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 futong )

中医

简介:
本病是腹痛是指胃脘季肋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腹部发生疼痛的症状。
病机:
腹腔内的所有脏器,因六淫外感内外损伤,虫、食、石、粪阻气滞血瘀,或气血亏虚等所导致的各种急慢性病变,都有可能产生腹痛
诊断:
临床若对导致腹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腹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腹痛诊断的一般思考:
(1)腹痛一般可分为脐腹痛(脐周围痛)、小腹痛(脐以下中间部位痛)、少腹痛(脐以下、小腹两侧部位痛)。
(2)脾、胰。肠道的病变,以及肝、胆、胃、脂膜、胞宫膀胱等腹内脏器的病变,均可产生腹痛。应仔细辨别腹痛的部位,以考虑其所属脏器而鉴别病位。
(3)一般最早出现的腹痛位置,或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大多为病变所在处。
2.根据腹痛的性状及伴随症辨别病种,如:
(1)突发剧痛多见于石淋、气腹痛、胃冲痛(胃穿孔)、蛔厥肠结等。
(2)腹痛发热者,多为痢疾暴泻内脏的瘅病、肠痈、胰热淋类霍乱湿温之类。
(3)腹痛而见面色苍白,冷汗、血压下降等症者,多为脏器穿孔、内脏出血、异位妊娠破裂、胰瘅等危重病变。
(4)突起腹痛且呕泻明显者,常见于暴泻霍乱类霍乱等病。
(5)石淋腹痛常连及阴部、大腿内侧。
(6)腹痛血尿,多为肾系疾病,如石淋热淋、肾瘅、肾癌等。
(7)腹痛便血者,应考虑肠癌、肠结小肠瘅、痢疾之类疾病
(8)痛经异位妊娠腹痛月经的关系密切。妇女新产小腹阵阵作痛难忍者,为产后腹痛
(9)肠郁、大瘕泄腹痛,多与情志等因素的刺激有关,常反复发作。
(10)肠结肠痹腹痛同时,可见腹部有肠型或肠蠕动波,或触及包块。
(11)腹痛而触及固定之包块者,一般应考虑肠结肠痹伏梁、癌病、肥气石瘕之类。
(12)经常腹部隐痛,伴腹胀、化食不良、慢性腹泻者,可见于久泄脾痿、胰胀、胆胀等病。
(13)腹壁按之如板状者,可为脂膜瘅(腹膜炎)、胃冲痛(胃穿孔)、肠痈等病。
(14)腹痛盗汗、潮热等症,或有痨病史者,多为肠痨、脂膜痨(肠系膜、腹膜结核)等病。
(15)妇女月经期间小腹疼痛明显者,为痛经
(16)急起腹痛,伴发热斑疹、神志如狂者,为蓄血病
3.除血、粪、尿常规检查外,进一步检查可选择x线肠道钡剂造影、,消化道镜检、b超、腹腔穿刺等,以帮助明确诊断。
治疗:
辨证论治
1.寒滞胃肠证: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或有泄泻,苔白润,脉沉紧。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厚朴温中汤加减。
2.寒滞肝脉证:少腹冷痛挛急,下绕阴器口淡不渴,或手足逆冷,身体疼痛,舌质淡或紫暗,苔白,脉弦紧。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暖肝煎加减。
3.肠热腑实证腹痛拒按,按之有块,身热汗出,口渴引饮,口苦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而数。清热泻火、攻下里实。大承气汤加减。
4.湿热中阻证:腹痛不适,胸闷不舒,身热口苦,肢体困重,纳呆恶心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化湿行滞。枳实导滞丸加减。
5.食积胃肠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纳呆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矢气臭如败卵,舌苔浊或腻,脉沉滑有力。消食导滞保和丸麦芽鸡内金等。
6.肠道气滞证:腹胀疼痛,·攻窜不定,肠鸣有声,得嗳气矢气则疼痛减轻,脉弦。理气止痛。天台乌药散加减。
7.瘀滞胃肠证:腹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或可触及包块,舌质青紫,脉涩。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8.瘀热内郁证腹痛剧烈,腹皮拘急,压痛明显而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化瘀清热止痛。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9.虫积肠道证:绕脐腹痛,时作时止,按之腹软,或可触及条索状虫团,胃脘嘈杂,或嗜食、吐涎,脉浮洪或乍大乍小。安蛔止痛。乌梅丸加减。
10.脾胃虚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畏冷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温补脾胃。理中汤黄芪建中汤加味
常用止痛中药:木香香附台乌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中药:
九气拈痛丸香附丸胃肠安丸等。
针灸:
对症处理:
(1)体针或温灸,常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内关合谷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2)耳针疗法:取交感、神门、胃、脾、大肠小肠、皮质下,2-3穴/次,留针30分钟。
推拿:
对症处理:取丹田气海归来八髎等穴,用按、摩、点、擦手法。

