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

( ruxianai )

别名: 乳岩 , 尔岩 , 乳石痈 , 石榴翻花疮

西医

简介: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日渐增多。
病因:
1.年龄在40~59岁为我国乳腺癌高发年龄组,约占全部患者的75%。2.月经初潮小于12岁,闭经迟于55岁。
3.年龄超过40岁未婚、未孕或第一胎足月产大于35岁,产后未曾哺乳者。即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哺乳总时间与乳腺癌危险性呈负相关。
4.有乳腺癌家族史,其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5.一侧乳腺癌患者,对侧发病较正常人高.
6.患有慢性乳腺囊性增生病,伴乳头状,且病理结构活跃者,可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7. 有多次x线胸部透视或胸片检查史者,或乳腺区域接受过放射治疗者,其乳腺所受射线剂量较大,而放射电离幅射与乳腺癌的发病亦有关。
8.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宫体腺癌者,或长期应用雌激素及避孕药者,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9.绝经后显著肥胖或伴有糖尿病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是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0.饮食习惯的改变,尤其是脂肪饮食的增加,可以改变内分泌环境,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其他如饮酒、吸烟、染发剂的应用等与乳腺癌的发病的关系尚不能肯定。
发病机理:
乳腺癌的发病机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不过,已知许多因素能影响乳腺癌发生与发展,且乳腺癌是由多种致癌因素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它包括遗传上的易患性、内源性激素的不平衡,致癌病毒及多种环境因素的作用。
1.病毒学说:人类的细胞中存在内源性肿瘤病毒基因的可能性,人的乳腺癌可能由病毒引起,但人类乳汁喂养作为病毒传递的途径而产生的乳腺癌则尚未被证实。
2.内分泌学说:大部分乳腺癌发生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存在着密切关系,雌激素是乳腺发育的基本刺激素,也是乳腺癌的先决条件。乳腺受体受多种内分泌激素的作用,如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及胰岛素等,以维持乳腺的生长,发育及乳汁分泌等功能。雌激素中的雌酮和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雌三醇和孕酮被认为有保护作用,而催乳素则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有促进作用,但各种因素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
3.免疫学说:临床有乳腺癌自行消退者充分说明免疫机理的抗肿瘤作用。双侧乳腺癌和多中心小叶原位癌其病灶和临床表现不符,表明这些癌组织可能是被抑制而停留在隐性状态。乳腺癌病人在治疗前血液循环中虽然有癌细胞,而病人能长期生存,说明免疫在起作用。某些经全乳切除而未加任何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原腋下可及的淋巴结自然消失,这是由于减少了肿瘤抗原,而使免疫平衡倾向有利于宿主的一方。
4.遗传学说: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家族史上。临床学家研究发现人群中对乳腺癌有遗传易感问题。它表现为家族性聚集,有乳癌家族史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以母女、姐妹间较明显,它具有发病早、双侧高发危险及与其他癌瘤伴发等特点。近年的研究表明,人类遗传因素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从多方面起了间接作用,可能是遗传控制了对病毒的易感性,此外对内分泌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病理:
乳腺癌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三大类。
1.非浸润性癌又称原位癌。指癌细胞局限在导管基底膜内的肿瘤。按组织来源又分为:
(1) 小叶原位癌:来自乳腺小叶内导管或小叶内末梢导管,约占乳腺癌的1.5%。
(2)导管内癌:来自乳腺中小导管的肿瘤
2.早期浸润癌:癌组织开始突破基底膜,刚向间质浸润的时期。根据形态不同分为早期浸润性小叶癌和早期浸润性导管癌。
3.浸润性癌:组织向间质内广泛浸润,形成各种结构的癌组织和间质相混杂的图像。
①浸润性小叶癌:小叶内癌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及小叶范围,向间质内浸润,癌细胞常围绕导管呈同心圆结构而形成靶样图像。
②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癌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内浸润,部分区域内尚可见到导管内癌成分。
③单纯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80%以上。体积往往较小,形态特点是癌组织中主质和间质的比例相当,其形态复杂、多样,癌细胞常排列成巢、索、腺样或呈片块状。
④髓样癌(无淋巴细胞反应者):镜下特点见癌细胞排列成片块状或巢状,排列紧密,癌巢周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无淋巴细胞反应。
⑤硬癌:镜下见癌细胞形成小巢状或条索状,细胞异形性显著,核分裂易见,间质多于主质,致密的纤维组织可发生胶原变性、钙化或骨化。
⑥腺癌:癌实质中腺管状结构占1/2以上,癌细胞异形性明显,腺管形状不规则。
(2)浸润性特殊类型乳腺癌
paget病:② 乳头状癌:③ 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髓样癌:⑤腺样囊性癌:直径一般不超过3cm,无皮肤粘连。
⑥粘液腺癌:⑦大汗腺样癌:⑧鳞状细胞癌
诊断标准:
乳腺癌诊断标准:
乳房内摸到肿块、质硬,表面不平或乳房内摸不到明显肿块(to),但病理或细胞学检查找到了癌细胞,均可确诊为乳腺癌

[附]乳腺癌国际tnm临床分类分期
采用1989年国际乳腺癌分期法,本分类适用于组织学证实病例。t代表原发肿瘤,n代表局部淋巴结,m代表远处转移。
t1肿瘤最大直径为2cm,或
t2肿瘤最大直径>2cm,但
t3肿瘤最大直径>5cm,或肿瘤为1个以上。
t4无论肿瘤大小,只要直接侵犯胸壁或皮肤。
to乳腺内未摸到肿瘤
no同侧腋窝未摸到淋巴结。
n1同侧腋窝摸到活动淋巴结。
n2同侧腋窝淋巴结融合成团或其他组织粘连。
n3同侧内乳淋巴结有转移或上肢水肿
mo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包括同侧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及浸润皮肤超过同侧乳房)。
Ⅰ期:t1no
Ⅱ期:t1n1、t2n1、ton1、t2noⅢ期:t3和任何n、t4和任何n、任何t和n2、任何t和n3
Ⅳ期:任何t任何n和m1
诊断依据:
1.病史详细询问乳腺肿块、疼痛、乳头溢液、糜烂等症的发现日期、侧别、部位、大小、性质、发展速度、与月经周期或妊娠或哺乳的关系;了解既往乳腺有无炎症、外伤、良恶性肿瘤或增生性疾病月经、婚姻、哺乳、生育史及直系亲属中有无患恶性肿瘤史;这些均有助于诊断。
2.体格检查全身检查了解一般状况及心,肺、肝、肾及神经系统等功能状况。局部检查包括乳房及区域淋巴结情况。首先观察两侧乳房是否位于同一平面,及病侧乳房是否抬高。其次观察有无乳头皮肤病变、乳头回缩、乳房皮肤炎症样表现:橘皮水肿、皮肤溃疡及卫星结节等。最后检查有否乳头溢液及乳晕情况,发现乳腺肿瘤,要明确大小、部位、个数、形状、质地、边界、包膜、活动度、与皮肤、胸肌、胸壁粘连情况。查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常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应了解其大小、个数、有无互相粘连、软硬度、活动度,与皮肤及深部组织粘连等。
3.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本病最为可靠的方法。
4.x线检查。
5.热图相检查。
6.超声波显像检查及ct及mri检查。
7.实验室检查。
近年来大都采用数种方法联合检查,其结果互为参考,据报道联合诊断乳腺癌的符合率
可达到92.6%。
体征:
(一)肿块
乳房肿块是乳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约占就诊总数的80%以上,多为无痛性,好发于乳腺外上方,约占36.1%,其次为乳头乳晕区和内上区;单发者占绝大多数,偶见2个以上,多呈不规则的球形块,半球形或表面不平的结节状肿物,边界不清,质硬韧,似石头或软橡皮样韧感,活动度差,或固定不能推移。也有质较软伴囊性感者。后期可出现卫星结节溃疡,早期有时难与良注相鉴别。
(二)乳头乳晕异常
1.回缩当病灶侵犯到乳头乳晕下区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肿瘤侵犯而缩短,牵拉乳头,使乳头偏向肿瘤一侧,进一步发展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完全缩入乳晕下,甚至乳晕随之变形。癌瘤深居乳腺内,侵犯广泛,使大导管硬化、抽搐,致乳头固定,是晚期癌的征象。
2.乳头改变乳头瘙痒、脱屑、糜烂、溃破、结痂,伴灼痛,以致乳头改变,是paget病的表现。
3.溢液乳腺癌乳头溢液者占5%以上,可为乳汁样、水样、浆液性、血性、血脓性,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也不一致。乳头溢液很少单见,多伴有乳腺肿块;仅有溢液未扪及肿块,多为导管内早期癌或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囊性增生病等。
(三)乳房轮廓及皮肤改变
乳房完整的弧形轮廓出现异常或缺损,提示肿瘤侵犯皮肤的copper筋膜。皮肤改变与癌瘤在乳腺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癌瘤侵犯面积大,位浅表,即使早期也可与皮肤粘连,使皮肤凹陷,称“酒窝征”,检查时用拇食指轻捏肿瘤处皮肤,此征更为显著。当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性水肿,在每个毛囊处因皮肤受到悬韧带的牵拉,就出现许多凹陷,形成“橘皮样”外观,这是较晚期的征象。病程长和体积大的乳腺癌可致皮肤溃疡,其癌组织破溃并形成空洞,有恶臭的分泌物。炎性乳腺癌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同时伴有皮肤水肿
(四)疼痛
约1/3病人诉患侧乳房有不同程度的隐痛、钝痛、牵拉痛或刺痛,阵发性或持续性;有时患侧上臂和肩部牵拉样疼及沉重不适感。少数患者因疼剧而来就诊。
(五)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相应症状
1. 肺转移侵犯气管、胸膜可出现咳嗽胸痛等,癌性淋巴管炎可见呼吸困难、咳嗽痰多、紫绀及胸痛等。
2.胸膜转移为血性胸腔积液,常见胸闷胸疼,气短咳嗽等。
3.骨转移以胸、腰椎和骨盆最多,其次为肋骨股骨,病人出现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剧,脊柱转移可由于脊髓受压引起截瘫。
4.肝转移起初可觉乏力、食欲减退,后期常腹胀腹痛
5.脑转移常为多灶性,引起脑水肿致颅压增高;见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抽搐,以至昏迷
(六)乳癌转移的体征
经淋巴道转移,腋下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质硬韧,常固定;患侧锁骨内侧段的后面和上方也常触及肿大坚硬的淋巴结,受累淋巴结直径多不超过1cm。若癌细胞阻塞腋窝主要淋巴管或腋静脉,则引起患侧手臂蜡白色水肿或青紫色水肿。偶见对侧腋或锁上淋巴结肿大,对侧乳房肿块,同侧颈淋巴结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经血液循环转移至远处脏器,可出现相应体征,如胸腔积液、肝肿大并触及大小不等结节;神经系统异常。
影响诊断:
(一)x线检查
双侧乳腺作正侧位摄片是乳腺癌常用的诊断方法,分干板照相和铝靶照相,85%的乳腺癌的x线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肿块或结节阴影,肿块的密度较高,边缘有毛刺毛刺较长起过病灶直径时称为显形病变。x线片中显示肿块常比临床触诊为小,此为恶性征象之一。乳腺癌中30%~50%在片中可见钙化点,颗粒甚小,密度很不一致,呈点状、小分枝状或泥沙样;当钙化点群集尤集中在lcm范围内,或钙化点超过10个以上时,恶性可能性很大。其他如导管影增生、导管扭曲、皮肤增厚改变等常是间接征象。
(二)热图像检查
有液晶和远红外热图象两种方法,是利用肿瘤细胞代谢快,无糖酵解产生的热量较周围组织高,因而在肿块部位显示热区。但对较小肿瘤检出率低。
(三)近红外线扫描
利于红外线透过乳房不同密度组织显示各种不同灰度影,从而显示乳房肿块,同时清晰显示乳房血管。
(四)超声显象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肿块系囊性还是实性,其对乳癌诊断正确率80%~85%。
(五)ct和mri体层检查
作为乳腺摄影的补充,用于不能们及的乳腺病变活检前定位,检查乳腺后区、腋部及内乳淋巴结有无肿大。
实验室诊断:
生物学及生化学标记物有多种,但特异性均不甚理想,较有参考价值的有
1.癌胚抗原(cea)术前检查20%~30%血中cea升高,晚期及转移性癌中50%~
70%见cea高值,cea与治疗反应呈正相关,可作为预后及随访指标。
2.降钙素乳癌患者中38%~100%有血浆降钙素的上升。
3.铁蛋白有报道乳癌术前有42%病例此项升高,且与病期有关,治疗后有复发铁蛋白亦升高。
4.单克隆抗体ca15-3对乳腺癌诊断符合率为33.3%~57%,但对早期诊断无足够的敏
感性。
组织学检验: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简称活检,方法有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穿刺活检、咬取活检、切取活检、切除活检等。乳头溢液者可将液体作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糜烂者可作糜烂部位的刮片或印片细胞学检查。
鉴别诊断:
妇女乳腺除了恶性肿瘤外,尚有良性肿瘤、炎症和增生性病变难以鉴别,常见有囊性增生病、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结核、脂肪坏死、乳等等,可从年龄、病程、有无疼痛、肿块数目、边界、移动度、有无转移等方面加以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987年全国乳腺癌会议拟定化疗疗效标准:
1.全消(cr):所有可查见的癌灶于化疗最少4周后完全消失,溶骨性病变在x线上全部钙化。
2.部分消失(pr):化疗至少4周后可测量病变缩小50%(2个最大垂直轴径的乘积),同时无新病灶出现,但不要求所有病灶都属pr。
3.稳定无变(s):肿瘤缩小
4.恶化(pd):有些病灶缩小25%,或所有病灶增大,或有新病灶出现。
预后:
乳腺癌根治术后有10%~30%患者可能发生局部和(或)区域性复发,其中有半数以上累及胸壁,临床上常表现为两种过程,一种在术后多年出现复发,发展缓慢;另一种实际上是肿瘤全身播散的局部表现,预后很差,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很多,主要有:①诊治时间早,治疗及时,预后好,反之差。②病期越早预后越好,在没有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情况下,原发灶越大和局部浸润越严重,预后越差。③淋巴结转移无比有者预后好,转移淋巴结数目少、体积小、部位低者预后好,反之差。④年轻患者肿瘤发展迅速,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老年人较好。⑤妊娠与哺乳期乳腺癌预后差,应立即中断妊娠或哺乳而有计划的治疗。⑥非浸润性与特殊型乳腺癌预后最佳,非特殊型预后较差;分化程度越高,预后越好。⑦甾体激素受体阳性病人的预后较阴性者好,两者相差10%。⑧细胞增生率及dna含量,癌基因的扩增、过度表达、重排组合或位点丢失等,均与肿瘤发生与预后有关。
治疗:
(一)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仍是当前治疗乳腺癌最主要的方法。一般分为根治性和非根治性或姑息性减状手术二大类,凡全身情况好,生活可以自理能耐受手术,分期0、Ⅰ、Ⅱ、Ⅲa 者,皆宜行根治性手术。常用术式有:乳房根治术、乳房改良根治术、全乳切除术、小于全乳切除术的保守手术、扩大根治术。
(二)放射治疗
乳腺癌是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其放射敏感性与肿瘤体积大小密切相关。
1.根治性放疗 Ⅰ、Ⅱ期乳腺癌局部肿瘤切除后;或Ⅲ期乳腺癌行全乳或肿瘤切除术;或不能手术的晚期乳;或坚决拒绝手术者,应予根治性的放疗。应该照射的区域包括:患侧乳房及胸壁区、同侧腋窝及腋顶区、同侧内乳及锁上区,剂量不低于50~60gy;区可缩小照射野酌情加到80~90gy。
2.术前照射可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复发及转移率。照射范围包括患侧乳房、同侧内乳区、腋窝及锁骨上区,剂量40~50gy,4~5周时间,放疗后2~4周实施手术。
3.术后放疗Ⅰ期患者根治术后常不作放疗;多数首先实施根治术的Ⅱ、Ⅲ期患者,在伤口愈合后尽快开始放疗,除同侧内乳区及同侧腋窝顶部区域应予外照射外,酌情加照胸壁、整个腋窝及同侧锁骨上区。剂量50~65gy,需5~7周。术后胸壁或区域淋巴结复发者的治疗目前仍以放疗为主。
4.姑息性放疗主要适用于骨转移、脑转移,及肝,肺单个病灶的转移者,缓解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三)化学治疗:
化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化疗病人需全身情况尚好,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无明显骨髓功能抑制者。
1.单一用药目前对乳癌有效的药物有:环磷酰胺(ctx)、5-氟脲嘧啶(5一fu)、甲氨喋呤(mtx)、阿霉素(adm)、表阿霉素(epi)、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长春花碱(vlb)、顺铂(ddp)、噻??派(tspa)等。平均有效率约20%~30%,其中最有效的是阿霉素,可达38%~50%,常用剂量40~75mg/m2,每3~4周1次。
2.联合化疗目前多用三种以上药物联合化疗,提高有效率。常用方案如下:
(1)cmf方案
ctx500mg/m2,静注,第1,8天。
mtx10mg/m2,静注,或肌注,第3,5,11,13天。
5一fu500mg/m2,静滴,第3、5、11、13天。
21天一周期,2~3周期为一疗程,其有效率为35%~67%。
(2)caf方案
ctx、5一fu用法同上。
apm50mg/m2,静注第1天,可以epi替换。21天一周期,2~3周期一疗程,有效率为43%~62%,平均55%。
(3)cap方案
ctx200mg/m2,静注第1、3、5天,adm同上。
ddp20mg/m2,静滴,第1、3、5天。
21天为一周期,3周期为一疗程。有报道有效率达75%,一般为58%~83%。
(4)最新化疗药异长春花碱(nvb)治疗转移性乳腺癌。①单用:nvb25~30mg/m2,加生理盐水125ml静注15~20分钟,每周一次,连用4周,有效率44%~45%。②合用:nvb25mg/m2 静注,第1、5天,adm 50mg/m2,静注第1天。每3周重复一次,2~3次一疗程,有效率77%。或nvb30mg/m2,第1、5天,5一fu750mg/m2 静滴第1~5天,3周重复一次,用2~3次,有效率63%左右。
(5)最新化疗药泰素(taxol,柴衫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①单用:taxol250mg/m2。加生理盐水500ml/m2,24 时连续静滴,每三周一次,可行4~8次,有效率57%。②taxcl200mg/m2 24小时连续静滴,adm75mg/m2,静注,3周重复一次,连用3次以上,有效率65%左右。
(四)内分泌治疗
正常乳腺受机体内分泌的控制,乳腺癌的生长与内分泌有关,故内分泌治疗成为乳腺癌的重要辅助疗法。
1.三苯氧胺(tam)是一种非甾体类抗雌激素药物,是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绝经前转移性乳腺癌和绝经后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术后首选药物。口服10mg3次/日,连用2~3年,其有效率16%~52%。
2. 氨苯哌酮(ad,氨基导眠能)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作用。用于绝经后或卵巢切除后恶化的晚期乳癌。口服250mg,2次/日,连用2周,2周后改为3~4次/日。氢化可的松与ag同服,始100mg/日,二周后40mg/日。
3.甲孕酮(mpa)或甲地孕酮(ma)治疗绝经后晚期病人可获得与tam 相似疗效,有效率30%~40%。mpa口服100mg/日, 连用3~6月;ma口服160mg/日,适用3~6个月。
(五)生物免疫治疗
目前处于临床试用阶段,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临床疗效是有限的。常用干扰素、抗乳癌rna、保尔佳、lak细胞,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等等。

