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气虚

( xinfeiqixu )

别名: 咳嗽 , 慢性支气管炎 , 哮证 , 阻塞性肺气肿 , 喘证 , 肺心病 , 虚劳 , 支气管哮喘 , 汗证 , 厥证 , 风心病

中医

简介:
本证是由心气虚弱,肺气不足而表现以心悸喘促为主证的虚弱证候。多因长期慢性肺系疾患,耗伤心肺之气,或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等因素引起心肺功能衰弱而引起心肺气虚证。
病机:
本证是由心气虚弱,肺气不足而表现以心悸喘促为主证的虚弱证候。多因长期慢性肺系疾患,耗伤心肺之气,或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等因素引起心肺功能衰弱而引起心肺气虚证。病位在心肺,因肺虚不布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不能温化水液,泛溢全身则为肿;亦使心肺气虚不能运血,常产生瘀血,导致虚实夹杂,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使病情更为复杂。若心肺气虚日久导致肾虚水邪上犯凌心,造成心气暴脱于上,可形成阴阳离绝的危候。
治疗:
治疗法则:  补益心肺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补肺汤合保元汤加减:炙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炙紫菀10克、炙冬花10克、五味子6克、肉桂6克、陈皮10克、法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心肌气虚偏于肺气虚者。(2)玉屏风散补心丸加减:生炙黄芪各15克, 白术10克、防风6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丹参15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枳壳10克、益母草10克。本方适用于心肺气虚偏于心气虚血瘀者。上方小度煎煮,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1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眩晕呕吐白涎,咳喘重者可于基本方(1)中加入陈皮10克、法夏12克、细辛3克、干姜10克以温肺化痰。若兼见心肺气虚,水泛全身者,可改用防己黄芪汤合实脾饮加减以治其标;黄芪15克、防己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木瓜10克、干姜6克、附片10克、大腹皮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以温阳利水消肿。若兼见瘀血内阻,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脉涩滞等证,则可于基本方(1)中加入枳壳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益母草15克以理气化瘀。若兼见脾虚,纳差腹胀大便溏薄则于基本方(2)中加苍术10克、芡实12克、莲肉15克、砂仁6克、广木香6克以健脾助运。若兼见肾虚,咳喘气短,难以平卧,自汗心悸,畏冷,于基本方(1)中加入胡桃仁15克、蛤蚧(研末)10克、肉桂6克、沉香6克以固肾纳气
(二)外敷药物:本证心肺气虑,兼有阳虚临床表现以喘咳为主者,可用白芥子45克、细辛23克、元胡45克、甘遂23克上药均研细末,加生姜汁200毫升,每次取三分之一量,以生姜汁混合制成药饼6只待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伏敷一次,每次敷贴2小时,时间最好在11~13时进行,连续三年为一疗程,穴位可取百劳肺俞、膏盲三对穴位,每次敷贴选2穴,每穴一只药饼,六只药饼,分三次用。若用后有皮肤损害如红肿、皮疹等则应立即停止外敷。
(三)饮食疗法
冬虫夏草10克、百合30克、老雄鸭一只,料酒、胡椒面、葱、姜、盐、味精各适量。将鸭头顺颈劈开,取虫草数枚,装入鸭头内,再格线缠紧,余下虫草百合和姜葱一起装入鸭腹内,放置盆中,注入清汤,用盐、胡椒而、料酒等凋味,用湿纸密封盆门,上笼蒸2小时,出笼后去纸,加姜葱、味精即可服食。本方有养心益肺补肾止咳定喘化痰作用,诸虚不足皆可服之。
施治要点:
(一)厥心痛真心痛心肺气虚者,香窜破气之药如冠心苏香丸,复方丹参片等只宜暂用,不可久服,尤其是脉象劲硬欠柔和的患者用药更应远刚就柔。久用伤及阴津会使病情加重。
(二)心肺气虚,日久亦可伤阴,常可见气虚证,临床表现干咳而喘,甚则痰中带血丝,此时治疗,当改温补为清补法,药用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百合、生地、玄参川贝甜杏仁白茅根白芨等清养心肺之,宁络以止血
(三)本证是上焦气虚之证,易致内生痰湿,浊阴上干阳位,可见苔白腻脉滑者,在用药上宜加用瓜蒌薤白等通阳化痰,将黄腻脉弦滑者则合温胆汤清热涤痰
(四)在心肺气虚,兼见阴虚胸闷明显时,多为气虚而致气机不畅,治疗上应宗“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和“轻可去实“,在清养心肺的基础上,可佐以少量理气和血之品,使心气舒展,气畅血行,胸痛可除。
针灸:
1.针刺:主穴取心俞巨阙肺俞、膏盲,配穴取气海肾俞。手法用补法留针15~20分钟,捻转结合提插,每日1次。
2.艾灸:用艾条灸上穴,10~15分钟,每日2次。

“心肺气虚” 相关论述


病证名。指心肺两脏俱虚的病证。因肺气虚导致心气不足;或心气虚损导致肺气亏虚。症见久咳不已,气短心悸,面色(白光)白,甚或口唇青紫,舌淡,脉细弱等。治以补益肺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