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

参考:痴呆 , 肾精不足

“老年性痴呆” 相关论述

老年性痴呆,又称老年性精神病,是一种大脑进行性退化性疾病。本病以大脑萎缩和变性为主,智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临床以痴呆为主要表现。本病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后,70~80岁以上较多见,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约1.5∶2.1。据报道,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是10%,而80岁以上则可高达20%。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平均寿命的延长,本病发病率正在不断增长,并成为老年病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发病原因]
老年性痴呆的病因尚未十分明了,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
1.遗传因素。某些患者可追踪数代人发生本病,还有一些患者的家庭成员中同辈人均罹患本病。据此,有学者提出遗传在本组疾病发生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2.心理因素。丧偶独居,经济窘迫,生活颠波,遭受虐待者患本病的机率较多,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可能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主要诱因。
3.其他因素。长期烟酒过度,服用有毒物品,机体解毒功能减弱,铝在大脑中的积蓄,免疫系统进行衰竭,慢性病毒感染等等,可以加速人体的衰老过程,导致大脑皮层萎缩,最终发生老年性痴呆
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腰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老年以后,气血亏损,营卫不调,五脏功能失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神明日损,加之外邪侵扰,精神刺激,髓海为之损伤,日久可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缓慢,不易引起他人注意。早期症状为人格改变,患者变得主观、任性,顽固迂执,自私狭隘,不喜与人交往,对家人缺乏感情,情绪不稳,易激惹,有时吵闹,无故打骂家人,缺乏羞耻及道德感,不注意卫生,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常常收集纸屑、布条等废物加以珍藏。对事物的判断力发生障碍,患者往往多疑,出现被谋害、被偷窃、贫穷妄想,病情加重时,表现低级意向增强,当众裸体,性欲亢进,甚至发生违法行为。
本病的另一组重要症状,是记忆力障碍,以近记忆减退尤为显著,例如忘记刚刚作完的事,忘记已经吃过饭而又要求进餐,出门后不能认识回家的原路,认不出几天前见过的人,甚至面对明镜不能认识自己。记忆保持能力极差,记不住主管医生的姓名,往往衣裤混淆,袜子当作手套,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远记忆力也发生障碍,忘记家属及自己的名字。有时因记忆力减退而产生虚构,逢人便说自己曾经在某个时刻如何如何辉煌,实际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预防措施]
1.防止精神衰退。老年人应参加适当的活动,排除孤独与隔绝。开展以区域为中心的社会福利活动,如设立老龄者的保健中心、日间活动站、体育运动会,举办老同志大学等,以便促进老年人的心身健康,预防此病的发生。此外,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经常练习书法、绘画、学习、种花、养鱼、写文章等,使脑细胞充分活跃,保持旺盛的健康活力。
2.注意饮食营养。尽量少吃含铝食品,最好不用铝制品烧煮饭菜,平时多吃胡萝卜、鲜鱼、酸牛奶、煮黄豆、水果之类对大脑具有营养作用的食品。必须做到“三高、三低、三定、两戒”。三高者: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如豆油麻油)、高维生素;三低者:低脂肪、低热量、低盐;三定者:定时、定质、定量;两戒者:戒烟、戒酒。