“乳腺癌” 相关论述

乳腺癌是妇女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由于乳腺癌发生机制与激素水平失调,尤其是卵巢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因此其超早期信息常从激素水平异常的变化而获得……

乳腺癌是指发生于乳腺的小叶和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主要症状表现为乳房肿块,质地坚韧,边界不清楚,不规则地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包块,绝大多数单发。可出现乳房外形改变,皮肤变粗,增厚,乳头呈现内缩、固定。晚期皮肤可呈翻花状,且疼痛剧烈。全身症状有消瘦、贫血、恶病质。血行播散可发生肺、脑、胸膜转移而引起死亡。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者是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凝,经络阻塞,结滞于乳中所致。
(一)起居调养法
(1)调情志,戒愤郁。
(2)发现乳腺癌,即应尽早手术切除。
(3)放疗者应注意放疗照射处皮肤保持干燥,勿涂油膏,不用肥皂水洗擦。
(4)化疗者应每周去医院查白细胞、血小板各1次。
(5)穿细软衬衣。有意识地使用患侧手臂,多做
(二)饮食调养法
药粥:
砂糖适量。将菱角去壳取肉,与粳米同置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稠粥,加入红砂糖调味食之。本粥有益气健脾之功,但脾胃虚寒者忌服本粥。
(五)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生蟹壳数十个,黄酒适量。用蟹壳置瓦上焙干研末,黄酒送下。每次2克,每日2~3次。
(2)瓜蒌公英汤蒲公英3克,瓜蒌20克,甲珠20克,地丁3克,夏枯草5克,金银花5克,当归10克,黄芪5克,天花粉2克,白芷5克,桔梗5克,赤芍2克,薤白5克,远志3克,肉桂3克,甘草2克。每日1剂,煎2次分服。饭前2小时空腹时服。
2.中成药
肿瘤晚期,用首乌强身片、肉消瘰疠丸、六味地黄丸等。
(四)其他调养法
癌瘤膏:①大黄250克,冰片15克,黑矾120克,青黛60克,生石膏60克。②大黄250克,生石膏180克,青黛60克,木鳖子30克,冰片30克,黄柏30克,苍耳子30克,朴硝30克。③大黄250克,生石膏250克,五倍子60克,明矾30克,马钱子30克,冰片30克,黄丹30克,皂刺粉30克,蟾酥60克。上述3方分别研末,各加桐油500克调成油膏。外用涂擦于乳腺癌肿处,每日1~2次,3方可交替使用。

乳腺癌很常见,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而居女性癌瘤的第二位,近年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常发生于50岁左右的妇女,20岁以前很少见。患者女性亲属中乳腺癌的发病率高于常人2~3倍。其发生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可能与雌激素长期作用有关。本癌半数以上发生于乳腺外上象限,其次为乳腺中央区和区上象限。
【类型】
乳腺癌形态结构十分复杂,类型很多。一般根据组织发生和形态结构而将其分为导管癌、小叶癌和特异性癌三大类型:①导管癌,较多见,来源于乳腺导管系统,特别是末梢导管,包括非浸润性导管内癌及浸润性导管癌;②小叶癌,较少见,又称腺泡内癌,来源尚未完全确定,有人认为系起源于肌上皮细胞,也有人认为发生于小叶内导管,包括非浸润性的小叶原位癌及浸润性小叶癌;③特殊型癌,少见,为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一类乳腺癌,如粘液癌、大汗腺样癌、腺样囊性癌、鳞状细胞癌及炎性癌等。
(一)导管内癌
发生乳头乳晕周围,近半数病人在局部可扪及大小不等的肿块或境界不清的肥厚组织。肿块与皮肤无粘连。部分病人表现乳头溢液。由于癌在导管内生长并充满导管腔,致使导管扩张,因而在切面上可见导管为条索状(纵切)或小结节状(横切),灰白色或黄灰色,挤压之可从导管中挤出蠕虫样的半固体性物质。镜检,癌细胞位于扩张的导管内,基底膜完好。癌细胞大小形状不一,细胞分化程度各例不等,分化较高者,核分裂像少见;分化较低的病例,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其组织结构多样,癌细胞可在扩张的导管内排列成实心团块、乳头状、筛状、小管状,部分病例在管内实体细胞团中央可发生大片坏死,称粉刺性管内癌。
(二)浸润性导管癌
由导管内癌发展而来,为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乳腺癌的50%~80%,以40~60岁妇女为最多见。
【病变】
肉眼观,肿块一般较小,直径多为2~3cm,质硬,边缘不整,常可见到灰白色癌组织呈放射状侵入邻接纤维脂肪组织内。如果癌瘤位置浅,则可侵犯皮肤,与皮肤粘连并导致皮肤出现不规则浅表微小凹陷,呈橘皮样外观;如累及乳头,可出现乳头回缩、下陷现象(图13-25)。镜检,组织形态多样,癌细胞组成实体团块或腺样结构,两者常混合存在。其中多数病例主要由实体癌细胞团组成,称为实体癌。一般根据实体癌的癌实质与纤维组织间质比例的不同,又将其分为单纯癌(simple carcinoma),实质与间质量大致相等(图13-26);硬癌(scirrhous carcinoma),癌实质少而间质多;和不典型髓样癌(atypical medullary carcinoma),癌实质多而间质少,间质内常无淋巴细胞浸润(图13-27),癌细胞常呈多形性,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
[imgz]binglixue322.jpg[alt]乳腺癌[/alt][/img]
图13-25 乳腺癌
切面癌组织灰白色,较大的肿块左侧形成卫星结节乳头略下陷
[imgz]binglixue323.jpg[alt]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alt][/img]
图13-26 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
癌细胞和间质量大致相等
[imgz]binglixue324.jpg[alt]乳腺髓样癌[/alt][/img]
图13-27 乳腺髓样癌
癌细胞排列成片团状,间质少
(三)小叶原位癌
一般发生于绝经前妇女。临床上一般摸不到肿块,也无症状。标本肉眼观与一般小叶增生不易区别。镜检,癌变小叶体积增大,但小叶轮廓尚保存,小管高度扩张,其中充满单一松散排列的癌细胞。癌细胞呈圆形,大小形状较为一致,核圆形及卵圆形,核分裂像很少。基底膜完整。小叶原位癌经过一定时间可发展为浸润性小叶癌。
(四)浸润性小叶癌
由小叶原位癌突破小管或末梢导管基底膜向间质浸润所致。在大体上很像硬癌,肿块不规则盘状,与周围乳腺组织的边界不清。镜检的特征是癌细胞排列松散,呈条索状;有时为分散的单个癌细胞浸润于成束的纤维组织之间,这些细胞并无组成小叶的痕迹。癌细胞小或中等大小,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细胞的大小及染色较一致。有时可见从小叶原位癌向浸润性小叶癌过渡的形态。
(五)典型髓样癌
较少见。肿块体积常较大,直径4~6cm或更大,边界较清楚,质松软,灰白色,常杂以灰黄色或暗红色坏死出血区。镜下,癌实质多,间质少。癌细胞较大,圆形、卵圆形,胞浆嗜碱性,核大,染色质丰富,核仁不明显,分裂像较多。间质纤维组织稀少,其中常有淋巴细胞浸润。
本癌一般生长较慢,腋窝淋巴结的转移较少也较晚。预后比浸润性乳腺癌为佳,根治术后5年存活率近70%。

