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

( manxingbiyan )

别名: 鼻窒 , 鼻塞 , 壅塞

中医

简介:
本病是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交替鼻塞,反复发作,下鼻甲肿大为主要表现的鼻病。
病机:
无论是寒是热,均可伤于皮毛,损于肺气壅塞鼻窍。慢性肥厚性鼻炎系由肺气郁结,壅塞鼻窍,日久不散,致气血瘀滞,湿浊凝结而成。
诊断:
1.外感风寒
证候:鼻塞鼻痒,喷嚏流涕,鼻肌膜肿胀色淡,鼻腔有水样涕。伴有咳嗽,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析:风寒束肺肺津不布,则鼻痒,喷嚏,邪壅鼻窍则鼻塞声重。风寒犯肺咳嗽,痰稀,周身不适,舌脉属外感风寒象。
2.外感风热
证候:鼻息气热,鼻塞,流浊涕。全身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咽痛咳嗽痰稠,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析:外感风热或邪郁化热,上扰鼻窍,鼻息气热。风热犯肺,邪滞咽喉,故咳嗽咯痰,咽干咽痛,热扰头面,故头痛发热。苔脉属外感风热象。
3.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证候: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侧卧上窍通,下窍塞,涕粘稀,鼻内肌膜肿胀色淡。肺气虚者,咳嗽痰稀,舌质淡红,苔白薄,脉缓。脾气虚者见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或稍厚。
辨析:肺脾气虚,鼻窍失于充营,寒湿浊邪滞留鼻窍,见下鼻甲肿大;气虚则遇冷重,遇热轻。阳气盛则症状轻,气盛则症状重,故鼻塞夜间较重。肺虚则不布津,肺气上逆咳嗽;脾失运化则纳呆便溏。
4.邪毒久留,气滞血瘀
证候:持续性鼻塞,嗅觉迟钝,鼻音重浊或兼有耳鸣重听,鼻内肌膜肿胀,硬实,下鼻甲呈桑堪样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辨析:邪毒久留鼻窍,阻于鼻窍脉络,呈持续性鼻塞;邪浊蒙蔽清窍,则耳鸣不适。舌、脉象皆为气血郁滞表现。
类证:
1.鼻鼽:以突起鼻痒,喷嚏频频,清涕量多如水为特征,而不是以鼻塞为主症。
2.鼻槁:自觉鼻内干燥为主要表现,涕少痂多或夹血丝,鼻甲萎缩,鼻腔空阔,鼻气腥臭。
3.鼻渊:以鼻流浊涕量多,头晕胀闷,鼻道有脓涕为主要表现,鼻窦cx线片、ct扫描可示患窦密度增高、粘膜肿胀。
治疗:
一、辨证选方
1.外感风寒
治法:疏风散寒,辛温通窍。
方药:苍耳子散(《济生方》)加减。苍耳子9g,辛夷9g,羌活9g,防风9g,藁本9g,川芎9g,白芷15g,细辛3g,升麻9g,本通6g,甘草6g。咳嗽重者加紫苑,款冬花;挟湿者加藿香佩兰
2.外感风热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桑菊饮(《温病条辨》)合苍耳子散加减菊花12g,桔梗9g,连翘9g,杏仁9g,薄荷9g,桑叶9g,苍耳子9g,白茫15g,黄芩9g,甘草9g。咽痛者加射干马勃;涕黄带血者加生地,银花
3.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治法:温肺益气,祛风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加味。人参9g,黄茂15g,白术9g,炙甘草9g,细辛3g,白芷5g,苍耳子9g,鱼脑石15g,桔梗9g,诃子6g。
4.脾气虚,邪滞鼻窍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党参9g,茯苓159,白术9g,淮山药30g,炒扁豆9g,莲子15g,薏苡仁30g,石菖蒲9g,苍耳子9g,陈皮9g,湿重者加泽泻车前草;有寒象者,加荆芥细辛
5.邪毒久留,气滞血瘀
