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

参考:原发性心肌病 , 休克 , 异位快速心律失常 , 嗜铬细胞瘤 , 急性肺梗塞 , 心阳暴脱 , 心肺气虚 , 肾损伤

“厥证” 相关论述

厥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阴阳不相接续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倒,不省不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及口眼喁斜等后遗症;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厥的含义有多种,有指发病形式,“忽为眩仆脱绝”,“突然昏运,不省人事”;有指病理机制,“厥者,尽也”,“厥者,逆也”,言其气血败乱,或气机上逆;有指临床表现,四肢逆冷、手足不温者。就本证而言,主要是指前两者。厥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以精神情志因素为明显诱因而发作者,如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等,时有发生。对于本证患者,应采取综合应急措施,运用多途径、多渠道的救治手段,以满足临床治疗上的需要。
内经》论厥甚多,含义、范围广泛,有以暴死为厥,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为厥。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热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和深化,主要是两种学术观点,一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继承《内经》中手足逆冷为厥的论点,而且重在感受外邪而发厥。此类厥证伤寒、温病学中均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属于外感病中的发厥,对于由外邪而致厥者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一是论内伤杂病的发厥,指突然发生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自隋唐以降,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对尸厥的表现进行描述,“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并探讨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宋《卫生宝鉴·厥逆》初步提出内伤杂病外感病的厥之不同点。至明代《医学入门·外感寒暑》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景岳全书·厥逆》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此后医家对厥证的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提出了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并以此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鉴于厥的含义较多,本节厥证所论范围是以内伤杂病中具有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为主症,或伴有四肢逆冷表现的病证。至于外感病中以手足逆冷为主,不一定伴有神志改变的发厥,以及后世列为中风范畴之“厥”,均不属于本节之讨论范围。暑厥发病与外邪有关,根据系统化要求,亦编入本节讨论。西医学中各种原因所致之晕厥、虚脱、中暑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体质因素此为厥证的病因之一。体质指人的素质而言,是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平素气血运行不畅,或素体阳旺阴亏,或脾虚有痰等,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气血逆乱,发为厥证
2.情志因素主要是指恼怒惊骇恐吓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是厥证的主要病因。在通常情况下,情志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然而突遇剧烈的情志变动,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病。“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即可致气逆上冲或清阳不升,清窍失灵而发生昏仆致厥。
3.暴感外邪主要是暑邪,其性炎热属阳,内侵人体,传变迅速,传人心包,扰乱心神,以致昏不知人而成暑厥
厥证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所谓气机逆乱是指气上逆而不顺。
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昏倒为厥;素来元气虚弱之人,陡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昏仆发厥。升降失调是指气机逆乱的病理变化。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情志、饮食、外邪而致气的运行逆乱,或痰随气升而成痰厥;或食滞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而成食厥;或暑热郁逆,上犯阳明而致暑厥。气为阳,血为,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气血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素有肝阳偏亢,遇暴怒伤肝,肝阳上亢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同样,大量失血,血脱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而昏不知人,发为血厥
厥证由于体质和病机转化的不同,又有虚实的区别。大凡气盛有余者,情志突变,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挟痰挟食壅滞于上,以致清窍闭塞,不知人事,成为厥之实证气虚不足,或大量出血者,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随血脱,气血一时不相顺接,以致神明失养,不知人事,四肢不温,发为厥之虚证
【临床表现】
厥证乃为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神志异常为证候特征。厥之轻者在昏倒不知人事后可于短时间内苏醒,醒后感到头昏乏力,倦怠口干,并无其他明显后遗症。厥之重者可一厥不醒,“半日远至一日”,乃致死亡。
本病的特点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急骤发病,突然昏倒,移时苏醒。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情绪紧张、恐惧、惊吓、疼痛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由于气、血、痰、食、暑等厥的不同,又各有相应的不同病史及临床证候表现。
【诊断】
1.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时性,“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2.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发病前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的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注意询问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以及发厥前后之表现。
3.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颅脑ct、mm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厥证有时易与眩晕中风、痫病、昏迷等病相混淆,在临床上应注意鉴别。厥证发生于各种年龄,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其昏倒时间较短,发时或伴有四肢厥冷,醒后无后遗症。
1.眩晕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表现。
2.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体常有肝阳亢盛。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喁斜·、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门眼喁斜及失语等后遗症。
3.痫证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痫证之病情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口q、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此外还可作脑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4.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厥证见症虽多,但概括而言,不外虚实二证,这是厥证辨证之关键所在。实证者表现为突然昏仆,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拳,或挟痰涎壅盛,或身热谵妄舌红苔黄腻,脉洪大有力。虚证者表现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
2.分气血厥证气厥血厥为多见,其中尤以气厥血厥实证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应当注意鉴别。气厥实者,乃肝气升发太过所致,体质壮实之人,肝气上逆,由惊恐而发,表现为突然昏仆,呼吸气粗,口噤握拳,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脉沉而弦;血厥实者,乃肝阳上亢阳气暴张,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表现为突然昏仆,牙关紧闭,四肢厥冷,面.赤唇紫,或鼻衄舌质暗红,脉弦有力。
治疗原则
