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子

( qianniuzi )

牵牛子《外治方》

主治: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小儿夜啼20例,大多数在当夜就能止哭。
处方:牵牛子黑丑)7粒
制备方法:捣碎,用温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用量:临睡前敷肚脐,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牵牛子”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旋花科植物牵牛种子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消肿,袪痰逐饮,杀虫攻
【临床应用】1.用于水肿腹水、二便不利、脚气等症。
牵牛子泻下之力颇强,又能通利小便,可使水湿从二便排出而消水肿。如治水肿喘满、二便不利等症,可配合桑白皮木通白朮陈皮等同用;如用于腹水肿胀,可配合攻下逐水药甘遂芫花大戟等同用。
2.用于痰壅气滞咳逆喘满
牵牛子泄泻下而能袪痰逐饮,痰饮去则气机得畅,喘满得平,常与葶苈子杏仁等配合应用。
3.用于虫积腹痛
牵牛子既能驱杀肠寄生虫,并有泻下作用,使虫体得以排除,常配伍槟榔大黄等同用,对蛔虫、绦虫都有驱杀作用。
【处方用名】牵牛子黑丑(均配黑牵牛子,打碎用)、白牵牛白丑(配白牵牛子、打碎用)、二丑、黑白丑(配黑、白丑各半。目前上海地区配方已于简化,黑、白丑不分,两者混合,打碎用)
【按语】牵牛子为峻下的药品,少用则通大便,多用则泻下如水,且能利尿,故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腹水肿胀、二便不利及宿食积滞、大便秘结等症。至于用治痰壅气滞咳逆喘满,则只宜暂用,不可久服。如属脾弱胃呆、气虚腹胀者,当以健脾补中为要,不宜用本品攻泻消,克伐胃气
【一般用量与用法】牵牛散《普济方》:牵牛子木通白朮桑根白皮木香肉桂陈皮。治水气肢体浮肿、大小便涩,上气喘促。
牵牛散《沉氏尊生》:牵牛子大黄槟榔雄黄。治虫积

释名黑丑草金铃、盆甑草、狗耳草
气味」(子)苦、寒、有毒。
「主治」
1、大便不通。用牵牛子半生半熟,研为末。每服二钱,姜汤送下。又方:加大黄等分。又方:加生槟榔等分
2、水盅胀满。用白牵牛黑牵牛各取头末二钱,大麦面四两,和成烧饼,临醒时烙熟食下,以茶送服。降气为验。
3、水肿尿涩。用牵牛研末,每服一匙,以小便通利为度。
4、浮肿气促,坐卧不安。用牵牛子二两,微炒,捣成末,浸乌牛尿中一夜,天明后加入葱白一把,煎开十多次,分二次安心服下。水从小便排出。
5、脚肿。用牵牛子捣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五丸生姜汤送下。服药至小便通利为止。
6、小儿肿病,大小便不利。用黑牵牛白牵牛各二两,炒取头末,加水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萝卜煎汤送下。
7、风热赤眼,用白牵牛末,加葱白同煮,研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葱汤送下,服毕,睡半时。
8、脸上粉刺。用黑牵牛末,调入面脂药中,每日洗搽脸部。
9、一切疸,无名肿毒。用黑白牵牛一合,布包捶碎,加好醋一碗,熬至八成,露一宿,次日五更温服。以大便出脓血为妙。此方名“济世散”。

味苦辛,性寒有毒,入大小肠二经。主下气通二便,祛壅滞气急,退水肿,消风毒,治腰膝痛,坠胎孕。酒蒸,去皮用。
按∶牵牛子专主水气,故入大小肠经。丹溪曰∶属火善走,有两种,黑者兼水,白者兼金,病形与证俱衬者用之,然驱逐致虚,不胀满不大便秘者,勿用,仲景治七种湿证及小便不利,俱不用之,何也?盖受湿之根在下焦,是血分气病,皆因上焦虚弱,不能气化所致,若雷公云∶草金零牵牛子是也,凡使其药,秋末即有实,冬收之,凡用晒干,却入水中淘,浮者去之,取沉者晒干,用酒蒸,从巳至未,晒干,临用舂去黑皮用。

味苦,寒,有毒。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味苦,寒,有毒。主下气,治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作藤生,花状如扁豆,黄色。子作小房,实黑色,形如球子核。比来服之,以治脚满气急,得小便利,无不瘥。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易药,故以名之。又有一种草,叶上有三白点,世?


