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

( dachangai )

西医

简介: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及直肠癌,是世界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是指结肠和直肠粘膜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病因:
①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与大肠癌发生密切相关。服用过多的脂肪类食品,可致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加。这与脂肪类物质可能引起肠壁内胆盐和胆固醇代谢的质和量有关。高脂肪在人体消化代谢过程中,因氧化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等,此类物质在消化道蕴过多或时间过长,都是导致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②大肠癌血吸虫病也显著相关。一般认为大肠粘膜上血吸虫卵长期沉积,可造成粘膜反复溃疡,及慢性炎症等病变,出现腺瘤样增生,在此基础上发生癌变。③大肠腺瘤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前者为癌前病变,如不治疗,40岁前后极易发生癌变,腺瘤发展成癌约需3~5年,后者往往在发病10年后开始,每10年约有10%~20%发生癌变,出血性溃疡性直肠、结肠炎的恶变危险更大,患病超过10年者,约50%发展为癌。④盆腔接受放疗后,结、直肠癌发病率增力04倍,大多发生在放疗后10~20年。癌灶位于原放射野内。
病理:
大肠癌发生直肠(56%~70%)、乙状结肠(12%~14%),其它部位较少见4%~5%为多发性大肠癌大肠恶性肿瘤除癌外,尚有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但均少见,只占全部大肠恶性肿瘤的1%~2%。大肠癌病理大体分型:①早期大肠癌: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只要治疗得当,5年生存率达100%,肉眼上可分为扁平型、息肉隆起型、扁平隆起型、扁平隆起溃疡型。②中晚期大肠癌:按82年全国大肠癌统一规范的大体分型标准。①隆起型;②溃疡型;③浸润型;④胶样型。大肠癌的组织学分型主要所见为管状腺癌(67.22%)、粘液腺癌(18.34%)、乳头状腺癌(7.86%),其它如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类癌等。
大肠癌的扩散方式有直接浸润,种植播散、淋巴道及血行转移。直接浸润肿瘤可环绕肠壁扩展,也可沿肠腔向上、下浸润,同时可逐渐向肠壁渗透,当穿透肠壁时,即可直接浸润邻近组织、器官和腹壁。升结肠上段肿瘤可累及十二指肠降段;肝曲结肠癌可累及肝、胆囊;横结肠癌可侵及大网膜或胃;直肠癌可侵及膀胱子宫阴道、前列腺、精囊或骶骨。癌细胞脱落于腹膜腔可发生种植播散,出现癌性腹水。淋巴道转移可随淋巴流引流向上扩散,与原发肿瘤浸润深度,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关,当癌未浸透肠壁时,淋巴结转移率为21.8%,而侵及浆膜或浸润至肠壁外组织时,53%有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相当常见,由于肠系膜血管向门静脉引流,肝转移多见,约有1/3病人不能根治切除的原因与肝转移有关。其它转移部位为肺、骨等。
诊断标准:
(一)、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1.1935年dukes首先提出将大肠癌分为a.b.c三期,此分期简明实用,但由于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以后又对之进一步完善,1978年我国第一次全国大肠癌科研协作会议提出了我国大肠癌临床病理分期试行方案
一、Ⅰ期(dukes’a):0.病变限于枯膜层(原位癌)。1.病变侵及粘膜下层。2.病变侵及肠壁肌层。
二、Ⅱ期(dukes’b):病变侵及浆膜,或侵及周围组织和器官,但尚可一起作整块切除。
三、Ⅲ期(dukes’c):1.伴病灶附近淋巴结转移(指肠壁旁或边缘血管旁淋巴结转移)。2. 伴供应血管和系膜边缘附近淋巴结转移。
四、Ⅳ期(dukes’d)1.伴远处脏器转移(如肝、肺、骨、脑等)。2.伴远处淋巴结转移(如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供应血管根部淋巴结广泛转移无法全部切除者。3.伴腹膜广泛转移,无法全部切除者。4.病变已广泛浸润邻近器官,而无法全部切除
(二)1984年苏州病理会议又提出新的分期方案
Ⅰ期(dukes’a)1.病变局限于粘膜内或累及粘膜下层。2.病变浸及浅肌层。3.病变浸及深肌层。
Ⅱ期(dukes’b)病变穿出深肌层,侵及浆膜层,浆膜外或直肠周围组织。
Ⅲ期(dukes’c)病变已发生淋巴结转移(包括早期大肠癌伴淋巴结转移病例)。
(三)国际抗癌联盟(uicc)早在1950年就提出了tnm分期系统,但由于临床估计大肠癌的病变程度及范围困难,因而无法将其纳入这一分期系统。美国癌症分期和疗效报告联合委员会(ajc)对于大肠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确认了uicc以前提出的一些基本规则,并结合dukes分期提出了一个分期系统,这个系统在1979年国际抗癌联盟会议上得到肯定和推荐。
期别tnm病变情况