3.避免精神刺激。时刻保持心情舒畅,乐观豁达,不要有情绪波动,尤其不要忧虑过度。
4.常服保健药物。老年人可常服一些抗衰老的保健药物,如各种维生素(维生素c、b1、b6、a、d、e),有益于脏器、神经、骨骼、皮肤的健康;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杞菊地黄丸补心丹归脾丸大补阴丸、还精煎等,更是老年人防病延年良药,能防止和延缓老年性痴呆发生、发展。
5.加强生活照顾。对于已出现本病先兆症状者,需加强照顾,帮助料理生活,注意冷暖,调节情绪,不要让患者单独外出,以免迷路,甚至发生交通事故。
6.养成生活规律。对待老年人,无论他是否出现老年性痴呆症状,都应劝他养成生活规律的习惯,不可剧烈变动,如早睡早起,定时饮食与排便,合理安排劳与逸等,现代称之为“固定的生活动力定型”。
[治疗方法]
1.改善大脑代谢药物。这类药物主要有r—氨酪酸、辅酶a、atp静脉滴注,脑复康每次0.4克,每日3次。中成药脑心舒、安神补脑液也有一定的改善大脑代谢的作用。
2.镇静药物。具有明显精神兴奋,行为紊乱,吵闹不休者,可用安定,每次2.5毫克,每日3次;或奋乃静,每次2~4毫克,每日3次。症状改善后应立即减药或停药,不能长期服用。
3.保健食疗。如见气短畏寒,易于汗出者,可自制黄芪膏服用(黄芪12克、蜂蜜30克、甘草末6克、淮山末10克、鲜茅根12克),制法为,先将黄芪茅根煎沸去渣,澄取清汁2杯,调入甘草山药末同煎,煮时以筷搅拌,沸后成膏状,调入蜂蜜,微沸即成,分3次温服;如面色苍白,唇指色淡者,可自制乌鸡汤(乌雄鸡一大块、陈皮3克、良姜3克、胡椒6克、草果3克),炖熟后,加少许葱花、酱油与醋,连汤带肉食之;如形体消瘦,皮肤干涩,面色苍暗,手足心热者,可自制生地黄粥食用(生地黄汁100毫升、粳米75克),制法为,先将粳米煮粥,粥成入地黄汁,再一沸即可食之。
4.中医辨证论治。脾肾亏虚,表现为头昏,耳鸣,食少,便溏,遗尿者,可选用还少丹加减(熟地15克、枸杞15克、山萸10克、肉苁蓉10克、巴戟天10克、淮山15克、大枣5枚、人参10克、菖蒲12克、远志12克、五味子6克)以补肾健脾,益脑生髓;痰浊内阻,见神志昏,口中流涎者,宜以顺气导痰汤菖蒲郁金汤加减(半夏10克、橘红10克、胆星10克、郁金9克、广木香9克、石菖蒲10克、香附10克、茯苓12克、枳实6克)以祛湿化浊,导痰宣窍
5.单方验方。据介绍,益智散对早期痴呆,尤其对老年记忆减退效果良好,处方为,取人参粉10克、核糖核酸0.3克,混匀,分为3包,每服1包,1日3次,连服2周。
6.艾灸法。隔姜艾灸大椎穴,每次灸3~5壮,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5天,继续第2疗程,一般3~4疗程可以见效。
7.其他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卧床患者要经常与他人谈天,这样有利于维持残存的脑功能;有失眠症状者,要扭转白天打盹夜晚醒的状况,白天要尽量让他兴奋。此外,运动、气功按摩与高压氧等,对老年性痴呆也有一定疗效。

痴呆表现为智力衰退和行为及人格的改变。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家族遗传疾病,还与中毒、病毒感染有关。继发性痴呆多与动脉硬化、酒精中毒、内分泌代谢障碍、颅内肿瘤疾病有关。我国此病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患病率为238人/10万人口。其临床表现为:①精神心理障碍:记忆力减退和认识、言语、定向力障碍,及人格和行为改变,如行为退缩、感情淡漠、无主动性和缺乏注意力等;②神经功能障碍,在晚期出现,有自动症和刻板动作,如不自主的吸吮、噘嘴,肌张力增高,强握反射、模仿动作及厌食、贪食等。
其病程维持5~10年死亡,严重时卧床不起,出现多种并发症。中医调养对本病有较好疗效。
(一)起居调养法
(1)使患者处于安定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阳光充足。
(2)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康复活动和文娱活动,如散步、慢跑,有节制的迪斯科。
(3)使患者与周围亲戚保持经常的接触。经常与患者交谈。
(4)制成简易智力功能测试表,及时了解痴呆的程度。
(5)保持清洁卫生,予营养丰富的饮食。预防脑血管意外发生,预防肺炎、重感冒和因跌倒引起的外伤
(6)高压氧治疗。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吸入2.5气压的高压氧气,每日1~2次,每次50分钟。连续半个月为1个疗程。

一、概述
