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疽

参考: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阴疽” 相关论述

【方歌】股阴疽发大股中,阴囊之侧坚肿疼,七情不和忧愤致,溃后缠绵功难成。
【注】此证一名赤施发生于股内合缝下近阴囊之侧,因偏在厥阴经,故名大股也。坚硬漫肿木痛,由七情不和,忧思愤郁,凝结而成。因在阴经,起长、溃脓,俱属迟缓,溃后尤见缠绵,收敛成功者甚少。初起与附骨疽治法同,肿溃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方歌】横玄疽左阴疽右,股内合缝肿硬疼,痛牵睾丸样,三阴七情郁滞凝。
【注】此二证俱生股内合缝折纹间,左为横玄疽,右为阴疽,属三阴经,由七情郁滞凝结而成。漫肿坚硬时疼,甚则痛牵睾丸,上及少腹,形长如。一两月方能溃破,其脓深可知,破后脓稠可愈,败浆最难敛口,久必成漏。
初治同附骨疽,溃按痈疽溃疡门。若脓水淋沥,日久有生虫者,形类蛔虫,亦系脓深郁久之所化也,属逆。

【方歌】附阴疽内踝上,初如红粟日增疼,坚硬赤肿渐如卵,三阴交会湿热凝。
【注】此证生于内踝骨之上三寸,初如红粟,疼痛日增,坚硬赤肿,渐如鸡卵,系三阴交会湿热积聚而成。始终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但三阴交系纯之穴,收敛迟缓,调养不可不慎。

《心法》曰∶股阴疽,一名赤施发生于股内合缝下,近阴囊之侧,因偏在厥阴经,故名股阴也。

陈实功曰∶阴疽生于右腿夹缝之下三寸,痛连肾子小腹亦痛。(《正宗》)

阴疽(图缺)
陈实功曰∶附阴疽生在内踝上三寸,初生小泡,渐生赤肿,破流血水,痛亦彻骨,不能步履者是。(《正宗》)
《心法》曰∶附阴疽内踝上三寸,初如红粟,疼痛日增,坚硬赤肿,渐如鸡卵,系三阴交会,湿热积聚而成,治同痈疽。但三阴交系纯之穴,收敛迟缓,调理不可不慎。(《金鉴》)

(与附骨疽,参看。)
灵枢》云∶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死。
鬼遗》云∶阴疽发腿髀及阴股,始发腰强,数饮不能多,七日发坚硬肿胀,恶疼,心烦躁,死不治。
或问∶大股之内,阴囊之侧,生毒何如?曰∶在左为上马痈;在右名下马痈;在肛门傍,名肛门,俱属足太阳湿热七情不和,忧愤所致。宜服内补黄 汤、内托羌活汤十全大补汤。选用胜金丹紫金丹。壮实者,一粒金丹八阵散下之。呕吐不食麻木黑陷膨胀六脉微或代,冷汗不止,烦躁狂妄,小水不利,泄泻者不治。未溃之先。
宜服台阁紫微丸。按∶足三阳之脉,在外皆曰髀,足三阴之脉,在内皆曰股。今曰∶大股之内,阴囊之侧,则属三阴经厥阴为多明矣,乃以为足太阳,不亦谬乎? 一人腿内侧患,未作脓而肿痛,以内托黄 柴胡汤,二剂稍愈,又二剂而消。 一人腿内患,漫肿作痛,四肢厥,咽咙塞,发寒热,诸治不应,乃邪郁经络而然也。用五香连翘汤一剂,诸证少退,又服大便行二次,诸证悉退而愈。 一人年二十余,股内患毒日久;欲求内消,诊脉滑数,知脓已成,因气血虚不溃,刺之脓出作痛,用八珍汤稍可,但脓水清稀,用十全大补汤三十余剂而痊,盖脓出反痛者,虚也。 一僧,股内患肿一块,不痛不溃,治托里二十余剂,脓成刺之作痛。予谓∶肿而溃,溃而反痛,此气血虚甚也,宜峻补之。彼云∶气无补法。予曰∶正气不足,不可不补,补之则气化而痛自除,遂以参、 、归、术、熟 ,治之两月余而平。大抵疮疡先发为肿,气血郁积,蒸肉为脓,故多痛。脓溃之后,肿溃肌宽,痛必渐减而痛愈盛者,气血不足也。即丹溪、河间虚甚之说。

阴疽发大股中,阴囊之侧坚肿疼,七情不和忧愤致,溃后缠绵功难成。
【注】此证一名赤施发生于股内合逢下近阴囊之侧,因偏在厥阴经,故名大股也。坚硬漫肿木痛,由七情不和,忧思愤郁,凝结而成。因在阴经,起长、溃脓,俱属迟缓,溃后尤见缠绵,收敛成功者甚少。初起与附骨疽治法同,肿溃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阴疽图(图缺)

