杜狗 , 蛞蝼 , 炙鼠 , 津姑 , 蝼蜮 , 硕鼠 , 蜗蛄 , 土狗 , 地狗 , 拉拉古 , 土狗崽 , 地牯牛 , 拉拉狗 , 拉蛄

蝼蛄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利水通淋;消肿解毒。主小便不利水肿石淋瘰疬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5g;研末,1-2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性味:
味咸;性寒;小毒
归经:
膀胱小肠大肠经
毒性:
蝼蛄长期喂饲,对家兔与小白鼠并未见中毒现象。
用药禁忌:
体虚者慎服,孕妇禁服。
临床应用:
治疗水肿:取蝼蛄去尽头、爪、翼,置锅内以文火焙焦,研成细未。每日2钱,分3次用开水或米汤送服,5-7天为一个疗程。临床试治各种类型水肿17例,多数患者于服药后1-2小时尿量及次数即开始增加;1天后大便亦由硬变坎或为稀水,次数增多;佳之水肿逐渐消退,轻者2-5天,重者8-15天,治程中来见毒性反应及副作用。
药理作用:
蝼姑粉混悬液灌胃,对家兔不能证实其利尿作用。
化学成分:
蝼蛄机体组织中含15种氨基酸,主要有精氨酸(arginine),胱氨酸(cystine),组氨酸(histidine),赖氨酸(lysine),牛磺酸(tau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及微量的亮氨酸 (leucine)等。前肠中有牛磺酸。中肠中含淀粉酶(amylase),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s),如麦芽糖酶(maltase),松三糖酶(melezitase),蔗糖酶(sucrase)及海藻糖酶(trehalase)。尚有β-半乳糖苷(β-galactoside),β-果糖甙(fructoside),胰蛋白酶样蛋白酶(trypsin-like proteinase),凝乳酶(chymosin,rennin),氨肽酶(aminopeptidase),氨基三肽酶(aminotripeptidase),氨基乙酰基-l-亮氨酸二肽酶(glycyl-l-leucine dipeptidase)脂酸酶(lipase)等。
附方:
①治水病肿满喘促不得眠卧:蝼姑五枚,晒令于,研为未。食前,以暖水调下半钱至一钱,小便通利为效。(《圣惠方》)②治面浮水肿土狗一枚,轻松一字。共为细未,每用少许,鼻中,其黄水尽从鼻中出。(《杨氏家藏方分水散)③治石淋,导水:蝼蛄七枚,盐二两。同于新瓦上铺盖焙干,研未。温酒调一钱匕服。(《本草图经》)④洽小便不通蝼蛄三枚(微炒),苦瓠子三十粒(微炒)。捣细罗为散。每服以冷水调下一钱。(《圣惠方》)⑤洽颈项漂疡:带壳蝼姑七枚,生取肉,人丁香七粒,于壳内烧过,与肉同研,用纸花贴之。(《救急方》)⑥治小儿脐风汁出:甘草(炙,挫)、蝼姑(炙焦)各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掺敷脐中。(《圣济总录甘草散)⑦治紧唇:自死蝼蛄,灰,敷之。(《千金方》)⑧治齿牙疼痛:土狗一个,旧糟裹定,湿纸包煨焦,去糟,研未敷之。(《本事方》)
炮制:
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或焙至黄褐色用。
性状:
性状鉴别(1)非洲蝼蛄,虫体多断碎,完整者长2-3.3cm,宽4-10mm。头部呈茶棕色杂有黑棕色;复眼黑色有光泽;翅膜质多破碎,足多碎落,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刺3-4根。腹部近纺锤形,有节,皱缩,呈浅黄色。质软蝗碎有特异臭气。
(2)华北蝼蛄,体型稍大,长3.9-4.5cm,体色稍浅,腹部圆筒形,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刺1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庭院、田园及潮湿处,尤其是在大量施用过有机肥料的地方,多而密集。昼伏夜出,有很强的趋光习性。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原形态:
1.非洲蝼蛄,成虫全体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体长2.8-3.3cm。头圆锥形,暗褐色,触角丝状,复眼卵形,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坚硬膨大,卵形,背中央有一条下陷的纵沟。前翅革质软短,黄褐色。后翅大,膜质透明,淡黄色,前足发达,扁铲状;中足较小;后足长大,腿节发达,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腹部纺锤形,柔软,尾毛1对。
2.华北蝼蛄,与前种的主要区别是体形较大,体长3.9-4.5cm,体色略浅,腹部圆筒形,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活动的刺1根,有时消失。数量较少。余同前种。
来源:
药材基源:为蝼蛄科动物非洲蝼蛄和华北蝼蛄全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vois2.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在夜晚用灯光诱捕,或翻地时捕捉。捕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纲目》:蝼蛄穴土而居,有短翅四足,雄者善鸣而飞,雌者腹大羽小,不善飞翔。吸凤食土,喜就灯光,人药用雄。

