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

( Há Gé )

别名: 蛤解 , , 蛤蟹 , 仙蟾 , 大壁虎 , 蚧蛇 , 德多 , 握儿 , 石牙 , 对蛤蚧 , 蛤蚧于

蛤蚧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益肾补肺;定喘止嗽。主肺肾两虚气喘咳嗽虚劳咳嗽咯血肾虚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消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研末,1-1.5g;或入丸、散。
性味:
味咸;性平
归经:
肺;肾经
各家论述:
1.《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刘纯云,气液衰、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2.《本草经疏》:蛤蚧,其主久肺劳咳嗽淋沥者,皆肺肾为病,劳极则肺肾虚而生热,故外邪易侵,内证兼发也。蛤蚧,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清,故淋沥水道自通也。
3.《海药本草》:疗折伤,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
4.《日华子本草》: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
5.《开宝本草》:主久肺劳,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
6.《本草衍义》:补肺虚劳嗽
7.《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8.《本草再新》:温中益肾,固精助阳,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毒性:
蛤蚧毒性低,未能测出蛤蚧醇提物经口半数致死量灌胃最大耐受量大于135g/kg,腹腔注射醇提物脂溶性部分的半数致死量为5.24g/kg水溶性部分的半数致死量与脂溶性相近。蛤蚧眼及脑在相当于25-200倍剂量下未见动物出现毒性反应。
用药禁忌:
外感风寒喘嗽及阳虚火旺者禁服。
药理作用:
1.性激素样作用:1.1.雌激素作用:蛤蚧醇提物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卵巢小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正常小鼠重最增加)。蛤蚧醇提物(gea)对雌大鼠附性器宫(子宫阴道)主要为直接作用,但其完整作用须经卵巢、垂体及下丘脑。蛤蚧体、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幼年雌小鼠子宫及卵巢增重,蛤蚧尾增重作用较蛤蚧体强。体、尾分别与求偶素比较,尾的增重作用超过求偶素,体的增重作用接近求偶素。蛤蚧体及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幼年雌小鼠阴道开放的时间提前,而蛤蚧尾组又较蛤蚧体组时间提前。
1.2.雄激素样作用: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为指标,蛤蚧醇提物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蛤蚧体和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去势雄大鼠精囊和前列腺增重;而尾的增重作用较体强,但不及睾丸素;蛤蚧醇提物能缩短雄性果蝇交配潜伏期,延长交配时间,蛤蚧醇提物水溶性部分只能使雄小鼠睾丸增重,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而脂溶性部分对雌小鼠子宫及雄小鼠睾丸均可增重。蛤蚧尾的性激素样作用较蛤蚧体增强,可能与尾的锌含量较体高有关。
2.平喘作用:蛤蚧醇提物对乙酰胆碱所致的豚鼠哮喘有明显的平喘作用,对豚鼠离体气管也具有直接松弛作用,而蛤蚧水煎剂无明显作用。但也有报道蚧蚧醇提物对组胺或乙酰胆碱致疼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无松弛作用。
3.免疫增强作用:蛤蚧身和尾的醇提物均可加强豚鼠白细胞的运动力、肺和支气管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功能和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蛤蚧提取物能显着增加小鼠脾重,并能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还能提高小鼠静脉注射碳粒的廓清指数,提高正常小鼠免疫后血清的溶血含量,蛤蚧尾醇提物能增强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提高抗体效价和提高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蛤蚧体仅能提高溶菌酶活性和抗体效价,而头则无明显影响。
