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不交

( xinshenbujiao )

别名: 心悸 , 心律失常 , 怔忡 , 甲状腺机能亢进 , 不寐 , 神经官能症 , 健忘 , 更年期综合征 , 前列腺炎 , 遗精

中医

简介:
本证为心肾之间的阴阳水火关系失调所表现的证候。多因禀赋不足,或久病伤阴,或房室不节,纵欲过度;或思虑太过,情志郁久化火;或外感热病心火独亢等使心阴暗耗,心阳亢盛,心火不下交于肾、肾水亏虚于下,不能上济心火、形成心火不降,肾水不升,水火不济
病机:
本证为心肾之间的阴阳水火关系失调所表现的证候。多因禀赋不足,或久病伤阴,或房室不节,纵欲过度;或思虑太过,情志郁久化火;或外感热病心火独亢等使心阴暗耗,心阳亢盛,心火不下交于肾、肾水亏虚于下,不能上济心火、形成心火不降,肾水不升,水火不济。本证病位在心肾,属虑实夹杂证的证候。
治疗:
治疗法则: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加减:生地15克、玄参10克、茯苓10克、五味子10克、当归10克、朱麦冬12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黄连6克。本方运用于心肾不交心阴不足者。(2)知柏八味丸加味: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2克、山萸肉10克、丹皮6克、泽泻6克、茯苓10克、夜交藤18克、合欢皮12克、石菖蒲10克、莲心10克。本方适用于心肾不交偏于肾阴亏损者。以上方药,浓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1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火旺伤阴舌红绛无苔者,于基本方(2)中酌加石斛12克、沙参12克以甘寒滋;若兼见有湿热舌苔黄腻者于基本方(1)小加栀子10克。马尾连6克、车前草15克、苡仁15克清热利湿;若阴虚盗汗剧者于基本方(2)中加煅龙牡各15克、浮小麦15克、瘪桃干15克敛阴止汗;若兼见肝火上炎,症见头晕目眩较重者,可加菊花12克、桑叶10克、黄芩10克、钩藤12克清散肝火;若热扰精室遗精频作者加金樱子10克、莲须10克、沙菀蒺藜15克、刺猬皮10克滋肾固精。(二)饮食疗法
(1)山药荔枝粥:取鲜山药100克、荔枝肉15~30克、桂元肉15克、五味子3克,冰糖适量。先将山药切薄片,与荔枝肉、桂元肉、五味子煮,同取汁再加粳米100克煮成粥,加冰糖即成,可早晚服食
(2)茅根赤豆粥:先取鲜白茅根30克,煎汤取汁,再煮赤豆30克待豆熟,加粳米200克煮粥,以豆煮烂为度,即可食用。
(三)气功疗法:心肾不交患者可用气功作辅助治疗、以坐位练入静为主的强壮功为好。练功方法,要求环境安静,坐后要全身放松,眼开一线,注意鼻尖,舌尖抵上腭。唾液多后徐徐下咽。如有杂念而忘记念数时,当及时收回从头再念,如念到100次而未忘,再从l念起。也可用随息法,即思想高度集中在呼吸上,吸时气下沉入小腹,呼时渐升细细呼出,思想随呼吸升降,如有杂念,即把思想收回,初练10分钟即可,练功中杂念太多,或见烦躁,立即收功,下次再练。征逐渐提高入静境界的基础上延长练功时间,常有较好疗效。
施治要点:
(一)在脑外伤后遗症中的心肾不交之证颇多,此症因脑受震荡而致,治疗时应以益肾填精为主,因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之故。药物可用生熟地何首乌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紫河车、鱼膘胶等品。再随证适当加减即可,不必多用泻心火之药,防止苦寒过度伤阴
(二)一般认为心肾不交证,从病机上分析多为心火旺于上,肾阴亏于下,水火不交而成。对于这种“心火旺、肾阴虚”常用黄连阿胶汤火“泻心火,滋肾阴”;从临床上分析,尚有“心火旺、肾阳虚”.“心气虚肾阳虚”、“心气虚肾阴虚”,亦可说是心肾不交证。其治疗,“心火旺,肾阳虚”可用交泰丸心火,助肾阳;对“心气虚肾阳虚,“用茯菟丸心气补肾阳;对“心气虚、肾明虚”用天王补心丹来益心气,滋肾阴
针灸:
主穴可取心俞内关大陵太溪,配穴可取太冲神门肾俞合谷等,手法宜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捻转结合提插。每日一次。亦可采用腕踝针治疗,进针点取内关神门进针方法为:常规消毒,针尖迅速刺入皮肤后,使针体与皮肤面呈3o度角,针体在皮下的位置,尽可能紧贴在真皮下不能过深,进针块,推针慢,不必捻转,注意表浅,要松弛.进针时如遇有阻力或有酸、麻、胀痛等感觉,这是进针过深,应将针尖退至皮下再沿表浅层刺入,进针2—6分,留针20—30分钟。轻刺激为补,重刺激为泻,治疗心肾阴虚可取平补平泻之法。