一、0期:tisnomo:组织学检查发现的原位癌
二、Ⅰ期 :1、ia(1)t1nomo 肿瘤限于粘膜或粘膜下,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2、ib(1)t2nomo 肿瘤扩展到粘膜肌层,但不超过浆膜,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2)t2nxmo
三、Ⅱ期:1、t3-5nomo- t3-5nxmo肿瘤范围超过肠壁或浆膜,未发现区域淋巴结扩散及远处转移。
四、Ⅲ期任何tn1mo肿瘤在肠壁有任何程度的穿透,并扩散到区域淋巴结,无远处转移。
五、Ⅳ期任何t任何nm1 肿瘤在肠壁有任何程度的穿透,或有或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
注:t:原发肿瘤:tx。穿透深度不能肯定。to:临床未见肿瘤。tis:原位癌。ti:临床良性病变或病变限于粘膜或粘膜下。t2:肌层或浆膜层受累,但未超出。t3:结肠、直肠全层受累,又累及邻近组织器官,但无瘘管。t4:以上任何程度肿瘤穿透,伴有瘘管存在。t5:肿瘤直接扩散的范围已超出邻近组织或器官。n:区域淋巴结。mx:淋巴结未估计或无记载。no:未见淋巴结转移。n1:淋巴结受累(回、结肠、右结肠、中结肠及肠系膜下动脉等以远〕。m:远处转移。。mx:未估计m1:有远处转移(包括腹膜外淋巴结、结肠系膜和肠系膜下动脉以上的腹内淋巴结,腹腔种植,肝、肺和骨等转移)
诊断依据:
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误诊率较高,因此,要仔细询问病史,通过症状、体征。特殊检查等手段,以区别大肠炎症、结核或良注肿瘤疾病
体征:
(一)临床表现
1.症状早期大肠癌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通常在普查中发现。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一系列表现。①结肠癌主要表现为腹痛,便溏带脓血,便次增多,尤以左半结肠病变为多,伴有消瘦、乏力和贫血,腹中包块。②直肠癌常有便血大便频、粘液便,或大便变细,里急后重等症。③肛管癌有肛门不适感及疼痛,或有出血等。据国内资料,便血直肠癌多见(88.5%),左半结肠为74.8%,贫血在右半结肠为58. 8%,左半结肠为38%,肠梗阻以左半结肠多见(31.5%),较右半结肠多1倍,便频左半结肠为49.6%,右半结肠仅27.8%。
2.体征早期大肠癌无明显阳性体重。中晚期可出现腹部压痛或可触及腹部包块,或出现肠梗阻贫血浮肿腹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恶液质等。
影响诊断:
①气钡双重造影:为x线检查发现病变提供了有利条件,既使0.5cm左右的小病变也可发现,总发现率高达95.5%。②b超:肠道超声更能准确地诊断出肿瘤所侵犯的部位及大小,清晰地显示出直肠内每两层结构之间界面下的微小改变,以明确手术切除有否可能及手术范围。③ct检查:其重要意义在于对肿瘤的分期,尤其对于估计不能直接手术,而在应用外放射或局部腔内放射后有可能再被手术切除的病人更有价值。对晚期直肠癌和复发性直肠癌的手术估计有较大意义。
实验室诊断:
1.常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大便潜血、生化及免疫学检查均无特异性。
2.纤维内窥镜检查可在直视下判明病变部位、大小、范围,数量,并可擦拭病变部位作细胞学或活体组织检查。以获确诊。
3.直肠指诊是诊断直肠癌最常用方法,可以摸到肿物大小,浸润肠壁情况和有无脓血。
4.肿瘤标志物检测①血清cea:对大肠癌治疗、预后、复发的疗效观察有一定价值。
②单抗ca-50 放射免疫测定:对大肠癌诊断有较高临床敏感性。
组织学检验:
病理及细胞学检查如为阳性,可确诊。
疗效评定标准:
实体疗效标准(参考卫生部药物审评委员会抗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附件2)
1. 可测量的病变完全缓解(cr):可见病变完全消失,超过1个月。部分缓解(pr):肿瘤灶最大径及最大垂直径乘积减少50%以上,超过4周。无变化(nc):肿瘤缩小不及50%或增大未超过25%。进展(pd):一个或多个病变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变。
2.不可测量的病变cr:所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至少4周;pr:肿瘤大小估计减少50%至少4周;nc:病情无明显变化至少4周,肿瘤大小估计增大不到25%,减少不足50%; pd:新病灶出现或原有病变估计增大≥25%。
预后:
大肠癌的预后为常见消化道肿瘤中最好者,可能与其生物学行为有关。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统计1385例大肠癌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48.9%和43.6%,1 061例直肠癌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47.2%和40.3%,324例结肠癌术后5年、10年生存期为54.6%和53.9%。另有报道,大肠癌术后5年生存期1期80%~94%,Ⅱ期52%~60%,Ⅲ期33%~38%,Ⅳ期5%~8%。故大肠癌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
中西医结合:
