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

( baijiezi )

白芥子《外治方》

主治:据报道,治疗支所管哮喘1000例,3年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8%[肺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三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心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五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膈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七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
处方:白芥子甘遂各21克,元胡细辛各12克。
用法用量:共研细末,每次取1/3药末,加生姜汁调成稠膏(每次用鲜姜60克,浸泡后捣碎,挤汁),分摊在6块边长为5厘米的方玻璃上或塑料薄膜上(药膏直径为3厘米)再取麝香0.3克(无麝香时可用冰片1克,或丁香粉、肉桂粉共1克)分撒在药膏上,并贴在背部双侧肺俞心俞、和膈俞穴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在三伏天共贴3次(即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从上午11时开时贴药,至下午2~3时为止,如贴后局部有烧灼疼痛时,可提前取下),连贴3年为1疗程。

“白芥子”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经
【功效】袪痰利气,散结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寒痰壅滞、胸满胁痛咳嗽气逆痰多等症。
白芥子辛散利气,温通袪痰,故可用治寒痰壅滞肺络、胸膈之间所引起的胸满胁痛咳嗽气逆、痰多稀薄而色白等症。以本品配苏子莱菔子,用于痰多咳嗽;如配甘遂大戟,用以豁痰除饮,可治痰涎停留胸膈。
2.用于痰注肢体、关节疼痛及流注阴疽等症。
本品辛散温通,能逐痰散结以消肿,治痰注肢体、关节疼痛,可与肉桂没药木香等配伍;治流注阴疽,可与麻黄肉桂熟地炮姜鹿角胶甘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捣烂外敷,有活血消肿、散寒逐饮的功效,可用于胸胁刺痛、寒痰哮喘的轻症。
【处方用名】白芥子(炒至微焦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白芥子辛散温通而利气,既能祛寒痰壅滞于肺络,以治肺寒喘咳;又能祛寒饮壅滞于胸膈,以治胸满胁痛;并可搜皮里膜外或筋骨间之痰结,以治流注阴疽等症。因它的袪痰力量较强,故称它有豁痰之功。
2.本品辛散容易耗气,性温容易动火伤,故对肺虚久咳阴虚火旺及胃火炽盛者忌用。
方剂举例】控涎丹三因方》:白芥子甘遂大戟。治痰涎停留胸膈。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止翻胃,消癖,辟鬼邪,驱疰气,除皮里膜外痰涎;醋研可敷射工毒;其茎叶,堪却冷气,能安五脏
按∶白芥子辛宜于肺,温宜于胃,故俱入之。气虚及肺胃中有火者,咸禁食之。


宣,利气,豁痰
辛温入肺。通行经络,温中开胃发汗散寒,利气豁痰,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为末醋调敷,消痈肿)。治咳嗽反胃木香港脚,筋骨诸病(痰阻气滞)。久嗽肺虚人禁用(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行。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韩 三子养亲汤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治老人痰嗽喘满、懒食)北产者良。煎汤不可过熟,熟则力减。
芥菜子豁痰利气,主治略同。


杵末。
辛,温,无毒。通行经络,利气开痰,散肿止痛,温中和胃,发汗散寒。治喘嗽而疗胸满,止反胃而除香港脚,涂麻痹而敷毒肿,散损瘀而暖腰痛芥菜子治同。
反胃上气白芥子末,每酒下二钱。(验方第一。)
热痰烦晕,白芥子、黑芥子甘遂大戟芒硝朱砂丸豆大,每二十丸,姜水下。名白芥丸。(第二。)
冷痰痞满,黑芥子白芥子大戟甘遂胡椒肉桂丸豆大,每十丸,姜水下。黑芥丸。(第三。)
小儿乳痞白芥子为末,水合摊膏贴之。(第四。)
防痘入白芥子末,醋合敷足心。(第五。)
肿毒初起,为末醋合敷之。(第六。)
身体麻木芥菜子末,醋合敷之。(第七。)
喉痹肿痛,黑芥子末,水合敷喉下。(第八。)
耳猝聋,黑芥子末。以乳汁合,绵包塞之。(第九。)
眉毛不生,黑芥子、生半夏为末,生姜自然汁合敷数次。(第十。)
霍乱吐泻,黑芥子为末,水合敷脐。(十一。)
反胃吐食,黑芥子末,酒下。(十二。)
上气呕吐芥子末,蜜丸豆大,井水寅时下七丸,申时再下。(十三。)
脐上绞痛。同上。(十四。)
腰脊胀痛,黑芥子末,酒合贴之。(十五。)
走注风痛,黑芥子末,鸡子白敷之。(十六。)
一切痈肿猪胆汁合黑芥子末敷之。(十七。)
痈肿热毒,黑芥子柏叶捣敷。(十八。)
热毒瘰 ,黑芥子末醋合敷之,消即愈。(十九。)
妇人经闭腹痛寒热,黑芥二两,每酒下二钱。(二十。)
伤寒腹痛厥逆,黑芥末水合敷脐上。(二十一。)