“腹痛” 相关论述

腹痛是以腹部疼痛为痛苦的一种自觉症状,是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其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腹部气血不畅,不通则痛;或腹部脏腑失于气血的温煦濡养,因虚而疼痛。临床时应结合腹痛的部位、疼痛性质、发作缓急、持续时间、伴发症状等进行分析。
腹痛急发,多属实证;腹痛慢性发作,多属虚证
腹痛隐隐,多属虚证腹痛剧烈,多属实证。
腹痛喜温喜按,痛属虚寒;腹痛据按,按之痛甚,痛属实证。腹痛而腹软,多属虚证
腹痛腹满硬,多属实证。寒凝腹痛,脉必沉迟;热积腹痛,脉必数大。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腹痛为临床常见的病证,各地皆有,四季皆可发生
内经》已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并提出腹痛发生与脾胃大小肠脏腑有关。《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论述颇详,并提出了虚证实证的辨证要点,如谓:“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前条还明确指出了攻下后“黄苔”消退与否是验证肠胃滞是否清除的标志。同时还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方剂,如治疗“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附子粳米汤,治疗“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的大建中汤等。·《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首次将腹痛作为单独证候进行论述,并有急慢腹痛之论。《医学发明·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篇,明确提出了“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上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治疗大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内科腹痛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学的许多疾病当中,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腹痛等,当这些疾病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凡外邪人侵,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损伤,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发生腹痛
1.外邪入侵六淫外邪,侵入腹中,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因寒性收引,故寒邪外袭,最易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若伤于暑热外感湿热,或寒邪不解,郁久化热,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气机阻滞,也可发为腹痛
2.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致寒湿内停等,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气机阻滞,而发生腹痛。如《素问·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气血郁滞,引起腹痛。如《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人腹。”若气滞日久,还可致血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腹痛
4.瘀血内阻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血络受损,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或腹部脏腑经络疾病迁延不愈,久病人络,皆可导致瘀血内阻,而成腹痛。《血证论·瘀血》云:“瘀血中焦,则腹痛胁痛瘀血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
5.阳气虚弱素体脾阳不足,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内寒自生,渐至脾阳虚衰,气血不足,或肾阳素虚,或久病伤及肾阳,而致肾阳虚衰,均可致脏腑经络失养,阴寒内生,寒阻气滞而生腹痛。正如《诸病源候论·久腹痛》所说:“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
综上所述,腹痛的病因病机,不外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六个方面,但其间常常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因为病,或相兼为病,病变复杂。如寒邪客久,郁而化热,可致热邪内结腹痛气滞日久,可成血瘀腹痛等。腹痛的部位在腹部,脏腑病位或在脾,或在肠,或在气在血,或在经脉,需视具体病情而定,所在不一。形成本病的基本病机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
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范围可以较广,也可局限在大腹、胁腹、少腹,或小腹。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胀痛、冷痛、灼痛、绞痛、刺痛等,腹部外无胀大之形,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其痛可呈持续性,亦可时缓时急,时作时止,或反复发作。疼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起病或缓或急,病程有长有短,常伴有腹胀嗳气矢气,以及饮食、大便异常等脾胃症状。
【诊断】
1.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2.常伴有腹胀矢气,以及饮食、大便的异常等脾胃症状。
3.起病多缓慢,腹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
4.腹部x线、b超、结肠镜、大便常规等有关实验室检查有腹部相关脏腑的异常。能排除外科、妇科腹痛,以及其他内科病证中出现的腹痛症状。
【鉴别诊断】
1.胃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胃痛从大范围看均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常伴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伴腹痛的表现,故有心腹痛提法,因此二者需要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灼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2.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相鉴别许多内科疾病中出现的腹痛,为该病的一个症状,其临床表现均以该病的特征为主。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腹痛则以腹痛为特征,鉴别不难。但若这些内科疾病腹痛为首发症状时,仍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应作有关检查。
3.与外科腹痛相鉴别外科腹痛多在腹痛过程中出现发热,即先腹痛发热,其热势逐渐加重,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压痛明显,伴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血象常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不能缓解,甚至逐渐加重者,多为外科腹痛。而内科腹痛常先发热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痛无定处,腹部柔软,血象多无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可逐渐得到控制。
另外,若为女性患者,还应与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伴有诸如痛经流产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等经、带、胎、产的异常。若疑为妇科腹痛,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腹痛拘急冷痛,疼痛暴作,痛无间断,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则痛减者,为寒痛;腹痛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则痛增,得食痛减者,为虚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疼痛持续不减,得食则甚者,为实痛。
2.辨在气在,血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暖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为气滞痛;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者,为血瘀痛。
3.辨急缓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明显,因外邪入侵,饮食所伤而致者,属急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痛势不甚,多由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者,属慢性腹痛
4.辨部位诊断腹痛,辨其发生在哪一位置往往不难,辨证时主要应明确与脏腑的关系。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胁腹、少腹疼痛,多为厥阴肝经大肠受病;小腹疼痛,多为肾、膀胱病变;绕脐疼痛,多属虫病
治疗原则
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腹痛以“通”为治疗大法,系据腹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病理生理而制定的。肠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肠腑病变而用通利,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腑气得通,腹痛自止。但通常所说的治疗腹痛的通法,属广义的“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是在辨明寒热虚实而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辅以理气、活血、通阳等疏导之法,标本兼治。如《景岳全书·心腹痛》曰:“凡治心腹痛证,古云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此以闭结坚实者为言。若腹无坚满,痛无结聚,则此说不可用也。其有因虚而作痛者,则此说更如冰炭。”《医学真传·腹痛》谓:“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凋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分证论治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正气天香散
方中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气上逆者,用附于粳米汤温中降逆;若腹中冷痛,周身疼痛,内外皆寒者,用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若少腹拘急冷痛,寒滞肝脉者,用暖肝煎暖肝散寒;若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寒实积聚者,用大黄附子汤以泻寒积;若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用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湿热积
症状: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得热痛增,遇冷则减,胸闷不舒,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
方中大黄苦寒泄热,攻下燥屎;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四味相合,有峻下热结之功。本方适宜热结肠中,或热偏盛者。若燥结不甚,大便溏滞不爽,苔黄腻,湿象较显者,可去芒硝,加栀子黄芩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若少阳阳明合病,两胁胀痛,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若兼食积者,可加莱菔子山楂消食导滞;病程迁延者,可加桃仁赤芍以活血化瘀。
·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胀痛,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多有伤食史。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
方中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白术茯苓健脾和胃。尚可加木香莱菔子槟榔以助消食理气之力。若食滞较轻,脘腹胀闷者,可用保和丸消食化滞。若食积较重,也可用枳实导滞丸保和丸化裁。
·气机郁滞
症状:脘腹疼痛,胀满不舒,痛引两胁,时聚时散,攻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若气滞较重,胁肋胀痛者,加川栋子、郁金以助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川栋子以理气散结止痛;若腹痛肠鸣气滞腹泻者,可用痛泻要方疏肝调脾,理气止痛;若少腹绞痛,阴囊寒疝者,可用天台乌药散暖肝温经,理气止痛;肠胃气滞腹胀肠鸣较著,矢气即减者,可甩四逆散五磨饮子疏肝理气降气,调中止痛。
·瘀血阻滞
症状:腹痛如锥如刺,痛势较剧,腹内或有结块,痛处固定而拒按,经久不愈,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等养血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小茴、肉桂、干姜温经止痛。若瘀热互结者,可去肉桂干姜,加丹参赤芍丹皮等化瘀清热;若腹痛气滞明显者,加香附柴胡行气解郁;若腹部术后作痛,可加泽兰红花三棱莪术,并合用四逆散以增破气化瘀之力;若跌仆损伤作痛,可加丹参王不留行,或吞服三七粉、云南白药以活血化瘀;若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属下焦蓄血者,可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腑泄热
·中虚脏寒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大便溏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
方中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尚可加黄芪茯苓人参白术等助益气健脾之力,加吴茱萸、千姜、川椒乌药等助散寒理气之功;若产后或失血后,证见血虚者,可加当归养血止痛;食少,饭后腹胀者,可加谷麦芽鸡内金健胃消食;大便溏薄者,可加芡实山药健脾止泻;若寒偏重,·症见形寒肢冷,肠鸣便稀,手足不温者,则用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止痛;腰酸膝软,夜尿增多者,加补骨脂肉桂温补肾阳;若腹中大寒痛,呕吐肢冷者可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
【转归预后】
腹痛的转归及预后决定于其所属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一般来说体质好,病程短,正气尚足者预后良好;体质较差,病程较长,正气不足者预后较差;身体日渐消瘦,正气日衰者难治。若腹痛急暴,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为虚脱之象,如不及时抢救则危殆立至。
【预防与调摄】
腹痛预防与调摄的大要是节饮食,适寒温,调情志。寒痛者要注意保温,虚痛者宜进食易消化食物,热痛者忌食肥甘厚味和醇酒辛辣,食积者注意节制饮食,气滞者要保持心情舒畅。
【结语】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腹痛病位在腹,诊断时应注意与胃痛,尤其是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等相鉴别。腹痛大腹、胁腹、少腹小腹之分,病变涉及脾、大小肠、肝胆、肾、膀胱等多脏腑,并涉及多经脉,在辨证时应综合考虑。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认为“通”即是单纯攻下。
【文献摘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溜,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其后。”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寿世保元·腹痛》:“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随其所得之证施治。若外邪者散之,内积者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泄则调之,闭则通之,血则消之,气则顺之,虫则迫之,则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调养气血,斯治之要也。”
景岳全书·心腹痛》:“痛有虚实,凡三焦痛证,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其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都暴痛者,多有前三证;渐痛者,多由后四证。……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共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
【现代研究】
·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通过多年的研究,不少学者采用疏肝利胆、清热通腑法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焦氏等经17年研究,单用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314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适应症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的某些并发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早期一般情况较好,血压稳定,腹腔渗液不多者。治疗方法是人院后不用胃肠减压,不严格禁食,尽快给病人月艮单味大黄汤looml,每1-2小时服1次,每日5—8次,直至腹痛等症状显著减轻后逐渐减量。一天内所用大黄的最大量为1700ml,合500g,如有呕吐则吐多少补多少,严重者则加用大黄汤灌肠,或用针灸等止吐。病情重或伴有并发症时则加用抗生素,体征消失后采用精黄片,每次3片,每日1-2次,保持每天有1-2次大便,作巩固治疗直至出院。结果单味大黄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289例全部有效,其中显效率达87.54%。中西医结合重用大黄治疗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25例,有效19例。在有效的水肿型病例中,平均2天内尿淀粉酶恢复正常,3.5天内腹痛消失,4.5天内发热消退,白细胞增高者平均4天内恢复正常,43例黄疽平均5.6天内黄疸消退,92例胆石症胆囊炎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随着急性胰腺炎的治愈胆囊炎也获治愈。单味大黄复方西药随机对比.,其结果在腹痛消失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方面均较西药组明显缩短(p均<0.05)[中医杂志1994;35(3):172)。裴氏用大柴胡汤加减,基本方用柴胡黄芩半夏枳壳白芍苏梗、生大黄玄明粉等,并配合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内关强刺激留针30分钟,治疗急性胰腺炎216例,其中6例出血型加用西药,结果水肿型210例全部治愈,出血型6例中痊愈3例,死亡3例[浙江中医杂志1988;23(6):252儿茅氏以柴胡枳实黄芩、赤白芍丹参香附郁金、生大黄蒲公英组成的胰胆合剂,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120例,结果痊愈110例,好转10例,体温平均3—5天降至正常,腹痛及压痛5-7天消失,症状体征1周内基本消失,血淀粉酶3天降至正常。血象、肝功能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j匕京中医1987;(6):33)
·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周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是脾阴虚损,补脾益阴忌用温燥虚实夹杂,理中清肠寒热并用;肝脾不和,抑肝扶脾兼调情志。认为脾阴虚的表现为:大便溏泻,进食生冷油腻加重,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干唇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苔少或光剥,脉细。治宜补脾阴健脾运,禁用香燥温药。常用药有太子参山药白扁豆石斛、炒白芍、炙鸡内金、生麦芽等[新中医1997;29(8):6)。
俞氏等对自拟健脾疏肝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健脾疏肝汤药物组成为:黄芪薏苡仁各20g,白术党参茯苓各20g,当归、生地、赤芍各12g,郁金15g,川栋子、木香各log。腹痛甚加延胡索20g,白芍30g;粘液便加儿茶、煨诃子各15g;便秘火麻仁草决明各20g。每日1剂,20日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安定和普鲁本辛,其中便秘者给予果导片,腹泻者给予鞣酸蛋白。结果治疗组46例经1个疗程治疗,显效16例,好转18例,无效12例,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好转9例,总有效率达93.5%。对照组30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显效8例,好转14例,无效8例。两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表明,健脾疏肝汤对胃肠功能有良好的职向调节作用,即能降低小鼠小肠碳末推进百分率,;抑制肌注新斯的明的小鼠胃肠推进运动的加快,也能抑制离体小肠的自发活动,对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的肠管收缩有明显的拮抗作用,且可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使失常的肠管运动机能趋向正常[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1):10]。
李氏等用中药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2例,并与用西药保留灌肠的对照组49例作了对比观察。治疗组中若以腹胀便秘为主要症状,用工号方:干漆炭2g,马钱子2g,郁金4g,;炒枳壳12g,酒大黄3g,白及粉12g,青黛6g,元明粉2g。上方共研细末,每次5g,加在looml生理盐水中备用。若以腹痛腹泻腹泻便秘交替为主要症状,用Ⅱ号方:金银花24g,马尾连18g,黄柏18g,秦皮15g,炒肉豆蔻15g,陈皮9g,防风6—9g,白芍18-30g,当归9-12g,甘草9-12g,小蓟12g,每剂煎成looml备用。对照组以硫糖铝糊剂、硫糖铝合锡类散、羟乙唑糊剂行保留灌肠。两组均于每日睡前排便后行保留灌肠,14-20次为l疗程,停3天后续第2疗程治疗。治疗结果:治疗组52例,经1个疗程治疗,显效27例,好转22例,无效3例;其中好转的22例,于继续治疗第2个疗程后显效12例,余10例仍为好转。治疗组显效率75,0%,对照组36.7%。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方中所用干漆马钱子剂量较小,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有明显副作用[中医杂志1993;34(1):39]。

