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黄

参考:新生儿黄疸

“胎黄” 相关论述

胎黄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疽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疽”。胎黄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生理性胎黄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疽,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均为病理性黄疸
我国早在隋代对胎黄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建国以来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胎黄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与预防病理性胎黄方面均取得重要的进展。
西医学称胎黄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瘀阻、肝细胞性黄疸等。
[病因病机]
形成病理性胎黄的病因很多,主要为胎禀湿蕴,由于孕母素蕴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若孕母体弱多病,气血素亏,可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湿浊内生;或生后为湿邪所侵,湿从寒化,寒湿阻滞。
还有小儿禀赋不足,脉络阻滞,或湿热蕴结肝经日久,气血郁阻,均可以形成本病。
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胃湿热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久则气滞瘀积。因病因、病程、体质的差异,证候有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瘀积的区别。湿热郁蒸者,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热毒炽盛,黄疽可迅速加深,而湿热化火,邪陷厥阴,则会出现神昏抽搐之险象。若正气不支,气阳虚衰,可成虚脱危证。寒湿阻滞者,寒为阴邪,故黄色晦暗。气滞瘀积因气机不畅,肝胆失常,络脉瘀积而致,其黄色晦暗,伴肚腹胀满,右胁下结为痞块
此外,尚有因先天缺陷,胆道不通,胆液不能疏泄,横溢肌肤发黄
[临床诊断]
1.黄疽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肝脾可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黄疽指数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检测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疽。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胎黄以皮肤、面目发黄为主证,辨证首先要区别其性质,以黄疽出现的时间、程度、消退情况,结合全身症状以区别属生理性胎黄还是病理性胎黄。其次辨别胎黄阴阳属性,凡黄疽色泽鲜明如橘,烦躁多啼,门渴喜饮,舌红苔黄腻,属阳黄;黄疽色泽晦暗,久久不退,神疲肢凉,腹胀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薄,则属阴黄
二、治疗原则
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治疗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根据阳黄阴黄的不同,分别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气滞积证以化瘀消为主。由于初生儿脾胃薄弱,故治疗过程中尚须顾护后天脾胃之气,不可过用苦寒之剂,以防苦寒败胃,克伐正气
三、分证论治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分析:此为阳黄证。湿热之邪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面目皆黄;热为阳邪,故黄疸色泽鲜明;热甚于内.故门渴唇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泽泻车前子利尿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
热重加虎杖龙胆草清热泻火;湿重加猪苓茯苓滑石渗湿利水;呕吐半夏竹茹和中止呕;腹胀厚朴枳实行气消痞。·
黄疸动风,见神昏嗜睡抽搐,治宜平肝熄风,利湿退黄,方选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粉(另冲)、钩藤天麻茵陈、生大黄后下)、车前子石决明川牛膝僵蚕栀子黄芩等。
黄疸虚脱,见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治宜大补元气,温阳固脱,方选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附子干姜五味子麦冬茵陈金钱草
2.寒温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分析:寒属阴邪,湿性粘滞,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失常,故黄疸晦暗,持久不退;寒湿中阻,脾阳不振,故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利胆退黄,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佐以党参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
寒盛加附片温阳肝脾肿大络脉瘀阻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食少纳呆加神曲砂仁行气醒脾
3.气滞瘀积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分析:气滞血瘀,肝胆疏泄不畅,故黄色晦暗无华。瘀血内阻故右胁下结成痞块,质硬。血瘀内阻,血不循经,故见衄血瘀斑
治法:化瘀消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壳桃仁当归赤芍丹参气化瘀。
大便于结加大黄通腑;皮肤瘀斑便血加丹皮、仙鹤草活血止血腹胀木香香橼理气;胁下痞块质硬加穿山甲片、广虫活血化瘀。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茵栀黄注射液每次40—50nll,加等量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湿热郁蒸证。
二、外治疗法
黄柏30g。煎水去渣,水温适宜时,让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1日1-2次。
三、推拿疗法
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者,可用推拿疗法,每日或隔日1次。方法:在瘫痪肢体上以滚法来回滚5—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局部可用搓法搓热,并在相应的脊柱部位搓滚5—10分钟。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晶。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肝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性胎黄婴儿贵,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
2.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臀部和皮肤,避免损伤,防止感染。
二、护理
1.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
2.新生儿注意保暖,提早开奶。
3.注意观察胎黄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抽搐,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和治疗。
[文献摘要]
储病源候论叫、儿杂病诸候·胎疽候》:“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
活幼心书·卷上》:“身黄暑湿蒸脾得,内外因分治最良;更有胎传生便见,母宜多服地黄汤。”
医宗金鉴·卷五十四·黄疸门》:“阴黄者,乃脾湿、肾寒,两虚而成,此最为危候。温脾去黄,以理中汤加茵陈主之;温肾去黄,以茵陈四逆汤主之。”
[现代研究]
卓安山,罗丽玲,陈上春,等.中药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3;34(2):101将适量茵陈栀子黄芩、制大黄浓煎,分装于10ml安瓿内备用。于小儿生后24小时取5ml加少量白糖哺乳前喂服,上下午各1次,连服3日。对照组32例,仅喂白开水。结果实验组每日胆红素上升速度较对照组慢,血清胆红素开始下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刘润侠,聂丽,刘艳巧,等.从湿热论治abo母儿血型不合40例.陕西中医1993;(12):531自拟益黄散(生地、当归黄芩甘草益母草、制大黄),给确诊abo母儿血型不合的孕妇服至分娩。新生儿出生后根据情况口服茵陈蒿汤作预防性治疗,结果30例abo母儿血型不合者仅发生轻度黄疽。

