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 kuiyangxingjiechangyan )

别名: 泄泻 , 痢疾 , 便血 , 肠风 ,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 脏毒

西医

简介:
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其他部分或全部结肠;病变严重者,其中少数可出现10cm以内的“反流性回肠炎”。临床症状以粘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为主;急性危重病例,有全身症状,并常伴有肠道疾病和肝损害、关节炎、皮肤损害、心肌病变、口腔溃疡虹膜睫状体炎及内分泌病症。
病因:
1.感染因素尚未发现任何病毒、细菌或原虫与本病有何特异性联系。
2.(1)临床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2)体液免疫。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①抗结肠抗体(主要为igm),其抗原是结肠上皮细胞内的脂多糖,虽然对胎儿等结肠上皮细胞无细胞毒作用,但它能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发挥向导作用,使细胞毒细胞杀伤靶细胞—结肠上皮细胞,②血清中还可能含有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起交叉反应的抗大肠杆菌o14型等抗体。③另外,血清中还常含有一种(或一些)抑制巨噬细胞移行抑制因子。(3)细胞免疫。患者的淋巴细胞与正常成人或胎儿结肠上皮细胞共同培养,使结肠上皮受损,说明患者的淋巴细胞已被致敏,出现了细胞毒作用。这种细胞毒作用可由大肠杆菌o14、19等的菌体中提出的脂多糖,刺激正常人淋巴细胞、激发k细胞而产生。细胞毒作用对本病是重要的致病作用。(4)免疫复合物存在。患者结肠固有膜中有igg、补体c3的下及s表型和纤维蛋白沉积的免疫复合物,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很可能是引起肠道外病变的因素。(5)肠壁粘膜局部。含有大量的igg细胞,此系t8(抑制性)细胞减少、t4(辅助性)细胞增多的结果。(6)免疫器官胸腺可以发生增生和肿大,显示淋巴滤泡及上皮细胞b细胞聚集,还可发现有逆病毒颗粒,可以由b细胞诱导传播至其他细胞。(7)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起到良好的疗效。
总之,免疫学因素研究进展较快,虽还不能全面系统化,但已初见端倪。感染为直接病因,而后引起自身免疫的致病变原因,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
3.过敏因素 特别是对食物过敏,如牛乳等。某些病人,当从饮食中剔除乳类时,可收到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另外有人发现本病的肠粘膜对机械性刺激有过敏现象;还有人发现部分病人空肠中缺乏乳糖酶,疾病急性发作时,外周血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激素治疗有效;本病患者的肠粘膜中肥大细胞增多,刺激后能释放出大量组织胺物质等,均提示本病和过敏反应的关系。
4.精神神经因素 本病患者的病情复发或恶化,每与精神紧张、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等情绪变化有关,因此身心因素在本病的起始和延续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现在一般认为此为诱因,是一种通过植物神经中介作用而产生的结肠的分泌、血管和运动反应失常,每使此病促发或加重恶化。
5.溶菌酶学说 溶菌酶是一种溶解粘液的酶,其浓度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中大量增加,而在痊愈时降低,故认为此酶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体内过渡形成,使结肠失去粘液保护作用,而形成了便于细胞侵袭的局部环境。
6.遗传因素 欧美的家族发病率和种族间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以及本病与某些hla的关联性,均支持和遗传因素有关。
总之,上述有关因素中,任何一种单浊存在都不足以致病,也不能使病情病势急转多变,因此目前认为本病是受到免疫遗传影响的宿主反应及外源性刺激交互作用而发生的多因素疾病
人群:
本病以20~40岁年龄者居多,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
病理:
基本病理改变为:腺体排列紊乱,基底膜断裂或消失;各种炎症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粘膜下水肿及纤维化;再生和修复。由于病期不同,组织病理所见也不尽相同。
(1)活动期病理组织所见:①重度中性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也较多。②腺上皮间中性炎细胞浸润,③杯状细胞减少。④隐窝炎症或脓肿形成,⑤其他固有膜血管炎症。
(2)静止期病理组织所见:①肠腺细胞排列不规则,隐窝数减少,既有瘢痕组织又有基底膜增厚。②杯状细胞增多,③粘膜下层纤维化加重,可见淋巴管扩张,④固有膜层圆细胞浸润明显或大淋巴滤泡出现。此外,有人认为腺体萎缩或变形,对静止期患者更具有诊断价值。
诊断标准: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之一:本病诊断根据三项条件:
1.临床上有既往病史或持续、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血便等症状。
2.手术标本病理、肠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内窥镜检查和x线检查,有四种之一即可。
3.除外肠道特异性感染如寄生虫、结核肠道肿瘤,以及其他肠道炎症性疾病如克隆氏病和免疫异常性疾病等。
总之,单纯根据临床症状和/或大便培养除外肠道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是不可靠的,因为即便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大便培养是一般的方法,阳性率低,或肿瘤克隆氏病等的存在,都不能除外由后者的疾病引起;相反,如果有典型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即便大便培养有某些细菌发现,也不能完全否定本病的诊断。
之二:1978年中华医学会杭州全国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如下
1.临床:有持续性反复发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不应忽视少数只有便秘或无血便的患者。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肝脾等肠道外表现。2.肠镜检所见:①粘膜有多发性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②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脆易出血,或附有脓血性分泌物。③可见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
3.粘膜活检: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陷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不典型增生等变化。
4.钡灌肠所见:①粘膜粗乱及/或有细颗粒样改变。②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性息肉。③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5.在排除菌痢、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克隆氏病、放射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条件诊断。
(1)根据临床、肠镜检查之①~③三项中之一项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及钡灌肠有①~③中之一者可以诊断。