定义:老年性痴呆(alzheimer,ad),是一种慢性的大脑退行性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远近的记忆力障碍,分析判断能力衰退、情绪改变、行为失常、甚至意识模糊,最后死亡肺炎尿路感染
其病因至今不明,具有特征性神经病理和神经化学改变,常渐起病,起病可在老年前期,但老年期的发病率更高。在65岁以前起病的类型常有痴呆家族史,病情进展较快,有明显颞叶和顶叶损害的特征,包括失语、失用等,锥体系症状也较多。65岁以后起病者病情进展较慢,以广泛高级皮层功能障碍(即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脑部特征病理为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
ad可延续20年,早期或轻度9年,中期或中度5年,恶化6年,给个人、家庭、神经带来深重的负担和痛苦。据统计:美国ad患者为200-400万,全球1700-2500万,我国有关调查尚缺乏大系列、据最新城市普查结果,ad患病率高于血管性痴呆。在西方国家ad是继心脏病肿瘤中风之后,排在第四位的导致死亡的疾病
迄今尚无有效抗痴呆药物治疗,在临床上主要为一个护理照管问题。现行治疗ad研究的难题,主要在于:1.ad本质未明;2.临床诊断指标的限制性;3.缺乏实用的病理分期指标;4.动物中不能建立起与ad相似的疾病模型。
注意与老年期痴呆区分,两者不是同一概念,老年期痴呆分4种:1、老年性痴呆;2、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含多发梗塞性痴呆(multl-infarct dementia,md);3、混合性痴呆;4、全身性疾病引发的老年人痴呆
二、病因
病因不明,近年国外大量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遗传学、免疫学、病毒感染、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等方面,表明许多因素与该病发病机制和病因有关。
1.遗传因素:ad具有家庭聚集性,4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有人提出遗传学说(或基因学说),认为和down综合征一样,在第21对染色体上均有淀粉样变性基因。晚发型ad家族史调查结果表明,具有两个apoe[xb]4[/xb]基因者发生晚发型ad的危险性是具有两个apoe[xb]3[/xb]者的8倍,而具有apoe[xb]2[/xb]等位基因者发生晚发型ad的危险性更低。有学者指出(corder):多达75%的晚发型ad患者在某种程度上与apoe有关。
2.环境因素
(1)铝的蓄积:ad的某些脑区的铝浓度可达正常脑的10-30倍,老年斑(sp)核心中有铝沉积。铝选择性地分布于含有神经纤维缠结(nft)的神经之中,铝与核内的染色体结合后影响到基因的表达,铝还参与老年斑及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故有学者提出“铝中毒学说”。
(2)病毒感染:发现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发生在形态学上类似于ad的神经纤维缠结和老年斑的结构变化。如羊痒症(scapie).kwru病creutzfeldt-jacob病(c-j病)等。其临床表现中都痴呆症状。
(3)免疫系统机能障碍:老年人随着增龄ad患病呈明显增高,而增龄与免疫系统衰退、自身免疫性疾病增加有关。而且ad的老年斑中戴一标记和免疫球蛋白链相似,因而提出抗原一抗体复合物沉积形成淀粉样核心,可能导致神经变性和老年斑形成。
(4)神经递质学说:ad病神经药理学研究证实ad患者的大脑皮质和海马部位乙酰胆硷转移酶活性降低,直接影响了乙酰胆碱的合成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以及5-ht、p物质减少。
(5)正常衰老:神经纤维缠结和老年斑也可见于正常人脑组织,但数量较少,只是ad时这些损害超过了一定的“阈值”水平。
(6)雌激素作用: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患ad危险低,研究表明雌激素可保护胆碱能神经元。
总之,在复杂的ad病因学研究中,增龄性改变及遗传因素二者比较明确。大量nft及sp的存在是其特征。
三、病理
ad患者大脑的重要改变表现为脑普遍萎缩,以与高有序认识能力相关区域如海马及相应皮质部位尤为明显,脑室扩大,脑沟变宽。中枢神经区域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戏剧性的明显减少或消失。神经节细胞广泛变性,出现收缩、空泡形成与脂质沉着,并伴有典型特征性的,以额叶为主的弥散性老年斑(sp)多在50-60岁发病无明显诱因,神经原纤维缠结(nft)。
