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阳

( wangyang )

别名: 创伤疼痛 , 大失血 , 中毒 , 急性传染性疾病休克 , 心力衰竭 , 肾功能衰竭 , 肝昏迷

中医

简介:
本证是机体阳气发生突然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组临床常见的危重证候。
病机:
本证是机体阳气发生突然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组临床常见的危重证候。多由于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所致;也可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疲劳过度等多种原因,或过用汗法、汗出过多,阳随泄,阳气外脱所致;还可因慢注消耗性疾病阳气严重耗散,虚阳外越所致。此外,由于阴阳互根阴液过度衰竭,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亡阴证不及时养阴固液,也必然发展为亡阳证。同时,亡阳证由于阳亡则无以化生而耗竭,可继而出现亡阴证,故在急症病变过程中,往往由此及彼,相继出现,同见于一证。互为因果,从而导致险恶重危之证,若不及时抢救,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终止而死亡。
治疗:
治疗法则:  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汤四逆汤)加减:人参12克、附子9克、干姜5克、龙骨12克、牡蛎30克、炙甘草5克。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分4~6次温服,若神志不清者,可鼻饲。
2.加减变化:若汗多不止者,可将龙骨牡蛎煅制入药或加山萸肉10克、五味子5克以敛汗固脱;阳回之后,如患者症见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极弱或浮而无根,乃真阴亏损,虚阳浮越之象,可用地黄饮子峻补真阴温补扶阳:熟地15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巴戟天10克、肉苁蓉10克、山萸肉10克、五味子5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附子5克、肉桂5克。由于本证是各种疾病的严重阶段,基本病不同,在用药上也不尽相同,例如:在霍乱病中,亡阳证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冰冷,声音嘶哑,拘挛转筋:眼眶深陷,面色苍白,脉沉细欲绝,此吐泻过剧,津枯竭,阳气欲脱所致,治以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辛苦相济,调和阴阳:附子8克、干姜15克、炙甘草12克,猪胆汁15毫升;又如在血证病中,因大失血而致的亡阳证,表现为吐、衄、便、崩等血涌不止,汗出如珠,四肢阙冷,面色苍白等,方选独参汤。若口唇指甲紫绀,或胸腹壁出现小出血斑点,加桃仁5克、红花5克、茺蔚子12克.桂枝10克,通阳化瘀。亡阳证虽有一般规律可循,但也需要具体分析,灵活加减。
(二)注射疗法
按中医辨证研制的注射液较多,临床疗效比较肯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参附注射液(或参附青注射液):将本品10~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40毫升,静脉缓推约1~2次后,再以本品40~80毫升加入10%葡萄糖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人参针:每次用10~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40毫升静注,每隔15~30分钟一次,连续2~3次,待血压回升或稳定,再以50~100毫升加入10%葡萄糖250~500毫升静滴。
3.枳实注射液:以本品5~l00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缓慢静注,每隔15分钟1次,连续2次后,再以20~80毫升加入10%葡萄糖100~200毫升静滴,滴速约每分钟20~30滴,待血压稳定后停用。
4.青皮素注射液:每次用0.1~0.5克加入25%葡萄糖20毫升静注,连续1~2次后,以5~10毫升加入5~l0%葡萄糖500毫升静滴。以上药,若单用效果不佳,可联用。若阳损及阴,可在参附针、人参针与参麦针或生脉针中选其性不同的两种针并用。
施治要点:
(一)本证可见于各种疾病的危重阶段,而易见于年老病重者,无论何种疾病,一旦出现亡阳证,应立即把抢救欲脱之阳放在首位,一般规律是用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汤,或四逆汤,也有因病而异的,如:霍乱之亡阳证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血证之亡阳证独参汤等,但总不离回阳救逆固脱之法。
(二)亡阳证可由亡阴证发展而来,也可导致亡阴证,还可见于一证,即阴阳俱脱,治疗上救阴固脱与回阳救逆联用,生脉散参附龙牡汤,或选其性不同的针剂联用。如亡阳而致昏迷,仍用参附汤,其剂量宜大,红参12克,制附片30克,急煎取汁100毫升频服或灌服。如血脱阳亡,根据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急补其气,回阳救逆,用红参10~15克,急煎取汁l00毫升,频服或灌服。
(三)本证多伴见脉管瘀阻征象,如唇甲紫绀,面色青紫,胸腹小斑点等,治疗时应在回阳基础上加通阳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茺蔚子桂枝等,或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四)治疗上应以注射疗法为主,其它疗法为辅。必要的常规抢救措施,如:输氧、输液等,以及调护措施不能忽视。阳复后要积极治疗本病,消除病因,避免重复发生阳证
中药:
1.参附注射液(或参附青注射液):将本品10~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40毫升,静脉缓推约1~2次后,再以本品40~80毫升加入10%葡萄糖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人参针:每次用10~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40毫升静注,每隔15~30分钟一次,连续2~3次,待血压回升或稳定,再以50~100毫升加入10%葡萄糖250~500毫升静滴。
3.枳实注射液:以本品5~l00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缓慢静注,每隔15分钟1次,连续2次后,再以20~80毫升加入10%葡萄糖100~200毫升静滴,滴速约每分钟20~30滴,待血压稳定后停用。
4.青皮素注射液:每次用0.1~0.5克加入25%葡萄糖20毫升静注,连续1~2次后,以5~10毫升加入5~l0%葡萄糖500毫升静滴。以上药,若单用效果不佳,可联用。若阳损及阴,可在参附针、人参针与参麦针或生脉针中选其性不同的两种针并用。
针灸:
基本手法同亡阴证,目的都在于升压、调整阴阳,仅在取穴上稍有改变,一般亡阳证不用太溪穴,重用关元、气海穴,故加灸关元气海,增按气海神阙,余同前。此外,在左肾上腺和左内关穴用电针,一般针后4~48小时即可见升压效果,如果电针与升压药交替使用,疗效更好,一般在1~3小时血压多能趋于稳定。