4.延缓衰老作用:蛤蚧的乙醇提取物(gea)可延长雄雌果蝇平均寿命及半数致死时间,提高果蝇飞翔活力和耐寒力,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初步证实蛤蚧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5.抗炎作用及其它作用: 蛤蚧醇提物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对甲醛性大鼠踝关节肿胀、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症及冰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抑制作用,并可使幼年大鼠胸腺蒌缩,还能显着降低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表现促肾上皮质激素样作用,但不能对抗蛋清所致的豚鼠过敏性休克桂圆肉蛤蚧的醇提物除有明显的抗应激作用外,尚能增加正常小鼠体重,对利血平化小鼠体重下降有非常显着的对抗作用,并能增加小鼠脾重,提高小鼠对静脉碳粒廓清指数。
化学成分:
蛤蚧含肌肽(carnosine),胆碱(choline),肉毒碱(carnitine),鸟嘌呤(guanine),蛋白质(protein),胆甾醇(cholesterol);甘氨酸(glycine),脯氨酸(prol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等14种氨基酸;钙、磷、锌等18种元素,5种磷脂成分,即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lecithin),以及亚油酸(lin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 (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花生四烯要到(arachidonic acid)等9种脂肪酸。
附方:
①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一两(煨微黄),紫菀一两(去苗、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皂荚仁一两(炒令焦黄),桑根白皮一两(继)。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枣汤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苋菜。(《圣惠方蛤蚧丸)②治肺劳咳嗽蛤蚧一对(用醋少许涂,炙令赤色),白羊肺一两(分为三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款冬花一分,胡黄连一分。上药除羊肺外,捣细罗为散,先将羊肺一分,于沙盆内细研如膏,以无灰酒一中盏,暖令鱼眼沸,下羊肺,后入药末三钱,搅令匀,令患者卧,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匆太急。(《圣惠方蛤蚧散)③治肺嗽,面浮,四肢浮: 蛤蚧一对(雌雄头尾全者,净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参一株(紫团参)。上二味,捣罗为末,熔蜡四两,滤去滓,和药末,作六饼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藩粥一盏,投药一讲,趁热,细细呷之。 (《圣济总录》独圣饼)
炮制:
蛤蚧:除去竹片,截去头足及鳞(无尾者拣去不用),切成小方块。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渍后微火焙干。焙干后,但剪取尾部供用者,称为蛤蚧尾。(每阶10对,用黄酒半斤)1.《雷公炮炙论》:蛤蚧,其毒在尾,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缓焙令干,以瓷器盛,悬屋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尾也。
2.《日华子本草》:蛤蚧,合药去头足,洗去鳞内不净,以酥炙用良。
鉴别:
