怔忡

参考:心功能不全 , 风湿性心脏病 , 原发性心肌病 , 心脏神经官能症 , 充血性心力衰竭 , 过早搏动 , 心阴虚 , 心气阴两虚 , 心肾不交 , 神经症

“怔忡” 相关论述

是心跳剧烈的一种症状。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心胸躁动,谓之怔忡。」跳动往往上至心胸,下达脐腹。是由于心血心阴虚损,心阳不足所致。与心悸大致相同,但病情较重。心悸为阵发性,怔忡多为持续性;心悸有虚有实,怔忡多偏于虚;一般说心悸多属功能性,怔忡多属器质性。这是二者在临床上区别的要点。但有些怔忡又是心悸的进一步发展,似又不能截然分开。故临床上常是心悸怔忡并称。

经义
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详前脾胃门)《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金匮真言论》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
《脉解篇》曰∶阳明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举痛论》曰∶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阴所至,为惊惑寒战栗,谵妄。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
五常政大论》曰∶委和之纪,其发惊骇
《至真要大论》曰∶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惊螈咳衄,心热烦躁。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甚则入肝,惊骇筋挛。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阴阳别论》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
《大奇论》曰∶肝脉 暴,有所惊骇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阴阳应象大论》曰∶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藏气法时论》曰∶肝虚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举痛论》曰∶恐则气下。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本神篇》曰∶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愁忧恐惧则伤心。
《寿夭刚柔篇》曰∶忧恐忿怒伤气
本神篇》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怔忡
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然古无是名,其在《内经》,则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在越人、仲景,则有动气在上下左右之辩,云∶诸动气皆不可汗下也。凡此者,即皆怔忡之类。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若或误认为痰火而妄施清利,则速其危矣。外,伤寒门论下条附有动气辩,宜能证之。
论惊恐
惊有二证,有因病而惊者,有因惊而病者。如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及伤寒阳明证闻木音则惕然而惊之类,此则或因岁火之盛,或因岁木之衰,或因风热之相搏,或因金木之相制,是当察客邪以兼治其标。若因惊而病者,如惊则气乱,而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之类,此必于闻见夺气而得之,是宜安养心神,滋培肝胆,当以专扶元气为主治。此固二者之辩,然总之主气强者不易惊,而易惊者必肝胆之不足者也。故虽有客邪,亦当知先本后标之义。又如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虽若同类,而不知恐之伤人,尤甚于惊。何也?盖惊出于暂,而暂者即可复;恐于渐,而渐者不可解,甚至心怯而神伤,精却则阴痿,日消月缩,不亡不已,此非大勇大断者,必不能拔去其病根,徒资药力,不易及也。
予尝治暴惊者,十愈其八九;治恐惧者,十不得其一二。
论治(共三条)
凡治怔忡惊恐者,虽有心脾肝肾之分,然阳统乎,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此心肝脾肾之气,名虽有异,而治有不可离者,亦以精气互根之宜然,而君相相资之全力也。然或宜先气而后精,或宜先精而后气,或兼热者之宜清,或兼寒者之宜暖,此又当因其病情而酌用之,故用方者宜圆不宜凿也。
心脾血气本虚,而或为怔忡,或为惊恐,或偶以大惊猝恐而致神志昏乱者,俱宜七福饮,甚者大补元煎命门水亏,真阴不足怔忡不已者,左归饮命门火亏,真阳不足怔忡者,右归饮三阴精血亏损,阴中阳不足而为怔忡惊恐者,大营煎理阴煎。若水亏火盛,烦躁热渴,而怔忡惊悸不宁者,二阴煎加减一阴煎。若思郁过度,耗伤心血而为怔忡惊悸者,逍遥饮或益营汤。若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姜术汤
心虚血少,神志不宁而惊悸者,养心汤宁志丸,或十四友丸。若因惊失志而心神不宁者,宁志膏远志丸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热多惊者,朱砂安神丸。心神虚怯,微兼痰火而惊悸者,八物定志丸心气郁滞,多痰而惊者,加味四七汤痰迷心窍惊悸者,温胆汤茯苓饮子,甚者朱砂消痰饮风热生痰,上乘心膈而惊悸者,简要济众方。若大恐大惧,以致损伤心脾肾气而神消精却,饮食日减者,必用七福饮理阴煎,或大营煎,或大补元煎之类酌宜治之,然必宜洗心涤虑,尽释病根,则庶可保全也。
怔忡论列方
七福饮(新补七) 大营煎(新补十四) 大补元煎(新补一) 左归饮(新补二) 右归饮(新补三)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宁志丸(补百十四) 远志丸(补百十三) 八物定志丸(补百十七) 宁志膏(补百十五) 养心汤(补七九) 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益营汤(补九一)温胆汤(和一五一) 朱砂消痰饮(和百) 理阴煎(新热三) 二阴煎(新补十) 加味四七汤(和九八) 逍遥饮(新因一) 姜术汤(热八八) 简要济众方(和三五六) 十四友丸(补百十八)茯苓饮子(和九四)
论外备用方
归脾汤(补三二) 人参丸(补百五 固精安神人参养营汤(补二一) 开心散(补八二)定志丸(补百十六 通心气秘传酸枣仁汤(补八五 补心气心肾丸(补百十二 心肾俱虚) 归神丹(和三五九 风痰虚惊) 加味四君子汤(补二 补脾肺) 酸枣仁汤(补八四清心养心) 远志饮子(补八九 温补心气平补镇心丹(补百十 镇心养心) 天王补心丹(补百八 除惊悸十味温胆汤(和一五三 心虚遗精龙脑鸡苏丸(和三七二 虚火烦热

