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寒

( taihan )

别名: 先兆流产 ,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

中医

简介:
本证多出素体阳虚,寒从中生,阴寒内盛,胎失温养而成。脾虚阳气不足,肾虚命门火衰阳虚阴盛,虚寒内生,以致宫寒胞冷。
病机:
本证多出素体阳虚,寒从中生,阴寒内盛,胎失温养而成。脾虚阳气不足,肾虚命门火衰阳虚阴盛,虚寒内生,以致宫寒胞冷。见于妊娠腹痛、胎萎不长等病中。
治疗:
治疗法则:  温肾健脾,暖宫安胎。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胶艾汤加减:阿胶12克、艾叶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干地黄15克、甘草6克、巴戟15克、杜仲l5克、补骨脂15克。本方适用于妊娠腹痛者。
(2)温土毓麟汤加减:巴戟12克、覆盆子12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山药15克、补骨脂15克、炙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胎萎不长者。水煎取汁300毫升,阿胶烊化冲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加减变化:如有胎漏出血者,基本方(1)加炮姜炭6克、桑寄生15克;若气滞
胸腔胀满者,加紫苏l0克、陈皮6克;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者,加茯苓15克、姜皮6克。若胎动缓慢,胎萎不长,基本方(2)加黄芪15克、枸杞15克、紫河车15克。
(二)外敷药物
黄芪党参熟地山药各30克,白术杜仲续断各15克,陈皮10克,共熬成
膏,贴肾俞处。
(三)饮食疗法
(1)桂莲粳米粥桂圆30克、莲肉200克,加糯米150克,同置锅内,加水1500毫升,熬成粥后服食。日1料,分3次服,5天为1疗程。
(2)参芪桂皮鲫鱼:鲜鲫鱼一条约500克,去鳞、腮及肠杂;洗净;党参黄芪各20克,桂皮6克,盛于鱼肚内,加适量调料和水,隔水炖熟后服食鱼和汤。隔日1料,分2次服,3次为1疗程。
(3)巴戟猪肚猪肚一个洗净,将巴戟肉30克纳入猪肚,两端扎紧,投入锅内加
水煮熟,食时弃药渣加调料。每料分5天服食,5天为1疗程。
(4)枸杞猪肾粥;枸杞30克,猪肾1对,洗净去脂膜切片,糯米150克,加水煮粥,
服食加调料。日1料,分2次服食,5天为1疗程。
施治要点:
(一)本证用药多以温性为主,但因妊娠重身,辛热燥烈而有伤动胎、耗精动血
之弊的药物,都宜慎用或禁用。桂、附之类,不到万不得已不可随意使用,可用平正温和的助阳药类代之,如巴戟天补骨脂覆盆子等;胎萎不长者,可用红参、胎盘粉佐服。
(二)本着阴阳互根道理,助阳之中勿忘养阴。妊娠之后,阴血下聚养胎,本源
不足,宜水中补火,阴中求阳,使阴生阳长,阴阳平秘,胎自安和。
(三)本证以冬季发病为多,由寒冷之气引动阴寒之邪为患,治要注意因时制宜,不可拘泥于“胎前宜凉”之说。冬季药量可重,夏季酌减,总以除寒暖胎为要。有坠胎病史的患者,受孕最好选择春夏季节,借天之阳气以助体之阳气药物治疗可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胎寒” 相关论述