初生儿于出生后数天面目、皮肤发生黄疸,叫“胎黄”,或称“胎疸”,即现在所称的新生儿黄疸。多因妊娠时母体湿热熏蒸于胎所致。轻症一般不用治疗,黄疸可自行消退。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全身皮肤、两眼巩膜、小便出现黄色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因与胎禀有关,故称“胎黄”。有生理性、病理性之别。婴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足月儿于10~14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黄疸出现后一般情况良好,为生理性黄疸。若于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2~3周后仍不消退,甚至继续加深,或退而复现,此为病理性黄疸,应及时治疗。
湿热发黄 症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精神疲倦,不欲吮乳,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而短。重者见烦躁不安,呕吐腹胀,甚或壮热神昏抽搐,危及生命。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一)
处方:生地、天花粉茵陈各3克。
用法:同煎服之。
(二)
处方:茵陈3克,栀子1克,人奶100毫升。
用法:前二味水煎3次,取50毫升,兑入乳汁中和匀。每次30~50毫升,每日3次。
(三)
处方:玉米须10克,冰糖3克。
用法:将玉米须洗净,加水煎取浓汁约20毫升,冲入冰糖调化。分1~2次灌服。每日1剂,连服3~5天。
说明:如无玉米须,可取剥去玉米的蕊轴20~30克替代,效果亦佳。
(四)
处方:羊胆2~3个。
用法:取鲜羊胆洗净,刺穿留取胆汁,置冰箱内保存待用,或用冰糖少许调味。每次1~3毫升,每日2~3次,连服2~3天。
(五)
处方:赤小豆7粒,甜瓜蒂7粒,丝瓜蒂7粒,鲜茵陈绞汁适量,白矾少许。
用法:除茵陈汁外,其余四药共研为末,过筛后,与茵陈汁调拌成糊填满脐孔,外加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3次,勤贴频换,直至黄疸褪尽。
(六)
处方:雪梨1个,酸醋若干。
用法:将雪梨洗净,连皮切成片状,置酸醋中泡浸8小时后取出晾干,然后捣烂榨取汁液。每次取3~5毫升灌服。每日3~5次,疗程不限,以愈为度。
寒湿发黄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萎靡,四肢不温,食少易吐,大便稀薄色灰白,小便短少。治宜温中化湿。
(一)
处方:茵陈3克,白术3克,干姜2克,乳汁100毫升。
用法:前三味水煎取汁50毫升,兑入乳汁中和匀,每服20~30毫升,每日3~4次。
(二)
处方:茵陈10克,大枣3枚,党参10克。
用法:水煎,加糖适量,频服。
本方适用于寒湿胎黄
(三)
主治:胎黄
处方:茵陈3克,干姜1克,茯苓2克。
用法:水煎取汁,兑入乳汁和匀,分2次服。
(四)
处方:砂仁3克,陈皮3克,乳汁100毫升。
用法:水煎取汁,兑入乳汁和匀,分2~4次服。