怔忡虽为多种心脏病的共症,但因心肌炎先兆多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心悸怔忡,故特以怔忡概之。心肌炎的预兆复杂而多样,尤其常常被一些类似症所掩盖,因此早期发现心肌炎的关键,还在于尽早识破这些烟幕……
怔忡心悸是许多心脏病的常见征兆,心悸常由怔忡发展而来。所谓怔忡:《医学纲目》曰:“怔忡惕惕然心动而不宁,无时而作是也”。导致怔、悸的机制不外心脉失养,产生的原因总因气血不足或气血瘀阻,前者多由心阳虚宗气不足,或心阴虚心血亏乏所致,后者则由心脉瘀而成。如《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此外,怔、悸的产生和肾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类证治裁·忡惊恐论》曰:“心本于肾,上不安者,由乎下。”“水衰火旺,心动不安”。临床上,肾水亏,真阴不足或命火衰,真阳不足皆可导致怔、悸。其他,饮邪凌心亦是导致怔、悸的常见因素之一,关于怔忡的征兆,中医已有许多论述,如《内经》提出了虚里搏动应衣、颈动脉搏动明显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目前无论心肌炎心律失常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都易出现怔忡心悸,上述心脏病都是发病率比较高,比较常见的心脏病。因此,探索其先兆规律,早期治疗原发病,对减少怔忡发生有很大的意义。
一、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怔忡,虽属许多心病的共同症候,但除心律失常外,尤其为近代发病率极高,且对人类危害较大,又常无典型症状的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征兆。因此,有必要对导致怔、悸的主要疾病之一——病毒性心肌炎及其先兆进行探索,以求得早期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是近30年来较为猖獗的心脏疾患,由于心肌和传导系统受到侵犯,因此遗留下长期的心律紊乱(包括心率不齐、心率过速,尤其多见的为心率过缓),故为怔忡心悸的主要产生根源。病毒性心肌炎近代发现为肠道柯萨奇病毒、肠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能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侵害心肌,尤其是柯萨奇b组病毒以及埃可病毒为最主要病源菌,不但儿童易感,而且成人易罹率亦极高。早期无特异症状,亦无明显先兆症。一般为出现心肌损害症候及传导系统受损症候时,才能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而此时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研究病毒性心肌炎的先兆症规律是十分紧迫的。
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在有先兆潜证的基础上,心阴虚心气不足常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土壤,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其先兆潜证可分为下面二型:
(一)心阴虚型先兆潜证
该型患者由于多病损伤阴血,或因七情暗耗伤阴致心素亏。呈现心烦。心神不宁,心常跳动不安,失眠健忘舌红,脉偏数等症。一旦感受外邪患心肌炎时,则易向心阴虚型发展。证见心悸,心前期隐痛,头晕乏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赤面白舌红,脉细数无力等症,报标症为心动不安,脉细数无力。
阻截治则 祛邪解毒,益养心,方予抗心炎方Ⅰ号:
人参麦冬五味子苦参丹参玄参野菊花瓜蒌板蓝根。尚在潜证阶段者,应服生脉散滋养心阴以去除产生心肌炎的土壤。
(二)心气不足型先兆潜证心悸的主要产生根源。病毒性心肌炎近代发现为肠道柯萨奇病毒、肠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能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侵害心肌,尤其是柯萨奇b组病毒以及埃可病毒为最主要病源菌,不但儿童易感,而且成人易罹率亦极高。早期无特异症状,亦无明显先兆症。一般为出现心肌损害症候及传导系统受损症候时,才能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而此时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研究病毒性心肌炎的先兆症规律是十分紧迫的。
该型病人因素体阳虚,禀赋不足,或由于久病伤气,年高失养等致心气不足。可见心慌乏力,面白自汗,舌淡,脉数无力等症。报标症为心悸气短,言语努挣。
阻截治则 宜祛邪解毒补气益心。方予抗心炎方Ⅱ号蓝根、桂枝瓜蒌。潜证阶段可服四君子汤或参芪汤等,强益心气以抗邪防病。
(三)痰瘀凝阻型先兆潜证
此型病人多为中老年患者,由于素体肥腴,饮食不节,痰脂瘀阻心脉所致。常感胸闷不适,精神打击以及劳累则潜证显露,脉偏涩,舌质或见瘀点。如患心肌炎则易向心脉痹阻方向发展,证见胸闷,气短,心前区作痛,头晕乏力,烦躁不安,舌质暗滞,脉涩无力或结代报标症为胸闷,心前区作痛。
阻截治则 宜益心祛邪,化瘀通脉。方予抗心炎方Ⅲ号:加炙甘草,畏寒肢冷加桂枝附子,酌加生三七末。潜在阶段可服血腑逐瘀汤。并酌加降血酯药物
由于人体的免疫反应差异较大,所以心肌炎的症状可与原发病同时出现,亦可出现于其恢复期。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缺少特异性,尤其隐匿性心肌炎更无典型症状出现,因此心肌炎的先兆症较为隐蔽而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
1.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常以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掩盖,但特点为有发热头痛咽痛、身困乏力等类似感冒症状,却常无眼鼻卡他尔症状。
2.类肠胃道感染症状 有的病毒性心肌炎由于为肠病毒所致,可以腹痛腹泻肠胃道症状为序幕,但心悸、乏力等心肌炎信号必然时隐时现。
3.心率改变是心肌炎的重要信号 提示传导系统已受损害,如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同时或数天后出现心率增速与体温升高不相称(一般而言,体温升高一度,心率应增加10次),或心率减慢皆应警惕心肌炎的可能,此时作心电图检查,可出现心肌受损改变。
4.胸闷 心前期隐痛,常为心肌炎的外兆,是心肌已受损害的警号。
5.类似感冒却高热不退,虚软乏力 也应警惕心肌炎的可能,虚软空飘感可能和缺钾有一定关系。
6.言语努挣为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信号 许多心肌炎患者在复发前,亦皆有言语努挣先兆。
待出现惊悸怔忡时,已提示心肌及传导系统有较重损害。
潜隐性心肌炎先兆
1~2周前有上呼吸道或肠胃道感染史,如咽痛咳嗽、四肢酸痛或腹痛腹泻,以后逐渐出现虚软乏力,气短胸闷,言语努挣,则为心肌炎信号,心电图可示正常,但心肌或传导系统已留下潜匿性改变。
总之,如不明原因发热数天后,渐现足软、全身明显的软弱、乏力、心悸、气短,就应高度警惕隐匿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
病毒性心肌炎凶兆
心肌炎很容易发生厥脱,相当于心源性休克。当心肌受损严重时,心肌功能减弱,心脏排血量下降,有效循环量减少,导致大脑及全身脏器缺氧、缺血而致厥脱。临床上病人如出现烦躁不安,反应迟钝,昏厥,甚至昏迷,面色苍白,全身湿冷,心率增快,脉搏细数无力,血压下降〔收缩压在10.7千帕(80毫米汞柱)以下〕则为心源性休克的凶兆,应立即抢救。如偏于阳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较重者,用参附龙牡汤急救:人参、制附片龙骨牡蛎;偏于阴脱,唇干舌红,尿少,则用四逆生脉散附子甘草人参麦冬五味子减去干姜
急性心力衰竭危象
急性心力衰竭发生于重症弥漫性心肌炎,由于心肌大幅度受损而发生心脏泵衰竭,因心搏量急剧下降,排血量骤减,全身组织器官严重缺氧缺血。临床上以突然昏厥(心源性昏厥)甚至抽搐、紫绀、呼吸暂停、脉微欲绝、冷汗肢厥等为征兆,如突然出现起坐喘息,面白唇紫,口吐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则为急性肺水肿的凶讯。严重者甚至可致心脏骤停,由于心脏排血突然消失,引起脑的不可逆性损坏,故常可导致死亡。用独参汤参附汤人参附子进行急救。
心脏传导阻滞凶兆
心肌炎分两种类型,一类为主要损害心肌型,则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一类为主要侵犯传导系统,传导系统受损,严重的易出现传导阻滞凶兆,属中医脏竭凶兆,导致心脏停搏而猝死。急救仍用独参汤参附汤

此指久病无热之心脏重症而言,若热性病中,发现之心悸亢进,不在此例。
【原因】此症原,不外心脏衰弱,所最习见者,为老年人衰弱者,及大失血之后,大热性病之后,日久大惊恐及手淫,均为本病原因之一,其次则嗜酒者,身体虽不甚衰弱,亦能渐罹此症,治不得法,多取死亡之转归。
【症候】感觉心脏部跳动不宁,在轻症之患者,偶尔心动,多不注意,若再病势加重,则每隔数分钟,或暂停止呼吸时,即觉心脏突突颤动,若连珠水泡之激发,稍停又来,忐忑不宁,渐次失眠喘促面目浮肿,一有思虑及谈话,即感心乱,即或一人独处,亦觉心内扰乱悲惨,有口不能言之心内悲苦,卒致骤然,感觉心动,倏忽毕命。余友郑如、穆松轩二君皆死于此症,二君皆嗜酒,余回籍时,询病殁时情状,故知之。
【治法】西药对此症之唯一治法,为强心剂,有特效,然根本治疗此症,乃中药之大补气血法。余曾与西药之实芰达利斯、樟脑酸、斯尔方那尔等,及其他铁剂、与强壮剂等,厉经比较,而知用西药结果,一时有效,药一间断,则病仍发作,且毛地黄等,又有蓄积作用,不宜常服,而中药内之治此症药品,则极简单子和数味,此数味,不知几经试验若千年,而始得之,不可忽视也。其效力之大,起死回生,参看医验真有研究之价值,但历经试验,若于此数味之中药外,加减太多,或太减轻其用量,则仍无效,此点更有研讨之趣味,故此数味中药,真可定为奉症之标准方矣,原方列后,不可加减用时不可随意更改药味。大台参八钱、炙黄芪八钱、当归身两、柏子仁四钱、炒枣仁四钱、龙眼肉四钱,炙甘草四钱、煎妥冲入黄酒少许,(约三瓦)此药煎一大杯,一日三次分服。或不用黄酒亦可。
【医验】蔡夫人,住德县南关柴市街,年七十馀岁。此症系病家转挽余友徐仲甫先生及石君,延余治疗。当时诊得左手现代脉,右手脉细小,亦三五至一止,询其痛苦,病者下能言。伊子蔡君,则声称不过感冒之小恙而已,然详细诊察,毫无感冒症状,又无表热征兆,洵其不能起床,则已数旬,且衰弱现象毕具,绝非外感,参以脉象,非常危险乃断定为心脏衰弱之重症,处方如下中医诊术,望闻向切之问字,遇此种场合,最感困难,学者注意。
第一方,台党参六钱、炙黄芪六钱、当归身八钱、柏子仁三钱、炒枣仁三钱、龙眼肉三钱、土炒白术四钱、炙甘草一钱,煎妥一杯冲入黄酒少许一日三次分服。服前方三剂大效,病者渐进饮食,又复延诊,脉象稍有起色,但仍现结代精神略佳。
古稀老人,心脏衰弱,药虽对症,不能骤见大效,然服药数剂,即能得此效验,足证此病尚可挽回,乃照前方,加减治之。
第二方,土炒白木四钱、大台参八钱、炙黄芪八钱、当归身八钱、柏子仁四钱、炒枣仁四钱、龙眼肉三钱、炒白芍二钱、炙甘草一钱,煎妥一杯冲入黄酒少许照前法服。
前方约服十馀剂,完全治愈,嘱其断药方法,以次递减,不可骤然停药,约月馀,渐渐止药。嘱其每觉心内忐忑,仍照原方煎服一、二剂,平时每隔一、二月,服西药威古龙丸一、二粒,此药不可滥用,往往诱起吐血惟不可按时常服。此症治愈后,蔡君在喧哗角街设宴酬医,深致感谢之意。余窃以为既系自觉感冒小恙,何必转托友延余诊治,既已治愈,若自以为感冒小声,又何必盛筵致谢,过分感激。后乃微闻此症,实已病危,前医业经辞谢不治,并告伊家病重,嘱其预备后事,余适于此时,由湘旋里,余友恐告知病重,余有难色,故将病情隐去,幸余尚能诊断确认,否则几何不致错认小恙,贻误人命耶!后见病者所服前医之方,所用药品,亦多治此病之对症良药,但药味太多,药量太轻,且有兼顾胃口等药,天王补心丹加减是以药性不纯,功效不著耳。余之此方,不可任意加减,服法亦宜注意叮咛相告,愿读者信余言也。
吕东生,住德州城内八仙庙街,年三十馀岁,此余友也。是时与余同客湖北,有肺病,于民国九年,忽患大吐血,衰弱殊甚,血止后,心脏衰弱症象大作,诊脉右手细微已极,左手无脉,每隔数分钟,即觉心脏突突跳动,渐渐喘促失眠,忐忑次数,愈来愈急,心脏将停,询悉曾自服自来血旬馀,毫无效力,症势危笃,以致于此,乃以大补气血之剂与之。服三剂后症象稍轻,左手现结脉,右手现芤脉。原方列下:大台参八钱、炙黄芪八钱、当归身一两、炒枣仁四钱、柏子仁四钱、龙眼肉四钱、炙甘草二钱,煎妥二杯分六次一日夜服完。此方服三剂,即见大效,以后共服十六剂,痊愈。但服过五剂以后,药量渐减,以次递减,至全量之半为止,服药之法,亦照蔡姓方法,以次渐减。不可骤然停止服药。
某年见报载段祺瑞先生在沪因大吐血后,患心脏衰弱症极危,经西医用输血法治愈。细审病状即此症,若以此中药治之,百无一失。输血之法,繁重不赀,非普通病家所能办到,亦非普通医院所能办理。吾国自有天然妙药,即本方惜为不关紧要之杂说、杂药所纷乱,例如天王补心丹孔圣枕中丹等,试之均不验,而此数味良药,即埋藏于此成方之内,余经过若干年之抉择,始得搜寻而出,故特定为治此症之主方表而出之,以告世人过信古人及偏重西医者。