理化鉴别,粉末乙醇提取液或酸水提取液,加生物碱试剂硅钨酸、碘化钾、碘化汞钾等,均有沉淀反应。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吻部半圆形,吻鳞不节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中间被额鳞隔开,上唇鳞12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密集成不显着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除前足第1支趾外,其余均有钩爪;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显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全身有橙红色斑点,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散有紫褐色疣鳞,腹部鳞片方形,镶嵌排列气腥,味微咸。
以体大、服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淡黄色或淡灰黄色。①鳞片近无色或淡灰绿色,表面可见半圆形、类圆形或长圆形隆起略作覆瓦状排列,直径9-32μm,布有极细小的粒状物,有的鳞片基部边缘处可见圆形孔洞,直径25-45μm。②皮肤碎片淡黄色或黄色,表面观细胞界取不清楚,布有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颗粒,常聚集成星芒状。③机警纹肌纤维较多,近无色,淡黄色、黄绿色或淡棕色,多碎裂。侧面观有细密横纹,明暗相同,横纹呈璋行的波峰状,也有较平直或微波状,有的纹理不清晰;横断面常呈三角形、类圆形、类方形。④内碎片近无色或淡黄色,呈不规则形碎块,表面有细小裂缝状或针孔状孔隙,骨陷窝呈裂缝状、长条状、类长圆形,多为同方向排列,边缘骨小管隐约可见。
栽培:
生活习性,蛤蚧性怕冷、怕热、怕风雨,喜栖息于山岩石隙,树洞或屋檐墙壁上,昼伏夜出,常见雌雄成对活对。喜食活饵,主要捕食昆虫类。蛤蚧有冬眠习性。气温低于10℃以下时,潜入3-4m深的岩缝中冬眠。到翌的气温回升到18-20℃时才出洞活动。雌雄异体,3-4年性成熟,每年5-9月可见产卵,6-7月为盛期。各地因气候不同而稍有差异蛤蚧卵在7-8月孵化,6-7月为盛期。各地因气候不同而稍有差异蛤蚧卵在7-8月孵化,孵化期为68-205d(平均105d)不等。
养殖技术,人工繁殖时,可将待产雌体单独饲养,用布遮挡笼内,笼四壁贴层薄纸,待其产卵于纸上时,可攫下纸取卵孵化。孵化温度在30-33℃,经100天左右,即可孵出小蛤蚧。人工养殖分为箱养、室养、圈养和散养几种。
饲养管理,急性病管理,饲养过程中可投给圭鳖虫、蟑螂、黄粉虫等或灯光诱虫。冬眼期注意防寒保暖,但室温不宜超过18℃。平时管理工作以防蚁、蚊、鼠等天敌为主。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山岩罅隙或树洞内,也见于人家屋间。比昆虫、小形蜥蜴等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原形态:
蛤蚧,为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种,全长30cm左右,体长与尾长略相等或尾略长。头宽大,略呈三角形,吻端圆凸;耳孔椭圆形,约为眼径之半;上唇鳞12-14,第1枚入鼻孔。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小齿。通身被覆细小粒鳞,其间杂以较大疣鳞,缀成纵行;腹面鳞片较大,略呈六角形,四肢指、趾膨大,成扁平状,其下方具单列皮肤褶裂,除第1指趾外,均具小爪,指间及趾间仅有蹼迹。雄性有肛前窝20余个,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躯干及四肢背面砖灰色,密布橘黄色及蓝灰色斑点;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腹面白色而粉红色斑。
来源:
药材基源: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kko gecko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每年5-9月捕捉,捕后将其击昏,挖去眼球,除去内脏,用竹片撑开胸腹壁,用纱布擦干血液。然后用2条扁竹条将四肢平行撑起,再用长于蛤蚧全身1/2的扁竹条将头尾轻轻撑直,用文火烘干,将大小相同的2只合成1对,用线扎好。
出处:
出自《雷公炮炙论》。
1.《雷公炮炙论》:凡使认雄雌,若雄为,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口尖、身大、尾小。
2.《海药本草》:谨按《广州记》云,蛤蚧生广南水中,有雌雄,状若小鼠,夜即居于榕树上,投一获二。《岭外录》云,首如虾麻,背有细鳞,身短尾长,旦暮自鸣蛤蚧,人采之,割腹,以竹开张,曝干鬻于市。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彼人用疗折伤。近日西路亦出,其状虽小,滋力一般,并宜丸散中