(3)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有典型之肠镜所见或钡灌肠所见者可诊断本病。
(4)临床有典型症状或典型既往史,但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有关本病一个完整全面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①类型:初发型、急性暴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②病情程度分级:轻度:全身症状很轻或无全身症状;重度:有多次粘液血便及水样泻及发热,脉率增快等全身症状,血沉可显著增快,血浆白蛋白可减低;中度:界于轻度与重度之间。③病变范围:全结肠、区域性结肠、右半结肠、左半结肠、乙状结肠、直肠。④病变分期:活动期、缓解期。
诊断示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中度、左半结肠、活动期。
体征:
(一)症状
1.消化道症状
(1)腹泻,为主要的症状,也是常见的首先症,常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轻者每天2~5次,重者20~30次,粪便性状个体差异极大,软便,稀糊状,纯粘液便不一,但便质粘液脓血便多见,有的表现为痢疾样脓血便。常见晨间泄泻及餐后泻。个别病人早期呈腹泻便秘交替。
(2)腹痛腹泻严重者多伴腹痛,痛则泻,泻后痛减。疼痛以胀痛绞痛为主,较为固定,多局限在左下腹或左腰腹部,持续隐痛者也不少见,轻型可无腹痛
(3)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轻者血混在便中,附于表面,重者鲜血下流,以至休克
(4)里急后重:是直肠炎的主要症状,本病常见。
(5)消化不良:为非特异性症状,主要有厌食、上腹部饱胀感、恶心呕吐嗳气等。
2. 肠道外症状多见于急性期病人。
(1)关节症状:与腹泻伴同的多关节疼痛,为非侵袭性,不遗留退行性变损或功能障碍。
(2)皮肤症状:多见于小儿,有结节性红斑、脓皮症、坏死性丘疹等。
(3)眼部症状:有虹膜炎、色素层炎、葡萄膜炎的相应表现
(4)肝的症状:为本病常见的一种表现,呈现为因肝肿大而致的肝区不适或隐痛,肝脏损害随病变程度和病变范围的变化而呈平行关系。
3. 全身症状多见于急性期重型。
(1)发热:多数为低,中度发热,或见高热寒战者。
(2)消瘦:是中、重度病人常见症状,与长期腹泻便血,摄入过少,发热消耗有关。
(3)水肿:部分持续发作者可表现为踝以下水肿,与低蛋白血症有关。
(二)体征
1.腹部压痛左下腹固定压痛多见,左腰腹次之,严重者延全结肠走行部位多处压痛,常伴肠鸣声亢进。
2.腹部包块左下腹可触及腊肠样或硬管状条索包块,系结肠痉挛或肠壁变厚之故。
3.腹部胀满见于急性结肠扩张者,以上腹部膨隆为著。
4.腹肌紧张以急性活动期全结肠炎者多见。
5.直肠指检肛门直肠常有触痛。肛门括约肌张力增高,为痉挛所致。
6.其他重度病人体温超过38℃,心率大于100次/分,贫血面容,无盆血者,面色也黄而不泽。
影响诊断:
钡剂检查: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钡剂检查。而值得警惕的是: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在作钡灌肠时,有诱发肠扩张与穿孔之可能。一般情况下,临床有症状时只用刺激性不大的缓泻剂,以免诱发急性发作,在静止期则应常规作肠道准备。钡灌肠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区别克隆病、结肠肿瘤意义更大。临床静止期可作钡灌肠检查,以估计近端结肠病变,需排除克隆病者宜再作全消化道钡餐检查,气钡双重对比法更易发现粘膜浅表病变。常规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①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x线检查阴性。中度和重度患者则有典型表现。②肠壁边缘呈小锯齿状突出的钡影及铁轨样皱襞相。③充盈缺损,假息肉形成,少数病例因肠壁纤维化及息肉增生,可致肠腔变窄。④结肠袋消失或变浅,结肠缩短僵直,甚至如水管样;⑤雪花征:由于微小溃疡及糜烂而附着钡剂,钡斑点点,气钡双重造影显示如雪花。⑥排钡异常。⑦直肠后间隙增大达2cm以上,表示直肠直肠后组织有严重炎症。⑧应注意结肠癌之有无。
实验室诊断:
内窥镜检查
由于大多数病变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乙状结肠镜的价值甚大,对于慢性或疑为全结肠炎患者,宜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一般不作清洁灌肠,急性期重型者应列为禁忌,以防穿孔。内窥镜检查有确诊价值,通过直视下反复观察结肠的肉眼变化及组织学改变,能够了解炎症的性质和动态变化,亦可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可在直视下准确地采集病变组织和分泌物以利排除特异性肠道感染性疾病
本病依镜下改变分为急性期、慢性期两种改变:
1.急性期
轻度: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密集分布的小出血点,散在渗血及出血。
中度:粘膜充血、水肿明显。粘膜表面呈颗粒状,肠壁后脆而易接触出血,有多数细小浅表溃疡,粘膜分泌物增多。
重度:粘膜充血、水肿更显著,病变部位几无正常粘膜,粘膜呈粗细不等的颗粒状及假性息肉。或溃疡明显增多并融合成片,有粘膜桥形成。极易接触出血或粘膜糜烂结肠自发出血,有假膜或粘液脓血性渗出物覆盖,有时见岛状或类假息肉样粘膜再生。
2.慢性期
活动期:正常粘膜结构消失,肠壁僵硬,肠腔狭窄呈管状,有炎性息肉溃疡。粘膜分泌增多,有充血、水肿或渗血。
静止期:肠壁僵硬,肠腔狭窄呈管状,有多数假息肉形成。粘膜炎症轻、苍白、出血少,正常结构消失显得干燥粗糙。
粪便:
肉眼检查发现血、粘液及脓、血,镜下发现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及吞噬细胞,粪便培养应无真菌及致病菌生长。
鉴别诊断:
1.特异性肠道感染主要依靠病原体的发现。
(1)慢性细菌性痢疾: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史;抗菌药治疗有效;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查时采取粘液脓血培养,阳性率较高。
(2)慢性阿米巴肠炎: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亦可累及左侧结肠,有散在性溃疡,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的粘膜多属正常,粪便可找到阿米巴的滋养体或包囊,通过结肠镜采取溃疡面渗出物或溃疡边缘处的活体找到阿米巴,阳性率较高;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其他血吸虫病以及其他病原体和沙门菌属。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气英膜杆菌、病毒等引起的肠道感染,大都可通过粪检或培养找到病原体,相应的抗菌或抗原虫治疗有效。
2.克隆病其临床表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与溃疡性结肠炎颇为近似,有时,不经组织学检查或其他特殊检查,单凭临床表现鉴别则十分不易。克隆病病变主要侵犯回肠末端,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里急后重少见,粪便常无粘液脓血。腹部肿块、瘘管形成、肛门直肠周围病灶较多见;x线钡剂造影检查于回肠末端可见线样症;乙状结肠检查多属正常,若累及直肠或结肠时,可见病变部分粘膜呈卵石样隆起,有圆形、纵行线状或匐行性溃疡,多无渗出性或接触性出血,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粘膜活组织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3.肠结核溃疡性肠结核者,大多伴有肺或其他原发结核病灶,多在结肠右侧,便血甚少见,有结核性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粪中可检出结核杆菌,正规抗结核治疗效果较好。
4.直肠结肠癌多见于中年以后,多数直肠癌肛门指诊时能触到肿块,脱落细胞学。结肠镜及x线钡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活检可确诊。但要注意结肠癌和结肠炎可以并存。