癸丑五月十二日,五孙钦尚生,生而面目身皆黄,此胎黄也。以其小便清长,疑是虚寒,然身体壮盛,啼声载路,唇色红紫,察其瞳于,黑而有神,且伊父系木火体质,伊母系湿痰体质,因决其为湿热无疑,但质小不能服药,思吴尚先云:“内服之方,皆可移作外治,遂用绵茵陈赤小豆海螵蛸马鞭草紫花地丁、生草梢、仙半夏大腹皮小青皮、炒白术、赤白芍赤苓、白颈蚯蚓等,共研细末,酒调敷脐上,日再易,两旬而全愈。”可见小儿之不能服药者,类推可以改外治,如病在头目,则敷两太阳,病在臂腿则敷手足心,病在胸脯则敷胸间,病在肺则敷肺俞等穴,病在肝则敷期门等穴,病在脾胃则敷脐腹,视何病则用何药,温凉攻补,因病而施,想亦有效也。


病证名。《幼科铁镜》:“胎黄,由妊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新生,面目通身皆黄如金色,壮热便秘溺赤。”即胎疸。详该条。

儿生□体色如金,湿热熏蒸胎受深,法当渗湿兼清热,地黄犀角二方神。
[注]胎黄者,□体面目皆黄,其色如金,乃孕妇湿热太盛,小儿在胎受母热毒,故生则有是证也,法当渗湿清热,轻重治之,色微黄生地黄汤,深黄者犀角散
生地黄汤生地黄赤芍药川芎当归天花粉赤茯苓泽泻猪苓甘草茵陈蒿引用灯心水煎,食前服
(方歌)
胎黄地黄汤,四物花粉赤苓良,泽泻猪苓甘草等,茵蔯加入水煎尝。
犀角散犀角茵蔯蒿蒌根升麻甘草龙胆草生地寒水石煅水煎不拘时服。
(方歌)
胎黄又有犀角散甘草犀角与茵蔯,升麻胆草生地共,寒水石同栝蒌根

胎黄者,是母受热毒传入于胎而成也。其候生下面目遍体俱黄,大便不通,身发壮热,尿如枝汁,乳食不思,啼叫不止。当用酿乳生地黄汤之类,仍忌食热毒为要。更有小儿身皮面目皆黄者,此黄病也。如身痛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面目指甲皆黄,小便如黄尘色,着物皆黄者,此黄胆也。渴者,难治。然此二症多成于大痛之后,更有生下半周,或及百日,不因病后而身微黄者,此胃热也。又有面黄而腹大多,食土而渴者,此脾疳也。若自生下而身黄者,此胎疸也。然诸疽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必胃怯或胃不和耳。

胎黄者,因乳母受热而传于胎,儿生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栀子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宜地黄汤主之。(《寿世保元》)

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而敷于胎也,凡有此证,母子皆宜服地黄汤地黄饮子。有生下百日及半周,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若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经云∶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犀角散主之。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也,白术散主之。
生地黄汤 治小儿生下胎黄
生地黄赤芍药川芎当归蒌根(各等分
上, 咀。每服半两,水煎。乳母服,时时少抹入儿口中。
地黄汤
生地黄赤芍药天花粉赤茯苓(去皮) 川芎当归(去芦) 猪苓泽泻甘草茵陈(各等分
上,锉散。用水煎,食前服
地黄饮子 治小儿生下满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或面赤身热,眼闭不开,大便不通小便栀子汁,满身生疮。
生地黄赤芍药(各二钱) 羌活(去芦) 当归(去芦) 甘草(一钱)
上为极细末。用灯心煎汤,食前服。乳母宜服,仍忌酒面五辛之物。
犀角散 治小儿胎黄,一身尽黄。
犀角茵陈蒌根升麻(煨) 甘草龙胆草生地黄寒水石( ,等分
上, 咀。用水煎,不拘时候服。

一论胎黄者。皆因乳母受热而传于胎也。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黄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如栀子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宜用地黄汤主之。
地黄汤
生地黄川芎赤芍当归天花粉猪苓泽泻赤茯苓茵陈甘草(各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食前乳母服。并略滴些少与儿口中。

儿生下遍体黄如金,此胎中受湿热也。其证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母可服生地黄汤加茵陈,忌食热毒之物。
生地黄汤
乳母服,亦与儿服。
生地 赤芍川芎当归花粉等分
水煎服。