蛤蚧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补肺益肾,定喘止嗽。治虚劳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阳痿
①《海药本草》:"疗折伤,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
②《日华子本草》:"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
③《开宝本草》:"主久肺劳,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
④《本草衍义》:"补肺虚劳嗽有功。"
⑤《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⑥《本草再新》:"温中益肾,固精助阳,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性味:
咸,平。
①《开宝本草》:"味咸,平,有小毒。"
②《本经逢原》:"甘成,温,小毒。"
归经:
入肺、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厥阴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各家论述:
①《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刘纯云,气液衰,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②《本草经疏》:"蛤蚧,其主久肺劳咳嗽淋沥者,皆肺肾为病,劳极则肺肾虚而生热,故外邪易侵,内证兼发也。蛤蚧,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清,故淋沥水道自通也。"
用药禁忌:
外感风寒喘嗽忌服。
①《本草经疏》:"咳嗽风寒外邪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药理作用: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卵巢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为指标,蛤蚧(品种未注明)提取液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其效力较蛇床子淫羊藿海马为弱。
附方:
①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一两(煨微黄),紫菀一两(去苗、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皂荚仁一两(炒令焦黄)。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枣汤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苋菜。(《圣惠方蛤蚧丸
②治肺劳咳嗽蛤蚧一对(用醋少许涂,炙令亦色),白羊肺一两(分为三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款冬花一分,胡黄连一分。上药除羊肺外,捣细罗为散,先将羊肺一分,于沙盆内细研如膏,以无灰酒一中盏,暖令鱼眼沸,下羊肺,后入药末三钱,搅令匀,令患者卧,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勿太急。(《圣惠方蛤蚧散
③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一对(雌雄头尾全者,净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参一株(紫团参)。上二味,捣罗为末,熔蜡四两,滤去滓,和药末,作六饼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盏,投药一饼,趁热,细细呷之。(《圣济总录》独圣饼)
蛤蚧一对连尾,涂以蜜、酒,放火上烤脆,研细末,加东北红参等量,共研匀,蜂蜜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克,一日两次,治咳嗽面浮,老人肺虚咳喘
蛤蚧焙干10克,党参山药麦冬百合各30克,共研末蜜丸,每服3克,一日两次,温开水送服,治久咳肺痨
人参蛤蚧酒:蛤蚧一对连尾,放火上烤熟,人参(或红参)10-20克,同浸于2000克米酒中,七日后开始饮用,每日酌量饮20-50毫升。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作用。适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失眠健忘阳痿早泄,肺虚咳喘,夜多小便等症。
炮制:
蛤蚧:除去竹片,截去头足及鳞(无尾者拣去不用),切成小方块,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渍后微火焙干。焙干后,但剪取尾部供用者,称为"蛤蚧尾"。(每蛤蚧10对,用黄酒半斤)
①《雷公炮炙论》:"蛤蚧,其毒在眼,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缓焙令干,以瓷器盛,悬屋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尾也。"
②《日华子本草》:"蛤蚧,合药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净,以酥炙用良。"
性状:
干燥的全体,固定于竹片上而呈扁片状。头部及躯干长10~15厘米,尾长10~14厘米;腹背部宽6~10厘米。头大,扁长,眼大而凹陷成窟隆,眼间距下凹呈沟状。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呈灰黑色或银灰色,并有灰棕色或灰绿色的斑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均呈嵴状突起,全身密布圆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泽的细鳞。四肢指、趾各5,除第1指、趾外,均有爪。尾细长而结实,上粗下细,中部可见骨节,色与背部同。质坚韧,气腥,味微咸。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主产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生境分布:
多栖于山岩及树洞中,或居于墙壁上,昼伏夜出,动作敏捷。捕食昆虫,有时也捕食壁虎、小鸟及蝇类等动物。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原形态:
形如壁虎而大,全长20余厘米。头部较大,呈三角形;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小齿。全身生密鳞,上唇鳞12~14,第1片达鼻孔;吻鳞宽,其后缘有3片较大的鳞,头及背面鳞细小,成多角形;尾鳞不甚规则,近长方形,排成环状;大而突起的鳞片成行的镶嵌在小鳞片中,行距间约有3排小鳞,分布在躯干部的有10~12纵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侧有3对隆起的鳞;胸腹部鳞较大,均匀排列成覆瓦状。指、趾间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褶襞皮瓣,除第1指、趾外,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股孔20余枚,左右相连。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体背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浸液标本成为深浅相间的横斑,背部约有7~8条,头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7条,色深者较宽;腹面近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尾易断,能再生。
来源:
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一般在5~9月间捕捉。主要方法:①光照:晚间乘蛤蚧外出觅食时,用较强的灯光照射,蛤蚧见强光则立即不动,便可捕获。②引触:用小竹竿一端扎上头发,伸向石缝或树洞中引触,蛤蚧遇发咬住不放,即迅速拉出,捕入笼中。③针刺:在竹竿上扎铁针,乘蛤蚧夜出时刺之。蛤蚧捕得后,用锤击毙,剖腹取出内脏,用干布抹干,再以竹片将其四肢、头、腹撑开,并用白纸将尾固定于竹片上,以防脱落,然后用微火焙干。
出处:
雷公炮炙论
备注:
过去曾发现-种伪蛤蚧,与蛤蚧外形相似,其不同点为:头部较小,齿生于颚内,并有大牙。眼细小而近闭合;背部有红黄色斑点;背部鳞片极细小,指、趾底面无吸盘。不能作蛤蚧使用。

