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阳虚

( piweiyangxu )

别名: 胃痛 , 慢性胃炎 , 腹痛 , 慢性肠炎 , 呕吐 , 胃肠神经官能症 , 呃逆 , 反胃 , 泄泻 ,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饮证

中医

简介:
本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忧思劳倦太过,或久病失养,或素体脾胃阳虚等,引起脾胃虚弱中阳不足,络脉失于温养,脾胃纳受水谷和运化功能减弱。
病机:
本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忧思劳倦太过,或久病失养,或素体脾胃阳虚等,引起脾胃虚弱中阳不足,络脉失于温养,脾胃纳受水谷和运化功能减弱。病位在脾胃,病理属性为虚证,寒证。
治疗:
治疗原则:补益脾胃,温中散寒。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1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白芍12
克、郁金10克、元胡索10克、甘草6克、大枣6枚、饴糖20克(取药汁后加入)。本
方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2)理中汤加减: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砂
仁6克、吴萸6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本方能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3)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半夏10克、干姜10克、
吴萸6克、泽泻10克、甘草6克。本方能温脾化饮、和胃降逆。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
2.加减变化:若吐酸者用方(1)去饴糖黄连3克、吴萸6克。若疼痛日久,尚可于方(1)中加玄胡、郁金蒲黄各10克等理气止痛化瘀。若呕吐,其吐出之物为未经消化之食物者,用方(2)加丁香3克、神曲10克以温运脾阳;若呃声低微而断续者加丁香3克、白蔻仁6克、刀豆子10克以温中止呃;若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者,加附片10克、肉桂6克以温中散寒、健脾止泻。若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冷痛者,于方(3)中加肉桂6克、椒目10克以温中和胃。
(二)外敷药物
1.川乌草乌各9克,白芷白芨各12克,研末和面少许,调和成讲,外敷于剑
突下胃脘部。治胃痛
2.暖脐膏:由沉香小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组成。每次1张,微火化开,贴脐腹,治胃痛腹痛
3.葱30克、生姜30克,捣烂用布包好,上面放置热水袋1个,敷脐腹或胃脘部。
胃痛腹痛
4.丁香肉桂等量研末,调敷中脘穴或阿是穴。治胃痛腹痛
(三)饮食疗法
(1)四和汤:芝麻500克、茴香60克,二味炒熟碾末,面粉500克炒黄,盐30克,拌匀,晨起开水冲服,能温中散寒,补益脾胃。治胃痛腹痛
(2)姜椒羊肉汤生姜一块、花椒大料少许、羊肉250克,煮汤饮用,能温中散
寒。治脘腹痛
(3)蜜姜汁:姜汁半茶匙,蜜一汤匙,开水调服,能温中止呕。
(4)姜末粥:煮白米粥如常法,加入干姜末少许,能温中止呕。
施治要点:
(一)脾胃阳虚证,多由久延不愈的脾胃虚弱疾患发展而成,病程较长,病势较缓,多为虚寒性的慢性疾病,其治则为补益脾胃,温中散寒。常用温中散寒药有干姜吴茱萸蜀椒等;健脾补气药有党参白术炙甘草大枣等。其取效较易,但巩固较难,富有反复,应守方而持久。
(二)治疗胃痛腹痛,多以“通”字立法,所谓“通”并非单指攻下能利而言,本证之痛乃脾胃阳虚络脉失于温养气机不利,不退则痛,故用温中补虚之建中汤理中汤等,有“虚者助之使通”之意。另外,因本证之痛证,病程较长,“久痛入络”,治疗时尚可在扶正补虚方中,加辛润活血通络之品,如赤芍延胡蒲黄川芎等以提高疗效。
针灸:
1.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用补法,或艾灸中脘神阙足三里,治虚寒胃痛腹痛
2.体虚呃逆不止者,灸膈俞足三里,或指压双侧翳风穴,或膻中穴(两乳之间,胸骨中线上,于第四肋间隙)拔火罐。
3.脾胃虚寒呕吐宜灸隐白脾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