sp特点:①内有淀粉样纤维,对淀粉反应呈阳性;②免疫组化检查证实sp内有igg存在平时igg与抗血清起反应。
四、临床表现:
本病女性多于男性(约1.5-2:1)。多缓起病,难以确定病期,待痴呆明显而就诊时,常已在发病后1至2年半以上。杨德森资料指出,病期5年以内者占70.6%;5年以上者占29.4%。
1.智力衰退最初,常为衰老加速恶化,短期内出现思维迟缓、粘滞与僵化,自我中心更甚,情绪不易控制,注意力不集中,迂赘,做事马虎。不出数载,便出现恶性型遗忘,由偶尔遗忘发展成经常遗忘,由遗忘近事而进展到远事,由遗忘事件的细节而涉及到事件本身。即刻回忆严重受损,几小时甚至数分钟前发生的事都无法回忆,以致时间记忆幅度缩短。最终可严重到连其姓名、生日及家庭人口都完全遗忘,好象生活在童年时代一样,并常伴计算力减退。
在记忆缺损的同时,又可出现定向障碍。如出门后不认识回家路线;赴厕完毕,就找不到所睡的病床等。
联想困难,理解力减退,判断力差。起初表现为工作毫无计划性与创造性,继则连原来熟悉的工作都无法完成。例如,名厨师竟掌握不了火侯与佐料的配用,烹调的菜肴非生即焦,非淡即咸,无法进口。严重时,连他人言谈都无法理解,令其脱衣则张口,令其伸手则久站不动。
2.行为改变行为先见幼稚苯拙,常进行无效劳动,其后可有无目的性劳动。例如翻箱倒柜,乱放东西,忙忙碌碌,不知所为;爱藏废物,视作珍宝,怕被盗窃;不注意个人卫生习惯,衣脏不洗,晨起不漱,有时出现悖理与妨碍公共秩序的行为,影响治安。也有动作日渐少,端坐一隅,呆若木鸡。晚期均行动不能,卧床不起,两便失禁,生活全无处理能力,形拟植物状态。据统计,60%一般在入院后6个月内死亡,80%在入院后18个月内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继发性感染。
3.情感障碍起初,情感可较幼稚,或呈童样欣快,情绪易激惹。嗣后表情呆板,情感迟钝。
4.局灶症状在本病病程中,偶可出现局灶症状。如损害新皮质区最早并最多出现的命名性失语,也可有其他形式失语,以及各种失用、失认、失算症,最终认识能力可全部丧失。
5.外貌改变老年性痴呆患者外貌衰老,常显得老态龙钟,满头白发,齿落嘴瘪,角膜有老年环。瞳孔对光反应偶见迟钝。感觉器官功能减退,生理反射迟钝,躯体弯曲,行走不稳,步态蹒跚,体重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不自主摇头,口齿含糊,口涎外溢,手指震颤及书写困难等。
6.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改变。脑电图可见非特异性的弥漫性慢波,α波节律变慢、波幅变低;严重者,双侧可同步发放0.5c/s的尖波。脑血流图示,大脑皮质的局部脑血流量减少,脑氧代谢率下降。ct扫描或mri常显示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和皮质萎缩、脑沟变宽。
多数学者根据临床症状将本病分为四型:①单纯型:最常见,以上述痴呆症状为主。②抑郁症:常表现为对自己身体过分关心,而情绪低落。③躁狂——夸大型或称早发型(prsyophrenia):言语初为冗长,夸夸其谈,情绪兴奋,常伴虚构与夸大,但晚期可转为内容贫乏与重复,最终只能讲些单调而令人费解的单字。④幻觉妄想型:paxa л bcknn称半数以上的本病患者具有各种妄想,最多见者为继发于记忆缺损的损失妄想,其次为嫉妒、疑病、影响、被害、夸大及诉讼等妄想,大多数妄想不固定,内容贫乏,片断,但尚接近现实。
五、诊断
ad的诊断首先必须认识ad的临床症状,详细询问病史,其次进行仔细的精神状态和神经系统检查。
①1993年我国制订的诊断标准如下:⑴智力检测证实痴呆;⑵至少有2项识别功能障碍;⑶记忆及识别障碍进行性加重;⑷无意识障碍;⑸40-90岁起病;⑹无其它躯体或脑部疾病能解释上述病情。
支持条件:⑴进行性加重的失语、失用、失认;⑵日常生活及行为障碍;⑶家族中有相似患者;⑷脑脊液正常,脑电图无特异改变,ct有脑萎缩,且进行性加重。
ad病理诊断指标比较明确:⑴<60岁痴呆者,脑活栓组织中应有大量sp(≧15个/10个低倍视野)和nft;⑵>70岁痴呆者,脑组织中仅见sp,而无nft者,其sp必须甚多;⑶脑组织中仅有nft者,只符合拳击痴呆诊断,不诊断痴呆;⑷痴呆脑组织中无sp或nft者,应考虑其他原因。
②dsm-iv(1994年)诊断标准
3.who的icd-10(1992年)诊断标准
美国神经系统传染性疾病卒中研究所(nicfs)及老年性痴呆及其相关性疾病协会(adrda)标准规定根据症状、量表及神经影像学所见,只能诊断为“可能为老年性痴呆”,确认则有赖于脑组织活检。这在我国较难被患者及家属接受,早期诊断ad存在更多困难。
目前美国已开展双标免疫化法以检出nft;立体异构生物学技术计算出神经元数目及tau数量。我国有些单位开展了脑脊液中测定磷酸化神经纤维丝(phospho-ryltedneurofilament,pnf)/phf值。