“亡阳” 相关论述

亡阴亡阳疾病的危险证候,辨证一差,或救治稍迟,死亡立见,亡阴亡阳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病证,亡阴的根本原因是机体内大量脱失津液,从而导致亡阴亡阳的主要病因是阳气亡脱。因为气可随液脱,可随血脱,所以亡阳也常见于汗、吐、下太过以及大出血之后,同时,许多疾病的危笃阶段也可出现亡阳。由于阴阳是依存互根的,所以亡阴可导致亡阳,而亡阳也可以致使阴液耗损。在临床上,宜分别亡阴亡阳之主次,及时救治。

(一)亡阴
【临床表现】身热肢暖,烦躁不安,口渴咽干,唇干舌燥,肌肤皱瘪,小便极少,舌红干,脉细数无力。通常还以大汗淋漓主亡阴的特征,其汗温、咸而稀(吐、下之亡阴,有时可无大汗出)。
【证候分析】阴液耗竭,失去濡润之功。故口渴咽干,唇干舌燥,肌肤皱瘪。津液化原告竭,故小便极少。阴虚则内热,故身热肢暖。虚热上犹则烦躁不安。舌红干,脉细数无力为津枯虚热之象。大汗淋漓多发生于原来为热病之患者,热邪逼迫则汗液外泄。也可见于治疗不当,发汗太过的病人。此时,大汗出既是亡阴之因,又是亡阴之症。

(二)亡阳
【临术表现】大汗出、汗冷、味淡微粘、身凉恶寒、四肝厥冷、蜷卧神疲,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白润,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亡阳发生在各种原因所致的阳气虚弱以致亡脱的阶段。阳虚固摄无权,故腠理开而汗大出,汗冷,味淡微粘此乃亡阳的必备症状。阳虚则寒,故身凉恶寒、四肢厥冷。
人体机能活动低下,则见蜷卧神疲。口淡,舌淡白,脉微欲绝均为阳微虚寒之征。