论曰小儿胎寒之病,本于在胎时,禀受不足。或犯寒冷,既生之后,腑脏又怯,乳哺不化,或胀或利,颜色青葩,甚则邪冷与正气相搏,令儿腹痛 张蹙气而啼,是为胎寒之病。
治小儿胎寒 啼,腹中痛,舌上青黑。蜀椒丸
蜀椒(去及闭口者炒出汗一分) 当归(切焙半两)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半分) 野狼毒(锉炒一分) 细辛(去苗叶三分) 干姜(炮一分) 巴豆(十枚去心膜研细纸裹出油尽) 豉(炒二合附子(炮裂去皮脐三分)
上九味,将八味捣罗为末,以巴豆一处同研令匀,炼蜜和丸,一月儿,服如黍米大一丸,早晨晚后各一服,一岁儿两丸,三岁至五岁儿,服五丸,并用米饮下,更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胎寒,腹中 痛。黄 汤方
黄 (切焙) 人参芍药(各一两半) 当归(切焙) 甘草(炙) 芎 (各一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二钱匕,以水一小盏,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分温三服,早晨日午近晚各一。
治小儿胎寒腹痛, 啼下利理中丸
人参干姜(炮) 白术甘草(炙等分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弹丸大,每一丸水一盏,入大枣一枚擘破,同煎至半盏,分温三服,或以姜枣汤化下。
治小儿胎寒,聚唾弄舌 啼,反张怒惊。当归散
当归(切焙) 黄 (锉) 细辛(去苗叶) 黄芩(去黑心) 龙骨(烧) 桂(去粗皮) 芍药(各一两)
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或半钱匕,乳汁调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胎寒 啼,温中止痛。逐痛丸方
雀屎(一分炒) 牛黄(别研) 芍药 芎 (各半两) 当归(切焙一两)
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麻子大。百日儿,每服一丸,乳汁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胎寒, 啼惊痫虚胀不嗜食大便青或夹脓,并治诸痫证当归丸
当归(切焙半两) 蜀椒(去及闭口者炒出汗一分)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 杏仁(十二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 野狼毒(锉炒半分)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研烂出油尽) 豉(微炒)细辛(去苗叶各一分)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杵,以瓷器盛之,每用旋丸,未满百日儿,服如麻子大一丸,温水下,一二岁儿二丸,早晨只一服,更量儿大小加减。以利为度。
治小儿胎寒大便青,不欲食。芍药丸
芍药当归(切焙) 芎 人参(各三分) 甘草(炙一两)
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以乳汁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胎寒腹痛 啼。芎 汤方
当归(切焙) 黄 (锉焙各二两) 干姜(炮) 甘草(炙) 黄芩(去黑心各半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一钱匕,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分温二服,早晨日晚各一,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胎寒腹痛大便青。芎 丸方
芎 黄 (各三分) 牛黄(研一分) 虫(炙半两) 麝香(研一钱) 当归(切焙) 芍药(各半两)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两丸至三丸,米饮下,早晨晚间各一,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五十日以来,胎寒腹痛微热,聚唾弄舌, 啼上视。当归酒
当归(切焙粗捣一分) 猪肉(一两薄切小片)
上二味相和,以清酒一碗,煮至七分去滓,每服取半呷许,令儿咽之,日三夜一,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胎寒腹痛汗出,衣中白鱼摩方
衣中白鱼(二七枚)
上一味,以薄熟绢包裹,于儿腹上,回转摩之。


病证名。
①指孕妇因受寒而产生的一些证候。《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不守禁忌,纵恣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及当风取凉,以致胎冷不安,胸腹胀痛,肠中虚鸣,四肢拘急泄泻欲绝,名曰胎寒。宜安胎和气饮诃子白术陈皮良姜木香白芍、炙草、陈米、姜)”。
②指小儿在母胎内感寒所致的症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故儿生之后,冷气犹在胃肠之间。其状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胀,或时谷利,令儿颜色素皅,时啼者,是胎寒故也。”

小儿初生百日内,觉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时发战栗,曲足握拳,昼夜啼哭不已,或口禁不开,名曰胎寒。其证在胎时,母因腹痛而致寒。经云∶胎寒腹痛,亦有产妇喜啖生冷,或胎前外感寒暑湿,治以凉药内伤胎气,则生后昏昏多睡,间 乳泻白。若不早治,多成慢惊。

胎寒者,在胎母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所致。必腹痛肠鸣,便青下利寒栗时发,握拳曲足,失治则成盘肠溏泻,口噤慢惊。若胎寒气痛不已,木香磨水,调乳香没药