横 疽左阴疽右,股内合缝肿硬疼,痛牵睾丸样,三阴七情郁滞凝。
【注】此二证俱生股内合缝折纹间,左为横 疽,右为阴疽,属三阴经,由七情郁滞凝结而成。漫肿坚硬时疼,甚则痛牵睾丸,上及少腹,形长如,一两月方能溃破,其脓深可知,破后脓稠可愈,败浆最难敛口,久必成漏。初治同附骨疽,溃按痈疽溃疡门。若脓水淋沥,日久有生虫者,形类蛔虫,亦系脓深郁久之所化也,属逆。
横 疽图(图缺)
阴疽图(图缺)

阴疽内踝上,初如红粟日增疼,坚硬赤肿渐如卵,三阴交会湿热凝。
【注】此证生内踝骨之上三寸,初如红粟,疼痛日增,坚硬赤肿,渐如鸡卵,系三阴交会湿热积聚而成。始终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但三阴交系纯之穴,收敛迟缓,调养不可不慎。
阴疽图(图缺)

阴疽之形,皆阔大平塌,根盘坚硬,皮色不异,或痛或不痛,乃外科最险之证。倘误服寒凉,其色变如隔宿猪肝,毒攻五内,神昏即死。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凝寒;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流行,则患随消矣。血气不能化毒者,则宜温补排脓,虽当溃脓,而毒瓦斯未尽,肿硬未消,亦仍以温气血开腠理为要。大抵初起患轻,未经误药者,可用加味二陈汤(通用十八。)纳阳和丸(通用六。)同煎数服消之。如曾经误药,或皮色稍变,须服阳和汤(通用五。)其甚者,与犀黄丸(通用四十八。)早晚轮服。溃后亦然。如失荣恶核石疽等证,初起毒根深固者,更兼紫元丹(通用五十一。)间服方能全消。凡详见于各部中,宜同参用。
一、初起兼头痛发热恶寒、肢体拘急等表证者,先以保安万灵丹(通用五十四。)汗之,或人参败毒散(通用三。)去独活桂枝一钱汗之,待表证退,按前法治之。
一、溃后忽见表证,则以托邪饮(通用十二。)加桂枝一钱煎服。少倾,啜热粥一瓯,暖卧微汗取效,不可令大汗。如未效,再进。待表势解,接补元气,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熟地最妙。
一、初起或溃后欲呕,而别无表证者,胃气虚也,六君子汤(通用二十一。)加炮干姜主之。
一、溃后但恶寒而不发热者,阳气虚也,十全大补汤(通用二十六。)加姜、附主之。
一、溃后见晡热、内热证者,阴血虚也,四物汤(通用二十三。)去川芎,倍熟地,加参、术、地骨皮甘草主之。
一、大患久溃,或脓血去多,忽见发热恶寒面赤烦躁,口虽渴而喜热饮者,此血虚发躁,急以当归补血汤,(通用三十三。)或当归黄 汤(通用三十四。)服之。否则发痉。
一、溃后口干作渴,饮水不歇,小便频数,或淋漓作痛,或舌上燥黄如金色者,乃肾水枯竭,心火炎炽,此证最恶,急用加减八味丸(通用四十六。)以滋补之,否则不救,迟治亦不救一、溃后喘促咳嗽,脾肺虚也,补中益气汤,去升麻茯苓半夏五味子主之。或加熟地,口燥者加麦门冬
一、溃延日久,病患脾虚气滞者,则先服六君子汤加芎、归数剂,参、术、草宜生,忌炙。待其饮食复常,再按前法治之。凡经表汗后,亦如是治。
一、好饮之人,每发酒毒,如阴疽状,发无定处。初起漫肿,内似结核,不红或淡红,重着板痛,多有兼头晕发热汗出呕吐之证。此元气大伤,酒毒熏蒸,结滞经隧。治宜清利湿热,培补元气。内服加味解酲汤,(见发无定处痼发下。)外以赤小豆为末,滚水或米醋调敷,或以乌龙膏(通用六十。)敷之。若误投阳和汤小金丹等甘热之药,轻则呕吐脓血,重则神昏发狂,成痉不救。此证从前未经发明,余历视颇多,特表揭于此。毫厘千里,生死攸关,业医者细心审辨焉。
一、凡色白大少阴疽,忌贴洞天、千捶、鲫鱼等膏。盖寒凉不利于阴疽,且内有巴豆蓖麻子,未溃者贴则致溃,已溃者贴则致命,有孕者贴则堕胎。故凡阴疽未溃者,宜敷抑阴散,(通用五十八。)既溃后,宜贴阳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一、犀黄丸、(通用四十八。)小金丹、(通用五十二。)内有麝香,妊妇忌服,当以阳和汤愈之。愈后再服三、四剂,以代小金丹,永杜后患。
一、小儿不能服煎剂者,以小金丹化服代之。

