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

( Zǐ Sū )

别名: 赤苏 , 红苏 , 红紫苏 , 皱紫苏

紫苏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散寒解表,理气宽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
用法用量:
1~3钱。
性味:
辛,温。
来源:
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的带枝嫩叶。9月上旬花序将长出时,割下全株,倒挂通风处阴干备用。

“紫苏”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
紫苏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2.用于胸闷、呕恶等症
紫苏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不论有无表症,均可应用,都是取其行气宽中的作用,临床常与藿香配伍应用。此外,本品有能行气安胎,常配砂仁陈皮同用,治疗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3.用于食鱼蟹后引起的吐泻腹痛
紫苏辛温,能解鱼蟹毒,中鱼蟹毒后可用单味紫苏煎服,或配合生姜同用。
【处方用名】紫苏紫苏叶(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紫苏既能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又能行气宽中、解郁止呕,故对风寒表症而兼见胸闷呕吐症状的,使用本品,很是适宜;或无表症而有气滞不畅症状的,也可用于宣通。如配藿香陈皮则解表和中,配半夏厚朴则解郁宽胸。
方剂举例】香苏散(《和局方剂》):香附紫苏陈皮甘草。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头痛无汗、胸膈满闷、噫气恶食
苏羌达表汤(《通俗伤寒论》):苏叶防风、光杏仁羌活白芷、广橘红生姜茯苓皮。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项强痛骨节烦疼无汗而喘、胸痞恶心
【文献摘录】《别录》:「下气,除寒中。」
《药性本草》:「以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
本草纲目》:「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
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主要原料:粳米500克,紫苏叶约15克。
制作方法:先以粳米煮稀粥,粥成放入紫苏叶,稍煮即可。
效用说明:适宜于感冒风寒,兼咳嗽、胸闷不适者。

雷公云∶凡使,勿用薄荷根茎,真似紫苏茎,但叶不同。薄荷茎性燥,紫苏茎和。
凡使,刀刮上青薄皮,锉用也。

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叶能发汗散表,温胃和中,除头痛肢节痛,双面紫者佳。不敢用麻黄者,以此代之。梗能顺气安胎。子能开郁下气定喘消痰。
按∶辛走肺,甘走脾。辛散之剂,下气最捷,所虚者少用之。

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原料:紫苏叶10g、绿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发表散寒,理气和营;抗菌解热。
用途:风寒感冒发热咳嗽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紫苏5g、川芎2g、白芍3g、当归3g、人参3g、红茶5g、红糖15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紫苏川芎白芍当归人参至水沸后,冲泡红茶、红糖10分钟后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能:和血安胎
用途:孕妇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紫苏5g、干姜3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温肺止咳。
用途:慢性支气管炎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紫苏叶5g、紫苏梗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疏风解表,疏肝行气
用途:梅核气;小儿风寒外感伤食;外感气滞症状者。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紫苏叶5g、蝉衣3g、益母草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泡饮,冲饮至味淡。
功能:疏风活血,利水解毒
用途:肾炎水肿、蛋白尿;肾病综合症。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紫苏梗3g、藿香梗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也可将二梗用水250ml煮沸后冲泡。
功能:疏气化湿止泻。
用途:慢性腹泻;肺胃气滞痞胀泻泄。
来源:传统药茶方。


紫苏叶(五斤) 干木瓜(五斤) 白沙糖(十斤,炼净)
上件,一同熬成煎。


宣,发表,散寒
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香温散寒,通心利肺,开胃益脾(气香入胃),发汗解肌,和血下气宽中消痰,祛风定喘,止痛安胎,利大、小肠,解鱼、蟹毒。多服泄人真气(时珍曰∶同陈皮砂仁行气安胎;同霍香、乌药,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发热解肌;同芎、当归,和血散血;同桔梗枳壳,利膈宽肠;同卜子、杏仁,消痰定喘;同木瓜、浓朴,散温解暑治霍乱香港脚)。
气香者良。宜橘皮。忌鲤鱼
苏子与叶同功。润心肺,尤能下气定喘,止嗽消痰,利膈宽肠,温中开郁(有苏子降气汤)。
苏梗下气稍缓,虚者宜之(叶发汗散寒、梗顺气安胎,子降气开郁、消痰定喘。表弱气虚者忌用叶,肠滑气虚者忌用子),炒、研用。