蝼蛄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水小便不利等症。
用法用量:
3~5只,焙干研粉,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性味:
咸,寒。有小毒
归经:
膀胱大肠小肠经
用药禁忌:
体虚及孕妇忌服。
来源:
蝼蛄科昆虫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rois或蝼蛄g. unispina saussure的成虫全体。夏秋捕捉,开水烫死,晒干。
备注:
(1)用于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等实症,可与大戟芫花等配伍。如用治尿闭,可用蝼蛄焙焦,趁热研碎,用黄酒或开水调服

蝼蛄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利水,通便。治水肿石淋小便不利瘰疬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难产,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
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水肿,头面肿。"
朱震亨:"治口疮。"
④《纲目》:"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疬骨鲠。"
⑤《玉楸药解》:"清利湿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1.5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搐鼻。
性味:
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冷,有毒。"
归经:
入胃、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③《玉楸药解》:"入足太阳经。"
用药禁忌:
气弱体虚及孕妇均忌服。
临床应用:
治疗水肿:取蝼蛄去尽头、爪、翼,置锅内以文火焙焦,研成细末。每日2钱,分3次用开水或米汤送服,5~7天为一个疗程。临床试治各种类型水肿17例,多数患者于服药后1~2小时尿量及次数即开始增加;1天后大便亦由硬变软或为稀水,次数增多;继之水肿逐渐消退,轻者2~5天,重者8~15天。治程中未见毒性反应及副作用。
药理作用:
蝼蛄粉混悬液灌胃,对家兔不能证实其利尿作用。蝼蛄长期喂饲,对家兔与小白鼠并未见中毒现象。
化学成分:
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有13种,其中丙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含量较高。睾丸中的游离氨基酸有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其中以脯氨酸浓度为最高,天门冬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为最低。尿中的氨基酸有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以及未详的氨基酸等;此等氨酸,亦为血淋巴所有。精囊中未找到精氨酸和赖氨酸。
附方:
①治水病肿满喘促不得眠卧:蝼蛄五枚,晒令干,研为末。食前,以暖水调下半钱至一钱,小便通利为效。(《圣惠方》)
②治面浮水肿土狗一枚,轻粉一字。共为细末。每用少许,搐鼻中,其黄水尽从鼻中出。(《杨氏家藏方分水散
③治石淋,导水:蝼蛄七枚,盐二两。同于新瓦上铺盖焙干,研末。温酒调一钱匕服。(《本草图经》)
④治小便不通蝼蛄三枚(微妙),苦瓠子三十粒(微炒)。捣细罗为散。每服以冷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⑤治颈项瘰疬:带壳蝼蛄七枚,生取肉,入丁香七粒,于壳内烧过,与肉同研,用纸花贴之。(《救急方》)
⑥治小儿脐风汁出:甘草(炙,锉)、蝼蛄(炙焦)各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掺敷脐中。(《圣济总录甘草散
⑦治紧唇:自死蝼蛄,灰,敷之。(《千金方》)
⑧治齿牙疼痛:土狗一个,旧糟裹定,湿纸包煨焦,去糟,研末敷之。(《本事方》)
⑨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用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以小便通畅为效,有人加甘遂末一钱、商陆汁一匙,忌盐一百日。又方:不便不通者,用蝼蛄下截焙研,水磁服半钱,立通。又方:用蝼蛄一个、葡萄心七个,捣烂,露一领先,晒干,共研为末,酒送服。又方:夏季收集蝼蛄阴干,分头、腹、尾,焙过收存,治上身水肿,用头末七个;治身体中部水肿,用腹末七个;治下身水肿,用尾末七个,饭前服,酒送下。
大腹水肿。用蝼蛄炙热,每天吃十个。又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共研为末。以蝼蛄七个,加捣烂的葱,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个剪作左右两半。退左侧水肿时,即以虫的左侧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药末二钱,黎明时,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激发调服。三天后,照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