“心肾不交” 相关论述

心阳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变。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励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有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张某,女,42岁,南高村人。素为阴虚血少之体,不耐繁劳。近因家事繁忙,劳心伤神,致心悸逾月不已。某医与归脾汤加龙牡,服之七剂,症不见轻。今日门诊,自谓胸中筑筑跳动,如盗将捕。悸动时身体瘫软如泥,欲睡而难以成寐。心烦易怒,面赤头晕,腰腿酸软,手足心热
舌红无苔,脉来细数。
脉症相参,此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证也。治宜滋阴补肾,以交通心肾。拟增液汤加味:
生地18g 麦冬15g 元参15g 枣仁15g 茯苓15g 远志10g 龙牡各30g 三剂
二诊:心悸未作,睡寐安甜,头晕腰酸亦轻,为巩固其效,原方续服三剂。
按:宇宙间云升雨降,天地交泰,万物得以生化。人身乃一小天地,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脏腑始能安和。劳伤阴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致心火独旺,故有心悸少寐、心烦眩晕阴虚阳亢之状。今几茎根草,数片贝介。居然使心安神定,寐甜晕止,乃治病求本故也。归脾汤甘温,气血不足者最宜,阴虚火旺者,温补不受也。

肾,水藏也,心,火藏也,是心肾二经,为仇敌矣,似不可牵连而合治之也, 不知心肾相克而实相须,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 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如人惊惕不安,梦遗精泄, 皆心肾不交之故,人以惊惕为心之病,我以为肾之病,人以梦泄为肾之病, 我以为心之病,非颠倒也,实有至理焉,人果细心思之,自然明白, 方用
熟地白朮( 各伍两) 山萸 人参茯神枣仁麦冬柏子仁( 各参两) 远志菖蒲五味子( 各壹两) 山药( 叁钱) 芡实( 伍钱)
蜜丸, 每早晚温水送下五钱。
此方之妙,治腎之藥,少於治心之味, 蓋心君謐靜,腎氣自安,何至心動,此治腎正所以治心,治心即所以治腎也, 所謂心腎相依。


病证名。指心阳肾阴的生理关系失调的病变。肾阴不足心火扰动,均能使两者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主要证候有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虚劳初起,多由于心肾不交,或一念之烦,其火翕然上逆,天精摇摇,精离深邃。浅者梦而成阳虚一路,不为阴虚之症也。其单见心肾不交,滑精梦泄,夜热内热等候者,此为劳嗽之因,而未成其症也。其心肾不交心火炎而乘金,天突急而作痒,咯不出,咽不下,喉中如有破絮粘塞之状,此劳嗽已成之症也。


在心肾不交之初,或梦泄滑精,体倦骨痿健忘怔忡;或心脾少血,肝胆动焰,上冒下厥。
桂,交心肾于顷刻;归脾丸内以龙眼木香,甘温辛热之品,直达心脾,主补中而生血,引经文主明下安之义,以补火为治。故凡火未至于乘金,补火亦是生土之妙用,而何虑乎温热之不可从治也哉?若夫阴剧阳亢,木火乘时,心火肆炎上之令,相火举燎原之焰,肺失降下之权,肾鲜长流之用,以致肺有伏逆之火,膈有胶固之痰,皆畏非时之感,胸多壅塞之邪,气高而喘,咳嗽频仍,天突火燃,喉中作痒,咯咽不能,嗽久失气,气不纳于丹田真水无以制火,于是湿挟热而痰滞中焦,火载血而厥逆清 ,伏火射其肺系,则能坐而不能卧,膈痰滞乎胃络,则能左而不能右。斯时急宜清金保肺,以宣清肃之令;平肝缓火,以安君相之位;培土调中,以奠生金之母;滋阴补肾,以遏阳光之焰。一以中和为治,补其虚、载其陷、镇其浮、定其乱、解其争、制其过、润其燥、疏其淹滞、收其耗散,庶有济也。若执补火之说,用辛热之品,与彼寒凉伤中者,异病而同治,岂不殆哉!

汤简庵封君,血分热甚,以善饮致肠风,且心肾不交。予以四物汤加酸枣仁侧柏叶槐花连翘炼蜜为丸,服之顿愈。

㈠ 阴虚阳亢
主证」 心悸烦躁失眠多梦,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盗汗舌尖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 心肾不交阴虚阳亢
「治法」 交通心肾滋阴安神
「方药」 交泰丸(《韩氏医通》)合柏子养心丸(《体仁汇编》)
黄连 肉桂 柏子仁 枸杞子 麦冬 当归 茯神 玄参 熟地 甘草 远志
本方为交泰丸合柏子养心丸石菖蒲,加远志
方中黄连清泻心火肉桂引火归原柏子仁茯神远志养心安神枸杞子熟地滋补肾水当归补养阴血麦冬玄参滋阴清热;甘草安胃和中,调和药性。
失眠较甚者,酌加酸枣仁夜交藤;若小便频者,酌加桑螵蛸益智仁
㈡ 诸脏阴虚
方证 精神抑郁,恍惚不安,敏感猜疑,悲伤欲哭,失眠多梦,情绪不宁,烦闷急躁,甚或喜怒无常,言行失态。汗多,口干,尿黄,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 肾水不足,诸脏伤。
「治法」 滋补肾水,调养诸脏。
「方药」 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合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加减。
百合 生地 甘草 小麦 大枣 人参 玄参 五味子 远志 当归 天冬 麦冬 酸枣仁 石菖蒲 知母 白芍
本方为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丹参茯苓柏子仁桔梗石菖蒲知母白芍
方中生地滋裤肾水百合润肺清心宁神;人参甘草健脾生津玄参天冬麦冬甘寒滋润,清热养阴;小麦心阴、安心神;酸枣仁五味子心阴、安心神;石菖蒲开窍宁心;远志安神定志;当归白芍滋肝养血;知母滋阴降火白芍甘草敛阴缓急;大枣和中润燥缓急。诸药合用,具有滋养肾水,调补诸脏阴液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