此症心经血虚也,方用
人参当归茯苓( 各叁钱) 丹皮麦冬( 各贰钱) 甘草菖蒲五味子( 各壹钱) 生枣仁 熟枣仁( 各伍钱)
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生熟枣仁, 生使其日间不卧,熟使其日间不醒,又以补心之药为佐,而怔忡安矣。

由产忧惊劳倦,去血过多,则心中跳动不安,谓之怔仲;若惕然震惊,心中怯怯,如人将捕之状,谓之惊悸。治此二症,惟调和脾胃,志定神清而病愈矣。如分娩后血块未消,宜服生化汤,且补血行块,血旺则怔定惊平,不必加安神定志剂。如块消痛止后患此,宜服加减养荣汤
当归(二钱)      川芎(二钱)
茯神(一钱)      人参(一钱)
枣仁(一钱,炒)    麦冬(一钱)
远志(一钱)      白术(一钱)
黄耆(一钱,炙)    元肉(八枚)
陈皮(四分)      炙草(四分)
姜煎。
虚烦加竹沥、姜汁,去川芎麦冬,再加竹茹一团;加木香,即归脾汤
养心汤:治产后心血不定,心神不安。
黄耆(一钱)     茯神(八分)
川芎(八分)      当归(二钱)
麦冬(一钱八分)    远志(八分)
柏子仁(一钱)     人参(一钱半)
炙草(四分)      五味(十粒)
姜,水煎服。
(一本有元肉六枚。)


病名。
①指心悸。又名心忪、忪悸。《医碥》卷四:“悸即怔忡。悸者,心筑筑惕惕然而不安,俗名心跳。”《素问玄机原病式》:“心胸躁动,谓之怔忡。”详虚损怔忡阴火怔忡气郁怔忡痰火怔忡等条。
②指心跳并有恐惧不安感。《赤水玄珠》卷六:“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不安也。”怔忡止于心不自安,悸则心既动而又恐恐然畏惧,如人将捕之。”参见心悸条。


某 心体不足,心用有余,肝为心母,操用神机肝木心火相为煽动,肝阳浮越不潜,彻夜不寐心悸忡怔,有不能支持之候,脉弦滑数,左寸关长直,治宜清心和胃,佐以平肝。
紫丹参(猪心血拌炒) 广陈皮 朱茯神 川郁金 卷心竹叶元参 宋半夏 苍龙齿石菖蒲猪胆汁枣仁石决明玳瑁边(如无以) 元武板 鲜竹茹


大抵属血虚,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逐火动。瘦人是血少,肥是痰。
补中益气汤加生地、石膏荆芥穗。
气实者,用倒仓法,见积聚门(《玉机微义》)。
导痰清神 调中益气丹方∶人参 归身 茯神远志山药 生地 酸枣仁辰砂陈皮(各一两) 白术(一两半) 牡蛎( ,二两) 麦门冬黄连(各半两) 生甘草(一两) 枳实(炒,七钱) 半夏(制,八钱)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远白汤下。

病后水衰火旺心肾不交,故躁动不宁。

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亦心动而不宁也。

〔丹〕怔忡,大概属血虚与痰。有虑便动者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虚肥人多是痰饮,真觉心跳者是血少,宜四物、安神之类。
治劳役心跳大虚症。
朱砂(一钱) 归身 白芍 侧柏 川芎(各五钱) 陈皮甘草黄连(各三钱)
上用猪心血为丸。

〔垣〕六脉俱大,按之空虚,必面赤善惊上热,乃手少阴心之脉也。此气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镇坠之剂泻火与气,以坠气浮,以甘辛温微苦峻补其血,熟地黄生地黄柴胡升麻白芍药牡丹皮川芎、黄 之类以补之,以防血溢上竭。(甘寒镇坠之剂,谓丹砂之类。)

〔杜〕林学士本南人,历内地为官,有一子甚端严而聪敏,父母爱之,居常喜食海蛤,饮食之顷,未尝不设,至十八年,忽面色顿青,形体瘦削,夜多惊悸。皆谓劳瘵之疾,百疗不瘳。遂召杜脉之,杜曰∶非病。何以知之?盖虽瘦削面青精神不减。问学院子,秀才好食甚物?曰∶多食南海中味。杜曰∶但多服生津液药,病当自愈。如是经两月,面色渐有红润意,夜亦无惊悸。林学士延杜而问曰∶医师之验,久闻世名,愿闻此病所以?杜曰∶王冰素问》曰,盐发渴,乃胜血之证。海味皆咸物,既多食海味,使心血渐衰,则夜惊悸。今既去咸,用生津液之药,人且少壮,血液易生,面色渐有红润,此疾去乃安矣。众医以为劳瘵,非其治也。

〔仲〕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饮水多必心下悸。)

〔无〕五饮停蓄,闭于中脘,最使人惊悸,属饮家
温胆汤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症。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胆虚不能致脾,则脾之水饮作矣。)
半夏(汤洗) 竹茹枳实(炒。各二两) 橘皮(二两,去白) 甘草(炙,一两) 白茯苓(一两五钱)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仲〕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等分
上二味为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茯苓甘草汤(方见伤寒悸。)

〔《素》〕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金匮真言论)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全文见诊病传变。)
一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者,名曰风厥。(全文见诊。)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得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阴阳类论)

〔《本》〕珍真丸独活丸 并治卧惊悸多魇。(二方并见不得卧。经云∶卧则血归于肝。今血不静卧不归肝,故惊悸于卧也。)

〔东〕羌活胜湿汤 治卧而多惊悸多魇溲者,邪在少阳厥阴也,加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此下焦风寒,二经合病也。经曰∶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不可也。(羌活胜湿汤方见腰痛。)
诸病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全文见诊。)

〔丹〕病自惊而得者,则神出其舍。舍空得液,则成痰也。血气入舍,则痰拒,其神不得归焉。(控涎丹辰砂远志。)

〔无〕惊悸,因事有所大惊而成者,名曰心惊胆寒,病在心胆经,其脉大动(动脉如豆,厥厥动摇无头尾者也。)东垣朱砂安神丸(方见烦躁门。东垣云∶外物惊宜镇,平以黄连安神丸是也。)

〔无〕镇心丹惊悸
辰砂(用黄松节酒浸) 龙齿(用远志苗醋煮)
上只取辰砂龙齿各等分为末。猪心血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以麦门冬叶、绿豆灯心白蜜,水煎,豆熟为度,临卧咽下。小儿磨化半丸,量岁数与之。