⑾大小便不通。用蝼蛄蜣螂各七个,男取虫头,女取虫身,瓦上焙焦,研为末。以樗皮煎汁送服。极效。
胞衣不下。用归蝼蛄一个,水煎开二十次,灌入即下。
炮制:
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或焙至黄褐色用。
性状:
干燥的虫体,多已碎断而少完整。完整者长约3厘米,头胸部呈茶棕色,杂有黑棕色;复眼黑色而有光泽;翅膜质,多碎落,足亦多折损不全,腹皱缩,浅黄色,有的呈黑棕色。疏生短绒毛,或无毛,质软,易碎。有特异的腥臭气。以身干、完整、无杂质及泥土者为佳。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地。
原形态:
体长圆形,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雌虫体长约3厘米余,雄虫略小。头圆锥杉,前尖后钝,头的大部分被前胸板盖住。触角丝状,长度可达前胸的后缘,第1节膨大,第2节以下较细。复眼,对,卵形,黄褐色;复眼内侧的后方有较明显的单眼3个。口器发达,咀嚼式。前胸背板坚硬膨大,呈卵形,背中央有1条下陷的纵沟,长约5毫米。翅2对,前翅革质,较短,黄褐色,仅达腹部中央,略呈三角形;后翅大,膜质透明,淡黄色,翅脉网状,静止时蜷缩折叠如尾状,超出腹部。足3对,前足特别殳达,基节大,圆形,腿节强大而略扁,胫节扁阔而坚硬,尖端有锐利的扁齿4枚,上面2个齿较大,且可活动,因而形成开掘足,适于挖掘洞穴隧道之用。后足腿节大,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腹部纺锤形,背面棕褐色,腹面色较淡,呈黄褐色,末端2节的背面两侧有弯向内方的刚毛,最末节上生尾毛2根,伸出体外。
生活于潮湿温暖的沙质土壤中,特别是在大量施过有机质肥料的地中更多。春、秋两季,最为活动,常在晚间出动开掘土面成纵横隧道,白天隐伏洞中。趋光性强,能飞翔。
来源:
蝼蛄科昆虫蝼蛄的干燥全虫。夏、秋间耕地翻土时捕捉,或晚上点灯诱捕。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出处:
本经
备注:
同属动物大蝼蛄亦供药用。形态与上种相似,但体较大,长约4厘米以上,腹部圆筒形,休色较淡。

“蝼蛄” 相关论述

【药用】蝼蛄科昆虫蝼蛄gryllotalpaafricanapalisotetbeaurois或华北蝼蛄gunispinasaussure的成虫全体。
性味归经】咸,寒。有小毒。归膀胱大肠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用于水肿腹水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有较强的利水消肿作用,故适用于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等实症,可与大戟芫花等配伍。如用治尿闭,可用蝼蛄焙焦,趁热研碎,用黄酒或开水调服
【处方用名】蝼蛄(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至五只,煎服。研末服,每次一至二只。体虚者不宜用。
方剂举例】半边散(《普济方》):土狗(即蝼蛄)、大戟芫花甘遂大黄。治水病。

味咸寒。
主产难,出肉中刺(《御览》作刺在肉中),溃痈肿,下哽噎(《御览》作咽),解毒,除恶创。一名蟪蛄(《御览》作蟪蛄),一名天蝼,一名(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夜出者良,生平泽。
《名医》曰:生东城,夏至取,暴干。
案《说文》云:蠹,蝼蛄也,蝼,蝼蛄也,姑,蝼蛄也。《广雅》云:炙鼠津姑蝼蜮蟓蛉蛞蝼蝼蛄也,《夏小正》云:三月(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则鸣,(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天蝼也,《尔雅》云:(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天蝼郭璞云:蝼蛄也。《淮南子》时则训云:孟夏之月,蝼蝈鸣,高诱云:蝼,蝼姑也,方言云:蛄诣,谓之杜格,蝼蛞,谓之蝼蜂,或谓之蟓蛉,南楚谓之杜狗,或谓之(虫昏)蝼。陆玑诗疏云:本草又谓蝼蛄石鼠,今无文。

