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贫血
( yingyangxingpinxue )
别名: 虚劳 , 血虚 , 黄肿病 , 疳证
西医
简介: |
营养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生血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使血红蛋白或 (和)红细胞生成不足所产生的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大类。 |
人群: |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生后6个月至3岁小儿发病率高。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以6~12个月小儿发病较多。 |
诊断标准: |
小儿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及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尚无统一诊断标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如下。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 (1)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小细胞的表现,mchc (2)贫血的诊断标准(以海平面计):生后10天内新生儿血红蛋白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如铁供应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3.血清 (浆)铁 4.总铁结合力>62.7μ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 5.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0~+);铁粒幼细胞 6.红细胞原卟啉>500μg/l。 7.血清铁蛋白 8.铁剂治疗有效。用铁剂冶疗6周后,血红蛋白上升10g/l以上。 符合第1条和2~8条中至少两条者,可确诊为缺铁性贫血。 (小儿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和防治建议·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59) |
症状: |
临床以面色苍白、体虚乏力为主要表现。 |
体征: |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起病缓慢,皮肤粘膜逐渐苍白,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不爱活动,注意力不集中,易发生感染,常有异食癖。 2.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 3.外周血象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减少比红细胞减少更明显。 4.血清铁减低,总铁结合力增加,运铁蛋白饱和度明显下降。 5.骨髓象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正常或红系增多,红系以中幼、晚幼红细胞增多明显,各期红细胞胞体均小,胞浆少,染色偏蓝。骨髓铁染色示铁粒幼细胞 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1.进行性皮肤苍黄,头发细黄而稀疏。颜面轻度浮肿,虚胖,呈泥膏样。肝脾多轻度肿大。常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 2.维生素b12缺乏者常见有表情呆滞,嗜睡,反应迟钝,少哭不笑等神经精神症状。智力及动作发育倒退。常出现手足不规则震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阵挛,甚至咄现病理反射。 3.血象示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数比血红蛋白降低明显。红细胞体积增大,大小不等,易见嗜多色红细胞、豪-周氏小体、卡波氏环等。白细胞正常或减少,粒细胞分叶过多,血小板可减少。 4.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细胞系为主。粒红系统各期细胞均可见巨幼变,胞体变大,核染色质疏松,红细胞核发育落后于胞浆。巨核细胞分叶过多,血小板较大。 5.血清维生素b12或叶酸含量减少。 三、营养性混合性贫血 1.具有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双重表现。往往以一种为主,另一种较轻。 2.血象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近于平行降低,红细胞大小相差悬殊,可见低色素和中空的大红细胞,异形红细胞多见。粒细胞和血小板改变类似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骨髓象示两种贫血的混合表现,幼红细胞胞体大,胞核疏松,胞浆少且嗜碱性强,尤以中晚幼红细胞明显。 |
鉴别诊断: |
1.慢性感染性贫血:本病贫血主要为小细胞性,与缺铁性贫血容易混淆。但本病特点是低色素不明显,骨髓中铁粒幼红细胞减少,而骨髓外铁增高。血清铁虽降低,但血清总铁结合力不增高,且铁剂治疗无效。 2.地中海贫血:本病比较少见,多有家族遗传史。血涂片可见较多的靶形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血清铁及骨髓可染铁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异常。 3.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本病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或双型性贫血,多为进行性贫血,男性发病较多。骨髓红系增生,铁染色见较多的环形铁粒幼红细胞,血清铁增高,铁剂治疗无效。 4.脑发育不全:表现为智力低下,精神神经发育落后,与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容易混淆。但前者上述症状多自生后即逐渐出现,无倒退现象。结合血液学检查疗效反应等一般不难鉴别。 |