(一)中西医治疗的合理选择与安排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应根据大肠癌的病期、肿瘤类型及患者全身情况等综合考虑,合理选择。结肠癌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早期诊断后彻底手术治疗,这点并未因其它疗法的发展而有所改变。而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大肠癌,则应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免疫及中医药治疗等。
(二)各期大肠癌的综合治疗方案
dukesa期:可单纯手术切除,一般不需化疗和放疗。手术后予以中药健脾益气、补养气血为主治疗,促进术后机体尽快恢复,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dukesb期:可施行的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癌瘤部位,决定手术方式。若位于结肠,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若癌瘤位于直肠上段,可行经直肠切除术。直肠中段可施行前切除术低位吻合,腹骰直肠切除术或拉出切除术。直肠下段及肛管癌,可行经会阴直肠切除术。若因各种因素不能作吻合术时,以施行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最为安全可靠。术后一般辅以放疗或化疗及中医药治疗以扶正固本,益气养血
dukesc期:若为结肠癌,处理与dukesb期相同,着为直肠癌,如癌瘤较大,活动度差或固定者,可行术前、术后化疗、放疗。手术方式行经会阴直肠切除术。若肿瘤较小,位于直肠上、中段,亦可考虑施行保留肛门的手术方式。术后用中药扶正。
dukesd期:以放疗,化疗为主。若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能切除者,可将二者一并切除。若原发灶能切除而转移灶不能切除,可试行原发灶姑息性切除,若原发灶也不能切除,可行捷径造口等手术。中药以扶正祛邪为主。
(三)外科手术治疗与中医药结合
大肠癌手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大小、病变程度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而定。病变大致分为三类:①适合根治性切除的大肠癌,即病变邻近组织器官无严重浸润、无淋巴结转移或仅有邻近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肠道无明显梗阻。②有并发症的大肠癌,常见并发症有两种:一是癌性溃疡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形成炎性肿块或发生肠瘘,二是并发肠梗阻,手术应根据癌肿部位、侵袭扩散程度、梗阻部位、性质和原因而决定。③不能根治的晚期病变,尽量施行姑息性局部病变切除,以延长病人生命。如病变已有广泛转移或病人情况太差,可作捷径手术或行肠造瘘术。大肠癌外科手术方式,应按《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大肠癌分册要求进行。手术后配合中药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如党参黄芪白术当归、枸杞、鸡血藤等,恢复息者免疫功能;再配合抗肿瘤中药,如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草河车藤梨根半枝莲等,坚持长期服用,能提高远期生存率。
(四)化学药物治疗与中医药结合
为了控制肿瘤播散,消除术后微小转移灶,减少复发,需对术后大肠癌行辅助性化疗。并应用中医药以减少化疗副反应,增加其疗效。
除早期大肠癌(原位癌或ia期)外,多数大肠癌术后有以下情况时可酌情进行化疗。①邻近组织或器官已受浸润,区域淋巴结有转移,或怀疑肠管断端有癌组织残留者。②仅行姑息性手术或术后癌瘤复发。③晚期癌不能切除,但病人一般情况良好。化疗一般在术后一月内进行为宜,通常术后第一年用2~3个疗程,第二年用1~2个疗程。大肠癌对现有抗肿瘤药物缺少敏感性,单一用药有效率<21%、无论单药化疗或联合化疗之疗效均不能令人满意。有效缓解期短,不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总的生存期。目前,所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有:
1.5-fu 450mg/m2静滴连用5天后,从第5周开始,每周450mg/m2,维持1年,左旋咪唑每日150mg,每二周服三天,连用1年,该方案能使c期大肠癌病人3年生存率从55%提高到71%。
2. mof方案:me一ccnul75mg/m2口服。第1天,隔10周重复,vcrlmg/m2静推,第7天,5-fu350mg/m2,静滴,第1~5天。每5周重复。该方案对b、c期大肠癌有一定延长生存期作用,有效率11%~45%。
3.cf/5-fu方案:cf200mg/m2静推,2小时后,5-fu500mg/m2,静滴,每日一次,连用5天,21天为一疗程,连用2疗程。该方案是当前治疗中晚期大肠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率达25%~40%,可改善生活质量,对生存期可中等度延长。
对于有肝转移,目前倾向于通过肝动脉用药,而且应在术后尽早开始,客观有效率达50%,有效治疗药物有5-fu、mmc、adm、pdd等,5-fu、mmc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为最常用方案。此外,针对患者术后吻合口局部复发及腹腔转移而出现恶性积液时,也分别可给予肠腔化疗及腹腔内化疗。