释名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土狗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
1、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用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以小便通畅为效,加甘遂末一钱、商陆汁一匙,忌盐一百日。又方:不便不通者,用蝼蛄下截焙研,水磁服半钱,立通。又方:用蝼蛄一个、葡萄心七个,捣烂,露一夜,晒干,共研为末,酒送服。又方:夏季收集蝼蛄阴干,分头、腹、尾,焙过收存,治上身水肿,用头末七个;治身体中部水肿,用腹末七个;治下身水肿,用尾末七个,饭前服,酒送下。
2、大腹水肿。用蝼蛄炙热,每天吃十个。又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共研为末。以蝼蛄七个,加捣烂的葱,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个剪作左右两半。退左侧水肿时,即以虫的左侧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药末二钱,黎明时,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激发调服。三天后,照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
3、鼻消水(头面乳肿较重)。用蝼蛄一个。轻粉二分半,共研为末,每次取少计,入鼻中,以黄水出尽为效。
4、石淋用痛。用蝼蛄七个、盐二两,在新瓦上焙干,研为末。每服一匙,温酒送下。
5、大小便不通。用蝼蛄蜣螂各七个,男取虫头,女取虫身,瓦上焙焦,研为末。以樗皮煎汁送服。极效。
6、胞衣不下。用归蝼蛄一个,水煎开二十次,灌入即下。
7、牙齿疼痛。用蝼蛄一个,裹旧糟中,湿纸包好煨焦,去糟,研末敷患处。

味咸,寒,无毒。主产难,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一名蟪蛄,一名天蝼,一名 。生东城平泽,夜出者良,夏至取,曝干。

『来源』本品为蝼蛄科昆虫华北蝼蛄的干燥全体。
『常用名』土狗子、土狗
『产地』全国各地皆产。
炮制方法』将铁锅烧热,撒入少许大米,候冒烟时,投入药炒黄色为度,取出去米,以增加固胃作用。
『用量』3~9克。
『贮存』装铁盒内,加盖防虫。


味咸,寒,无毒。主治产难,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一名蟪姑,一名天蝼,一名 。生东城平泽,夜出者良,夏至取,曝干。
以自出者,其自腰以前甚涩,主止大小便。从腰以后甚利,主下大小便。若出拔刺,多用其脑。此物颇协神鬼,昔人狱中得其蟪力者。今人夜忽见出,多打杀之,言为鬼所使也。
(《大观》卷二十二,《政和》四五三页)


味咸,寒,无毒。主产难,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一名蟪蛄,一名天蝼,一名 。生东城平泽,夜出者良,夏至取,曝干。
以自出者,其自腰以前甚涩,主止大小便。从腰以后甚利,主下大小便。若出拔刺,多用其脑。此物颇协神鬼,昔人狱中得其蟪力者。今人夜忽见出,多打杀之,言为鬼所使也。


此虫当立夏后,至夜则鸣,《月令》谓之蝼蝈鸣者是矣。其声如蚯蚓,此乃是五技而无一长者。


去翅足炒用。
咸,凉,有小毒。溃痈肿而下哽噎,消水肿而通石淋;平瘰 而治恶疮,出肉刺而催难产
水肿甚效。其性最急,虚人戒之。
一切水肿喘满,五枚,焙末,白汤下,小便利为效。(验方第一。)
气水面肿,焙末,同轻粉吹鼻,以黄水下为效。(第二。)
石淋疼痛,七个,食盐二两,新瓦上铺盖焙干,去盐,每服一钱,七日愈。(第三。)
小便不通,取下半截,焙末水下。(第四。)
胎衣不下。同上。(第五。)
针刺入肉,杵汁滴上,三五日自出。(第六。)
箭入肉。同上。(第七。)
竹木入肉,为末,白面合敷即出。(第八。)


味咸,气寒。无毒。一云有毒。土穴居,立夏出。翅短不能飞远,声鸣只在夜间。《月令》谓蝼蝈鸣者,即此是也。俗云土狗,因类狗形。得之文火炙黄,研成细末入药。治十种水肿立效,分上下左右取功。左令左肿消,右使右肿退。上消上体,下退下焦。又云∶从腰以后利通,为下二便要药。从腰以前敛涩,为止二便捷方。若拔刺肉中,多取脑敷上。仍治口疮乳毒,以酒擂服堪瘳。虚者慎勿用之,因其性急故也。