有人于尻骨间生疽用此治好
白豆末少加水揉作数团,蒸透趁极热,轮流一团罨疽上勿停。

壬午冬萃翁患外证甚重,因往候之。翁卧于床,谓予曰∶背偶生毒,已经旬矣。知子不专疡科,故请潘日章兄看视。溃脓无多,并不痛楚,惟形疲食少,烦为诊之。切脉沉细而 ,观其毒形平塌,乃告之曰∶此疽也。其病在,治温补内托,由阴转阳, 肿作痛,毒化成脓,庶几无虑。嘱邀潘日章兄同议。方订十全大补汤加白芷穿山甲,薄暮使来促云∶刻病甚剧,祈速往。入室见翁靠坐于地,众皆仓皇。予惊问故,乃弟子桥先生言∶家兄因起身更衣,站立不住,忽然跌仆。遂作昏晕,故此不能动移。按脉迟细欲伏,面青肢冷,呕恶频频。予曰∶此中寒也,病上加病,切防脱。变计惟参附汤以济其急,呕多胃逆,更以干姜佐之。古有霹雳散之名,形其迅速也。适日兄亦至,意见相符,于是用高丽参五钱,附子干姜各二钱五分,令先扶掖上床,药熟倾服。予与日兄同坐室中,俟其消息。时届三鼓,渐见呕定肢温,神苏脉出。予喜曰∶可无忧矣。令煎二渣与服。次日复召,谓日兄曰∶昨夕中寒急暴,幸赖参附汤挽回,今视其疽,形仍平塌,尚不知痛,昨同议之方,犹恐不济。商以大剂养荣汤,加附子。再诊更增枸杞、菟丝巴戟天河车鹿茸血肉之属,日渐知痛,肿起脓稠,腐化新生,治疗月余,疮口始敛。

阴疽,生内踝上三寸,初生小泡,疼痛日增,坚硬赤肿,渐如鸡卵,破流血水。系三阴交会、湿热积聚而成。治同痈疽。但三阴交系纯之穴,收敛迟缓,调理不可不慎。
接骨发,生于小腿肚之下,胫骨与足后跟骨相接处,故名之。此属膀胱经湿热凝结而成。初如核桃,坚硬漫肿,色红、急胀、微疼,脓宜速溃,迟则脓毒损筋,筋脉既伤,腿缺踵行。踵行者,不能全足踏地,惟恃足指着力而行也。治同痈疽

阴毒之症,皮色皆同,然有肿有不肿,有痛有不痛,有坚硬难移,有柔软如绵,不可不为之辨。夫肿而不坚,痛而难忍,流注也。肿而坚硬微痛,贴骨、鹤膝、横 、骨槽等类是也。
不肿而痛,骨骱麻木手足不仁风湿也。坚硬如核,初起不痛,乳岩瘰 也。不痛而坚,形大如拳,恶核失荣也。不痛不坚,软而渐大,瘿瘤也。不痛而坚如金石,形如升斗,石疽也。此等症候,尽属阴虚,无论平塌大小,毒发五脏,皆曰阴疽。如其初起疼痛者易消,重按不痛而坚者,毒根深固,消之难速,治之之法,方有一定,学人览之了然。
马曰∶柔软如绵,乃气与痰滞,治宜流气,气行痰即行。流注一名气毒,又名串痰。
又曰∶乳岩失荣马刀,乃七情致伤之症,治宜解郁疏肝,不可照阴疽例治。

初起之形,阔大平塌,根盘散漫,不肿不痛,色不明亮,此疽中最险之症,倘误服寒凉,其色变如隔宿猪肝,毒攻内腑,神昏即死。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学人照方根据治,自无不愈,倘有加减,定难奏效。
马曰∶治法极是。
又曰∶麻黄未溃可用,已溃之后,断不可重开其腠理

凡患一应色白大小等疽,忌用洞天膏贴、嫩膏敷,用则寒凝愈结。最忌用千捶膏鲫鱼膏贴,盖此二膏内,皆有巴豆蓖麻,贴则被其提拔助成。每见横 、乳岩,贴至致命。孕妇贴则堕胎。凡诸疽溃后,宜贴阳和解凝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