味苦,寒,有毒。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作藤生,花状如扁豆,黄色。子作小房,实黑色,形如球子核。比来服之,以疗脚满气急,得小便利,无不差。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易药,故以名之。又有一种草,叶上有三白点以疗脚下气,亦甚有验。
〔谨案〕此花似旋复花作碧色,又不黄,不似扁豆,其三白草有三黑点,非白也,古人秘之,隐黑为白尔。陶不见,但闻而传之,谓实白点。


多食稍冷,和山茱萸服之,去水病。〔证〕


诸家之说纷纷不一,陶隐居尤甚。言花状如扁豆,殊不相当。花朵如鼓子花,但碧色,日出开,日西合。今注又谓其中子类乔麦,亦非也。盖直如木猴梨子,但黑色,可微炒,捣取其中粉一两,别以麸炒去皮尖者,桃仁末半两,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温水服三二十丸,治大肠风秘壅热。苦涩,不可久服,亦行脾肾气故也。


研取头末用。得青木香、干姜良。或半生半炒。黑丑白丑
苦,寒,有小毒。专消水肿,最利二便。解一切气壅,逐诸般痰饮。消肿满而攻癖,落胎孕处处有之。蔓生,叶似扁豆而三尖,有黑白二种。
一切气,宿食不化,头末四两,取莱菔剜孔,入药蒸熟,加白蔻末一钱,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验方第一。)
大便不通,半生半熟为末,姜汤下。(第二。)
水肿猝胀,黑白各头末二钱,白面合饼烧食。因虚者不用。(第三。)
水肿尿涩,取头末,每五分,同上。(第四。)
小儿肿,头末丸服。二便不通者。(第五。)
面上雀斑,为末,鸡子白合敷,旦洗去。(第六。)
小儿夜啼,为末敷脐。(第七。)
便血淋,为末,姜水下二钱。(第八。)
不拘气水腹鼓。同上第三。因虚者不用。(第九。)
夺命散 黑、白(各炒末) 大黄槟榔等分
每蜜水下五分。治小儿马脾风、急惊,肺胀喘满,胸高气急,胁缩鼻胀,闷乱咳嗽,烦渴痰一.)
舟车丸黑丑(四两) 生军(二两) 甘遂(一两 面包煨用) 橘红(一两)
大戟(一两,面花(一两) 青皮(一两) 木香(五钱) 槟榔(一钱) 轻粉(一钱)
丸豆大,每三钱,以大便利三次为度,不知加之,诸水肿形脉俱实者。(第二。)


味苦,气寒。有毒。不拘州土,处处有之。仲春时,旋生苗作藤,蔓绕墙垣篱堑;待秋月,方开花(如鼓子花碧色,日出开,日西阖。)结实,白皮里外成球。叶发枝间,有三尖角;子藏球内,亦三廉棱。九月采收曝干,多有黑白两种。黑者属水力速,白者属金效迟。炒研煎汤,并取头末。除壅滞气急,及 癖蛊毒殊功;利大小便难,并脚满水肿极验。
(谟)按∶东垣云∶牵牛非《神农经》药,出《名医续注》,云∶味苦、寒。能除湿利小便,治下疰香港脚。据所说气味、主治俱误。丹药中用牵牛者,少则动大便,多则泻下如水,乃导气之药。试取尝之,味则辛辣,久嚼雄壮,渐渐不绝,非辛而何。《续注》谓味苦、寒,果安在哉?牵牛但能泻气中湿热,不能泻血中湿热。况湿纵下受,下焦主血,是血中之湿,宜用苦寒之味也。张仲景治七种湿证小便不利,无一药犯牵牛者,非不知牵牛能泻湿利小便也。为湿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气病,而不可用辛辣气药,反泻上焦太阴之气故也。仲景尚不敢轻用,夫何世医,不分血气而一概用之乎?夫湿者,水之别称,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湿,则宜用之。今则不问有湿无湿,但伤食,或欲动大便,或有热证,或作常服克化之药,罔不用之,岂不误哉!殊不知,牵牛比诸辛药泻气尤甚。张文懿公尝谓∶牵牛不可耽嗜,脱人元气。吾初疑药有何耽嗜,后每见人因酒食病痞者,多服神芎丸等药,皆犯牵牛
初服则快,药过复痞,仍前再服,随药而效,由是愈信耽嗜久服,暗伤元气而犹不知悔悟也。治当益脾健胃,使元气生发,自然腐熟水谷,此治无以加矣。经云∶辛泻气,肺气病者,无多食辛。况饮食劳倦,所伤在胃。胃气不行,心火乘之。胃受火邪,名曰热中。《脉经》云∶脾胃主血,其所生病,当于血中泻火润燥,破恶血,泻胃之湿热也。胃热上炎,肺受大邪,当用黄芩之苦寒以泻火,当归之辛温以泻血结,桃仁之辛甘油腻以破恶血,兼除燥润大便。然犹不可专用,黄耆人参甘草,诸甘温、甘寒、补元气、泻阴火正药内,兼而用之。何则?上焦元气已自虚弱,津液不足,口燥舌干,若反用牵牛气味俱阳大辛之药,重泻其已虚之元气,复耗其津液,利其小便以致阴火愈甚,故重则死,轻则夭,诚可悯也。牵牛,感南方热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热而泻气,差误甚矣!若病湿胜,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则气得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经云∶一脏不平,以所胜平之。火能平金而泻肺者,即此也。近世钱氏泻黄散中,独用防风过于他药一二倍者,以防风辛温,能于土中泻金之子,不使助母也。经云∶从前来者为实邪。谓子能令母实,故以所胜平之也。《晦庵语录》中有∶秋食姜,则夭人天年。经止言辛泻气,而《晦庵》云然,戒之深也。何则?秋分食姜,令人泻气,故禁之。夏月食姜不禁者,热气生旺之时,宜以汗散。姜能发汗,以越其热也。姜尚如此,况牵牛乎!可见味辛之物,皆有宜禁之时,亦犹牵牛,不可一概用之也。