乳房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系源于乳腺的上皮组织(乳癌),少数可源自乳房的各种非上皮组织(各种肉瘤),偶可见到混合性的癌肉瘤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在世界上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以西方国家发病率为高(尤其在美国,已占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而东南亚国家的发病率较低;在我国,据统计报导,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人群发病为23/10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
(一)病因:同全身其它恶性肿瘤一样,乳癌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已证实的某些发病因素亦仍存在着不少争议。多数学者认为,绝经前和绝经后雌激素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临床资料统计,乳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其中又以45~49岁(更年期)和60~64岁最多见。动物实验亦证实,过量雌激素注射给小鼠,可诱发乳癌;切除高癌族幼鼠卵巢可预防乳癌发生,从而说明了雌激素在乳癌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对雌激素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雌酮和雌二醇具有致癌作用,且以前者作用最强,雌三醇无致癌性。有些学者认为,未婚、未育或未哺乳的妇女乳癌发病率较高,但另有统计结果则否定了上述观点,故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尚存在很大争议。大量的文献资料说明有乳癌家族史的妇女其乳癌发病率高于无家族史者15倍之多,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报导,进食高脂饮食和肥胖的妇女,乳癌患病率较高;妇女胸部多次接受x线透视或摄影照射易导致乳腺癌发生。此外,某些乳房良性疾病,如乳房囊性增生病、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等亦与乳癌发生有一定关系。
(二)病理类型:乳癌的病理分类方法较多,从临床实际出发,比较简明,实用的方法是按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分化低的和分化高的两大类。
1.分化低的乳癌:特点是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
(1)硬癌:此型最多见,约占总数的2/3。切片见癌细胞较少,体积也较小,呈条索状和片状排列;其间纤维组织较多。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小,质地坚硬;恶性程度高,早期即有转移。
(2)髓样癌:此型较少见。切片见癌细胞较多,体积也较大,排列紧密,索、片状分布;细胞间纤维间质甚少。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大,质地较软,易发生溃疡;恶性程度高,早期常有转移。
(3)弥漫性癌(亦称炎性癌):很少见。切片见癌细胞呈弥漫性增长,皮肤内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内充满大量的癌细胞并可形成癌细胞栓子;细胞间纤维间质极少,有明显的水肿及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等。此型乳癌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主要特点为皮肤呈明显水肿,色多暗红,肿瘤发展迅速而常累及整个乳房,没有明显的局限性肿块可扪及;有时可表现为患乳皮肤干燥,弥漫性鳞屑,增厚如铠甲,故也有称铠甲癌者。此型癌多见于青年妇女,恶性程度极高,转移早而且广,往往初诊时就发现有远处转移,预后极差,多在短期内死亡。
(4)粘液癌(亦称胶样癌):很少见。肿块切面呈胶冻样半透明状;切片见癌细胞数不多,周围伴有多量粘液,临床特点是肿块生长缓慢,转移较晚。
2.分化高的乳癌:特点是肿瘤细胞分化高而恶性程度较低。
(1)腺癌:较少见,起源于腺泡或小乳管。癌细胞排列呈腺样结构。临床特点:肿块常偏大,恶性程度中等,转移较晚。
(2)导管癌(亦称管内癌):不常见,起源于中、小乳管。切片可见很多极度增生的乳管样组织,管腔内充满癌细胞,中心部分癌细胞可发生坏死。肿块切面可见灰白色半固体状颗粒物质充满小管腔,可挤压出牙膏状物,尤如粉刺内容物,故又名粉刺癌。此型癌恶性程度低,转移晚。
(3)乳头状癌(亦称乳头状腺癌):不常见,起源于靠近乳头的大乳管。亦可由乳管内乳头状恶变形成。此型癌病程较长,肿块较大,有时有囊性变。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
(4)湿疹样癌(亦称paget氏乳头病):很少见,起源于乳头内的大乳管。癌细胞呈空泡状,在乳头乳晕的表皮深层浸润发展。临床特点是乳头乳晕周围皮肤搔痒、粗糙,或皮肤增厚、轻度糜烂,伴有灰黄色痂皮等。此型癌恶性程度低,淋巴转移很晚。
(三)转移途径:
1.直接浸润:直接侵入皮肤、胸肌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
2.淋巴转移:可经乳房淋巴液的各引流途径(图2-6)扩散。其中主要的途径为:(1)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进而侵入锁骨下淋巴结以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的癌细胞。又可经胸导管(左)或右侧淋巴导管侵入静脉血流而向远处转移。(2)癌细胞向内侧侵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之后可经同样途径血行转移。上述的两个主要淋巴转移途径中,一般以前者居多;后一途径的转移虽较少,但一经发生则预后较差。据国内有关资料报导,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约为60%,胸骨旁淋巴结转率为30~35%。另外,乳癌原发部位与转移途径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大多(80%)在乳房的外侧象限;有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则大多(70%)在乳房内侧象限。
3.血液转移:乳癌细胞经血液向远处转移者多发生在晚期,但基于对乳癌术后病人远期疗效的调查和统计,有学者认为乳癌的血行转移可能在早期即已发生,其以微小癌灶的形式隐藏在体内,成为日后致命的隐患。癌细胞除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也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在骨转移中,则依次为椎骨、骨盆和股骨。好发血行转移是乳腺癌突出的生物学特征,这是本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乳腺癌防治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所以有人认为乳腺癌不单纯是乳房的局部病变,也应视为全身性疾病
(四)临床表现:乳癌最早的表现是患乳出现单发的、无痛性并呈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肿块位于外上象限最多见(45~50%),其次是乳头乳晕区(15~20%)和内上象限(12~15%)。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楚,活动度差。因多无自觉症状,肿块常是病人在无意中(如洗澡、更衣)发现的。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刺激和乳头溢液。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体征。如癌组织累及连接腺体与皮肤的cooper氏韧带,使之收缩并失去弹性,可导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因侵及乳管使之收缩,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深部的肿瘤可因侵入乳管而使乳头内陷。癌肿较大者,可使整个乳房组织收缩,肿块明显凸出。癌肿继续增长,表面皮肤可因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而引起局部淋巴水肿,由于皮肤在毛囊处与皮下组织连接紧密,淋巴水肿部位可见毛囊处出现很多点状凹陷,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这此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乳癌发展至晚期,表面皮肤受侵犯,可出现皮肤硬结,甚者皮肤破溃形成溃疡,此种恶性溃汤易出血,伴有恶臭,经久不愈,边缘外翻似菜花状。癌肿向深层侵犯,可侵入胸筋膜、胸肌,致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乳癌的淋巴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初为散在、无痛、质硬,数目较少,可被推动;以后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增多,互相粘连成团,与皮肤或腋窝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如腋窝主要淋巴管被癌细胞栓塞,可出现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胸骨旁淋巴结位置较深,通常要在手术中探查时才能确定有无转移。晚期,锁骨上淋巴结亦肿大、变硬。少数病人可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乳癌的远处转移,至肺时,可出现胸痛气促、胸水等;椎骨转移时,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肝转移时,可出现黄疸、肝肿大等。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形式的乳癌(如炎性乳癌乳头湿疹样癌),其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一般乳癌有所不同。
炎性乳癌并不多见,一般发生在青年妇女,尤其是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此型癌发展迅速,病程凶险,可在短期内迅速侵及整个乳房,患乳淋巴管内充满癌细胞栓子。临床特征是患乳明显增大,皮肤充血、发红、发热犹如急性炎症。触诊扪及整个乳房肿大发硬,无明显局限性肿块。癌细胞转移早且广,对侧乳房亦常被侵及。预后极差,病人常在发病后数月内死亡。
乳头湿疹样癌很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原发病灶在乳头区的大乳管内,逐步移行至乳头皮肤。初期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呈变性湿疹样改变,乳头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潮湿,有时覆有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揭掉痂皮又出现糜烂面。病变皮肤发硬,边界尚清。随病变发展,可出现乳头凹陷、破损。淋巴结转移出现很晚。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乳癌乳房肿块中所占比例很大,加之不少良性肿块也有恶变的可能,故对女性乳房肿块应倍加警惕,仔细检查,以防漏诊或误诊。在检诊病情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1)有重要意义的病史述及;(2)肿块的性质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3)有特定意义的局部或全身体征;(4)区域淋巴结的情况等。对于起源于良性病变的癌肿,临床表现和体征在早期易被掩盖或混淆,应特别注意鉴别(表2-1)。对于性质待定而高度可疑癌肿的乳房肿块,活组织检查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表2-1 几种常见乳房肿块的鉴别

纤维腺瘤乳房囊性增生病乳癌肉瘤结核
年龄20-2525-4040-60中年妇女20-40
病程缓慢缓慢缓慢
疼痛周期性疼痛较明显
肿块数目常为单个多数成串常为单个单个不定
肿块边界清楚不清不清清楚不清
移动度不受限不受限受限不受限受限
转移性病多见于局部淋巴结转移
脓肿形成可有冷脓肿

乳癌的临床分期,旨在表达乳癌发展的不同程度和阶段;以便有依据地选择治疗措施和概略地估计预后。目前国内比较经典的外科教科书仍大都沿用1959年全国肿瘤学术座谈会的建议,将乳癌分成下列四期:
第一期,癌瘤完全位于乳房组织内,其直径不超过3厘米,与皮肤无粘连。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第二期:癌瘤直径不超过5厘米,尚能推动,与覆盖的皮肤有粘连,同侧腋窝有数个散在而能推动的淋巴结。
第三期:癌瘤直径超过5厘米,与覆盖的皮肤有广泛的粘连,且常形成溃疡;或癌瘤底部与筋膜、胸肌有粘连。同侧腋窝或锁骨下有一连串融合成块的淋巴结,但尚可推动。胸骨旁淋巴结有转移者亦属此期。
第四期:癌瘤广泛地扩散至皮肤,或与胸肌、胸壁固定。同侧腋窝的淋巴结块已经固定,或呈广泛的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或对侧腋窝)。有远处转移者亦属此期。
必须指出,以上分期仅凭术前检查的结果为依据,实际上并不完全可靠,应结合手术后不同区域淋巴结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校正,才能较可靠地分析疗效和估计预后。
我国于1978年12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乳腺癌临床与基础理论工作座谈会,正式推荐使用国际抗癌协会1872年修订的乳腺癌临床分期法,简称国际分期法。在国际上已被世界各国的临床工作者普遍接受,并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和学术交流中统一规范化使用。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tnm国际分期法:它是国际抗癌协会提出的。1969年和1972年两次修订,t(原发癌瘤)、n(局部淋巴结)、m(远处转移)三个字母的右下角可再附加0、1、2、3、4等数字以表示其变化的程度和某一癌瘤的目前临床情况。
t[xb]0[/xb]:乳腺内无或未触及癌瘤。
t[xb]1[/xb]:癌瘤直径≤2cm,无乳头内陷,无皮肤粘连、无胸大肌和胸壁粘连。
t[xb]2[/xb]:癌瘤直径≤5cm,可有轻度的皮肤粘连和乳头内陷,但无胸大肌和胸壁粘连。
t[xb]3[/xb]:癌瘤直径>5cm,皮肤明显粘连。
t[xb]4[/xb]:癌瘤直接侵犯胸壁和皮肤。
t[xb]4a[/xb]:癌瘤固定于胸壁。
t[xb]4b[/xb]:患侧乳腺出现桔皮样水肿溃疡或有卫星结节
t[xb]4c[/xb]:兼有t[xb]4a[/xb]和t[xb]4b[/xb]两种乳腺病理改变。
t[xb]4d[/xb]:炎性乳癌
n[xb]0[/xb]: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n[xb]1[/xb]:同侧腋窝触及淋巴结,直径≤2cm。
n[xb]2[/xb]:同侧腋窝淋巴结直径>2cm,融合成块或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
n[xb]3[/xb]: 同侧锁骨下或锁骨上有可能触及的淋巴结;上肢水肿
n[xb]1a[/xb]:可触及淋巴结但估计没有癌转移。
n[xb]1b[/xb]:可触及淋巴结并有癌转移。
n[xb]1(+)[/xb]:未触及的淋巴结中已有癌转移。
n[xb]1(-)[/xb]:触及到的淋巴结中无癌转移。
m[xb]0[/xb]:无远处转移。
m[xb]1[/xb]:有远处转移。
m[xb]1a[/xb]:癌组织侵犯整个乳腺皮肤。
m[xb]1b[/xb]:对侧腋淋巴结及对侧乳腺受累。
m[xb]1c[/xb]:x线或临床证实有肝、骨、肺、胸膜转移。
根据以上标准,乳癌在临床上可分成5个期。
tis:乳腺非浸润癌。
浸润癌又分为4个期:
Ⅰ期: t[xb]1[/xb]n[xb]0[/xb]m[xb]0[/xb]
t[xb]1[/xb]n[xb]1am0[/xb]
t[xb]0[/xb]n[xb]1b[/xb]m[xb]0[/xb]
t[xb]1[/xb]n[xb]1b[/xb]m[xb]0[/xb]
Ⅱ期: t[xb]2[/xb]n[xb]0[/xb]m[xb]0[/xb]
t[xb]2[/xb]n[xb]1a[/xb]m[xb]0[/xb]
t[xb]2[/xb]n[xb]1b[/xb]m[xb]0[/xb]
t[xb]1-2[/xb][xb]、[/xb]n[xb]2[/xb][xb]-[/xb][xb]3[/xb]、m[xb]0[/xb]
Ⅲ期:
t[xb]3[/xb][xb]-[/xb][xb]4[/xb]、n[xb]0[/xb][xb]-[/xb][xb]3[/xb]、m[xb]0[/xb]
Ⅳ期: t[xb]1[/xb][xb]-[/xb][xb]4[/xb]、n[xb]0[/xb][xb]-[/xb][xb]3[/xb]、m[xb]1[/xb]
简而言之:
Ⅰ期:癌肿<2cm,无腋淋巴转移。
Ⅱ期 :癌肿<5cm,已有腋淋巴转移。
Ⅲ期:凡癌组织有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或患侧上肢有水肿者。
Ⅳ期:凡癌组织发生远距离转移者。
(六)治疗: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措施较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目前大都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乳腺癌的手术疗法已有百年历史,目前仍是乳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对早期尚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癌疗效最为满意,据统计,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0%左右。关于乳腺癌的手术范围近年来有许多改进,亦存在很多的争议,目前倾向于尽量保留乳腺的小范围手术,并视病情采取综合治疗,以期减少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传统的乳癌根治术是将整个患侧乳房、胸大肌、胸小肌及同侧腋窝淋巴脂肪组织整块切除;由于位置在内侧象限的癌肿,胸骨旁淋巴结癌转移机率较大,因而产生了乳癌的扩大根治术式;即在根治术的基础上,切除患侧的第2~4肋软骨及相应的肋间肌,将胸廓内动、静脉及胸骨旁淋巴结链一并清除。大量的国内外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提示:乳腺癌根治切除或扩大根治切除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病人的五年或十年生存率,而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致残却是明显的;术后生存率及预后并不决定于手术方式,而与癌肿的生物学特性和机体的免疫反应,尤其是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为此,目前外科多采用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即将患乳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近年国外学术界又新兴起了对早期乳癌施行保留乳腺的部分乳房切除术,术后辅以局限性放疗;有报导认为具有与改良根治性手术相同的效果。此术式目前国内尚未作为常规术式施行。在我国,根据近年出版的《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乳腺癌的治疗,无论选用何种术式,都必须严格掌握以根治为主,保留功能及外形为辅的原则。鉴于上述原则,有关乳癌术式的选择,以下方案可作为一般临床参考:根据临床分期,对于Ⅰ期和Ⅱ期尚无淋巴结肿大者,可采用改良根治切除术,术后根据有无淋巴结癌转移,决定是否加用放射治疗。对于Ⅱ期晚及Ⅲ期乳癌,可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及范围,决定是否加用放疗和化疗,对于Ⅲ期晚的乳癌;或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合并其它疾病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者;或局部病灶晚期破溃、出血者,可选择患乳单纯切除的姑息性手术,术后可配合放疗或化疗。对于Ⅳ期乳癌则不宜施行手术,可根据情况采用内分泌药物、化学药物治疗,必要时辅以放射治疗。
2.放射治疗:通常用于手术后,以防止局部复发。如手术后证实已有淋巴结转移,应于术后2~3周,在锁骨上、胸骨旁或腋窝区等进行放射治疗。对于晚期乳癌的放射治疗,可使体缩小,有的甚至可使不宜手术的乳癌转移为可手术切除。对于孤立性的局部复发病灶,以及乳癌的骨骼转移灶均有一定的姑息性疗效。但对早期乳癌确无淋巴转移的病人,不必常规进行放射治疗,以免损害人体免疫功能。
3.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比化学治疗少,疗效较持久,凡不宜手术或放射治疗的原发晚期乳癌,雌激素受体测定阳性者,可单独或合并内分泌治疗。激素的效用与患者的年龄,特别是否已经绝经有很大关系,故所用药物及手段因月经情况而异。绝经前(或闭经后5年以内)患者的治疗:(1)去势疗法:包括手术去势(卵巢切除)和放射去势(x线照射卵巢);前者用于全身情况较好,急需内分泌治疗生效者,后者用于全身情况差,难于耐受手术者。(2)激素药物疗法:丙酸睾丸酮,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连用5次后,减为每周3次,视症状缓解情况及全身反应。可减量使用,持续4个月左右,如用药6周无效,可停用;二甲睾酮,为睾丸酮的衍生物,作用较丙酸睾丸酮强2.5倍,可供口服,150~300毫克/日;三苯氧胺,20毫克口服,1次/日。对于绝经后(闭经5年以上)患者的治疗,根据需要,选用以下药物:三苯氧胺10毫克口服,2次/日;乙烯雌酚1~2毫克口服,3次/日。
4.化学药物治疗:对乳癌病人的大量长期随访发现,凡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虽经手术后放疗,五年内仍有2/3的病人出现癌复发。若受侵犯的淋巴结达到或超过4个,则复发率更高;从而提示大多数病人在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时,实际上已有血运性播散存在。因此,化学药物抗癌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5-氟脲嘧啶,500毫克静滴,隔日1次,10克为一个疗程;噻替哌,10毫克,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200~300毫克为一个疗程。近年多采用联合用药,如cmf化疗方案,即环磷酰胺、氨甲喋呤、5-氟脲嘧啶,一般可降低术后复发率40%左右,但要求连续应用5~6个疗程,旨在癌细胞的不同增殖周期予以杀灭。
化疗期间应经常检查肝功能和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降至3000/mm[sb]3[/sb]以下,应延长间隔时间,必要时甚至停药。