〔世〕密陀僧散 治惊气入心络不能语者。昔有为野狼及大所惊,皆以此而安。
密陀僧研极细末,茶调一钱匕,一服即愈。

〔无〕寒水石散 治因惊心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饮,遂为大疾,忪悸陨kt ,不自胜持。少遇惊则发,尤宜服之。
寒水石( ) 滑石水飞。各一钱) 生甘草(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则新汲水下,怯寒则姜枣汤下,加龙胆少许尤佳。

〔子和〕卫德新之妻,旅宿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也,恐者为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侍女执其两手,按于高椅上坐,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人大惊。戴曰∶我以木击几,何必惊乎?伺少停,击之惊少缓。又斯,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叹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常见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昏暮达曙,熟卧不闻。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德新素不喜戴人,至是终身敬服。

〔仲〕炙甘草汤脉结代而悸。(方见伤寒。)

〔丹〕惊悸定志丸琥珀郁金

〔无〕定志丸心气不足,惊悸恐怯。
菖蒲(炒) 远志(去心) 茯苓(各二两) 人参(一两) 辰砂(为衣)
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一方去茯神,名开心散,服二钱匕,不时。

〔《本》〕安神镇心,治惊悸,消风痰辰砂远志丸
石菖蒲远志人参茯神川芎山药铁粉麦门冬天麻半夏南星白茯苓(生。各一两)细辛辰砂(各半两)
上为细末,生姜五两,取汁入水煮糊丸,如绿豆大,另以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五丸,夜卧服生姜汤下,小儿减服。
茯苓丸
石菖蒲辰砂人参远志茯苓 真铁粉 茯神南星牛胆制) 半夏曲等分
上为细末,生姜四两,取汁和水煮,糊丸,如桐子大,别用细末为衣,干之。每服十粒,加至二十粒,夜卧生姜汤下。
上二方疗惊良验。
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欲动。

〔《素》〕阳明所谓甚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脉解篇)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音而惊何也?岐伯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阳明脉解篇)
痰饮惊悸脾土。(见前痰饮条。)

运气惊悸有三∶
一曰肝木不及,金来乘之。经曰∶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发惊骇。又云∶阳明之复,则入肝,惊骇筋挛是也。
二曰火邪助心。经云∶少阳所至为惊惑。又云∶少阳所至为惊躁。又云∶少阳之胜善惊是也。
三曰寒邪伤心。经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病烦心躁悸是也。
按经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 ,陷脉为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者,是痿疮为之惊骇也。盖俞则 俞窍,其痛,气留连肉腠之间,恐人触着而痛,故化惕惕然之心内薄而传为善畏惊骇之疾也。

〔《撮》〕心烁烁跳动,少冲泻之,灸立效。

〔《甲》〕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面尘黑,病饥不欲食照海主之。
胆寒寒厥,手臂痛,善惊妄言面赤泣出,液门主之。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嗌干渴,行间主之。

〔《素》〕肝脉骛暴,有所惊骇。(大奇论 王注云∶骛谓驰骛,言迅急也。)二阳急为惊。(同上)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气在胸中,名曰肺痹寒热。(全文见积块,下同)阳明涩则病善惊

〔仲〕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脉》〕惊主病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睛不转,不能呼气。

〔仲〕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病皆从惊发得之。

惊者,恐怖之谓。《经》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肝应东方于卦为震,于象为风,风木多震动,故病惊骇也。凡外有危险,触之而惊,心胆强者,不能为动,心胆怯者,触而易惊,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或自汗,眠多异梦,随即惊觉,卧多惊魇,口中有声,或热郁生痰,或气郁生痰。丹溪曰∶惊则神出于舍,舍空得液,痰涎永系于胞络之间,变生诸症,此论惊也。悸者心下筑筑然跳动也。《经》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闭而不通则病热郁而为涎,涎成则烦,心下鼓动,鼓者,跳动如击鼓也。《原病式》云∶水袁火旺,心胸躁动。《伤寒论》曰∶心为火而恶水,水停心下筑筑然跳动,不能自安,亦有汗吐下后,正气虚而悸,不得卧者,丹溪责之虚与痰证状不齐,总不外于神劳而血耗,心伤而火动,火郁而生涎也。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母令子虚,因而亡血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阴耗损,而神明为之不安矣。然更有由于胆虚者,盖胆以温为候,虚则寒,寒则不眠,而多惊悸口苦呕涎,所以有温胆汤也。
恐者,与惊有异,夫惊从外来,而恐由内起。《经》曰∶在脏为肾,在志为恐。又云∶精气并于肾则恐,恐者,肾之情志下牵之言他脏者,亦莫不由于肾也。肝藏血,血不足则恐,肝者肾之子也,水强则胆壮,水薄则血虚,而为恐矣。胃为恐,胃属土肾属水,土邪伤水则为恐也。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心藏神,神伤则心怯。所以恐惧自失,火伤畏水之故,经又论恐,有肾肝心胃四脏之分,而肝胆于肾,乙癸同源也,胃之于肾,侮所不胜也。心之于肾,畏其所胜也。故恐之证,属肾之本志而旁及于他脏,治法则有别焉,治肾伤者宜味浓,治肝胆者宜养荣,治阳明者壮其气,治心君者镇其神,惊则安其神,而散乱之气可敛,恐则定其志,而走失之精可固。
怔忡者,心中跳动不安,惕惕如人将捕,有思虚便动者,皆属血虚也。若时作时止者,或痰因火动也,瘦人是血少,肥人多属痰,若真觉心跳者,尤属血少,宜四物朱砂安神丸之类,如因惊而得者,盖惊则神出舍,舍空则痰生也。
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有因精神短少者,亦有因痰者,亦有肾虚伤志者。
《经》曰∶肾盛怒而不止者伤志,喜忘其前言。丹溪曰∶此证皆由忧思过度,求望高远,所愿不遂,损其心胸,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病在心脾,凡思伤脾,故令转 遗忘,治之以归脾汤,兼理心脾,神宁意定其证自除。总之不耐于事务之扰扰者,则血气之阴者将竭,故失其清明之体,而善忘也。夫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不若宁神静虑,返观内守为尤胜也。《经》又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气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上气者,心家之清气也,下气者,肠胃浊气也,荣卫留于下,则肾中之精气不能时时上交于心,故健忘也。又曰∶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血并于下,则无以养其心,气并于上,则无以充其肾,水下火上,坎离不交,乱其揆度,故善忘也。夫心知将来,肾藏已往,故内经之论,健忘俱责之心肾不交。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伏而不用,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扰扰纭纭,昏而不宁,故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而何健忘之有?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藏者神,神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无所根据,此惊悸怔忡之所肇端也。曰惊悸,曰怔忡,岂可无辨乎?郁痰心虚,则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忘,心为之忏,使人有惕惕之状,是为惊悸也。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是为怔忡也。然有触而心动曰惊,无惊而自动曰悸,悸者即怔忡也,治法不过调养心血,和平心气,因痰因火因湿,随症治之,尤以血虚为主。
《经》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盖心为君主,神明出焉,肺为相辅,主行荣卫,日夜五十度,此营气之所行也。若君主有伤,则十二官相使,各失乃司,使道闭塞而不通,由是经营之气脱去,不能灌溉周身百脉,失其天度,形乃大伤矣。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谓心有所郁,而气不舒畅也。总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思虑过度,耗其心血,失去向导,则神明伤而成心劳,故怔忡健忘也。宜静以养之,使百骸听命,外邪安得而犯?设为七情所郁,则六淫得以伤之,外邪与内火交炽,暗中亏损,不待岁月,牢固不可拔矣。故无论富贵贫贱,病生于内者难治,伤于外者易合。老子曰,毋劳尔形,毋摇汝精,毋使汝思虑营营,是以农夫寒暑耘耨,而无寒暑之疾,相习以忘,而勿伤其君主也。寒热燥湿,有形之病,忧愁思虑,无形之疾。有形之病,可以寒热攻之,无形之疾,必须喜以胜愁,慰以解忧,然后用药有功,心专神明用事,非他脏可比。谚云∶心病心药医也。古无怔忡之名,曰∶心掣,心悬者是也。
大抵惊则不自知,而证属阳,从外入也。书曰∶寸口脉动为惊,惊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睛不转,不能呼气者是也。悸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不能独卧,而证属,从内出也。悸即怔忡,心中如有物撞,谓之忡,忽然跳跃谓之怔,此血自内虚也。
凡志由心出,事由心定,当养血以补心,健忘心中若了了,口欲言而忍然中止,甚则随语随忘,此平素失意抑郁,而涎饮渗于心窍,更多由肾虚而不能藏已往也。治宜养心滋肾,兼开导其痰,亦须补其太阴,盖心肾不交,原于神之失养也。
又有虚烦者,心中扰乱,郁郁不宁也。
津液去多,五内枯燥,荣血不足,阳胜阴微,或肾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虚热而烦生焉,甚则至于躁也。多由大病之后,精神短少,不能候事而畏烦者亦有之。然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伤,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故圣人重之。