治法: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方药:当归芍药汤(广州中医学院编《中医耳鼻喉科学》)加味。当归12g,赤芍15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地龙9g,辛夷花9g,白菊花12g,薄荷9g,黄芩9g,茯苓15g,泽泻12g,白术9g,甘草6g。肺气虚者加黄芪诃子;热重者加黄芩贝母头痛者加白芷藁本蔓荆子
二、其他疗法
(一)外治
1.滴鼻:①辛夷花滴鼻液:辛夷花100g,水煎一次余300ml,去渣,过滤,加入适量防腐剂,装瓶备用,日3次,每次1~2滴。(《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编)。②复方鹅芩滴鼻液:鹅不食草90g,黄芩90g,金银花90g,辛夷90g,白芷90g,川芎60g,细辛45g,甘油300ml,配制成1000ml液体,瓶装滴鼻(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6(6):305)
2.碧云散吹鼻:每日3~4次。碧云散(《医宗金鉴》):鹅不食草川芎细辛辛夷花、青黛共研细未。
3.下鼻甲注射:①毛冬青注射液行下鼻甲粘膜下注射,每侧2ml,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中医耳鼻喉科学》山东中医学院编)②复方红花注射液:红花当归赤芍辛夷,配制成每ml含1g的注射液,于下鼻甲粘膜下每侧注入1ml,每周2次,2~16次为一疗程(辽宁医学杂志,1993;7(4):213)。③下鼻甲表面粘膜麻醉后注入1.5~3.0ml中药消灵,一周后见下鼻甲硬化缩小,效果较差者可重复注射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5):311)。
中药:
1.银翘解毒冲剂:每次1~2袋冲服,每日3次。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作用。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之证。
2.板蓝根冲剂:每包10g,每次1~2包冲服,每日2次。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及抗病毒之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鼻炎
3.千柏鼻炎片:每次3~4片,每日3次服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功效。
4.藿胆丸:每次3~6g,每日2次服。具有清风热,通鼻窍作用,用于风热上扰引起的鼻塞,时流浊涕者。
5.鼻炎康:每次4片,日3次。具有清热解毒宣肺通窍,消肿止痛之功效。
6.鼻渊舒口服液:每次10ml口服,每日2~3次,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排脓,止痛消肿,通鼻窍之作用。用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
针灸:
1.体针:主穴:迎香印堂鼻通。配穴风池合谷攒竹。每次选2~3穴,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
2.耳针:①取内鼻、外鼻、肺、肾上腺、每次取穴2~3个,留针或压豆。(《中医耳鼻喉科学》山东中医学院编)。②取耳穴内鼻、外鼻、肺及额4穴,用胶布压王不留行籽于穴位加压,嘱其每日自行按压3~5次,以感微痛为度。(《诊籍续焰》第834页)。③取耳穴内鼻、肺、神门、鼻眼眶点、额等穴,用胶布压王不留行籽于穴位加压,每3天换药1次,平日每2~3小时自行按压穴位1次;另外,用中药粉喷鼻,每日喷鼻1次,每次喷药0.05g,10天为一疗程,中药粉的成份有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薄荷黄芩等。(吉林中医药1994;2:25)
3.穴位封闭:取迎香,每侧注入当归注射液0.05ml,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推拿:
常于鼻周穴位作按摩疗法。