《巢氏病源》小儿胎寒候∶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故小儿生之后,冷气犹在肠胃之间。其状∶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胀,或时谷利,令儿颜色青 ,时啼者,是胎寒痛也。
千金翼》论∶儿生有胎寒,则当腹痛,痛者 啼,时时吐 ;或腹中如鸡子黄者,按之如水声便没,没已复出,此无所苦尔。宜早服当归丸(方见 啼门,《千金方》同、)黄 散即愈。(方阙。)
茅先生有小儿初生下一日胎寒候∶口舌冷,腹虚鸣,面脸青色,吃乳有妨。此形候本因受胎六个月日母有疾,被伏热往来,牙儿胎中饮热血,故受胎疾之病。治者,先以朱砂膏(方见惊门中)奶上吮下,然后用镇心丸(方见一切惊门)磨与相夹用之,一日下四服。至晚有红涎通利,即下匀气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二服,治之即愈。如见都不进奶及肚膨胀,手握拳,微视,面黑色,死候不治。(此茅先生一证用凉药,为母伏热往来,儿饮热血后。茅先生歌中却云∶风邪夹冷。《巢氏病源》始云∶母取冷过度,冷气入胞。又云∶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巢氏病源》与茅先生有不同处,宜审处之。)
《慧眼观证》∶凡生下中胞寒,其候本因受胎六、七个月,母有疾,被寒热往来或伤冷毒,儿在胎中饮血,故受胎,所以生下口冷,腹胀。以大惊丸(方见一切惊门中)
研与牙儿吃,及参苓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服之养其气。
茅先生有小儿中胎寒歌∶
人中鼻下有青色,乳见难消痢色同。衣薄中寒如是此,风邪夹冷上来攻。
圣惠》治小儿胎寒,聚唾弄舌, 啼,反张,怒惊。当归散
当归(锉,微炒) 细辛黄芩龙骨(细研) 桂心 赤芍药(一两半)
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以乳汁调下一字,日三服。更看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妙。
《婴孺》治少小大便青,不欲食,皆是胎寒当归丸
当归人参芍药 芎(各三分) 甘草(四分)
上为末,乳汁和。先食服麻子大一丸,日进三服。未知,稍加之。
《婴孺》治少小胎寒,大人虚冷,内或有实,不可吐下。虚冷,服矾石丸方
上用马齿、矾石烧汁尽,为末,枣膏丸。大人服梧桐子大二丸,小儿以意减之。心腹中温暖为度。有实,实去∶无实,下自断。神良。
《婴孺》治少小胎寒腹痛大便青。芎丸方
麝香芍药当归(各二分) 黄 虫(各三分,炒) 牛黄(一分)
上为末,蜜丸。二、三日儿,胡豆大一丸。不知,稍加之。一方有甘草,无人参
《婴孺》治小儿胎寒,腹中 痛。汤方
黄芩芍药(各六分) 当归(二分) 甘草 芎(各四分) 生姜(八分)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五合,去滓。百日儿半合,分三服。

胎寒者,乳母孕时受寒,生下再感外邪,令儿面白肢冷,大便青黑,口冷腹痛,身起寒栗等证,宜当归散治之。(《寿世保元》)

婴儿初生,百日内,觉口冷腹痛,身起寒栗,时发战栗,曲足握拳,昼夜啼哭不已,或口噤不开,名曰胎寒。其证,在胎时母因腹痛而致产,经云∶胎寒腹痛
亦有产妇喜啖甘肥生冷时果,或胎前外感寒暑湿,治以凉药内伤胎气,则生后昏昏多睡,间或 乳泻白,若不早治,必成慢惊、慢脾。凡有此候,宜以冲和饮当归散、合和,水煨姜煎服,使之微泄,泄行,进匀气散调补,泄止气匀,神安痛定,手足舒伸,次用参苓白术散以养胃气白芍药汤去其寒湿。乳母宜节生冷冻饮料食,庶易瘥也。又有手足稍冷,唇面微青,额上汗出,罔顾乳食,至夜多啼,颇似前证,但无口冷寒战,名曰脏寒。其疾夜重日轻,腹痛肠鸣泄泻清水,间有不泄者,此证亦在百日内有之,皆因临产在地稍久,冷气侵逼,或以凉水参汤洗儿,或断脐带短,而又结缚不紧,为寒气所伤如此,宜以白芍药汤及冲和饮加盐炒茴香、茱萸,水姜煎服,并乳母同服。〔汤〕小儿胎中有寒,生下不能将护,再伤于风,其候面色青白,四肢逆冷,手足颤动,口噤不开,乃胎寒之故,或寒乘虚入脏,作腹疼盘肠内吊(治法详寒腹痛条。)
冲和饮当归散(方见潮热) 白芍药汤(见疝) 匀气散(见疝) 参苓白术散异功散
薛氏治胎寒用此。