乳房癌在美国妇女中是癌症死亡的第二个主要原因,估计1997年美国有44190死亡,(290男性,43900女性)而卵巢癌乳房癌死亡得少,但仍是所有女性癌症的4%,对这两种类型癌症,存在清楚的遗传联系。
1994年,两个乳房癌基因得到论证,第17条染色体上的brca1和在第13条染色体上的brca2。在患者在各自携带brca1或brca2突变时,在他们生命的某一刻被诊断出患有乳房癌和卵巢癌的危险。直到最近还不清楚这些基因是什么功能,直到对有关酵母蛋白质的研究才展现出它们的正常作用:它们参与修复受诱导辐射而受损害的双螺旋dna,这就是为什么在brca1或brca2突变后不再起修复作用的道理,使dna复制造成更大偏差有利癌症生长。
尽管减少死亡率的最佳选择是通过早期检测(普查brca1和brca2还未推荐),然而,去寻找抗癌药的新战略不断被开发。称之为“合成致死筛选”最新方法在酵母菌和果绳组织中寻找新药靶点,最近在酵母中研究的同样方法帮助验证brca1和brca2的功能,这就是在许多动物器官中研究治疗的药物也能应用于人类的想法。
[imgz]jiyinyujibing002.gif[alt]在第十七条染色体上brca1基因突变表达[/alt][/img]
图示:在第十七条染色体上brca1基因突变表达
[imgz]jiyinyujibing003.gif[alt]在第13 条染色体上 brca 2基因突变表达[/alt][/img]
图示:在第13 条染色体上 brca 2基因突变表达