亡阴阳证的鉴别:
1. 亡阴证
汗:汗热,味咸,不粘。
四肢:温和。
舌象:红干。
脉象:细数无力。
其它:身热,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
2. 亡阳证
汗:汗凉,味淡,微粘。
四肢:厥冷。
舌象:白润。
脉象:微细欲绝。
其它:身冷,蜷卧神疲,口淡,喜热饮。

由于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剧,或其它原因耗伤阳气,以致阳气突然衰竭,出现大汗淋漓,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唇舌淡润,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等,类于休克现象。亡阳大多是亡阴的进一步发展,阴液如耗损过度,接看阳气也可随之亡脱。在这同一疾病的两个阶段中,应特别注意辨证。

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血。血属,是汗多乃亡阴也。故止汗之法,必用凉心敛肺之药正治也。惟汗出太甚,则气上竭,而肾中龙雷之火随水而上。若以寒凉折之,其火愈炽,惟用大剂参附,佐以咸降之品如童便、牡蛎之类,冷冻饮料一碗,直达下焦,引其真阳下降,则龙雷之火反乎其位,而汗随止。此与亡阴之汗,真大相悬绝。故亡阴亡阳,其治法截然,而转机在顷刻。当阳气之未动也,以药止汗。乃阳气之既动也,以阳药止汗;而龙骨牡蛎、黄、五味收涩之药,则两方皆可随宜用之。医者能于亡阴亡阳之交,分其界限,则用药无误矣。其亡阴亡阳之辨法如何?亡阴之汗,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喜凉饮,气粗,脉洪实,此其验也;亡阳之汗,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凉汗冷,而味淡微粘,口不渴,而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空,此其验也。至于寻常之正汗、热汗、邪汗、自汗,又不在二者之列。此理知者绝少,即此汗之一端,而聚讼纷纷,毫无定见,误治甚多也。

鸟师问岐伯曰:人汗出不已,皆亡阳也。岐伯曰:汗出不已,非尽亡阳也。鸟师曰:汗症未有非热也,热病即阳病矣。天师谓非阳何也?岐伯曰:热极则阳气难固,故汗泄亡阳,溺属,汗属阳,阳之外泄,非亡阳而何谓?非尽亡阳者,以阳根于也,阳之外泄由于之不守也。阴守其职,则阳根于,阳不能外泄也。失其职,则欲自顾不能,又何能摄阳气之散亡乎。故阳亡本于阴之先亡也。鸟师曰:亡则且先脱,何待阳亡而死乎?岐伯曰:阴阳相根,无寸晷之离也。亡而阳随之即亡,故阳亡即亡也,何分先后乎,鸟师曰:阴阳同亡,宜阴阳之共救矣,乃救阳则汗收而可生,救则汗止而难活,又何故乎?岐伯曰:阴生阳则缓,阳生阴则速,救阴而阳之绝不能据回,救阳之绝可以骤复,故救不若救阳也。虽然,阴阳何可离也,救阳之中,附以救之法,则阳回而亦自复也。鸟师曰:阴阳之亡,非旦夕之故也,曷不于未亡之前先治之?岐天师曰;大哉言乎!亡阴亡阳之症,皆肾中水火之虚也,阳虚补火以生水,阴虚补水以制火,可免两亡矣。鸟师曰:善。
陈士铎曰:阴阳之亡,由于阴阳之两不可守也,阳摄于摄于阳,本于水火之虚,虚则亡,又何疑哉。


证名。阳气失亡,以汗出不止为主症。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张氏医通·杂门》:“汗出不止,名曰亡阳。以附子理中加黄芪,外用温粉扑之。”


过汗亡阳症不轻.三焦上下及周身.桂枝加减苓甘附.真武汤兼附泻心.亡阳者.谓发汗过多而汗不止也.然有卫外之阳.为周身荣卫之主.此阳虚遂有汗漏不止.恶寒身痛之症.宜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有膻中之阳.为上焦心肺之主.此阳虚遂有叉手冒心.及奔豚之症.宜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汤主之.有肾中之阳.为下焦真元之主.此阳虚遂有发热眩悸. 振擗地之症.宜真武汤主之.有胃中之阳.为中焦水谷生化之主.此阳虚遂有腹胀满.胃不和.而成心下痞之症.宜生姜泻心汤主之.大抵伤寒亡阳病本不轻.救误者须观脉症.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真武汤芍药煨.云苓浙术炙甘随.附子炮来加减用.生姜五片总相宜.