惊悸惕惕不自定,如人将捕曰怔忡
思虚过度及因大惊、大恐,以致心虚停痰,或耳闻大声,目见异物,临危触事,便觉惊悸,甚则心跳欲厥,脉弦濡者,虚也。血虚四物汤茯神汤妙香散朱砂安神丸;气血俱虚,人参养荣汤养心汤。时作时止者,痰也,二陈汤加白术黄连远志竹沥、姜汁。怔忡惊悸久而成,痰在下,火在上故也,温胆汤加黄连山栀当归贝母气郁者,四七汤加茯神远志竹沥、姜汁,或十味温胆汤金箔镇心丸;停饮胸中漉漉有声,怏怏不安者,二陈汤加茯神槟榔麦门冬沉香,或朱雀丸
又有健忘非质钝,精神短少痰相攻。
怔忡久则健忘,三证虽有浅深,然皆心脾血少神亏,清气不足,痰火浊气上攻,引神归舍丹主之。亦有所禀阴魂不足善忘者,当大补气血及定志丸。如老年神衰者,加减固本丸。三证通用归脾汤仁熟散、梦授天王补心丹寿星丸参枣丸

(附战栗颤振
经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
肝脉惊暴,有所惊骇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肝虚kt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阳明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
○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忧愁恐惧则伤心。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忧恐忿怒则伤气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素问》)
哲言
惊悸者,忽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安,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医学正传》)
有触而心动曰惊。无惊而自动曰悸,即怔忡也。(李东垣)
恐与惊悸相似而实非也。子和云∶惊者为自不知,恐者为自知故也。盖惊者闻响即惊,恐者心中恍恍然自知,如人将捕之状,及不能独自坐卧,人伴侣,或夜须灯照者是也。
脏腑之恐有四∶一曰肾,《经》云∶在脏为肾,在志为恐。又云∶精气并于肾则恐。二曰肝胆,《经》云∶肝藏血,血不足则恐。戴人曰∶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盖肝胆实则怒而勇敢,肝胆虚则善恐而不敢也。三曰胃,《经》云∶胃为恐。四曰心,《经》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赤水玄珠》)
惊怖,即惊恐怖惧也,恐亦惧也,于义并同。凡连称其名以为提纲者,多是一阴一阳对待而言。如喜怒并称者,喜出于心,心居于阳,怒出于肝,肝居于志意并称者,志是静而不移,意是动而不定,静则也,动则阳也;惊恐并称者,惊因触于外事,内动其心,心动则神摇,恐因惑于外事,内慊其志,志慊则精却。是故《内经》谓∶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又谓∶尝贵后贱,尝富后贫,悲忧内结,至于脱营失精,病深无气,则洒然而惊。此类皆是病从外事触动内之心神者也。若夫在身之阴阳盛衰而致惊恐者,惊是火热灼动其心,心动则神乱,神用无方,故惊之变态不一,随其所之,与五神相应而动。肝藏魂,魂不安则惊骇肺藏魄,魄不安则惊躁脾藏意,意不专则惊惑肾藏志,志慊则惊恐。胃虽无神,然为五脏之海,诸热归之,则发惊狂,闻木音惕然心动也。
恐者,是热伤其肾,肾伤则精虚,精虚则志不足,志本定而不移,故恐亦无他状。《内经》于惊之病邪者,有火热二淫司天在泉胜复之气,有各经热病所致,有三阳积并,有气并于阳,皆为惊病。故病机统而言曰∶诸病惊骇,皆属于火也。于恐之病邪者,有气并于肾则恐,有血不足则恐,有阴阳相搏则恐,有胃气肾气弱则恐,然于肝之惊恐互相作者,以其脏气属阳居,纳血藏魂,魂不安则神动,神动则惊;血不足则志慊,志慊则恐。故二者肝脏兼而有之。似此之类,于火热二淫属感邪之外,余者之惊恐,皆因人气阴阳所动而内生者也。
○惊恐二病,与内外所因,其治法同乎?异乎?曰∶惊则安其神,恐则定其志,治当分阴阳之别,何得而同也?夫易之为卦,坎离交而后为既济。人以五脏应之,心为离火,内而外阳。肾为坎水,内阳而外
内者是主,外者是用。又内主者五神,外用者五气。是故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及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奉,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定其志。不然,则神摇于内,阳气散于外,志惑于中,阴精走于下。既有二脏水火之分,治法安得无少异?所以惊者先安其神,然后散乱之气可敛,气敛则阳道行矣。恐者先定其志,然后走失之精可固,精固则阴气用矣。为外事惊者,虽子和氏谓惊者平之,平,常也,使病者时时闻之习熟,自然不惊。固是良法,不若使其平心易气以先之,而后以药平其阴阳盛衰,则神可安志可定矣。(《推求师意》)
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安者是也。然古无是名,其在《内经》则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在越人、仲景则有动气在上下左右之辨,云诸动气皆不可汗下者是也。凡此者,即皆怔忡之类,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原,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若或误认为痰火而妄施清利,则速其危矣。
○惊有二证∶有因病而惊者,有因惊而病者。如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及伤寒阳明证,闻木音则惕然而惊之类,此则或因岁火之盛,或因岁木之衰,或因风热之相搏,或因金木之相制,是当察其客邪轻重,兼治其标。若因惊而病者,如惊则气乱而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之类,此必于闻见夺气而得之,是宜安养心神,滋培肝胆,当以专扶元气为主治。此固二者之辨,然总之主气强者不易惊,而易惊者必肝胆之不足者也。故虽有客邪,亦当知先本后标之义。又如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虽同类,而不知恐之伤人尤甚于惊。
何也?盖惊出于暂,暂者可复;恐于渐,渐者难解。甚至心怯而神伤,精却则阴痿,日消月缩,不亡不已。
此非大勇大断,必不能拔去病根,徒费药力也。予尝治暴惊者,十愈八、九,治恐惧者,十不得其一、二。(张景岳)
怔忡大概属血虚与痰。有思虑便动者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也。瘦人多是血虚肥人多是痰饮。时觉心跳者,是血少不能养心也。
○病因惊而得者,惊则神出于舍,舍空得液则成痰,血气入舍,则痰拒其神不得归焉。(朱丹溪)
怔忡心血少也。其原起于肾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治宜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味、枸杞,吞都气丸。如挟包络有余之火而兼痰者,加生地、黄连贝母之类以清之。(《己任编》)
脉候
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金匮》)
选案
一女年十余岁,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擗地而无所容,母抱于怀,婢护于外,犹不能安寝。医者以为心病,用安神丸镇心丹,不效。诊脉细弱而缓。谓曰∶此胆病,服温胆汤而安。(汪石山)
战栗颤振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
人恐极而战栗者,由恐为肾志,其志过度则伤肾,肾水衰,则心火自盛而为战栗也。如酒性热,饮多则令人战栗。(《原病式》)
河间曰∶战栗动摇,火之象也。或言为寒者,未明变化之道也。此由心火热甚,亢极而战,反兼水化故也。
若据此说,则凡见寒战,皆为火证,何以《经》曰∶阴胜则内寒。又曰∶阳虚则外寒。又曰∶阳虚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又曰∶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凡此皆属《经》言,而河间悉言为火,其然否可知也。(《景岳全书》)
颤振,有谓作诸禁鼓栗者,非也。诸禁鼓栗,乃斗牙战摇,似寒而实热也。颤振乃兼木气而言,惟手足肘前战动,外无凛栗之状。(孙一奎)

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是也。属血虚。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
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属痰。怔忡者。心胸躁动。谓之怔忡。此心血不足也。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不遂所愿而成。
一论血虚火盛。怔忡心慌恍惚烦躁不宁。
养血清心汤
当归(酒洗一钱) 川芎(七分) 白芍(酒炒一钱) 生地黄(酒洗一钱) 黄连(姜汁炒一钱)甘草(二钱五分) 片芩(去朽八分) 栀子(炒八分) 酸枣仁(炒)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心烦懊恼。惊悸怔忡胸中气乱。此血虚而火盛也。
朱砂安神丸
朱砂(另研水飞滤过五钱) 当归(酒洗二钱五分) 黄连(酒洗一钱) 生地黄(酒洗一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五分)
一方。加人参白术茯神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米汤送下。
一论思虑。即心跳者。是心中无气少血。故作怔忡也。
四物安神汤
当归(酒洗) 白茯神(去皮木) 白芍(酒炒) 熟地黄黄连(姜汁炒) 人参白术(去芦) 辰砂(研末临服调入) 竹茹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 乌梅(一个) 栀子
上锉一剂。煎服。
一论心气怔忡。而自汗者。不过一二服而愈。
参归腰子
人参(五钱) 当归身(五钱) 猪腰子(一对)
上先以腰子。用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将腰子细切。入二味药。同煎至八分。吃腰子
以药汁送下。如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渣。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汁汤送下。
一论精神虚惫。恍惚不宁。心思不定。气不足健忘怔忡
加味宁志丸
人参白茯苓(去皮)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石菖蒲(米泔浸) 酸枣仁(炒) 黄连(去毛)柏子仁(各二两) 当归(酒洗八钱) 生地黄(酒洗八钱) 木香(四钱) 朱砂(研水飞一两二钱半一半入药一半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半饥时。麦门冬去心煎汤。送下五六十丸。