厥证乃危急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但具体治疗其虚、实证时又有所不同。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开窍法是救治急症的独特疗法之一,适用于邪实窍闭神昏证,以辛香走窜的药物为主,具有通关开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开泄痰浊闭阻,温通.辟秽化浊,宣窍通利气机而达到苏醒神志的目的。在剂型上应选择丸、散、气雾、含化以及注射之类药物,宜吞服、鼻饲、注射。本法系急救治标之法,苏醒后应按病情辨证治疗。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适用于元气亏虚、气随血脱、精竭气脱神昏证。主要是通过补益元气、回阳救逆而提高气的统摄能力。对于失血过急过多者,还应配合止血、输血,以挽其危。由于气血亏虚,故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晶。
分证论治
气厥
·实证
症状: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治法:开窍顺气,解郁。
方药:通关散五磨饮子
本证因肝气不舒气机逆乱而厥。“急则治其标”,应先以搐鼻取嚏,通关开窍,急救催醒。通关散皂角辛温开窍细辛走窜宣散,合用以通诸窍。五磨饮子沉香乌药降气调肝,槟榔枳实木香行气破滞。可再加檀香丁香藿香等以理气宽胸
肝阳偏亢,头晕而痛,面赤燥热者,可加钩藤石决明磁石等平肝潜阳;若兼有痰热,症见喉中痰鸣,痰涌气塞者,可加胆南星贝母橘红竹沥涤痰清热;若醒后哭笑无常,睡眠不宁者,可加茯神远志酸枣仁安神宁志。
由于导致本证发作者有明显的情志精神因素,且部分患者有类似既往病史,因此平时可服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之类,理气解郁,调和肝脾
·虚证
症状: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或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
治法:补气,回阳,醒神。
方药:生脉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本证临床较为多见,尤以体弱的年青女性易于发生。首先急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附青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以补气摄津醒神。亦可用四味回阳饮加味,方中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炮姜温里回阳,甘草调中缓急,共奏补气温阳之效。若汗出多者,加黄芪白术、煅龙牡,加强益气功效,更能固涩止汗;若心悸不宁者,加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若纳谷不香,食欲不振者,加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和胃
本证亦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平时可服用香砂六君子丸归脾丸药物健脾和中,益气养血。另可加用甘麦大枣汤养心宁神,甘润缓急。
血厥
·实证
症状: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
治法:开窍,活血,顺气,降逆。
方药:清开灵注射液、通瘀煎。·
本证气血并逆于上,清窍壅塞,先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以开其闭;然后用通瘀煎,方中以当归尾、红花山楂活血散瘀乌药、,青皮木香香附顺气开郁,泽泻性下行而泻,引气血而下。另外可加用石决明钩藤牛膝平肝潜阳。若急躁易怒,肝热者加菊花丹皮龙胆草;若兼见阴虚不足,眩晕头痛者,加生地、枸杞、珍珠母
·虚证
症状: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
方药: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独参汤即重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亦可用人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同时对急性失血过多者,应及时止血并采取输血措施。缓解后继用人参养营汤补养气血,方中以人参黄芪为主益气,佐当归熟地养血,白芍五味子敛阴白术茯苓远志甘草健脾安神肉桂温养气血,生姜大枣和中补益,陈皮行气。若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者,加附子、干姜温阳;若口干少津者,加麦冬玉竹沙参养阴;心悸少寐者,加龙眼肉酸枣仁养心安神
痰厥
症状: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导痰汤
本方以二陈汤加枳实胆南星而成。方中用陈皮枳实理气降逆,半夏胆南星茯苓燥湿祛痰。可加苏子白芥子化痰降气。若痰湿化热口干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芩栀子竹茹瓜蒌仁清热降火。
暑厥
症状:发于暑热夏季,面红身热,突然昏仆,甚至谵妄眩晕头痛舌红干,脉洪数。
治法:清暑益气开窍醒神。·
方药:清开灵注射液、万氏牛黄清心丸紫雪丹白虎加人参汤
首先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之处,吸氧,输液,采取有效措施降温。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灌服万氏牛黄清心丸紫雪丹开窍醒神。继而服用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益气汤。前者用人参益气保津,白虎汤清热解暑;后者用西洋参生津益气,麦冬知母滋阴清热,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衣清解暑热
此外,还有食厥,由暴饮多食,.复遇恼怒而发,不过临床上比较少见。食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滑实,治当和中消导。食后不久而发厥,先用盐汤探吐祛邪,再用神术散保和丸加减治之。食后腹胀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导下。
【转归预后】
厥证之转归主要有三:一是阴阳气血相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二是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瘀等邪气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此类厥证之生死,取决于正气来复与否及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得当。若正气来复,治疗得当,则气复返而生,反之,气不复返而死。三是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血厥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的血厥虚证,常转化为气随血脱脱证等等。
厥证的预后,取决于患者平素正气的强弱及邪气盛衰,抢救治疗得当与否。发病之后,若呼吸比较平稳,脉象有根,表示正气尚强,预后良好。反之,若气息微弱,或见昏愦不语,或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或脉象沉伏如一线游丝,或如屋漏,或散乱无根,或人迎寸口、趺阳之脉全无,多属危候,预后不良。
【预防与调摄】
加强举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注意思想修养,陶冶情志,避免恶性的精神和环境刺激。对已发厥证者,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措施救治。患者苏醒后,要消除其紧张情绪,针对不同的病因予以不同的饮食调养,如暑厥宜给予清凉素淡饮食,并多进食鲜水果或果汁。所有厥证患者应严禁烟酒及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痰,加重病情。
【结语】
厥证是一种急性病证,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症状。轻者短时间内即可苏醒,重者一厥不醒,预后不良。其病因有体质禀赋脏腑气血偏颇、情志精神刺激以及暴感外邪等,病机在于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厥证分为五种,即气、血、痰、暑、食厥,由于病机转归有虚实之分,临证时应根据不同类型;区别虚实而辨治。在治疗上,鉴于本证为危急之候,故应采用综合急救措施,及时救治,使之神醒厥回。
各型之厥,特点不同,但也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由生理上的关联和病因病机的共性所决定的。例如气厥血厥,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而互相影响,又如痰厥气厥由于痰随气动而互相联系。至于情志过极以致气血逆乱而发厥·,则与气厥血厥痰厥均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既要注意厥证不同类型的特点,又要把握厥证的共性,相互参见,全面兼顾,方能提高疗效。
【文献摘要】
灵枢·五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景岳全书·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盛气虚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血厥之证有二,以血脱血逆皆能厥也。血脱者如大崩大吐或产后尽脱,则气亦随之而脱,故致卒仆暴死。……血逆者,即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谓”。
石室秘录·厥症》:“人有忽然厥,口不能言,眼闭手撒,喉中作酣声,痰气甚盛,有一日即死者,有二三日而死者,此厥多犯神明,然亦因素有痰气而发也。”
张氏医通·厥》:“今人多不知厥证,而皆指为中风也。夫中风者,病多经络之受伤;厥逆者,直因精气之内夺。表里虚实,病情当辨,名义不正,无怪其以风治厥也。”
【现代研究】
厥证是内科常见危急之证。由于厥证常易并发脱证,故有时也厥脱并称。并主张厥脱合并论治为宜i真临床中医内科学1995:2365l西医学中各种原因所致之晕厥、虚脱等,属此证范围。
近10多年来,中医加强了对本证的研究与探索,治疗本证的药物剂型,已从传统的口服丸散片汤剂型发展为多剂型,尤其是注射剂型;给药方法也从单一口服发展为多途径的给药;治法从单一治法发展为多法联用,更有“菌毒并治”、“攻补并举”、中西医结合的抢救方法。以下就近年来治疗厥证的常用方法及制剂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作一简要介绍。
·回阳救逆
本法为气厥阳脱而设,是近年研究的重点之一。一般是将传统的参附汤回阳汤四逆汤等,通过剂型改革制成注射液用于临床治疗。