无论如何,痴呆临床误诊率尚很高(>15%),尤其是早期诊断,困难较大。ct/mri具有诊断价值。正电子放射成像技术(pet)研究应用正受到重视。
六、鉴别诊断
1.血管性痴呆,起病迅速,阶梯式进展,智力非全面障碍,记忆障碍明显,情绪易波动,人格改变不明显,有明显的脑局灶体征,多有高血压卒中史。ct或mri检查发现有多发生脑梗塞,总体积达50ml以上,或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多位于丘脑及额颞叶,或有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表现。脑电地形图显示两侧非对称性的弥漫性慢波功率增强,α波功率正常。脑脊液中guzu-sod活性不高,胆碱脂酶活性不低,这些与老年性痴呆均不相同。
正压性脑积水痴呆发展较快,颅内压不高,双下肢步态失调,走路不稳,尿失禁,ct或mri示脑室扩大显著,皮质萎缩不明显。
七、治疗
尚无肯定的十分有效或治愈的方法。治疗ad的药物主要分为二类;
1.增加脑内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主要为胆碱酯酶抑制剂和m-胆碱受体激动剂。
2.作用于神经传递系统的细胞保护剂,以延缓脑神经元变性过程,从理论上讲,阻断β-淀粉样蛋白(abp)形成,抑制abp的神经毒性和保护或修复神经元,达到防治ad的目的。
目前美国fda批准上市的仅两种治疗ad的药物,即1993年9月批准的他克林(tacrine)t 1997年3月批准的e-2020(donepezi)均为胆碱酯酶抑制剂。
其它:
①铝蟹合剂(aluminum chelating agent),如deferoxamine,可减少铝的吸收及脑组织铝浓度,耐受性好,已有一些临床及实验证据。
②非固醇类(nsaids)和固醇类抗炎药对一些患者的病情有减轻作用,是候选治疗策略之一。
③性激素的应用,支持者认为老年妇女停经后,用雌激素替补疗法,对老年妇女痴呆有一定作用。
④改善脑代谢药:如银杏叶提取物可改善神经元代谢,对神经递质有阳性影响;大量脑复康可延缓ad病人的病情发展,对命名和远近记忆有改善。
⑤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等,近年研究表明各种原因造成的细胞尚超载、钙稳态失衡是造成细胞死亡的最后总通路。
⑥基因治疗;利用重组技术将正常基因替换有缺陷的基因,以达到根治基因缺陷的目的,目前尚不能实现。输入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地防止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损害,动物学习和记忆改善;已有首例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ad的报道;脑内注射后1个月,系列词语记忆改善,但其他认知功能无变化。
⑦中医中药治疗:自古就有文献记载,一般多从脑、心、肾等不同脏腑及气、血、痰、瘀、火、郁等病机论治。近年日本对ad应用当归芍药散钩藤散黄连解毒汤等从郁、风、热、毒等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对ad有一定改善学习记忆功效。
⑧针炙疗法;已在探索。头针取双侧语言区、晕听区、耳针取心、脑及质下及内分泌穴;体针丰隆间使大椎肾俞人中内关风池等穴,一般强调辩论选穴。

痴呆是非正常性急剧的神经系统老化出现全面的认知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精神状况的病态改变,常见的包括人格的变化、智力的消失及记忆和推理的变异。痴呆的原因有:①缺乏维生素。②长期低血糖、低甲状腺素及慢性肝病。③颅脑外伤。④三期梅毒。⑤癫痫。⑥脑内占位性病变。⑦huntington舞蹈病。⑧alzheimerdisease(早老痴呆,ad)。⑨血管病变型(老年性痴呆,又名多发性痴呆症)。
老年期的痴呆患病率国内几个小型调查为0.61%-3.2%,多发于60岁以后,但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亦增加,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0.6%。但亦见于40-60岁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alzheimer型痴呆和多发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两个主要类型,占老年期痴呆总数的70%-80%。有人认为早老痴呆老年性痴呆相比,无论临床还是病理生化变化均相同,只是轻重程度有所不同,两者仅是疾病前后过程,故有人将alzheimer病又称为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为揭示老年性痴呆发病机制,近年来,对早老痴呆患者体内生化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中枢神经递质、淀粉样蛋白、神经节苷脂的改变等与本病有关。