蛤蚧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用于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萎遗精
用法用量:
3~6g,多入丸散或酒剂
性味:
咸,平。
归经:
归肺、肾经
炮制:
蛤蚧:除去鳞片及头足,切成小块。
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润后,烘干。
性状:
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着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贮藏:
用木箱严密封装,常用花椒拌存,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来源:
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 gekko gecko linnaeus 的干燥体。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

“蛤蚧” 相关论述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守宫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尸体。
性味归经】咸,平。有小毒。入肺、肾经
【功效】补肺肾,定喘嗽。
【临床应用】用于肾虚气喘,肺虚咳喘等症。
本品长于补肺益肾,尤能摄纳肾气,故对虚劳咳嗽肾虚气喘,肺虚咳喘等症,可与人参茯苓贝母甘草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蛤蚧(去内脏,晒干或烘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常用一对,焙微焦,研末,每次三分至五分,冲服,或吞服。
方剂举例】人参妨散《卫生宝鉴》:蛤蚧人参杏仁甘草茯苓知母贝母桑白皮治病久体虚,咳嗽气喘痰中带红,胸中烦热,或面目浮肿脉象虚浮者
【文献摘录】《开宝本草》:「治久咳嗽肺痨。」
海药本草》:「治肺痿咯血咳嗽上气。」
本草纲目》:「蛤蚧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

释名蛤蟹仙蟾
气味」咸、平、有小毒
「主治」
1、久嗽肺痈肺积虚热久嗽不愈,咳出脓血。喉中所塞,胸膈噎痛)。有蛤蚧阿胶鹿角胶、生犀角羚羊角各二钱半,加水三程序,熬至半升,滤出汁,仰卧细饮。一天一次。
2、喘嗽脸肿(或兼有四肢浮肿)。用蛤蚧(头尾全者)一雌一雄,涂上酒和蜜,炙熟,加紫人参半两,共研为末,化蜡四两,和作六饼,每煮糯米稀饭一碗,投入一饼搅化,乘热细细吞服。

雷公云∶凡使,认雄、雌。若雄为,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口尖,身大尾小。男服雌,女服雄。
修事服之,去甲上、尾上并腹上肉毛。毒在眼。如斯修事了,用酒浸,才干,用纸两重,于火上缓隔焙纸炙,待两重纸干,焦透后,去纸,取蛤蚧于瓷器中盛,于东舍角畔悬一宿,取用,力可十倍。
勿伤尾,效在尾也。

『来源』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常用名』对蛤蚧
『产地』广西
『采收季节』6月收集。
炮制方法』取净尾,切四方块,与砂同放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为度。取出筛去砂,研末。用滑石粉炒亦可。(全身可用)
『用量』一对。
『贮存』放铁盒内,加少许花椒加盖,防虫及尾部折断。


谨按《广州记》云∶生广南水中,有雌雄,状若小鼠,夜即居于榕树上。投一获二.《岭外录》云∶首如虾蟆,背有细鳞,身短尾长。旦暮自鸣蛤蚧。俚人采之,割腹以竹开张,曝干鬻于市。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彼人用疗折伤。近日西路亦出。其状虽小,滋力一般,无毒。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并宜丸散中使。凡用炙令黄熟后捣,口含少许,奔走,令人不喘者是其真也。(《大观》第二十二卷,15页;《政和》447页,《纲目》1582页)


补肺虚劳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间虚热,久则成,故嗽出脓血,晓夕不止,喉中气塞,胸膈噎痛。蛤蚧阿胶、生犀角鹿角胶羚羊角各一两,除胶外,皆为屑,次入胶,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于银石器中慢火煮至半升,滤去滓,临卧微温,细细呷。其滓候服尽,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升斤,如前服。若病患久虚,不喜水,当降序水。张刑部子皋病极,由枢密况送此方,遂愈。


补肺润肾,定喘止嗽
咸平。补肺润肾,益精助阳。治渴通淋定喘止嗽,肺痿咯血气虚血竭者宜之(能补肺、益水源。李时珍曰∶补肺止渴,功同人参。益气扶羸,功同羊肉。《经疏》曰∶咳嗽风寒外邪者不宜用)。出广南。首如蟾蜍,背绿色,斑点如绵纹。雄为(鸣声亦然,因声而名),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皮细口尖,身大尾小。雌雄相呼,屡日乃交,两两相抱,捕者擘之,虽死不开。房术用之甚效,不论牝牡者,只可入杂药。口含少许,奔走不喘者真。药力在尾(见人捕之,辄自啮断其尾,尾不全者不效)。凡使去头足(雷 曰∶其毒在眼,用去眼),洗去鳞内不净及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用。


