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血崩

参考:晚期产后出血

“产后血崩” 相关论述

产妇分娩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称为“产后血崩”。
本病基本相当于西医学的产后出血,它与产后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胎膜部分残留、凝血功能障碍有关,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虚脱,甚至危及产妇的生命,故为产后危急重症之一。如系胎盘、胎膜部分残留宫内,或软产道损伤所引起的产后阴道大量出血时,应及时手术止血
[病因病机]
主要机理有气虚血失统摄;瘀血留滞,新血不得归经;或产伤损伤脉络。
一、气虚
产妇素体虚弱,或因产程过长,疲劳过度,损伤元气,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则致血崩
二、血瘀
产时血室正开,寒邪乘虚而人,余血浊液为寒邪凝滞,瘀阻冲任,新血不得归经,而致崩下不止。
三、产伤
产时助产不当,或产力过强,产程进展过快,或胎儿过大,以致产道损伤,脉络破损,遂使流血不止,而致血崩
[辨证论治]
辨证时应注意本病主要是指产后7天内的出血,而且以产后24小时内出血为主,以区别于产后恶露不绝,治疗时除按虚实辨证施治外,危重者应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气虚
主要证候:新产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血色鲜红,头晕目眩,心悸怔忡,气短懒言,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舌淡,脉虚数。
证候分析:因产气虚冲任不固,统摄无权,故令阴道大量出血,血色鲜红;因无瘀滞,故无腹痛气虚不摄营血下脱,清窍失养,故头晕目眩;血脱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气虚下陷,故气短懒言;气虚腠理不密,卫气不固,则肢冷汗出;气虚血少,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舌淡,脉虚数,为气虚血脱之征。
治疗法则:补气固冲,摄血止崩。
方药举例:升举大补汤(《傅青主女科》)去黄连,加地榆炭、乌贼骨
黄芪白术陈皮人参、炙草、升麻当归熟地麦冬川芎白芷黄连、黑芥穗
中参、芪、术、草、升麻乌贼骨益气升提,固冲摄血;熟地当归川芎补血益精;麦冬养阴生津;白芷辛香醒神;黑芥穗、地榆炭固经止血
若昏不知人,肢冷汗出,脉微细欲绝者,为气随血脱,宜补气固脱,方用独参汤。若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者,宜回阳救逆,方用参附汤
二、血瘀
主要证候:新产后突然阴道大量下血,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下后腹痛减轻,舌淡黯或有瘀点瘀魔,脉沉涩。
证候分析:瘀血内阻,新血难安,血不归经而妄行,故阴道大量下血,夹有血块;瘀血留滞,胞脉,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血块下后,胞脉瘀阻稍缓,则腹痛减轻。舌淡黯,有瘀点瘀班,脉沉涩,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祛瘀,理血归经
方药举例:化瘀止崩汤(《中医妇科学》)。
蒲黄五灵脂益母草南沙参当归川芎三七
方中五灵脂益母草活血祛瘀以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炒蒲黄三七粉活血止血理血归经沙参益气养阴,使祛瘀而不伤正。全方共奏活血祛瘀,理血归经之效。
三、产伤
主要证候:新产后突然阴道大量下血,血色鲜红,持续不止,软产道有裂伤,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数。
证候分析:由于急产、难产损伤软产道,经脉破损,故使阴道大量下血,持续不止,血色鲜红;血失过多,故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数,为失血伤阴之征。
治疗法则:益气养血,生肌固经。
方药举例:牡蛎散(《证治准绳》)。
牡蛎川芎熟地黄白茯苓龙骨续断当归、炒艾叶人参五味子地榆甘草
方中人参、甘草益气;;熟地当归川芎养血;续断补肾强腰以续筋脉龙骨牡蛎育阴潜阳,生肌固经;茯苓五味子交通心肾而宁神;炒艾叶地榆止血。全方共收益气养血,生肌固经止崩之效。
若软产道裂伤明显,应及时缝合止血,继以中药调治。

