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不纳气

( shenbunaqi )

别名: 喘证 , 支气管哮喘 , 哮证 , 慢性喘息性气管炎 , 肺气肿 , 心脏性哮喘 , 肺胀

中医

简介:
本证在肾虚证候中,属难治重证。多由禀赋不足,或年老休弱,或哮喘日久以致肾中阳气虚衰,下元不固,气失摄纳而形成。
病机:
本证在肾虚证候中,属难治重证。多由禀赋不足,或年老休弱,或哮喘日久以致肾中阳气虚衰,下元不固,气失摄纳而形成。病位存肾、肺,性质属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
治疗:
治疗法则:  补肾纳气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金匮肾气丸加减:炮附片10克、肉桂末3克(冲服)、山茱萸12克、熟地10克、山药10克、沉香末5克(冲服)、炒白术10克、补骨脂10克。本方适用于喘促形寒肢冷者。
(2)七味都气丸熟地黄10克、山茱萸12克、山药10克、茯苓12克、丹皮泽泻各10克、五味子10克。本方适用于喘促气短不得以接续者。以上方药,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喘促日久,动则尤甚,气不接续,汗出跗肿者,于方(1)中加红参10克(另炖)、蛤蚧粉12克(冲服)。若喘促面红烦躁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于用方(2)中,加西洋参10克(另炖)、麦冬12克,若汗多气逆者,再加龙骨牡蛎各15克。若喘逆剧甚,张口抬肩,端坐喘促,或痰鸣心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身凉,脉浮大无根或见结代,或模糊不清,宜急用人参附子煎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等。
(二)外敷药物
1.三子养亲汤外熨:苏子60克、白芥子30克、莱菔子60克,将3味药炒热后烫背部肺俞穴处。
2.纳气散:破故纸小茴香等分,共研为末,用扶阳膏药撤以上药末适量,贴于脐下。
3.消喘膏:白芥子、玄胡各21克、细辛甘遂各12克,共研细末,分3等分用姜汁调成膏状,摊在6块约1寸的油纸或纱布上。于夏季三伏天贴于肺俞心俞膈俞(均为双侧)穴处,用胶布固定,每10天贴1次,每次贴4~6小时,连续3年。
(三)饮食疗法
(1)虫草鸭:老雄鸭1只(约1500克),冬虫夏革5克、生姜、葱各10克、精盐6克、肉汤1500克,把虫草插入鸭脯,姜葱放入鸭腹,用大碗盛鸭,放入肉汤和盐,大火上笼蒸3小时即成,食鸭饮汤。
(2)山药粥:鲜山药100克、糯米100克、白糖l0克。山药去皮切丁与糯米用小火煮至汤稠,再加白糖,即可食用。
(3)核桃粥:核桃仁50克、粳米100克、生姜10克、精盐3克。将以上四物放入砂锅中,加清水1000毫升,用小火煮至米烂汤稠即可,随意食用。
(4)黑豆酿梨;雪梨2个、黑豆60克、冰糖40克。黑豆清水泡胀晾干,梨去皮,在梨柄处切开,挖去梨核,填入黑豆冰糖大火蒸1小时即成,吃梨食豆。以上各方均宜于肺肾虚而久咳喘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以久病肺虚,反复感邪而进行加重,终而及肾;在病理属性上亦由气虚而发展至阳虚。由于下元不足,气失摄纳而形成是证。因此,在治疗法则上,一方面要温养阳气,尤其是肾阳,次为肺气,用药常为附片肉桂人参黄芪山药炙甘草等;另一方面应镇摄潜纳,如八味肾气丸沉香黑锡丹之类也。
(二)本证虽为肾虚之候,但在病程中,可产生痰、饮、瘀等病理产物,而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使得病情复杂,治疗颇为棘手。治疗中当根据感邪时偏于邪实,缓解时偏于正虚的不同,有侧重地分别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法。由于虚实兼夹的相互转化,故临证时,既要掌握其辨证施治的常规,又要根据其错杂表现而灵活变通。
针灸:
1.针刺:取穴肺俞、膏盲俞、气油、肾俞足三里太渊太溪等。用补法
2.艾灸: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膻中。用麦粒灸,每穴每次灸3~5壮。
3.水针:取入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以复方当归注射液、胎盘组织浆等穴位注射,每周2~3次,轮流交替注射。夏季缓解期治疗,疗效较好。

“肾不纳气” 相关论述


病证名。肾为气之根,主纳气肾气虚衰,气不归元则肾不纳气。症见呼多吸少,喘促,动则喘甚,自汗神疲,气短,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弱或虚浮无根等。治宜补肾纳气

南海莫君敏庄,侨居燕北有年,平生喜藏金石,是以搜罗甚富。庚午以臂痛不举,向余求治。见其行动即喘,脉大而空,两尺尤少力,入夜则口渴咽干,小溲频数。余告以君之本病,乃肾气不能收纳,其臂痛不举,乃标症也。如不根本治之,花甲之年,岂有肾虚而能延寿者。即针肾俞关元等穴,并书专门补敛肾气之方为丸治之。二月之后,本标各病全愈。莫君以其收藏之历代帝王玉玺印成四屏,并跋予为治病经过以留记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