去头足,焙黄用。
咸,平,有小毒。补肺润肾,定喘止嗽,除渴通淋,益精助阳。住咳嗽血逆,通闭结之经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形如大守宫。守宫即俗名蝎虎子也。大抵即世俗所称马车子


味咸,气平。有小毒。一云无毒。岭南山中有,城墙树底多。首类虾蟆,背如蚕子
尾长身短,颜色土黄。一雌一雄,自以名唤。行走无异 蜓,时常护惜尾稍。见欲取之,辄自啮断。采全具,入药方灵。制宗雷公,去头足鳞鬣;雌雄并用,以酥炙研成。倘或鬻诸市家,务预口含少许。奔走百步,不喘方真。主肺虚声咳无休,治肺痿血咯不已。传尸劳疰悉逐,着体邪魅咸祛。仍通月经,更利水道

得金水之气,味咸,气平,有小毒。入手太阴、足少阴经,属。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劳热咳嗽自除,邪物鬼气自去,且下输膀胱,则水道自通矣。出于广西横州,牝牡上下自呼累日情恰,乃交两相抱负堕地,人捕亦不知觉,以手分辟虽死不开,乃用熟稿草细缠,蒸过曝千,售之,炼为房中之药,甚效。寻常捕者不论雌雄但可为杂药用耳,其性最护昔其尾,见人欲取之,多自啮断其尾,人即舍之,故取之者存其尾,则用之力大,其毒在眼。凡用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暖焙,令干以瓷器盛,悬屋东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去尾。
蛤蚧雌雄并用,主肺虚声咳无休,治肺痿血咯不己,传尸劳疰悉逐,着体邪魅咸祛,仍通月经更利水道

蛤蚧咸平有小毒,肺虚劳嗽喘促,壮元阳传尸邪,更通月水下淋沥
生城墙或大树间,首若蛤蟆,背有细鳞,长四五寸,尾与身等,形如大守宫,雌雄相随,常自呼其名曰蛤蚧。最护惜其尾,或见人欲取之,自啮断其尾。凡采者,设法存其尾则力全。补肺虚劳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间虚热,久则成,故嗽出脓血,晓夕不止,喉中气塞,胸膈噎痛,上气喘急,辟传尸邪气鬼物,壮元阳,通月经,利水道,下石淋。去头足,酒洗去鳞鬣内不净,酥炙用。雄者口大身小,雌者口尖身大,入药亦须两用,或男用雌,女用雄。口含少许,奔走不喘者真。

蛤蚧_图缺)
味咸,平,有小毒。主久肺痨传尸,杀鬼物邪气,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形如大守宫,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曰蛤蚧。最护惜其尾,或见人欲取之,多自啮断其尾,人即不取之。凡采之者,存其尾,则用之力全故也。《方言》曰∶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谓蛤蚧。盖相似也。(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岭表录异云∶蛤蚧,首如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
多巢于榕树中,端州子墙内,有巢于厅署城楼间者,旦暮则鸣,自呼蛤蚧。或云鸣一声是一年者。俚人采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尾不具者无功。日华子云∶无毒
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又名蛤蟹,合药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净,以酥炙用,良。
图经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木间,今岭外亦有之。首若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色黄如土,长四、五寸,尾与身等,盖守宫、 蜓之类也。故扬雄《方言》云∶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俗谓之蛤蚧,言其鸣自呼其名也。药力全在尾,人捕之,则自啮断其尾,因得释去。巢穴多根据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楼间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长柄两股铁叉,如粘黍竿状,伺于榕木间,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脑,一股着尾,故不能啮也。行常一雄一雌相随,入药亦须两用之。或云阳人用雌,阴人用雄。
海药云∶谨按《广州记》云∶生广南水中,有雌雄,状若小鼠,夜即居于榕树上,投一获二.《岭外录》云∶首如虾蟆,背有细鳞,身短尾长。旦暮自鸣蛤蚧。俚人采之,割腹以竹开张,曝干,鬻于市,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彼人用疗折伤。近日西路亦出,其状虽小,滋力一般。无毒。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并宜丸散中使。凡用,炙令黄熟,熟捣,口舍少许,奔走,令人不喘者,是其真也。雷公云凡使,认雄雌。若雄为,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口尖,身大尾小。男服雌,女服雄。凡修事服之,去甲上、尾上并腹上肉毛,毒在眼。如斯修事了,用酒浸,才干,用纸两重,于火上缓隔焙纸炙,待两重纸干,焦透后,去纸,取蛤蚧于瓷器中盛,于东舍角畔悬一宿,取用,力可十倍。勿伤尾,效在尾也。
衍义曰蛤蚧,补肺虚痨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间虚热,久则成,故嗽出脓血,晓夕不止。喉中气塞,胸鬲噎痛,蛤蚧阿胶、生犀角鹿角胶羚羊角一两;除胶外,皆为屑,次入胶,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于银石器中,慢火煮至半升,滤去滓,临卧微温细细呷,其滓候服尽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若病患久虚不喜水,当递减水。张刑部子皋病极,田枢密况送此方,遂愈。