1.参附注射液方剂出自明代方贤所编著的《奇效良方》,经研究制成参附注射液,由成都中医药研究所等单位临床交叉验证,与西药多巴胺、阿拉明对照。用参附注射液20-30ml加葡萄糖溶液20ml静脉注射,必要时0.5-1小时重复注射1次,或以参附注射液50~looml加入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物。结果参附组138例,显效91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89.1%;对照组44例,显效24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88.6%,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中医急症通讯1988;(1):13]。石氏的研究资料提示,参附注射液能著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对抗由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电图st段下降[中草药1982;(3):27)。兰氏等报道,参附注射液对家兔失血性休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降低休克动物的乳酸和血浆组织蛋白酶的活性[中成药研究1984;(3):28l爱氏等观察到参附注射液对心肌培养细胞耐缺氧能力、耐缺糖能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1):679l参附注射液对轻度、中度的厥证疗效较好,外周的升压作用缓慢,但对缺氧、缺糖性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中国药理学报1986;(5):439l丁氏等用中药静脉注射剂参附注射液治疗厥脱证,并与西医常规抗休克治疗作对照。临床观察治疗组195例,对照组64例,开放病例113例。结果表明,参附注射液疗效稳定,其疗效与西医常规抗休克治疗相仿,对患者血压回升及肢冷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西药治疗(p<0.05)[中国中医急症1996;(4):161]。
莫氏用中药静脉注射剂参附注射液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真心痛合并厥脱证30例,所有病例均常规给予吸氧,有疼痛者给予杜冷丁肌注,有心律失常者给予纠正心律失常药物,一律不使用血管活性药。结果表明起效快,疗效稳定、显著,对轻中度厥脱有满意的治疗效果[中国中医急症1996;(4):163l
2.参附青注射液全国厥脱证协作组参照古方参附汤回阳汤的主要组成,取红参附子青皮三味药,研制成参附青注射液,用以治疗热毒内陷所致的厥脱证(相当于感染性休克),并设立西药多巴胺与阿拉明对照组,建立客观指标进行观察。·根据辨证分型的特征,制订统一的观察表格,在全国协作组内交叉验证治疗135例厥脱患者。参附青组104例,显效58例,有效30例,有效率84.6%。104例中,中重度者77例,有效62例,有效率80.5%;阳气暴脱者65例,有效62例,有效率95%;真阴耗竭者16例,有效率31%。西药阿拉明、多巴胺组31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有效率67.7%;31例中,中重度27例,有效15例,有效率为55.5%。显然,参附青注射液对中重度厥脱病证疗效优于西药多巴胺、阿拉明(p<0.05),对阳气暴脱者疗效明显高于真阴耗竭者(p<0.01)。由此可见,使用中药制剂也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才能提高疗效[中国医药学报1988;(1):24l实验证明参附青注射液有防治内毒素致大鼠休克的作用,能抑制内毒素所致之肠系膜微动脉痉挛;对内毒素所致休克大鼠的心肝肺组织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能阻止血小板聚集和粒细胞脱颗粒[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5):291]信用参附青注射液培养的心肌细胞有正性肌力和负性频率的作用,能使受损心肌细胞的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及糖原增加,提示本药能提高心肌细胞耐受缺氧、缺糖的能力,使其免受损伤,从而证实参附青注射液既有升压作用,又有改善微循环作用[上海中医学院学报1987;(1):46]。
·益气养阴
本法是为温病过程中气耗伤型厥脱证而设,常用药物是按古方生脉散参麦饮研制的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郑氏等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各种休克患者91例,结果显效64例,有效23例,血压回升时间2.983土0.512小时,稳压时间为24.612土4.444.小时。统计学处理表明参麦注射液组血压平均复常时间明显快于西药扩容、强心和血管活性药对照组[全国急症研讨会资料1987]-邓氏等发现,参麦注射液能推迟内毒素所致休克动物的死亡时间,对内毒素所致实验动物的体温过高与过低、外周血白细胞的急剧升高与过低均有调整作用,能对抗内毒素对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抑制作用,能激发肾上腺皮质的功能,能调整血浆中anip与egmp的平衡。郑氏等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参麦注射液用于心悸真心痛所致的厥脱证更适当[四川医药1980;(1):25;(3):176]。张氏等用生脉散注射液治疗厥脱证68例,其中低血容量性休克29例,感染性休克18例,心源性休克13例,过敏性休克8例;中医辨证分型:气阴两虚36例,真阴耗竭18例,阳气暴脱14例,结果:显效46例(67.7%),有效18例(26.4%),无效4例(5.9%),总有效率为94.1%[中国中医急症1996;(4):159]。
·理气救逆
严氏等以四逆散加味治愈顽固重症气厥1例[陕西中医1998;(8):374]。
王氏等实验发现,枳实青皮陈皮理气药物有明显的快速升压作用,研制成的枳实注射液、青皮注射液、升压灵注射液均具有血管活性作用,主要使e-受体兴奋,升压快、作用强,但维持时间短,需重复使用方能保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有效血循环量。若用量过大,浓度过高,可使患者血压急剧升高而出现头痛、躁动不安,少数病例有心率增快、心律不齐的反应,一旦减少剂量或停药,症状很快消失。
枳实注射液的有效成分n-甲基酷氨有正性肌力作用,此作用与兴奋o-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具有升高血压、降低冠状动脉及肾血管的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改善心脏泵血功能的作用[新医药学杂志1978;(3):.kl用枳实注射液治疗各种休克94例,显效70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
青皮注射液和陈皮注射液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羟福林。青皮制剂比枳实橘皮香橼的同类制剂对麻醉猫具有更强的升压作用和抗休克作用,对动物(犬、猫、兔、大白鼠)的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和催眠药中毒所致用的休克均有显著疗效,对过敏性休克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中草药1980;(4):168l临床用青皮注射液治疗各型休克x例,有效率100%。用升压灵(主要为陈皮)注射液治疗厥脱证112例(其中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90例,感染性休克22例),与西药多巴胺、阿拉明组50例(其中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39例,感染性休克11例)对照。结果升压灵有明显迅速的升压作用,药后血压恢复的时间为3,37小时,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0小时,静脉滴注后升压时间为10分钟-3小时,也短于对照组的30分钟—5.5小时,有效率为95.5%。说明升压灵升压有速效、高效的特点[上海中医学院论文集1982:1)。
·多法联用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益气养阴与回阳救逆法联用,以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与以上诸法的联用,是抢救厥证成功的重要思路。它突破了一法单用或一方一针单用的治疗方法,大大地提高了抢救效果。此外,“菌毒并举”治疗感染性休克已被广泛采用,此法吸收中西医之长,在西药抗感染、维持有效血循环量、纠正酸碱失衡等措施的同时,用清热解毒、清下并用、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等法加强疗效,分别并用前述各类注射液,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
杜氏用多法联用的方法治疗感染性休克,取得较好疗效。采用的主要治法是:①清热解毒。如肺炎清解汤用于急性肺部感染所致中毒性休克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适用于败血症所致感染性休克葛根芩连汤适用于感染性急性菌痢所致中毒性休克等。高热不退兼腑实者,用人工牛黄粉1g,1日3次;大黄粉3g,1日4次口服。高热神昏者,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用清气解毒注射液(虎杖肿节风败酱草鱼腥草),或采用北京中医学院实验药厂生产的清开灵注射液。②养阴增液。用增液注射液或养阴注射液,治疗高热伤阴耗液者,亦作一般基础液稀释其他静脉注射制剂(按配伍禁忌表)。③养阴益气固脱。早期选人参冲服中期人参注射液肌肉注射,后期用参麦注射液,先静脉推注,待血压有所恢复后改为静脉滴注。④行气固脱。先用枳实注射液,待血压有所回升后,再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之类。⑤回阳固脱。用三生注射液(生川乌、生南星、生半夏)或参附注射液。·⑥活血化瘀。夹瘀者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川芎嗪静脉推注或滴注等。国内不少专家认为,多法联用是抗休克的有效措施之一,特别是固脱与懈毒的联用,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医杂志1988;(2):32]。
·化痰通腑
王氏等运用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中风病中脏腑者取得显著疗效,在降浊醒神方面尤为突出[中国医药学报1986;(6):x)。周氏治一老年女性尸厥患者,突然神昏,四肢厥逆,脉伏不见,舌质暗红,舌苔黄厚腻,证属痰热闭阻,治疗以清热化痰,通腑开窍法。药用胆南星天竺黄枳实大黄黄连石菖蒲郁金等水煎,然后将冰片、姜汁、紫雪丹溶人汤剂中,少量频频缓慢灌服。每隔1-2小时用通关散吹鼻并针刺人中十宣1次。服3剂后大便通,神志渐清,能进少量饮食,继续以清热燥湿化痰药物调理半月而愈[中国医药学报1986;(2):x]。
综上所述,对厥证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应看到中药治疗厥证休克)平均稳压时间仍不够理想。今后要加强传统疗法与系列化方药的研究,充实临床辨证指标,掌握辨证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

