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

( jiehexingfumoyan )

别名: 痨瘵 , 积聚 , 鼓胀 , 腹痛

西医

简介: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本病多继发于腹腔内结核病,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输卵管结核等,少数病例由血行播散引起。本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盗汗、消瘦、腹胀腹痛、腹腔肿块等。
病因:
1.腹腔病灶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或盆腔结核的活动病灶,直接蔓延到腹腔。
2.自行感染粟粒结核肺结核经血行播散到腹腔;肺部原发综合征引起的血行播散,可在腹膜形成潜在的病灶,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发生结核性腹膜炎
人群:
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青壮年人最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
发病机理:
腹腔内结核病灶以直接蔓延的方式引起结核性腹膜炎,其最常见的原发病灶是肠结核,其次为肠系膜淋巴结、输卵管结核。亦可由血路播散而致病。
病理:
大体病理可分为三型:粘连型、腹水型和干酪型。
各型的腹膜表面和肠管表面的脏层腹膜均可见到粟粒结节,陈旧的呈黄白色,新鲜的如露珠样,以两季肋部和两下腹部最明显。
粘连型:腹膜与肠管及网膜有广泛粘连,网膜增厚,纤维增生,收缩成团块,悬在横结肠和胃的附近。
腹水型:较多见,以渗出为主,腹腔内可渗出大量渗出液。
干酪型:又称小房型,较少见,由以上两型演变而成,以干酪坏死为主,腹腔内有局限性积液或脓肿。干酪型病灶可侵蚀肠壁、阴道壁形成内瘘,或侵蚀腹壁形成外瘘。
以上三型以粘连型最多见,渗出型次之,干酪型最少见。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有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并存,称为混合型。
诊断标准:
结核性腹膜炎诊断标准:
1.多数发病缓慢。有发热、消瘦、盗汗腹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有时腹泻便秘交替。常有结核病史。
2.腹部检查腹壁有柔韧感及压痛。部分患者有少或中量渗出性腹水,多不伴有移动性浊音。部分患者可触及大小不一、边缘不整、表面不平的肿块,压痛明显。
3.腹水为渗出性,少数呈混浊或血性,偶见乳糜样。腹水培养或动物接种结核杆菌呈阳性。腹腔镜检查可见渗出、粘连或其它结核性病变。
4.血沉增快。
具备以上1、2、4项,且可除腹膜腔内肿瘤或转移癌,抗痨治疗效果明显、持久有效者可确诊。
诊断依据:
典型的病例诊断并不困难,可根据发热、腹部压痛、血沉快、渗出性腹水等征象进行诊断,如抗结核治疗有明显疗效即可确诊。
1.诊断依据
(1)壮年以上的患者,既往有结核病史,伴有腹膜外结核,特别是肠结核肺结核等结核病证据,而出现腹部症状者。
(2)发烧原因不明达两周以上,倦怠、消瘦、食欲不振,伴有腹胀腹泻腹水、腹部压痛、柔韧感或腹部包块者。
(3)末梢血的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血沉快,腹水为渗出性液。
(4)x线检查见腹膜粘连肠结核腹水肠梗阻、腹腔包块,小肠一结肠瘘征象者。
(5)抗痨治疗2~4周有效。
2.判断方法第(5)项加其余任何一项均可确诊。
体征:
(一)起病
结核性腹膜炎随原发病灶感染途径、病理类型及人体反应性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一般起病缓慢,症状较轻,以致在病后数周,或数月才引起患者注意;少数起病急骤,以急性腹痛或骤起发热为主要表现;也有部分患者由于起病稳匿或无明显症状,仅在因其他腹部疾病经外科手术或尸体剖检时而偶尔发现。
(二)症状
本病以发热盗汗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消瘦、贫血。乏力等为主要症状。发热以间歇性低热为最多见,但也有起病急骤,迅速出现发热。干酪型、渗出型病例常出现弛张热,有时高达40℃,伴有明显中毒症状。腹痛以持续隐痛或钝痛为多见,亦可呈阵发性疼痛,腹痛多位于脐周、全腹或活动性病变部位。腹泻可因腹膜病变本身引起的神经病理反射促使肠运动紊乱所致;也可因溃疡性肠结核或肠曲间瘘管形成而产生;大便每日多为2~4次,以糊状粪便居多,很少有含粘液者;有时粪量很多,这是由于干酪样肠系膜淋巴结阻塞乳糜管后妨碍脂肪吸收所致。在粘连型病例,便秘也较常见,也有时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腹胀是由结核毒血症,或腹膜炎伴有的肠功能紊乱所引起,亦可因大量腹水而致。后期病人常有消瘦、浮肿、面色苍白及口角炎、舌炎维生素a缺乏症等。
