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

( manxingganyan )

别名: 胁痛 , 膨胀

西医

简介:
慢性肝炎系以乙型、丙型为主,也可以是乙、丙,乙、丁或乙、丙、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病因:
慢性肝炎的病原学以感染乙、丙、丁型肝炎病毒为主,但导致急性肝炎演变成慢性肝炎的原因很多,例如失治、误治、过劳、饮酒等,但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是其主要原因。
地区:
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慢性肝炎为多发病.
发病机理:
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引起免疫应答,造成肝脏损害,出现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异常。正常人参与免疫应答的网络有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含有一种溶酶体,可以溶解侵入人体的病毒,hbv抗原决定簇与巨噬细胞形成抗原-rna复合物,后者作为信息,吸引并调动淋巴细胞(主要是nk细胞)破坏靶细胞,引起肝细胞损伤;还可分泌白细胞介素(il-1)及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t淋巴细胞(包括0kt3、okt4、okt8)起决定作用的是毒性t细胞,在识别肝细胞表面抗原后,可起到破坏靶细胞、杀灭病毒作用。而nk细胞不需要通过识别抗原可直接杀伤靶细胞,清除病毒。b细胞主要产生抗体,慢性肝炎t4/t8比例平行,nk细胞活性下降或数量减少,因此病毒难以清除。
病理:
慢性肝炎的病理诊断,包括病因、病变程度。病变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1)轻度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轻型慢性活动型肝炎(cah)。有肝细胞变性,点状及灶性坏死。嗜酸性小体,汇管区有(无)炎性浸润,可见轻度碎屑样坏死;小叶结构完整。
(2)中度慢性肝炎(相当于原cah中型):汇管区炎症明显,伴有中度碎屑样坏死;小叶内炎症重,伴桥型坏死;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3)重度慢性肝炎(相当于原cah重型):汇管区炎症重或伴重度碎屑样坏死,桥型坏死广泛,累及多个肝小叶;有多数纤维问膈,导致小叶结构紊乱,或形成早期肝硬化
西医慢性肝炎分级、分期慢性肝炎按病变轻重而分级(g0-4)、分期(s0-4)。
诊断依据:
(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符合慢性肝炎,并有一项hbv感染标志阳性。慢性hbsag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这种病人,尤其是hbeag或抗-hbe阳性者,肝活检证明90%以上有慢性肝炎病变,一旦过劳、大量饮酒或身患其它重病均可导致肝炎急性发作,临床常诊断为急性肝炎,但肝活检均为慢性肝炎
(2)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cv、血清及(或)肝内hcvrna阳性。
(3)慢性丁型肝炎: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dvigg持续阳性,hdvrna持续阳性,肝内hdvrna及(或)hdag阳性。因hdv为缺陷病毒,依赖hbsag才能复制,所以单独慢性丁型肝炎少见,大多为hbv-hdv重叠感染的慢性肝炎
症状:
轻度慢性肝炎(相当于原cph或cah轻型),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有轻度乏力、纳差、腹胀、肝区不适。中度(相当于cah中型),症状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相当于cah重型)有明显的乏力、纳差、腹胀,便溏或便干,睡眠差,多梦,眼干涩,腰膝酸沉等症状。
体征:
轻度慢性肝炎有肝脏肿大、压痛。重度有面色晦暗、肝掌(朱砂掌)、蜘蛛痣(蟹爪纹)、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红丝缕缕)、肝脾肿大等体征。
电诊断:
心电图
影响诊断:
b超、胸片及胃肠道钡餐及ct。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 应检测乙、丙、丁肝炎病毒标记物,若系急性发作应查甲、戊及其它病毒标记物,以确定有无重叠感染。
尿:
尿常规(尤应注意尿蛋白、红细胞,以查明是否有肝外表现).