五月间,取活蝼蛄一个,将抱退鸡子白皮裹,入大蛤蟆口内,草缚泥固, 过取出,研末听用。
又法,将蝼蛄置瓦上, 存性,不用大蛤蟆,亦可。


〔世〕春夏月,树下墙堑间,有一等杂色毛虫极毒。凡人触着者,则放毛入人手足上,自皮至肉,自肉至骨。其初皮肉微痒,以渐至痛,经数日,痒在外而痛在内,用手抓搔,或痒或痛,必致骨肉皆烂,有性命之忧,此名中射工毒,诸药不效。用好豆豉约一碗,清油半盏,拌豉捣烂,浓傅痛痒处,经一时久,豉气透骨,则引出虫毛,纷纷可见。取下豆豉,埋在土中,煎香白芷汤,洗痛处。如肉已烂,用海螵蛸乌贼鱼骨为末敷之,愈。一方,取蒲公英根茎白汁敷之,立瘥。
又方 用锅底黄土为末,以酸醋捏成团,于痒痛处搓转,其毛皆出在土上,痛痒立止,神效无比。(黄土伏龙肝也。)
治蛐 吹。用老茶叶细末调敷。

〔丹〕治蚯蚓咬,如大风状,眉皆落,夜则蚯蚓鸣于身上。浓作盐汤,浸数次安。(《传信方》)

〔《衍》〕 昔有病腹大,夜闻蚯蚓鸣于身,有人教用盐水浸之而愈。

〔《圣》〕治蝼蛄咬。用槲叶烧灰细研;以泔水浸槲叶,取洗拭之,纳少许灰于中。又方,治蝼蛄咬人,用锻石醋和涂之。

〔丹〕蚕咬人,用麝香研蜜调敷。(《广济方》)

〔《山居》〕蚕咬,用苎汁涂之。

【方歌】蝼蛄串生臂内中,患伤脾气包络凝,筋骨如中流矢痛,内溃串孔似漏形。
【注】此证生于臂内中廉,属包络经。由思虑伤脾,脾伤则运化迟,故生浊液,流于肌肉脾气滞郁不舒,凝结而成。此患初起,筋骨如中流矢,疼痛渐增,漫肿坚硬,不红不热,连肿数块,臂膊不能转动,日久其肿块渐次溃破,孔孔时流白浆,内溃串通诸孔,外势肿硬不消,脓水淋沥如漏,虚证悉添,如面黄、食少、削瘦,甚则午后寒热交作,而成败证也。初起宜服逍遥散,外敷太乙紫金锭;次服人参养荣汤,调和气血,扶助脾胃,十中可保二三。溃,按痈疽溃疡治法,若投药不效者属逆。
方剂逍遥散(见背部上搭手
太乙紫金锭(见胸部脾发疽
人参养荣汤(见溃疡门)

味咸,寒,无毒。去翅足,炒。
蝼蛄一名土狗。治十种水肿立效。分上下左右取功,左令左肿消,右令右肿退,上消上体,下退下焦,又云∶从腰以后通利为下,二便要药,从腰以前敛涩为上,二便捷方,仍治口疮乳毒,以酒研服堪,贴瘰 颇效,化骨硬殊灵,虚人戒之,以其性急。