(三)体征
患者营养状况一般较差,腹部触诊可有腹壁柔韧感,一般认为是粘连型腹膜炎典型特征,也可见于其他各型。腹部压痛一般轻微,少数压痛明显,且有反跳痛,常见于干酪型。腹水超过1000ml时,可叩及移动性浊音。粘连型或干酪型腹部可触及包块,其大小不一,边缘不整,表面不平,有时呈结节感,不易推动。块质多固定,压之剧痛。
影响诊断:
超声检查
可证实腹水和包裹性积液等。
x线检查
钡餐可发现肠粘连肠结核腹水肠瘘、肠腔外肿块等征象,对诊断有辅助价值。腹部平片有时可见钙化影,提示钙化的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实验室诊断:
腹水检查
腹水大多数为草黄色渗出液,静置后自然凝固,少数呈淡血性,偶见乳糜样,腹水常规化验比重1.016~1.020,蛋白含量超过25g/l白细胞数多于500×106/l分类以单核细胞为主。也有部分病人的腹水中除蛋白增高外,其他表现正常。腹水抗酸染色很少能找到结核菌(5%),但腹水的结核菌培养的阳性率高达40%。若用1升腹水离心沉淀后接种豚鼠,则阳性率更高(80%)。
腹膜穿刺活检
有30%~50%可发现肉芽肿。
腹腔镜检查
可看到腹膜上的粟粒结节或粘连带,直视下活检阳性率高。对粘连型和干酪型检查时,向腹腔注气常有困难,不易成功,且易发生穿破肠管等意外。
开腹探查
容易发现腹膜病变。探查后常使患者病情好转,但其原因尚未明了。
其他
应作妇女内生殖器检查、x线胸片、淋巴结活检等,以寻找原发病灶。
鉴别诊断:
1.与伤寒相鉴别对有稽留热的病人,特别是白细胞计数偏低,或因合并粟粒型结核而脾脏肿大者,伤寒鉴别,后者常有伤寒毒血症,包括精神淡漠,听力减退,相对缓脉,血、尿、便培养伤寒杆菌或作伤寒血清凝集实验,如获阳性即可确诊。
2.与门脉性肝硬化腹水相鉴别本病渗出型如病程较长,结核毒血症不明显者,应和肝硬化腹水相鉴别。本病无侧枝循环现象,肝脾不肿大,无硬化或结节,肝功能正常,并伴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
3.与腹腔内癌肿相鉴别患者年龄较大,消瘦较显著而有腹部肿块者,有时与腹腔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相混淆。但癌肿发展快,肿块界线清楚和质地坚硬,如有腹水则属血性为多,且有时可找到癌细胞。如发现表浅淋巴结肿大,可切除作活体组织检查以确诊。癌肿用抗结核治疗无效。
4.与卵巢囊肿相鉴别本病女性患者多由输卵管结核引起,故多见附件增厚,应与卵巢囊肿相鉴别。结核性腹膜常有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并有腹胀腹水、腹壁柔韧感等特征,且多有其他脏器的原发性结核病;而卵巢囊肿则无此特征。结核性腹膜炎的腹部肿块多位于脐周,边界不清,块质多固定;卵巢囊肿的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大。妇科检查有助于诊断。
5.与腹内脏器急性穿孔、破裂(如感染、化学刺激)所致急性腹膜炎相鉴别此病多由急性阑尾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引发。阑尾炎具有右下腹疼痛及腰大肌试验阳性特征;溃疡病多有胃病史,此类腹膜炎,一般腹痛较剧,腹膜刺激征明显。溃疡穿孔多呈板状腹,肝浊音界消失。结核性腹膜炎常有结核病史,无板状腹及肝浊音界消失等特征。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体温、血沉正常,腹部体征基本正常。
2.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腹水消失,血沉接近正常。
预后:
在抗结核化疗应用前,本病死亡率达60%。腹水型者较好,粘连型者次之,干酪型者最差。自应用化疗后,一般病例坚持全程正规地抗痨治疗,多获痊愈。若用药不正规,对抗痨药物产生耐药性者,病情一般容易反复,病程也较长。但如有严重的合并症,诸如严重的肺结核或粟粒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者,合并肠道、阴道内瘘或腹壁外瘘等病例,多预后不佳。女性患者常因输卵管粘连而不孕
治疗:
1.一般对渗出性采用两联治疗,常用异菸肼、链霉素或对氨基水杨酸钠。
2.粘连合并渗出或小房型,由于纤维增生并有活动性病灶,病变不易控制,故应以3~4种抗结核药联合强化治疗,用异菸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另选加链霉素或乙胺丁醇,治疗2个月后,继续用异菸肼和利福平联合治疗7个月。
3.对有血行播散或严重结核毒血症者,在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可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短期治疗,常用强的松30mg/d,6周后逐渐减量。