味辛,气微温。无毒。各园圃俱栽,叶背面并紫。气味香窜者甚美,五月端午日采干。
发表解肌,疗伤风寒甚捷;开胃下食,治作胀满易差。香港脚兼除,口臭亦辟。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用宜。研驱痰,降气定喘。润心肺,止咳逆,消五膈,破症坚。利大小二便,却霍乱呕吐

得天阳和之气故温,兼地之金味故辛,辛则善散,温能通气。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为除寒热、散冷气、止霍乱、消胀满之要药。子则辛温而兼滑润,故尤为下气咳逆之需。梗体轻味薄,虚人疏解顺气尤宜。若汗多者忌用叶;善呕者忌用子。
紫苏,背面俱紫,而香者佳。五月端午采用。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香能达外,温可暖中,发表解肌,疗伤风寒殊捷。开胃下食,治作胀满易瘥,通心利肺,止痛安胎,香港脚兼除,口臭亦辟。梗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宜用。苏子驱痰降气定喘,润心肺,止咳逆,消五膈,破 坚,利大小二便,却霍乱呕吐,比茎叶则不发散,比陈皮更不泄气,理气而不伤气气分中处处宜之。惟脐下气逆而上者,不可用。
主治(痘疹合参) 主下气除寒,消痰利肺定喘安胎解肌发表,头痛身热咳嗽痰涎。凡痘前干热无汗暂用。叶惟发散,茎又行气,为里之表药,随所使以见功。
按∶紫苏本散风之剂,欲喜其芳香,旦暮资食,不知能泄真元之气,所谓芳草致豪贵之疾者是也。气虚表虚者禁用。叶能润肺,虚者禁用。子至于安胎和胃,药中用之,不过取其辛香,暂调胃寒气滞之症。岂可概用、久用,以陷虚虚之祸耶!

紫苏辛温能解表,下气宽胸痰自少,开胃通肠除蟹毒,子定喘咳须微炒。
紫,色;苏,苴也,形气土苴也。无毒。紫色者佳。能出汗,发散风寒在表,下气下食,开胃宽胸膈,通大小肠最捷。遇蟹毒,煮汁饮之。茎去节,治风寒湿痹,及筋骨疼痛香港脚。子略炒捣碎,主肺气喘痰嗽呕吐翻胃五膈破 ,利大小便。丹溪云∶苏性轻浮而气味辛温,本草下气者,散气也,子尤甚。脾胃气虚常泄者禁用。

〔辛温,入心、肺、胃三经。与鲤鱼同食,生毒疮。解鱼蟹毒。〕善散风寒,〔解肌发表之功。〕能治冷气。〔故心腹胀满,温中行气,止痛用之。〕子〔辛温,炒研。〕功专降气,性兼润燥,止嗽定喘俱用、消痰治噎均求。可除呕逆,亦疗吐血。〔皆属降气之功〕阴虚发寒热,或恶寒头痛者忌用叶,大便滑者不用子。。

芳草)疏肺寒气内客
紫苏(专入肺。兼入心脾)。背面俱紫。辛温香窜。五月端午采用。凡风寒偶伤。气闭不利。心膨气胀。并暑湿泄泻热闭血衄崩淋。喉腥口臭。俱可用此调治。取其辛能入气。紫能入血。香能透外。温可暖中。使其一身舒畅。故命其名曰苏。(苏与稣同)是以时珍谓其同橘皮砂仁。则能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能快气止痛。同麻黄葛根。则能发汗解肌。同芎当归。则能和营散血。同木瓜浓朴。则能散湿解暑。同桔梗枳壳。则能利膈宽中。同杏子菔子.则能消痰定喘。要皆疏肺利气之品。虽其气味浅薄。难以奏效。但久服亦能泄人真气。虚寒泄泻尤忌。即安胎胃药中。用之不过取其辛香。暂调胃寒气滞之症。岂可概用久用。以陷虚虚之祸耶?(宗 曰。紫苏气味香散。今人朝暮饮紫苏汤。无益。医家谓芳草致豪贵之疾者。此有一焉。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觉。)梗下气稍缓。子降气最速。(务本新书云。凡地畔近道。可种苏以遮六畜。收子打油。燃灯甚明。弘景曰。苏子下气。与橘皮相宜。)与橘红同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药。(叶发汗。梗顺气安胎。子降气开郁。消痰定喘。表弱气虚者忌用叶。肠滑气虚者忌用子。)但性主疏泄。气虚阴虚喘逆者并禁。宜橘皮。忌鲤鱼。子炒研用。