人有得怔忡之症者,一遇拂情之事,或听逆耳之言,便觉心气怦怦上冲,有不能自主之势,似烦而非烦,似晕而非晕,人以为心虚之故也。然而心虚由于肝虚肝虚则肺金必旺,以心弱不能制肺也。肺无火 炼,则金必制木,肝不能生金,而心气益困。故补心必须补肝,而补肝尤宜制肺。然而肺不可制也,肺乃娇脏,用寒凉以制肺,必致伤损脾胃,肺虽制矣,而脾胃受寒,不能运化水谷,则肝又何所取资,而肾又何能滋益,所以肺不宜制而宜养也。方用制忡汤治之。
人参(五钱) 白术(五钱) 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生枣仁(一两) 北五味(一钱) 麦冬(五钱)
贝母(五分) 竹沥(十匙)水煎调服。一剂而怔忡少定,二剂更安,十剂全愈。
此方不全去定心,而反去补肝以平木,则火不易动;补肺以养金,则木更能静矣。木气既静,则肝中生血,自能润心之液,而不助心之焰,怔忡不治而自愈矣。
此症用柏莲汤亦佳。
人参麦冬玄参(各五钱) 茯苓柏子仁丹皮(各三钱) 丹参(二钱) 半夏莲子心(各一钱) 生枣仁(三钱)水煎服。一剂安,十剂愈。
人有得怔忡之症,日间少轻,至夜则重,欲思一睡熟而不可得者,人以为心虚之极也,谁知是肾气之乏乎。凡人夜卧则心气必下降于肾宫,惟肾水大耗,一如家贫,客至无力相延,客见主人之窘迫,自然不可久留,徘徊岐路,实乃 徨耳。治法大补其肾中之精,则肾气充足矣。方用心肾两交汤∶
熟地(一两) 山茱(八钱) 人参(五钱) 当归(五钱) 炒枣仁(八钱) 白芥子(五钱) 麦冬(五钱) 肉桂(三分) 黄连(三分)水煎服。一剂即熟睡,二剂而怔忡定,十剂全愈矣。
此方补肾之中仍益之补心之剂,似乎无专补之功。殊不知肾水既足,而心气若虚,恐有不相契合之虞。今心肾两有余资,主客分外加欢,相得益彰矣。况益之介绍如黄连肉桂并投,则两相赞颂和美,有不赋胶漆之好者乎!此症用交合汤亦效。
人参(五钱) 熟地(二两) 黄莲(三分) 肉桂(五分)水煎服。一剂即睡,十剂全安。
人有得怔忡之症,心常怦怦不安,常若有官事未了,人欲来捕之状,人以为心气之虚也,谁知是胆气之怯乎?夫胆属少阳,心之母也,母虚则子亦虚。惟是胆气虽虚,何便作怔忡之病?不知脏腑之气,皆取决于胆,胆气一虚,而脏腑之气皆无所遵从,而心尤无主,故怦怦而不安者,乃似乎怔忡,而实非怔忡也。治法徒补心而不补各脏腑之气,则怔忡之病不能痊;补各脏腑之气而不补胆之气,内无刚断之风,外有纷纭之扰,又安望心中之宁静乎!故必补胆之气,而后可以去怯也。方用坚胆汤∶
白术(五钱) 人参(五钱) 茯神(三钱) 白芍(二两) 铁粉(一钱) 丹砂(一钱) 天花粉(三钱) 生枣仁(三钱) 竹茹(一钱)水煎服。一剂而胆壮,二剂而胆更壮,十剂而怦怦者不知其何以去也。
此方肝胆同治之剂,亦心胆共治之剂也。肝与胆为表里,治胆而因治肝者,兄旺而弟自不衰也;心与胆为子母,补胆而兼补心者,子强而母自不弱也。又有镇定之品以安神,刻削之味以消痰,更相佐之得宜,即是怔忡,未有不奏功如响者,况非怔忡之真病乎!此症用龙齿壮胆汤亦效。
人参竹茹(各三钱) 五味子远志(各一钱) 生枣仁(一两) 白芍(八钱) 当归(五钱) 龙齿(醋淬研末,五分)水煎服。二剂即安。

怔忡者,心动不安,无所见闻惊恐,而胸间惕惕自动也。惊者,神气失守,由见闻夺气,而骇出临时也。
恐者,胆怯股栗,如人将捕之,乃历久而惧难自释也。怔忡伤心神,惊伤胆液,恐伤肾精,三者心胆肝肾病
恐甚于惊,惊久则为怔忡。而心胆之虚,无不由肾精之虚也。昔人论阳统于,心本于肾,上下不安者由乎下,心气虚者因乎精,此精气互根,君相相资之理,固然矣。然怔忡惊恐,与悲思忧怒,皆情志之病。患者非节劳欲,摄心神,壮胆力,则病根难拔。治者务审其病情而调之。如心脾气血本虚,而致怔忡惊恐、或因大惊猝恐,神志昏乱者,七福饮,甚者大补元煎。如肾水亏,真阴不足怔忡者,左归饮。如命火衰,真阳不足怔忡者,右归饮。如三阴精血亏损,阴中阳不足,而致怔忡惊恐者,大营煎理阴煎。如水亏火盛,烦躁热渴而为怔忡惊悸者,二阴煎加减一阴煎。如思虑郁损心营,而为怔忡惊悸者,逍遥散,或益营煎。如痰火盛,心下怔忡者,温胆汤加炒黄连山栀当归贝母。如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姜术汤。如痰迷心窍惊悸者,温胆汤,甚者朱砂消痰饮
此景岳治法也。

手厥阴脉动甚,则心澹澹大动,胃络名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其动应衣,虚而有痰则动,更须臾发一阵热者是也。以上怔忡脉。
惊悸脉必结代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病在心胆,其脉必大动,惊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睛不转,不能呼气。以上惊脉。
恐则脉沉,恐伤肾,脉必沉。其人恐怖,其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色脱也。以上恐脉。

吴氏 产后不寐心虚不安,此去血多,而心神失养也。仿养心汤意,熟地枣仁茯神柏子仁麦冬、潞参、五味子、炙草、白芍、三服愈。
樊 馆课神劳,心虚生热,治以天王补心丹
汪氏 病久失调,延成虚损,怔忡汗出,手足心热,坐起眩晕善饥无寐。诊左寸虚散,右寸关虚弦,两尺稍大。此亏火炎之渐,惟营虚生内热,故手足如烙,寤烦神失安,故汗液自泄。虚阳挟风上清窍,故头目眩晕肝阳肆横,阳明当其冲,风火消铄故善饥。滋液熄风,全用柔剂,归脾汤去 、术、木香、归、姜。
白芍丹皮熟地甘菊(炒),六服渐安。去丹皮甘菊,再加山药柏子仁,晚服六味丸全愈。
殷氏 吐红夜嗽,舌 心惕,自汗不寐,晡寒食减脘痞不舒,脉虚芤,两寸浮,此营损及卫也。用黄精、柏子霜、生 、炙草、杞子枣仁茯神白芍川贝龙眼肉小麦煎汤缓服。当晚稳寐,三剂汗收嗽定矣。又十余服,诸症俱愈。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为之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若夫二证之因,亦有清痰积饮,留结于心胞胃口而为之者,又不可固执以为心虚而治。医者自宜以脉证参究其的而药之,毋认非以为是也,慎之慎之!
脉法
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趺阳脉微而浮。(浮为胃气虚微,则不能食,此恐惧之脉,忧迫所致也。)寸口脉紧,趺阳脉浮,胃气则虚,是以悸。肝脉动暴,有所惊骇
方法
丹溪曰∶属血虚有痰。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只是痰多。时觉心跳者,亦是血虚怔忡无时,悚悸有时而作。
大法,四物汤安神丸之类,有痰者用痰药
惊悸者属血虚,用朱砂安神丸最好。或有痰迷心窍者,宜用治痰药
一方 治劳役大虚心跳。
朱砂(另研,水飞白芍药当归身(酒浸) 侧柏叶(各三钱) 川芎甘草陈皮(各一钱) 炒黄连(一钱五分)
上为细末,猪心血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津唾咽下,或少用白汤一口送下,食后临卧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条)