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称为“妇人腹痛”,亦称“妇人腹中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盆腔炎子宫颈炎子宫肥大症及盆腔淤血症等引起的腹痛
[病因病机]
主要机理为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及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
临床常见的有肾阳虚衰血虚失荣气滞血瘀湿热蕴结及寒湿凝滞等类型。
一、肾阳虚衰
禀赋肾气不足,或房事过度,命门火衰,或经期摄生不慎,感受风寒寒邪人里,损伤肾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血行迟滞,以致腹痛
二、血虚失荣
素禀体虚,血虚气弱,或忧思太过,或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耗伤血气,以致冲任血虚胞脉失养而痛;且血虚气弱,运行无力,血行迟滞亦可致腹痛
三、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气滞血瘀,冲任阻滞,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
四、湿热瘀结
宿有湿热内蕴流注下焦,阻滞气血,瘀积冲任,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
五、寒湿凝滞
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冒雨涉水,感寒饮冷,或久居寒湿之地,寒湿伤及胞脉,血为寒湿所凝,冲任阻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
[辨证论治]
首先辨其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发作时间,结合全身症状、月经带下的情况,以审其寒、热、虚、实。临床以慢性腹痛多见,因此,本病多属虚中夹实的病证。治疗原则以通调冲任气血为主。对于发病急、重者,必要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一、肾阳虚衰
主要证候:小腹冷痛下坠,喜温喜按,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频数,夜尿量多,大便不实,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故见小腹冷痛下坠,喜温喜按;阳虚不能外达,故形寒肢冷;肾虚髓海不足,外府失荣,则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频数,夜尿量多;火不暖土,则大便不实。舌淡,苔白滑,脉沉弱,为肾阳虚衰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暖宫止痛。
方药举例:温胞饮。
二、血虚失荣
主要证候:小腹隐痛,喜按,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大便燥结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血虚气弱,冲任胞脉失于濡养,气弱运血无力,故小腹隐痛,喜按血虚不能上荣清窍,故头晕眼花;血虚内不荣心,则心悸少寐;血虚津液不足,肠道失濡,是以大便燥结。舌淡,苔少,脉细无力,为血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血养营,和中止痛。
方药举例: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当归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和中,缓急止痛;桂枝生姜温中,通经止痛;甘草大枣饴糖补气建中,生血养营。全方共奏补血养营,和中止痛之功。
三、气滞血瘀
主要证候:小腹少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脘腹胀满,食欲欠佳,烦躁易怒,时欲太息,舌紫黯或有紫点,脉弦涩。
证候分析: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血行不畅,冲任阻滞,不通则痛,故小腹少腹胀痛,拒按肝脉不舒,气机不利,则见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时欲太息;肝郁克脾,脾失健运,则脘腹胀满,食欲欠佳。舌紫黯或有紫点,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举例:牡丹散(《妇人大全良方》)。
牡丹皮、桂心、当归延胡索莪术牛膝赤芍荆三棱
方中当归赤芍牛膝牡丹皮养血活血化瘀;三棱莪术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桂心温经通络。全方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使气畅瘀消而痛自除。
四、湿热瘀结型
主要证候: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有积块,伴腰骶胀痛,低热起伏,带下量多,黄稠,有臭味,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与血搏结,瘀阻冲任,血行不畅,故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有积块;瘀停胞脉胞脉系于肾,故伴腰骶胀痛;湿热缠绵,故低热起伏;湿热之邪伤及任带、胞宫,故见带下量多,黄稠,有味;湿热壅遏下焦,故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湿热瘀结于内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举例:清热调血汤加败酱草薏苡仁土茯苓
热结血瘀甚者,症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宜泻热化瘀散结,可用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方: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加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
五、寒湿凝滞型-
主要证候:小腹冷痛,痛处不移,得温痛减,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湿之邪,重浊凝滞,客于冲任、胞中,与血搏结,瘀阻经脉,血行不畅,故小腹冷痛,痛处不移;得温则瘀滞稍通,故得温痛减;寒湿生浊,下注冲任,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寒湿之邪,易伤阳气,故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紧,为寒湿凝滞之征。
治疗法则: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举例: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

小儿腹痛哭声连,大者能言何处疼。
冷热虫分四症,盘肠内吊察根源
仁斋云:腹痛之病,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
挟冷痛者,于面色或青或白见之,冷甚者,则面色黯黑,唇爪甲皆青矣。轻者当归散,重者烧脾散主之。有吐痛者,保童丸
当归散腹痛有寒无热。
当归,倍用。木香辣桂人参甘草等分
生姜大枣引,温服
烧脾散伤生冷果菜,停中焦,心脾冷痛。
干姜(炙),厚朴(姜炒),草果仁砂仁甘草(炙),神曲(炒),麦芽陈皮良姜、炒,等分
末,热盐汤点服,或炼蜜丸,如圆眼大,姜汤化一丸下。
保童丸治因寒,伤风食积,肚疼,吐泄,呕恶。
人参白术甘草(炙),苍术(泔),厚朴(姜),陈皮茯苓猪苓泽泻藿香丁香半夏曲干姜(炒),肉桂白豆蔻青皮槟榔肉豆蔻(面煨),滑石(炒),全蝎木香诃子肉,等分
神曲糊丸,龙眼大。一丸,米饮下。
或用理中丸、胃苓丸合杵细,煨姜汤调,服已见验。

挟热痛者,于面赤壮热、四肢烦痛。手足心热见之,宜四顺清凉饮加青皮枳壳。大便秘者,枳朴大黄丸主之。方见积聚大便调者,芍药甘草汤
四顺清凉饮
白芍当归甘草大黄、部分,
芍药甘草汤
白芍、倍用,甘草,减半。
以上二方,并用,水煎服。
钱氏云:小儿痛,口中气温,面黄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及大便成酸臭者,当磨,宜三棱消积丸主之,甚者脾积丸下之。后和胃,胃苓丸、养脾丸、肥几丸、参苓白术散,择而用之。
三棱消积丸痛、胃脘痛、心腹痛小便痛、痞痛、虫痛
三棱(煨),莪术(煨),半夏曲枳实(麸),黄连吴茱萸(水拦炒),陈皮青皮木香槟榔厚朴(姜),川楝子肉,小茴,等分
末,另取神曲糊丸,黍米大,服二三十丸,米饮下。

虫病,面[白光]白,心腹痛,口中涎沫及清水出。发痛时,乌梅丸主之。小儿本怯者,多此病。痛、食积、虚痛,大同小异,惟虫痛口涎而沫出,甚者化虫丸、万应丸,看病轻重用。
乌梅丸治胃冷,此攻心痛,呕吐,四肢冷。
乌梅,三十个,黄柏(炒),细辛肉桂附子(炮),各六全,黄连,一两六钱,蜀椒(去闭口者,炒润),当归,各四钱,姜(泡),一钱。
末,取乌梅肉酒浸杵烂,和蜜丸,麻子大,服十丸,日二次,忌生冷。
化虫丸治虫咬心痛,去来不定,不思乳食。
鹤虱槟榔,锡灰,苦楝白皮,各一钱,白枯帆,三钱。半生半熟①
面糊丸,黍米大,服二三十丸,熟水入香油三滴吞下,食前服
如有小虫皆化,大虫自利下。初服甚效。
①半生半熟:原作“半生半钱”,据忠信堂本改。