4.对腹水型患者,在适当地放腹水后,腹腔内注入链霉素、异菸肼及醋酸可的松,每周1~2次,据报告疗效显著。
(三)外科治疗
肠梗阻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次为肠穿孔、肠瘘。部分病例进行外科治疗。
1.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1)并发完全性、急性肠梗阻者,或有部分性、慢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而不见好转者。
(2)肠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者,或局限性化脓性腹膜炎经抗菌治疗不见好转者。
(3)粪瘘经一个时期保守治疗不见好转,特别是证实瘘之远端有梗阻存在者。
(4)结核性腹膜炎诊断未定,尤其是和急腹症或腹腔脏器肿瘤鉴别困难者。
一般术后尚需抗结核治疗一年以上。
2.外科治疗的禁忌证
广泛性腹外结核、广泛粘连及干酪型病例均为手术禁忌证。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原则与方法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目前已明确其致病菌为结核杆菌,当病情较平稳,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时,可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但要达到根治的目的,必须应用西药抗结核正规治疗,出现外科治疗适应证时必须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结核性腹膜炎” 相关论述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以儿童、青壮年多见。女略多于男,为1.2~2.0:1。
【病因及发病机理】
结核性腹膜炎绝大多数继发于其它器官的结核病变。本病的感染途径可由腹腔内结核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而来。前者更为常见,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输卵管结核等,均可为本病的直接原发病灶。女性多于男性,可能由于盆腔结核逆行感染所致。
【病理】
本病的病理特点可为三型,即渗出型、粘连型及干酪型。以粘连型为最多见,渗出型次之,干酪型最少。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或二、三种类型同时存在。
一、渗出型 又称腹水型。腹膜的脏层与壁层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及大量纤维渗出物。整个腹膜包括大网膜、肠系膜,可见天数黄白色或灰白色的细小结核结节,并可互相融合呈块状。积聚在腹腔的浆液渗出液可形成腹水,一般为草黄色,有时为血性。
二、粘连型 腹膜有大量纤维增生,明显增厚,并和附近脏器形成广泛粘连,致使肠曲受压而引起梗阻。大网膜也因纤维化而增厚变硬,并卷缩成团块,严重病例,腹腔可完全闭塞。本型可由渗出型病变腹水吸收后形成,也可在开始时即为粘连型。
三、干酪型 此型以干酪坏死性病变为主。肠曲、大网膜、肠系膜或腹腔内其它脏器,相互间粘连并分隔成许多小房,房内渗出液多系混浊脓性,干酪样坏死的肠系膜淋巴结常参杂其中,形成结核性脓肿。久之,脓肿可向肠壁、阴道或腹壁溃破,形成内瘘或外瘘。本型病变最为严重,多由另外两型转变而来。
【临床表现】
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随原发病灶、感染途径、病理类型及机体反应性的不同而异,本病的起病缓急不一。多数起病较缓,但急性发病者亦为数不鲜。起病时,主要症状为倦怠,发热腹胀腹痛,亦有畏寒、高热骤然起病者。轻型病例开始呈隐袭状态。
一、全身表现 发热盗汗最为常见,约占67-95%,热型以低热与中等热居多,约三分之一患者呈驰张热,渗出型、干酪型病例或合并有严重的腹外结核的患者可呈稽留热,盗汗严重,后期有贫血、消瘦、浮肿舌炎、口角炎及维生素a缺乏症营养不良的表现。在育龄妇女中,停经不育者较常见。
二、腹痛 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疼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有时在全腹部。当患者出现急腹症时,应考虑是否因肠系膜淋巴结或腹腔其它结核干酪样坏死病灶溃破后,引起的急性腹膜炎,也可由肠结核急性肠穿孔等原因所致。
三、腹胀腹水 多数患者有腹胀感,可因结核病中毒症状或腹膜炎伴有的肠功能紊乱引起。约有三分之一患者可出现腹水,以小量、中等量为多见。腹水量超出1000ml时可发现移动性浊音。少量腹水需借助b超检查。