陈实功曰∶此证得于思虑伤脾,脾气郁结而成。其患多生于两手,初起骨中作疼,渐生漫肿,坚硬,不热不红,手背及内关前后连肿数块,不能转侧,日久出如豆腐浆汁,串通诸窍,日夜淋漓,肿痛仍在,患者必面黄肌瘦,饮食减少,惟调和气血,扶助脾胃,其中可生者,十有二三,如治之不善,妄投寒凉克伐,损伤脾胃,则活者鲜矣。施治之法,首尾宜用益气养荣汤,加味逍遥散主之。(《正宗》)
蝼蛄串(图缺)
又曰∶是疾多生于气血浇薄者。盖四肢属脾土,所以多生两手。
李东垣曰∶蝼蛄串,所谓蝼蛄者,虫名也,形似蜻蜒,翅短而尾长,善近风喜水,故患此者,不破则易已,如溃不断其脓水,势必贯串上延肩井,下串臂肘,一串二,二则串三。失治则脓血侵蚀,筋骨惨痛。此缘五脏受湿,六腑蓄热,故外伤皮肤,遂成斯毒。
朱丹溪曰∶蝼蛄串生于臂内中廉,属包络经,由思虑伤脾,脾伤则运化迟,故生浊液,流于肌肉脾气郁滞不舒,凝结而成。初起筋骨如中流矢,疼痛渐增,漫肿坚硬,不红不热,连肿数块,臂膊不能转动;日久其肿块渐次溃破,孔孔时流白浆,内溃串通诸孔,外势肿破不消,脓血淋沥如漏。虚证来添如面黄食少削瘦,甚则午后寒热交作,而成败证也。初宜逍遥散,次用人参养荣汤,调和气血,扶助脾胃,十中可保三四。

即月令蝼蝈鸣,俗呼土狗。味咸,寒,无毒。主十种水病,肿满,喘促不得卧,通石淋,主难产,溃痈肿,除恶疮,下哽咽,解毒。其腰以前,主涩大小便;腰以后,主利大小便。若箭镞在咽喉胸膈及针刺在肉不得出者,用土狗脑捣汁滴上三五度,箭刺自出。夏至采夜行者,日干,入药炒用。

蝼蛄咬,用槲叶烧灰,细研;以泔别浸槲叶,取洗拭干,纳少许灰于中。又方,治蝼蛄咬人,用锻石,醋和涂之。

(化生)攻拔水气壅肿
蝼蛄(专入肠胃)。气味寒咸。(穴土而居。)性甚奇特。书言将此分为上下左右四截。若以上截治肿。则肿即见上消。下截治肿。则肿即见下消。左截治肿。则肿即见左消。右截治肿。则肿即见右消。又载自腰以上以治。则能拔水上行而使二便皆涩。自腰以下以治。则能使便立下。(弘景曰。自腰以前甚涩。能止大小便。自腰以后甚利。能下大小便。)妇人难产。亦可照此以治。而产即解。痈肿肉刺。若生捣汁以涂。则刺与肿皆治。骨鲠入喉不下。末吹即能见愈。外此箭簇入肉。用此涂贴患处。则箭即克见拔。(又牙齿疼痛。用土狗一个。旧糟裹定。温纸包煨焦。去糟。研末傅之立止。)究其治效。总因性善攻穴。其性急迫。故能如此取效也。(颂曰。今方家治石淋导水。用蝼蛄七个。盐二两。新瓦上铺盖。焙干研末。每酒服一钱即愈也。)味咸气寒。俗名土狗。凡用此药。宜审其体实方可劫取。若使体虚气薄。但见书载治功。任意妄施。其不伤人性命者鲜矣。(朱震亨曰。蝼蛄治水甚效。但其性急。虚人戒之。)此与蓖麻子等药同为一类。用时当细审。取雄(或云用火烧地赤。置蝼于上。任其跳死。覆者雄。仰者雌也。)去翅足炒用。

蝼蛄 者,由食果 子,不避有虫,即便啖之,有虫气入于腹内,外发于颈。
其根在大肠。初生之时,其状如风矢,亦如蜗形,胗而痒,搔之则引大如四寸。更其中生道,乃有数十;中生蝼蛄,亦有十数。不治,二年杀人。

蝼蛄,即土狗也。味咸,气寒,无毒,《本草》言其利水,宜分上下左右,然亦不必拘也。
通身用之以利湿,神效。此物兼能接续骨伤,治口疮乳毒亦效,但不宜与虚人,因其性急过利也。