(龙)补命门相火温肺气喘
蛤蚧(专入命门。兼入肺)。绝与蛤蜊不类。生于广南。身长七八寸。首如蟾蜍。背绿色斑。头圆肉满。鳞小而浓。鸣则上下相呼。雌雄相应。情洽乃交。两相抱负。自坠于地。往捕劈之。至死不开。大助命门相火。故书载为房术要药。且色白入肺。功兼人参羊肉之用。故用能治虚损痿弱。消渴喘嗽。肺痿吐沫等症。专取交合肺肾诸气。入药去头留尾。酥炙。口含少许。虽疾走而气不喘。则知益气之功为莫大焉!但市多以龙子混冒。举世亦不深辨。如龙子则剖开而身多赤斑。皮专助阳火。虽治阳痿。性少止涩。蛤蚧则缠束多对。通身白鳞。兼温肺气。故肺虚喘乏最宜。(外感喘嗽勿用。)其药不论牝牡皆可。即非相抱时捕之。功用亦同。但其药力在尾。(见人捕之。辄自断尾。)尾不全者不效。去头足。(因毒在眼。去其头。)洗去鳞内不净。乃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用。

蛤蚧,味咸,气平,有小毒。主肺虚声咳无休,治肺痿定喘止嗽,益精血,助阳道,血咯不已,逐传尸痨疰,祛着体邪魅,仍通月经,更利水道。至神功用,全在于尾,尾损则无用也。然亦必得人参麦冬五味子沙参乃奇。
蛤蚧生于西粤者佳,夜间自鸣声至八九声者为最胜。捕得之护其尾,尾伤即有毒,所断之尾反可用也。
蛤蚧,善能固气,含其尾急趋,多不动喘,故止喘实神。

甘咸温小毒。生岭南城垣榕树间及粤西横州等处者,长七八寸。蜀中产者不过五寸,头圆肉满鳞小而浓,形似守宫,鸣则上下相呼,雌雄相应,情洽乃交,两相抱负自堕于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觉,以手劈之,至死不开,取以曝干,为房中要药。即寻常捕得者,功用亦相仿佛。但验其囫囵成对,卷榕树皮中者即真无疑。入药去头留尾酥炙用之。口含少许,疾走不喘者,是其益气之验也。
发明蛤蚧味咸归肾经,性温助命门,色白补肺气,功兼人参羊肉之用。而治虚损痿弱,消渴喘嗽,肺痿吐沫等证,专取交合肾肺之气,无以逾之。愚按∶蛤蚧、龙子性皆温补助阳,而举世药肆中皆混称不分,医者亦不辨混用。龙子则剖开如皮,身多赤斑,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蛤蚧则缠束成对,通身白鳞,专温肺气气虚喘乏者宜之。虚则补其母也。

补肺润肾、定喘止嗽.
咸温.补肺润胃.益精助阳.治渴通淋定喘止嗽.肺痿咯血气虚血竭者宜之.(能补肺、益水上源、时珍曰∶补肺上渴、功同人参、益气扶羸、功同羊肉.)咳嗽风寒外邪者勿用.出广南.首如蟾蜍.背绿色.斑点如锦纹.雄为.(鸣声亦然、因声而名.)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皮细口尖.身大尾小.雌雄相呼屡日乃交.两两相抱.捕者擘之.虽死不开.房术用之甚效.不论牝牡者.只可入杂药.口含少许.奔走不喘者真.药力在尾.(见人捕之、辄自咬断其尾、尾不全者不效.)凡使.去头足.(雷 曰∶其毒在眼、去之.)洗去鳞内砂土及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喘嗽面浮法制一对、三五钱、化蜡四两、和作六饼、每用一、化糯米薄粥内、热呷.)以上龙类.