5.过敏结肠常伴有结肠以外的神经官能性症状;本病腹泻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粪便可有粘液,但无脓血,常规检查除稀便或不成形外,无其他病理成分。结肠镜和x线钡灌肠检查可见结肠激惹性增加,但无器质性病变。本病需较长时间观察,除外消化系统及消化系以外的有关疾病后才能诊断。
6.放射性肠炎表现为肠道炎变,溃疡形成、硬化性变,狭窄或坏死等。患者均有腹腔脏器接受放疗病史可资鉴别。
7.缺血性肠炎多见于老年人,由动脉硬化而引起。突然发病,下腹痛呕吐,24~48小时后出现血性腹泻发热、白细胞增多,重症者肠坏死穿孔发生腹膜炎,轻者为可逆性过程,经1~2周至1~6个月的时间可治愈。有可能钡灌肠x线检查时,可见指压痕征、假性肿瘤、假性慈室。肠壁的锯齿状改变及管腔纺锤状狭窄等。内镜下可见由粘膜下出血造成的暗紫色隆起,粘膜的剥脱出血及溃疡等可保持与正常粘膜的明显分界。病变在结肠脾曲处者较多。
8.结肠粪性溃疡是坚硬粪块充塞结肠所引起的胸粘膜溃疡和出血,主要鉴别特征是:便秘、体弱、长期卧床,脱水,以及经常使用导致便秘的抗酸药,如氢氧化铝或碳酸钙等。肛指检查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多能发现坚硬粪块。病人可经常有便意而不能排粪或排不尽。个别病例也有腹泻者。
9.其他还需与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病、真菌性结肠炎等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等检查,肠粘膜检查恢复正常。
②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肠镜等检查,肠粘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
③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肠镜等检查,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
预后:
本病预后的好坏,取决于病型、有无并发症和治疗条件。轻型者预后好,治疗缓解率80%~90%。重型者治疗缓解率约50%。全肠炎型死亡率高达25%左右,急性暴发型死亡率高达35%。总之,病情多迁延反复,但部分病人也可长期缓解。
并发症:
1. 结肠并发症(1)急性结肠扩张:多发生于横结肠或全结肠,老年人、重度病人易并发。临床表现为胀气明显,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少,x线腹平片示结肠扩张,因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故又名中毒性巨结肠。低血钾症、抗胆碱能药物、吗啡制剂及灌肠可成为诱发因素。其结肠扩张的机理系肠壁平滑肌张力极度下降和肠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受破坏。(2)溃疡穿孔:可发生于结肠扩张的基础上,以致并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主要见于急性暴发型或有中毒性结肠炎并发症者,亦可见于乙状结肠镜检时。(3)大量出血:当溃疡侵蚀较大血管时,可有结肠大出血,以致并发休克。(4)肛周疾病:常见有肛裂肛周脓肿、肛疹、痔疮等。(5)结肠癌变:多发生在年轻患者,病程越长可能性愈大。病变越广,癌变率越高。病程在5年之内癌变罕见,10年癌变达20%,25年以上可高达40%。(6)结肠假息肉形成:常见,大小不等,呈多发性弥漫性分布。(7)结肠狭窄与肠梗阻:系粘膜增厚或粘膜下广泛纤维化所致,可表现为多发性,以直肠多见,横结肠次之,这是导致肠梗阻的原因,多为不完全性梗阻。2.全身及肠外并发症(1)贫血:多系缺铁性贫血,因失血及肝脏病变所致,中重度病人多见。自身免疫性溶血引起的贫血也可发生。(2)低蛋白血症:多见于慢性持续型患者,多因长期腹泻消耗,负氮平衡所致。(3)肝脏损害:多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也可发生,这也是低蛋白症的原因之一。(4)关节炎:常为肥大性单关节炎,一过性游走性关节痛,周围或下腰关节痛及中毒性关节炎等,偶有强直性脊柱炎。(5)皮肤、粘膜损害:可发生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下肢溃疡,口腔复发性溃疡等。(6)眼损害:以虹膜炎、色素层炎、葡萄膜炎等多见。(7)其他: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血栓栓塞症、动脉炎、系统性血管炎等亦有报告。
治疗:
1.一般治疗(1)休息:暴发型和急性发作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直至热退及腹泻停止后再逐渐恢复活动,慢性持续性轻型病例经努力不能完全缓解时,也可从事力所能及的适度活动。(2)饮食与营养:病人常因腹泻及摄入食物不足而发生营养缺乏现象,故需食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的食物。发作期间不要吃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及谷类,不可饮酒及食用过多的调味品,每日蛋白摄人量最好能达到2g/kg体重,总热量为2500~3500kcal* 少量多餐,持续3个月以上。严重腹泻时可只进流质饮食。一般患者可不限制饮食种类,可进低渣饮食;重症或病情恶化者应予禁食,给予口外营养疗法。通过静脉高价营养疗法,从静脉补充大量的蛋白质和热卡,促使全胃肠道休息,达到正氮平衡和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腹泻易致钠、钾、钙等电解质丢失,每天可静滴10%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l,并注意补充钾、钙。急性发作且腹泻时,每日应给予维生素a25000u,维生素d1000u,维生素b1 10mg,维生素b2 5mg,泛酸盐20mg和维生素c200mg。如凝血酶原的时间延长,可给维生素k口服。(3)解痉止痛:腹痛腹泻部分原因是肠痉挛,故解痉药能缓解此类症状。可服用颠茄配0.3~0.5ml,每日3~4次,或阿托品肌注。并可酌情选用其他抗胆碱药物。可待因15~30mg与阿托品1mg合并皮下或肌肉注射,可使严重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缓解。必须注意,在中毒性结肠扩张时,禁用解痉剂及镇静剂,以免加剧扩张,导致中毒性结肠扩张症,除严重腹泻者可短期慎用抗蠕动止泻剂如易蒙停外,禁用吗啡类麻醉剂。(4)纠正贫血:出血及血浆蛋白过低时,可酌情输注全血、血浆或水解蛋白等,病情活动期,尤其正在大出血时,不可口服铁剂,因非但不能立即奏效反而可加剧腹泻。病情缓解及出血停止时,可服铁剂治疗。(5)增强治病信心:生活规律化、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保持乐观情绪等均有助于本病的控制与恢复。精神紧张甚者,可选用鲁米那15~30mg,或眠尔通0.2~0.4g、氯丙嗪12.5~25mg、利眠宁10mg,每日三次,口服治疗。久病复发与慢性病例易有悲观情绪,临床医护均应积极调理关心,有时能使各种治疗均无效的病例得到缓解。2.抗菌药(1)磺胺类:早在40年代就开始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本病,首选胃肠道不易吸收的磺胺药,其中以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效果最佳。口服后在肠内分解为磺胺吡啶及5一氨基水杨酸,对结肠肠壁组织有特别亲和力,起到消炎作用。多用于轻型及中型病人。开始剂量为0.5g,每日4次口服。每隔2~3天增加1g,直到获得临床疗效。每日总量一般为3~6g,个别可高达8g。病情稳定后,维持量为1.5~2g/日,治疗必须持续4周以上,以后每隔3~5周减量一次,直至每天服用1~2g为止,维持至少一年。然后考虑停药,以降低复发率。对停药后易复发者,可选定最小剂量作长期维持治疗,有效率在8%以上。本药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和全身不适,偶有引起白细胞减少、关节痛、皮疹。溶血、蛋白尿及胰腺炎等。副作用发生与药量有关,日用量4g以上者,副作用显著增多。其他磺胺类药物和琥珀酰磺胺噻唑、肽酰磺胺噻唑及复方新诺明等亦可应用。病情较重者及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取得缓解的病例,也可以用磺胺药作维持治疗;但暴发性重症患者,不适用本品治疗。其他抗菌药物亦皆不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除非是已有中毒性巨结肠和化脓性并发症出现时。(2)抗生素:轻中毒患者不可用抗生素。急性暴发型及中毒性结肠扩张者,应用广谱抗生素,用前应做细菌培养。