齐大哥十一月间.因感寒邪.头项强.身体痛.自用灵砂丹四五粒并服以酒引下.遂大汗出.汗后身轻.至夜.前病复来.以前药复汗.其病不愈.复以通圣散发汗.病添身体沉重足 冷而恶寒.是日方命医.医者不究前治.又以五积散汗之.翌日.身重如石.不能反侧.足 如冰.冷及腰背.头汗如贯珠.出而不流.心胸躁热.烦乱不安.喜饮冷.西瓜、梨柿冰水之物.常置左右.病至于此.命予治之.诊得六脉如蛛丝.微微欲绝.予以死决之.主家曰.得汗多矣.焉能为害.予曰.夫寒邪中人者.阳气不足之所致也.而感之有轻重.汗之者岂可失其宜哉.仲景曰.阴盛阳虚.汗之则愈.汗者、助阳退阴之意也.且寒邪不能自出.必待阳气泄.乃能出也.今以时月论之.大法夏月宜汗.此大法焉.然并以太过为戒.况冬三月闭藏之时.无扰乎阳.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为养藏之道也.逆之则少阴不藏.此冬气之应也.凡有触冒.宜微汗之.以平为期.邪退乃已.急当衣暖衣.居密室.服实表补卫气之剂.虽有寒邪.弗能为害.此从权之治也.今非时而大发其汗.乃谓之逆.故仲景有云.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今本伤而汗.汗而复伤.伤而复汗.汗出数回.使气亟夺卫气无守.阳泄于外.阴乘于内.故经云.独阳不生.独阴不长.不死何待.虽卢扁亦不能治之活也.是日.至夜将半.项强身体不仁.手足搐急.爪甲青而死矣.金匮要略云.不当汗而妄汗之.令人夺其津液枯槁而死.今当汗之.一过亦中绝其命.况不当汗而强汗之者乎.

中山王知府次子薛里.年十三岁.六月十三日豪雨方过.池水泛溢.因而戏水.衣服尽湿.其母责之.至晚觉精神昏愦.怠惰嗜卧.次日.病头痛身热.腿脚沉重.一女医用和解散发之.闭户塞牖.覆以重衾.以致苦热不胜禁.遂发狂言.欲去其衾.明日.寻衣撮空.又以承气汤下之.下后语言渐不出.四肢不能收持.有时项强.手足螈 .搐急而挛.左视而白睛多.口唇肌肉蠕动.饮食减少.形体羸瘦.命予治之.具说前由.予详之.盖伤湿而失于过汗也.且人之元气.起于脐下肾间.动气周于身.通行百脉.今盛暑之时.大发其汗.汗多则亡阳百脉行涩.故三焦之气.不能上荣心肺.心火旺而肺气焦.况因惊恐内蓄.内经曰.恐则气下.阳主声.阳既亡而声不出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又曰.夺血无汗.夺汗无血.今发汗过多.气血俱衰.筋无所养.其病为痉.则项强手足螈 .搐急而挛.通于肝.肝者筋、之合也.筋既燥而无润.故左视而白睛多.肌肉者、脾也.脾热则肌肉蠕动.故口唇蠕动.有时而作.经云.肉痿者、得之湿地也.脾热者、肌肉不仁.发为肉痿、痿者、痿弱无力.运动久而不仁.阳主于动.今气欲竭.热留于脾.故四肢不用.此伤湿过汗而成坏证明矣.当治时之热.益水之原救其逆.补上升生发之气.黄帝针经曰.上气不足.推而扬之.此之谓也.以人参益气汤治之.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酸收之.人参、黄 之甘温.补其不足之气而缓其急搐.故以为君.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生甘草甘微寒.黄柏苦辛寒以救肾水而生津液.故以为臣.当归辛温和血脉橘皮苦辛.白术苦甘.炙甘草甘温.益脾胃.进饮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之酸微寒.以收耗散之气.而补肺金.故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上升生发不足之气.故以为使.乃从阴引阳之谓也.
人参益气汤
黄 (五分) 人参黄柏(去皮) 升麻柴胡白芍药(各三分) 当归 白术炙甘草(各二分) 陈皮(三分) 生甘草(二分)
上十一味 咀.都为一服.水二盏半.先浸两时辰.煎至一盏.去渣热服早食后.午饭前.各一服.投之三日后.语声渐出.少能行步.四肢柔和.食饮渐进.至秋而愈.