见病腹痛,喜手按及热熨者,为虚。为寒,宜用温补法。如手不可按者,为实,宜下之。盘肠内吊痛。见前惊风及后疝痛

妇人怀胎,一月之时,足厥阴脉养。二月,足少阳脉养。三月,手心主脉养。四月,手少阳脉养。五月,足太阴脉养。六月,足阳明脉养。七月,手太阴脉养。八月,手阳明脉养。九月,足少阴脉养。十月,足太阳脉养。诸阴阳各养三十日活儿。手太阳、少阴不养者,下主月水,上为乳汁,活儿养母。怀娠者不可灸刺其经,必堕胎
妇人怀娠三月而渴,其脉反迟者,欲为水分。复腹痛者,必堕胎
脉浮汗出者,必闭。其脉数者,必发脓。五月、六月脉数者,必向坏。脉紧者,必胞漏
脉迟者,必腹满而喘。脉浮者,必水坏为肿。
问曰:有一妇人,年二十所,其脉浮数,发热呕咳,时下利,不欲食。脉复浮,经水绝,何也?
师曰:法当有娠何以故?此虚家法当微弱,而反浮数,此为戴阳阴阳和合,法当有娠。到立秋,热当自去。何以知然?数则为热,热者是火,火是木之子,死于未。未为六月位,土王,火休废,阴气生,秋节气至,火气当罢,热自除去,其病即愈。
师曰:乳后三月有所见,后三月来,脉无所见,此便是躯。有儿者护之,恐病利也,何以故?怀妊阳气内养,乳中虚冷。故令儿利。
妇人怀娠,六月、七月,脉弦发热,其胎逾腹,腹痛恶寒,寒者小腹如扇之状。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妇人妊娠七月,脉实大牢强者生,沉细者死。
妇人妊娠八月,脉实大牢强弦紧者生,沉细者死。
妇人怀躯六月、七月,暴下斗余水,其胎必倚而堕。此非时,孤浆预下故也。
师曰:寸口脉洪而涩,洪则为气,涩则为血。气动丹田,其形即温。涩在于下,胎冷若冰。阳气胎活,阴气必终。
欲别阴阳,其下必僵。假令阳终,畜然若杯。
问曰:妇人妊娠病,师脉之,何以知此妇人双胎,其一独死,其一独生?而为下其死者,其病即愈,然后竟免躯,
其脉何类?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卫气平调,荣气缓舒。阳施阴化,精盛有余,阴阳俱盛,故成双躯。今少阴微紧,血即浊凝,经养不周,胎则偏夭。少腹冷满,膝膑疼痛,腰重起难,此为血理。若不早去,害母失胎。
师曰:妇人有胎腹痛,其人不安,若胎病不长,欲知生死,令人摸之,如覆杯者则男,如肘头参差起者女也。冷在何面?冷者为死,温者为生。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中生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漏(一云阻),胶艾汤主之。
妇人妊娠经断三月,而得漏下下血四十日不止,胎欲动,在于脐上,此为。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不去故也。当下其,宜桂枝茯苓丸
问曰:妇人病,经水断一、二月,而反经来,今脉反微涩,何也?
师曰:此前月中,若当下利,故令妨经。利止,月经当自下,此非躯也。
妇人经自断而有躯,其脉反弦,恐其后必大下,不成躯也。
妇人怀躯,七月而不可知,时时衄血转筋者,此为躯也。衄时嚏而动者,非躯也。脉来近去远,故曰反,以为有躯,而反断,此为有阳无阴故也。
妇人经月下,但为微少。师脉之,反言有躯,其后审然,其脉何类?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阴阳俱平,荣卫调和,按之滑,浮之则轻,阳明、少阴,各如经法,身反洒淅,不欲食饮,头痛心乱,呕哕欲吐,呼则微数,吸则不惊,阳多气溢,滑气盛,滑则多实,六经养成,所以月见,阴见阳精,汁凝胞散,散者损堕。设复阳盛,双妊二胎。今阳不足,故令激经也。
妇人妊娠小便难,饮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妇人妊娠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洒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妇人妊娠,宜服当归散,即易产无疾苦。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一作脉),自道经断不来。师言:一月为,二月为血,三月为居经。是定作躯也,或为血积,譬如鸡乳子,热者为禄,寒者多浊,且当后月复来,经当入月几日来。假令以七日所来,因言且后月十日所来相间。
设其主复来者,因脉之,脉反沉而涩,因问曾经半生,若漏下亡血者,定为有躯。其人言实有是,宜当护之。今经微弱,恐复不安。设言当奈何?当为合药治之?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自道经断,即去,师曰:一月血为闭,二月若有若无,三月为血积,譬如鸡伏子,中寒即浊,中热即禄,欲令胎寿,当治其母,挟寒怀子,命则不寿也。譬如鸡伏子,试取鸡一毛拔去,覆子不遍,中寒者浊。今夫人有躯少腹寒,手掌反逆,奈何得有躯?妇人因言,当奈何?师曰:当与温经汤。设与夫家俱来者,有躯。与父母家俱来者,当言寒多,久不作躯。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因言阴阳俱和调,阳气长,阴气短,但出不入,去近来远,故曰反。以为有躯,偏反血断,断来几日,假令审实者,因言急当治,恐经复下。设令宫中人,若寡妇无夫,曾夜梦寐交通,邪气或怀久作瘕,急当治,下服二汤。设复不愈,因言发汤,当中。下胎而反不下,此何等意邪?可使且将视赤乌(一作赤马)。
师曰:若宫里张氏不瘥,复来相问。(臣亿等详此文理脱误不属无本可校以示阙疑余皆效此。)
师曰:脉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为躯,桂枝主之,法六十日当有娠。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方在《伤寒》中。
妇人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平而微者实,奄续法也。而反微涩,其人不亡血下利,而反甚,其脉虚,但坐乳大儿及乳小儿,此自其常,不能令甚虚竭,病与亡血虚等,必眩冒短气也。
师曰:有一妇人好装衣来诊,而得脉涩,因问曾乳子下利,乃当得此脉耳,曾半生漏下者,可。设不者,经断三月、六月。设乳子漏下,可为奄续,断小儿勿乳,须利止复来相问,脉之。
师曰:寸口脉微迟,尺微于寸,寸迟为寒,在上焦,但当吐耳。今尺反虚,复为强下之,如此,发胸满而痛者,必吐血少腹痛腰脊痛者,必下血。师曰:寸口脉微而弱,气血俱虚,若下血呕吐、汗出者可;不者,趺阳脉微而弱。
春以胃气为本,吐利者可;不者,此为水气,其腹必满,小便则难。
妇人常呕吐胃反,若常喘(一作多唾),其经又断,设来者,必少。
师曰:有一妇人,年六十所,经水常自下,设久得病利,少腹坚满者为难治。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言经水少,不如前者,何也?师曰:曾更下利,若汗出、小便利者可。何以故?师曰:亡其津液,故令经水少。设经下反多于前者,当所苦困。当言恐大便难,身无复汗也。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抟,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溏,胃气衰则身体肿。
少阳脉畀,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一作水分)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抟,血结胞门,其藏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问曰:病有血分。何谓也?
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为难治。
问曰:病有水分,何谓也?
师曰: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当下。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迟在上,紧在下。迟则为寒,名曰浑。阳浊则湿,名曰雾。紧则阴气栗,脉反濡弱,濡则中湿,弱则中寒寒湿相搏,名曰。腰脊骨节苦烦,肌为不仁,此当为。而反怀躯,迟归经体重,以下脚为肿,按之没指,腰冷不仁,此为水怀。喘则倚息,小便不通紧脉为呕,血气无余,此为水分。荣卫乖亡,此为非躯。

经水将行腹痛一证,诸书皆言血中有滞也,多用通滞汤,及桃仁四物汤。予思此二方,皆是着重血中有滞也。如果属热滞,此二方固可治之。苟因寒邪阻滞,以及误食生冷,又当以温中行滞为主,无专以此二方为是。如此分处治去,庶不至误事。

经水行后腹痛一证,诸书皆云虚中有滞也,统以八珍汤加香附治之,亦颇近理。予思经后腹痛,必有所因,非外寒风冷之侵,必因内阳之弱,不概以气血两虚有滞为准,又当留心审察。如系外寒风冷,必有恶风畏寒,发热身痛,仍宜发散,如桂枝汤是也。若系内阳不足,则寒从内生,必有喜揉按、热熨之情,法宜温里,如附子理中加丁香砂仁之类。
予常治经后腹痛,其人面白唇淡者,以甘草干姜汤丁香、官桂治之,或以补血汤加安桂治之,必效。

腹痛欲死之人,细察各部情形,如唇舌青黑,此是阴寒凝滞,阳不运行也,急宜回阳。如舌黄气粗,二便不利,周身冰冷,此是热邪内攻,闭其清道,急宜宣散通滞,如今之万应灵通丸,又名兑金丸,又名灵宝如意丸,又名川督普济丸,又名玉枢万灵丹。一半吹鼻,一半服,立刻见效,不可不知也。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多有小腹一痛,立即泄泻,或溏粪,日十余次。此属下焦火衰,寒气滞,急宜回阳。切不可专以理气分利为事。

广济疗霍乱腹痛吐痢方。
桃叶切三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三合,分温二服。(出第四卷中)
范汪理中加二味汤,疗霍乱胸满腹痛吐下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炮) 甘草(三两炙) 白术(三两) 当归(二两) 芍药(二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绞去滓,温服一升,日三,甚良。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又主霍乱腹痛吐下方。
桃叶,冬取皮煎汁,服一酒杯有效。(千金云捣绞取汁一升服立止出第四卷中)
千金理中汤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心腹痛方。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绞去滓,温分三服,不瘥,频进两三剂,远行防霍乱,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散服方寸匕,酒亦得,若转筋者加石膏三两。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备急霍乱吐痢,高良姜酒方。
高良姜火炙令焦香,每用五两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顿服,亦疗霍乱腹痛气恶。(崔氏延年同出第一卷中)
救急疗霍乱初觉不好,则用此方,主腹痛吐痢香薷汤方
香薷(切一升) 小kt (一升碎) 浓朴(六两炙) 生姜(十两)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温,如吐痢不止,用后方。
芦根汤方
芦根(切一升) 生姜(一斤) 橘皮(五两)
上三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二服,服别相去,以意消息之。(并出第一卷中)