青霉素类、氯霉素、可林达霉素、妥布霉素、新型头孢霉素和先锋霉素均可酌情选用。为了避免胃肠道症状,抗生素不宜口服。(3)灭滴灵:1975年ursing首先报告了灭滴灵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的疗效。1976年以后国内报告渐多,一般用法以每日1200mg分3~4次口服,疗程3~6个月,未见有严重副作用的报告。病程越短疗效越好,一年以上病程者有效率在60%~70%。3.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这类药物能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缓解毒性症状、特别是鉴于本病某些常见并存疾患和关节炎、葡萄膜炎和结节性红斑等,激素治疗近期疗效较好,有效率可达90%。再者,激素还能增加病人食欲,改善病人情绪。强的松15mg/日,小剂量维持可明显减少复发率。一般用于以上治疗无效,急性发作期或暴发性病例。并发腹膜炎或腹腔内脓肿形成者不宜应用。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低血钾和主观症状的缓解好转可能掩盖病变的继续发展,甚至发生肠穿孔。(1)口服皮质激素:病情活动较明显,病变广泛者,可用强的松每日40~60mg,分3~4次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0~15mg,一般维持半年以后停药。为减少停药后的复发,在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给以柳酸偶氮磺胺吡啶。如口服糖皮质激素2~3周未见疗效,应考虑改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局部用药:病变限于直肠乙状结肠者,用栓剂或灌肠法,部分患者可从病变粘膜吸收药物而致全身起作用。可选用①含氢化可的松10mg的肛门栓剂,每日2~3次。②琥珀酸氢化可的松50~100mg或强的松龙20~40mg溶于50~100ml液体中,每日1~2次保留灌肠,亦可同时加用sasp及适量的普鲁卡因或中药煎剂中,10~15天一个疗程。③灌肠后嘱患者采用变化多种体位法,如平卧位或俯卧位,左、右侧卧位等各15~20分钟,以利于药后均匀地分布于粘膜面。(3)静脉用药:对暴发型、严重活动型及口服无效者可采用。静脉滴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一般前者疗效较佳,用量为每日25~50u。氢化可的松的用量是每日200~300mg,亦可用半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300mg或21一磷酸强的松龙40~60mg。疗程一般为10~14天,于病情控制后,改用口服制剂。强的松60mg/日,口服,以后酌情减量。如有复发可适当增大剂量。(4)联合用药:病情较重,病变范围较广者,可采用口服及直肠或静脉及直肠联合给药。4.免疫抑制剂自1962年起对部分病例应用抗代谢剂及烷化剂。如上述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又无手术适应证,可考虑选用硫唑嘌呤,6一mp、环磷酰胺等,以减低类固醇诱导缓解所需剂量。6-疏基嘌呤每日1.5mg/kg,分次口服,硫唑嘌呤每日1.5~2.5mg/kg,分次口服;疗程约一年。但其疗效迄今尚未能肯定。本类药物毒性大、副作用多,特别是对骨髓造血功能有影响,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抽查血象。色甘酸钠能制止肥大细胞变性,抑制既发型过敏反应。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病例以本品口服或灌肠,取得一定疗效。5. 外科治疗多数轻型病人的病变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部位,经休息,饱食控制和药物等内科治疗可以得到控制,但对一些严重发作、病变范围广泛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常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1)急性结肠炎:有以下情况时:①暴发性结肠炎,经充分正规内科治疗3~7天,临床情况仍不断恶化者;②重症发作,经两周内科治疗,病情仍不能稳定者;③中毒性结肠扩张症,经观察24~72小时,病情不能缓解,能耐受急诊肠切除术者;④结肠穿孔或大出血不止者。(2)慢性结肠炎十年以上:长期全结肠炎,尤其是频繁发作者;结肠癌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可疑癌变或癌变者。(3)其他:对罹患顽固性坏疽性脓皮病患者,持续性或严重葡萄膜炎者,也倾向于以结肠切除术治疗为宜。有并发症,且屡次大量出血,或肠狭窄梗阻,或肛周脓肿及瘘管形成患者,同样具有手术治疗指征。如果病例选择合适,处理得当,患者可完全恢复健康。结肠切除术虽可根治溃疡性结肠炎,但术后患者则必须以回肠造瘘度其余生。因为施行此术时直肠无法保留。现行改进后的结肠切除术,死亡率明显降低,以及回肠造瘘后生活调理的改进,使得结肠切除木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治疗方式,已逐渐可为人们接受。手术疗法虽有其优点,但手术后带来的回肠功能失调,肠梗阻回肠造瘘处粘膜脱垂或退缩、肛周创口愈合延迟以及对精神性或神经性阳痿的忧虑,自然生活方式习惯的改变与不适应,均使医患双方及亲属均对手术治疗怀有一定的戒心与惧怕感。因此立即手术的最肯定指征也只能就那些别无其他治疗方法可选择的严重合并症。其次,对于各种内科治疗无效或疗效欠佳者,如症状持续不愈,致使患者无法保持其正常生活机能,特别是为控制症状所需激素剂量甚大而难以为之者,亦应考虑手术治疗。6.物理治疗肠道炎症引起的肠蠕动亢进,出现腹泻腹痛时,可选用透热治疗,超高频电场治疗。部分患者,由于肠道痉挛,功能紊乱,可出现便秘,为使其全身镇静和降低肠肌兴奋性,可采用水疗,如温热水浴、腹部热敷;太阳灯或红外线灯腹部照射;透热治疗;腹部直流电疗;钙离子透入,全身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治疗。物理治疗可直接作用于腹腔脏器,也可通过皮肤反射性作用于胃肠道,从而起到解痉、镇痛、消炎、改善局部循环作用,常作为辅助治疗措施应用于临床。总之,由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以及临床表现复杂,合并症多。迄今西医内科治疗仅能争取病情缓解,尚不能使疾病痊愈。
中西医结合:
溃疡性结肠炎为一病程经历甚为悬殊而又无特异治疗的疾病。在发作期间,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纠正营养缺乏,恢复血容量,纠正贫血,控制合并症等处理,并应鼓励患者增强治病信心,坚持合理必要的治疗。缓解期治疗则基于力争和保持缓解状态。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和缩短发作期限的原则上。
溃疡性结肠炎初起病情较轻或疾病较平稳恢复期,可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口服或直肠给药。当暴发型、危重病证以及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宜采用西药治疗以及激素治疗,待病情平稳时,可结合中医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 相关论述

这种病也叫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血性粘便是结肠炎的主要症状,粪便中混有脓和粘液,轻者每日泻2~3次,严重者可达十余次。腹泻的同时出现腹痛,以脐周痛和左下腹痛为重,排便后腹痛才能缓解。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时,有腹胀,腹部不适,食欲减低,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体力下降,日渐消瘦。

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结肠粘膜的表浅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相当于中医的“泄泻”。由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引起。其病因与免疫异常、遗传、非特异性感染和情绪激动、忧虑、过度疲劳、腹部受凉等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腹泻腹痛便血里急后重发热贫血、消瘦等。