粪便:
便常规
组织学检验:
必要时行肝活检
鉴别诊断:
慢性肝炎有乙、丙、丁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者,诊断并不困难,但有两点需要鉴别。
(1)脂肪肝:由于经济条件好转,生活改善,特别是长期大量饮酒,临床上常有肝区不适、肝掌、肝脏肿大,长期单项alt升高者,肝炎病毒标记物阴性,肝活检大多为脂肪肝
(2)肝炎合并脂肪肝慢性肝炎病人由于过分强调高营养,加之活动少,故常有肝炎合并脂肪肝。若慢性肝炎,身体肥胖,血脂高于正常,肝脏明显肿大,宜通过肝活检确诊。
疗效评定标准:
(1)  临床基本治愈:①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②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及叩痛;③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④乙型肝炎病人则要求病毒复制指标转而且hbsag仍可阳性;⑤以上各项保持稳定6~12个月者。
(2)显效:①该证候中的主次证消失占半数以上或好转占三分之二以上;②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或叩痛;③肝功能检查正常或轻微异常,  ttt≤8马氏单位,alt(gpt)≤37. 5iu  (正常值以30iu为准);④乙型肝炎病人要求病毒复制指标有一项阴转而hbsag仍可阳性。
(3)好转:①该证候中的主次证消失占三分之一以上,或好转占半数以上;②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及叩痛;③肝功能检查较原检测值下降一半以上;④乙型肝炎病人的病毒复制指标有所下降而且hbsag仍可阳性。
(4)无效:未达到上述标者。说明:本标准中“该证候的主次证”均按“消失”、“好转”、“无变化”,三级判定。
慢性肝炎近期临床基本治愈不难,但易出现病情反复。因此对住院病人一般不宜做出“痊愈”的判断;对住院或门诊病人,肝功能复常后,至少应随访与治疗1~2年。若肝功能”始终保持正常,肝炎病毒复制标志始终阴性,则可认为达到治愈标准。感染性指标(hbsag、抗-hbcigg)转阴很难,有的甚至终身阳性。但对病人预后无重大影响。
预后:
慢性肝炎系难治性疾病之一,若为水平传播,肝功能正常,血清中肝炎病毒复制标志转阴后,肝细胞内复制标志尚未转阴,坚持治疗6~12个月可获痊愈而不复发。若系母婴垂直传播,则因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治疗难度很大,给予恰当治疗,坚持用药3~5年有可能阻断其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约有70%的丙肝呈慢性临床经过,主要表现为轻至中度alt升高,若控制不好,则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约有15%~30%发展为肝硬化,10%左右发生癌变。乙、丙,乙、丁或乙、丙、丁重叠感染则预后更差。乙、丙重叠感染者约有80%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 70%左右癌变、乙、甲或乙、戊重叠感染的慢性乙肝,常常病情迅速恶化,临床类似于亚急性重型肝炎,但病死率高达90%以上。
治疗:
西药治疗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的西药很多,并主张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1)抗病毒理想方案应为:①必须有抗病毒活性;②药物必须具备和抗原结合的特性;③必须有调控免疫的作用;④防止肝细胞损伤。目前尚无理想药物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
(2)抗病毒药物与用法:目前大多为联合用药。
①强的松+α-干扰素;
②胸腺肽+α-干扰素;
③双脱氧鸟苷+萘啶酸;
④鞣酸+木脂类复合物;
⑤胸腺肽+黄酮类药物
⑥干扰素+肝细胞刺激因子(hgf);
⑦免疫球蛋白+(hgf)。