婴儿初生,遍身金黄,此母受热而传胎也。若身热便闭口不饮乳,啼哭不止,宜用生地黄当归天花粉白芍川芎各一钱。水煎母子同服。(一方无白芍川芎当归、有茵陈

钱乙曰.百日内发搐.真者不过两三次必死.假者频发不为重.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伤风冷.盖血气未实.不能胜任.乃发搐也.欲知假者.口中气出热.治之可发散.大青膏主之.
王汝言曰.小儿未盈月.惊搐中风.欲死者.用辰砂以新汲水浓磨汁.涂五心.最效.
曾氏曰.胎痫者.因未产前.腹中被惊.或母食酸咸过多.或为七情所汨.致伤胎气.儿生百日内有者是也.发时.心不宁.面微黄.气逆痰作.目上视.身反张.啼声不出.先用参苏饮.次用琥珀抱龙丸.轻者可愈.重者难全.
李 曰.胎惊痫风者.乃孕妇嗜欲.忿怒惊扑.或伤风邪.儿初生下.即呕吐搐掣.口眼 斜.声啼气短.腮缩囟开.或颊赤.或面青.噤口切牙.眼合涎潮.筋骨拘挛.身腰强直.脐腹肿起.与噤口撮口同症.视其眉间气色.红赤者生.青黑者死.辰砂膏最妙.
王肯堂曰.胎惊者.初生月内.壮热吐 .心神不宁.手足抽掣.身体强直.眼目反张.是胎惊.皆由妊妇调摄乖常.饮酒嗜欲.忿怒惊扑.母有所触.胎必感之.或外挟风邪.有伤于胎.故子乘母气.生下即病也.其候月内壮热.眼翻握拳.噤口切牙.强直涎潮.呕吐搐掣.惊啼.腮缩囟开.或颊赤.或面青.但胎惊眼合.不可误作慢脾.妄用温药.其有搭眼噤口之类.亦此一种之所发也.虎口指纹曲入里者可治.反出外者不治.先宜解散风邪.利惊化痰开气.及贴囟法.甚则以朱银丸利之.若面青拳搐.保命丹钩藤散全蝎散之类.大抵芽儿脏腑脆弱.不可辄用铅粉镇坠之剂.如遇此候.急用猪乳细磨牛黄麝香各少许调.抹入口中.仍服导赤散泻肝之子.即愈矣.胎风者.小儿初生.其身有如汤泼火伤者.此皆乳母过食膏粱所致.其母宜服清胃散.及逍遥散.以清气血.儿亦时饮数滴.有身无皮肤而不赤者.由产母脾气不足也.粳米粉敷之. 赤发热者.产母胃火炽也.石膏敷之.经谓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知病脾肺也.未盈月而撮口握拳.腰软如随者.此肝肾之中邪胜正弱也.三日内必不治.如男指向里.女指向外.尚可治.宜全蝎散钩藤散.眉红者不可治.胎黄者.小儿生下.遍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母受湿热而传于胎也.凡有此症.母子皆宜服地黄汤地黄饮子.有生下百日.及半周.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若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经云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犀角散.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也.白术散

儿生遍体面目皆黄,其色如金,此因孕妇湿热太盛,儿胎在母腹中,久受湿热熏蒸,蕴毒致生此症,有微黄深黄之别,症轻者为微黄,古法用生地黄汤(如生地、赤芍川芎当归赤苓泽泻猪苓天花粉、生甘草、茵陈蒿,引用灯芯等味),症重者为深黄,古法用犀角散(如犀角茵陈篙、栝蒌根升麻、生甘草、龙胆草、生地、 寒水石等味),皆以渗湿清热为法。
〔真按〕微黄只用茵陈蒿猪苓泽泻、生甘草四味,深黄只用茵陈蒿、细生地、赤苓滑石、生甘草、灯芯六味足矣,不必多剂。

儿生遍体黄如金,湿热熏蒸胎受深,法当渗湿兼清热,地黄犀角二方神。
【注】胎黄者,遍体面目皆黄,其色如金,乃孕妇湿热太盛,小儿在胎受母热毒,故生则有是证也。法当渗湿清热,轻重治之,色微黄者生地黄汤,深黄者犀角散
生地黄汤
生地黄赤芍药川芎当归天花粉赤茯苓泽泻猪苓 生甘草 茵陈蒿
引用灯心,水煎,食前服
【方歌】胎黄地黄汤,四物花粉赤苓良,泽泻猪苓甘草等,茵陈加入水煎尝。
犀角散
犀角(镑) 茵陈蒿蒌根升麻甘草(生) 龙胆草生地黄寒水石( )
水煎,不拘时服。
【方歌】胎黄又有犀角散甘草犀角茵陈,升麻胆草生地共,寒水石同栝蒌根