病源霍乱而心腹痛者,是风邪之气,客于脏腑之间,冷气真气相击,或上攻心,或下攻腹,故心腹痛也。(出第二十二卷中)
广济疗霍乱腹痛,烦呕不止,浓朴人参汤方
浓朴(四两炙) 橘皮(二两) 人参(二两) 高良姜(一两) 当归(一两) 藿香(一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忌生冷粘腻。(出第四卷中)
肘后霍乱苦绞痛不止方。
姜(二累) 豉(二升) 合捣中分为两,分手捻令如粉,熬令灼灼尔更番以熨脐中,取愈。(并第一卷中)
千金霍乱蛊毒宿食心腹痛冷气鬼气方。
极咸盐汤三升一味,霍乱心腹暴痛,宿食不消,冷烦满者,热饮一升,以指刺口,令吐宿食使尽,不尽更刺,吐讫复饮,三吐住静止,此法大胜诸药,俗人以为田舍浅近法,鄙而不用,守死而已,凡有此疾,即须先用之。(备急崔氏集验文仲并同出第二十卷中)

《病源》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邪气交争相击,故痛。其有冷气搏于阴经者,则腹痛肠鸣,谓之寒中,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者也。诊其寸口脉沉而紧,则腹痛;尺脉紧,脐下痛;脉沉迟,腹痛;脉来触触者,少腹痛;脉阴弦则腹痛。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其脉当沉,若细而反浮大,故当愈矣,其人不即愈者,必当死,以其病与脉相反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股胫手臂痛,法屈一胫臂中所痛者,正偃卧,口鼻闭气腹痛,以意推之,想气往至痛上俱热即愈。又云,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又云,偃卧,口纳气,鼻出之,除里急,饱咽气数十,令温中寒,干吐呕腹痛,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出第十六卷中)
张文仲当归大黄冷气牵引腰背肋下,腹内痛方。
当归(三两) 芍药(八分) 桂心(三分) 干姜(六分) 茱萸(五分) 人参(一两) 大黄(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葱。
(出第三卷中)
范汪四味当归汤 主寒腹痛方。
当归 桂心 干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一升,日三服。虚冷激痛甚者,加黄 、芍药各二两。忌海藻菘菜、生葱。(《千金》无甘草,有附子一两,出第十五卷中)
《短剧》疗寒冷腹痛。茱萸汤方
吴茱萸(二两) 甘草(炙) 人参 桂心(各一两) 生姜(五两) 半夏(一升) 小麦(一升) 当归(二两)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温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千金》桂二两,生姜切一升,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芎 汤 疗卒寒腹中拘急痛方。
当归 桂心 芍药甘草(炙各一两) 黄芩(半两) 干姜(半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忌海藻菘菜、生葱。(出第八卷中)

肘后》疗卒腹痛
粳米(二升)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取六七沸,饮之。
又方:掘土作小坎,以水满坎中,熟搅取汁,饮之瘥。(并出第一卷中)
张文仲疗卒腹痛
令病患卧高枕一尺许,柱膝,使腹皮 气入胸,令人爪其脐上三寸,便愈。能干咽吞气数十过者弥佳。亦疗心痛。(《肘后》、《备急》同)
又方:灸两足指头各十四壮,使火俱下,良。(《备急》、《肘后》同,并出第一卷中)
千金》疗胸腹中卒痛。生姜汤方。
生姜(一斤捣取汁) 食蜜(八两) 醍醐(四两)
上三味,微火上熬令相得,适寒温。服三合,日三。(出第十六卷中)
《集验》疗卒腹痛,葛氏方。
桂末三匕,酒服。人参、上好干姜亦佳。忌生葱。(《肘后》、文仲同)
又方:食盐一大把,多饮水送,取吐。(《肘后》、张文仲同,并出第一卷中)

《病源》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诊其脉,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手少阴经也,沉者为,阴虚者病苦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者生,大坚疾者死。心腹痛脉沉细小者生,浮大而疾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静以鸡鸣,安身卧,漱口三咽之,调五脏,杀蛊虫,令人长生,疗心腹痛。(出第十六卷中)
《广济》疗心腹中气时时痛,食冷物则不安稳,及恶水。桔梗散方。
桔梗茯苓(各八分) 枳实(炙) 人参 浓朴(炙) 芍药橘皮(各六分) 桂心(五分)
上十味,捣筛为散。空肚煮姜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渐加至一匕半,热以茶饮下,不利。忌猪肉、酢物、生葱、生冷、油腻、小豆、粘食、热面、炙肉等物。
又疗卒心腹痛气胀满,不下食,欲得泻三两行佳。当归汤方
当归茯苓桔梗橘皮高良姜槟榔(各八分) 生姜(八分)
上七味,细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服讫,利三两行,宜停后服。忌猪肉、酢物、生冷、油腻、鱼、蒜、粘食、小豆。(并出第十五卷中)
肘后》疗心腹俱胀痛烦满短气欲死,或已绝方。
栀子(十四枚) 豉(七合)
上二味,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二合,去滓,纳栀子,更煎取八合,绞去滓,服半升,不愈者,尽服之。(《备急》、文仲同)
又方:乌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纳青大钱二七文,煮取一升半,强人可顿服,羸人分再服,当下愈。(文仲同)
又方:茱萸(二两) 生姜(四两切) 豉(三合
上三味,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即瘥。
又疗心腹相连常胀痛。野狼毒丸方。
狼毒(二两炙) 附子(半两炮)
上二味捣筛,蜜和丸,服如梧子。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自一至三,以为常服,即瘥。忌猪肉、冷水。
又方:吴茱萸一合干姜(四分) 附子(二分炮) 细辛(二分) 人参(二分)
五味,捣末,蜜和丸如梧子。服五丸,酒饮并得,日三。忌猪肉生菜等。(并出第一卷中)
深师》疗久寒冷,胸膈满,心腹绞痛,不能食,忽气吸吸不足。前胡汤方。
前胡(一两) 羊脂(二两) 大枣(二十枚) 当归(一两) 茯苓(一两) 白术(一两) 芍药(六分) 桂心(一两) 半夏(二两) 干姜(一两) 麦门冬(六分去心) 吴茱萸(三百粒)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进一服。忌酢物、生葱、羊肉、饧、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六卷中)
《短剧》当归汤 疗心腹绞痛,诸虚冷气满方。
当归(三两) 干姜(四两) 甘草(三两炙) 芍药(二两) 浓朴(三两炙) 黄(二两)蜀椒(一两汗) 半夏(三两洗) 肉桂(三两) 人参(三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强人可一升,羸人服八合。大冷者,加附子一枚炮。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古今录验》、《千金》同)《古今录验》通命丸疗心腹积聚寒中绞痛,又心迫满,胁下胀痛方。
大黄远志(去心) 黄芩麻黄(去节) 甘草(炙以上各四两) 芒硝(三两) 杏仁(六十枚去皮、尖) 豉(二合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别为脂)
上九味,捣,合下筛,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三丸,日三。忌野猪肉芦笋海藻菘菜。(出第八卷中)

《病源》疝者,痛也,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腑脏虚弱,风冷邪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出第二十卷中)
《广济》疗丈夫虚劳寒疝腹痛,并主产后方。
干地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茯苓(二两) 人参(二两) 当归(二两) 大枣(十四枚) 白羊肉(去脂三斤)
上七味,切,以水三斗,先煮羊肉取一斗,去羊肉,纳诸药,煮取五升,纳葱白一把,煮取四升,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十二三里后药消,进少食,食消服药。忌芜荑海藻菘菜、酢物,余无忌。(出第四卷中)
仲景《伤寒论》,寒疝绕脐苦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寒,若脉沉弦者。二物大乌头煎主之方。
乌头(十五枚) 白蜜(二斤)
上药以水三升,煮乌头取二升,去乌头,纳蜜煎令水气尽,得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一服不瘥,明日更服,日止一服,不可再也。忌猪肉、冷水。(《千金》同)又寒疝腹满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刺、诸药所不能治者。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方。
乌头(实中大者十枚) 白蜜(二斤一方一斤) 桂心(四两)
上三味,先以蜜微火煎乌头减半,去乌头,别一处,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去滓,以桂汁和前蜜合煎之,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知更服,至三合又不复知,更加至五合,其知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忌猪肉、冷水、生葱等。(《范汪方》同)桂心(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取五合,和前乌头蜜,令得一升余,并同前法服。(仲景《伤寒论》、《千金》同)又疗寒疝腹中痛,引胁痛及腹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肥羊肉(一斤去脂)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合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痛即当止。若寒多者,加生姜,足前成一斤;若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术一两,合前物煮取三升。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依前。(《经心录》、《范汪》同,无忌)又疗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四两) 大枣(六枚)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桂心 生姜(各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上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又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汤法。今着人参作半剂。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
(并出第十五卷中)
《短剧》寒疝气,腹中虚痛,及诸胁痛里急当归生姜等四味主之方。
当归生姜芍药(各三两) 羊肉(三斤)
上药,切,以水一斗二升,煮肉烂熟,出肉,纳诸药,煎取三升,分温服七合,日三,数有效。(《古今录验》、《经心录》、《范汪》同,出第一卷中)
《集验》疗寒疝气来往,冲心腹痛。桂心汤方。
桂心(四两) 生姜(三两) 吴茱萸(二两)
上三味,切,以酒一大升,煎至三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六七里一服。忌生葱。
又疗寒疝下牵少腹痛。附子丸方。
附子(二两炮) 桃仁(三两去皮、尖) 蒺藜子(一升去角、尖,熬)
上三味,捣筛末,蜜和丸梧子大。空腹酒下十丸,渐加至十五丸及二十丸,日再服。忌生菜、热面、炙肉、笋、蒜、猪、鱼。(出第六卷中)
又疗积年腹内宿结疝冷气,及诸癖症等。香豉丸方。
香美烂豉曝干,微熬,令香即止 小芥子土石,微熬,令赤即止(各一升)
上二味,捣筛,蜜和丸梧子大。空腹酒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二服。初服半剂以来,腹中微绞痛,勿怪之,是此药攻病之候。
又疗疝瘕冷气
鼠李子日干,九蒸九曝,酒浸。服三合,日两服。渐加至三服,能下血及碎肉积滞物《古今录验楚王瓜子丸 疗心腹寒疝胸胁支满,食饮不化,寒中腹痛,及呕痢风痉颈项强急,不得俯仰方。
桂心(五分) 茱萸(三两) 白薇(一分) 干姜(四分) 乌头(二分炮) 蜀椒(五分汗)
上九味,末之,合蜜和为丸如梧子。先食服一丸,日三。不知,稍稍增之,以腹中温、身中 为度。忌生葱、猪肉、冷水。(方中无瓜子,未详方名,《范汪》等同,出第八卷中)