(3) 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用抗病毒药治疗慢性肝炎,远期效果不理想。其原因有二,①病毒存在部位。  hbv中的超螺旋共价闭环形(cccdna)为hbv中复制的核心,在肝细胞核中复制。抗病毒药物不可能进入细胞内,更不可能进入细胞核,即使血液中抗病毒药物达到相当浓度,细胞内却达不到有效浓度,因此达不到抗病毒作用。②某些药物作用于病毒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病毒复制的全过程。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对hbv-dnap及双股hbv-dna有作用;磷甲酸、苏拉明等对逆转单股hbvdna有作用;干扰素使hbv前基因降解,阻止单、双股dna及dna合成,因此用药后血清hbvm有一过性转阴,  但hbv复制并未终止。因此停药后又出现阳性。
    

“慢性肝炎” 相关论述

姜春华老师生前曾授余治慢性肝炎恢复转氨酶方,药物甚简,仅七味:
党参太子参黄芪杞子垂盆草田基黄白花蛇舌草
师嘱曰:连服2~3月,转氨酶渐可复常。
初得此方余未着意,至八十年代初有卫姓干部前来咨询,谓其子两年前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成绩合格,不意体检时查得g、pt高达100以上,昔年曾患肝炎,当时已经治愈,后未复查。由是名落孙山,不得不边服药,边复习,边打工。一年后再度报考,成绩确佳,体检又因g、pt升高被黜。及至第三年离高考仅有一月时,先自行至医院化验,g、pt为70u以上,其父急来商治。当时余未见患者,无法面诊,询知肝功能化验时除g、pt以外,其余项目基本正常。患者体力尚可,三年来打工不辍,有时稍感疲劳而已,并无其他见症。余思患者病已多年,惟姜老师此方最为合拍。方中垂盆单、田基黄白花蛇舌草,均具化湿清热、恢复肝功能之功。久病肝炎中气必亏,肝肾易伤,党参太子参黄芪杞子以益气健脾、滋养肝肾。全方扶正祛邪虚实兼顾,可谓的对之良方。于是录方与之。一星期后其父来告:g、pt已降至50余。又一周降至40余,第三周恢复正常。患者坚持服药至高考体验时,顺利通过化验关,高榜题名而得遂升学之愿。
由此病例治疗得效,余始识此方看似寻常实非寻常,以后用治慢性肝炎多节节应手,故告之同好。

慢性肝炎病人,可见肝肾阴虚兼以湿浊留滞,故治法亦须兼顾,既护肝肾之阴以固其本,又祛湿浊之邪以除其标,本固标清,病多可愈。然育祛湿之方王道无近功,不可急于求成,但使药病相当,久服自效。
余治盛女士,年仅三十又三。于1987年2月生育后即患肝炎,g、pt200u以上,经住院治疗三月后降至正常。而其余化验指标几乎全部失常,医嘱长服益肝灵及维生素e,迁延两年,病情依旧,屡欲复工而不能。1989年3月27日余处初诊。自诉患病二年,两胁之痛缠绵不已,夜寐则盗汗淋漓;梦扰纷纭;白昼,巅顶及两太阳穴疼痛常作,夜间则疼痛转向心口;体倦乏力,口干饮水不解,胃纳极差;大便干结艰涩,非服通便之药不能行;月经数月未至;面色灰黄,呈明显慢性病容。脉左小弦带滑,右脉细软。舌偏红,苔薄而腻。据此脉证,为湿热郁于中土脾胃,反侮其所不胜,致肝木受殃,湿热久蕴伤及肝肾阴分,遂至调治两难。盖纳差、便结、面浊、苔腻,均为湿热蕴蓄中焦使然。而胁痛盗汗、头疼、舌边色红,为肝胆湿热之象。体倦、口干、经汛衍度,乃属肝肾阴亏。至于脉象,右脉细软为痰饮湿浊留蓄肠胃,左脉小弦为肝肾阴虚内热,弦滑为痰热,于此则主湿热伤肝。及其治法,当以芳化湿浊与育护肝并重。拟方苡仁、茯苓佩兰、川朴花、蔻仁、半夏以芳香化湿兼扶脾胃;以石斛、女贞、鳖甲牡蛎养阴护肝,合郁金、川楝子软坚散结、疏肝解郁。其方即为:
佩兰12g、生炒米仁各15g、茯苓15g、川朴花3g、蔻仁3g、半夏9g、石斛12g、炙鳖甲15g、(先)生牡蛎30g、(先)女贞子12g、川楝子9g、郁金9g
以上方加减先后服用五十余剂,诸症递解。肝功能化验多次正常,遂于六月上班复工,随访四年未有反复。

慢性肝炎是肝内持续6个月以上的炎症。
慢性肝炎,尽管远比急性肝炎少见,但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本病通常表现较轻,不产生任何症状或明显的肝损害,但有些病例,持续的炎症会缓慢地损伤肝脏,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衰竭。
【病因】
丙型肝炎是引起慢性肝炎的常见原因。大约75%的急性丙型肝炎转化为慢性肝炎。乙肝病毒,有时丁肝病毒,可引起少数慢性肝炎,甲型和戊肝病毒不引起慢性肝炎药物如甲基多巴、异烟肼、呋喃妥因和醋氨酚引起慢性肝炎,特别是长期服用更是如此。肝豆状核变性,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疾病(见第135节),可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引起慢性肝炎