西医

简介:
慢性鼻炎为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鼻粘膜和粘膜下的慢性炎性鼻病。为常见的多发病,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为可逆性慢性炎症,一部分可转化、发展为慢性肥厚性鼻炎。
病因:
主要有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可转化为慢性鼻炎。②慢性化脓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邻近病灶的慢性炎症或影响鼻腔通气引流的因素可导致本病。③长期应用血管收缩剂可引起药物性鼻炎,加重本病的病情。④空气污染,鼻粘膜受到有害的化学气体、粉尘等刺激或温度、湿度的剧烈变化。⑤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迟等。⑥全身性疾病糖尿病结核、心血管疾病等。
病理:
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粘膜下血管失去收缩能力,呈慢性扩张状态,血管和腺体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多,腺体分泌增强,但病理改变为可逆性,当发展为慢性肥厚性鼻炎时则成为不可逆性,发生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鼻粘膜下血管长期扩张,管壁成纤维细胞增生、粘膜肥厚、结缔组织增加、有时伴骨膜增殖和骨质增生。这些病变以下鼻甲最显著,常呈结节样或桑椹状。
病理生理:
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与慢性炎症所致血管的舒缩障碍有关,鼻粘膜长期处于慢性充血状态,尤以下鼻甲的海绵体改变更为明显。
诊断标准:
1.慢性单纯性鼻
(1)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少许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
(2)下鼻甲粘膜肿胀,表面光滑湿润,呈暗红色,粘膜柔软,富有弹性,用探针压迫可出现凹陷,移开后立即恢复原状。外用麻黄素液后,粘膜收缩好。
2.慢性肥厚性鼻炎
(1)鼻塞多为持续性,分泌物粘稠,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较重。
(2)鼻粘膜呈淡红色或暗红色,粘膜及鼻甲骨肥大,表面呈结节状或桑椹状肥厚,用探针触压不易出现凹陷,即使有凹陷亦难立即恢复。用麻黄素液后粘膜不易收缩。
(3)后鼻镜检查有下鼻甲后端肥大。
体征:
一、慢性单纯性鼻炎:典型症状为两侧交替性间歇性鼻塞,侧身睡眠时,朝下侧鼻塞严重。其原因一方面是重力关系,另方面也可用鼻-肺反射解释。寒冷或静坐时鼻塞加重,天热或活动后症状减轻。流涕一般不多。由于下鼻甲肿胀,阻挡鼻涕自前鼻孔流出,可向后流人咽喉部,使患者常觉"多痰"或咽部不适。较严重病例,可出现头昏头胀,嗅觉减退,发声呈阻塞性鼻音。
二、慢性肥厚性鼻炎:主要症状为持续性鼻塞,多为两例。鼻塞程度较单纯性慢性鼻炎重。常有少量粘液脓涕,因前鼻孔流出受阻,常向后流人咽部,致使病人感到咽部有异物不适感。其他症状有嗅觉减退,头昏头胀,记忆力减退,阻塞性鼻音等。
体检:
一、慢性单纯性鼻炎:局部检查显示双下甲充血肿胀,与中隔相触或贴近中隔。鼻腔通气道明显狭窄,下甲前端大致呈圆形,表面粘膜光滑,触之柔软,略有弹性,用1%麻黄素液沾湿的棉片放置于下鼻甲表面,2-3min后,可见下鼻甲明显缩小,此为与肥厚性慢性鼻炎鉴别诊断的要点之一。
二、慢性肥厚性鼻炎:检查可见下鼻甲明显肥大,与中隔相触或靠近,使鼻腔通气道明显狭小。用棉签触下鼻甲,无弹性,有硬实感。对血管收缩剂(1%麻黄素液)反应较差或全无反应。
疗效评定标准:
1. 治愈:
(1)单纯性鼻炎:鼻腔通畅,分泌物消失,鼻粘膜恢复正常。
(2)肥厚性鼻炎:鼻塞消失,鼻甲明显缩小。
2.好转:自觉症状显著改善,鼻甲缩小。
治疗:
1.病因治疗:通过询问病史和详细检查后分析病因,清除邻近病灶,避免周围环境的致病因素和积极治疗有关的全身性疾病
2.应用血管收缩剂,不应过多应用,防止药物性鼻炎的发生
3.应用稀化粘素:使分泌物易于排出,对于流涕较多者可用异丙托品制剂喷鼻。4.粘膜下注射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甘油酒精等。5.采用冷冻疗法缩小下鼻甲。
6.激光治疗,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或yag激光气化下鼻甲的肥厚部分。
7.下鼻甲粘膜下部分切除术,仅切除骨性肥大部分,保留鼻粘膜,但不适用于下鼻甲息肉样变者,后者应做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连同肥厚的粘膜一并切除。
中西医结合:
急慢性鼻炎,在我国耳鼻咽喉科临床实践中很早就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于急性鼻炎,无论采取中医或西医治疗均易凑效,但中西医结合治疗见效更快;对于慢性鼻炎,尤其是肥厚性鼻炎或药物性鼻炎,以及慢性单纯性鼻炎合并慢性鼻窦炎者,中医药治疗显得更加重要。
1.急性鼻炎应以中成药为主如各种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加服解热镇痛药和抗组织胺药,维生素c等则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或者辩证施治采用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方药,见效更快。
2.慢性单纯性鼻炎主张采用减充血药与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配合治疗,或辨证选方治疗。
3.除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外,进行针灸包括耳针治疗。
4.下鼻甲注射硬化剂、激光、冷冻或手术治疗并加服中药。
5.西药穴位封闭或采用中药注射剂行下鼻甲注射都是中西结合的新途径,在临床应用中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慢性鼻炎” 相关论述

