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虚寒

( dachangxuhan )

别名: 慢性肠炎 , 慢性细菌性痢疾 , 慢性阿米巴肠病 ,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 便秘

中医

简介:
本证届本虚之证,病在大肠
病机:
本证届本虚之证,病在大肠。多见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以久痢不愈过用寒凉,或久病伤阳,致使阳气衰弱,寒湿滞留肠中,传导失职,而出现久痢泄泻腹痛便秘疾病
治疗:
治疗法则:  温阳散寒,收涩固脱,和里缓急。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附子理中汤加味:附子10克、人参6克、白术10克、干姜4克、
炙甘草6克、茯苓15克。本方适用于泄泻,便渲之虚寒患者。
(2)小建中汤桂枝l0克、芍药15克、饴糖30克(冲服)、生姜3片、炙甘草6克、大枣5枚。本方适用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之虚寒腹痛患者。
(3)济川煎肉苁蓉10克、牛膝10克、肉桂6克、当归10克、升麻6克、泽泻10克。本方适用于大便艰涩、排出困难为主症之虚寒便秘患者。上方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2.加减变化:大肠虚寒泄泻为主症者,若年老体衰或久泻不愈,而中气下陷,兼有脱肛者,可基本方(1)与补中益气场合用,重用黄芪24克、人参10克(党参24克),加升麻6克、陈皮10克;若久泻伤肾,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可加诃子10克、蔻仁6克、粟壳10克、乌梅10克。以下痢为主症者,若年老体衰,久痢不止,甚则滑脱不禁,可加诃子10克、罂粟壳10克、肉豆蔻6克、赤石脂15克;若久痢脱肛者,加黄芪12克、升麻6克、陈皮10克;若下痢不禁,且厥且痢,宜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以腹痛为主症者,若伴神疲少气,基本方(2)加黄芪12克;若失血虚羸不足,腹中疼痛不止,可加当归12克;若虚寒腹痛见证较重,呕吐脉微肢冷者,基本方(1)加蜀椒4.5克、人参6克、饴糖30克(冲服);若冷便秘腹痛,加大黄10克、附子10克;若厥阴腹痛,肢厥,脉细欲绝,用基本方(2)加当归10克、细辛3克、通草6克、大枣5枚。若老人虚冷便秘,可用半夏硫黄等分,为末,生姜汁同煎,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九;亦可用桂附八味丸加减:肉桂6克、附子10克、肉从蓉10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山茱萸10克、山药15克、丹皮6克、泽泻6克。
(二)外敷药物
1.生姜500克,捣烂,装布袋内,摊放病灶部位,上置热水袋热熨1~2小时,每天2~3次。治腹痛
2.艾叶适量用醋炒热,敷神阙阿是穴,外用暖水袋频熨。治腹痛
3.腹痛膏:大枣1枚(去核)、枯矾6克、胡椒(按患者年龄每岁1粒)、葱白5寸,诸药混合捣融如膏,取药膏约5分硬币略大而稍厚,贴敷神阙天枢关元穴位,盖以纱布,胶布固定;一般3~4小时即愈。
4.肉桂苍术等量,研末,以温开水调敷脐中。治腹泻
5.白胡椒吴茱萸各6克,加大蒜少许,以米饮捣成饼形贴脐中。治腹泻
6.暖脐膏硫黄30克、枯矾30克、朱砂15克、丁香10克、麝香o.5克、独蒜3枚、
芝麻油250毫升、生姜200克、黄丹120克。将前六味药混合捣融如膏,制成丸药如黄豆大,再将麻油入锅加热,放入生姜炸枯去姜,熬油至滴水成珠时,徐徐投入药丹,收膏备用,取药1丸,放于摊成的膏药中间,贴于穴位,1穴1丸,3日1换。治虚泻
(三)灌肠疗法
1.用20%诃子液10~3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2次,治休息痢
2.用乌梅10克、五味子l0克、五倍子10克、明矾30克、牡蛎30克、罂粟壳10
克、紫草10克、秦皮10克、诃子10克、附片10克、赤石脂15克。每剂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温度37~38℃,开始每次用50~l00毫升于早晚各作保留灌肠1次,适应后每次用200毫升,每日灌肠1次。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3,以锡类散2管,冰硼散0.5袋,云南白药1克,0.25~1%奴夫卡因20毫升加温水至120毫升混合均匀后保留灌肠,每晚1次,15次为1疗程。
(四)饮食疗法
(1)益脾饼:熟枣肉250克、鸡内金60克、干姜扮60克、生白术120克。先将白术鸡内金文火焙干,轧成细末,共入干姜粉和枣肉同捣如泥,制作小饼,放入烤炉烘干。空腹当点心,细嚼慢咽。适用于长期泄泻,完谷不化患者。
(2)山药羊肉羊肉250克、鲜山药500克,煮烂,入糯米250克,加水适量煮粥食
之,每日早晚服用。此药粥对慢性泄泻虚弱病人,疗效甚好。
(3)补骨脂九:补骨脂120克,研粉,肉豆蔻60克(生用研粉),大枣50枚、生姜120克,切片。先将姜枣同煎,煮烂去姜,以枣肉和补骨脂肉豆蔻末作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50丸,淡盐水下,每日早晚服。治虚寒泄泻
(4)大蒜糯米粥:紫皮大蒜30克(去皮),放沸水中煮过捞出,入粳米100克煮成
稀粥。再将大蒜重新放入粥内,共煮为粥。早晚各食1次。适于中老年人急、慢性痢疾肺结核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亦宜。
施治要点:
(一)本证在临床上以慢性或反复发作性之泄泻痢疾多见。而且患者易见虚中挟
实,如伴腹痛里急后重,粘液便或脓血便。其治疗以温阳散寒,健脾益气为主,应配以苦寒燥湿调气行血之品。药用附子炮姜各6~9克,补骨脂党参、炒白术、炒莲肉各15克,白头翁赤芍陈皮各12克,川连五味子各6克,丹参18克。大便次数多加煨诃子赤石脂;粘液量多加苍术、法夏;脓血多加苦参地榆腹痛较剧加白芍延胡索;体质极差者易党参为生晒参。日1剂,水煎服。并注意守方治疗和随症加减。
(二)本证之慢性泄泻痢疾患者,在口服药时配合灌肠治疗,常易取效。药用锡
类散2支、云南白药1支,溶于生理盐水200毫升内,调匀,加温至40℃保留灌肠,每日1次,16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两个疗程常可见效。
(三)本证因正气亏虚,易感外寒,或饮食稍有不慎,即可兼挟发病,常虚实挟杂,内外合病。其治疗,如兼外感寒湿,常加用香薷苏叶白芷、法夏、陈皮等;如伤食可合用神曲山楂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等。平时配合饮食调理也很重要。
针灸:
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关元神阙;宜用补法,并配合艾灸。拔罐:在神阙天枢三阴交脾俞大肠俞小肠俞穴位上,每日或隔日拔吸1次。
推拿:
手法:一指推、摩、按、揉、拿。取穴:中脘气海关元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长强肩井曲池合谷