辛温,无毒。叶紫者能散血脉之邪,最良。
发明 苏叶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升中有降。同橘皮砂仁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怏气止痛。同麻黄葛根则发汗解肌。同芎 、当归则和营散血。同木瓜、浓朴则散湿解暑。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中。同杏仁、菔子则消痰定喘。然不宜久服,泄人真气。单用煮汁解蟹毒。若脾胃虚寒人过服,多致滑泄,往往不觉也。其梗能行气安胎,但力浅薄,难于奏效。亡血家大虚及妊妇、产妇发散,用最佳,本乎天者亲上,取其包含子气,且气味皆薄,而无过汗、伤中之患也。

宣、发表散寒.
味辛.入气分.利肺下气定喘安胎,(治子气.)色紫.兼入血分.和血止痛.性温发汗.
解肌.祛风散寒.气香开胃益脾宽中.利大小肠.又解鱼蟹毒.(时珍曰∶同陈皮砂仁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发汗解肌、同芎 当归、和血散血、同桔梗枳壳、利膈宽肠、同卜子杏仁、消痰定喘、同木瓜浓朴、散湿解暑、治霍乱香港脚.)气虚表虚者禁之.(俗喜其芳香、旦暮恣食、不知泄真元之气、古称芳草致豪贵之疾、此类是也.)气香者良.宜橘皮.忌鲤鱼
苏子(泻、降气消痰.)开郁降气.(力倍苏叶.)消痰利膈.温中宽肠.润心肺.
喘咳.肠滑气虚者禁之.炒研.
苏梗(宣、顺气.)顺气安胎.功力稍缓、挟虚者宜之.

竹沥(一升二合生姜汁五合) 生 汁(一升) 龙齿(末) 防风麻黄(各四两) 防己附子(炮) 石膏桂枝(各二两) 陈皮(去白) 紫苏(各半两)
痫疾者,发则仆地,闷乱无知,嚼舌吐沫,背反张,目上视,手足搐搦,或作六畜声者是也。宜此方主之。
痫疾者,风痰之故也。风,阳气也,《内经》曰∶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其发也暴。然所以令人仆地者,厥气并于上,上实下虚清浊倒置。清浊倒置,故令人仆。闷乱无知者,浊邪干乎天君,而神明壅闭也。舌者心之苗,而脾之经络连于舌本,阳明之经络入上下齿缝中,故风邪实于心脾,则舌自挺;风邪实于阳明,则口自噤。一挺一噤,故令嚼舌。吐起于睛明,挟脊而下。风邪干之,则实而劲急,故目上视而背反张也。手足搐搦者,风属肝木肝木主筋,风热盛于肝,则一身之筋牵挈,故令手足搐搦也。搐者,四肢屈曲之名。搦者,十指开握之义也。或作六畜声者,风痰鼓其气窍,而声自变也,譬之弄笛焉,六孔闭塞不同,而宫商别异是也。是方也,有麻黄桂枝防风紫苏,则可以泄在经之邪。有竹沥、姜汁、陈皮,则可以行痰涎之滞。有 汁、石膏,则可以清心肺之热。有龙齿可以安魂。
防己可以通塞。其夫沉痼之痰,非附子不足以行其滞,而其大热之性,又足以益火之源而消阴翳,譬之太阳中天,幽谷之翳障无不消灭。此古人用附子之意也。