惊悸养血汤局方) 治肥人因痰火而心惕然跳动惊起。
茯神半夏曲川芎(各五分) 远志(去心,甘草水浸) 桂心 柏子仁酸枣仁(炒) 五味子人参(各二分半) 甘草(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如停水,加茯神槟榔各三分同煎。
安神丸(东垣)
黄连(一钱五分,酒洗) 朱砂(一钱,另研,水飞生地黄(酒洗) 当归身(酒洗)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后津唾咽下。一方,朱砂安神丸,无地黄当归,用生甘草。
温胆汤(活人) 治心胆怯怔忡易惊。
半夏(汤炮七次,去皮) 竹茹枳实(各二钱) 生姜(四钱) 陈皮(三钱) 甘草(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
定志丸心气不足,恍惚多忘,及怔忡惊悸等证。
人参白茯苓(各三钱) 远志(去心) 石菖蒲(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下。
朱雀丸(河间) 治怔忡惊悸等证。
茯神(二两) 沉香(五钱) 朱砂(五钱,另研,为衣)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参汤下。
八物定志丸(东垣) 平补心气安神镇惊,除膈间痰热等证。
远志(去心) 石菖蒲麦门冬(去心) 茯神(去皮) 白茯苓(各一两) 白术(五钱) 人参(一两五钱) 牛黄(二钱,另研)
上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白汤送下。
归脾汤 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白术茯神 黄 (蜜炙) 龙眼肉酸枣仁(炒,各一钱) 人参木香(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祖传方)
治忧愁思虑伤心,令人惕然心跳动,惊悸不安之证。
川归(酒洗用身) 生地黄(酒洗) 远志(去心) 茯神(各五钱) 石菖蒲九节黄连(各二钱五分) 牛黄(一钱,另研) 辰砂(二钱,另研) 金箔(十五片)
上以前六味研细,入牛黄辰砂二味末子,猪心血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每服五十丸,煎灯心汤送下。


心中惊悸,脉必大结,饮食之悸,沉伏动滑。

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是也。多因富贵戚戚,贫贱不遂所愿而成。属血虚,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属痰。
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如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属血虚。或时觉心跳,亦是血虚。盖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肇端也。又曰∶惊者,恐怖之谓。怔忡健忘惊悸三证,名异而病同。

朱砂安神丸血虚心烦懊,惊悸怔忡胸中气乱
朱砂(五钱,水飞过,另研) 黄连(酒洗,六钱) 生甘草(炙,二钱半) 生地黄(一钱半) 当归(二钱半)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临卧津咽下。
安神补心汤
当归(一钱二分) 川芎(七分) 白芍(一钱,炒) 生地黄(一钱二分) 白术(一钱)茯神(一钱二分)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八分) 酸枣仁(炒,八分) 麦门冬(去心,二钱) 黄芩(一钱二分) 玄参(五分) 甘草(三分)
一方去远志麦门冬黄芩玄参,加陈皮柏子仁、酒炒黄连,锉一剂,水煎服。
养心汤 治忧愁思虑伤心,惊悸不宁,及勤政劳心,痰多少睡,心神不足。
黄 (蜜炙,八分) 白茯苓(一钱) 茯神(一钱) 半夏曲(六分) 当归(一钱)川芎(七分) 甘草(炙,三分) 辣桂(少许) 远志(去心,姜汁炒,八分) 柏子仁(七分) 五味子(十四个) 酸枣仁(炒,七分) 人参(五分) 生地黄(一钱)
上锉,姜、枣煎,食前服。治停水怔忡,加槟榔赤茯苓
参归腰子心气怔忡自汗者,不过一二服即愈。
人参(五钱) 当归(五钱) 猪腰子(一个)
上先将以腰子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半,将腰子细切,入二味药,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药汁送下。有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渣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为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米汤下。
琥珀定智丸(刘尚书方) 专补心生血,定魄安魂,扶肝壮胆,管辖神魂。惊战虚弱,气乏之病,并皆治之。
南星(半斤,先将地作坑,用炭十斤,在坑内烧红,去灰净,用好酒十余斤倾在坑内,大瓦盆盖覆周遭,以炭火拥定,勿令泄气,次日取出为末) 真琥珀(一两,皂角水洗去油) 大朱砂(二两,公猪心割开,入内,用线缚住,悬胎煮酒二碗) 干人乳(用姜汁制) 好拣参(去芦,三两) 白茯苓(去皮,三两) 白茯神(去皮、木,三两) 石菖蒲(二两,猪胆汁炒) 远志(水泡过,去心,二两,猪胆煮过,晒干,再用姜汁制)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夜卧时,盐汤送下五七十丸。
晒干人乳法 用人乳数碗,入瓦盘内,莫搅动,四周晒干刮一处,干则再刮,乳干以姜汁拌,晒用。
镇心汤(云林验方) 治心慌立应。
当归(一钱二分) 川芎(七分) 生地黄(八分) 片芩(八分) 黄连(六分) 栀子仁(七分,炒) 酸枣仁(一钱,炒) 远志(一钱,制) 麦门冬(去心一钱) 白芍(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怔忡者,心无血养,如鱼无水,心中惕惕然而跳动也,如人将捕捉之貌。若思虑即心跳者,是血虚也。
四物安神汤 治心中无血养,故作怔忡。兼服辰砂安神丸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茯神(去皮木) 酸枣仁(炒) 黄连(姜炒) 栀子(炒) 麦门冬(去心) 竹茹辰砂(研末,临服调入) 乌梅(一个)
上锉一剂。枣二枚,炒米一撮,水煎,食远服

心若时跳时止者,是痰因火动也。二陈汤治痰因火动作怔忡(方见痰症)。根据本方加枳实麦冬竹茹、炒黄连、炒山栀人参白术当归辰砂乌梅竹沥、姜三片、枣一枚,水煎,用辰砂调服

心慌神乱者,血虚火动也。
朱砂安神丸血虚心烦懊 、惊悸怔忡胸中气乱
朱砂(另研末,水飞过,二钱) 当归(酒洗净,二钱半) 生地黄(酒洗,一钱五分) 黄连(酒洗,炒,六钱) 甘草(炙,二钱半) 一方加人参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空心米汤送下。
养血清火汤 治心慌神乱、烦躁不宁。
当归川芎(七分) 白芍(酒炒) 生地黄(酒洗) 黄连(酒炒,各一钱) 片芩(去朽,八分)栀子(炒,八分)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远志(去心) 辰砂(五分,另研调服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滑伯仁治一人.病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软.发热小便白而浊.众医以内伤不足.拟进茸、附等药.未决.脉之虚大而数.曰.是由思虑过度.厥阴之火为害耳.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者也.相火一扰.能为百病.百端之起.皆由心生越人云.忧愁思虑则伤心.其人平生志大心高.所谋不遂.抑郁积久.致内伤也.服补中益气汤朱砂安神丸.空心进小坎离丸.月余而安.
一人因事恐怖.心常惕惕.如畏人捕之状.诊其脉.豁豁然虚大而浮.体热多汗.曰.凡病得之从高坠下.惊仆击搏.恶血留滞.皆从中风论.终归厥阴.此海藏之说也.盖厥阴多血.其化风木故也.有形当从血论.无形当从风论.今疾是走无形也.从风家治之.兼化痰散结.佐以铁粉朱砂丸.愈.
吴茭山治一妇气盛血少.火旺痰多.因事忤意.得怔忡之患.心惕惕然而惊.时发时止清晨至晚.如此无度.每服镇心金石之药.愈不安.吴诊其脉左弦而大.知血少火旺.右浮滑不匀.气盛痰多也.遂也温胆汤海粉苏子.数服而安.次以安神丸.常服全愈.
高果哉治钱塞庵相国怔忡不寐.诊得心脉独虚.肝脉独旺.因述上年驿路还乡.寇盗充斥.风声鹤唳.日夜惊惧而致.高用生地、麦冬枣仁元参各五钱.人参三钱.龙眼肉十五枚.服数剂.又用夏枯草羚羊角远志茯神甘草人参.大效.仍以天王补心丹.常服全愈.
震按怔忡本非重病.而居官者多患之.因劳心太过.或兼惊忧所致.治法不外养血安神补元镇怯.然亦难效.莫若抛弃一切.淡然漠然.病自肯去.老子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广成子曰.毋劳尔形.毋摇尔精.毋使尔思虑营营.岂惟却病.并可长生