本病老年人发病较多。其起病缓慢,易反复发作。病延日久可引起贫血、全身衰弱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一)起居调养法
(1)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绪紧张,减少不必要的顾虑。
(2)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二)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石榴皮15克,红糖适量。加水煎服。
(2)马齿苋30克,蜂蜜适量。加水2碗,煎成1碗,调入蜂蜜,每日1剂。
2.中成药
(1)云南白药,每次3克,每日3次。
(2)人参健脾丸,每次9克,每日2~3次。
(3)参苓白术散,每次9克,每日2次。
(三)饮食调养法
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进易消化、高热、高蛋白、维生素丰富的少渣流质饮食。常服药茶也为调养方法之一。
(1)鲜山药250克,赤小豆150克,芡实米30克,扁豆20克,云苓20克,乌梅4枚,白糖适量。
先将赤小豆制成豆沙,如适量白糖待用。将云苓白扁豆芡实米研成细末,加少量水蒸熟;鲜山药蒸熟去皮,加入云苓等蒸熟的药粉,拌匀成泥状。将药泥在盘中薄薄铺一层,再将豆沙铺一层,如此铺成6层,成千层糕状;上层点缀适当果料,上锅再蒸,待熟取出。以乌梅白糖熬成浓汁,浇在蒸熟的糕上,即可食用。
(2)茜草根90克,炒炭研未,加等量红糖拌匀。每次服9克,每天3次,饭前服,10天为1疗程。
(四)针灸调养法
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公孙(双侧)。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
(五)按摩调养法
双手轮流在中脘神阙天枢推拿揉按各3分钟,然后右手中指长强穴揉按1分钟,治疗2~3次,腹泻可减轻。
(六)气功调养法
仰卧,躯干正直,两臂自然舒伸,放于体侧,下肢自然伸直,两眼轻闭。也可采用坐式。全身放松,排除杂念,意守丹田。采用“吸—呼—停”的呼吸方法,并配合默念字句(如“自己静”)。先吸气,以意领气至小腹,同时默念第2个字;呼气后停顿片刻,默念其余的字。
每次练20分钟,每日2~3次。
(七)其他调养法
(1)白鲜皮500克,加水1500毫升,煎成浓液300毫升,每次取30~50毫升,保留灌肠。
(2)鲜葎草500克。葎草洗净,加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待温,洗脚。每日早晚各1次,15日为1疗程。两疗程间隔5天。

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为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一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在欧美较常见,但我国的发病率较低,且病情一般较轻。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自身免疫 现多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本病多并发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色素层炎、虹膜炎等自身免疫性肠外表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能使病情获得缓解,在部分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抗结肠上皮细胞抗体,故认为本病发生和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有关。经研究还发现病人血清中存在抗大肠杆菌抗体o14,由于这种抗体和人的结肠上皮细胞抗原起交叉免疫反应,因此认为这种抗肠菌抗体的耐受性降低时,可引起结肠粘膜损伤。此外,病变的结肠组织中有淋巴细胞浸润,经组织培养显示病人的淋巴细胞对胎儿结肠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因此认为发病也可能和细胞免疫异常有关。
二、变态反应 有资料说明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肠壁的肥大细胞增多,该细胞受到刺激后释放出大量组胺,导致肠壁充血、水肿、平滑肌痉挛,粘膜糜烂与溃疡,此与急性起病或骤然复发有关,属速发型超敏反应,这种肠壁的过敏反应可能是本病的局部表现,并不能确定是基本病因。
三、遗传 本病在血缘家族的发病率较高,约5-15%患者的亲属中有本病,并在种族间的发病率亦有明显差异,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占有一定地位。
四、感染 本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和结肠感染性疾病细菌性痢疾等相似。因此长期来曾考虑感染是本病的病因,但至今未能找出致病的细菌、病毒或真菌。目前一般认为感染是继发或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五、神经精神因素 有人提出精神抑郁与焦虑状态对本病的发生与复发过程可能有关,但近年来临床资料说明本病有精神异常或精神创伤史者,并不比一般人群多见。
总之本病的发生可能为免疫、遗传等因素与外源性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理】
病变最先累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也可扩展到降结肠、横结肠、少数可累及全结肠,偶可涉及回肠未段。病变特点具有弥漫性、连续性。粘膜广泛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镜检可见粘膜及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肠腺底部隐窝处形成微小脓肿,这些隐窝脓肿可相互融合破溃,出现广泛的、不规则的浅表小溃疡,周围粘膜出血及炎症漫延。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溃疡可沿结肠纵轴发展融合而成不规则的大片溃疡,但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粘膜与粘膜下层很少深达肌层,所以并发溃疡穿孔,瘘管形成或结肠周围脓肿者不多见,少数重症或暴肆型者病变累及全结肠,并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若溃疡扩大深达肌层及浆膜层,可发生溃疡穿孔,腹膜炎、结肠或直肠周围脓肿、瘘管形成等。
本病病变反复发作,导致肉芽组织增生,粘膜可形成息肉状突起,称假性息肉,也可由于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纤维组织增生,致肠壁增厚,结肠变形缩短,肠腔狭窄。少数病例可以癌变。
【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数年至十余年,常有反复发作或持续加重,偶有急性暴发性过程。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常为本病发病的诱因。
一、消化系统表现
(一)腹泻 系因炎症刺激使肠蠕动增加及肠腔内水、钠吸收障碍所致。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每日排便次数可多至30余次粪质多呈糊状及稀水状,混有粘液、脓血、病变累及直肠则有里急后重
(二)腹痛 轻型及病变缓解期可无腹痛,或呈轻度至中度隐痛,少数绞痛,多局限左下腹及下腹部,亦可全腹痛。疼痛的性质常为痉挛性,有疼痛一便意一便后缓解的规律,常伴有腹胀
(三)其他症状 严重病例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四)体征 轻型患者左下腹有轻压痛,部分病人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重型和暴发型者可有明显鼓肠、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
二、全身表现 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者可有高热及心动过速,病程发展中可出现消瘦、衰弱、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营养不良等表现。