感南方热火之化以生,故味辛热有毒。其主下气,逐水利大小便,脚满水肿,追虫取,可见峻削力猛,而迅急者也。止能泻肺,以去气中湿热,故下焦血分中之病不可轻用,以使气血俱损。况非神农药也,乃《名医续注》所出,后贤垂戒,谆谆多服,脱人元气。
牵牛子,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重及大肠风秘气秘,利大小便,脚满水肿, 癖蛊毒湿热。以气药引之则入气,以血药引之则入血。大泻元气,凡不胀满,不大便秘者,勿轻用之。其味辛而热,感南方火化所生,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专泻下焦气分湿热
主治(痘疹合参) 取黑者炒过,研头未入丸药。用凡黑陷痘疹,二便不通,烦躁甚者宜之。非此不可妄用。

牵牛子_图缺)
味苦,寒,有毒。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陶隐居云∶作藤生,花状如 豆,黄色。子作小房,实黑色,形如球子核。比来服之,以疗脚满气急,得小便利,无不瘥。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易药,故以名之。又有一种草,叶上有三白点,俗因以名三白草。其根以疗脚下气,亦甚有验。唐本注云∶此花似旋 花,作碧色,又不黄,不似扁豆。其三白草,有三黑点,非白也,古人秘之,隐黑为白尔。陶不见,但闻而传之,谓实白点。(今注)此药蔓生,花如鼓子花而稍大,作碧色,子有黄壳作小房,实黑,稍类荞麦。比来服之,以疗脚肿满,气急,利水道,无不瘥者。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苗蔓生,花碧色,子若荞麦三棱黑色。九月以后收子。所在有之。药性论云∶牵牛子,使,味甘,有小毒。能治 癖气块,利大小便,除水气虚肿,落胎。日华子云∶味苦、,得青木香、干姜良。取腰痛,下冷脓,泻蛊毒药,并一切气壅滞。
图经曰∶牵牛子,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二月种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绕篱墙,高者或三、二丈。其叶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红带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结实,外有白皮,里作球,每球内有子四、五枚,如荞麦大,有三棱,有黑白二种,九月后收之。又名金铃。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盆甑草即牵牛子也。秋节后断之,状如盆甑,其中子似龟,蔓如山芋,即此也。
雷公云∶草金零,牵牛子是也。凡使,其药秋末即有实,冬收之。凡用晒干,却入水中淘,浮者去之,取沉者晒干,拌酒蒸,从巳至未,晒干,临用舂去黑皮用。食疗云∶多食稍冷,和山茱萸服之,去水病圣惠方∶治水气遍身浮肿气促坐卧不得。用牵牛子二两,微炒捣细末,乌牛尿浸一宿,平旦入葱白一握,煎十余沸去滓。空心分为二服,水从小便中下。肘后方风毒香港脚,若胫已满,捻之没指者。取牵牛子捣,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生姜汤下,取令小便利亦可止。斗门方∶治风气所攻,脏腑滞。用牵牛子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后,长流水上洗半日,却用生绢袋盛,挂于当风处令好干。每日盐汤下三十粒。极能搜风,亦善消虚肿。久服令人体清爽。王氏博济∶治三焦气不顺,胸膈壅寒,头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利膈丸∶牵牛子四两,半生半熟,不 皂荚涂酥炙二两,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荆芥汤下。又方∶治产前滑胎牵牛子一两,赤土少许,研令细。每觉转痛频,煎白榆皮汤调下一钱匕。又方∶治男子、妇人五般气成聚。黑牵牛一斤,生捣末八两余滓于新瓦上炒令香熟,放冷再捣取四两熟末十二两拌令匀,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患气至重者三、五十丸,煎陈橘皮、生姜汤下,临卧空心服之。如二更至三更已来药行时效应未动,再与三十丸投之,转下积聚之物。常服十丸至十五丸行气,甚妙。小儿十五以下至七岁以上,服五丸至七丸,年及五十以上不请服。简要济众∶治大便涩不通。牵牛子半生半熟,捣为散。每服二钱,煎姜汤调下。如未通再服,改以热茶调下,量虚实,无时候,加减服。
衍义曰∶牵牛子,诸家之说纷纷不一,陶隐居尤甚。言花状如 豆,殊不相当。花朵如鼓子花,但碧色,日出开,日西合。今注∶又谓其中子类乔麦,亦非也。盖有如木猴梨子,但黑色,可微炒,捣取其中粉一两,别以麸,炒去皮尖者。桃仁末半两,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温水服三、二十丸,治大肠风秘,壅热结涩。不可久服,亦行脾肾气故也。