病源者。阴气五脏所生。其痛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此皆由寒气搏于脏腑。与阴阳气相击下上。故心腹痛也。诊其寸口之脉。沉而横。胁下有。腹中有横积聚痛。又寸口脉细沉滑者。有积聚在胁下。左右皆满。与背相引痛。又云∶寸口脉紧而牢者。胁下腹中有横结。痛而泄痢。脉微细者生。浮者死。(出第十九卷中)
范汪通命丸。疗心腹积聚寒中 痛。又心胸满。胁下急绕脐痛方。
大黄(四分) 远志(四分去心) 黄 (四分) 麻黄(四分去节) 甘遂(四分) 鹿茸(四分炙) 杏仁(六十枚) 豉(一合巴豆(五十枚) 芒硝(三分)
上十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丸如小豆。先食服三丸。日再。忌芦笋野猪肉。(一方无鹿茸黄 用黄芩出第十四卷中)
又疗心腹积聚。食苦不消。胸胁满除。去五脏邪气。四物丸方。
大戟(五分 咀熬令色变) 芫花(四分熬) 杏仁(一分) 巴豆(一百枚去皮心熬)右药捣合下细筛。以鸡子中黄亦可。以蜜和丸如小豆。日三。日增一丸。觉勿复益。欲下顿服七丸。下如清漆陈宿水。妇人乳有余疾。留饮者下水之后。养之勿饮冷水。长壮者服五丸。先食。忌野猪肉芦笋。(出第十三卷中)
古今录验匈奴露宿丸。疗心腹积聚。膈上下有宿食留饮神方。(出僧深)甘草(三分炙) 大黄(二分) 甘遂(二分) 芫花(二分熬) 大戟(二分炙) 葶苈子(二分熬) 苦参(一分) 硝石(一分) 巴豆(半分去心皮熬)
上九味细捣。合蜜和丸如小豆。服三丸当吐下。不吐下。稍益至五六丸。以知为度。先少起。忌海藻芦笋菘菜野猪肉。(范汪同出第十卷中)

古今录验还命千金丸。疗万病。心腹积聚坚结。胸胁逆满咳吐。宿食不消。中风鬼疰入腹。面目青黑不知人方。
雄黄(研) 鬼臼徐长卿 石(泥裹烧半日) 瓜丁雌黄(研) 干姜(各四分)野葛(七分炙) 斑蝥(二十枚去足翅熬) 蜀椒(四分去汗) 地胆(十五枚去翅熬) 射肉(二分) 丹参(四分)
上十三味捣筛。蜜和捣三千杵。丸如小豆。先食服一丸。日三。不知渐增。以知为度。
若百毒所螫。牛触践。马所蹋啮。痈肿瘰 。以一丸于掌中。唾和涂痛上立愈。正月旦以椒酒率家中大小各服一丸。终岁无病。神良有验。秘不传。(出第六卷中)

病源虚劳者。脏气不足。复为风邪所乘。邪正相干。冷热击搏。故令心腹俱痛。(出第三卷中)
古今录验虚劳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并妇人少腹痛芍药汤方
芍药(六两) 桂心(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擘) 饴糖(一斤)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糖。分服七合。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生葱。(此仲景小建中汤方本云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又建中黄 汤。疗虚劳短气少腹急痛。五脏不足方。
黄 (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心(三两) 生姜(一斤薄切) 饴糖(半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糖。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葱。(并出第三卷中)

广济疗妇人妊娠动胎,腰腹痛及血下方。
当归(三两) 葱白(切一升) 芎 (三两) 艾叶(二两) 鹿角胶(二两炙) 苎根(三两)
上六味切,以银汁一斗,煮取三升,绞取滓,纳胶上火,胶烊分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未好瘥,停一日更进一剂,无所忌。(出第三卷中)
短剧苎根汤,疗劳损动胎腹痛去血,胎动向下方。
苎根干地黄(各二两) 当归芍药阿胶(炙) 甘草(炙各一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芜荑。(出第七卷中)救急疗妊娠动胎去血,腰腹痛方。
阿胶(炙) 当归青竹茹(各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半煮银二斤,取六升,去银纳药煎,取二升半,分三服,日再夜一,不瘥更作一剂。(集验千金文仲古今录验备急经心录同出第四卷中)

方一十六首
干地黄汤
主产后两胁满痛兼除百病。
干地黄芍药(各二两) 生姜(五两) 当归蒲黄(各三两) 桂心(六两) 大枣(二十枚,擘) 甘草(炙,一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芍药汤
主产后腹痛
芍药(四两) 茯苓(三两) 人参干地黄甘草(各二两)
五味, 咀,以清酒兼水各六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猪肾
产后腹痛
猪肾(一枚) 茱萸(一升) 黄 当归人参茯苓干地黄 (各二两) 生姜(切) 浓朴(炙) 甘草(炙,各三两) 桂心(四两) 半夏(五两,洗去滑)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二斗煮猪肾令熟取一斗,吹去肥腻,纳药又以清酒二升,煮取三升,分为四服,日三夜一服。
又方∶羊肉(一斤半) 葱白(一斤) 干姜当归 桂心(各三两) 芍药干地黄甘草(炙,各二两)
上九味, 咀,先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去肉纳药,煎取三升,分为四服,一日令尽。
吴茱萸汤
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或食少,或肿,生后益剧,或寒,或下更剧,气息绵 欲绝,皆主之。
吴茱萸(二两) 防风桔梗干姜干地黄当归细辛甘草(炙,各半两)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为三服。
缓中葱白汤
主产后腹痛少气葱白当归人参半夏(洗去滑) 细辛(各二两) 天门冬(去心) 芍药干姜甘草(炙,各六两) 生地黄(取汁) 吴茱萸(各一升)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一升,日夜服之令尽。
羊肉当归汤
主产后腹中、心下切痛,不能食往来寒热,若中风乏气力方∶羊肉(三斤,去脂) 当归(二两) 黄芩(一方用黄 ) 芎 防风(各一两,一方用人参生姜(五两) 芍药甘草(炙,各三两)
上八味, 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出肉,纳诸药煎取三升,分为三服。
蒲黄汤
主产后余疾,胸中少气腹痛头疼,余血未尽,除腹中胀满欲绝方∶蒲黄生姜生地黄(各五两) 芒硝(二两)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芎 桂心(各一两) 大枣(十五枚,擘)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纳芒硝,分为三服,良验。
败酱汤
主产后疾痛引腰腹,如锥刀刺方∶败酱(三两)
上一味,切,以水四升,酒二升微火煎取二升,适寒温,服七合,日三,食前服之大良。(《千金》有桂心、芎 各一两半,当归一两为四味。)
芎汤
主产后腹痛
芎 二两 女萎(五分) 黄芩前胡桃仁(去皮尖) 桂心(各一两) 芍药大黄(各一两半) 蒲黄五合生地黄(切,一升半) 甘草(二两,炙) 当归(三两)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升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分为四服,日三夜一服。(《千金》有黄 ,无黄芩。)
独活汤
主产后腹痛,引腰脊急方独活当归芍药生姜 桂心(各三两) 大枣(一十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十里久,再进之。
芍药黄汤
治产后心腹痛方∶芍药(四分) 黄 (三两) 白芷 桂心 生姜甘草(炙,各二两) 大枣(十枚,擘)
上七味, 咀,以酒并水各五升,合煮取三升,空腹服一升,日三服。(《千金》有人参、当归、芎 、地黄茯苓为十二味。)
桃仁芍药汤
治产后疾痛方∶桃仁(半升,去尖皮) 芍药(三两) 芎 当归干漆(熬)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服别相去一炊久,再服。
单行茱萸酒
治产后腹内疾痛方∶吴茱萸一升以酒三升,渍一宿,煎取半升,顿服之,亦可再服之。
单行桂酒
主产后疾痛及卒心腹痛方∶桂心(三两) 切,以酒三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单行牛膝酒
主产后腹中甚痛方∶生牛膝根五两切,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若用干牛膝以酒渍之然后可煮。