三、肠外表现 常有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色素葡萄膜炎、口腔粘膜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免疫状态异常之改变。
四、临床类型 按本病起病缓急与病情轻重,一般可分三种类型。
(一)轻型 临床最多见。起病缓慢,症状轻微,除有腹泻便秘交替、粘液血便外,无全身症状,病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发生在重型病例,其病变累及全结肠和病程漫长的患者。
三、结肠大出血 发生率约3%,多见于严重型及暴发型。
四、其他 结肠假性息肉,结肠狭窄,肛门周围瘘管和脓肿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液检查 可有轻、中度贫血,重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及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严重者血清白蛋白及钠、钾、氯降低。缓解期如有血清a2球蛋白增加,r球蛋白降低常是病情复发的先兆。
二、粪便检查 活动期有粘液脓血便,反复检查包括常规、培养、孵化等均无特异病原体发现,如阿米巴包囊、血吸虫卵等。
三、免疫学检查 igg、igm可稍有增加,抗结肠粘膜抗体阳性,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比率降低,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增高。
四、纤维结肠镜检查 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通过结肠粘膜活检,可明确病变的性质。镜检可见病变外粘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粘膜粗糙或呈细颗粒状,粘膜脆弱,易出血,有粘液、血液、脓性分泌物附着,并有多发性糜烂、浅小溃疡,重症者溃疡较大并可融合成片,边缘不规则。缓解期粘膜粗厚,肠腔狭窄,可见假性息肉。对重型者行结肠镜检查时应慎防结肠穿孔。
五、钡剂灌肠x线检查 为重要的诊断方法。本病急性期因肠粘膜充血,水肿可见皱襞粗大紊乱;有溃疡和分泌物覆盖时,肠壁的边缘可呈毛刺状或锯齿状,后期肠壁纤维组织增生,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腔缩短、变窄,可呈铅管状。如有假息肉形成,可呈园形或卵园形的充盈缺损。暴发型者一般不宜做x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慢性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反复粪便检查无病原体,应考虑此病,进一步应作x线钡剂灌肠和结肠镜检以助确诊。本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一、慢性菌痢 常有急性菌痢病史,粪便及结肠镜检查取粘液脓性分泌物培养痢疾杆菌的阳性率较高,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二、阿米巴痢疾 粪便检查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结肠镜检查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结肠粘膜正常,于溃疡处取活检或取渗出物镜检,可发现阿米巴的包囊或滋养体。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三、直肠结肠癌 发生直肠之癌肿,行肛指检查可触及包块,纤维结肠镜取活检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
四、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的鉴别 见克隆病
五、血吸虫病 有疫水接触史,肝肿大,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有黄色颗粒状结节,肠粘膜活检可发现血吸虫卵。
六、肠激惹综合征 为结肠功能紊乱所致。粪便可有大量粘液但无脓血,常伴有神经官能症,x线钡剂灌肠及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治疗】
近年来主要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期,特别是重型和暴发型者应住院治疗,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若有显著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可输全血或血清白蛋白。重者应禁食,给静脉内高营养治疗,待病情好转后酌情给予流质饮食或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饮食。腹痛明显者可给小剂量的解痉剂如阿托品、普鲁本辛等,但应防止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二、水扬酸偶氮磺胺类药物 一般用水扬酸偶氮磺胺吡啶(简称sasp)作为首选药物,适用于轻型或重型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疗效较好。本药在结肠内经肠菌分解为5-氨基水扬酸(简称5-asa)与磺胺吡啶,前者是主要的成效成分,能消除炎症。用药方法在发作期每日4-6g,分4次口服,待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日2g,分次口服,维持1-2年。也有主张上述维持量用2周,停药1周,如此交替用1-2年,可防止复发。服药期间观察磺胺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及溶血反应等。
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暴发型或重型患者,可控制炎症,抑制自体免疫过程,减轻中毒症状,有较好疗效。常用氢化考地松200-300mg,或地塞米松10mg每日静脉滴注,疗程7-10天,症状缓解后改用强的松龙,每日40-60mg,分4次口服,病情控制后,递减药量,停药后可给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发免复发。
四、硫唑嘌呤 为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慢性反复发作者,或用磺胺及激素治疗无效者。用药每公斤体重每日1.5mg,分次口服,疗程1年。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和并发感染。
五、抗生素 对暴发型及重型者为控制继发感染,可用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灭滴灵等治疗。
六、灌肠治疗 适用于轻型而病变局限于直肠,左侧结肠的患者。常用氢化可的松100mg溶于0.25%普鲁卡因溶液100毫升,或林格氏液1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一次,疗程1-2个月。亦可用琥珀酸钠氢化考地松100毫克,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100毫升保留灌肠。或加用sasp1-2g灌肠,但sasp灌肠液药性不稳定,用前新鲜配制。此外,尚有用中药灌肠取得疗效的报导。
七、手术治疗 并发癌变、肠穿孔、脓肿与瘘管、中毒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均是手术的适应证。一般行全结肠切除术或回肠造瘘术。
【预后】
病程一般呈慢性迁延过程。有反复急性发作者预后较差、轻型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良好;暴发型、有并发症或年龄在60岁以上者,预后很差。

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炎症和溃疡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常出现血性腹泻腹痛发热
溃疡性结肠炎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一般以15~30岁起病最常见。也有少数病人在50~70岁间初次发病。
与克罗恩病不同,溃疡性结肠炎通常不会累及肠壁全层,且绝不累及小肠。最初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发病,最后扩散到部分或整个大肠。也有些病人,一开始即大部分大肠发生病变。