木香(半两) 郁李仁(去皮,微炒) 青皮(去白) 木通枳壳(去白,麸炒) 桂心(各一两) 黑牵牛(三两,半生、半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如煎茶一沸,搅起放温,空心服。

即黑白丑
干姜、青木香良。
辛,热,有毒。入手太阴经气分,兼能下达命门。治气分水胀,利大肠风秘。走经络,消结痰破血下胎。得皂角,治痰壅肠结。得川楝子,治湿热便秘。(精隧阻塞,则二便秘,加穿山甲茴香更有力。)淘去浮者,酒拌蒸熟,晒干碾去皮麸,取头末用。亦有半生、半熟用者。辛热雄烈,泄人元气。病在血分脾胃虚弱痞满者,禁用。

味苦,寒,有毒.主下气,治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辛热,属火而善走入肺,泻气分湿热,达右肾命门,走精隧,通下焦郁遏及大肠风秘气秘,利大小便,逐水消痰,杀虫治肿满。有黑白二种,黑者力速名黑丑

(一名草金羚.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盖以丑属牛也.)
气味
苦寒有毒.
【主治】
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治 癖气块.利大小便.除虚肿落胎.治腰痛下冷脓泻蛊毒药.并一切气壅滞.和山茱萸服去水病.除气分湿热三焦壅结.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达命门牵牛乃感南方热火之化以生.若病湿极盛.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令湿去而气得周流可也.今人不问有湿无湿及湿之极与否.但遇伤食或有热症.即用牵牛克伐之药.暗蚀人之元气而不知耶.嗟夫.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核】曰∶处处有之。黑白两种,黑多野生,白多种莳。二月生苗引蔓,缠绕篱落,高二三丈。黑蔓有白毛,断之出白汁;叶作三棱,如枫树叶;花不成瓣,微红带碧,如旋复、鼓子花状,日出则开,日西则萎;实有蒂裹,生青枯白;核与棠 子核一样,但色深黑耳。
白蔓无毛,有柔刺,微红色,断之出浓汁;叶圆无棱,有斜尖,如薯蓣何首乌叶,花小于黑,浅碧带红,开萎亦同;实蒂长寸许,生青枯白,核大色白耳。其实嫩时,蜜煎为果,呼作天茄,谓其蒂如茄也。多食损人脾,泄人气修事∶晒干,淘去枯浮者;再晒干,酒润蒸之,从巳至未,缓火焙燥,舂去皮用。
缪仲淳先生云∶黑白牵牛子,自宋以后,北人尝以取快。李明之着有传,极力辟除。若果水气射肺,致喘满大腹,及大肠风秘,下焦郁遏者,卓有殊功。倘属血分,或脾胃薄弱,虽有痞积,切勿取快一时也。
【 】曰∶牵牛子,星名也。何鼓谓之牵牛。何鼓,儋荷也。故楚人呼牵牛曰儋鼓。又星纪斗牵牛也。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曰星纪。牵牛子者,十二子丑为牛,牛隐语也。盖天开子,地辟丑,黑白气分为两,人生寅而三才具。然则牵牛子者,以开以辟,以生之为功用也。故祭星曰布,布者,取其象之布散也。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形气乃绝。是以气上则升不布,气下则布不升。牵牛子儋荷布散以为功,故可待越升以为眚。第性偏陨堕,但可施于形气之阳有余。不可加诸藏神之阴不足,为(花萼日出开,日西萎,即日散为星之为象。昼呼夜吸之为用,四维相代,形气乃绝。
为水为肿者,此以风毒为因,水亦风水为水矣。仍使之升而布,布而升,互为制节,无偏废矣。)

牵牛子(图缺),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二月种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绕篱墙,高者或三二丈;其叶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红带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结实,外有白皮里作球。每球内有子四、五枚,如荞麦大,有三棱,有黑白二种。九月后收之。又名金铃。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盆甑草,即牵牛子也。秋节后断之,状如盆甑。其中子似龟,蔓如山芋,即此也。

味甘,气寒,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逐痰泻水,破聚决壅。
牵牛子下停痰积水、宿谷坚瘕,杀虫泻蛊,除肿消胀,溺癃便结,风刺雀斑之症皆医。功力甚猛,虚者勿服。
去皮,研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