少妇产后半月,血崩昏晕见鬼神。人皆曰恶血冲心也,谁知是不慎房帏之过乎。夫产后业逾半月,虽不比初产之二三日,而气血初生,尚未全复,即血路已净,而胞胎之损伤未痊,断不可轻于一试,以重伤门户。无奈少娇之妇,气血初复,不知慎养,欲心大动,贪合图欢,以致血崩昏晕见鬼神,是心肾两伤,不特胞胎门户已也。明明是既犯色戒,又加酣战,以致大泄其精,精泄而神亦随之而欲脱。此等之症,乃自作之孽,多不可活。然于不可活之中,而思一急救之法。舍大补其气与血,别无良法也。方用救败求生汤
人参(二两)      当归(二两,酒洗)
白术(二两,土炒)   九蒸熟地(一两)
山萸(五钱,蒸)    山药(五钱,炒)
枣仁(五钱,生用)   附子(一分或一钱,自制)
水煎服。一剂而神定,二剂而晕止,三剂而血亦止矣。倘一服见效,连服三、四剂,减去一半,再服十剂,可庆更生。此方补气以回元阳於无何有之乡,阳回而气回,自可摄血以归神,生精而续命矣。
(亦有中气素虚,产后顷刻血崩不止,气亦随之而脱。此至危之证,十常不救者八、九,惟用独参汤尚可救活一、二。辽人参去芦五钱,打碎,急煎,迟则气脱不及待矣。煎成徐徐灌之,待气回再煎一服灌之。其馀治法参看血崩门。但产后不可用杭芍炭以及诸凉药。然此证皆系临产一、二日前入房所致,戒之!)

病名。《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四:“产后血崩者何?答曰:产卧伤耗经脉,未得平复而劳役损动,致血暴崩下淋漓不止;或因咸酸不节,伤蠹荣卫,气衰血弱,亦变崩中。”此外亦有因胞衣不下产蓐期房事过早所致。症见阴中突然大量流血或暴崩不止。治法可参血崩胞衣不下条。


后血大下,色鲜红,腹虽痛,然喜按,当以崩治,先与加参生化汤,去桃仁
人参当归川芎 炙草 炮姜继与大补气血兼佐和血之剂,即以上第四条第二方酌用之。(〔批〕党参用炙者,去龟版蒲黄白芍,加黄 治之。


临产前交合房劳,产后半月不慎房帏,或中气素虚,不能摄血,皆致崩证,且汗多息短形脱脉绝,此危候也。死者十常八九,急与独参汤,气复者可治。
人参当归熟地 炒准药 蒸萸肉白术附子 生枣仁 炙甘草


后血大来,审血色之红紫,视形气虚实。如血多紫色有块,乃当取之,败血也,止涩反作痛,不可论崩。如鲜血红大来,乃是惊伤心不能主,怒伤肝不能藏,劳伤脾不能统血归经耳,当以崩治,先频服生化汤几帖,则行中有补而血生旺矣。若崩形脱,或有汗,或气促,宜倍参生化汤以益气,斯阳长生,血自旺矣,非棕灰止血药可止也。如产中月外崩,又宜升举大补汤治之。凡年老虚弱人患崩,亦宜升举大补汤
生化汤产后血崩
川芎(一钱) 川归(四钱) 干姜(四分,炙黑) 甘草(五分,炙) 荆芥(五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
上枣水煎。如鲜血红大来,加荆芥、白芷各五分;血块形脱,加人参一钱;汗多气促,加参三四钱;
无汗形不脱,气不促,只服生化汤则血自安也。世言∶芎、归活血,不可治崩,误矣!
滋荣益气汤 治崩止血
川芎麦冬 黄 (各一钱) 人参 川归 淮生地 白术(各二钱) 陈皮甘草(炙,各四分)白芷荆芥升麻(各四分) 黄连(三分,退心火) 枣(三枚)
水煎。汗多加麻黄根一钱,浮小麦一撮;大便不通,加肉苁蓉一钱;有气,磨木香一分;有痰,加贝母六分,竹沥少许,姜汁少许。寒嗽,加杏仁桔梗知母各一钱;惊悸,加酸枣仁柏子仁各一钱。
加味生化汤 治产后三日,发热头痛症。
川芎(五钱) 川归(三钱) 甘草(四分) 干姜(四分,炙黑) 桃仁(十粒,去皮尖)羌活防风(各四分)
上服四帖,头痛身热不除,加白芷八分,细辛四分。若头痛如破,加莲须、葱头五个;虚加人参二三钱。