大约10%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仅有一次发作,但其中一部分病人实际上是没有明确诊断的肠道感染,而不是真正的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未明,但遗传因素和肠道的免疫反应过强是其可能的发病因素。
【症状】
发病可能突然加重,出现剧烈腹泻、高热、腹痛腹膜炎。如此发病,病情重笃。但更多见的起病方式是逐渐发病,出现频繁便意、轻度下腹疼痛和粪便中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和粘液。
当病变只局限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时,粪便可能正常或变干变硬,但在排便时,或排便间期可有来自直肠含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的粘液排出。有轻微发热或不发热
如果病变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大肠大便变稀,每天排便次数可达10~20次。病人常有严重腹部绞痛和伴有频繁便意的痛性直肠痉挛。症状在夜晚不减轻。粪便可以为水样,含有脓液和粘液,甚至全部是血和脓液。可有发热、食欲下降和体重下降。
【并发症】
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引起缺铁性贫血。大约10%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初次发病迅猛而严重,出现大量出血、肠穿孔或广泛的感染。
中毒性结肠炎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病变损害肠壁全层。这种损害可引起麻痹肠梗阻(肠壁停止收缩,肠内容物不随肠道向下运行的一种疾病状态)。此时,出现明显腹胀。当中毒性结肠炎恶化时,肠道失去张力,数日甚至数小时内,肠道开始扩张。腹部x线检查显示瘫痪的病变肠段内气体充盈。当大肠变得显著扩张时,称为中毒性巨结肠,病情危重,可伴有高热、腹部疼痛、压痛和白细胞计数升高。但是如果经过及时而有效的治疗,病死率低于4%。如发生肠道溃疡穿孔,则死亡的危险性要高得多。
在病程长、病变广泛的结肠炎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增高。当全大肠受累,病程超过10年,不管这期间病情的活跃程度如何,患结肠癌的危险性都最高。对这些危险性高的病人,建议作纤维结肠镜检查,最好在病情缓解、没有症状时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时,对大肠各段取活检。在这类病人中,每年多达1%的病人发生结肠癌。如果在癌症早期获得诊断,则大多数可存活。
与克罗恩病相同,溃疡性结肠炎也可伴随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当溃疡性结肠炎引起肠道症状发作时,病人也可同时出现关节炎、巩膜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当溃疡性结肠炎没有肠道症状时,病人仍可出现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和眼球内炎症(葡萄膜炎)。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常常有轻度肝功能异常,但仅大约1%~3%的病人出现轻到重度肝脏疾病的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慢性活动性肝炎、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使胆管变狭窄,最终闭锁)、肝硬化(即有功能的肝组织被纤维性组织所替代而变硬)。胆管炎可在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症状之前许多年发生,使患胆管癌的危险性增高。
【诊断】
病人的症状和粪便检查有助于诊断。血液检查显示有贫血、白细胞升高、白蛋白降低和血沉增快。乙状结肠镜检查可确定诊断,并使医生能直接观察病变炎症的严重程度。即使在没有症状的时候,结肠镜检查也常常显示出异常,取活组织标本作显微镜检查可显示慢性炎症。
腹部x线检查可显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因为在疾病处于活跃期作钡灌肠和结肠镜检查可能有肠穿孔的危险,因此,不常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前进行。但是,纤维结肠镜和钡灌肠x线检查能够检查全结肠,了解病变范围,并能排除肠癌的存在。
溃疡性结肠炎外,大肠炎症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因此,必须要明确大肠炎症是否由细菌或寄生虫感染所致。在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取粪便标本作显微镜检查和培养可检查有无细菌。血液检查可了解病人是否发生寄生虫感染。从直肠粘膜取活组织标本作显微镜检查也能发现有无寄生虫感染。还应检查有无性传播疾病,如淋病、疱疹病毒或衣原体感染(见第189节),尤其病人是男性同性恋者时更应检查。在患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大肠的炎症可能是由于肠供血不足引起。结肠癌很少引起发热或从直肠排泌脓液,但对血性腹泻病人,必须考虑肠癌的可能性。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炎症、消除症状、补充丢失的体液和营养。病人应避免食用生冷瓜果蔬菜,以减少对发炎大肠粘膜的物理损伤。不含牛奶制品的饮料可减轻症状,值得一试。补充铁剂可弥补在粪便中不断丢失的血液,以治疗贫血
抗胆碱能药物或小剂量的易蒙停和苯乙哌啶用于相对较轻的腹泻。对更严重的腹泻,可能需要大剂量的苯乙哌啶、无气味的阿片酊、易停或可待因。对病情危重而又在使用这些抗腹泻药物的病人,必须严密监视,以免中毒性巨结肠发生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或5-氨基水杨酸常用于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预防其症状发作。这些药物通常采用口服,但也可经灌肠和肛门栓剂给药。
中重度未卧床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常采用口服皮质类固醇,如强的松。大剂量强的松常可获得非常好的疗效。炎症控制后,常常给予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或5-氨基水杨酸,强的松则逐渐减量至停用。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几乎都会产生副作用,大多数在停药后消失。当轻度或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局限在左半结肠(降结肠)和直肠时,可用灌肠给予皮质类固醇或5-氨基水杨酸。
如果病情严重,需住院治疗,经静脉输注皮质类固醇。有大量直肠出血的病人需要输血和静脉补液。
对那些需要长程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病人,已经改用硫唑嘌呤和巯嘌呤来作为维持缓解治疗的药物。环胞霉素用于那些病情严重而对皮质类固醇无效的病人。但大约一半的这类病人最终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
中毒性巨结肠是危重急症。一旦发现或怀疑将要发生中毒性巨结肠时,应立即停用一切抗腹泻药物并禁食;经鼻插管至胃或小肠,间断抽吸胃液、肠液、胃肠内容物和气体;所有液体、营养素和药物都从静脉输入。严密监视病人有无腹膜炎或肠穿孔的征象。如果这些措施未能在24~48小时内改善病情,则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切除全部或大部分大肠
对诊断大肠癌或确定有癌前病变者,可作择期外科手术。因大肠肠腔狭窄或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者也可作手术。外科手术的最常见原因是病情长期持续活跃,使病人不能自理生活或必须长期依赖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在极少数病例,严重的肠道外结肠炎相关性病变,如坏疽性脓皮病也可能必须手术治疗。