蝼蛄串生臂内中,思伤脾气包络凝,筋骨如中流矢痛,由溃串孔似漏形。
【注】此证生于臂内中廉,属包络经。由思虑伤脾,脾伤则运化迟,故生浊液,流于肌肉脾气滞郁不舒,凝结而成。此患初起,筋骨如中流矢,疼痛渐增,漫肿坚硬,不红不热,连肿数块,臂膊不能转动,日久其肿块渐次溃破,孔孔时流白浆,内溃串通诸孔,外势肿硬不消,脓水淋沥如漏,虚证悉添,如面黄、食少、削瘦,甚则午后寒热交作,而成败证也。初起宜服逍遥散,外敷太乙紫金锭;次服人参养荣汤,调和气血,扶助脾胄,十中可保二三。溃,按痈疽溃疡治法,若投药不效者,属逆。
蝼蛄串图(图缺)
逍遥散(见背部上搭手
太乙紫金锭(见胸博脾发疽)
人参养荣汤(见溃疡门)

咸寒小毒。去翅足炒用。
本经》主难产,出肉中刺,去溃肿,下哽噎,解毒恶疮
发明蝼蛄性善穴土,故能治水肿。自腰以前甚涩,能止大小便。自腰以后甚利,能通大小便,取以治水最效。但其性急,虚人戒之。《本经》治难产者,取其下半煮汤服之则下也。出肉刺、溃痈肿恶疮者,生捣涂之,肉刺即出,肿即溃也。下哽噎者,炙末吹之哽噎即下,非噎膈之谓也。《千金》治箭镞入肉,以蝼蛄杵汁滴上三五度自出。延年方治胎衣不下,以蝼蛄一枚,水煮数沸,灌下入喉即出。小儿脐风蝼蛄甘草等分为末敷之效。

通、行水
咸寒有毒.通便而二阴皆利.逐水而十种俱平.贴瘰 颇效.化骨哽殊灵.(隐居曰∶自腰以前甚涩、能止二便、自腰以后甚利、能通二便.)治水甚效,但其性急,虚人戒之.去翅足炒.

良姜白芨沥青(以上各等份)
上为细末,嚼,芝麻水同熬为膏,入冷水,共定用绯绢片,火熨斗作膏药。贴上。
又方千年锻石 茜根(烧灰)
上为细末。用水调,鸡翎涂上。

蝼蛄串者,乃得于思虑伤脾,脾气郁结所生。是疾气血浇薄者多,盖四肢属脾土,其患多生于两手,初起骨中作痛,渐生漫肿坚硬,不热不红,手背及内关前后连肿数块,不能转侧;日久出如豆腐浆汁,串通诸窍,日夜相流,肿痛仍在,患者面黄肌瘦,饮食减少,日则寒热交作,内症并出。首尾俱宜益气养荣汤、加味逍遥散调和气血,扶助脾胃,其中可生者十有二、三矣。补而不应,气血沥尽而亡者多。
益气养荣汤 加味逍遥散(见瘰 门)。

醋和锻石敷之效。

一名土狗
咸、寒。有毒。治水肿石淋,取箭镞入肉。(杵汁,滴三五度自出。)得蜣螂,通二便。
得穿甲,共研末,塞耳聋
去翅、足,炒熟,用下截勿用上截,宜取雄者有力。善鸣而飞者为雄。虚人禁用。

丹溪曰∶蝼蛄串,生于臂(小臂也)内中廉,属包络经。由思虑伤脾,脾伤则运化迟,故生浊液,流于肌肉脾气郁滞不舒凝结而成。初起筋骨如中流矢,疼痛渐增,漫肿坚硬,不红不热,手背及内关前后连肿数块,臂膊不能转动,日久其肿块渐次溃破,孔孔时流白浆,内溃串通诸孔,外势肿硬不消,脓水淋沥如漏;患者必面黄肌瘦,饮食减少,午后寒热交作,虚证并添,而成败证矣。初宜逍遥散,次用人参养营汤,调和气血、扶助脾胃,十中可保三、四。若妄投寒凉克伐,损伤脾胃,则活者鲜矣。
肘痈生于肘之围绕,由心肺风火凝结而成,形小为,形大为
肘后痈,亦风火郁结,气血凝滞而成。二证初起,俱宜疏散调营。

味咸寒.性有毒.达下窍.逐水通淋.(蝼蛄一名地狗.生于夏月.夜则出.喜灯光.咸寒阴毒之品.善达下窍.利大小便.治一切水.通一切淋.用下半截乃效.然治病之药颇多.不必拘此阴毒之物.食功取过也.)

无毒.生东城,夏至取,曝干.
本经》原文∶蝼蛄,味咸,寒.主产难,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一名蟪蛄,一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