凡年高精弱,难于生育,草木无情,不能补之,故宜上件酌而入药。盖取其为血气之不属,补之易易尔。

咸、平、温。有小毒。入手太阴足少阴经血分。助阳益精,定喘止嗽。配参、蜡、糯米,治虚寒喘嗽。配人参熟地,补阳虚痿弱。
功用在尾,其毒在眼。去眼,或去头足,洗去鳞 内不净,以酥炙,或以蜜炙,或以酒浸透,隔纸缓焙熟令黄色,研用。口含少许,奔走不喘息者为真。宜丸散中用。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蛤蚧(图缺)
补肺肾以纳气归元.喘促顿平仗尾力.性咸平而益精固下.虚劳并起奏全功.(蛤蚧出山间.或树穴间.形如壁虎.首如蟾蜍.背有细鳞.尾修长.雄为.雌为蚧.鸣声亦然.此物善交.常相抱负.味咸性平.有小毒.入肺肾二经.补虚劳.助阳道.能摄纳元气.下归肾部.故肺虚咳嗽肾虚喘逆者.皆可用之.其力在尾.然毕竟有毒之品.虫虺之属.虽有功效.亦无所取也.)

咸平,补肺润肾,益精助阳,通淋定喘止嗽,气虚血竭者宜之,其力在尾,毒在眼,去头足酥炙用。

(凡用须炙令黄色熟捣.口含少许.奔走不喘息者、乃为真也.可入丸散.其毒在眼.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雄为.雌为蚧.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
气味
咸平有小毒
【主治】
久咳嗽肺痿咯血肺痈急.通水道.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

味咸温.入手太阴足少阴经.功专补气益血.得人参治喘嗽劳损痿弱.咳由风寒外邪者勿用.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

性味咸温,补肺滋肾,止嗽定喘。虚乏久病宜之。外邪初起勿服。

【配方】蛤蚧1对,人参肉苁蓉各30克,巴戟天、桑螵峭各20克,鹿茸6克。
【制法】上药用白酒2000毫升浸泡,密封,置阴凉干燥处,经常摇动,半个月后饮用。
【用法】每天早晚空腹时各服1次,每次20~30毫升。有胃病者改在饭后服。药酒饮完后,药渣爆干研成细末,每日早晚用温开水送服6克。
【功效】补气壮阳,益精养血,强壮腰膝。
【适应范围】用于元气亏虚、血不养精引起的阳痿梦遗滑精、神疲气短、腰膝冷痛、女子宫不孕等。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忌服。不能饮酒或有其他原因不宜饮酒者,可改用汤剂治疗。
【评介】此方引自《滋补药酒精萃》,制法及用法略有改动。方中以人参鹿茸蛤蚧培补元气,益精养血;以巴戟天桑螵蛸肉苁蓉补肾壮阳、强壮腰膝,全方有补气养血、湿肾壮阳、强壮腰膝之功。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方中的鹿茸蛤蚧肉苁蓉巴戟天对性功能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报道,用鹿茸精注射液在气海关元中极曲骨足三里穴位穴位注射治疗阳痿42例,隔日1次,一次为一个疗程,有效39例,有效率达92.8%。朱启波(1987年)介绍,有一中年男子,患阳痿滑精4月余,按本方配制药酒,每次温饮15毫升。饮完1剂,上述症状基本消失。由此观之,本药酒不失为治疗阳痿良方

味咸,气平,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敛血止嗽,利水助阳。
蛤蚧收降肺气,疏通水府,治喘嗽吐血消渴癃淋,通经行血,起痿壮阳,及虚劳羸弱之病。去头眼鳞爪,酒浸,酥炙黄,研细。口含少许驰百步不喘,止喘宁嗽,功力甚捷。其毒在头足,其力在尾。如虫蛀其尾者,不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