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上炎

( ganhuoshangyan )

别名: 高血压病 , 眼科疾病 , 胃出血 , 肋间神经炎 , 神经官能症

中医

简介:
因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气火上逆所致。
病机:
本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因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气火上逆所致。其 证属实,病位在肝,往往涉及心、胃等脏腑。常见于头痛耳鸣耳聋血证不寐、狂躁等疾病之中。
治疗:
治疗法则:清肝泻火。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2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l0克、生地黄10克、泽泻10克、木通6克、当归1克、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肝经实火上逆者。(2)当归芦荟丸当归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芦荟10克、青黛10克、黄柏10克、大黄8克、木香6克、麝香0.3克(冲服)。本方适用于肝经实火兼胃肠燥实者。(3)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0克、栀子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龙胆草10克。本方适用于肝郁血虚,久郁化火者。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温,分2~3次服,每日1~2剂。
2.加减变化:若耳鸣耳聋心烦多梦者,基本方(1)加香附10克、川芎10克;若出血吐衄,血色鲜红者,加犀角3克(冲服)、丹皮10克、赤芍10克。若失眠,夜不能寐,易于惊恐者,基本方(2)加知母10克、柏子仁10克、远志1d克;若吞酸嘈杂,暖气,两胁或胃脘灼痛口干而苦者,加服左金丸,每日3次,每次6克;若狂躁不安,大便秘结,脉滑数者,加青礞石20克(先煎)、沉香6克、芒硝15克(冲服)。心烦易怒者,基本方(1)加竹叶10克、莲子心10克;头胀痛甚者,加菊花10克;胁痛者,加金铃子10克;胸闷太息者,加瓜萎皮15克、枳实10克。(二)外敷药物
1.黄连清肝露:人乳调黄连末涂碗底,点艾于地,覆碗薰之,以焦黑为度,饭上蒸过,清水调,隔纸透出黄水,取点患处。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2.用冷毛巾敷头部,用于本证之头痛
(三)灌肠疗法
1.大黄黄连、黄苓各10克,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1次,连用3~5天。2.大黄15克、龙胆草10克,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1次,连用3~5天。
(四)饮食疗法
1.饮食适宜,防止暴饮暴食,忌辛辣刺激之品及过量饮酒,多食蔬菜瓜果。
2.吐血时宜暂禁食,或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少吃多餐,饮食不宜过热。
3.食疗方:(1)决明子粥:炒决明子10~15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或加白菊花10克。先把决明子放入砂锅内炒至微有香气取出,待冷后煎汁或与白菊花同煎取汁,去渣,放入粳米煮粥将熟时,加入冰糖,再煮1~2沸即可服用,5~7天为l疗程。适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2)栀子仁粥:栀子仁3~5克、粳米50~100克。将栀子仁碾成细末,先煮粳米为稀粥,待粥将成时,调入栀子末,稍煮即可。2~3天为1疗程,每日分2次服用。适用于肝火上炎头痛胁痛
施治要点:
(一)本证多为肝阳亢进,出现热性及冲逆现象,属实证,热证,应采用“实则泻之”的原则,以苦寒直折,清肝,泻肝为法。常选用龙胆草黄芩栀子丹皮等清热泻火药。升散药宜慎用。
(二)本证若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而成郁火者,宜用疏达宣散之法,即“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义。常选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此时不能径用凉肝以折其火,愈清则火愈郁。
(三)本证在病变过程中,常可出现兼挟证候。在治疗过程中除以清肝泻火法为主外,还应兼顾其它脏腑,即所谓生克治法的应用等。
(四)火能伤阴营血津液易受消烁,在清肝泻火之时,应兼顾阴液,如泻肝方剂中经常佐以生地黄白芍等,即是其例。
针灸:
1.针刺:取行间足窍阴风池神门期门等穴,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15~20分钟。
2.耳针:取肝区、胆区、内耳区、皮质区,每次2~3穴,中等刺激。
3.放血:取太冲关冲中冲等穴,点刺出血,每日1次。
推拿:
在胁下、上腹、缺盆等处反复按摩,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肝火上炎” 相关论述

指“肝经实火”。主要症状有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眼红痛,烦躁易怒,睡不安,呕吐吐血衄血,苔黄,脉弦等。多见于高血压病上消化道出血、更年期症候群、急性结膜炎等疾患。

病证名。指肝经气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邪热内犯所致。火性炎上,故肝火上炎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胁肋灼痛等为主症。治宜清泻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