禀火金之气以生,而白芥又得金气之胜,故味辛,气温,无毒。辛温入肺而发散,故有温中除冷,发汗辟邪,豁痰利气之功。凡痰在胁下,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盖取其辛温之性,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有神效。茎叶煮食,动风动气,有疡疾,便血者勿食。其青芥菜,与白芥所禀相同,气味无异温而辛,食则气先归鼻,故窍利而耳目明也。辛散温行故能利气,消痰开胃辟寒也。其主除肾邪气者,辛能润肾,温能暖水脏也。然亦动风发气,功不掩过者耳。子与白芥子相近,而功微不及。百年陈芥卤久窨地中者,以辛温之性,得盐水久窨,土中之气变为辛寒,所以极散痰热,且芥通肺气,故神治肺痈喉痹,饮以数匙立消。三子养亲汤,治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反耗真阴,因有求治其亲,遂制此方治之,随试随效,用白芥子紫苏子、白莱菔子各微炒研末,看所主为君,每剂不过三四钱,用绢袋盛之,入汤煮饮,勿煎太过,则味苦辣,大便素实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
白芥子,消痰癖,治皮里膜外痰涎,久疟蒸成癖块,解肌发汗,利气疏痰,温中而消,冷滞醋涂,而散毒。菜冷气堪除,五脏能补,青芥子,扑损瘀血,冷疼生姜研贴,麻痹风毒肿痛,酽醋和敷,酒调末服,心脾痛止。菜温中,归鼻利九窍,明耳目。
去头面风,咳嗽冷气,煮食动膈气风气,生食发丹石毒,同兔肉恶疮,同鲫鱼水肿
按∶白芥子,诚为利气疏痰,温中去滞,凡痰在皮里膜外之要药。然大辛大散中病即已,久服耗伤真气,令人眩晕,若肺热虚火盛者忌之。

〔辛热,入肺经。研用。〕善豁寒痰,能除冷冻饮料。〔若痰在肋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祛胸膈之痰,是其剩馥矣。〕阴虚痰嗽者甚戒,茎叶有便血者大忌。。

(荤辛)除胁下皮里膜外风痰
白芥子(专入肺)。气味辛温。书载能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非此不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是此义。盖辛能入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木。香港脚。筋骨毒肿痛。因于痰气阻塞。法当用温用散者。无不借此以为宣通。(韩 用三子养亲汤以治老人痰气。盖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然此大辛大热。中病即已。久服耗损真气。令人眩晕。若肺热虚火盛者忌之。芥菜豁痰利气。主治略同。但较北芥子力微有别。

白芥子,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脾、肺、胃、心与胞络之经。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祟之气,消癖化,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化痰,而频用半夏南星以耗气,所不解也。
白芥子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实胜于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烁南星味重而损胃。独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入于气分而实宜,即用于血分而亦当者也。
或疑白芥子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须贝母,消胃之痰必须半夏也。而谁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统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况且肺、胃浅近之间,岂有反不能消之理。试看疟疾,正痰藏于膜膈之中也。用白芥子一两,炒为末,米饮为丸,一日服尽,而久疟顿止,非消痰之明验乎,止之后,神气不倦,非消痰而不耗气之明验乎。故白芥子消痰,实胜于贝母半夏,谁谓肺、胃之痰不能消也。
或谓白芥子虽消膜膈之痰,未必气之不耗,天下安有消痰之药而不耗气者乎?曰∶白芥子实不耗气,能安五脏。耗气则五脏不安矣,岂有五脏安而耗气者乎。其余消痰之药,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肺,总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脏也。此所以实胜于各消痰之药耳。
或疑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气,然用之而痰仍未消,是消膜膈之痰,未可全信也。曰∶白芥子只可消膜膈之痰,而肾中之痰,不能消也。服白芥子而仍有痰者,宜补其肾,肾足而痰自化,何疑白芥子非消膜膈之痰乎。
或疑白芥子分之痰,不消阳分之痰,然乎?曰∶非也。芥子分、阳分之痰,无不尽消,不必分阴阳也。但肾经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则尽消而无疑矣。
或问白芥子芥菜之子,人食芥菜,觉消食之甚多,是白芥子大能消食,似未可多食也。
谁知芥菜消食,而芥子消痰,各不相同,不可疑其菜,而戒其子也。
或疑白芥子消膜膈之痰而不耗气,发明几无遗议,但不知膜膈之痰在于何处?曰∶在胃脘之上下之中,而不在胃脘上下之外。虽痰分五脏六腑,要皆存于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消膜膈之痰,亦于胃脘中消之,岂各入五脏六腑而后消之乎。