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语不知首尾;怔忡者,心中惕惕。动而不宁,无时而作;惊悸者、外有所触,心中跳动,因惊而作。三症皆属心血不足,通宜天王补心、归脾之属治之。然亦有挟火挟痰所致。
挟火者,则天王补心加减,如犀角黄连之属;挟痰者,或天王补心加减,如竺黄、竹沥之属。或温胆汤治之。
天王补心丹归脾汤〔俱见虚劳。〕此二方通治健忘怔忡惊悸之剂,加减用之。
六味汤〔见虚劳。〕宜加莲心 圆肉 枣仁麦冬辰砂之属。如因心肾不交而健忘者,或加黄连、官桂,〔连、桂同用,能使心肾交于顷刻。〕或加茯神沉香。〔二味名朱雀丸,并治惊悸。〕此方因肾虚火旺,而致怔忡者宜之。
温胆汤〔即二陈汤,加枳实竹茹麦冬。〕治痰饮浮于心胞,而致健忘怔忡惊悸者。
本方倍茯苓,宜加天竺黄竹沥
丹溪曰∶惊则神出于舍,舍空而痰涎聚于胞络之间,是因惊而痰聚也。亦宜本方加豁痰、安神之剂。
【举例】
一妇因儿痘,惊苦积劳,虚烦不得卧,心胆虚怯,触事惊悸百药不效。投以温胆汤加枣仁。后因虚极,加人参数剂而效。质之仲淳曰∶此必有痰而善饮者也。询之果然。

张三锡曰∶《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夫怔忡惊悸之病,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入胆气,母令子虚,因而心血为之不足;又或遇事烦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亦为之不宁,故神不安,而怔忡惊悸之所由生也。
夫所谓怔忡者,心神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跳动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然症之由,亦有停痰积饮,留结于心胸胃口而病者,又不可执以为心虚而治。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此因遇事烦冗,思想无穷,精神斫丧之所致也。然过思伤脾,亦能令人健忘。治之当兼理心脾,神宁志定,其证自除。大抵怔忡惊悸健忘三者,名虽不同,未有不由心血不足,脾气虚弱,积饮停痰而成此症。其治惟在补养心血,调和脾气,宁神化痰,使神完气充,则无此三者之患矣。
又有一种虚烦,心中扰乱,郁郁不宁,良由津液去多,五内枯燥;或营血不足,阳胜阴微;或肾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虚热而烦生焉,甚则至于躁也。
又有大病后,血气未复而烦者。陈氏曰∶内热曰烦,外热曰躁;心热则烦,肾热则躁。宜八珍汤加竹叶枣仁麦冬,或四物加人参茯神
又有不寐一种,老年人及病后虚弱人,阳衰而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而不寐。虚者四君子加枣仁、黄 、痰者温胆汤加天南星。亦有心血不足而然者,宜益营汤。
原病式》曰∶因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动,谓之怔忡。然悸之为病,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动而为火邪者也。盖心为君火包络相火,火之为阳,阳主动。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夫如是而动,则得其正,而清净光明,为生之气也。若乏所乘,则君火过而不正,变而为烦热相火妄动,既热且动,岂不见心悸之证哉?况心者神明居之,经曰两精相搏,谓之神。又曰∶血气者,人之神。则是阴阳气血在心脏,未始相离也。今失其,偏倾于阳,阳亦失其所承而散乱,故精神怔忡忡不能自安矣。如是者,当自心脏中补其不足之心血,以安其神气。不已,则求其属以衰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又包络之火,非惟辅心,而且游行于五脏。故五脏之气妄动者,皆火也。是以各脏有痰,皆能于包络之火合动而作悸。如是者,当自各脏补泻其火起之由,而后从包络调之平之,随其攸利而治。若各脏移热于心,而致包络之火动者,治亦如之。若心气不足,肾水凌之,逆上而停心者,心折其逆气,泻其水,补其阳。若左肾之真水不足,而右肾之火上逆,与包络合动者,必峻补左肾之阴以制之。若内外诸邪郁其二火,不得发越,隔绝营卫,不得充养其正气者,则皆以治邪解郁为主,若痰饮停于中焦,碍其经络,不得舒通,而郁火与痰相击于心下,以为怔忡者,必导去其痰,经脉行则病自已。
朱丹溪曰∶怔忡,大概属血虚与痰。有虑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虚肥人多是痰饮。食直觉心跳者是血少。多劳则心跳,属虚兼气。
东垣曰∶六脉大而空虚,病面赤心跳,乃火虚炎上也,补以降之,有不因惊而心动者,谓之 动,属痰火。王宇泰曰∶一阴一阳,多对待而言。如喜怒并称者,喜出于心,为阳;怒出于肝,为志意并称者,志是静而不移,意是动而不定;静则也,动则阳也。惊恐并称者,惊因触于外事,内动其心,心动则神摇;恐因惑于外事,内歉其志,志歉则精却。是故《内经》所谓∶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无气还,无气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又谓尝贵后贱,尝富后贫,悲忧内结,至于脱营失精,病深无气,则洒然而惊。此类皆是病从外事而动内之心神者也。
若夫在人身之阴阳盛衰而致惊恐者,惊是火热,躁动其心,心动则神乱,神用无方,故惊之。变态亦不一状,与五神相应而动。肝藏魂,魂不安则为惊骇为惊妄;肺藏魄,魄不安则惊躁脾藏意,意不专则为惊惑肾藏志,志不慊则为惊恐,心惕惕然;胃虽无神,然五脏之海,诸热归之,则发惊狂,若闻木音,亦惕惕然心欲动也。惊则安其神而散乱之气可敛,恐则定其志而走失之精可固。

【歌】惊悸心中常惕惕,如人将捕时惊惑。延缠不已渐怔忡,寤寐神魂多恍惚精神短少或多痰,健忘之病因而得。皆缘大恐与大惊,触事丧志心神失。
【论】夫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或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则心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状,始则为惊悸。久而心虚停饮,水气乘心,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畏之,心不自安,故怏怏然而怔忡也。
日久不已,精神短少,心气空虚,神不清而生痰,痰迷心窍,则遇事多忘;亦因思虑过度,病在心脾,故令转盼遗忘,名曰健忘。三者虽有浅深之殊,皆心脾之病,其所由来者一也。而治之之法,必审其脉之虚实,病之浅深,元气之盛衰,则虚实邪正之情自了然矣。
【脉】惊悸怔忡,寸动而弱。寸紧关浮,悸病乃作。饮食痰火,伏动滑搏。浮微弦濡,忧惊过却。健忘神亏,心虚浮薄。

心血虚少,惕惕恍惚怔忡益荣汤。(方见女科。)痰火盛,心下怔忡者,温胆汤加炒黄连山栀当归贝母。(温胆汤即二陈汤加炒枳壳一钱、竹茹一钱,二陈方见痰证。)水气承心而作怔忡朱雀丸心气郁滞,痰气结于心下而作怔忡,四七汤加竹沥、姜汁。(方见气证。)
朱雀丸
治水气怔忡
白茯苓(一两) 沉香(半两)
末之,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参汤送下。

妊娠怔忡,脉乱,惊悸不安,夜卧不宁,恍惚,气急促者,大圣散。血少神虚,心不宁者,益荣汤。火盛者,安神丸。虚而心不宁,怔忡者,定志丸
大圣散
治孕妇因惊而发,使心神不定,恍惚怔忡
川芎(一两) 黄 (蜜炙,一两) 当归(酒浸,一两) 木香(一两) 人参(去芦,一两) 甘草(炙,一两) 白茯苓(一两) 麦门冬(一两)
上锉,每用七钱,生姜三片,水二盏,煎八分,空心服。
益荣汤
治娠妇心神不宁,怔忡惊悸恍惚悲忧。
当归(一钱二分) 黄 (蜜炙,一钱) 远志(去心,一钱) 酸枣仁(炒熟,一钱) 茯神(去木,一钱)紫石英(八分) 木香(八分) 柏子仁(炒熟,一钱) 人参(去芦,一钱) 白芍药(炒,八分) 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水二大盏,生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温服
安神丸
抑火宁心,安神定志,妊娠患此,必用此丸。
黄连(两半,酒炒) 朱砂(一两,水飞生地黄(一两) 当归身(一两,俱用酒洗) 甘草(炙,五钱)
末之,蒸饼丸如黍米大,朱砂为衣。
定志丸
治妇人妊娠心虚不足,恍惚多忘之证。
远志(一两,去心) 人参(一两,去芦) 蒲黄(二两) 白茯苓(三两,去皮)
上末之,蜜丸梧子大,辰砂为衣,每三十丸,米汤下。

叙曰∶惊悸怔忡,心疾也。心为一身之主,万化之源,失而不治,则十二官次第而失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