(一)神经肽
早老痴呆患者神经肽变化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大脑皮层和脑脊液中的生长抑素含量显著减少。生长抑素含量不足与智能和记忆功能障碍直接相关。在不并发alzheimer病(ad)的“单纯”衰老,大脑皮质生长抑素含量没有改变,提示生长抑素的神经元变性,不是由于年龄增长所引起的特有现象,生长抑素改变在早老痴呆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加压素(vp)或精氨酸加压素(avp)参与记忆和学习的信息加工、记忆巩固和条件反射形成,特别是与长时记忆有关,并认为该激素具有神经调剂作用,能持续地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人报告alzheimer病患者海马、苍白球和副核加压素含量减少,而海马是一个参与记忆形成的主要部位,又是加压素受体密度最高的脑结构,故加压素含量下降,在alzheimer病的记忆障碍发生中起决定作用。加压素和催产素同为下丘脑核分泌,加压素具有增强记忆的作用,而催产素是加压素功能的拮抗剂,对记忆巩固过程有抑制作用。alzheimer病患者海马的催产素含量增高,加压素-催产素系统平衡明显失调,使老年性痴呆病人的学习和记忆过程障碍加重。
beal等人发现alzheimer病的大脑皮层和海马p物质水平普遍下降20%-30%,其中额叶下降最明显。以智力障碍为主,运动障碍不明显的alzheimer病患者p物质变化不大,而有明显运动功能性障碍的痴呆患者则有明显下降,提示p物质可能与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目前似乎可以肯定,大脑皮层和脑脊液中的生长抑素含量显著减少,在alzheimer病的发病机制上可能有重要意义,是该病神经肽表现中最大特征之一。加压素-催产素系统的改变,在alzheimer病值得注意,其它脑神经肽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二)其它神经递质的改变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前脑内侧mcynert底核的胞体减少25%-90%,大量尸检和活检发现老年性痴呆患者大脑皮层和海马中胆碱乙酰酶(chat)活性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降低,chat活性可降至正常同龄者的35%-40%。在记忆形成测定中chat活性降低与智力损害程度有关。ache是ad患者脑脊液中的主要胆碱酯酶,也是观察胆碱能神经元功能的另一重要指标。ad患者脑脊液ache活性显著降低提示患者脑中胆碱能神经元减少或胆碱代谢紊乱。胆碱递质的减少与智力丧失程度相一致。许多学者认为老年性痴呆的ne能系统受损,表现为儿茶酚胺浓度下降及含ne和5-ht的神经细胞减少,测定ad患者脑中多巴胺、ne、高香草酸及5-ht含量均见减少,脑脊液中dβh活性降低,而mao水平可高于同龄正常人。有人报道,在ad患者中这些神经递质改变程度,胆碱能系统所受影响最大,5-ht系统次之,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系统受影响最小,所以病人表现为睡眠障碍、抑郁症等。
(三)异常蛋白质
ad患者脑中明显的病理改变是神经炎斑(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及脑血管壁淀粉样变性。神经炎斑是在脑内神经细胞间形成以淀粉样蛋白为核心的病变,与血管壁发生的淀粉样变性都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的超微结构是双股螺旋细丝,其化学成分主要是异常磷酸化的t形蛋白,这些均为异常蛋白质。
β-淀粉样蛋白很难溶解,从神经炎斑中分离的淀粉样蛋白作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与ad患者脑血管斑分离的β-蛋白属同系物,其基本结构中含40-42个氨基酸的多肽,命名为β-淀粉样蛋白或βa4蛋白(β-amyloidprotein)。通过分子杂交技术对人脑cdna基因文库进行筛选,找到β-淀粉样蛋白前体(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这个基因在含有一个能合成695个氨基酸的开放读码区,进一步通过体细胞杂交系,将该基因定位于人类第21号染色体上。β-淀粉样蛋白是淀粉样前体蛋白的一种亚单位,它们同受一个宿主基因编码。