厥证一条,有阳厥阴厥之别。阳厥者何?由其外邪入内,合阳(阳原本作“汤”,据文义改。)热化,热极则生,阳伏于内,呈于外,故现四肢冰冷,或脉如丝,或无脉,其人虽外见纯,而口气必蒸手,小便必短赤,精力不衰。法宜清热下夺为主,如大小承气,调胃承气汤等是也。
阴厥者何?由其正气已虚,阴寒四起,阴盛阳微,闭塞经络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故见四肢冰冷,其人目瞑倦卧,少气懒言。法宜回阳祛,如四逆汤回阳饮之类,此阴阳生死攸关,不容不辩。[眉批]知非氏曰:阴证发厥,内伤已极,诸人能认,治多不谬。惟阳证发厥,热极成寒,仲景有厥证白虎之条,人多不辩。钦安此论,两两对言,重在热厥一面,学者能认出热厥,评者之心亦慰矣。

厥证病情大多紧急而危重,临床上也颇为多见,故先兆证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不利的是,厥证先兆短暂而迟现,但厥证多为阴阳偏胜所致,因此抓住阴阳偏颇的较早期先兆可早于前夕先兆的发现……

一、肾厥先兆
肾寓真阴真阳,为脏腑阴阳之本,肾阴肾阳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阴阳的平衡。如肾阴阳偏盛偏衰,平衡遭到破坏,则可导致气机逆乱而引起寒厥热厥,如《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其根源皆在于肾之阴阳失调寒厥包括亡阳肾气衰竭,为生机欲绝。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源性休克、心脏性浮肿、肾性水肿合并心衰等疾患。
由于寒厥的机制在于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其先兆症特点为手足渐寒。热厥包括亡阴中暑感染性休克日射病、高温操作昏厥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因其病机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其先兆特点为手足热。
阻截治则 寒厥以扶肾阳为原则,方宜四逆汤辈:制附子干姜甘草,有浮肿则予真武汤:制附子白术生姜白芍茯苓热厥应根据病源辨证论治,属肾阴虚的应滋肾阴,方宜生脉饮、六味地黄汤一类,兼阳明腑热的应予人参白虎汤人参、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中暑热厥应予至宝丹紫雪丹清热开窍后,再根据辨证选方。如气虚用《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热重用人参白虎汤人参、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兼湿用新加香薷饮香薷银花扁豆厚朴连翘
二、心厥先兆
心主血脉,为血液运行的动力,故心病致厥主要表现在血脉失运,血行瘀阻,致阳亡于内。如《灵枢·厥病》说:“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属现代医学的心肌梗死合并心衰、心源性休克等疾患。其先兆特点为手足清至节,胸闷气短,继而呈现面色青灰,汗出肢厥,唇暗甲紫,昏仆不省人事,脉细欲绝等心阳衰竭,心血瘀阻症状。
阻截治则 强心通瘀,方宜强心饮肉桂,重用人参,酌加瓜蒌。如出现四肢厥冷,汗出不凉,面色青灰,脉微欲绝,已发展为心厥脱危证,则应急予人参四逆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而见口干舌质红绛的阴虚象者,又应以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为主,以挽回生机。
此外,脑逆致厥也包括于心厥,脑厥主要指脑部感染,或脑室循环障碍致颅内压增高,其先兆为头痛呕吐。关于脑厥,《内经》已有记载,如《灵枢·厥病》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素问·奇病论》亦曰:“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脑厥病情甚为凶险,必须配合西医抢救,可服独参汤参附汤救急,并辅以针灸等治法,尽力抢救。
三、肝厥先兆
肝主疏泄,调达气机,肝疏泄失调,则易形成各种厥证。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致气机不利阳气不能外达,则形成手足厥冷,即所谓“热微厥微”的四逆散证。其先兆特点因系气郁致厥,而非气虚,故厥冷不过腕、踝,与气虚阳亡之寒厥手足冷过肘膝应予鉴别。阻截原则为疏肝解郁,方宜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
肝阳素旺或七情过极致肝阳暴张,引起升降乖戾、气机逆乱,使血随气逆,清窍壅塞而仆倒昏厥,多属气厥血厥,亦包括薄厥煎厥大厥等,《内经》记载很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包括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脑出血)、高血压脑病及大脑一过性缺血等。其先兆特点为具有肝阳偏旺的先兆证素质,如平素急躁易怒,情志易于激惹,常失于控制,脉弦有力,面红目赤,甚至头胀眩晕,如逢暴怒则易肝阳鸱张,气随血逆,迅即倒仆不知人事。
阻截治则 养阴柔肝,方宜柔肝饮牡蛎玄参、生地、佛手,如已发生仆倒则应根据气厥血厥分别辨证论治。如属气厥虚证,特征为汗出肢冷,气息微弱,脉沉无力,宜益气回阳,方用独参汤参附汤气厥实证特征为无汗肢厥,气粗口噤,脉沉有力,则宜顺气开郁,方宜五磨饮子沉香乌药木香槟榔枳实血厥虚证特征为面色苍白,口张汗出,息微脉弱,宜益气补血,方用参附汤或参芪汤加当归血厥实证特征为面赤唇紫,口闭无汗,气粗脉伏或沉而有力,宜通瘀顺气,方用通瘀煎:归尾、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
四、脾厥先兆
脾主运化脾阳受损失于健运,水谷不能转输则痰浊内聚,如因恚愤气逆,痰随气升,上清窍,则突然倒仆,此型为痰厥食厥多属现代医学的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先兆证为脾虚痰浊先兆潜证,此型平素脾虚或脾为湿困,形肥腴垂,体沉湿盛,痰多浊重,脘痞腹胀舌苔腻,脉濡滑。
阻截治则 化痰去浊,方用化浊瘀汤泻、丹参法半夏竹茹茯苓荷叶何首乌白术黄连,待出现仆倒偏瘫则又宜化瘀通络,方用消瘀散:生三七水蛭地龙
五、肺厥先兆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又与心共为宗气之所系。如久患喘咳肺气耗尽,心气虚惫,元阳欲绝,则出现手足厥冷,呼吸气短,甚至昏仆,喘息渐趋微弱,常见于肺心病急性左心衰竭,小循环郁血,肺性脑病等。其先兆症为手足厥冷喘息急促,继之则头胀痛,狂言乱语,抽搐震颤,甚则神志淡漠,嗜睡昏迷
阻截治则 益气强心,通瘀救肺,方宜先予独参汤、参附汤通阳回厥,然后服参附葶汤葶苈子、苏子杏仁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
肺厥也包括内闭外脱的严重病证,如《素问·奇病论》曰:“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属肺部严重感染,相当于西医感染中毒性休克,典型症状为高热喘促,脉微欲绝。其中“脉细如发”为凶兆,急救原则为扶正固脱,清热宣肺泄腑,应急先服独参汤扶正回脉,再予人参白虎汤人参、生石膏、杏仁鱼腥草甘草,继续强心益肺、清热宣肺以开内闭救外脱。
总之,闭、脱、厥证皆为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的急证。所不同之处在于闭证气闭于内,脱证气脱于下,厥证又为气逆于上,闭证为实,脱证为虚,厥证则有虚有实或虚实挟杂,其中,厥脱大多互相关连,而闭证失治可以转为脱证,尤以内闭外脱最为危急。