胎黄由娠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生下,面目、通身皆如黄金色,壮热便秘溺赤者是也.治用地黄茵陈汤
余同学庠友方孟居举子,刚出世,少顷通面青如靛染,昧爽呼门,振袂往视,知为胎寒之极,拿精威二穴无声,曲小指揉外劳,随用元宵火加肺俞二 ,少商各一 ,即乳.余知必吐,预用藿香煎之.果吐,与服之.早食天庭青退,至亭午通面皆红矣.此执色验症之一征也.
方姓有子通其人者,生子七日内不吮乳,适余在郡,请别医误作脐风.余归,要路留治.见其唇燥极,面色红中带暗,烧热亦甚,揣不吮乳之故必是牙关肿硬.用针于骨合处各一针,血出放手即乳.用连翘一钱,灶心土二钱,木通五分煎服,即愈.此望色审窍之一验也.
余男之云同年泮友胡增奇,生男四日,内地距四十里许,不便邀看,来与余说∶面上黄色,身有微烧.余揣脐风,黄色必不通面,因问眼内何如.渠说亦有黄色势样.余曰∶定是胎黄.以地黄茵陈汤方授之,愈.此问色知症之一验也.

胎黄症者,婴儿降生一二日后,发热啼哭不吮乳,不能酣眠,手足时有一动之象。斯时眉心及两颧发现黄色,渐渐眼白轮全面均黄矣。若再失治疗的时候,及不明黄的原因,不知治法,又一延稽,通身均成黄色,黄毒迷漫,遍体强硬,抽搐随之即起,危在顷刻,虽有治疗方法,亦莫能挽救也。此症由娠母感受湿热,发为淋带,日久成毒,蒸为黄色,传于胞胎。故婴儿胎元时,已蕴藏湿热之毒。落生后一二日间,必行发作,通身面目皆放黄金色。外象是壮热大便闭结,小溲短赤等症。治法应用地黄茵陈汤煎剂,清热、解毒、活血、利湿,自可渐渐黄退身安,切不可待其黄毒侵及神经,再行医治也。然辨明此婴儿胎黄症,与五岁上下所患之黄胆不同。胎黄先天之湿热结毒而成,无论如何亦须向体外发作,是由内而外的,病能不复杂,治疗之法即减易。只要对症施治,见效不难。若黄胆则大异,其外部的病形病能,虽可与胎黄症相滥,而其成病的原因,及其治疗之方药,种种不能相同。盖黄胆为湿温误治及失时,转向里攻,复经庸医用滋阴养血等腻药,以希退热。孰知表邪不解,湿温即由滋阴养血药,引导之入于血分。肝胆首当其冲,因热而涨溢,脾胃继之,湿蒸而成黄,是症自外来而入内,复由内而发于外,病能病形均复杂。治疗之法,自不能如胎黄之简单也。关于黄胆症,后尚有专条论断,其病能及治法,再行详细的帮助。兹先将地黄茵陈汤方列下∶
地黄茵陈汤方(专治胎黄
细生地(八分) 当归尾(七分) 净猪苓(八分) 天花粉(一钱) 赤芍药(八分) 赤茯苓(一钱)绵茵陈(一钱) 建泽泻(八分) 黑山栀(五分) 小木通(五分) 青连翘(七分) 生甘草(二分) 以上各药共享水一茶碗,煎成少半茶碗,放在乳瓶,令婴儿吮之。面目标黄色,即渐渐退为淡黄。斯时儿之壮热,亦能减轻成平热,渐可安睡,手足的偶一掀动之现象,于无形中停止其任务。过一夜后,小溲畅行,光赤红,嗅之有腐臭味,继见淡黄,终则长清,湿热之毒,始由膀胱宣泄净尽。同时大便,亦行润下,作深黄兼绿色,也有腐臭味。是湿热蕴毒,由脾胃顺降至大肠,荡涤而去也。至此热必全退,黄去而肌肉转红活,啼住乳吮,胎黄之毒,才完全解除,回复婴儿自然的状况也。若已误治,湿热结毒,向内抗进,侵及神经,浸浸有抽搐的症象,或已经微现抽搐。按胎黄病能、及危急之状态,到此地步,医药之力,恐不足以追及。本不能挽救,然为医者,不可因病成不治,不为设法用峻烈之剂,以希死里求生,任其云亡也。以吾设想,只要黄毒未至弥漫,全身四肢未至强硬,虽热侵神经,已起抽搐,尚可用药拯救,以希万一。至终不能救,病儿的家长,只要明白生理与病态,万无恨怒医者之理。故吾敢大胆拟一方药,或可转危为缓,黄毒之攻进停止,性命自可保留,方能从容疗治。险象已去,仍可用前方地黄茵陈汤与服,即能渐渐痊愈也。其救急的方药为何,犀角地黄解毒汤是也。犀角虽过凉性猛,然非此不足以清血退热。只可猛一服之,万不可频用,切切注意,犀角地黄解毒汤列下∶
犀角地黄解毒汤方(治胎黄误治,转成抽搐急症)
犀角(磅因四分,另煎兑服) 小生地(一钱) 赤芍药(一钱) 青连翘(一钱) 细木通(八分) 生山栀(五分) 牡丹皮(七分) 紫地丁(一钱) 荆芥穗(六分) 苦桔梗(七分) 生甘草(三分,为引)
以上各药,除犀角另煎兑服、及煎制之法另条录出外,其余各药共享水一茶碗,煎成十分之四碗,倒在其他盂中,再兑上犀角汁与服即可。
犀角汁法∶
取顶上犀角(磅因,四分),放沙壶或铁磁盂中,多加水慢火细细煎之。煎至百余沸,仅剩半酒杯即成。倒出后放在一边,待煎剂成后,再兑入药汁中。煎时用文火法,并须用新竹筷频频搅之,不使其沫沸出。恐其精华随沫沸出,与病无济也。至于煎剩的渣,可再加水煎之,与儿作饮料服,其力量尚能清血中余毒也。