(一)概述
乳房疾病乳癌(breastcancer)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疾病。根据肿瘤病理资料统计乳癌的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而且发病率逐渐增高,已超过宫颈癌,成为妇科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乳腺癌发病以40~60岁居多,及绝经期前后的妇女。文献报道雌激素的活性对乳癌发生起一定作用。月经过早来潮或绝经期愈晚的妇女患乳癌的机率较高。
1.病理发生于乳腺小叶的有非浸润性小叶癌即小叶原位癌和浸润性小叶癌。前者基底膜完整,仅发病于小叶内,临床特征无转移;后者癌细胞已突破小叶基底膜,有少部分转移特征。
(1)较大导管癌此型包括:①腺癌;组织学特征为管样结构,没有基底膜,临床特征是晚浸润、晚转移、恶性低;②管内癌:晚转移,常局限在一处;③粉刺癌:扩张的管腔内充满癌细胞、中央区癌细胞坏死显著;④乳头状癌:癌细胞表现呈乳头状突向扩张管腔;⑤湿疹样癌paget病);乳头导管的鳞状上皮癌,癌细胞在乳头乳晕的表皮深层浸润。临床特点是乳头乳晕湿疹样病变转移晚;⑥粘液癌:组织特征是分化较好、分泌粘液、较晚转移。
(2)末梢导管癌即小叶内导管癌共分3型:①髓样实体癌:组织学特征是癌细胞多,形成巨片,间质少,临床特点为癌块体积大,晚期溃破,是发生率最高的癌肿;②单纯实体癌:又名硬癌,组织学特征是癌细胞少,间质多,向外伸延浸润,临床特征为癌块收缩,体积小,晚期皮内扩散;③弥散型癌即炎性癌:癌细胞组织学特征呈多形和异型,弥散性生长,其临床特征为迅速皮内扩散,皮肤红肿。综上所述,在诸多组织学分型中,以末梢导管髓样癌及单纯实体癌发病最高。
乳癌主要经淋巴和血液途径扩散,转移,此外乳腺癌细胞在乳房内沿着淋巴网向深部蔓延至胸肌筋膜,也向皮肤或直接浸润性扩散。进一步沿着外侧的淋巴途径,侵入同侧的腋窝和锁骨下淋巴结,继而至锁骨上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是阻止癌细胞侵入静脉最后的淋巴结,在锁骨上淋巴结已被侵犯,则癌细胞经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侵入静脉的可能性较大。在内侧淋巴径路,癌细胞侵入胸骨旁淋巴结,特别当癌肿位于乳房中央区和内侧时,胸骨旁淋巴结阻止癌细胞扩散的能力远不及腋窝和锁骨下淋巴结。因而癌细胞由胸导管或右淋巴管侵入静脉的可能性极大。由此表明,胸骨旁淋巴结被癌细胞侵犯及乳癌位于乳房中央区和内侧者一般预后较差。癌细胞亦可直接侵入静脉腔内而转移远处。常受侵犯的器官是肺、骨骼及肝脏。受侵犯骨骼中以椎骨、盆骨、股骨等处的转移最多见。
2.临床表现 早期乳癌无痛、呈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很平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易被推动。常由病人无意中发现,如在洗澡时发觉。由于乳癌早期无任何自觉症状,很多病人又不知其严重性,以致治疗较晚。
乳房内癌灶逐渐增大使cooper韧带受侵,使之收缩。因此,肿块处皮肤常有凹陷,为早期乳癌常有的征象。癌块继续发展常使乳房缩小、变硬、乳头抬高,乳管受牵拉而内缩。髓样癌可在数月显增大,隆起。腋淋巴结肿大而硬,起初散在,可被推动,渐渐增多,连接成硬块,并与深部组织及皮肤发生粘连。
到晚期,乳癌侵入胸筋膜并与之固定后乳房即不能被推动。乳癌与皮肤有广泛粘连时可因淋巴滞留而发生水肿。皮肤受侵时常呈“桔皮样”外形。溃破的皮肤溃疡常有恶臭及容易出血。锁骨上淋巴结、腋淋巴结肿大,变硬。癌细胞扩散堵塞使淋巴结变硬压迫腋静脉,则引起该侧手臂青紫及水肿。骨骼受侵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病情发展、最后病人恶病质,消瘦无力、贫血发热、以至死亡。未治疗的乳癌病程长短不一,一般为38~40个月。
临床上按乳癌发展程度不同将乳癌分四期:①第一期;癌肿完全位于乳腺组织内,直径不超过3cm,与皮肤无粘连。无腋淋巴结转移。②第二期;癌肿不超过5cm,尚能活动,与皮肤有粘连。(作者偶遇1女患者,左乳导管癌肿大5cm,与皮肤无粘连,也无基底胸大肌筋膜粘连,能自由推动。也未见锁骨上淋巴结及腋下淋巴结转移,手术后观察疗效满意,随访患者至今已3年余,身体情况良好,无转移及复发)。同侧腋窝有数个散在而能活动的淋巴结。③第三期;癌肿直径超过5cm,与皮肤有广泛粘连,而且常形成溃疡或癌肿底部与筋膜、胸肌有粘连。同侧腋窝有一连串融合成块的淋巴结,但尚能活动。胸骨旁淋巴结有转移者亦属第三期改变;④第四期;癌肿广泛地扩散至皮肤及与胸肌、胸壁固定。同侧腋窝的淋巴结块已经固定,或呈广泛的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或对侧腋窝)。常有远处转移。
3.诊断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可作出对肿瘤的诊断,但应加以区别。乳癌早期乳房纤维瘤乳房囊肿等相鉴别。纤维瘤为圆形或卵圆形,肿瘤面光滑,手检查可触摸到一圆形而又光滑的肿块,活动度大;乳房囊肿固定为圆形肿块,双手检查有囊性感。早期乳癌虽然肿块体积小,也能移动,但手检可觉肿瘤与周边组织粘连,分界不清,无纤维瘤光滑而呈圆形似的感觉。与皮肤粘连或与基底胸肌筋膜粘连的通过体格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对于进行乳房肿瘤的检查,不论良性、恶性,其早期的主要区别在于肿瘤是否光滑及与周围皮肤有否粘连。早期乳癌虽能推移,但无纤维瘤的典型特征,结合多项临床表现可确诊。
如果对乳癌未能明确诊断,采用热象检查、x线检查、b型超声检查及针吸细胞学检查和切除组织学检查(活检)即可诊断。近几年应用红外乳腺扫描仪检查,对早期发现乳癌有重要意义。其特点是无创伤,诊断阳性率高,可达90%以上,深受患者欢迎。活检诊断是最可靠的,缺点在于必须切开皮肤。
(二)激光术前准备
激光手术前根据乳腺癌分类、部位、有无腋窝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行何种手术术式准备辅助器械。作单纯乳房切除术(无淋巴结转移)用基本器械内的部分辅助手术即可行;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性切除术用骨中器械。整个手术自始至终严格无菌操作,一切按手术室要求进行。第一术者、第二术者及上台人员必须洗手后用75%乙醇或2‰新洁尔灭泡手5分~10分钟后方能上手术台。严格无菌激光手术的意义在于病人无论行根治术或单纯乳房切除术后防止和降低病人感染率的发生很重要,尤其是乳癌扩大根治术后。
手术前应对病人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肝功、肾功及心电图检查等,如血色素低下者,作好术前、术中、术后的补血准备;合并有心、肺疾病时,先改善心功能、控制肺感染等,再进行激光手术。
手术用30w co2激光及nd:yag激光。前者使用功率25w、聚焦、或根据手术切割随时调节输出激光功率;后者常用功率50w,光纤刀头削去外保护层3mm。用特制外套柄保护,外套刀柄必须术前消毒,临床手术时套上固定。光纤80cm长活动部分用5%碘酊消毒,再用75%乙醇脱碘备用。或自制80cm长袋与co2激光刀头外套一起与敷料打包消毒备用,临手术时再罩上。但光刀以乙醇先消毒为好。
(三)激光手术
乳癌手术的疗效主要在于早发现和早治疗。早期发现治疗者其10年后生存率较高,甚至彻底根治。肿瘤2、3期手术治疗,淋巴结转移比无淋巴结转移疗效差。4期乳癌手术切除术后病人虽不能完全彻底根治,但能大大延缓生命。目前治疗乳癌的主要方法仍然是早期施行根治性切除。再结合放疗、化疗及内分泌等辅助治疗、疗效会更好。
激光手术的操作方式与外科常规手术基本相同。由于激光手术的优点在于手术切口无渗血,创口干净,光刀切割组织时病人失血少、而且光刀切口的肿瘤细胞无存活,同样的根治术,在行淋巴清扫术中干净。术中病人体液丢失少,术后恢复较快,在支持治疗中可减少使用血液制品等,因而病人经激光术后疗效很好。激光手术也有选择适应症,对于乳房及周围有多数转移性皮肤结节乳房及周围有广泛皮肤水肿,癌肿广泛地固定于胸壁,患病侧手臂水肿,腋淋巴结块大于乳房癌块及与深部组织粘连紧密,锁骨上淋巴结已转移等,如肺、肝的远处转移,炎性癌等不可手术,可选择放、化疗及内分泌药物治疗。
激光手术治疗方法多样,既可按传统切口行根治术,也可把光刀行微切口进入对肿瘤作光切,使肿瘤自然坏死切除。后者优点在于对肿瘤做周边切割时损伤组织小,失血少,其疗效在术后远期观察不亚于传统的很多术式、远期生存率与其它手术方式相差不同。根据肿瘤病人术后具体情况分析,除早期诊断治疗外,手术对病人的干扰对术后恢复有很大影响,手术在作局部处理后可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力,对术后远期疗效有极重要的意义。因而,作者结合应用多种方法实施乳癌的治疗,对促进恢复及远期生存率有积极的意义。有资料证明,扩大的乳癌根治切除术,术后不加放射治疗的五年存活率,并不比单纯乳房切除术加放射治疗要好一些。大量资料证实,局部淋巴结转移的事实本身对预后所起的作用,远不如以下三个因素或其中2个因素的综合来得重要。这些因素为:第一,原发癌的分化程度;第二,原发癌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的范围;第三,局部淋巴结窦的组织细胞增生程度。其中原发癌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局部淋巴窦的组织细胞增生均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反应,反应越明显的预后比较好。因而乳癌的术后预后既决定于手术方法,也决定于癌肿的分化程度和机体的免疫反应。所以,近些年来有人主张应该选用单纯乳房切除术或简化根治性激光切除术,必要时术后加放射治疗。从原则上建议采用以下新的治疗方案:第一期乳癌,简化根治切除术。如果腋淋巴结病理检查证实无转移,不需行放射治疗和任何预防复发的措施;第二期乳癌,简化根治切除术。如果腋淋巴结有转移,术后加行锁骨上区和胸骨旁区的放射治疗;第三、四期乳癌,仍同前术,大量资料证明,简化根治切除术时保留胸肌,对腋淋巴结的清除没有影响,其局部复发率并不高于根治切除术,10年的逐年生存率也无差别。
有的观点认为,对早期乳癌究竟采取何种手术,应该结合该地区的具体医疗条件其中包括手术技术和放射治疗条件,以及病人年龄和一般情况等,全面考虑,加以选择。无放射治疗,对早期乳癌,特别对较大、较深的癌和较小的乳房以根治性切除术为宜,对位于内侧及中央区的乳癌应争取扩大根治切除术;对年龄大、癌肿小、腋窝内未扪及有淋巴结转移肿大的病人可考虑行简化根治切除术。激光手术切除乳癌,不论简化根治术或非简化扩大根治术,手术自始至终以激光切割分离。由于切割分离中激光产生热量在40度左右或略高些,不但可减少体液丢失,而且对周围可凝的癌细胞有直接破坏作用,据资料记载40度温度即可杀死癌细胞,而正常组织细胞不受任何影响,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1.手术方式
(1)单纯乳房切除术麻醉选择肋间神经阻滞麻醉或者局麻。
患者仰卧位,患侧上肢外展90度。以乳头为中心,在第2肋至第6肋之间,作一个从外上向内下斜行的梭形切口。手术用激光直接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乳癌病员切口距肿瘤4cm,提起内侧缘皮肤,用光刀分离皮下脂肪,上下端切口达2~6肋水平,内侧达胸骨缘。激光切割时速度稍慢行进,对明显出血点,用nd:yag光刀快速插入止血或co2激光点数下止血,切割后整齐,不要切成齿形。对大血管(2cm以上动脉)钳夹后止血。然后将外侧缘皮肤分离到腋前线,使整个乳房组织显露出来。手术自上而下地将整块乳房沿胸肌肌膜面用nd:yag或co2激光从胸壁上直接分离切除,手术中除2mm以上大血管需予以结扎,切断止血外,一般血管(2mm以下)用激光即可容易止血。手术操作得当,创面出血极微。整个切下乳房后用热盐水纱布清洗创面激光切割产生的黑色炭化组织。检查无出血时,用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切口。切口下方放橡皮片或半片橡皮管引流。切口用纱布,棉垫加压包扎。
(2)乳癌激光根治切除术 该术式由于手术难度比单纯乳房切除复杂,因而应选择高位持续硬膜麻醉或全麻。
患者仰卧位,病侧肩部稍垫高,上肢外展,激光切口距肿瘤边缘的健康皮肤约5cm处或3cm处,可按传统方法用龙胆紫画一梭形切口,上端位于胸大肌和锁骨之间,下端达肋弓下缘,激光刀先切开此梭形切口的内侧皮肤,用组织钳夹住皮肤边缘,平行提起,激光于皮肤下脂肪组织层向周围作分离。分离皮瓣上至锁骨,下至腹直肌前鞘,内侧达胸骨缘。在行激光分离时光刀运行稍慢,这样就能将2mm以下的动脉血管封闭止血,对出血点小的可用co2激光点状止血,较大血管出血时用nd:yag激光刀插入出血的血管内激光止血,稍作压迫出血即可停止。或出血较大血管用钳夹结扎或缝扎止血。清除创面血液,由于co2激光容易被血红蛋白吸收,故用co2激光分离时创面干净而便于光切割。nd:yag无此现象。然后再用激光切开梭形切口的外侧皮肤,同法将皮瓣分离到腋窝上方和背阔肌前缘。
将皮瓣分离后,激光在切口上端将锁骨下方胸大肌浅面的脂肪组织剥离开,在胸大肌和三角肌的肌间沟找到头静脉,用橡皮妥加保护避免损伤。术者用食指从胸大肌外缘纯性向内侧分离,将靠近头静脉的胸大肌纤维保留少许以保护头静脉,再将胸大肌腱分离到肱骨大结节处,切断该肌肌腱。贴近锁骨下缘,切断附着于锁骨上的胸大肌。激光切断并结扎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前神经的分支。将激光切断的胸大肌向下内方牵引开。大胸大肌下面,用手指探查到胸小肌,激光切开胸小肌筋膜后,于贴近肩胛骨喙突处钳夹,激光切断。牵开已经切断的胸大、小肌,显露出锁骨下区的喙锁胸筋膜腋窝的脂肪组织,此时用手指触探腋动脉搏动。在动脉的外上方为臂丛,内下方为腋静脉,小心提起腋动、静脉的血管鞘膜,低功率聚焦切开筋膜后,仔细地解剖出腋静脉。在腋静脉下段的胸外侧及胸长、短静脉等分支较小的蚊式钳靠近至干处夹住后激光切断结扎。操作时注意腋动脉位于腋静脉的上后方。而且在动、静脉之间,前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有尺神经,静脉的内侧有臂内侧皮神经,均应避免损伤。用nd:yag激光光头接触式仔细地从腋静脉周围向下 剥离腋窝部及锁骨下区的脂肪组织,筋膜及淋巴结(使用功率调到15~20w),尽量使其清除干净,向后下方直至背阔前缘为止。注意在腋窝内的淋巴结紧靠腋静脉排列,如果粘连甚紧时,可将激光刀头后缩至光刀柄针面内。柄的斜面于静脉壁外,斜面内光刀朝向淋巴结分离,注意不可伤及该静脉。遇明显扩大的淋巴管必须结扎,防术后发生淋巴瘘。手术中对脂肪块不能用力牵拉,并注意勿损伤胸壁外侧的胸长神经及胸背神经,以免术后前锯肌和背阔肌发生萎缩。
激光分离切除腋窝内的脂肪、淋巴结出血极少、或无血渗出不必进行止血。但在手术中必须保护神经和大血管。术者持激光刀头切断胸肌在肋骨面的附着点,即能整块地将乳房、胸大肌、胸小肌、腋窝的脂肪及淋巴结连同部分腹直肌前鞘从胸前壁切除。但是在胸骨外缘处有乳房动脉的穿通支穿出、先钳夹、光刀切断、结扎,以免其缩回胸廓内止血困难。如遇此情况发生,光刀直接插入胸廓内动脉,连续输出激光3~5秒(功率20~30w),退出光刀后用止血钳夹棉球压迫1分钟即可彻底止血。手术创面无出血后,用盐水清洗干净激光切除时产生的炭化组织。在腋窝、胸前各放置一根多孔的橡皮软管引流,管内的另一端从腋中线附近戳口穿出。切口两侧皮瓣用组织钳拉拢后,用丝线间断缝合,如皮肤缺损大,缝合困难时可从两侧大腿内侧取中厚皮片,行游离植皮植皮时,先修剪激光切口边缘,由于激光切口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已全部封闭,无血液流出不作切口边缘修整植皮不易成活,特别是圆周率的切口。不行植皮时,激光切口直接缝合均可。引流管外口连接于“y”型玻璃管上,用负压吸引。
(3)乳癌姑息性nd:yag激光手术法 即晚期乳癌内高温治疗。本术式主要用于晚期肿瘤患者。同时也可用于体质衰弱患者。激光治疗按无菌操作,丝毫不得马虎。由于整个手术是在不切开皮肤的情况下将nd:yag激光刀送入乳腺内行肿瘤周边切割,终断供给肿瘤组织的血循环及淋巴循环,使肿瘤自然死亡。手术中激光产生的热效应足以使肿瘤细胞无存活。术后2周或3周纤维组织修复缺损。
患者手术时取仰卧位,病侧上肢外展90°,手术区消毒铺敷。在肿瘤与正常组织分界处注射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光刀(不上手术柄)插入肿瘤边缘,输出高功率激光对肿瘤进行密闭式切割,肿瘤光切必须360°,每次间隔点之间插入为2~3mm。先作完周边后再将光刀平行于基底部插入,作底部血液及淋巴液供应终断,皮肤被肿瘤细胞侵犯,激光刀对肿瘤进行切割但不必把体剥离,对每一点可疑癌变区域,用光纤插入进行高温治疗,直至病灶彻底为止。本术式主要优点在于安全、有效,不论手术对象体质好坏及肿瘤大小,一般半小时即可能完成手术,失血少。手术后2周内肿瘤细胞坏死液化脱落排出,如皮肤受侵犯激光术后也同样坏死脱落。皮肤未受侵犯时可直接作一梭形切口,以便术后作为脱落肿瘤液排出的引流道。肿瘤在坏死脱落的过程中机体自然逐步修复,整个过程为边修复边脱落,约3周基本修复完毕。较大肿瘤激光术后修复约4周。由于激光切割时供给肿瘤的血液及淋巴回流径路均已被切断,故无术中转移发生,加之激光切割时的高温作用,足以将肿瘤细胞彻底杀死,因而整个手术比较安全有效,是姑息性治疗的最佳方法,很受患者欢迎。
(四)术后处理
术后将患侧上肢略垫高,保持外展姿势。患肢尽早开始活动,预防发生水肿。引流管24~48小时内拔出,如行乳癌扩大性根治切除术者,引流管于48~72小时内拔出。皮肤缝线10天后拆除。根据具体情况给病人施以术后的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及内分泌治疗。
术后病人给予支持治疗,抗生素治疗7~10天,在支持治疗中,原则上改善病人机体免疫力,及抗感染治疗。
在激光手术后定期检查更换敷料,观察引流条流出分泌物,作好相应处理。病人饮食应多样化,既富于营养又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改善肠胃功能。
术后除考虑放化疗外,可考虑行光动力治疗,按每公斤数量由静脉输入血卟啉或叶绿素,24~48小时用大功率he-ne激光或氩离子激光照射,对术后有预防性治疗作用。光纤可在无菌术下直接插入病人皮下组织进行全封闭式照射,每次照射时间及剂量视病变而定。