忌同鲤鱼食。
辛,温。入手太阴经气分。温中发表,散寒去风,行气和血,止痛安胎湿热滞而泻痢者,少佐三四分疏解其气,亦颇有效。得香附麻黄,发汗解肌。得橘皮砂仁行气安胎。得桔梗枳壳,利膈宽肠。配藿香乌药,温中除痛。配杏仁萝卜子,消痰定喘。配木瓜、浓朴,解暑湿香港脚。佐川芎当归,散血,捣罨伤损出血及犬伤。作羹,解鱼蟹毒。
痘前干热者暂用。气虚自汗脾虚滑泄者,禁用。

疏肝利肺,理气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
去节用。

降气定喘宽肠开郁,利大小便,温中祛寒,消痰止嗽。得川贝降气止嗽。配萝卜子桑白皮,治消渴变水。(服此令水从小便出。)研末,入粳米煮粥,和葱、椒、姜、豉食,治风寒湿痹。炒熟研碎用。治冷气良姜拌炒用。肠滑气虚,虚气上逆,呕吐频频者,禁用。

僵蚕全蝎白附桂枝生姜葱白藿香芜芎秦艽牛蒡子苍术前胡甘松艾叶以上盖消风散寒.蠲除湿之善剂也.患此数症者当根据本草六经主治.病可愈.亦只从阳经属经者则宜.若夫真藏中风阴经中寒骨痿.阳衰胜.水邪似湿者误用之既已竭其营而复泄其卫真气随亡不死何待故凡病久者葱白生姜.亦所忌用.至辛散耗剂.益不敢轻投矣.

气味辛微温,无毒。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纲目》误列中品,今改入上品。)
紫苏本经》名水苏,始生九真池泽,今处处有之,好生水旁,因名水苏,其叶面青背紫,昼则森挺,暮则下垂。气甚辛香,开花成穗,红紫色,穗中有细子,其色黄赤,入土易生。后人于壤土莳植,面背皆紫者,名家紫苏野生瘠土者,背紫面青。《别录》另列紫苏,其实一种,但家野之不同耳。又一种面背皆青,气辛臭香者,为荠 。一种面背皆白者,名白苏,俱不堪入药。)
紫苏气味辛温,臭香色紫,其叶昼挺暮垂,禀太阳天日晦明之气。天气下降,故主下气
下气则能杀谷,杀谷则能除饮食。除,消除也。味辛臭香,故辟口臭。辟口臭,则能去邪毒。
去愚按∶紫苏杏子,主利小便,消水肿,解肌表,定喘逆,与麻黄同功而不走泄正气,故《

气温.味辛.无毒.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紫苏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主气而属金.金寒则不能行下降之令.紫苏辛温温肺.肺温则下降.所以下气.脾为中州阴经也.肺亦太阴.肺温则脾寒亦除.故除寒中也.其(子)尤良.下降之性辛温气味尤甚也.其(梗)本乎地者亲下.下气尤速.制方:
紫苏陈皮.治感寒上气.同人参.治虚咳上气苏子同良姜、广皮丸.治风湿香港脚.同粳米.治上气咳逆

气味
辛温无毒.其味辛.则入气分.其色紫.则入血分
【主治】
下气除寒.其子尤良.解肌发表.定喘安胎.泻肺实.随所引而各治一经之邪.久服之则泄人真气.脾胃寒弱之人.过服多致滑泻.)

〔害〕其味辛温,纯阳之草,凡病气虚表虚者,及由阴虚寒热,火炎头疼,火升作呕,慎勿投之。俗喜其芳香,旦暮资食,不知泄真元之气,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觉。古称芳草致豪贵之疾,此类是也。
〔利〕辛温入肺、脾、胃三经。温中发表,解散风寒宽中利气,又解鱼蟹毒,梗能下气安胎,子可消痰定喘
修治〕夏采茎,秋采子,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经久叶不落。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炒研用,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

味辛温.入手太阴经.功专发表散寒.得广皮、砂仁行气安胎.得木瓜、浓朴治寒湿香港脚.得藿香乌药温中止痛.得香附解肌.得芎 、当归和血散血.得桔梗枳壳利膈宽肠.得卜子、杏仁消痰定喘.叶得百合.治夜不寐.梗得桔梗.治梅核气.解蟹毒.

叶发汗,梗安胎,子消痰喘,叶、梗为末,治囊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