大肠全切除可永久性治愈溃疡性结肠炎,但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以后终身伴有永久性回肠造瘘(将小肠最下端连接在腹壁的开口上,即从此处排便)和使用回肠造瘘袋子接粪便。然而,有些办法可弥补这一不足,最常见的是回肠肛门吻合术,即在大肠和大部分直肠切除后,将小肠末端扩大成囊,再连接于余下的直肠,如此可从肛门排便。虽然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残余部位的炎症,但这种手术方式的确给病人带来了生活上的方便。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粘膜急性和慢性炎症,伴有浅表糜烂、溃疡和出血。病变95%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较严重病例的病变向上延伸至长段结肠或整个结肠,甚至达到未段回肠
溃结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脓血便,伴下腹痛,尤以左下腹为主。病情轻重不一。轻型溃结仅有每天数次慢性腹泻,粪中带少量脓、血和粘液,而无全身症状。重型病例每天多次脓血便,伴有剧烈腹痛、中度以上发热、全身乏力、厌食、消瘦、进行性贫血、虚弱和恶病质。中型溃结的病情介于轻和重型之间,除脓血便较轻型稍频数以外,还有轻度全身症状如轻度发热、乏力等。暴发型溃结是最重型,发病急剧,有高热、反复脓血便或便大量鲜血、剧烈腹痛、满腹胀痛、肠麻痹和虚脱,形成“中毒性巨结肠”,可并发毒血症、结肠穿孔和腹腔炎,病死率很高。
此外,溃结可有许多肠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脓皮病、口腔炎、眼虹膜睫状体炎、关节炎、肝损伤、肾炎肾结石心肌炎、间质性胰腺炎和淀粉样变等。有些表现甚至可发生腹泻出现之前。这些病变多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仍未明确,可归纳为精神、感染、免疫和遗传等因素。精神紧张可作为发病的诱因或病情加重的因素。近年,免疫功能导常在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受到重视,而且免疫调节或抑制剂已成为本病有效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
上述各个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相互起作用。
溃结的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直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x线检查有助于确定结肠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但这些器械检查可引起肠穿孔。
溃结是一种慢性疾病急性活动期经过适当治疗可以迅速缓解,或全愈;但不少病例,特别是重症者,其病程可迁延较久,或呈缓解-发作的一个长期反复过程。其间可发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肠梗阻、结肠假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前面提到的也可认为属并发症的一些肠外表现。增生性息肉可癌变。有些病人因长期疾病所致严重衰弱或各种并发症而最终死亡。儿童期严重溃结造成生长和发育停滞。
溃疡性结肠炎的处理要有医护人员同病人及其家属的密切配合。多数急性期病人需住院诊治,以期达到迅速消除症状、抑制急性炎症过程和争取全愈的目的。在缓解期,应定期复查,接受适当治疗以防止复发。慢性活动期(复发期)的处理同急性期。
一般治疗 休息,饮食调节,补充营养,静脉补液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严重病例需完全禁食,而由肠外(静脉滴注)供给各种营养素,必要时输血浆和全血。在饮食方面,宜给予无渣、高蛋白和足够热量的饮食。由于胃和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大致正常,对食物的利用当无问题。宜避免刺激性、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食品,可饮鲜果汁,戒酒、烟,不能耐受牛乳者忌用一切乳制品,还应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可服多种维生素每天1~2片)。重症者可先予流质饮食,以后酌情增加。
用药原则 重型和暴发型溃结病人最初5天完全禁食,并经静脉补葡萄糖液、电解质(盐类)和其他必需的营养要素。每天静脉内滴注氢化考的松200~400毫克(或相当剂量的泼尼松龙或地塞米松),也可用acth20~60单位加于5%葡萄糖液中滴注6~8小时。经过5天治疗,70%以上病人的症状可明显好转;此后可在继续治疗下密切观察病情,以防发生肠扩张和肠穿孔。若出现这种并发症,则应采取紧急手术治疗。如果情况稳定,则静滴激素可改为泼尼松口服10~15毫克,每天3~4次,同时服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或水杨酸偶氮磺胺嘧啶(sasd)1克,每天3~4次。
中型溃结病人可从一开始口服泼尼松和sasp,剂量同上。用药4~5天后如无显效,可改用泼尼松龙25~50毫克,每天2次肌肉注射,而sasp继续口服。待病情稳定后,激素仍改为泼尼松口服。
轻型慢性溃结病人,尤以病变限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者,可用保留灌肠疗法每天1~2次,14天为一疗程,可用2~4个疗程,以后则视病情间歇使用。灌肠液配方如下:氢化考的松25~100毫克(琥珀考的松较好)、淀粉和白芨细末各5~10克、普罗卡因300毫克、sasp2克、锡类散2支(0.6克);先以淀粉和白芨粉用沸水调成糊状,再加入其他成分调匀,最后加温盐水至150~200毫升。病人在取左半侧卧位时经肛管缓缓注入灌肠液,再取稍偏右俯卧片刻后在半胸膝位维持数分钟(腹部用被褥或其他柔软支持物垫高,使臀部上翘10余厘米,而胸部下靠);这样可使药液上达乙结肠上段和降结肠。不急于排便,保留时间较长为好。经几个疗程的保留灌肠后,可考虑单服sasp。也可以从开始即单独口服sasp。
上述各种疗法对大多数病人需维持3个月以上,甚至需达半年至1年以上。病情稳定者,可单服维持量sasp0.5克,每天3~4次;有的病人可应用长期间歇维持疗法,例如每间隔1周服药1周至每月服药1周,最后完全停服。此后,仍需严格注意生活、饮食、精神状态、防止各种感染(尤其肠道感染)、戒烟酒等,并继续随诊复查。
几类药物的疗效、用药指征和注意点1.泼尼松等激素类能减轻中毒症状,抑制异常免疫反应和炎性反应,使病情迅速好转,但长期或大量使用可引起肠穿孔、出血、脓肿形成、继发感染、应激性胃十二指肠溃疡骨质疏松和柯兴综合征等。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应用激素的指征:
(1)急性暴发型和重型溃结,尤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者;
(2)慢性复发期,病情较重者;
(3)并发严重关节炎、眼虹膜睫状体炎溶血性贫血结节性皮炎等;
(4)慢性期患者对多种治疗无效者。
2.对水杨酸偶氮横胺吡啶(sasp)的毒副反应必须注意,包括皮疹、白细胞减少和肝肾损伤。因此,服药后最初每周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1~2次,如经3~4周无明显下降,则每2周检查1次;同时每1~2周检查肝肾功能和尿常规。
3.溃结合并感染时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头孢类等,以及甲硝唑。
4.免疫抑制剂中最常用的是硫唑嘌呤,可与激素合并使用,以减低两者各自剂量,减少副反应。硫唑嘌呤抑制造血功能,故应反复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其他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有6-巯基嘌呤、色甘酸二钠、左旋咪唑和转移因子等,都曾被使用。
5.中医中药:按辨证施治,急性期溃结以清利湿热为主,慢性期则在清利的基础上加补益脾肾,有一定的疗效。
6.征候治疗:减低肠蠕动的止泻药(苯乙哌啶、洛哌丁胺)和解止痛药颠茄、阿托品、磷酸可待因等)必要时可选用,但必须防止过度抑制肠动力,以免引起中毒性肠扩张和全身毒血症
外科手术(切除全部或部分结、直肠)指征:
(1)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治疗无效;
(2)反复大量便血
(3)结肠穿孔;
(4)肠腔狭窄伴梗阻;
(5)广泛的结肠周围炎、瘘管形成及腹腔内脓肿
(6)假性息肉或癌变;
(7)儿童期溃结长期治疗无效,生长发育停滞;
(8)并发严重关节炎、眼虹膜睫状体炎,经积极治疗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