预后: |
三种营养性贫血经过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
治疗: |
治疗应同时采用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措施。在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营养指导。 一、一般治疗 1.加强护理,预防感染,保证充分休息。 2.改善饮食,对缺铁性贫血的患儿适当增加富含铁质的食品,如瘦肉、蛋黄、豆制品等。对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儿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叶酸的食物,如肉类、肝、蛋黄、绿叶菜等。有偏食习惯者要纠正。 3.仔细查询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慢性失血,驱除钩虫等。 二、特效治疗 缺铁性贫血宜补充铁剂;巨幼细胞性贫血宜补充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混合性贫血则应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治疗措施。 1.铁剂的应用:尽量采用口服法给药,最常用硫酸亚铁。婴幼儿可予2.5%硫酸亚铁合剂每日2ml/kg,儿童可予硫酸亚铁片每次0.3~0.6g,每日3次,于两餐间或饭后服用。亦可用富马酸铁、葡葡糖酸铁等。对口服不耐受或胃肠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者,可用右旋糖酐铁深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注射铁剂的总剂量按下列公式计算:铁剂总量 (mg)=该年龄hb正常值(g/dl)-患儿hb值(g/dl)/100×80×体重×3.4×1.2。将总量分为数次,每1~3日注射1次,首次先用小量,如无不良反应再逐渐加量,可加至每次50mg,儿童最大量不超过100mg。 2.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应用:维生素b12采用肌肉注射,每次25~100μg,每周2~3次,连用2~4周,或至血象正常为止。或用500μg一次肌肉注射亦可。叶酸每次5mg,每日3次口服,连用2~3周可减量至每日1次,共用4~5周可酌情停药。 三、其他药物 在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的同时,给予维生素c口服。神经系统症状明显者加用维生素b6口服。 四、输血 对严重贫血和伴有心力衰竭或感染的患儿可予输血。贫血愈重每次输血量应愈少。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一般每次输血量以5~10ml/kg为宜。亦可少量多次输注浓集红细胞,每次2~3ml/kg。 |
中西医结合: |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西医采用补充铁剂治疗,常用硫酸亚铁、富马酸铁等。口服铁剂常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或腹泻等胃肠反应。为减少这些反应,可在铁剂治疗的同时,配合健脾养胃的中药,如参苓白术散等。这样既可以减轻铁剂的副作用,又能促进铁的吸收,从而加强疗效。对贫血程度不重者,可予小剂量铁剂配合健脾益气生血的中药,如党参、黄芪、当归、黄精、白术、山药等,亦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西医采用维生素b12及叶酸治疗。在西药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补血之剂,可进一步加强疗效。常用的补血类中药有黄精、阿胶、枸杞子、鸡血藤、熟地等。对神经系统症状明显者,中药应针对主要症状,选用钩藤、生龙牡、五味子、生地、炒枣仁等。对智力和发育倒退者,中药应侧重补肾,常用枸杞子、何首乌、熟地、桑椹子、补骨脂、益智仁等。应用维生素b12治疗后,多数患儿贫血症状会迅速得到改善,但神经系统症状恢复较慢,有的患儿治疗后震颤可暂时加重,应采用柔肝熄风,扶土抑木之法治之。药用白芍、鳖甲、龟板、生牡蛎、阿胶、麦冬等。 |
“营养性贫血” 相关论述
营养性贫血是指由于营养障碍,体内造血物质缺乏而引起的贫血。正常人的红细胞数,男性为400~50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350~4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男性为13.52~15.74克%,女性为11.3~13.78克%,低于此数者即为贫血。本病包括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发病原因]