治卒腹痛方。书舌上作风字,又画纸上作两蜈蚣相交,吞之。
又方:捣桂末,服三寸匕。苦酒人参、上好干姜亦佳。
又方:粳米二升。以水六升,煮二七沸。饮之。
又方:食盐一大把。多饮水送之,忽当吐,即瘥。
又方:掘土作小坎,水满饮中,熟搅取汁。饮之。
又方:令人骑其腹,溺脐中
又方:米粉一升。水二升,和饮。
又方:使病患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患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又方:令卧枕高一尺许,拄膝使腹皮?气入胸,令人抓其脐上三寸便愈。能干咽吞气数十遍者弥佳。此方亦治心痛,此即伏气
治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自汗出欲死方。捣沙参末,筛,服方寸匕,立瘥。
此本在杂治中,谓之寒疝,亦名阴疝,此治不瘥,可服诸利丸下之,作走马汤亦佳。
寒疝腹痛,饮食下唯不觉其流行方。椒二合干姜四两。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饴一斤,又煎取半分,再服,数数服之。
又方:半夏一升,桂八两,生姜一升。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寒疝,来去每发绞痛方。吴茱萸三两,生姜四两,豉二合。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
又方:附子一枚,椒二百粒,干姜半两,半夏十枚,大枣三十枚,粳米一升。水七升,煮米熟。去滓,一服一升,令尽。
又方:肉桂一斤,吴茱萸半升。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又方:牡蛎甘草、桂各二两。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再服。
又方:宿乌鸡一头(治如食法),生地黄七斤。合细锉之,着甑蔽中蒸,铜器承。须取汁,清旦服,至日晡令尽。其间当下诸寒癖讫,作白粥渐食之。久疝者,下三剂。
附方《博济方》治冷热气不和,不思饮食,或腹痛?刺。山栀子川乌头等分。生捣为末,以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炒生姜汤下。如小肠气痛,炒茴香、葱酒任下二十丸。
经验方》治元藏气发,久冷腹痛虚泻
应急大效玉粉丹?生硫黄五两,青盐一两,以上衮细研,以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热酒空心服,以食压之。
子母秘录》治小腹疼,青黑,或亦不能喘。苦参一两。醋一升半,煎八合,分二服。
圣惠方》治寒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自汗出。以丹参一两,杵为散。每服热酒调下二钱匕,佳。

论曰霍乱者,由脾胃虚弱,外客风冷之气,阴阳不和,致水谷相并,清浊莫分,变乱于肠胃之间,令人心胸烦懊,闷乱不安,因名霍乱。然邪气上干于阳络,则心痛呕吐,下搏于阴经,则腹痛泄利,故谓之霍乱腹痛也。
霍乱吐逆,心腹疼痛,或便利数多,冷热不调。诃黎勒丸
诃黎勒皮(炒)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生姜(切炒三分) 甘草(炙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生姜米饮下,不计时候。
霍乱吐泻,心腹疼痛。理中丸
高良姜(锉) 白术(各一两) 桂(去粗皮) 甘草(炙各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不计时候,浓煎橘皮汤化下。
霍乱腹痛,烦呕不止。桂心汤
桂(去粗皮三两)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四两) 枳实(去瓤麸炒五两)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霍乱中冷心腹痛。当归汤方
当归(切焙三两) 桂(去粗皮)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霍乱吐下虚烦不止,心腹绞痛。温中汤方
人参干姜(炮) 白术甘草(炙) 当归(切焙)
五味等分,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霍乱心腹痛。荠 饮方
荠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锉) 知母(焙) 栝蒌(实) 枳壳(去瓤麸炒) 葛根(锉) 犀角(镑) 桔梗(炒) 陈橘皮(去白切焙) 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人参蓝实(炒) 黄芩(去黑心各一两)
上一十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霍乱宿食不消,心腹 痛。抵圣散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四两) 白术(二两)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一两) 高良姜(半两)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锉) 木香枳壳(去瓤麸炒) 草豆蔻(去皮) 陈橘皮(去白焙各一两)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沸汤调下,不拘时候。
霍乱腹痛急,如中恶菖蒲汁
菖蒲(锉碎四两)
上一味。以水同捣,绞取汁一盏,分为四服,每用热汤和温服,并三服。
霍乱心腹 痛。沉香丸
沉香丁香犀角(镑) 枳实(去瓤麸炒) 肉豆蔻(去壳炮) 木香蓬莪术(炮各半两) 胡椒(一分) 槟榔(锉四枚) 乳香(研) 没药(研各半两) 巴豆(去皮心研出油) 麝香(研各一钱)
上一十三味。先捣前九味为末,与巴豆没药乳香麝香和令匀,糯米粥为丸,如莱菔子大。每服五丸,用生姜橘皮煎汤下,加至十丸。
霍乱吐下,心腹痛干呕,手足冷不止。干姜汤
干姜(炮) 甘草(炙) 人参(各一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枚)
上四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霍乱猝曝心腹痛。备急丸
干姜(炮) 大黄(炮各一两) 巴豆(去皮心炒干别研半两)
上三味。捣罗二味为末,与巴豆和匀,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橘皮汤下,得利为效,痛止勿服。
霍乱腹痛烦不止,或呕。浓朴汤方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 桂(去粗皮) 枳壳(去瓤麸炒各二两) 芍药槟榔(锉各一两)
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霍乱吐利不止,心腹俱痛。桃叶饮方
桃叶(秒冬取枝捣一升)
上一味。捣碎,以水五盏,和绞取汁,每温服一盏,不拘时。
霍乱心腹冷痛,呕逆恶心大肠滑泄缩砂蜜散方
缩砂蜜(去皮炒) 陈曲(炮) 白术(锉炒) 干姜(炮) 龙骨赤石脂吴茱萸(汤浸焙炒) 芎
上九味。等分,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热米饮调下,不拘时。
霍乱吐泻不止,心腹 痛烦渴。良姜散方
高良姜(锉炒一分) 苍术(米泔浸一宿锉炒) 麦门冬(去心焙)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肉豆蔻(去壳) 吴茱萸(汤浸锉炒) 人参 诃黎勒皮(各三分)
上八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米饮调下,不拘时服。

论曰脏腑气虚风寒客之,邪正相搏,故上冲于心络而为心痛。下攻于腹膜而为腹痛,上下攻击,则心腹 痛。其或阴气凝结,久而不散,内攻肠胃,则变为寒中胀满泄利之证。
治心腹彻痛。诸虚冷气胀满。黄 汤方
黄 (锉一两) 当归(切焙) 人参甘草(炙锉各一两) 干姜(炮二两) 芍药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半夏(汤洗去滑) 桂(去粗皮各一两半) 蜀椒(去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冷气多者,加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
治心腹冷痛。独活汤方
独活(去芦头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吴茱萸(水浸一宿炒) 甘草(炙锉) 干姜(炮叉各一两) 当
上一十三味,粗捣筛,每服水二盏,用羊肉二两,先煮至一盏,去肉下药末三钱匕。生姜一分切,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
治心腹刺痛。五辛汤方
蜀椒(去及闭口者炒出汗) 干姜(炮) 细辛(去苗叶) 桂(去粗皮) 熟干地黄(炮)各一两) 栀子(去
上一十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二治暴冷心腹痛,头面冷汗出,霍乱吐下,脉沉细及伤寒冷毒、下清水,及赤白带下当归汤方
当归(切焙) 人参干姜(炮) 白茯苓(去黑皮)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 木香桂(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
治心腹痛,食冷物即发,及吐恶水。桔梗散
桔梗(炒) 麦门冬(去心焙) 白茯苓(去黑皮) 槟榔(煨锉各一两半) 枳壳(去瓤麸炒) 人参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 芍药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桂(去粗皮三分)
上一十味,捣罗为散,空心煎姜枣汤调下二钱匕,加至三钱匕。
治心腹冷痛。丁香汤方
丁香(半两) 甘草(炙锉) 桂(去粗皮) 干姜(炮各三分)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良久再服。
治心腹卒痛。浓朴汤方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二两) 吴茱萸(水浸一分炒干一两半)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
治心腹疼痛,每发时连脐腹刺痛。多吐涎沫桑白皮散
桑根白皮酸石榴皮芜荑(各半两) 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生姜(一分) 槟榔末(二钱)
上六味,捣筛为粗散,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下槟榔末,搅令匀稍热。分为三服。
又方:桂心(一两) 干姜(一两炮裂锉)
上二味,捣筛为细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不计时候。
心虚寒,心中胀满,悲忧不乐,或梦山丘平泽。半夏补心汤方
半夏(六两) 宿姜(五两) 茯苓 桂心 橘皮(各三两) 白术四两 防风远志(各二
上九味,锉如麻豆,拌匀,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一切心腹痛不可忍。沉麝丸
沉香(锉) 麝香(研) 没药(研) 丹砂(研) 血竭(研各一两) 木香(半两)
上六味,捣研为末,银石器熬生甘草膏,丸皂荚子大,生姜盐汤嚼下一丸。端午日午时合
治心腹冷气痛。调中丸
干姜(炮四两)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锉) 白术(各五两)
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枣汤下。
冷气攻冲,心腹 痛,短气汗出。芎 散方
莎草根(炒) 青橘皮(去白焙) 蓬莪术(炒各一两) 乌药(二两)
五味,捣罗为散,温酒调下二钱匕,甚者三钱匕,更饮五合暖酒、得吐瘥,未退更服,只三服止。
治腹中虚寒,心腹切痛补血。小建中汤方
桂(去粗皮三分) 甘草(炙半两) 白芍药(一两半)
上三味, 咀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一分切碎,大枣四枚劈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更入胶饴半两许。再煎令胶饴化、温服。甚者日三服,此药偏能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止腹痛。常人见其药性温平未必用。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者。此止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者,当有也,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痛,此虚寒证也,尤宜服此药。外台,治虚劳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妇人小腹痛,亦用此。张仲景伤寒论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此二药皆主腹痛
治卒心腹痛。桂朴散
桂(去粗皮)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三分) 吴茱萸(汤洗焙干醋炒半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