四、腹壁柔韧感 柔韧感是由于腹膜受到轻度刺激或慢性炎症所造成的,可见于本病的各型,但一般认为是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绝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一般较轻微,少数压痛明显并有反跳痛,后者多见于干酪型。
五、腹部肿块 粘连型及干酪型患者的腹部常可触及肿块,多位于中下腹部。肿块多由增厚的大网膜、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粘连成团的肠曲或干酪样坏死脓性物积聚而成,其大小不一,边缘不齐,有时呈横形块状物或有结节感,多有轻微触痛。
六、其它 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通常是由于腹膜炎症刺激所致,也可因肠曲间瘘管形成所引起。一般每日3-4次。粘连型患者,便秘较为常见,有时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肝肿大并不少见,可由营养不良所致脂肪肝肝结核引起。如并发肠梗阻时,可见蠕动波,肠鸣音亢强。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象 、红细胞沉降率和结核菌素试验 部分患者有轻度至中度贫血,后者多见于病程较长而病变活动的患者,特别是干酪型或有并发症者。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稍偏高,少数偏低。腹腔结核病灶急性扩散者或干酪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可作为病变活动的简易指标,在本病活动期一般增快,病变趋于静止时逐渐正常。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者对诊断本病有帮助,但在粟粒型结核或重症病人反而可呈阴性。
二、腹水检查 腹水为草黄色渗出液,静置后自然凝固,少数呈血性。偶见乳糜性,比重一般超过1.016 ,蛋白含量在30g/l,白细胞计数超出5×108/l(500/ul),以淋巴细胞为主。但有时因低蛋白血症腹水性质可接近漏出液,必须结合全面进行分析。近年主张对感染性腹水的判断应增加实验诊断指标,腹水葡萄糖<3.4mmol/l,ph<7.35时,指示细菌感染,特别是腹水腺苷脱氨酶活性增高时,提示结核性腹膜炎。本病腹水的一般细菌培养阴性,浓缩找到结核杆菌的阳性机会很少,结核菌培养的阳性率也低,但腹水动物接种阳性率可达50%以上。
三、胃肠x线检查 钡餐检查如发现肠粘连肠结核肠瘘、肠腔外肿块等现象,对本病诊断有辅助价值。腹部平片有时可见到钙化影,多系肠系膜淋巴结钙化。
四、腹腔镜检查 有腹膜广泛粘连者禁忌检查。一般适用于有游离腹水的患者,可窥见腹膜、网膜、内脏表面有散在或集聚的灰白色结节,浆膜失去正常光泽,混浊粗糙,活组织检查有确诊价值。
【诊断及鉴别诊断】
典型病例诊断一般无困难,主要依据有:
一、青壮年患者有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两周以上,伴有盗汗,经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者;
二、有结核密切接触史或本人有肺结核其它肠外结核者;
三、腹壁柔韧感,有腹水或可触及肿块者;
四、血沉增速,腹水为渗出液;
五、x线胃肠钡餐检查发现肠粘连等征象。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往往给诊断带来困难,误诊率较高,国内报告达14%,约有四分之一病人经剖腹探查、腹腔镜检查或尸检才确诊,因此应认真进行鉴别诊断
一、与有腹水疾病鉴别 ①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有肝功异常、门脉高压、脾功亢进、肝病面容及蜘蛛痣等表现。腹水为漏出液。典型病例不难鉴别,但需注意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有时可合并结核性腹膜炎;②癌性腹水多为血性腹水,反复腹水检查可找到细胞;③其它缩窄性心包炎、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均可产生腹水,但二者均有相应的心包和肝脏体征,腹水顽固难消。
二、与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鉴别 结核性腹膜炎有稽留热时需与伤寒鉴别。伤寒常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血清widal及反应及血培养阳性。
三、与腹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鉴别 应注意与克隆病慢性胆囊炎慢性阑尾炎消化性溃疡异位妊娠疾病鉴别。合并有肠梗阻、穿孔及腹膜炎时,应与其它原因引起的急腹症鉴别。