证名。出《素问·厥论》。
①指昏厥,不省人事,手足厥逆为主症者(见《张氏医通·厥》)。
②指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之四肢厥冷(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临床上由于病因和证候的不同,又可分为寒厥热厥阴厥阳厥薄厥煎厥大厥蛔厥痰厥等。详参各条。


论曰∶若暴厥卒然不知人事,身脉皆动,其状如尸,听其耳中,如循啸声,股间暖,由邪气折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俱竭,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下堕,阴气卒上而不交,阴阳离居。身温而汗出,气复,反则青身冷,此为入脏即死,谓之尸厥。先以竹管吹左耳,极三度,又吹右耳如前,灸熨、斗两胁,以石菖蒲末着舌下及吹鼻中。又刺足大指内侧,爪甲去端如韭叶,入一分,留三呼谓隐白穴也,出之。又刺足心涌泉穴,如上法。又刺足中指爪上,令破,如上法,谓厉兑也。又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又刺手心主,谓中冲穴也。又刺掌后锐骨之端,谓神穴也。又剔取头左角之发,烧灰,酒服方寸匕,不能饮,灌之后,宜太乙神精丹。
太乙神精丹(方缺。)
若居常无苦,忽然如死,身不动,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语,又或似有知而恶闻人声,或但如眩冒,移时乃寤,此由亡汗过多,血少,气并血中,气血争,阴阳乱,气过血还则阴阳复通,而人乃寤,谓之郁冒血厥,此证多生妇人,男子亦有之,白微汤、仓公散主之。
白薇汤
白薇(一两) 当归(一两) 人参(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仓公散
瓜蒂藜芦雄黄(研) 矾石(火 一伏时,研)
上等分为末。以豆许吹鼻内,醒为度。
若卒然昏冒无所知,或妄言语,此由暴惊,心无所倚,神无所归,久不治,阴阳相并,或阴气并阳,阳气并阴,令人九窍闭塞,状类尸厥菖蒲散主之。
菖蒲散
石菖蒲(一两) 麝香(一钱,研)
上为细末。酒调服二钱,或饮亦得。
若忽然螈 不能语,喉中有声,大便不通胸满欲呕,或恶人声,闻人声则惊,或时叫,此得之暴惊气积而不散,伏痰聚于中脘,湿渍于脾,久而脾气既耗,之,则风动四末,宜先吐之,以胜金丸,次宜玉壶丸,以大便利即止,有热则脉洪数郁于心,铁粉丸主之。
胜金丸(方缺。)
玉壶丸(方缺。)
铁粉丸
铁粉(二两) 朱砂(一两,研) 牛黄(研) 天竺黄(研) 铅霜(研,各半两) 天南星上为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生姜汤下五丸。
若素无疾,而暴得螈 ,发讫即如常,经隔月日又复如前,由阴阳失其常度,气血相并也,此谓之痫,宜龙齿丸乌鸦散、独活汤主之。
龙齿丸
牛黄(研) 麝香(研,各半钱) 羚羊角(锉) 龙齿龙骨 羊齿(火 赤,各一分) 朱砂(研,半两) 蛇退(炒) 白僵蚕(炒,各一分)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五丸,临卧服。
乌鸦
腊月乌鸦一个,去足嘴大翅,用麝香一钱,填口内,以好纸通裹了,再用盐纸和泥团了候干,炭火烧,烟尽取出为末,更入麝香一钱,研和。饮调方寸匕,日二服。
独活汤
独活(一两) 细辛(去苗,一分) 僵蚕(炒,半两) 牡丹皮(三分) 防己(半两) 紫菀(去苗,一分)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病患喜怒不常,独闭户牖而处,恶闻人声者,盖阳气常动,因暴折而难决,肝胆气郁而不伸,故令喜怒,谓之阳厥,宜铁落饮,无食肉,及菖蒲散
铁落饮(方缺。)
菖蒲散(见前。)
若言语不避亲疏,或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此思虑用心太过,神散不藏,又或悲哭,忽忽不乐,神有余则笑,为狂,胜金丸主之。神不足则悲,露朱丹主之。
胜金丸(方缺。)
露朱丹好朱砂(一两,碎)
上用真琉璃器盛之,露四十九夜,阴雨不算数。研细,入牛黄半钱,研和,滴熟蜜珠子丸如梧桐子大。空心人参汤下一粒。
若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则 仆,此太阳厥也,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见前眩晕门。)
喜怒嗌痛,不肉食,气奔走上,刺足下中央之脉,血出而止。

(玉太仆曰∶厥者,气上逆也。手足寒,则为寒厥;手足热,则为热厥。又曰∶厥逆者,则寒厥热厥气厥风厥等,气逆上,或呕吐,或满闷,或胀,或气急,或暴不知人,世谓香港脚冲心者是也。)

脉∶阳厥脉滑而沉实;阴厥脉细而沉伏。
厥者,其脉短也。逆者,手足厥冷也。其症不一,散之方书者甚多。今始撮其大概,且如寒热厥逆者而为阴阳二厥也。阳厥者,是热深则厥深,盖阳极则发厥也。急宜六一顺气汤治之。阴厥者,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足 卧、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此其候也。治以四逆、理中之类,仍速灸关元百壮,鼻尖有汗为度。
凡初得病,身热头痛,大小便闭,或畏热,或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安卧、谵语昏愦而厥,此阳厥也。宜大柴胡六一顺气汤治之。渴者,白虎汤主之。
如得病后,四肢厥冷,脉沉而细,足挛卧而恶寒,引衣盖覆不欲水,或下利清谷而厥者,阴逆也,四逆汤厥逆脉不至者,通脉四逆汤;手足指头微寒者,谓之清,理中汤;无热症而厥,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喘促脉伏而厥,五味子汤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
六一顺气汤大柴胡汤白虎汤(已上三方俱见伤寒)。四逆汤理中汤(已上二方俱见中寒)。