答曰∶产卧伤耗,经脉未得平复而劳役损动,致血暴崩下,淋沥不止,或因咸酸不节,伤蠹荣卫,气衰血弱,亦变崩中。若小腹满痛,肝经已坏,为难治,急服固经丸以止。
固经丸
艾叶(拣净,锉碎,炒黄) 赤石脂补骨脂(略炒香) 木贼(去根节。各半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切片)
上为末,陈米饮和丸桐子大。食前温酒下二十丸,米饮亦得。如陈米饮难丸,即入雪糕少许搜和,即易丸也。
又十八论云∶但服蒲黄黑神散黑神丸,立瘥。


产后血水大来,看颜色之红紫形气虚实。如形色多紫,乃当去之败血,勿以崩论。若红而色鲜,乃是惊伤心不能主血,怒伤肝而不能藏血,劳伤脾而不能摄血,当以崩治。法宜先服生化汤数帖,则行中有补,血自生旺矣。至若形脱气促,或汗出不止,宜服倍参生化益气,斯阳生则长而血乃生旺,非棕炭等止血药可治也。如产已盈月外,又宜升举大补汤治之。凡年老积弱人患崩,均宜服此。
加参生化汤(治产后血崩、形脱、汗多、气促
川芎(三钱) 当归(四钱) 荆芥(四分) 桃仁(十粒) 人参(三钱) 肉桂(五分,二帖后去之)炙草(五分) 枣(二枚)
水煎热服。汗多,加黄 、人参各三钱。渴,加麦冬五味。泻,加茯苓莲子。两手脉伏或右手脉绝生脉散人参。痰,加竹沥、姜汁、酒一杯。咳嗽,加杏仁知母桔梗各一钱。惊悸,加枣仁、柏仁各二钱。久不进食,闻药即吐,用独参二三钱,水一杯,煎锅焦末服之,引开胃口。鲜血来多不止,加升麻、白芷各五分。如无汗脱等症,只服生化汤,加炒黑荆芥自安。世言芎归活血不可治崩,殊误。
升举大补汤
治产后日久,血崩不止,或如鸡卵大块,或去血如片,宜大补脾胃,升提气血,少加镇坠心火之药。此方并治老少血崩等症。
人参白术(各三钱) 川芎(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熟地(二钱) 黄 (一钱) 白芷(四分) 荆芥(四分) 陈皮黄连黄柏(炒,泻者勿用)羌活防风(各四分) 升麻甘草(各五分)
渴,加麦冬五味。泻,加泽泻莲子。痰,加半夏。兼白带者,加苍术半夏各一钱。