雷公真君曰∶凡人毋论有病无病,一旦汗如雨出,不肯止者,名曰亡阳。汗尽,止有气未绝。
最危之症也。若因汗出而用止汗之药,则汗不能止;若因汗尽而用补血之药,则血难骤生。所当急补其气,尚可挽回。然而补气之药,舍人参实无他药可代。方用收汗生阳汤∶人参一两,麦冬一两,北五味三钱,黄 一两,当归五钱,熟地一两,炒枣仁五钱,甘草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汗收,再剂而气复,三剂而气旺,四剂而身健矣。此方之妙,妙在气血均补,而尤补于气,使气足以生阳,阳旺而阴亦生矣。夫亡阳之症,虽是阳亡,其实阴虚不能摄阳,以致阳气之亡也。倘阴足以摄阳,则汗虽出,何至亡阳。然治亡阳之症,乌可徒教阳乎,我所以救阳兼救也。

单养贤曰∶产后虚汗,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产后既亡血,而又汗多,乃为亡阳。汗本血液,属亡,阳亦随之而走,故曰亡阳。产后亡血多汗阴阳两虚,极危证也。故用药与他证不同,慎之。
方用参、 、白术麻黄根防风桂枝

产妇分娩既已亡血,而又多汗,极危证也。盖汗者,心之液,荣于内为血,发于外为汗。血液属亡阳亦随之而走,故曰脱汗亡阳。其用药与他证不同,但血块作痛, 、术又未可遽加。如倦甚 汗出,形色又脱,速灌加参生化汤,倍参以救危急,毋拘块痛,俟汗止再去参服之。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多汗不止,必发柔痉。气血俱虚,当用十全大补汤。不应,加附子。予谓无块痛者,当用之。此证若服参、 重剂,而汗多不止,及头汗出不至腰足,难治。
自汗不止,皆由劳伤心神,不能镇守其液,治当健脾胃,散水谷之精以归肺,益其营卫,而虚血归源,灌溉四旁,不使妄行于外而为汗也。亦用加参生化汤麻黄根汤,并间用黄 、五味煎汤送六味丸。《医通》云∶因外感多汗者,黄 建中汤治之。
盗汗者,睡中汗出,醒来即止,犹盗贼之瞰人睡而盗之,谓之盗汗,非自汗可比。此因亡血阴虚阳气偏盛。《内经》云∶阳加于阴则发汗。治当兼用血分药品。《杂病》虽有当归六黄汤,然寒而腻膈,又不可治产后之盗汗也,宜止汗散主之。头汗者,或因湿热,或因瘀血,当审虚实治之。
半身汗出,昔人用二陈合四物,治多不效,以血药助,闭滞经络也。此属气血不充而有寒痰留滞,非大补气血兼行经豁痰不效,宜十全大补、人参养荣加星、半、川乌。若肥人,多加豁痰行气药。
如瘦人,乃气血本枯,夭之征也。
麻黄根汤 治产后虚极,自汗不止。
人参(一钱或二钱) 当归(二钱) 黄 (一钱五分,蜜炙) 麻黄根牡蛎( ) 麦冬(去心) 浮麦(各一钱) 桂枝(五分) 炙草(四分)
水煎服。如无块痛,加土炒白术一钱,熟地三钱。手足冷,加熟附子一片,炮姜四分。渴,加去心麦冬一钱,五味子十粒。恶风寒,加防风五分。肥人,加竹沥一小盏,生姜汁半茶匙,以清痰火。并间服六味丸七、八十丸,用炙黄 、五味子煎汤送下。
建中汤(附小建中汤,内补建中汤。)
桂枝(三钱) 白芍(六钱,炒) 炙草(二钱) 黄 (一钱五分,蜜炙) 胶饴一合生姜(五片) 大枣(四枚,劈)
上开乃古方分两,后人多有减用者,桂枝一钱,白芍二钱,炙草七分,胶饴三钱,姜三片,枣二枚。
千金》多人参二钱。桂枝汤者,和营表药也,倍芍药胶饴,便能创建中气,故名小建中汤。以芍药之酸,敛护营血胶饴之甘,培养中土。能治风木乘脾,寒热腹痛。再更加炙黄 ,即黄 建中汤,治虚劳感寒,发热自汗。以黄 实卫气,使营卫脏腑俱和,而受益多矣。《千金》于小建中方加入当归,名曰内补建中,其调和中外之力可知。
止汗散产后盗汗
人参(二钱) 麻黄根(一钱五分) 当归(酒洗) 熟地(各三钱。如有块痛不用) 黄连(五分,炒) 浮麦(一钱)
水煎服。一方用牡蛎末五钱,炒小麦麸八两。二味兼服三五钱,猪肉汁调服
人参养荣汤 治心脾虚寒,荣血不足,寝汗发热
人参 黄 (蜜酒炙) 炙草 白术(土炒) 茯苓陈皮熟地当归(酒拌。各一钱) 芍药(一钱五分,炒) 肉桂(八分) 远志(五分,甘草水制,去骨净,取肉) 五味子(七分,炒,捶碎)
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二陈合四物名八物。因不用,故不录方。)
加参生化汤(见本卷晕厥门。) 六味丸(见上卷诸痛门,附六味地黄汤下。) 十全大补汤(见上卷胎不长养门。)