【歌】厥形有六要消详,痰气尸蛔阴共阳。故使四肢成厥逆阴阳虚实各分张。
【论】夫阴厥者,始因泄利,身寒厥冷,足蜷卧,唇口青,自利溲白不渴,脉迟。阳厥者,身热四肢厥逆,大、小便闭涩,脉数,热极反厥也。痰厥者,寒痰迷闷心胸,隧道不行,四肢厥冷,僵仆卒倒不知人事。厥者,气暴逆也,故卒然厥逆不知人,僵仆身冷。蛔厥者,胃寒蛔虫攻胃,手足厥冷吐蛔尸厥者,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厥冷肌肤起粟,头面青黑,或妄言,或口噤,昏聩不知人,或因吊丧问病,入庙登 而得。丹溪云∶
有因气而厥者,身冷脉伏。有血虚而厥者,因血大损故也,脉必芤涩。有因痰滞而厥者,口中流涎,昏不知人,脉沉滑。有气虚而厥者,有所劳伤,气弱不能营运故也。凡此之类,在乎细辨之。

叙曰∶六经皆有厥证,率是火尔。今表杂证之厥数条,以示大者。若伤寒阴厥阳厥,宜于伤寒方考求之。

厥证者,四肢逆冷是也。其证不一,各有致病之由。如手足厥寒,脉微欲绝,为寒厥属表者,以当归四逆汤主之。如四肢厥冷,脉细欲绝,为寒厥属里者,以通脉四逆汤主之。如阴阳不相顺接,四肢厥冷,为热厥属表者,以四逆散主之,如内火炽盛,或大便结闭,热在脏腑,逼于外,而四肢逆冷,为热厥属里者,以白虎承气汤主之。如猝然暴死,名为大厥者,以半夏末方主之。如身脉皆动,而形无知,名为尸厥者,以还魂汤主之。如气血俱乱,相薄成厥,名为薄厥者,以蒲黄酒方主之,如因暴怒而得者,名为气厥,以七气汤主之。如因痰动而得者,名为痰厥,以二术二陈汤主之。如因过饱而得者,名为食厥,以平胃散主之。如因醉后而得者,名为酒厥,以五苓散主之。如妇人气厥血厥如死人者,以白薇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
(方见痢疾
通脉四逆汤
(方见泄泻
四逆散
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等分共为末,每服三钱,米汤调下,日三服。
白虎汤
石膏(八钱生研) 知母(三钱) 甘草(一钱) 粳米(四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大承气汤
(方见温证)
半夏末方
用半夏研细末,搐鼻中,取嚏,厥回后,再议药。
还魂汤
麻黄(三钱) 杏仁(二十五粒去皮尖) 肉桂(一钱) 甘草(一钱炙) 水煎大半杯,温服
蒲黄酒
生蒲黄(一两) 黑豆(二两) 先将黑豆炒香,合蒲黄,以湿酒淋下,取酒饮一杯。
七气汤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浓朴(二钱) 苏叶(二钱)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枳壳杏仁砂仁陈皮均可加。
二术二陈汤
茯苓(四钱) 半夏(三钱) 陈皮(三钱) 甘草(一钱) 苍术(二钱) 白术(二钱)
南星竹沥、姜汁水煎服。
平胃散
(方见吞酸) 加萝菔子三钱,煎服探吐
五苓散
(方见痰饮) 去桂枝黄连黄芩、干葛水煎服。
白薇汤
白薇(三钱) 人参(三钱) 当归(三钱) 甘草(二钱炙) 水煎大半杯温服

厥证提纲〕 四逆逆冷厥初成,其病多端要辨明,按证立方皆有法,临时施治始能精。
当归逆证
(方见伤寒) 手足厥寒属表时,脉微欲绝病弥危,当归四逆汤堪用,内外阳回妙法奇。
通脉逆证
(方见伤寒) 四肢逆冷力难支,脉细旋惊欲绝时,寒厥分明原属里,干姜附子草兼施。
四逆散
(方见伤寒) 病值阴阳顺接难,肢寒成厥未能安,热多属表何药,四逆散投是妙丹。
白虎
大承气证
(二方均见伤寒) 阳极生变异常,四肢逆冷势难当,须知里热翻成厥,白虎须同承气汤
半夏末方
(证附 此名大厥) 猝然暴死竟无知,半夏研成细末宜,吹入鼻中旋得嚏,厥回再拟药方施。
还魂汤
(证附) 身兼脉动辨分明,形却无知尸厥成。麻杏更同甘草用,还魂法妙可回生。
蒲黄酒
(证附) 气血相争病渐深,名为薄厥力难禁,方中黑豆宜先炒,再合蒲黄用酒淋。
七气汤
(证附) 浓朴苏苓半夏姜,汤名七气有专长,病因暴怒旋成厥,用此回生法最良。
二术二陈汤
(证附) 陈皮半夏共苓甘,二术兼施法并参,竹沥南星姜汁入,此方治厥在攻痰。
平胃证
(方见吞酸) 病因过饱卒然生,此证原将食厥名,治法却宜平胃散,再加莱菔用尤精。
五苓散加减方
(证附) 术泽二苓可并煎,再加干葛合芩连,酒经醉后翻成厥,用此良方病立痊。
白薇汤
(证附) 参草同煎合白薇通经还要入当归,妇人气血全成厥,用此回生有转机。

许滇生之媳,为阮芸台太傅之女孙,在都因丧子悲哀,患发厥。屡服补剂,以致汛愆。
或疑为娠。孟英曰∶脉虽弦数以滑,乃痰挟风阳而为厥也。与“大剂蠲痰熄风,舒郁清营”之剂,渐以获愈。

丁酉中秋夜,牙行张鉴录,年逾花甲,猝仆于地。急延孟英脉之,弦滑而大。曰∶痰、气、食相并而逆于上也。
先以乌梅擦开牙关,横一竹箸于口,灌以淡盐姜汤,随以鹅翎探之。太息一声而苏,次与调气和中而愈。后数年以他疾终。

秋初,家慈猝仆于地。孟英诊之,脉浮弦以滑。用∶羚羊角胆星牡蛎石菖蒲丹参茯苓钩藤桑叶贝母橘红蒺藜等以顺气、蠲痰、熄风、降火而痊。
癸卯春前数日,忽作欠伸而厥。孟英切脉,微弱而弦。
曰∶病虽与前相似,而证则异矣。以∶高丽参 白术何首乌山茱萸 枸杞 桑椹石斛 (淮)牛膝蒺藜橘红牡蛎等,镇补、摄纳以瘳。余谓此等症,安危在呼吸之间,观前后猝仆数案,可见其辨证之神,虽古人,不多让,况世俗之所谓医乎。家慈两次类中,予皆远出,微孟英,吾将焉活?感铭五内,聊识数言,惟愿读是书者,体其济世之心,临证得能如是,将胥天下之沉 而尽起矣。