一论胎寒。乳母孕时受寒。生下再感外邪。令儿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大便青黑。口冷腹痛。身起寒栗等症。即宜当归散服之。
当归散
当归(炒) 黄 (蜜炙) 桂心 黄芩细辛龙骨(细研) 赤芍(各二钱)
上为末。每服一字。用乳汁调下。日进三服。仍看儿大小加减。

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故儿生之后,冷气犹在肠胃之间。其状,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胀,或时谷痢,令儿颜色素 、时啼者,是胎寒故也。

妇人怀孕,不守禁忌,纵恣口腹,过食生冷瓜、桃、梨、果,及当风取凉,以致胎冷不安,胸腹胀满或痛,肠中虚鸣,胎孕冷伏,四肢拘急,便泄欲死,安胎和气饮主之。
安胎和气饮
治娠妇过食生冷,当风取凉,胎寒之证。
诃子(面裹,煨) 白术(炒,各三钱) 陈皮(一钱五分) 良姜(炒,一钱五分) 木香(一钱五分)白芍药(一钱) 陈粟(炒,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五分)
锉一剂,水一大盏,煎至八分,加姜汁三匙,热服

胎寒腹痛,泄而不乳,用白姜散当归散
白姜散
治胎中受寒,腹痛不乳。
木香槟榔陈皮甘草(炙) 肉桂白姜等分
每服一钱,水一合,煎,以绵蘸吮之。
呕,加木瓜丁香
当归散
治胎中受寒,厥逆便青,心腹疼,内 。
当归(二钱) 木香肉桂人参甘草(减半)
姜、枣煎。

治小儿胎中受热,生下面赤,眼闭不开,大小便不通,不能进乳 用泽泻二钱半,生地黄二钱,猪苓赤茯苓天花粉各钱半,茵陈甘草各一钱锉碎,和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
治小儿生下遍体皆黄,身热,大小便不通,乳食不进,啼叫不止 用生地黄赤芍药川芎当归天花粉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乳母服,并略滴些小与儿口中。
治小儿脑热常闭目 用大黄一分,水二盏,渍一宿,每日与半盏,频稍服;及涂顶上,干即
治小儿五脏大热 用山栀子炒过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
小儿吐血不止 用黄连末一钱,豆豉二十粒。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量大小加减。
治小儿尿血甘草五分,水六合,煎二合,一岁儿一日服令尽。
又方 用升麻五分,水五合,煎一合,去滓温服
治小儿大小便不通 用蜂房烧灰,为末,酒调一钱,日二服。
治小儿热毒赤肿 用破草鞋和发烧灰,醋和敷。
又方 用芭蕉根汁煎涂之。
又方 用伏龙肝为末,以芭蕉油调敷。
又方 用鲤鱼胆或血涂,即瘥。
又方 用向南燕窝泥为末,以鸡子清调敷。
又方 用针将肿处划破,以鳝血涂之。
又方 用笔管盛水蛭拄肿上,令食去恶血
治小儿胎中受寒,生下再感外风,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大便青黑,及腹疼盘肠内吊当归炒、黄 蜜炙、细辛黄芩龙骨、桂心、赤芍药各二钱,为末。每服以乳汁调下一字,日三服,仍看儿大小加减。
内吊腹疼 用乳香没药各三钱,木香姜黄各四钱,木鳖十二个,为末,炼蜜成剂贮瓷罐内。量儿大小加减,煎钩藤汤化下。
又方 用蓬术半两,阿魏一钱,以温水化阿魏,浸蓬术一昼夜,焙干为末。每服一字,煎紫苏米饮空心调下。
治小儿盘肠气痛木香一块,于乳钵内磨,水半盏,调乳香没药末少许,煎数沸,服之立效。
又方 用炒茴香延胡索等分为末。空心米饮调下,量儿大小服之。