乳腺癌根据发生癌变的组织种类和扩散程度来分类。癌可以发生在乳腺导管、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不同类型的乳腺癌病程不同。根据癌是如何发生、发展和治疗的相似性来划分为某一类型的癌。有的癌生长很慢,只有长到很大时才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转移)。另一些类型的癌,可能更具浸润性,生长和扩散都较快。同一类型的癌,对不同的妇女发展过程也可能不相同。只有在收集了患者的病史并进行全面的检查之后,才有可能来讨论适合该患者的具体处理措施。
原位癌是指某一位置的早期癌,没有危及和扩散到发生地以外的部位。在美国诊断的所有乳腺癌中,原位癌占15%以上。
乳腺癌大约90%发生在乳腺导管和腺体组织。乳腺导管原位癌,开始发生在导管壁上,常常在绝经期前后发生。通常是偶然间扪到一个肿块,也可能是在乳房x线照片上发现细砂粒状的小钙化点。不能扪到的原位癌,有时可以在乳腺导管造影时发现。造影能明确显示癌变在乳房内的位置,利于手术完全切除。如果只切除导管内的原位癌,大约有25%~35%的患者又可能再出现浸润癌,并常出现在同侧乳房
小叶原位癌,发生在乳腺组织,常在绝经前发病。不容易扪到,也很难在常规乳房x线照片上发现。经常是在为其他目的做乳房造影时偶然发现。患者中有25%~30%的人最终发展成为浸润癌,有时甚至在40年后才发生。可以在同侧乳房发生,也可在对侧乳房发生,或两侧都发生
乳腺浸润癌是可以扩散并破坏其他组织的乳腺癌,可以局限在患侧乳房,也可以转移、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大约80%的乳腺浸润癌是导管内癌,大约10%是小叶癌,两者的预后相似。少见的类型有;髓状癌、小管癌(发生于乳腺)预后较好。
【危险因素】
乳腺癌恐惧,来源于关于它危险性的错误信息和误解。例如,有一种说法“8个妇女中就有一个要患乳腺癌”。这是一种误解,这个数字来至较早以前的一个对从出生到95岁妇女的评估资料。它从理论上推测,每8个活到95岁的妇女中可能有一个会出现乳腺癌。但对年龄较轻的妇女来说,危险率是很低的。一个40岁的妇女,在下一年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1/1200,对某一个人来说,甚至这个数字也不确切,因为它是根据所有妇女的情况推算的,大多数人的危险性都较低,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有较高的危险率。
有较多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妇女,患病的可能性较大,她们应该采取预防措施,如定期进行乳房检查等。唯一证实对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有帮助的措施是:在50岁以后定期进行乳房x线摄影。最近有研究表明,有规律的锻炼身体,特别是在青春期和青年时期,以及尽可能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危险率。
【症状】
乳房疼痛,通常乳腺癌都应扪到肿块。但是,乳腺癌患者中大约有10%只有疼痛症状而未发现肿块。
最初,患者常常没有症状。最常见的第一个症状是发现一个与周围乳腺组织有明显区别的肿块,80%以上是患者自己扪到的。肿块发生的部位不固定,在乳房外上区域的肿块特别容易扪到,但那里的肿块不一定是癌。如果在一侧乳房扪到一个坚硬的、与周围组织明显不同的增厚区域或肿块,而另一侧乳房没有,可能是癌的信号。
在早期,用手指推压肿块,它可以在皮下自由活动,进一步发展,肿块可与胸壁或表面的皮肤粘连,不能移动,或不能与表面皮肤分离。皮肤出现水肿溃疡,肿块表面的皮肤凹陷,呈皮革样,除颜色外很像橘皮
炎性乳腺癌是一种很严重、但很少见的类型,看上去乳房像发炎,红肿、发热,但扪不到具体的肿块。
【筛查】
由于乳腺癌早期很少出现症状,筛查就显得特别重要,及早发现能增加治疗的成功率。
妇女定期进行自我检查,能在早期发现肿块,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虽然还没有证实自我检查能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或像定期乳房x线照片一样,发现了很多早期癌,但自我检查常常发现医生、护士未能扪到的较小肿块。这可能是因为反复自我检查,她们对自己的乳房更熟悉的缘故。早期发现肿瘤,更容易治疗,更有机会施行保留乳房肿瘤切除术,预后也较好。
乳腺癌发生和死亡危险率

年龄(岁)危险率(%)
10年内20年内30年内
发生率死亡率发生率死亡率发生率死亡率
300.40.12.00.64.31.2
401.60.53.91.17.12.0
502.40.75.71.69.02.6
603.61.07.12.09.12.6
704.11.26.51.97.12.0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年龄:年龄增大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约60%的乳腺癌发生在60岁以上的妇女。75岁以后危险率最大。
曾经患过乳腺癌:曾经患过原位或浸润乳腺癌的妇女,危险率最高,患侧乳房切除后,留下的一侧乳房发生癌变的危险率大约是每年0.5%~1%。
乳腺癌家庭史:乳腺癌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母亲、姐妹、女儿),危险率增加2~3倍。但患者的远亲(祖母、姨妈、表姐妹)危险率只稍有增加。即使在近亲中有乳腺癌患者的人,75岁前患病的可能性也不高于30%。
乳腺癌基因:最近在对单独的两组妇女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两种乳腺癌特有的基因。如果一个妇女有其中一个基因,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就很高。带有这种基因的妇女患乳腺癌,死亡率并不比不带基因者高。带这种基因的妇女,常常都有明显的家族史。有时三代之内,每代都可能有乳腺癌患者。因此,除了有明显家族史的妇女外,就不必在其他妇女中常规筛查此类基因。有乳腺癌的家族,患卵巢癌的发生率也可能增加。
曾经患过良性乳腺疾病:曾经患过良性乳腺疾病的妇女,只有在乳腺导管数量增加时,危险率有可能适当增高,而当活检发现异常组织(非典型增生)或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则可能有明显增加。
月经初潮在12岁以前,55岁以后绝经,30岁以后才首次怀孕或从未怀孕的妇女
前三项因素与危险性的关系是递增的,如月经初潮越早,危险性越大。月经初潮在12岁以前比在14岁以后患乳腺危险率要大2~4倍。然而,这些因素好像对乳腺癌危险率的影响较小。
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代替治疗
大多数研究表明使用口服避孕药与以后发生乳腺癌之间没有联系,除使用多年者外。绝经后用雌激素代替疗法10~20年,危险率可能稍有增加。雌激素和孕激素联合治疗危险率是否增加尚不肯定。
绝经后肥胖
绝经后肥胖的妇女,乳腺癌危险率有一定程度增加。但没有证据说明,某些特殊的饮食,如某些高脂饮食,对乳腺癌发生起作用。一些研究表明;肥胖妇女中,月经仍在来潮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不增高。
乳房检查是常规检查的一部分。医生要检查两侧乳房的形状、是否对称、有无凹陷、皮肤水肿、肿块和分泌物;检查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这是乳腺癌最早转移的部位。也要注意锁骨上淋巴结是否肿大。正常的淋巴结是扪不到的,能扪到的淋巴结,可能已经相当大。但不是癌,淋巴结也可能长大。
乳房x线摄影(用低剂量x线做乳房检查)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乳房x线摄影较为灵敏,能发现较早期的癌。但有时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需要更特殊的方法来证实检查结果。
每隔1~2年做一次乳房x线摄影,可能使50岁及50岁以上没有出现症状的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5%~35%。还没有研究表明,乳房x线摄影在降低50岁以下妇女乳腺癌死亡率上有作用。这可能与年轻妇女的乳腺癌较少见,缺乏足够的统计数据有关。目前认为年轻妇女进行乳房x线摄影还是有益的,但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很多专家建议:妇女定期的x线摄影应从40岁开始。美国癌症协会推荐,妇女从40岁开始做乳房x线摄影。虽然这只能发现很少数人的肿块,但这些照片可作为永久记录,为以后的检查提供很有价值的对照。美国癌症协会还推荐,妇女在40~49岁之间,每1~2年进行一次x线摄影,50岁以后,每年一次。对没有症状妇女进行的研究发现,乳房x线摄影,可以检查出约40%在体检时漏诊的患者。x线摄影也不是绝对可靠,它对乳腺癌的误诊率可高达15%,如果发现了乳腺癌的影像,应作活检来确诊。
乳腺癌的症状
这些症状并不一定意味着妇女患了乳腺癌,但是,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去医院就诊。
·出现与其他乳腺组织极为不同或不能活动的肿块
·不能移动的隆起
·皮肤出现皱褶或凹陷
·乳头周围皮肤呈鳞状
·乳房形状改变
·乳头向内凹陷
·乳头有分泌物,特别是血性分泌物
超声波扫描,不是乳腺癌常规筛查方法。在发现乳房肿块之后,可以用超声波扫描来鉴别肿块是囊肿还是实体。区别两者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任何症状,囊肿往往不一定需要治疗,而实体则需要进行活检,做进一步检查。
乳房温度记录法,是利用癌会引起温度变化的现象,通过测定温度来进行的一种检查方法。因为不准确,常常出现假阳性,因此,不用于发现和监测乳腺癌
如何进行乳房自我检查
1.站立在镜子前,观察乳房,通常两侧乳房大小稍有不同,观察乳房大小的变化和两个乳头的改变,例如内陷、溢液以及皮肤皱褶或凹陷等。
2.靠近镜子观察,双手紧抱在头后,双手压头部,这种姿势有助于使癌更趋明显,注意双侧乳房的形状和外观有无改变,特别是乳房下分。
3.双手牢牢地放在下腰部,稍微向镜子前倾。压下双肩并使双肘向前。再次观察形状和外观的变化。
下一步检查,很多妇女在淋浴时进行,因为在潮湿易滑的皮肤上,手容易移动。
4.抬高左臂。用右手3或4个手指的掌面探查整个左乳房。手指围着乳房画圆圈移动,从边缘开始逐渐朝乳头移动。轻柔但要扪实在,注意有无异常肿块皮下增厚,保证整个乳房检查到,也要检查乳房腋窝之间的区域。
5.轻轻挤左乳头,观察有无溢液(任何时候出现溢液,不管是否在乳房自我检查时发现,都应去看医生)。
抬高右臂,用左手对右乳房重复第4和第5步检查。
6.平卧,左肩下放一枕头或折叠毛巾,左臂过头。这种姿势乳房平坦,容易检查。右乳房也与上述姿势相同,保证两个乳房都得到检查。
妇女应每月按上述方法检查一次。对来月经的妇女最好在经期后2天或3天检查,因为此时乳房很少触痛或肿胀。绝经妇女可选择容易记住的任何一天,例如每月第一天。
[imgz]mokejiatingzhenliao198.gif[alt]乳房自我检查[/alt][/img]
[imgz]mokejiatingzhenliao199.gif[alt]乳房自我检查[/alt][/img]
【诊断】
当发现肿块可能有癌变时,应做活检。可用注射器带上针头穿刺肿块,吸取细胞,或手术切取小块肿块组织,或切除整个肿块送检。大多数都不必住院,常常只需要局部麻醉。
如果发现癌细胞,就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因为治疗要根据癌的特性来确定。检查癌是否有雌激素或孕激素受体,有雌激素受体的乳腺癌比没有受体的生长要慢。用阻断激素的药物可能有效。这种类型的癌在绝经后妇女中比年轻妇女更常见。
对活检标本进行显微镜下病理检查,确定这种癌是否容易扩散。如果癌主要是由更原始的细胞(未分化)或大量正在分裂的细胞构成,它的恶性程度就更高。
要根据癌的特征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是否巳扩散到淋巴结、皮肤、肝脏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如果癌肿已转移到腋下或锁骨上淋巴结,且淋巴结巳不活动或已与皮肤粘连,手术切除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应做胸部x线摄片、肝功能检查等,来明确癌肿转移的情况。如果癌肿较大,或有淋巴结长大,可做骨扫描,保存扫描图像,可用来与以后的扫描图像对比,了解病程的进展。
【治疗】
通常治疗是在对患者的全面情况作了分析之后开始,大约在取活检之后一周或更长一点时间。由于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增长速度、扩散倾向和对治疗的反应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常常使用联合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使用激素拮抗剂等。放射治疗可以杀灭肿瘤切除部位、周围组织及附近淋巴结的癌细胞。化学治疗(杀灭快速繁殖的肿瘤细胞抑制细胞增殖的化学药物)和激素拮抗药物(干扰支持癌细胞生长的激素功能的药物)用来抑制癌细胞在全身生长(见第166节)。患者通常要接受几种方法的联合治疗。
由于乳腺癌还有很多未知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对所有的乳腺癌有作用。医生对哪一种方法是最适宜的治疗,也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患者有权利知道目前对这种疾病巳经了解多少,还有多少仍不知道,以及全部治疗方案。然后患者可以提出哪些治疗能够接受,哪些不能接受。
医生应继续寻求改善患者预后的方法,因此,常常要求乳腺癌患者参与研究能增加存活率或提高生活质量的新联合疗法。
局限性乳腺癌治疗
乳腺癌手术
乳腺癌外科治疗有多种手术可供选择,包括全乳房切除术、乳腺肿块切除术及周围正常组织切除术。保留乳房手术的种类包括:肿块切除术,在切除肿块时,只切除少量周围正常组织;扩大切除术或部分乳房切除术,这类手术切除更多的周围正常组织;另外还有1/4乳房切除术,手术切除乳房的1/4。
[imgz]mokejiatingzhenliao200.gif[alt]乳腺癌手术[/alt][/img]
对于只局限于乳房的癌肿,几乎都选择手术切除,在确诊后立即施行,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多种多样,但最主要是决定切除整个乳房乳房全切术)还是只切除肿瘤和它周围的正常组织(乳房保留术)
乳房保留术 手术要尽可能保留乳房完整,它包括切除肿瘤及少量周围正常组织(肿瘤切除术);切除肿块和更多的周围正常组织(扩大切除术或乳房部分切除术);切除1/4乳房(1/4乳房切除术)。切除肿瘤和一些正常组织,能预防乳房复发癌。乳房全切术患者的存活率与乳房保留术加放射治疗患者的存活率至少在术后头20年是相同的。
乳房保留术加放射治疗的优点是能够保持体形,有美容的作用。然而,如果肿块在乳房内占的比例相对较大,这个优点就不复存在。因为,为了减少癌复发,必须切除一部分正常组织,肿瘤较大时,大部分乳房组织都将被切除。只有当肿块较小时,乳房保留术才较容易施行。大约有15%做过乳房保留术的妇女,切除的正常组织较少,甚至很难看出与未做手术乳房的差别。但术后乳房一般有些皱缩和外形改变。
乳房保留术后,一般都要进行放射治疗,其副作用常见的有皮肤发红、水泡等,持续时间不长且无痛。接受放射治疗的妇女中,有不到5%的人出现肋骨骨折,症状并不严重;大约有10%~20%的人治疗后出现轻度肺炎,持续3~6个月,活动时干咳和呼吸急促,最长可持续6周。
单纯乳房切除术 手术切除所有乳房组织,保留乳房下的全部胸肌和足以覆盖创面的皮肤。如果胸肌和乳房下组织保存完好,乳房重建就很容易进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常常用于治疗只在乳腺导管内广泛扩散的浸润癌。因为,如果用乳房保留术治疗这类癌,常常在乳房内复发。切除腋窝淋巴结,确定癌细胞是否已扩散到乳房以外。这种手术称为单纯乳房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或改良乳房根治术。术后接着进行放射治疗,大大减少了癌在胸壁或附近淋巴结复发的危险,但总存活率似乎并未提高,可能是由于身体其他部位已有未查觉的转移癌所致。单纯乳房切除术的患者与乳腺根治术患者的存活时间相似。乳房根治术要切除底部的胸肌和其他组织。
手术时取下的附近淋巴结或从淋巴结取下的组织标本,要送检查,确定预后。如果淋巴结没有发现癌细胞,该患者长期存活的可能性大得多。
乳腺癌淋巴结状况对存活率的影响
淋巴结状况10 年存活率10 年无症状存活率
无癌细胞> 80%> 70%
1~3 个淋巴结有癌约 40%~50%约 25~40%
4 个或更多淋巴结有癌约 25%~40%约 15%~30%