论曰脏腑内虚寒气客之,与正气相击,故令痛也,又有冷积不散,乍间乍甚。为久腹痛者,若重遇于寒,则致肠鸣下利。盖腹为至阴之所居,又为阴邪客搏故也。
腹痛 刺,除寒冷温脾人参汤方
人参附子(炮裂去皮脐) 甘草(炙各二两) 干姜(炮裂) 大黄(锉碎醋炒) 当归(切焙各一两)
上六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冷气腹痛,引腰背胁下痛当归汤方
当归(切焙) 桂(去粗皮各一两半) 干姜(炮裂三分)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二两半) 大黄(锉碎醋炒) 人参(各半两) 甘草(炙锉) 芍药(锉炒各一两)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日二。
治卒寒腹痛拘急。芎 汤方
当归(切焙) 甘草(炙锉) 黄芩(去黑心) 芍药(锉炒各一两) 干姜(炮裂) 桂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日午临卧,温服
治气攻心胁,或冷结腹痛,不下饮食。高良姜汤
高良姜当归(切焙)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烟出各二两) 桔梗(炒) 陈橘皮(去白煨去核五枚)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一枣大拍破,同煎取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治腹中冷痛。人参丸
人参 桂(去粗皮) 茯神(去木) 黄 (锉) 木香(炒) 牡蛎(烧研如粉) 远志(去心
上八味,捣罗为末,枣肉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麦门冬汤下,加至三十丸。
冷在心腹,腹痛短气,胸背痛,胁下有冷气不能食。如锥刀刺,或如虫食。针灸不瘥,状如鬼神往来。赤石脂丸
赤石脂干姜(炮裂) 附子(炮裂去皮脐) 乌头(炮裂去皮脐) 人参 桂(去粗皮) 细
上八味,捣研罗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七丸。米饮下,加至十丸、日再。
寒冷腹痛。四物加黄 芍药汤方
黄 (锉) 桂(去粗皮) 干姜(炮) 芍药(锉炒各一两) 甘草(炙锉) 当归(切焙各一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临治寒冷腹痛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水浸一宿曝干) 人参 桂(去粗皮) 半夏(汤洗去滑) 当归(切焙各一两) 小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破,同煎取八分。去滓温服,空心晚食前各一。
治寒中腹痛。四物当归汤方
当归(切焙一两) 桂(去粗皮) 甘草(炙锉) 干姜(炮裂各一两半)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临卧各一。
治久冷腹痛不止。安息香丸
安息香(研) 补骨脂(炒各一两) 阿魏(研二钱)
上三味,捣研罗为细末,醋研饭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粥饮下。

论曰虚劳之人,气弱胃虚,饮食伤动,冷气乘之,邪正相干,则腹痛不已,上干心络,故令心腹俱痛也。
虚劳心腹撮痛,肌体羸瘦,茱萸猪肚丸
吴茱萸(汤洗焙炒一两半) 食茱萸(一两) 山茱萸(一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 干姜(火赤各一
上九味,捣研为末,以生猪肚一枚,先将药末用醋拌和令匀,入在猪肚内缝合,用水一斗,以文武火煮烂,砂盆内一处研令得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盐汤下,温酒亦可。
虚劳冷气,攻击心腹撮痛,腰胯重疼, 砂附子丸方
砂(研一钱) 槟榔(二枚) 木香(一分) 干蝎(炒一钱) 附子(炮裂去皮脐)沉香(镑) 香子(炒) 桃仁(去皮尖双仁慢火炒) 自然铜(火 醋淬七遍各半两)
上九味,捣罗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热酒下,食前服
虚劳心腹疼痛,泄泻肠鸣,面黄肌瘦,胁肋胀满,不思饮食,金花散
半夏(汤洗七遍切焙) 乌头(炮裂去皮脐) 郁金(用浆水生姜皂荚三味煮半日令软切作切) 京三棱煨过) 芜荑(炒)
上一十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用羯羊肝一具,去筋膜批作片子,匀渗药末在内,更入盐三钱,干姜末二钱,芜荑末二钱匕,葱白一寸细切,搅拌匀和,白面作角子,慢火烧令香熟,空心吃,温米饮下。
虚劳心腹撮疼,胸膈痞满,和气进食, 香子散方
香子(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桂(去粗皮) 蜀椒(去并闭口者炒出汗) 木香胡两)
上一十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 猪肾一对,去筋膜切作薄片子,入药末葱丝少许,盐半钱,湿纸裹煨熟,食讫,以酒或粥饭压之,须臾觉脐下暖甚妙。
虚劳心腹撮痛,补骨脂丸
补骨脂(炒) 楝实(麸炒去核各一两) 高良姜(微炒一两半) 巴戟天(去心一两)葫芦巴(半两) 香子(炒一两)
上六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盐汤亦得。食前服
虚劳心腹疼痛,补骨脂散
补骨脂(炒) 牛膝(酒浸切焙) 没药(研各半两) 干姜(炮) 阳起石(研)香子(炒)
上八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
虚劳邪气,攻击心腹刺痛,牛膝汤方
牛膝(酒浸切焙) 柴胡(去苗) 荆芥桔梗(炒)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青橘皮(汤土) 知母(焙各盏盖出火毒去皮脐尖三枚
上一十六味, 咀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肥枣一枚劈,煎至六分,去滓温治虚劳下元久冷,心腹疼痛,不思饮食,桂附丸
桂(去粗皮一两) 干姜(炮半两) 香子(炒二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 硫黄(研
五味,捣研为末,用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盐汤下。
冷劳心腹疼痛,或时泄痢,兼治妇人下经冷病带下艾叶煎丸
艾叶(炒四两) 当归(切焙) 干姜(炮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用米醋三升,入药末一半,熬成煎,后入余药末相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粥饮下,空心食前服之。
虚劳元脏气冷,心腹 痛, 香子丸方
香子(炒) 胡椒附子(炮裂去皮脐) 阿魏(面和作饼子炙熟)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上九味,捣罗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下。
虚劳元脏虚冷,心腹疼痛,精神倦怠。白芷散
白芷(炒半两) 巴戟天(去心一两) 高良姜(一钱)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猪肾一对,去筋膜,入药末煨熟,细嚼温酒下。
虚劳心腹撮痛,不思饮食,补益元脏,平和脾胃,楝实丸
楝实(炒) 白术(各一两) 乌药(锉) 香子(微炒) 补骨脂(水淘去浮者微炒) 木香
上七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下,日三服。

论曰疝者痛也,本由寒气内积,阳衰阴盛不得散释,寒邪因得攻击,或上抢心,或腹内刺,发即俱痛,故名寒疝腹痛也。
寒疝腹痛胸胁支满,不下食,汗出呕逆人参汤方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槟榔(锉) 木香芍药当归(切焙) 桂(去粗皮)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上九味,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寒疝,心腹痛柴胡汤方
柴胡(去苗四两) 大枣(去核焙六枚) 黄芩(去心) 人参甘草(炙锉) 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 桂(去粗皮) 芍药(各一两半)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一枣大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寒疝腹痛,或逆抢心烦满,不得卧恶风,惊惕不食,变发寒热吴茱萸丸
吴茱萸(汤洗焙炒一两) 细辛(去苗叶) 芍药柴胡(去苗) 旋复花黄芩(去黑心)紫菀(去苗土) 人参白术白茯苓(去黑皮) 干姜(炮) 桂(去粗皮) 附子(炮裂去皮脐)
上一十六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酒下不拘时。
寒疝、心腹痛不可忍,汗出闷绝,椒附汤方
蜀椒(去并闭口炒出汗二百粒)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枚) 粳米(半盏) 干姜(炮半两)
上六味, 咀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枣二枚劈破,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寒疝腹痛,附子丸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 桃仁(去皮尖双仁别研膏三两) 蒺藜子(炒去角一升)
上三味,捣研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不拘时。
寒疝腹痛,汗出厥冷,地黄汤方
干地黄(焙三两) 甘草(炙) 白茯苓(去黑皮) 人参当归(切焙各二两) 羊肉(去脂切三斤)
上六味,前五味细锉,将羊肉用水二斗,煮取汁一斗,去羊肉入诸药,煮取七升,入葱白一把切,枣十四枚劈破,再煮取六升,绞去滓,每温服一盏,不拘时。
寒疝腹痛里急当归汤方
当归(切三两) 生姜(切五两) 羊肉(去脂膜切作片一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每温服一盏,不拘时,日三夜二。

陶节庵曰∶伤寒腹痛有四,若绕脐硬痛,大便结实,烦渴者,皆属燥屎痛,急用寒药下之。因食积而痛者,治亦同。
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黄者,属蓄血痛,亦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黑物自愈。
伤寒腹中痛甚,但将凉水一盏,与病者饮而试之,若饮水后痛稍可者属热痛,当用凉药清之。以上三条,皆实热痛也,必脉来沉实有力,方是此证,若微弱者,仍当详审,从缓治之。
若饮水愈加作痛,此为寒痛,当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呕吐泻利者,急用热药救之。但须详脉之有力无力,方为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