胎寒之证,或吞酸吐酸,或呕恶胀满,或喜热畏凉,或下寒泄泻,或脉多沉细,而胎有不安者,宜温胃饮理阴煎加减主之。
温胃饮
人参(一二钱) 白术(蜜炙,二钱) 扁豆(炒,二钱) 干姜(炒焦,一二钱) 炙甘草(一钱)当归(一二钱,滑泄者不用)
水煎,食远温服
若下寒带浊加破故纸二钱。气滞木香七分。腹痛砂仁七分。泄泻白豆蔻一钱。如兼外邪及肝肾病,加肉桂桂枝,甚者加柴胡一钱。脾虚下陷加升麻三五分。湿痰痞满茯苓。脾胃虚极,呕吐不止,倍用参术。
理阴煎
熟地黄(三五钱) 当归(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钱) 干姜(炒,一钱)
水煎,温服
或加肉桂一钱。若脾肾两虚,或呕或胀,加茯苓一二钱。腰腹疼痛加杜仲(炒断丝)、枸杞各一钱。腹胀滞痛加陈皮砂仁各一钱。如兼外邪加柴胡一钱。

妊娠不守禁忌,纵恣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及当风取凉,以致胎冷不安,胸腹胀痛,肠中虚鸣,四肢拘急泄泻欲绝,名曰胎寒。宜安胎和气饮
安胎和气饮
诃子(煨) 白术(蜜炙,各二钱) 陈皮良姜(炒) 木香白芍炙甘草陈米(各一钱) 姜(五片)
水煎服。

虞抟曰.何谓胎寒芽儿百日内.觉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时发战栗.曲足握拳.日夜啼哭不已.或口噤不开.名曰胎寒.其症在胎时.母因腹痛而致.亦有产妇喜啖甘肥生冷.或胎前外感寒暑湿.治以凉药内伤胎气.则生后昏昏多睡.间或 乳泻白.不早治.必成慢惊、慢脾风.宜冲和饮当归散加煨姜微泄.次用匀气散调补.次参苓白术散养胃白芍药汤寒湿.何谓胎热.儿在胎中.母多惊恐.或食热毒物.生后旬日间.儿多虚痰.气急喘满.眼闭目赤.目胞浮肿.神困呵欠吸吸作声.遍身壮热小便赤.大便秘.时惊烦.由胎中受热.或误服温剂.致令热蓄于内.熏蒸胎气.故有此症.不早治.则鹅口重舌木舌.赤、紫、丹瘤.自此而生.母宜先服木通散.亦与儿服.次以四圣散温洗儿两目.开.进地黄膏天竺黄散当归散牛蒡汤.亦同母服.凡有胎疾.当先令母服药.使药过乳.渐次解之.百无一失.如以凉药攻之.必生他病.乳母尤必忌口

(先后数诗虽曰繁紊,诚为学人识证提纲)
孩儿百日胎寒候,足曲难伸两手倦(音拳);口冷腹膨身战栗,昼啼不已夜 ht 。

孩儿初生百日内,觉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时发战栗,由足握拳,昼夜啼哭不已,或口禁不开,名曰胎寒。其证在胎时母因腹痛而致。《产经》云∶胎寒腹痛,亦有产妇喜淡甘肥生冷时果,皆致胎寒。或胎前外感寒暑湿,治以凉药内伤胎气,则孩儿生后,昏昏多睡,间或 乳泻白,若不早治,必成慢惊慢脾。凡有此候,宜以冲和饮当归散,合和水煨姜煎服,使之微泄。泄行进匀气散调补,泄止气匀神安痛定,手足舒伸,次用参苓白术散以养胃气白芍汤去其寒湿。乳母宜节生冷冻饮料食,庶渐瘥也。又有手足稍冷,唇面微青,额上汗出,不愿乳饮,至夜多啼,颇似前证,但无口冷寒战,名曰藏寒。其疾夜重日轻,腹痛肠鸣泄泻青水。间有不泻者,此证亦在百日内有之,皆因临产在地,稍及冷气侵逼,或以凉水参汤洗儿,或断脐带短,而又结缚不紧,为寒气所伤,如此宜以白芍药汤及冲和饮加盐炒茴香、茱萸,水姜煎投,并乳母同服。