肿瘤的大小和淋巴结是否发现癌细胞,影响到如何使用化学治疗和抗激素药物。一些专家认为:肿块直径小于13mm,手术几乎能完全治愈癌症,可以不再需要其他治疗。如果肿块直径大于50mm,通常在手术后需要化疗。如果肿块直径在75mm以上,术前应先进行化疗。
患小叶原位癌,可以先密切观察,也可以立即切除双侧乳房。大多数医生不认为小叶原位癌是癌症,把它看成是乳腺癌最危险的信号。这种情况的妇女,只有大约25%~30%发展成乳腺浸润癌,而且很少死于乳腺癌。因此,许多妇女选择暂不治疗。如果选择治疗,可以减少患乳腺癌的危险。由于浸润癌不像小叶原位癌那样总是发生在一侧乳房的某一部位,因此,切除双侧乳房是必要的。如果患者要求乳房切除以外的其他治疗,他莫昔芬是常用的抗雌激素药物。对仍有月经的妇女,可以作卵巢切除术,但这种治疗是否很有效,或者比抗雌激素药物更有效,现尚不清楚。
患导管原位癌的妇女,在作单纯乳房切除术后,大多数都未有复发。很多患者只做了肿块切除术,有时也结合使用放射治疗,这类患者乳房发生其他癌的机会较多,但没有证据说明她们比单纯乳房切除术患者死于乳腺癌的可能性更大。
炎性乳腺癌的妇女,通常是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联合使用。
乳房重建乳房重建可用硅胶、盐水作为植入体。或从身体其他部位取组织植入。重建手术可在乳房切除的同时进行,这样,麻醉的时间长,还必须有普通外科医师和整形外科医师的密切配合。另一种方案是在以后再做乳房重建,这就需要第二次麻醉。
最近对硅胶植入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硅胶偶尔泄漏到囊外,植入体变硬,引起不适且魅力减少。此外,硅胶有时也可能进入血液。至于漏出的硅胶是否可能引起癌或狼疮等罕见的疾病,目前尚不清楚。现在很少有证据表明硅胶可以引起严重后果,但由于它有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硅胶植入体已经在减少使用,特别是对未患乳腺癌的妇女。
[imgz]mokejiatingzhenliao201.gif[alt]乳房重建[/alt][/img]
术后化学治疗和抗激素药物 化学治疗用来杀灭癌细胞,抗激素药物能干扰支持癌细胞生长的激素。通常是在乳房手术后立即开始使用,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大多数使用这类治疗的患者,可以推迟癌变复发和延长存活时间。一些用药的患者已经治愈,但还不能肯定就是药物的效果。几种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比只用单一的一种药物控制复发的效果更好。但只用药物,不用手术和放射治疗不能治愈乳腺癌
根据使用的药物不同,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疲倦、口腔溃疡或暂时性脱发等副作用。用奥丹西隆这类药物,可以大大减少呕吐。如果没有用药,在开始化疗后1~3天可反复出现呕吐,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和患者的反应。少数患者在用药的几个月内有可能出现感染或出血倾向。这些副作用,大多可以逐渐消除,但在接受化疗的患者中,约有1%~2%可以因感染或出血而危及生命。
他莫昔芬是一种抗雌激素药物,在乳房手术后使用,可使50岁以上患者诊断后头10年存活率增加大约20%~25%。他莫昔芬的化学性能与雌激素相似,起到某些雌激素代替疗法的作用(见第233节),如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但也能增加子宫癌的危险。他莫昔芬没有雌激素缓解绝经后阵发性潮热和改善阴道干涩的作用。
乳腺癌转移的治疗
乳腺癌可以转移到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肺、肝、骨、淋巴结、脑和皮肤。癌可以在第一次诊断治疗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在这些部位出现。如果癌已转移到一个部位,它就有可能已转移到其他部位,只是还未发现而已。
目前还不能治愈已转移到乳房之外的乳腺癌,但大多数患者至少可以存活2年以上。有的人甚至能活10年、20年。用药物加手术治疗可以延长一点存活时间,主要是用药物治疗。虽然要引起一些副作用,但通常能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考虑到:癌的生长是否受雌激素影响;第一次诊断治疗距今已有多长时间;有多少器官受累和患者是否已绝经等方面的问题。
癌已转移,但没有症状的患者,治疗常常没有效果,因此,药物治疗,特别是有明显副作用的药物治疗,应在出现症状(头痛其他不适)或癌症开始迅速恶化时再进行。
有疼痛或其他导致功能丧失的症状时,常用抗激素药物或化学治疗来抑制癌细胞在全身生长。但也有例外,如癌仅转移至骨的某一部位,没有发现有另外的转移灶,可能只需要对那个部位进行放射治疗。放疗对骨癌最有效,有时能控制癌症达几年之久。放射治疗对脑转移也很有效。
雌激素依赖癌,确诊2年以上,没有出现其他迹象或者没有立刻威胁生命的,治疗更常用抗激素药物而不是化疗药物。这类药物对40岁以上仍有月经的患者、雌激素水平较高的患者以及绝经5年以上的患者效果特别好,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由于他莫昔芬副作用很少,它常是首选的抗激素药物。另一种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用射线破坏卵巢,使雌激素分泌停止。
如果用抗激素药物后数月或数年,癌症又再扩散,可选用其他抗激素药物。氨鲁米特是一种抗雌激素药物,广泛用于疼痛性骨癌。因为氨鲁米特抑制机体产生皮质醇,通常要同时加用氢化可的松。最近有一些类似氨鲁米特、但不需要加氢化可的松的新药巳批准用于乳腺癌治疗,疗效与氨鲁米特相似。
最有效的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阿霉素、紫杉醇、去甲长春花碱、丝裂霉素等。除抗激素药物外,这些都是常用药物
生物反应调节剂有时也试用于乳腺癌治疗(见第163节),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等。这些制剂应在进行化学药物治疗之前,及早使用。但它们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肯定。

岁的妇女。其发病率在我国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
男性乳腺癌较少见,仅占全部乳癌的1%。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病毒感染、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因素有关。
中医多称本病为“乳石痈”、“妒乳”、“乳岩”等,尤以“乳岩”之名为常见。

高危对象: 
(1)30岁以上女性,特别是月经初潮在12岁以前,绝经期晚于55岁,月经不规则者;
(2)结婚以后没有生育,或30岁以后生育,或生育不哺乳、很少哺乳者;
(3)乳房发生异常变化、摸到肿块或皮肤增厚,与月经无关;
(4)反复乳头排液或有乳头糜烂,有压痛;
(5)一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检查方法: 应作仔细的乳房检查或乳房摄片,必要时作活检。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乳腺癌患者,其中54万为新发病数,每年约有50万死于本病。
我国乳腺癌发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为低,但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正在逐步上升,且城市比农村高,沿海比内地高。
上海市1989年恶性肿瘤登记资料中乳腺癌发病率已列为女性恶性肿瘤中的首位,并有增加趋势。当今,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乳腺癌其他癌症一样,它的病因迄今尚不清楚。人们只是根据临床分析、实验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虽然目前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会得乳腺癌,但却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一些发病的因素。了解这些知识,无疑对预防乳腺癌是会有好处的。
就目前来讲,一般认为可能与月经、生育状况、哺乳、乳房良性疾病体重乳腺癌家族史、激素、饮食以及放射线等因素有关。如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在月经初潮年龄早的妇女比初潮年龄迟的妇女为高;绝经年龄迟的较绝经年龄早的为高;或者也可以说,妇女一生中行经年数长的比行经年数短的为高;未婚者比已婚者为高;初次生育年龄在大于35岁者比小于35岁者为高;婚后不育者较有育者为高;生育后不哺乳的妇女比哺乳者为高;哺乳时间愈长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则愈低;以往曾有乳腺良性疾病史者亦可增高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并且认为,绝经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或者高脂肪饮食者,由于体内总脂肪量大,亦能增加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另外,激素的问题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凡能引起体内激素特别是雌性激素水平增高的因素都可能增加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比如环境和精神的影响、高脂肪饮食、雌激素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等。至于放射线作为致癌的因素亦早被人们所确认,特别对接受大剂量放射线的人。
当然,存有以上这些因素的妇女,是发生乳腺癌的高危险因素。但这不是绝对的,乳腺癌的发病是复杂和综合的因素。故可以针对以上一些因素,在人们生活的过程中加以适当注意。

综上简述,可提出以下一些发生乳腺癌的高危险因素:
(1)月经初潮年龄在12岁以前;
(2)绝经年龄在55岁或以上;
(3)未婚或婚后不育者;
(4)初次足月产年龄在30岁以上;
(5)初产前有多次流产史;
(6)生育后不哺乳或很少哺乳;
(7)有乳腺良性疾病史;
(8)有乳腺癌家族史或已患一侧乳腺癌者;
(9)体重有较明显增加者,特别在绝经后。
对高危对象应开展定期的乳房自我检查,并至少每年一次请专科医生检查。如果有任何异常感觉者均应及时就医。

一位妇女,特别在30岁以上并且有上述的“易感因素”者,要经常警惕发生乳腺癌的可能。
那么,乳腺癌究竟有什么表现呢?乳腺癌常见的临床症状有:
乳房肿块 是乳腺癌的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是病人自己无意中发现的。一般不痛,摸起来比较硬,外形不很规则,表面不太光整,边界不十分清楚。在早期时肿块较小,能被手指推动,活动性逐渐变小。如果癌瘤长在靠近皮肤,有时局部皮肤可以见到如“酒窝样”凹陷,皮下淋巴管受阻后,皮肤表面出现很多点状小凹陷,称为“桔皮征”。若癌瘤接近乳头,有的可使乳头回缩甚至固定。肿块向后浸及胸肌或胸壁时则逐渐变成固定。
疼痛 首先应当肯定乳房有疼痛感觉并不是乳腺癌所特有的和主要的病症。绝大多数乳腺癌早期阶段可无任何感觉。
但有一部分病人先是感觉乳房疼痛,多为隐痛或刺痛,又总是固定在某一部位。凡有这种症状者,应提高警惕,最好就医检查,暂时摸不到肿块,决不能否定乳腺癌的可能性,也应定期复查。
乳头溢液 不是乳腺癌所特有的,大多数乳腺癌病人是没有的。但可在一部分乳腺癌病人中出现,或者过去曾有过。有些先有乳房肿块,后出现乳头溢液,大多呈血性、浆液性或水样;有些先有溢液,后出现肿块;也有的只有溢液而始终摸不清有肿块。虽然在临床上大多数的乳头溢液是良性的,但一旦出现,也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一般来说,乳腺癌乳头溢液为单侧乳头、单孔、自动溢出。有乳头溢液者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其他 除上述症状外,乳房皮肤或乳头有时有不明原因的发痒或糜烂;一侧乳房表面发热感,特别在有肿块或乳房固定疼痛部位的表面;有的病人可先在腋窝出现肿块而乳房内并未摸及肿块等等,提醒人们保持警觉。
乳房自我检查(bse) 在了解到乳腺癌的高危险因素及其表现后,平时,人们如何去及早发现乳腺癌呢?用什么方法最好呢?除了去定期检查外,最好是每位适龄女性(一般指30岁以上)掌握和认识乳房自我检查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对及早发现乳腺癌有其积极的意义。上海已有初步研究资料表明,“乳房自我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发现从以往的21%上升到55%。由于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学习和掌握怎样检查女性自己乳房的知识,为早期发现乳腺癌提供帮助。以下我们就介绍用简便的“三步骤”作为乳房
我检查的方法:
在洗澡时 洗澡时检查自己的乳房,尤当皂水尚未洗去前,手易在潮湿润滑的皮肤上移动。将摊平的中间三手指的指腹,轻柔地移动,检查每侧乳房的每个部分,用右手检查左乳,左手检查右乳。检查乳房有无肿块、硬结或增厚。
在镜子前 对着镜子,两手下垂于身体两旁,再将两上肢慢慢地上举过头,观察乳房的任何改变。如乳房的轮廓,有无肿起部分,有无皮肤微凹或乳头的改变。然后,双手插腰,观察两侧乳房是否对称。要求每月检查一次。经过对自己乳房的观察,一旦有改变时,能及时发现。
在平卧时 平卧检查时,宜在被检乳房侧的肩胛下填放一个枕头或软物,再将同侧的手放在头后,能使乳房组织更均匀地分摊在胸部。将摊平的手,轻压在乳房皮肤上,以乳头为中心,开始于乳房的外上方,右乳依顺时针向,左乳作逆时针向逐渐移动检查,从乳房外圈起,至少3圈,直至乳头
最后,在拇指和食指间轻挤乳头,观察有无乳头溢液。如有溢液,注意是澄清的还是混浊的;是黄色、乳白色或血性的。一旦发现,应即就医。
乳房自我检查的最佳时间是在每次月经来潮后一周,此时乳房较为柔软或松弛,便于检查。绝经后的妇女应在每个月的月初,便于记忆。子宫切除后的妇女,可由医生确定每个月检查的适宜时间。
每月进行乳房自我检查可使自己安心,如无异常情况发现,每年仍要请医生检查一次,以免有误。