【概述】慢性鼻炎是鼻腔粘膜慢性充血、肿胀,并可发展为鼻腔粘膜和鼻甲骨的肥厚。慢性鼻炎常由于急性鼻炎的反复发作,或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长期刺激所引起。临床症状主要为鼻塞、流涕,鼻涕可为粘液性或脓性。可伴有头痛头晕及嗅觉减退等症状。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合谷
操作:取1.5寸毫针、患者手放于桌面或两膝上,取坐位,自然放松。针刺根据患者体质强弱,采取中、强、弱不同刺激。得气留针20~30分钟。隔日或每日1次。
方法2:
选穴;人中
操作:患者仰掌,医者用拇、食指夹住患者中指,取1寸毫针,针尖向上斜刺0.1~0.2寸,针感以局部疼痛为主。
(二)穴位注射疗法
选穴;合谷
药物:复合维生素b
操作:按穴位注射疗法常规操作,进针后待患者感到酸麻胀后,穴位注射0.2~0.5毫升维生素b,每日或隔日1次。
按语:慢性鼻炎属于祖国医学“鼻渊”、“脑漏”范畴。针灸治疗效果良好。临床实践也证明合谷穴确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配合迎香穴,疗效会更高。合谷穴为大肠经穴,可疏调阳明经气,因手阳明经脉循鼻旁而又与肺相表里,肺开窍于鼻,因此针刺合谷可治疗鼻炎。
【手穴治萃】
针刺合谷穴抑制鼻粘膜分泌功能的临床观察。临床发现针刺合谷穴有明显抑制鼻粘膜分泌作用,作者为进一步证明此种作用,将80例随机分为三组:单刺左合谷穴27例;单刺右合谷穴26例;刺双合谷穴27例。针刺手法视患者鼻粘膜水肿程度(经鼻镜检查)及体质强弱,分别给予强、中度刺激。治疗结果:以针刺后10分钟内鼻粘膜水肿消退,鼻塞缓解,流涕停止,通气改善者为有效;超过10分钟仍有鼻粘膜水肿、流涕、鼻塞等分泌亢进者为无效。在80例中,有效78例,无效2例。表明针刺合谷穴抑制鼻粘膜水肿,抑制其分泌功能的效果是可靠的。亦证明单刺一侧合谷穴与刺双侧合谷穴其抑制分泌功能的作用无异,提示在临床治疗中任选一合谷穴即可。不必同刺双侧穴位。临床可治疗过敏性鼻炎。(张吉顺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5)、—306)

素问·气厥论》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鼻炎自急性变为慢性后,常历久不愈,虽属小病,治亦非易。余于二十年前偶得苏州叶桔泉先生外治方一首,如法制备使用,屡获良效,其方为:
取新鲜香葱一把,剪下白头(可连葱须,但青葱管不可用),洗净拭干,捣烂取汁,置小瓶内。加入同体积纯甘油,摇匀后再加薄荷油一滴,继续摇匀,即可以滴管吸取适量,滴入鼻中。当立刻感觉清凉舒适,如感觉不明显,可再加薄荷油一、二滴,但渐试渐加,过多则气味强烈,难以耐受。制成后日滴三、四次,每次一、二滴。滴后鼻塞者可以立通,浓涕自化清液而出。若能连用三、四月,多能治愈。余所治愈之病例中,有一例青年志愿参军,连续两年均因鼻炎而未能通过体检关。至第三年,其母向余索方,余即以上方告之。滴一月后再次参加体检,顺利通过鼻检关,而成为光荣之人民战士。

慢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 )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表现为鼻粘膜的慢性充血肿胀,称慢性单纯性鼻炎(chronic simple rhinitis)。若发展为鼻粘膜和鼻甲骨的增生肥厚,称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
[imgz]erbiyanhouwaikexue100.jpg[alt]肥厚性鼻炎[/alt][/img]
[imgz]erbiyanhouwaikexue101.jpg[alt]肥厚性鼻炎[/alt][/img]
肥厚性鼻炎
【病因】
(一)局部病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而演变成慢性鼻炎
2.由于邻近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或畸形,致鼻发生通气不畅或引流阻塞,如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
3.鼻腔用药不当或过量过久形成药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常见于久用滴鼻净之后。
(二)全身病因
1.长期慢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长期便秘、肾脏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而致鼻粘膜长期或屡发性充血或瘀血
2.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或c。
3.烟酒过度可影响鼻粘膜血管舒缩而发生障碍。
4.长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压药物,可引起鼻腔血管扩张而产生似鼻炎的症状。
(三)环境因素:
在有水泥、烟草、煤尘、面粉或化学物质等环境中的工作者,鼻粘膜受到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刺激与损害,可造成慢性鼻炎。温湿度急剧变化的环境,如炼钢、冷冻、烘熔等车间工人,也较易发生此病。
【治疗原则】
消炎消肿,通气引流和尽量维护鼻粘膜的生理功能,同时要注意对病因的处理。

分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的特点是鼻塞时轻时重,通常遇热减轻,遇寒加重,侧卧时下侧鼻塞,上侧鼻通气改善,鼻涕多为粘脓性;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鼻塞较重,持续不解,鼻涕较少。慢性鼻炎还常可伴有咽喉部不适,多痰等症状。
慢性鼻炎多由急性鼻炎失治而致,也可由邻近病灶、全身慢性疾病、职业或环境污染等引起,所以不属于感染性疾病。治疗应该包括病因治疗和症状治疗两部分。要注意的是鼻内用药不当也可引起“药物性鼻炎”,如鼻眼净之类长期滴用易引起药物性鼻炎,故不宜长期连续使用。而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选用滴鼻及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1%麻黄素类制剂滴鼻的用药量应控制在每次1~2滴,每天3~4次左右,也不宜使用过多过频。有药物性鼻炎时应及时停药,改用倍他米松麻黄素适量滴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