为什么同样的病毒、药物在一些人中引起慢性肝炎,而在另一些人则不会,原因尚不清楚。为什么严重程度不同也不明了。一种解释是慢性肝炎病人,其体内免疫系统对病毒和药物产生了过度反应。
许多慢性肝炎病人不能发现明显的病因,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似乎体内过度的免疫反应引起慢性肝炎,这种情况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妇女比男性更为常见。
【症状和诊断】
大约1/3慢性肝炎病例由急性病毒性肝炎而来,剩余病例先前无任何明显的疾病,逐渐发展而致。
许多慢性肝炎病人全然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症状包括:患病感觉、食欲下降和疲劳,有时病人还有低热和上腹不适,黄疸可有可无。最终可出现慢性肝病的特征包括脾大、皮肤蜘蛛痣和腹水其他特征也可出现,特别是在患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年轻妇女,可累及身体任何系统,包括痤疮停经关节痛肺纤维化,甲状腺、肾脏炎症和贫血
尽管病人症状和肝功能试验结果能提供有帮助的诊断信息,肝活检(取出肝组织供显微镜检查)对确定诊断是必需的。显微镜下检查肝组织能使医生确定炎症的严重程度,是否有纤维化和肝硬化,肝活检也能显示肝炎的原因。
【预后和治疗】
许多病人患病数年而不表现出肝损害,一些病人病情逐渐加重,如果是乙肝或丙肝病毒引起,使用抗病毒药物干扰素能消除炎症。但该药很贵,有副作用,一旦治疗停止肝炎会复发,所以,应选择病人进行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通常采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时配合甲氨蝶呤,这些药物能控制炎症,消除症状,改善长期生存状况。尽管如此,肝内纤维化可渐渐加重,非持续的治疗通常导致复发,因此绝大多数病人不得不长期用药。数年后,约50%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人发展成肝硬化、肝衰竭或两者同时并存。如果怀疑某种药物引起慢性肝炎,停服该药,如此慢性肝炎可能消失。不管慢性肝炎的病因和类型,任何并发症如腹水肝性脑病,均需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兴志
患者,男,34岁,干部,四川人。罹患慢性乙型肝炎10余载,肝功时有波动,近2年以来alt持续上升,hbsag始终阳性。经常感觉腹胀肠鸣,纳谷不馨,食油腻胃中不舒,偶有恶心,喜热饮食,怕食生冷。两胁隐痛不适,精神疲倦,不耐烦劳,大便溏泄腰酸腿软,性欲低下。患者曾多方医治效果不显,痛苦万状,方来求诊。询之,曾服清热利湿解毒降酶之剂,口苦、尿黄等好转,但畏寒肢冷;服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剂,胁痛略减,但气短神疲;服益气健脾,和胃降逆之品,虽精神稍充,大便成形,胃中稍舒,但终不能愈。alt依然异常,hbsag仍阳性。观其面色灰黄面晦暗,消瘦。可见肝掌、蜘蛛痣。舌紫暗,白苔而腻,脉沉弦而滑。症见:神疲倦怠,嗜卧多梦;纳呆腹胀,胃中痞满恶心欲吐,偶有口苦眩晕耳鸣;胁肋隐痛,胁下痞块腰脊酸痛,腿软沉重,性欲减退,夜尿1??? 2次,小便清或淡黄,大便溏泄,晨必临厕,便急时不能自控,畏寒肢冷。实验室检查:  alt500u,bil 3.4mg/dl,hbsag(+)、hbeag(+)、抗-hbc(十)。诊断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中医认为,属于肝肾虚损脾虚失运,痰湿内阻,血气瘀滞。治宜温养肝肾,益气健脾,疏肝散结,解毒除湿。
处方用药:①选择“温阳补气”之鹿茸为君,辅以黄芪硫磺大枣、胡桃、甘草干姜等;②选择“清热解毒化湿散结”之大黄黄芩石膏绿矾铜绿。辅以行气青皮、川栋子等。以上诸药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日2次,1次1丸,早晚分服。并用下方煎汤送服丸剂茵陈15g,补骨脂15g,肉豆蔻1 5g,吴萸10g,五味子6g,杜仲15g,元胡10g,半夏10g,菟丝子12g,柴胡15g。水煎服,日1剂。
复诊二:服药后精神渐爽,胁痛除,大便已成形,未见夜尿,二便控制,腰背脊痛止。尚觉食油腻后胃中不舒,苔白质暗,脉沉缓滑。仍用上方加炒山楂15g、鸡内金10g。水煎汤剂送丸药,早晚各1丸。