1.青春期适度节制脂肪和动物蛋白质的摄入,适当地增加体育活动,这样可减少体内过量脂肪积聚,还可能延缓性成熟,推迟月经初潮时间以及规则月经的建立。此外,在青春期尤其是月经初潮出现前夕,避免不必要的x线及其他放射线的照射。
2.提倡合理的生育年龄,产后鼓励母乳喂养婴儿。因为哺乳不仅可降低乳腺癌的危险性,而且对婴儿的健康有益。
3.妇女在更年期尽量避免使用雌激素,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需要补充雌激素时,应保持最小剂量,最短疗程。
4.更年期后,适当增加体育活动,控制总热卡摄入,减少体内过剩脂肪,从而降低合成雌激素的程度。

1.乳房是人体体表器官,乳腺的肿瘤理应容易被发现、被查出,可实际上发现的腺癌小于1厘米的尚不足5%。为什么“小癌”发现率如此低呢?一方面是病人警惕性不高,未进行或未认真地进行“乳房自我检查”,或由于乳房较大,生长部位较深或人体较肥胖不易摸到。另一方面是医生仍沿用“乳房肿块”作为诊断乳腺癌首要病症的传统概念,忽略了一些轻微症状。有警觉性的病人和有经验的医生能通过“bse”和触诊发现小于1厘米的肿瘤。当然,任何一种检查都有其局限性。当今,对乳腺癌的诊断已从单纯触诊发展到联合诊断方法。近些年来,通过普查及乳房摄片已能发现摸不到肿块的乳腺癌病人。因此,对高度怀疑的对象,即使摸不到肿块,亦要利用多种诊断手段,如仔细的临床触摸检查、乳腺的x线摄片、超声波甚至对可疑区进行针吸细胞学或手术切除组织学检查等,可发现一部分早期病人。即使仍不能确定性质,也不能轻易否定,应定期随访复查。2.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已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的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化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中药等方法。对能手术的乳腺癌仍以手术为主要手段。第一次手术对预后有一定影响。近年来更认识到综合治疗是提高乳腺癌疗效的有效措施。所谓综合治疗就是指手术与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内分泌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性治疗。手术和放射属于局部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免疫治疗属周身性治疗。因为,即使是乳腺癌的“早期”和“微小癌”阶段亦还有部分病人可发生远处转移,说明这些转移可能是在手术前已经存在但是未能发现的亚临床病灶。对乳腺癌的早期治疗效果较好,随着肿瘤增大其治疗效果也就相应愈差。手术切除了肿瘤后对这些亚临床型转移灶就需要用全身的治疗方法去消灭。这样,一方面就要求外科医生除手术外,还要对应用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方面都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当然,综合治疗并非是各种治疗方法的相加,还应根据病情选用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同时希望病人能充分了解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很好地配合医生,自觉地乐于接受各种治疗,以利于康复和生存。

乳腺癌病人在手术后要重视精神上的康复 尤其年轻病人,手术后感到外形影响或感到胸部两侧不对称,常带来情绪上的忧虑和低落感。这就要求家属、亲友和医护人员等多与病人谈心,宽慰、帮助病人使其感到温暖、亲切,使其感到自我的存在,精神放松,对生活充满自信,这对于缓解病情、延长生存和提高疗效是有积极意义的。
加强上肢功能的锻炼 乳腺癌术后往往上肢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抬起困难;由于手术要清除腋窝淋巴结,上肢常有不同程度的肿胀。这在术后放疗者更明显。因此,术后必须加强上肢功能的锻炼。锻炼应在术后早期开始,否则形成疤痕后再锻炼其效果较差。锻炼方法宜在术后2~3天起,先锻炼腕部及肘部的功能,7~8天后开始锻炼肩关节的功能。可以用健侧上肢协助病侧上肢及肩关节作高举及旋转运动,上肢亦可以作爬墙动作,逐日观察功能恢复的情况。经过积极的锻炼,不仅可使上肢功能得以恢复,且可减轻上肢的水肿
防止患侧上肢的感染 为了防止上肢发生感染应注意以下情况:
(1)不要在患侧上肢抽血、打针、测血压;
(2)不要提取重物;
(3)患肢皮肤不要碰破、切破或抓破,如有破损及时消毒、包扎;
(4)防止患肢霉菌感染如甲癣、嵌甲等情况;
(5)避免虫咬、蚊叮;
(6)带手表手镯时松紧适度,以免皮肤擦破;
(7)衣服袖口不用较紧的橡皮筋或罗纹口;
(8)吸烟者避免手指烧伤
对健侧乳房要开展“乳房自我检查” 具体方法参见148页。
注意复发的可能性 乳腺癌术后若复发或转移者,60%是术后头3年内,20%发生于术后2年,5年后复发或转移者20%。复发或转移病灶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仍能获得较好效果。因而对有些症状需加注意,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这些症状是:
(1)患侧手术疤痕及胸壁区有无异常改变,如隆起的硬结、散发的红点等;
(2)患侧胸壁、对侧乳房以及肩、髋、后背、骨盆部持续性疼痛;
(3)不明原因的较长时期的咳嗽,有时声音嘶哑;
(4)不明原因的消化功能障碍,恶心呕吐腹泻以及上腹或右上腹不适;
(5)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6)持续性乏力。
术后定期复查 这是很重要的。一般要求在原手术医院定期进行检查,以利指导功能康复以及尽早地发现有无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术后1年内每2~3个月作一次检查;第2~3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3年后至少半年复查一次,即使5年以后亦仍需每年复查1~2次。复查包括局部和周身检查,包括健侧乳房摄片、肺部x线摄片、肝功能检查以及肝区超声波检查。骨痛时可进行骨骼的x线摄片或同位素骨扫描检查。同时还需定期作血、尿常规检查,以利于了解周身健康状况以及有无复发的可能。
术后病人的饮食 宜以高蛋白饮食为主,避免多吃脂肪类食物,尤在绝经后病人,多进蔬菜类食物及维生素。
要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 防止发胖,有利病人的及早康复。
一般讲,乳腺癌术后可以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因为乳腺癌术后不会影响性欲,况且适当的性生活有利于病人对生活充满自信,认识到自我的存在,有利于病人康复。
乳腺癌术后是否能再妊娠;再妊娠是否会促进肿瘤的复发?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多数意见认为由于妊娠期及哺乳期体内内分泌的改变,以及哺乳对乳腺吮吸的刺激,常可影响肿瘤的发展。由于术后复发大多在3年内,因此建议希望术后再妊娠者,若淋巴结无转移者,可在3年后再妊娠,而淋巴结有转移者,望至少间隔5年,如无复发时再考虑妊娠
乳腺癌专题组)

女性乳房疾病很多,有时要靠切片化验才能确诊,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访,根据肿块发展的过程,对诊断很有帮助。
乳房自查方法 每月一次,时间选两次月经期之间(行经结束后十多天)进行。检查时坐正,左手查右侧乳房,右手查左侧乳房。检查时用两个手指并拢,平摸一处,向上下左右移动数毫米,进行比较,有无较硬的组织或肿块,依次由乳房的外上方、外下方、内下方和内上方的顺时针按摸。切不能用于指抓捏乳房,这样常常会得出假的结果。最后检查乳头乳晕。发现肿块,请医生诊断。
乳腺小叶增生病 多发于25~40岁的妇女,其病因与内分泌紊乱可能有关。此病的特点是多发结节,仅数毫米大小,边界不清,肿块或结节活动,典型的在月经来潮前肿块处有胀痛,月经结束后改善。一般不需用药,自查乳房每月一次,如有异常或结节增大,再请医生复查。
乳腺纤维腺瘤 是良性肿瘤,常见于青年妇女,单个,约1~2厘米大小,边界清楚,圆形,质地坚韧而光滑,活动度很大,不痛。可予手术切除。
乳腺癌 是中老年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手术切除效果很好。初起时乳房内一小肿块,不痛,逐渐增大,肿块边界不清,较坚硬,表面不光滑,此时应作切除活检化验。肿块继续长大,与皮肤粘着,不能推动,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提示已有转移。需作根治性切除手术,即切除同侧胸壁皮下脂肪组织、肌肉、整个乳腺以及腋窝淋巴结群清扫。近年来开展了改良型根治性手术,即保留胸壁肌肉,切除乳腺组织,同样也清扫腋淋巴群,手术创伤小,术后胸壁外观畸形减轻,但这种手术只适合于早期和小于3厘米的肿瘤。选用何种手术应听从医生的判断,不要强求美容而放弃了手术的彻底性。手术切除效果好而肯定,不要听信偏方而放弃治愈的机会。有的化疗方案规定间歇用药1~2年,要坚持与医生配合,可以大大降低复发率。在应用化疗药物期间,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暂时下降,应在家休息,增加营养,多进食高蛋白食品。手术后2周起患侧上肢作小范围活动,1月后可高抬手臂,作梳头和拉健侧耳朵动作,使上臂活动功能早日恢复。手术侧上臂有时出现肿胀,休息或睡眠时用枕头垫高上臂,以助水肿消退。如术后半年肿胀不退,经医生检查无阳性发现者,可能是淋巴回流不畅或纤维增生致使淋巴、静脉回流障碍的结果,不必耽心,继续做高抬上肢的锻炼。
由于乳腺癌发生与雌激素密切有关,故术后均要口服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药片1~2年。
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很低,不到1%,但其恶性程度相对较高,男子发现乳房肿块,更要及时诊治。

一、乳腺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乳腺癌(icd10:c50)
乳腺癌切除术(icd9cm-3:85.2/85.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乳腺肿块、乳头溢液、无痛;
2.体征:肿块、边界不清、与皮肤粘连、桔皮样症、血性乳头溢液等;
3.辅助检查:彩超和钼靶和/或mri、乳管镜等;
4.病理:细针穿刺、core needle等穿刺或活检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1.活检+改良根治术:明确乳腺癌患者;
2.保乳手术:有保乳意愿、适宜行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
3.其他术式:不适合上述术式的乳腺癌患者,如单纯切除、局部扩大切除术等;
4.必要时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50 乳腺癌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功、肾功、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
2.胸部x光片、心电图;
3.乳腺彩超、钼靶摄片,必要时行核磁、乳管镜检查等;
4.根据临床需要选做:血气分析、肺功能、超声心动、头颅ct、ect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应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3.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4.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6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局麻(局部扩大切除者);
2.手术方式:乳腺癌切除术;
3.手术内固定物:皮肤钉合器的应用、切缘钛夹标志等;
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5.病理:冰冻、石蜡切片,必要时行fish法检查;
6.其他:必要时术后应用镇痛泵。
(九)术后住院恢复≤12 天。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切口愈合好:引流管拔除,切口无感染,无皮下积液(或门诊可处理的少量积液),无皮瓣坏死(或门诊可处理的皮缘坏死);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 / 或合并症。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2.不能耐受改良根治术的患者,行局部扩大切除术;
3.希望保乳的乳腺癌患者,不能行常规保乳手术,有条件者可行“i”期再造手术;
4.行保乳手术时,必须行钼靶或核磁检查以排除多病灶;
5.术前有条件可行core needle、麦默通等穿刺活检;
6.患者其他方面的原因;
7.本路径仅限手术方面,其他如新辅助化疗(术中化疗、术后辅助化疗)等均未纳入本路径范围。
二、乳腺癌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乳腺癌(icd10:c50)乳腺癌切除术(icd9cm-3:85.2/85.4)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8 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5天

住院第3-6天(手术日)






  1.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2. 交待病情,将“乳腺肿瘤诊疗计划书”交给患者
  3. 书写病历
  4. 开具化验单
  5. 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
  6. 初步确定手术方式和日期
  1. 上级医师查房
  2. 完成术前准备与术前评估
  3. 穿刺活检(视情况而定)
  4. 根据体检、彩超、钼靶、穿刺病理结果等,行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
  5. 完成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
  6. 住院医师完成术前小结、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书写
  7.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自费用品协议书、输血同意书
  8.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1. 实施手术
  2. 术者完成手术记录
  3. 住院医师完成术后病程记录
  4. 上级医师查房
  5.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及
术后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

  1. Ⅱ级护理
  2. 普食
临时医嘱:
  1. 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检查,
  2. 感染性疾病筛查
  3. 胸部x光片、心电图
  4. 乳腺彩超、钼靶摄片
  5. 血气分析、肺功能、超声心动、头颅ct、ect等(据临床需要而定)
  6. 必要时行乳管镜、核磁检查

长期医嘱
□?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手术医嘱:
在全麻或局麻下行乳腺肿瘤活检术+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乳腺肿瘤保乳术或乳腺癌肿块扩大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腺单纯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1. 术前禁食水
  2. 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
  3. 一次性导尿(必要时)

长期医嘱:

  1. 明日普食
  2. 腋窝引流计量
  3. 尿管接袋计量(必要时)
临时医嘱:
  1. 全麻或局麻术后
  2. 心电监护
  3. 吸氧
  4. 静脉输液

主要护理工作

□入院介绍
□入院评估
□指导患者进行相关辅助检查

□术前准备
□术前宣教(提醒患者术前禁食水)
□心理护理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术后生活护理、疼痛护理
□定时巡视病房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4-7天(术后第1日)

住院第5-9天
(术后第2-3日)

至住院第18天
(术后第4-12日)






  1. 上级医师查房,注意病情变化
  2. 住院医师完成常规病历书写
  3. 注意引流量
  1. 上级医师查房
  2. 住院医师完成常规病历书写
  3. 根据引流情况明确是否拔除引流管
  1. 上级医师查房,进行手术及切口评估,确定有无手术并发症和切口愈合不良情况,明确是否出院
  2. 完成出院记录、并案首页、出院证明书等,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返院复诊的时间、地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理等




长期医嘱:

  1. 普食
临时医嘱:
  1. 止吐(必要时)
  2. 止痛(必要时)
  3. 停尿管接袋计量
  4. 静脉输液(必要时)

长期医嘱:

  1. 停引流计量
临时医嘱:
  1. 切口换药

出院医嘱:

  1.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1.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 术后生活护理
  3. 术后心理护理
  4. 术后疼痛护理
  5. 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1.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 术后生活护理
  3. 术后心理护理
  4. 术后指导(功能锻炼等)
 
  1. 指导患者术后康复
  2. 出院指导
  3.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医师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