产妇分娩,既已亡血,而又多汗,极危症也。盖汗者,心之液,荣于内为血,发于外为汗。血液属亡阳亦随之而走,故曰脱汗亡阳。其用药与他症不同,但血块作痛, 、术未可据加;如倦甚, 汗出,形色又脱,速灌加参生化汤,倍参以救危急,毋拘块痛矣。汗止再去参服之。《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多汗不止,必发柔痉,气血俱虚,当用十全大补汤,不应,加附子。予谓∶无块痛者当用之。此症若服参、 重剂,而汗多不止,及头汗出,不至腰足,难治。
自汗不止,皆由劳伤心神,不能镇守其液,治当健脾胃,散水谷之精以归肺,益其荣卫而虚血归源,灌溉四傍,不使妄行于外而为汗也。亦用加参生化汤,或麻黄根汤,并间用黄 、五味煎汤,送六味丸。《医通》云∶因外感多汗者,黄 建中汤主之。
盗汗者,睡中汗出,醒来即止,犹盗贼之瞰人睡而盗之,谓之盗汗,非自汗可比也。此因亡血阴虚阳气偏盛。《内经》云∶阳加于阴则发汗。治当兼用血分药品,杂病虽用当归六黄汤,然寒而腻膈,又不可治产后之盗汗也。宜止汗散主之。
头汗者,或因湿热,或因瘀血,当审虚实治之。
半身汗出,昔人用二陈合四物,治多不效。以血药助;闭滞经络也。此属气血不充,而有寒痰留滞,非大补气血,兼行经豁痰不效,宜十全大补、人参养荣,加星、半、川乌。若肥人,多加豁痰行气药;如瘦人,乃气血本枯,夭之征也。
麻黄根汤 治产后虚极,自汗不止。
人参(一钱或二钱) 当归(二钱) 黄 (一钱半蜜炙) 麻黄根牡蛎( ) 麦冬(去心)浮麦(各一钱) 桂枝(五分) 炙草(四分)
水煎服。如无块痛,加土炒白术一钱、熟地三钱;手足冷,加熟附子一片,炮姜四分;恶风寒,加防风五分。
建中汤
桂枝(一钱) 白芍(二钱) 炙草(七分) 黄 (一钱半蜜炙) 胶饴(三钱)生姜(三片) 枣(二枚)
桂枝汤者,和营表药也。倍芍药,加胶饴,便能创建中气,故名小建中汤。以芍药之酸,敛护营血胶饴之甘,培养中土。能治风木乘脾,寒热腹痛。再更加炙黄 ,即黄 建中汤,治虚劳感寒,发汗自汗,以黄 实卫气,使营卫脏腑俱和,而受益多矣。
止汗散产后盗汗
人参(二钱) 麻黄根(一钱半) 当归(酒洗) 熟地(各三钱,如有块痛不用) 黄连(五分,炒) 浮麦(一钱)