复诊三:服药月余,适逢天气变暖,口角生疮,舌尖边有溃破、疼痛。舌质偏红,白苔少津,脉略数。药虽对病,但方中温热之品伤阴助热,虚火上炎。乃拟三方封髓丹加减:南沙参15g,生地12g,麦冬10g,砂仁10g,黄柏10g,炙甘草10g。嘱其每日服丸药1丸。
复诊四:服上方后,口舌溃疡基本治愈,仅舌边一处尚未痊愈,大便略稀,精神尚佳,食谷渐香,试服油腻之物亦未不舒。小便略黄少,伴有下肢酸沉。舌上津液已复。改拟益气养阴以扶阳;健脾燥湿兼清热以祛湿热。药用:南沙参15g,生地12g,麦冬10g,白术12g,黄柏10g,牛膝12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各送丸药1丸。
服荮期间患者治病心切,自以为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精神渐增,大便已恢复正常。以为病情一定会好转,便去医院化验,结果“大三阳”非但没改变,alt反而上升,焦虑万分,几乎失去治病的信心。次日前来肝病专家门诊咨询。
复诊五:患者服药后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而自觉症状却明显减轻。其实从病情的反映看,除alt升高之外,患者还出现了口舌生疮,小便黄少及腿酸的反应。这是机体驱邪外出,正邪斗争的—种反应。从“免疫学说”观点讲,是激活免疫细胞的反应,是疾病趋于好转的反应。临床证明,肝炎在治疗中,凡出现反跳者,病易治愈。反之效果并不佳。病人了解情况,心中安定。并嘱其继续服药。
复诊六:患者来诊欣然告之曰:我按医生嘱咐,继续服药2个多月。化验结果:alt已恢复正常,hbsag、hbeag转阴。精神充足,饮食如常,吃高蛋白及油腻食物,胃中也不难过,大便每日1次,成形。肝区亦不痛,干点活也不觉累。观其面色红活,精神爽,心中悦。舌苔薄白,舌质红润,脉象缓和,较前有力。药已中病,效果显著,虑其慢性乙型肝炎此乃顽疾,嘱其继续单独服用丸剂至半年,以观后效。经随访,患者安然无恙,一切如常。
【医生甲】什么是慢性肝炎?属中医哪些病?
【老师】讲 凡肝脏的炎症,组织学及生化的异常征象,持续超过6个月,病情无变化,或肝内有活动性炎症变化者,称之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虚劳”、“瘟疫”、“症积”等范畴。
【医生乙】何谓两对半?有何临床意义?伺,谓摯笕?魯?撔??? 三阳”?
【老师】讲 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c)谓两对半。其中hbsag、hbeag、抗-hbc三者阳性者为“大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为撔∪??? 阳”。
①表面抗原(hbsag):标志感染乙肝病毒,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可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或急性乙肝患者。超过半年仍阳性,可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肝患者。
②表面抗体(抗桯bs):是保护性抗体。常在乙肝恢复后期出现。抗-hbs阳性,说明人体感染过乙肝病毒或接种过乙肝疫苗,机体产生了抗体,对乙肝病毒产生抵抗力,一般不易再感染乙肝。表示疾病处于恢复期。
③e抗原(hbeag):机体被乙肝病毒感染后,e抗原常于表面抗原出现的同时或其后数天出现,hbeag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是有传染的重要标志。如果hbeag持续阳性,表示病人易发展为慢性乙肝。总之,hbeag阳性的人,肝脏在病理上会有改变。
④e抗体(抗-hbe):紧随着hbeag的消失而在血液中出现。表示病人已产生抑制或排出病毒的能力,也表明病毒复制已减少,传染性降低,是病情将恢复的良好趋势。
⑤核心抗体(抗hbc):一般在hbsag出现后2?周,抗??? hbc呈阳性,表示最近或过去有乙肝病毒感染。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抗-hbc1:4000以上阳性者为高滴度,表示人体内乙肝病毒处于复制活跃阶段,传染性强。反之抗-hbc滴度低,表示过去有乙肝病毒感染,传染性不大。
“大三阳”比“小三阳”在病毒复制上活跃,传染性亦强。
【医生丙】中医对慢性乙肝的认识?