目前对淀粉样前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推测有:①app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粘附力。有些学者认为app可以维持神经细胞的生长,在ad的发病过程中,淀粉样蛋白作为一种“生长刺激因子”的角色而大量形成,以弥补神经元的变性死亡或由于某种缺失使神经细胞失去常态而产生变性,变性的神经细胞将膜上的淀粉样蛋白释放出来,互相融合形成难溶的斑块。②建立或保持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功能。淀粉样前体蛋白以跨膜方式存在同细胞膜保持联系。③神经营养和神经毒性的双重作用。yanker(1989年)证实ad患者的淀粉样前体蛋白的碎片具有神经毒性作用,richards(1991年)等学者进一步指出淀粉样蛋白对一些未成熟的神经细胞具有营养作用,而对那些过于成熟的神经元则起毒性作用。其作用最为关键的部位位于第25-35位氨基酸之间的残基。还有人报道淀粉样蛋白的作用可被p物质的拮抗物所模仿,并被p物质阻滞。
1986年发现ad和正常老年人也有淀粉样蛋白沉积,只不过ad的神经病理学特征在正常老人其分布部位较局限,程度较轻微。二者病理改变的类似性,尤其是沉积的淀粉样蛋白氨基酸顺序的一致,提示这种病态的痴呆与正常高龄以后出现记忆力下降以至于痴呆可以是相似过程,即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本来是一个正常的神经老化过程,只不过在ad变得异常严重和广泛。目前认为,淀粉样蛋白沉积是发生于ad形成的早期,引起轴突异常生长和其它神经病理学特征的病灶。
ad患者脑中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ft),nft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使神经元细胞变性、破坏,残留下嗜银的原纤维斑块。ad患者的痴呆程度与nft的数量成正比。nft的成分有:①泛素(ubiquitin),是组成nft的蛋白质成分,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具有高度恒定性,能参与蛋白质的二价修饰作用。泛素是一种与其它结构蛋白变性有关的蛋白。②t形蛋白(protein tau),t形蛋白是一种微管状结合蛋白,至少有4种同型物,在ad患者脑中,其同型物被异常磷酸化,在nft中也可见到被异常磷酸化的高分子量神经元丝状物积聚。③alz68,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和免疫学研究证明alz68和t形蛋白的形成有极密切联系,前者可经磷酸化作用而修饰。alz68包括t形蛋白的抗原决定部位,它在ad患者脑中增多,但正常衰老的脑中不增多。
(四)其它
神经节苷脂在早发型ad患者的额叶和颞叶皮层、海马及尾核均减少(p<0.001)。死亡较早的病人,其神经节苷脂的下降最为显著,晚发型ad患者,脑内神经节苷脂只在颞叶皮层和海马下降,且下降比较轻(p<0.05)。
对老年痴呆及ad的研究,发现在分裂中的细胞生长素和某些神经递质可加速及早反应蛋白(immediate early response protein,ie)的出现,这对细胞的生长、生存及分裂都有促进作用,因此ie的出现与细胞衰老成反比。生长因子和神经递质能促进ie因子生成,而ie因子又可促进神经递质合成酶的形成。老年性痴呆和ad患者大量的神经递质损失,其ie的合成受到障碍,引起大量的神经细胞退化。有些学者提出ad与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有关,细胞内ca2+的增高可引起神经轴突退化,导致细胞死亡。也可导致纤维缠结的产生,故认为ad患者的神经病理现象可能与ca2+增高有关,此外ca2+可激活神经细胞中的谷氨酰胺转移酶,该酶可与微丝蛋白链以共价键结合,从而降低微丝蛋白的溶解度,造成ad的病理变化。
免疫假说:衰老伴有细胞-递质和体液-递质的免疫机制低下,而ad是此免疫过程低下更为严重的疾病,nft和老年斑中的淀粉样蛋白沉积,是在机体免疫功能改变的情况下发生。老年斑核心存在免疫球蛋白,有报道老年期痴呆ad型(sdat)病人血清中出现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水平与认知功能显著相关。