后血大来.当审血之红紫.神形色之虚实.如血紫有块.乃当去之败血.止留反作痛.不可论崩.如鲜红之血大来.乃是惊伤心不能主血.怒伤肝不能藏血.劳伤脾不能统血归经耳.当以崩治.先宜频服生化汤几帖.则行中有补.血宁生旺矣.若形脱或多汗气促.宜服倍参生化汤以益气.斯阳生而长矣.此非棕灰等之可止者.再如产已半月外患崩.又宜升举大补汤治之.
分娩血崩
生血止崩汤
川芎(一钱) 当归(去尾四钱) 姜炭(四分) 炙甘草荆芥乌梅( 灰) 蒲黄(炒各五分)桃仁(十粒) 枣(二枚)
煎服.忌姜.椒.热物.并生冷.如鲜血大来.加白芷(五分)
血竭形脱.并汗多气促.俱加人参(三四钱) 若无汗不脱不促.只服生化汤多几帖.则血自宁.世有言芎归但能活血不可治崩.此误人之论.
块痛已除.血崩
滋荣益气止崩汤
白术人参当归 生地 麦冬川芎(各一钱) 陈皮 炙草 升麻白芷荆芥穗(各四分) 黄连(四分)
如汗多加麻黄根(一钱) 浮麦(一撮)
大便不通肉苁蓉(一钱)禁用大黄
如有气磨木香(一钱) 痰加贝母(六分) 竹沥.姜汁.
寒嗽杏仁桔梗知母(各一钱)
惊悸加枣仁.柏子仁(各一钱)
伤面食加麦芽(一钱)
伤米食加神曲(一钱)
伤肉食加山楂砂仁.(各八分)
身热不可用芩.连.黄柏伤食怒气.均不可专用耗散无补之方.宜上方加减.药引俱用枣.煎服.

产后血崩者,因所下过多,血气大虚,未得平复,或因劳役,或因惊恐而致也。宜补心脾以统之。若小腹满痛不已,为脉实大紧数者,此肝阴已竭,肝气随败矣,难治。
若小腹胀满,按之而痛者,此内有瘀血,未可遽止,否则必致淋漓。

论曰∶产后血崩者何?答曰∶产卧伤耗经脉,未得平复而劳役损动,致血暴崩淋沥不止;或因酸咸不节,伤蠹荣卫,气血衰弱,亦变崩中。若小腹满痛,肝经已坏,为难治。急服固经丸以止之。

郭稽中曰∶产后血崩者何?曰∶因产后所下过多,血气暴虚,未得平复,或因劳役,或因惊怒,致血暴崩。又有荣卫素伤,气衰血弱,亦变崩中。若小腹满痛,此肝经已坏,为难治,俱宜固经丸止之。若小腹胀满,此为内有瘀血,未可止之,必致淋沥

陈良甫曰∶产后伤耗经脉。未得平复,劳役损动,致血暴崩。或因酸咸不节,以伤荣卫,亦变崩中

陈无择曰∶血崩不是轻病,况产后有此,是谓重伤,恐不止酸咸不节所致。多因惊忧恚怒,脏气不平,或产后服断血药早,致恶血不消,郁满作坚,亦或崩中固经丸自难责效,不若大料煮芎归汤加芍药,随证治之。

薛立斋曰∶前证若血滞,小腹胀满,用失笑散肝火血妄行,加味逍遥散脾郁不统血,加味归脾汤脾虚不摄血,补中汤。浓味积热伤血清胃散槐花风热相抟伤血,四君子加防风枳壳
慎斋按∶以上四条,序产后有血崩之证也。产后已亡血,而又有崩证,似非轻病,多属气脱所致。稽中主于劳役惊怒,是本内伤七情为病。若良甫以酸咸不节,无择以血药断早,均非病机之要。予谓产后下亡阴用仲景法。血脱益气,纯用血药无济也。观《薛氏医案》有妇人血崩如涌,以六君子加黑姜而愈,得其旨矣。

荆芥穗五钱(炒黑),煎服。

产后血崩者,因所下过多,血气大虚,未得平复,或因劳役,或因惊恐而致也。宜补心脾以统之。若小腹满痛不已,为脉实大紧数者,此肝阴已竭,肝气随败矣,难治。
若小腹胀满,按之而痛者,此内有瘀血,未可遽止,否则必致淋漓。