【老师】讲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因此中医有句名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经》)即使是传染性极强的疫疠之气,能否受其感染,也取决于人的正气充足与否,故《素问·刺法论》云“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伏气学说”沦述,也充分体现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伏气”者即指人体感受邪气可以不立即发病,而潜伏于体内,即“邪气留连”,待正气虚时而发病。若人抗力强,正气旺盛,被乙肝病毒感染后,很快被人体所产生的抗体中和,使感染中止,病毒被消除。反之则细胞继续受损,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由此可见,人之正气,实质上是指人体抗病的能力。从本案实例可知,人体之所以能抗病,关键是阳气充足与否。现代医学认为,肝炎属免疫性疾病。由于肝炎病毒侵犯人体,造成免疫功能失调而发病。据现代免疫学研究,补气补阳药能产生抗体,而补血滋阴药则能延长抗体。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导致慢性肝炎、乙肝迁延不愈的机理,足由于人体阳气虚弱。罹患肝病,定位白当在肝,责之脾肾。因此,乙肝病毒首先抑制肝的阳气,使肝阳不振,郁而不伸,进而导致脾肾阳虚。故明张景岳指出“五脏之伤,终必及肾”。正气既虚,邪气(即湿热疫毒)留恋,致病缠绵,病情反复不愈,终至虚者益虚,邪恋益深。所以要谨守“病机”,随证治之。治宜温肝补阳法,使阳气振奋,抗邪外出。临床发现,一旦用了补阳振奋之剂,阳气得以振奋,与邪发生激烈交战,交战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应,检查指标一过性升高,甚至大幅度上升,如alt、hbsag及hbeag,同时伴有明显的湿邪蒸腾见症,为舌苔腻、纳食减少、尿黄烦躁等症,或出现燥热伤阴,口舌生疮、头眩晕等症,本案皆见到,可在服丸药的同时,辅以汤剂调整。本案在治疗过程中曾选用三才汤,益气养阴以润燥,滋阴以配阳;选用三妙以清湿热封髓丹祛除虚火以治口腔溃疡。本方所配制的丸药,恰恰符合本病病机,既可扶正,又可清热利湿,因此在消除症状、增强免疫、促进hbsag、hheag转阴等方面,效果显著。反之,若不出现邪正交争的激烈局面,只是邪正处于僵持的局面,病邪难以消除,疾病自然迁延难愈。
若所用中药仅停留在一般扶正,平庸力薄则难以激发免疫细胞与邪抗争;若只去病理产物,或只抓中转环节,尽用清热解毒利湿破气破血之剂,而未抓住疾病根本,反至徒伤正气,愈治愈烈,为此下去,非但无功,终会造成“虚者益虚,邪留愈深”。
【医生丁】造成脏腑失调的机理是什么?
【老师】肝为五脏之一,“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藏血”功能的正常发挥,全赖肝之阳气的作用。五脏之功能无不依赖以气,气属阳,是发挥功能的原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若肝之阳气充足,则疏泄正常,气机流通,血气乎和。
若肝阳虚乃相火不足。人身于肝脏、胆腑、肾及三焦均有相火,皆发动于肾之命门,(难经)指出撟筲??觯?也辔???? 门”。肾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真火,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是人体热能之源泉,主一身之阳气。中医认为,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肝内所藏之相火即肝之阳气,是维持肝脏功能的动力。若肝阳虚相火不足,病由肝及肾,谓之“子盗母气”,而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肝肾阳虚。治疗上除温补肝肾之阳以外,尚可根据“虚则补其母”之意,补肾即所以补肝者也。
由于肝阳虚不能疏土,出现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脾胃气机失和之表现。另外,肾为“先天之火”,脾为“后天之火”,脾阳要发挥正常作用,需要得到“命门之火”的温养和协助,谓之广义的“火能生土”。而“先天之火”又需要得到“后天之火”的不断补充。若火衰而脾运不足,则湿浊内生,血气受阻,气机不利,终至痰湿血气凝滞。