胎黄者,生下遍体面目皆黄如金色,或面赤眼闭,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皮肤生疮,不思乳食,啼哭不止,母子同服地黄汤
地黄汤
生地 赤芍川芎当归花粉甘草赤茯猪苓茵陈泽泻

吴××.男,新生儿,55天。成都某厂职工之子。
【诊治】1957年7月来诊。患儿足月顺产,初生即周身发黄。现已55天,体重1.5公斤,身长30多公分。身面长满黄色细绒毛,长约l公分,皮肤晦黄不退。精神萎靡,四肢不温,皮肤干涩,头发稀疏、黄糙,生殖器肿大。虽值炎暑,还棉花厚裹。稍受微风或惊动,皆易引起呕吐。××医院诊为:“先天不足”,未予治疗。范老认为临床罕见,殊难入手。其母再三恳求,方同意试治。询其妊娠期间身体状况,得知怀孕后,嗜饮大量浓茶,每日约5至6磅,连茶叶均嚼食之。故脾阳受伤,湿从内生,湿邪久羁,遗于胞胎。
致新生儿先天亏损,脾肾阳气衰微,气亏血败,经隧受阻,胆液浸淫,溢于全身肌肤,故发为胎黄,日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不温,头发稀疏而黄糙,亦显为少阴阴盛阳微之征。法宜破阴回阳,以通脉四逆汤加味主之,配以针砂散,祛脾胃之湿浊
处方一
附片15克(久煎) 干姜15克 甘草10克 辽细辛1克 葱白30克
处方二
针砂散。
每日晨用米汤灌服o.6克,连服20日。
月余后,患儿身黄退,体重略增,逗之能笑。遂停药,嘱其细心调养,此后逐渐健康成长。
1978年12月18日追访:患儿已长成人,参加工作。体重110斤,身高1.64米。喜爱体育运动,在中学时为业余足球运动员。
【按语】此例虽属罕见,但按六经辨证,其主证既属少阴,并兼太阴寒湿;因此,病在何经,即可用其法其方施治。本案之获效,初看之,似某方某药之功,实则六经辨证生命力之所在。进而剖析,婴儿脾肾阳气不振,寒湿郁滞运化失常,胆汁被阻溢于肌肤;参之肢体不温,发育不良等,应属少阴阴黄。故投以通脉四逆,以助先天元阳,配以针砂散除脾胃之湿浊。阳旺湿消,气机通畅,则邪去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