【300】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脉微沉细,但欲卧者,水旺而阴盛也。汗出,自欲吐者,火泄而阳升也。微阳上越,而根本未拔,是以不烦。至五六日,寒水愈旺,下见自利,复烦不得卧寐,则阳根脱泄,必死无救也。

伤寒本当发汗,若使脉浮自汗,溺数心烦恶寒不甚,脚挛不伸,此是阳明证,不宜发汗。自汗者,腑热外蒸,小便数者,大便必硬,心烦者,燥土上熏,寒微者,恶寒将罢,脚挛者,木燥筋缩,此宜调胃承气(方在“阳明”)。医以脉浮自汗,病象中风,反与桂枝汤加附子而增桂枝,令其大汗亡阳,以致厥逆咽乾,烦躁吐逆,胃燥肠结谵语不清,不知寸口浮大,是阳明之腑证,非太阳表寒,桂附泻汗亡阳,热减而燥加,火升而胃逆。宜甘草干姜汤,温中回阳,而降逆气,再以芍药甘草汤,滋木荣筋,伸其两脚挛急,后以调胃承气(方在“阳明”),下其结粪,以止谵语,诸证全瘳矣。
若桂附发汗后,不用姜甘回阳,而重发其汗,或加烧针,大亡其阳,当用四逆汤,以温水土(方在“太阴”),姜甘无济矣。
【11】甘草干姜汤 十八
甘草炙,四两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12】芍药甘草汤 十九
白芍药 甘草炙, 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阳明病发热脉紧,是太阳证,口苦咽干,是少阳证,汗出恶热,是阳明证,此谓三阳合病。而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则太阴之湿旺也,兼开阖迟涩而唇口不仁,则阳明之虚也,以脾主肌肉开窍于口,阳性轻捷,阴性迟拙,阳明负而太阴胜,故身重而口拙。面色垢污,则少阳之虚也,以肝主色,血畅则色华,厥阴陷而少阳逆,故木枯而色晦。谵语遗溺,是太阳之虚也,以膀胱主藏,阳藏则火秘而神清,阳泄则水决而志惑,少阴盛太阳虚,故遗溺妄言阳虚如是,若误汗以亡阳,则神败而谵语,若误下亡阳,则额上生汗而阳泄于头面,手足逆冷而阴旺于四肢,危矣。速宜补中温下,以回微阳。若其自汗而不因汗下者,是肺胃之热,蒸泄皮毛,宜白虎泻热清金。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便是人参白虎证,慎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土燥,猪苓汤复利水而亡津也。若使口中干燥,但欲漱水,不欲下咽者,此热在经而不在腑。经热不泄,此必致衄。凡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而又复能食者,此皆经热而非腑热,失于发表,则为衄也。

少阴病,脉见微细,则经阳虚弱,不可发汗,汗则亡阳故也。阳虚于经,而尺脉弱涩者,则阳虚于脏,复不可下之也。
若少阴病,咳嗽谵语者,此被火气逼劫,汗亡肾阳,下寒而上热故也。阳败湿增,木郁不能疏泄,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之汗也。
若少阴病,但手足厥逆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血来不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出,是名下厥上竭,至为难治。以阳从汗亡,复自血脱,竭尽无余,未易挽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