综上所述,病之本在肝阳虚相火不足。由于肝与肾在生理上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进而疾病由肝及肾致命门火衰,肝肾既虚,—则木不疏土,二则火不生土,导致脾阳不振,运化不足,最终产生湿痰血气凝滞之病理产物。
【医生戊】本案所用之药有何特点?
【老师】该药组方独特,与目前我国治肝病的中成药相比,有所不同,其特点有二。
①选鹿茸为君,配以黄芪硫黄等药。鹿茸:据现代免疫学研究,具有增强免疫,产生抗体的作用。味甘咸性温,入肝肾二经,具有壮阳补肾,益精,强筋骨,调冲任,托毒外出等作用。黄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肝阳虚,脉左关太弱,肝阳不振,投以黄芪。其性温升,肝木之性亦温升,有同气相求之意,故为补肝之主药”。李时珍黄芪为“疮家圣药”,很有可能具有促进肝细咆再生作用。硫黄张锡纯谓,硫黄擅治下元虚冷。临证运用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最详,初服绿豆大,继之黄豆大,可累计服至数十克至数百克,而无任何不良反应,且效果甚佳。张锡纯自谓,“乃余之创见”,目的以鹿茸为君组方治疗肝炎尚属罕见。这是本方用药突出特点之一,也正符合上述之病机
②选用铜绿绿矾、生石膏、大黄黄芩清热解毒,则是本方用药之另一特点。尤以选用铜绿绿矾更为特殊。二药皆入肝胆经。据考证,铜绿性子、味酸涩,具有祛风明目,解毒杀虫,疏肝散结功效。道家推崇此药长服则轻身延年。现在医学认为铜对肝细胞有激活修复功能,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铜元素主要储存在肝内,主要在十二指肠近端被吸收,除一部分以肝铜蛋白的形式储存在肝脏外,另一部分合成铜蓝蛋白,输入血液以满足各器官组织对铜的需要。铜主要从消化道排出,以胆汁及消化液中排出较多。与绿矾配合,清泄湿热解毒散结。《金匮要略》载。硝石矾石散”治疗女劳疸湿热兼瘀之黄疸。此种配方正合古意,并不俗套。
此外,本方尚有胡桃滋肾以配阳;尚有苦寒辛热之药相伍,以达辛苦升降之目的。
总之,本方在实践的基础上,遵古并不泥古,寓有新意,是治疗肝炎的新药。
本方是已获准字号的中成药,曾治疗千余人,其效果公认,值得深思。是否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是由于肝阳虚所造成,值得进一步探讨。

薛××,男,42岁。成都市某厂干部。
【病史】自1969年患慢性肝炎,1971年肝大肋下3厘米,剑突下5厘米,肝区胀痛,经治疗病情未控制。于1972年春,开始全休。同年5月27日来诊。
【初诊】肝区胀痛,食欲日益减退,进食后腹胀,坐立不安。腰部如重带紧束,难以蹲下。头疼恶寒,面色青黄,两颊瘦削,眼胞与双足微现浮肿舌质暗淡,边缘稍红,苔淡黄夹白,根部稍厚腻。此为少阳证,兼太阳伤寒,宜先开郁闭,散寒除湿,以麻黄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杏仁12克 炙甘草15克 法夏18克
服四剂后,头痛与肝区胀痛略减,余证无明显变化。为增强散寒除湿,通阳行气之力,继用甘草麻黄汤,再服五剂。舌质渐转红,苔腻稍退,现寒湿风热交织之象。为引邪外出,选用荆防败毒散,、去川芎羌活独活,酌加桑叶黄芩牛蒡等,辛温发汗与辛凉清解之品相配伍,服二十余剂。
【二诊】胁、腰部紧束沉重之感稍减,眼胞浮肿渐消,全身初觉松动。舌苔仍腻而紧密,根部较厚。
风寒湿积聚已久,蕴结于肝胃,气机阻滞,故胸胁中脘仍觉胀满。今乘表邪已解之机,又据邪实而主证在上之理,因势利导,“其高者,因而越之”,运用吐法,两月之内,先后用自制“二妙丹”引吐两次,呕出大量痰涎泫液,并配合服用针砂散。
处方一
二妙丹绿矾3克 白矾3克 硼砂1克 炼制成丹,空腹用温开水送服1克 。
处方二
针砂散” 针砂硼砂绿矾白矾神曲麦芽木通、广香、甘草各10克,共为细末。
第一周,每日晨空腹用米汤冲服一次,每次3克 ;其后,每三日服一次。
【三诊】自觉证状著减,纳增。活动时,肝区仍觉坠胀、疼痛。少阳证未解。以自制回生丹加味,配合针砂疏肝行气开窍止痛,缓缓服之。
处方
回生丹藿香丁香广香辽细辛巴豆牙皂雄黄朱砂白矾蟾酥麝香炼制成丸,如绿豆大,痛时服2—3粒,每日一次。针砂散每周服一次,每次服3克 。上方服用两月。
前后治疗五个月,病情基本好转。遂停服汤药,继服回生丹针砂散,又调养五个月。重返工作岗位,坚持全日工作。
1978年12月,患者来信说:“六年来,一直坚守岗位,心情愉快。今年检查,肝肿大已消失,触肝肋下1.5厘米,剑突下2.5厘米,质软,基本上无痛感。即使繁重的工作也能胜任”。