祝叟,年近古稀,己亥春赴席,忽仆地痰涌,肢强眼斜,舌謇不语。外科王瑞芝荐孟英视之,投六君子汤加蝎稍、羚羊角胆星石菖蒲竹沥、姜汁而瘳。

沈新予令岳母,陡患昏厥,速孟英视之,病者楼居,酷热如蒸。因曰∶此阴虚肝阳素盛之体,暑邪吸入包络,亟宜移榻清凉之地。随以紫雪(丹)一钱,新汲水调下可安。而病者自言手足已受缧绁,坚不肯移。家人惊以为祟,闻而束手。孟英督令移之,如法灌药,果即帖然。

胡次瑶妇,陡患肢麻昏眩,以为“急痧”。孟英视之,面微红,音低神惫。睛微赤,舌色微黄,足微冷,身微热,胸微闷,脉微弦。曰∶乃本元素弱,谋虑萦思,心火上炎内风随以上僭,岂可误作痧闭,妄投香散之药哉?以∶人参 龙(骨) 牡(蛎) 菖(蒲) (黄)连 石英 麦冬小麦竹叶莲子心为方,两啜而瘥。寻与平补善其后。

医书论厥互相讥,寒热攸分辨细微。里热三承(气汤)表四逆(散),内寒通脉四逆汤)外当归当归四逆汤。)同中互异明标本,症上筹方别范围。最是追魂(汤)先圣法,白薇汤又重闺闱(治妇人血厥如死人。

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七气汤(俱见心腹痛。
四逆散阴阳不相顺接,四逆厥冷,并治痢症后重。宜照法重加薤白
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各等分
共为末,每服三钱,米汤调下,日三服。
白虎汤承气汤(俱见伤寒桂附八味丸(见痰饮
六味地黄丸肾水不足,虚火上炎痰嗽发热口疮吐血淋浊遗精腰痛等症。
熟地黄(四钱) 山茱肉 怀山药(各二钱) 茯苓丹皮泽泻(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改钱作两,炼蜜如梧子大,名六味丸,治同。
还魂汤 救卒死,救忤死。
麻黄(三两,去节)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按∶今法马,每两折三钱零,每升折一白盏,一剂分三服。御纂《医宗金鉴》云∶中风客忤便闭里实者,仲景用备急丸。可知无汗表实者,不当用备急丸通里,当用还魂汤以通表也。通里者抑诸阴气也,通表者,扶诸阳气也。昧者不知,以麻黄为入太阳发汗之药,抑知不温覆取汗,则为入太阴通阳之药也,阳气通则魂可还矣。
白薇汤 治妇人气厥血厥如死人者。
白薇人参当归(各二钱) 炙草(一钱
水煎服。
蒲黄酒
蒲黄(一两) 黑豆(三两
先将黑豆炒香,以温酒淋下,取酒饮一杯。
二术二陈汤(见湿症) 治湿盛生痰。
平胃散(加减详本论) 五苓散(见吐泻) 防风通圣散(见中风

伤寒论厥证,分别阴阳阴厥属寒,阳厥属热,寒宜温而热宜凉。杂病厥证,分别虚实
夺厥、煎厥痿厥为虚,薄厥尸厥食厥为实,实可消而虚可补。病由情怀不释,肝失条达,血气日偏,阴阳不相顺接,因而致厥。与全虚全实者有间,理偏就和,宜用其平。偏补偏消,乌能治情志中病。厥证妇人常有之,其为情志郁勃,致病显然。惟昼夜频发,阴阳脏气俱伤,却为可虑。若乍发乍止,疏而且轻,亦无妨碍。所嫌病关情志,难以除根,务须戒怒舒怀,惜劳静养,冬令收藏之际,加意慎持,来春草木萌动,庶可不致复发。厥证有因痰者,有不因痰者,因痰而厥,厥时喉中必有痰声漉漉,此则厥来寂然无闻,且痰厥脉应带滑,今脉细兼弦涩,洵属气厥无疑。持脉之道,须知人之平脉,然后察其病脉,质亏脉细,此其常也。惟细中见涩,右寸关兼带弦象,故主病耳,涩者血虚气滞,弦者胃弱肝强,细小弦涩,主病尚轻,牢大弦长,主病重矣。诸厥属肝,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怒,怒则气上。经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乃为大厥。其由肝郁为病可知。考古人治郁证,多用越鞠逍遥二方,但越鞠燥而逍遥则润矣,越鞠峻而逍遥则和矣。治肝三法辛散、酸收、甘缓。逍遥一方,三法俱备。木郁则火生,加丹栀,名加味逍遥。滋水以生木,加熟地,名黑逍遥。《己任编》中一变,疏肝益肾汤,再变滋肾生肝饮。前用逍遥减木者,恐其守中,用丹皮山栀者,恐其苦泄伤胃也。肝胃二经同病,分别其肝阴胃液已亏未亏。如阴液未亏,气药可以暂投,若阴液已亏,治惟养阴濡液。所谓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叶氏论治郁证,不重在偏攻偏补,其要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数语,深得治郁之理。血虚治当补血四物汤补血之首方。然其中尚须分别阴阳。若血虚肝燥,木火沸腾,芍药微酸微寒,在所必需,地黄先应用生,凉血生血,继则用熟,补水涵木,川芎辛窜,固属不合,当归亦须蒸去辛温之性。
养血诸药,除四物外,惟丹参为胜。本草言其色赤入心,有去瘀生新之能,功兼四物,乃女科要药,可以备用。木郁生火,火则宜凉,第此火非从外来,良由木失水涵,以致肝阳内炽,芩连知柏,苦寒伤胃,洵非所宜。不若生地丹皮之属,清肝凉血为稳。
五行克制,木必犯土,肝气上逆,胃当其冲。洵其厥来,脘中有块,按之则痛,食下阻滞,此肝犯胃,厥阳顺乘阳明故也。既知气逆为患,治应先理其气,无如气药多燥,肝阴胃液已亏,如何燥得?经言兰除陈气,并能醒胃舒肝,可加为引。桑叶轻清,能泻肝胆之郁热,叶案每与丹皮同用见功。虚则补其母,肝肾同治,乙癸同源乃治肝病第一要诀。然俟其痞消厥定,以作善后之筹。若用六味汤,可加当归白芍,或去山萸,恐其温肝故也。如用须陈者乃佳,分两减轻,并用盐水拌炒。肢掣名为肝风,此非外来之风,由乎身中阳气变化,故曰诸风眩掉,皆属于肝。第肝为刚脏和柔济之。治用和阳熄风,及养阴甘缓等法。至于钩藤菊花桑寄生,均有平肝熄风之能,发时随宜加入。内经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语。金匮甘麦大枣汤,只用甘草小麦枣肉三味。盖小麦春生,肝之谷也,最能养肝,合诸甘草枣肉之甘,以缓其急,后贤治肝风诸病,每参此法。木喜滋而恶燥,亏血燥之体,或逢天时阳气泄越,或触情志恚嗔,因而激动肝风,变幻痉厥,纠缠日久,阴液内竭,可以借用《千金》之复脉汤。盖脉乃血派,血脉既亏,藉其药力以通营卫,致津液,叶氏于方内除去姜桂益精。诸厥虽属肝病,然心为君主之官,主安则十二官各得其职,厥发日久,肝风内扇,震动心营,养心安神药品虽多,首推抱木茯神者。盖茯神本治心,而中抱之木,又属肝,以木制木之义。其次柏子霜,既能养心,更可润肾滋肝。用枣仁心血拌蒸晒,用麦冬辰砂拌染,或加琥珀龙蛎,均有镇静之功。肥人之病,虑虚其阳,瘦人之病,虑虚其后下,则阳越于上,下虚上实,而为厥巅之疾。是故养阴药中,必佐以潜阳者,如畜鱼千头,须置介类于池中之意。牡蛎鳖甲淡菜龟板,皆介类也。方中只用牡蛎鳖甲者,取蛎之咸能软坚,鳖之色青入肝,不独潜阳已也。
安波按∶肝厥良由肾阴枯涸,肝阳上冒所致。是以轻则窍络阻塞,甚则螈 痉厥,故厥者必挟痉,往往若是。