1.缺铁性贫血。(1)铁的吸收不良:胃肠手术后(如胃部分切除及胃空肠吻合)由于食物迅速通过胃而进入空肠,影响了铁的吸收,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肠粘膜病变、脂肪泄或肠道功能紊乱均可使铁吸收不良,而上述疾病又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2)损失过多:慢性失血占缺铁原因的首位。反复多次的各种出血可显著消耗铁储存,如消化道出血、钩虫病、痔疮、反复的鼻出血等均可使铁丢失,终致储存铁消耗尽而引起缺铁性贫血。(3)游离铁丢失增加:肠道上皮细胞内含有游离铁。衰老的肠上皮细胞不断脱落,游离铁随之丢失,胃肠道的疾病不仅使铁的吸收不良,且因上皮细胞更新加快,游离铁丢失增加,加重了铁的负平衡。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胃肠道功能紊乱所致: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12,虽然主要从食物中摄取,但是它必须由胃粘膜腺(主要存在于胃底和贲门部)所产生的一种粘蛋白(或称内因子)的作用,才能顺利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回肠部。所以一旦胃肠功能紊乱(胃切除手术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必然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2)阔节裂头绦虫病所致:此虫长期寄生在较高的小肠部位,可与人争夺食物中的维生素b12,时间过久,即可引起维生素b12缺乏。(3)偏食或烹调方法不当所致:据有关调有表明,我国西北地区患此病者较多,原因主要和当地的饮食结构有关,其次是叶酸不耐热,食物过度烹调特别是长时间煮炖即被破坏,从而影响吸收。
(4)药物影响所致:常见的抗结核药(如异烟肼等)、抗惊厥药(如苯妥英钠、导眠能等)以及某些抗肿瘤的化疗制剂。
贫血,祖国医学统称为“血虚”、“萎黄”。中医认为血资生于脾,根源于肾。这是因为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生血液;肾主藏精,主骨生髓,精髓充足则可化而为血。所以贫血一证多与脾肾两虚密切相关。脾虚则不能运化吸收,肾虚则精髓不足,均可致血液化源亏乏而形成贫血。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面色无华,皮肤、粘膜、指甲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或思想不易集中,稍活动或情绪激动后,气急心悸,以及食欲不振、恶心欲吐等症状最为常见,体重减轻则不显著。
2.特殊表现。缺铁性贫血严重时,若伴有胱氨酸缺乏,则可出现指甲扁平不完整、脆薄而裂、反甲,皮肤干燥、发皱和萎缩,毛发干燥和脱落等症;若伴有维生素b缺乏时,可以出现舌炎、口角龟裂,食管粘膜萎缩等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若仅见维生素b12缺乏者,可出现神经功能失调,如感觉异常,其中手足麻木、刺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以后逐渐出现振荡和体位感觉障碍,大脑活动迟钝,甚至精神状态的改变。
[预防措施]
1.积极防治各种慢性或隐性病证出血。如痔疮出血、钩虫病(一条钩虫每天摄血约0.5毫升)、阔节裂头绦虫病。
2.积极预防和治疗胃肠道疾病。这对防止贫血的发生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全胃切除手术的病人,应定期给与维生素b12,一般每月肌肉注射1次,每次50~100微克,作为维持剂量。
3.改变偏食习惯。由于老年人因牙齿脱落,或长期的生活习惯等原因而偏食,这样就容易造成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的摄入不足,预防的办法应是定期补充一些动物的肝、肾,这些食物中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含量较高,多食一些牛肉、豆类,含叶绿素的蔬菜、海带及水果,这些食物均含有丰富的铁(其中李、桃、杏、葡萄含铁量最多)。
4.由于药物影响所致的贫血,要及时调整用药,但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治疗方法]
1.补充铁剂。一旦确诊为缺铁性贫血,铁剂的治疗是最有效而简便的方法。常用硫酸亚铁,每次0.3~0.6克,每日3次,6~8周为1疗程,间隔3~6月再复治一次。先从小剂量开始,渐达定量,于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反应。为促进铁的吸收,可同时服用维生素c0.1克,每日3次。
2.补充维生素b12。此适用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维生素b12缺乏症,一般开始时用50微克隔日肌注(有神经系统损害者,剂量宜大),连续2~3周,待血象恢复正常后可改为每月注射1次,每次100微克作为维持量。有神经系统损害者,维持量为每周1~2次,每次100微克,直至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或病变不再进展为止。缺乏维生素b12者禁用叶酸,(区别是单纯的叶酸缺乏症无神经系统症状),若误用叶酸治疗会加重神经系统症状。
3.补充叶酸。此适用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叶酸缺乏症,每次5~10毫克,每日2~3次,直至贫血完全消失。以后只要调整生活习惯,改善营养,消除感染诱因,一般不需维持用药。
4.病因治疗。这一点最为重要,不消除引起贫血的病因,上述的三种治疗方法大都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例如由钩虫病引起的贫血,不驱除钩虫,任何治疗都不能使贫血症状完全消除。
5.中医药治疗。本病按中医辨证可分为三型:(1)脾气虚弱者,常见面色萎黄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佳、大便稀溏等症,治宜益气健脾,药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服9克,1日2次,温开水送服;(2)肾气不足者,常见畏寒肢冷、神疲气乏、食少便溏、脐腹冷痛、腰膝酸痛等症,治宜温补肾气,药用右归丸,每服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3)虫积者,除有贫血症状外,常见食后腹胀或嗜食生米、茶叶、泥土等嗜异症,治宜驱虫消积,药用化虫丸,每服6~9克,1日1~2次,饭前糖开水送服。
上述诸药均为中成药,倘若病情较重者可改用汤剂,待病情稳定后,再用成药,以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