遗传因素:有人调查了299名老年性痴呆患者亲属患病危险率,父母为7.0%±1.6%,同胞为5.5%±1.1%,子女为4.3%±1.2%。多数研究发现患者家庭成员患ad的危险率比一般人群高3-4倍,推测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传播。ad可能具有遗传的异质性,早发者可能位于21号染色体上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晚发者有相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但可能在19号染色体上。
目前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迅速增长,随之老年性痴呆患病率也有所上升,其中ad病人约占所得痴呆例数的一半以上,把ad列为老年疾病的重点研究项目,对老年医学及老年精神病学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又称为老年性精神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一般认为,由于机体日趋衰老,老年人新陈代谢机能逐渐降低,引起体内蛋白质与类脂质代谢障碍,脑细胞营养缺乏,致使发生进行性脑功能衰退,出现脑萎缩,而发生本病。但也有认为与脑遗传因素等有关。本病的特点是以痴呆症状为主。属中医的“癫证”、“郁证”、“痰湿”等范畴。我国传统医学很早对本证就有所认识,历代医家论述也颇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说:“……而渐至痴呆,言语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千奇百怪,无所不至。”

老年性痴呆是由于脑器质性病变造成的智力减退,包括记忆力、判断力、抽象思维能力下降和个性改变等。
老年性痴呆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痴呆是因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所致。继发性者脑动脉硬化、多发性梗塞、内分泌和代谢紊乱、肿瘤、病毒感染、炎症、毒物和药物等所致。
老年性痴呆常见的早期症状:
性格改变 通常表现抑制能力下降,判断错误,伦理道德观念减退,甚至发生淫荡、偷窃等行为。有些病人可表现为原先性格缺陷的加重,如性格急躁者变得特别易怒,个性多疑者可出现迫害妄想等,同时还会出现发作性暴怒与冲动。
记忆和定向障碍 患者常不能回忆起熟悉的事情,经常遗失东西,告诉其事但转身即忘,自己遗失了物品往往还要怪别人。定向障碍也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如外出经常迷路,物件放错地方,严重的找不到回家的路。早期以近事记忆减退,后期可出现远事记忆减退。
思维和判断障碍 首先是创造性思维受损,其次是抽象推理能力减退。病人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分不清主次,抓不住要点,因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大为降低,甚至不知道最基本的常识。以后发展到不能判断最简单的吃、穿等日常活动,丧失语言表达能力。
在经常接触的人员中较难早期发现病人,但如仔细观察会发现其疑心重重,经常记忆力不好,失落物品,并会疑心是别人偷的,把物品东藏西放,最后难以找到。有些因记忆力不佳出现焦虑、自卑情绪、言语噜嗦,一反常态。
发现上述症状只能说明痴呆,但是哪一种痴呆呢?最多见的是老年性痴呆,但也应排除其他一些可逆性痴呆,如多发性梗塞性痴呆肝豆状核变性、脑部各种肿瘤、严重颅脑外伤麻痹性痴呆、各种脑炎和脑膜炎、维生素缺乏症、糖尿病低血糖、尿毒症、肝性脑病、肺脑综合征、一氧化碳中毒,以及脑积水等均可出现痴呆症状。
老年性痴呆应从中年开始早期预防,以减少痴呆发生
注意下述诸点:
要勤动脑 科学研究证明,善于积极思考的脑力劳动者,老年期大脑萎缩的现象比体力劳动者少,这说明积极用脑的人,可延缓大脑的衰退,是提高人的思考力、记忆力的良方
总之,勤思多动,又注意劳逸结合,有规律的生活,保证良好的睡眠,可使大脑更加健康。
戒烟、戒酒 长期大量吸烟及酗酒,都会影响大脑的功能,甚至使大脑受到某些损害,致使大脑发生病变,出现类似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变化。
忌抑郁、多虑、多疑 抑郁多虑,精神不振,是老年性痴呆的前期症状,长期下去会加剧病情。而振作精神,情绪乐观,则可延缓病情进展。
注意饮食营养 日本学者提出了保持大脑功能健全的八种营养物质,如脂肪,钙,蛋白质,糖,维生素c、b、a、e等,对脑的老化和痴呆均有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