素问》云∶五络俱绝,形无所知,其状若尸,名为尸厥。由忧思惊恐,致胃气虚闭于中焦,不得上升下降,故昏冒强直,当灸中脘五十壮即愈。此证妇人多有之,小儿急慢惊风亦是此证,用药无效,若用吐痰下痰药即死,惟灸此穴,可保无虞。令服来复丹荜澄茄散而愈。(厥证《经》言详矣,尸厥不过厥证之一端,外有血厥痰厥煎厥薄厥,总皆根气下虚之证,所谓少阴不至者厥也,又云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
【治验】
一妇人产后发昏,二目滞涩,面上发麻,牙关紧急,二手拘挛,余曰∶此胃气闭也。胃脉挟口环唇,出于齿缝,故见此证。令灸中脘穴五十壮,即日而愈。(产后血厥,仓公白薇散)
一妇人时时死去已二日矣,凡医作风治之不效,灸中脘五十壮即愈。

清臣曰:手足冷为厥,因气血两虚而成。有阳厥阴厥尸厥痰厥气厥酒厥数种。宜照证施治,不可混同。
阳厥,脉滑沉实,热深厥深大承气汤,加柴、芩、赤芍甘草
阴厥,脉细沉伏,肢冷面青,四味回阳饮,加肉桂吴萸
尸厥,口鼻无气,身冷如尸,星香散:南星五钱木香一钱生姜。虚寒,加参、附。
痰厥,痰壅气闭,四肢厥冷,稀涎散白矾一钱牙皂一分,研末,姜汁、竹沥下。
气厥气虚猝倒,身冷脉微,仲景方:人参一两茯苓半夏南星各三钱附子二钱、炙草一钱
酒厥湿热上壅,猝倒昏愦,黄连解毒汤,加石膏葛花木通枳壳

膻中肝俞肾俞气海、百(原文为“白”,应误。)会、人中

女青年初秋病热,初时恶寒发热,而旋不恶寒,但有热候。不慎口腹,更食糍饭。因之热度更高,达40℃以上。晚间忽然发厥,顿失知觉,少时转醒。医以退热剂投之,并注射青霉素,热不少减。余以一解四清汤与之,一剂热退,再剂热清而康复。
患者彭庚弟,女性,年方18。习护士业於广慈医院,星期日返家休息。时在1955年7月中旬,秋热如虎,初以纳凉冒风,已觉不适。次又糍饭粘食,更觉饱闷。始之以恶寒发热,至午后则热势尤高。后又转为但热不寒,头痛肢疼,心烦内热,晚间更觉烦躁不安。其父恐生变端,雇车拟送广慈医院。及扶庚弟下楼时,忽然发厥,神昏不语,此即西医所谓休克也。其父情急,立以电话通知医院,派救护车来接,无何车来,此时庚弟已醒转,抬之上车。及至院中,命具急症手续。
约一小时后,医师为之诊察。当告庚弟父曰:“病可无碍。以热高而发休克,此亦常有之事。为之注射青霉素,内服退热之剂,即可渐愈,慎无惧也。”因即如法治之。病家以女习护士,求住院中疗养,院中以病床人满为辞。彭君无奈,只得要求俟续注一针青霉素后再行返家。届时经第二次注射,并予以内服药数包,乃雇车挈之而返。迨返家以后,热度仍不少减,心烦口渴如故。
次晨七时,延余往诊。余察其症状,并询知昨晨尚食糍饭一团,因而热度增高,而晚间即发休克者。因告之曰:“此温热病也,以时计之,发热今已三日,有两足天矣,胸部必有隐隐之红疹也。”解衣视之,果然有少数颗粒,散在胸前,惟隐于皮下而不显。余告之曰:“此证颇重,今为处方照服,如得下得汗而热退,则红疹亦退矣。如热仍不退,则红疹必续发而多,此即西医之所谓癍疹伤寒也。”因处一方,以一解四清汤与之。并嘱药自煎,方可有效,否则假手于药店之代客煎药,必无效也,因以煎法告之。余去后,病家照法煎服,一小时后,渐渐安静,身有微汗。约二小时后,大便又解,连解两次,肤汗更潮。至午后再服二煎,大便续解两次,于是热退七八矣。
翌日晨,复延余诊。其父导余登楼,见庚弟已坐起整理书包。其父惊谓曰:“汝刚热退,而又劳动精神,何可如是耶。”庚弟曰:“两日后须小考矣,故余整理之也。”余闻此言,笑谓之曰:“小考将来可补,身体康健第一要紧。汝不自记前日晚间之休克乎,慎勿过劳也。”及诊察后,依前方酌为加减,再服一剂而安。
一解四清汤方
锦纹军二钱五分 炒炽壳三钱 生石膏一两 粉葛根 净连翘 净银花各三钱 杭菊花二钱 生黄芩 生山栀块 滑石(包)各三钱 鲜竹叶四十片(
按:以黄、枳下气通腑,以膏、葛清经腑,以银、翘、菊清上焦,以芩、栀清膈间,以滑石膀胱,故名一解四清汤。)
一解四清汤加减方
锦纹军一钱 炒枳壳二钱五分 生石膏六钱 粉葛根三钱 生黄芩二钱 生山栀三钱(杵) 薤白头二钱五分 块滑石二钱(包) 鲜芦根一枝(
按:此即前方去杭菊花,加薤白头,以竹叶易芦根,其他药量,稍有减少耳。)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阳为阴格,不得下达,故脉见促象。阴盛中寒,四肢失温,故手足厥逆。宜灸之,以助阳胜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