【按语】根据范老临床经验,此种胁痛,单纯属少阳证者较少,而常见少阳与太阳伤寒相兼,互相交织.且多由外感风寒湿邪,反复缠绵,历久不解,邪传少阳,两经同病。又因寒湿滞益深,更增气机郁结,肝失条达,日久则气滞血凝,阻塞胁络,以致变证丛生。因此,针对本案少阳之枢转无权,必须首开太阳,发表开闭,散寒除湿。太阳一开,邪有出路,然后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逐一突破,以竟全功。

姜春华老师生前曾授余治慢性肝炎恢复转氨酶方,药物甚简,仅七味:
党参太子参黄芪杞子垂盆草田基黄白花蛇舌草
师嘱曰:连服2~3月,转氨酶渐可复常。
初得此方余未着意,至八十年代初有卫姓干部前来咨询,谓其子两年前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成绩合格,不意体检时查得gpt高达100以上,昔年曾患肝炎,当时已经治愈,后未复查。由是名落孙山,不得不边服药,边复习,边打工。一年后再度报考,成绩确佳,体检又因gpt升高被黜。及至第三年离高考仅有一月时,先自行至医院化验,gpt为70u以上,其父急来商治。当时余未见患者,无法面诊,询知肝功能化验时除gpt以外,其余项目基本正常。患者体力尚可,三年来打工不辍,有时稍感疲劳而已,并无其他见症。余思患者病已多年,惟姜老师此方最为合拍。方中垂盆单、田基黄白花蛇舌草,均具化湿清热、恢复肝功能之功。久病肝炎中气必亏,肝肾易伤,党参太子参黄芪杞子以益气健脾、滋养肝肾。全方扶正祛邪虚实兼顾,可谓的对之良方。于是录方与之。一星期后其父来告:gpt已降至50余。又一周降至40余,第三周恢复正常。患者坚持服药至高考体验时,顺利通过化验关,高榜题名而得遂升学之愿。
由此病例治疗得效,余始识此方看似寻常实非寻常,以后用治慢性肝炎多节节应手,故告之同好。

慢性肝炎病人,可见肝肾阴虚兼以湿浊留滞,故治法亦须兼顾,既护肝肾之阴以固其本,又祛湿浊之邪以除其标,本固标清,病多可愈。然育祛湿之方王道无近功,不可急于求成,但使药病相当,久服自效。
余治盛女士,年仅三十又三。于1987年2月生育后即患肝炎,gpt200u以上,经住院治疗三月后降至正常。而其余化验指标几乎全部失常,医嘱长服益肝灵及维生素e,迁延两年,病情依旧,屡欲复工而不能。1989年3月27日余处初诊。自诉患病二年,两胁之痛缠绵不已,夜寐则盗汗淋漓;梦扰纷纭;白昼,巅顶及两太阳穴疼痛常作,夜间则疼痛转向心口;体倦乏力,口干饮水不解,胃纳极差;大便干结艰涩,非服通便之药不能行;月经数月未至;面色灰黄,呈明显慢性病容。脉左小弦带滑,右脉细软。舌偏红,苔薄而腻。据此脉证,为湿热郁于中土脾胃,反侮其所不胜,致肝木受殃,湿热久蕴伤及肝肾阴分,遂至调治两难。盖纳差、便结、面浊、苔腻,均为湿热蕴蓄中焦使然。而胁痛盗汗、头疼、舌边色红,为肝胆湿热之象。体倦、口干、经汛衍度,乃属肝肾阴亏。至于脉象,右脉细软为痰饮湿浊留蓄肠胃,左脉小弦为肝肾阴虚内热,弦滑为痰热,于此则主湿热伤肝。及其治法,当以芳化湿浊与育护肝并重。拟方苡仁、茯苓佩兰、川朴花、蔻仁、半夏以芳香化湿兼扶脾胃;以石斛、女贞、鳖甲牡蛎养阴护肝,合郁金、川楝子软坚散结、疏肝解郁。其方即为:
佩兰12g 生炒米仁各15g 茯苓15g 川朴花3g 蔻仁3g 半夏9g 石斛12g 炙鳖甲15g (先)  生牡蛎30g (先)  女贞子12g 川楝子9g 郁金9g 
以上方加减先后服用五十余剂,诸症递解。肝功能化验多次正常,遂于六月上班复工,随访四年未有反复。

全某某,男,56岁
【初诊】
素嗜烟酒肥甘,体丰痰多,舌红苔腻垢厚,脉象弦滑有力,按之急数,大便不畅小便色黄。久患肝炎未愈,每于恼怒则胁痛必作。痰湿滞互阻,少阳络脉失和。先以清化痰浊,少佐开郁止痛方法。
旋复花10克,郁金6克,杏仁10克,莱菔子10克,苏子梗各10克,白芥子6克,茜草10克,焦三仙各10克,大黄1克,三剂
【二诊】
药后大便畅行,胁痛已止,脉仍弦滑,舌红苔垢,湿热积滞已久,非旦夕可以根除。若能戒绝烟酒,坚持素食,并运动锻炼,可保身体康复。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郁金6克,片姜黄6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丹参10克,十剂
【按】:形肥、痰多,脉滑而有力、苔垢厚,此四者定其为痰浊阻络,故尔胁痛。凡具此征者,可用五子涤痰汤,即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冬瓜子皂角子。以此为基础方,加理气活血,疏风胜湿,消食导滞之品,治疗范围大大扩展,不独治胁痛而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