四、与腹块为主要体征的疾病鉴别 本病有时与卵巢囊肿、结肠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及药物可参照肺结核,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抗结核药对本病的疗效略低于肠结核。因此用药及疗程应予加强或适当延长。一般以链霉素、异菸肼及利福定联合应用为佳,也可另加吡嗪酰胺或乙胺丁醇,病情控制后,可改为异菸肼与利福定或异菸肼口服加链霉素每周2次,疗程应在12个月以上。
二、对腹水型患者,在放腹水后,于腹腔内注入链霉素、醋酸可的松等药物,每周一次,可以加速腹水吸收并减少粘连。
三、对血行播散或结核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在应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亦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防止肠粘连肠梗阻发生
四、鉴于本病常继发于体内其它结核病,多数患者已接受过抗结核药物治疗,因此,对这类患者,应选择以往未用或少用的药物,制订联合用药方案
五、在并发肠梗阻、肠穿孔、化脓性腹膜炎时,可行手术治疗。与腹内肿瘤鉴别确有困难时,可行剖腹探查。
【预防】
预防措施参见《肺结核》,对肺、肠、肠系膜淋巴结、输卵管等结核病的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本病系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慢性腹膜感染,较常见。多数是由腹腔脏器的结核病灶直接蔓延,少数由血行播散。病理上可分为渗出型、粘连型和干酪型,亦可混合存在。
结核性腹膜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最多见,多数见于40岁以下,女性略比男性多见。
由于临床类型不同及各型相互重叠,症状复杂多样。一般起病缓慢,症状较轻,常于发病后数周以至数月才就医诊治;少数起病急骤,以急腹痛或骤起高热为主要表现;有时由于起病隐袭或无明显症状,可因其他腹部病变施行手术时偶然发现。
病人常见发热盗汗。热型多不规则,干酪与渗出型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腹痛腹胀较为常见,早期多不明显,以后有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亦可为阵发性疼痛。若有干酪坏死、溃破,则可发生急性腹痛。病人腹胀感可由结核毒血症腹膜炎伴有的肠功能紊乱所致。少量腹水不易察觉,腹水量一般达1000毫升,经仔细检查才可发现移动性浊音;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以少量至中量者为多。一般认为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有腹壁柔韧感,其实可见于本病各型。若肠袢与其他脏器相互粘连,则可出现肠梗阻征象,亦可触及肿块。
血沉常加速,病变趋于静止者逐渐正常。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者,有助于诊断。胃肠钡餐可有粘连现象,腹部平片可见钙化影。b超可显示腹水、粘连和肿块等不同征象。腹腔镜检查可见有散在或集聚的灰白色结节。可行腹膜活检确诊。
合理的休息和足够的营养足必需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足量和长期联合用药。
1.导烟肼每天0.3~0.4克,链霉素每天0.75克,肌肉注射,对氨基水杨酸每天8~12克。上述药物应联合应用。
链霉素3个月后改为每周2~3克。6个月后可酌情停用,继续用其他两药治疗1~2年或更长。如果疗效不显著,或已有耐药性的病人,可改用利福平每天0.45~0.6克,乙胺丁醇每天0.75~1.0克和异烟肼每天0.3克联用。
2.有血行播散者或重症病人,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每天15~30毫克。腹水型病人治疗效果欠佳时,可于腹腔内注射异烟肼及氢化可的松,每周1~2次。
并发完全性、急性肠梗阻,或有不完全性、慢性肠梗阻经内科治疗无好转者;肠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或局限性化脓性腹膜炎经抗生素治疗无好转者;肠瘘经治疗而未闭合者;结核性腹膜炎诊断未定,尤其同腹腔内肿瘤或因急腹症而鉴别困难者,可考虑剖腹探查。
对于肺、肠、肠系膜淋巴结和输卵管等结核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姜靖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