“大肠虚寒” 相关论述

大脉由于虚寒而传导失职的病理,多与脾肾虚寒有关。主要症状有下利稀薄,食少,四肢冷,腰酸,怕冷,苔白,脉沉细等。多见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

千金》∶凡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寒也。
又疗大肠虚寒,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黄连汤方
黄连(四两) 茯苓(四两) 芎 (三两) 醋石榴皮(四枚) 地榆(五两) 伏龙肝(如鸡子大一枚)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五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伏龙肝屑搅调,分三服。忌猪肉、冷水、大醋。(出第十八卷中)
《删繁》疗大肠虚寒,欠 咳气短,少腹中痛。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七分) 桂心 五味子(各六分) 干姜甘草(炙各五分) 附子(四分炮) 桔梗(四分) 苏子五合熬) 蜀椒(一升) 百部汁(七合) 白蜜(一升) 干枣(五十枚去皮) 姜汁(一升)
上十四味,细捣为末,将姜、蜜汁和,微火上煎,取为丸如梧子。每服温酒下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再。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出第二卷中)

病证名。
①即大肠虚冷。详该条。
②指一般虚寒性泄泻下利稀薄,完谷不化,便次增多,兼见食少,四肢冷、腰酸、怕冷、苔白润、脉沉迟。多与脾肾虚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