辛温微毒。
发明 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控涎丹白芥子正此义也。辛能入肺,温能散表,故有利气豁痰,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昔有胁痛诸治不效,因食芥齑而愈者,偶中散结开痰之效。其治射工疰气上气发汗者,亦取辛散祛毒力耳。此虽日常用品,然多食则昏动火,泄气伤精。肺经有热、虚火亢者切忌。陈年咸芥卤治肺痈,吐尽臭痰秽毒即愈,然惟初起未溃宜之。

宣、利气豁痰.
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开胃.利气豁痰.(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行、韩 三子养亲汤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所主为君、治老人痰嗽喘满、懒食而气实者.)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为末、醋调敷、消痈肿.)治咳嗽反胃木香港脚.筋骨诸痛.(痰气阻滞.)虚火亢.气虚久嗽者.勿服.北产者良.煎汤不可太熟.熟则力减.茎叶、动风动气.有疮疡便血者.俱忌.芥菜子、豁痰利气.主治略同.芥菜辛热而散.能通肺开胃.利气豁痰.久食则积温成热.辛散太甚.耗人真元.昏

辛,温。入手太阴经气分。通经络,散水饮,除癖,治喘嗽。痰在胁下皮里膜外,非此不达。炒研蒸饼丸,治腹中冷气
生研,水调贴足心,引毒归下,令痘疹不入肺气虚、胃中热者禁用。

白芥子(图缺)
辛能发汗.热可温中.入肺胃以搜痰.并走皮间与膜外.宽胸膈而利气.却能散冷耗营.(白芥子此芥种类少异.茎叶青白色.其子黄白色.非如食芥之叶青绿色而子紫黑也.味大辛.性大热.入肺胃二经.散寒下气宽胸膈.利风痰.其辛散之性.食之泪出.又能达肝.故治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除.但耗散气.昏圣神.虚人禁用.)

气温.味辛.无毒.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醋研敷射工毒.芥子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味辛入肺.肺合皮毛.辛温发散.所以发汗.胸者肺之分也.膈者肝之分也.白芥子辛温疏散.所以入肝肺之分而消痰冷也.肺主气.气温则下行.所以主上气也.面目黄赤.肝乘脾也.气温达肝.肝不乘脾.黄赤自退也.醋研主射工毒.亦辛温条达之功效也.
【制方】
白芥子白术枣肉丸.治胸膈痰饮.同甘遂大戟、蝎尾、巴霜、辰砂丸.名控涎丹.治痰迷心窍

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利气豁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行,煎太熟则力减。芥菜子主治略同。芥菜辛热而散,通肺开胃,利气豁痰,久食发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膈痰上气.醋研敷射工毒.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凡痰在胁下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执此义也.

〔害〕辛热泄气,昏动火伤精。经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多食则筋急爪枯。即此类也。凡肺经有热,与虚火炎,咳嗽生痰,气虚久咳者,法在所忌。切勿误投。茎叶动风,动气,有疮疡疾,便血者忌。
芥叶久食则积温成热,辛散太甚,耗人真元,昏。同兔肉食,成恶邪病,同鲫鱼食,发水肿
陆金云∶望梅生津,食芥坠泪,为肝木受病也。大叶者良,细叶有毛者害人。
〔利〕辛温,入肺胃二经,通行经络发汗散寒,利气疏痰,温中消冷滞,辟邪伏祟魔。
酒服治反胃,醋涂散痈疽,痰在皮里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达。
修治〕四月收子,晒干入药。

味辛温.入手足太阴经.功专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开胃.利气豁痰.研末酒服一钱.治反胃上气.与白芷等分为末.姜汁和涂香港脚肿痛神效.有疮疡便血者俱忌.芥菜子主治略同.

炒研,皮里膜外阴寒之痰,非此不消。

性味辛温,入肺而通行经络,利气豁痰,能彻皮里膜外。芥菜∶辛热性散,久食耗

辛温入肺。
发汗散寒,祛皮里膜外之痰,消肿止痛。
芥菜辛热,多食昏

味辛,气温,入手大肺经。破壅豁痰,止喘宁嗽。
白芥子辛温利气,扫寒痰冷涎,破胸膈支满,治咳逆喘促开胃止痛,消肿辟恶皆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