后血大来,宜审血色之红紫,视形色之虚实。如血多色紫有块,乃当去之败血也。若止留反作痛,不可论崩,如鲜红之血大来,乃是惊伤心不能主,怒伤肝不能藏,劳伤脾不能统血归经耳。当以崩论,先服生化汤几帖,则行中有补,而血宁生旺矣。若崩形脱,或有汗,或气促,宜倍参生化汤以益气,斯阳生而阴血生旺矣,非棕灰之可止者。如产半月后崩,又宜升举大补汤治之。(方载八卷中。)
生化止崩汤产后血崩
川芎(一钱) 当归(二钱,去尾) 干姜(四分) 炙甘草(五分) 桃仁(十粒) 荆芥(五分,炒)
枣引,水煎。
忌姜、椒、热物、生冷。
鲜红血大来,加荆芥穗一钱、炒,白芷五分。血块不痛,形脱,加人参三钱。汗多气促,加人参三四钱。无汗,形不脱,气不促,只多服生化汤,则血自宁,勿言芎归活血助崩,误矣。
滋荣益气止崩汤
川芎(一钱) 麦冬(一钱) 黄 (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二钱) 熟地(二钱) 当归(二钱) 白芷(四分) 荆芥穗(四分) 陈皮(四分) 甘草(四分) 升麻(四分) 黄连(三分)
枣引,水煎。
汗多,加麻黄根一钱,浮小麦一撮。大便不通。加肉苁蓉一钱。有热,加磨木香一分。
痰,加贝母六分,竹沥姜汁。寒嗽杏仁一钱,桔梗一钱,知母一钱。惊悸,加枣仁一钱,柏子仁一钱。伤饭面,加神曲一钱,麦芽一钱。伤肉,加山楂一钱,砂仁八分。自热不可用芩、连、柏。大便不通大黄伤食怒气,不可单用消耗无补药。凡年老虚人患崩,宜用升举大补汤。(方详八卷中。)

答曰.产卧伤耗经络.脉未平复.劳役损动.致血暴崩淋沥不止.或因咸酸不节.伤蠹营卫.亦变崩中.若小腹满痛.肝经已坏.为难治.当急服固经丸
艾叶赤石脂( ) 补骨脂(炒) 木贼(各半两) 附子(一只炮去皮脐)
上为末.陈米糊和.丸桐子大.食前温酒下三十丸.米饮亦得.
熟干地黄散.治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闷.头目昏重.
熟地(一两半) 甘草蒲黄(各半两) 蟹爪(微炒二合) 白茯苓伏龙肝(七钱半) 桂心 白芍当归(微炒各三钱) 阿胶(炒黄一两) 熟布(烧灰三两一本昆布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盏半.入竹茹一分.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恶露不可不行,又不可多行。崩者,乃如水之流,此症最重。总属荣气空虚,不能摄血归经,以归脾汤主之,为正治也。然又有怒伤肝者,于归脾汤加炒黑山栀(一钱),阿胶(二钱),艾叶(酒炒,五分),柴胡(二分),或服补中益气汤。又方有瑞莲散,止崩妙剂。重者,参附汤加阿茯地补之。
瑞莲
莲子(百粒) 棕榈当归(各一两) 川芎(五钱) 鲤鱼麟(烧灰七钱) 炮姜炭(五钱)
共为末,酒调二钱,二服自止。
归脾汤
人参(一钱,虚人三五钱) 炙黄 (二钱) 甘草(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茯神(三钱) 枣仁(二钱,炒) 白术(二钱,土炒),桂圆肉(五枚)
加姜枣煎服。
补中益气汤
黄 (二钱五分,蜜炙) 白术(一钱,土炒) 归身(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柴胡(三分,蜜炙)升麻(三分蜜炙) 炙草(五分) 陈皮(七分)
加姜枣煎服。
参附汤(平时崩症,亦当参以此理)
人参(三钱) 熟附子(一钱)
水煎服。体虚之甚者,加熟地(一两),茯神(二钱),阿胶(三钱),艾叶(五分),大剂补之,方能成功,迟则防脱。贫者以黄 两许代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