气虚则生寒,寒甚则腹痛,亦有胎中变寒而痛者。调硫黄粉五分,置乳头令儿吮之即愈。三四岁者,服来复丹

胎寒,下地后或半日、一日内,通面皆青如靛染,口不吮乳,先有啼声后复不啼而昏迷者是也.观儿两眼、鼻准无黄色,口又不吹嘘,定是胎寒.先于向导、威灵二穴对拿紧,并将昆仑穴拿紧,其声稍出即用十五元宵火断之;或声不出.亦用此火则声必出,乳必吸,青色必渐退矣,然此症防作吐.胎寒脏腑皆寒,胃先纳乳,胃寒不能纳,故必吐.治用人参一分,桔梗一钱,白术三分,藿香五分,服之自愈.亦有发之迟者,胎有寒而外无感冒,则迟之二三日之间.胎有寒而下地复感其寒,故即发于半日一日之内,面必青色,唇白,泻白,或昏睡,或腹痛,或口不吮乳,四肢必冷曲手握掌,或啼哭不已,皆胎寒也.治之切勿认为脐风,当以辨脐风之法辨之,治宜用理中汤加附子.迟久,或变为盘肠内吊,治宜用钩藤膏,此症由娠母好食生冷、坐卧贪凉所致.

婴儿落生后,半日或一日内面色皆青,有如黛染,口松不吮乳,啼声低弱,或音哑不能啼,旋即昏迷不醒者是也。治法急用生姜二片,放儿之肚脐左右,每片姜上再放上艾绒一团,燃火灸之。热气能通儿腹内,寒威即稍解,腹内必微鸣以应之。是时当先看见两眼鼻准等处微呈淡面色,是转机也。再用紫油肉桂一分研面,干姜末一分,热水调匀灌儿口内。再以温水频频滴之,以便药能入儿胃。阳回寒解,则必啼声先出,吸乳继之,满面青色即渐渐退净矣。然此症防作吐,胎寒脏腑均寒,胃寒不能纳乳,乳入顷刻复出,不能停留,继之下利清水,病象至此危险已极,不旋踵即虚脱矣。急用后方灌之,即可挽救,必只是胎寒而无外感者,立即神效也。方用∶
人参(一分) 白术(三分) 肉桂(二分) 藿香(五分) 炙草(一分) 干姜(二分) 用水煎浓汁半酒杯灌之。若婴儿本有胎寒,落生后复感外寒表里均寒,发之必骤,立刻面目全青黑晦暗,唇白无血色,上吐下泄,神昏腹弯,四肢冷过肘膝,症象尤觉凶急。只要全身未全冷,犹能救治。急用理中汤加黑附片公丁香,速速灌救,阳气挽回,即有生望也。此症象有与脐风相似处,万不可当脐风治,临床时务须辨清,再施急治,否则患害不堪设想也。此症由娠母过食生冷,坐卧贪凉,或常用冷水沐浴,种种原因以成结果也。

胎寒者,百日内口冷腹痛泻白,时发战栗,曲足握拳,昼夜啼哭不已。或口噤不开,昏昏沉睡,治以指迷七气汤。失治,则成慢惊。
指迷七气汤 一切腹痛寒热,多啼不乳等症,皆为阴阳不升降,气道壅塞而作。并宜服之。
陈皮青皮藿香桔梗莪术香附半夏甘草肉桂益智仁生姜大枣
凡人身内之气,呼吸出入,无刻不与天道阴阳之气相通,故六淫外袭则感而致病,翕受之理也。内气闭塞,天道不通,升者不升,降者不降,寒热之原也。是方疏利脏气,神应无方,最宜领会。
学人能识阴阳消息,即不用方内药味,吾知其必有合也,愚昧者未可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