化疗时,由于化疗药物有一定毒性和副反应, 因此配合中药减毒增效,十分重要。中药扶正主要在于减少化疗药物消化道反应、增强患者免疫功能、防止和保护药物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改善患者一般状况。消化道反应常用白术茯苓半夏木香厚朴陈皮竹茹等,骨髓功能抑制常用黄芪党参当归白芍、枸杞、鸡血藤菟丝子等,常用中成药有益髓胶囊、养心合剂,升血冲剂,孙桂芝等用中药扶正防癌口服液(党参黄芪白术、枸杞、首乌拳参藤梨根)治疗大肠癌112例,配合全身化疗,结果显示该口服液配合化疗对血象、消化道副反应、免疫指标等均优于单纯化疗组。远期疗效有所提高。
(五)放射治疗与中医药结合
大肠癌的放射治疗,主要包括①术前放疗:能缩小肿瘤体积,减轻肠壁及肿瘤周围组织的浸润,提高手术切除率25%,减少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并使局部复发率降低10%,②术中放疗:可用于肿瘤过大无法切除及复发病例,③术后放疗:能减少局部复发率50%以上(除c3期外),5年生存期比单纯手术组有明显提高。④“三明治”式放疗,即采用放射一手术一术后放射方法,能提高患者生存率,⑤腔内放射:适用于较浅表、范围较小肿瘤,能使早期直肠癌局部控制率达96%。⑥单纯外放射:对局部晚期肿瘤,各种原因不能手术及术后复发者,能减轻痛苦,缓解症状,有时能使手术切除成为可能。
大肠癌的放疗副反应主要有消化道症状及热毒伤阴之象,及患部疼痛、直肠炎、膀胱炎阴道炎等。配合中药辨证施治,可减轻毒副反应,常见药物太子参白术茯苓竹茹沙参麦冬石斛黄芩败酱草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大肠癌” 相关论述

大肠癌是由于正虚感邪、内伤饮食及情志失调引起的,以湿热、瘀毒蕴结于肠道,传导失司为基本病机,以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肛门坠痛,里急后重,甚至腹内结块,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恶性疾病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北美、西欧各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仍有上升趋势,占全部癌症死亡原因中的第二位。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大部分省市大肠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5-6位,男女之比约为2:1,好发年龄为30-60岁。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接受手术、化疗、放疗的患者具有整体治疗效应,在改善症状、减毒增效、有利于劳动力的恢复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及改善生存质量。
中医学无“大肠癌”这一名称,从其发病及临床特征分析,应属中医学的“肠”、“积聚”、“症瘕”、“肠覃”、“肠风”、“脏毒”、“下痢”、“锁肛痔”等病的范畴。《灵枢·水胀》说:“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肉乃生。其始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其症状的描述颇似结肠癌腹内结块的表现。《诸病源候论·积聚症瘕候》记述:“症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劳不移动者,是症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有助于了解大肠癌的病因、症状和体征。明代《外科正宗·脏毒》说:“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此未得见其生。”类似于大肠癌的病因、主要症状,并明确指出预后不良。清《外科大成·沦痔漏》说:“锁肛痔肛门内外犹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此无治法。”上述症状的描述与直肠癌基本相符。本病的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了“大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的内科治疗原则;《后汉书》中有华佗进行“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这种采用内科或外科治疗本病的方法,迄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药治疗本病所采用的方药散见于中医治疗积聚症瘕痢疾脏毒等病证中,如《素问玄机原病式》的芍药汤、《济生方》的香棱丸、《疡医大全》的化痞丸、《医林改错》的少腹逐瘀汤等。
西医学对大肠癌按组织学分类,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等,以管状腺癌最多见。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大肠包括回肠广肠直肠)。回肠上接阑门,下接广肠广肠下端为魄门肛门),其经脉络肺,统摄于脾。它的生理功能是接受小肠下注的浊物,主津液的进一步吸收,司糟粕传送,并将之排出体外,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癌发生以正气虚损为内因,邪毒入侵为外因,两者相互影响,正气虚损,易招致邪毒入侵,更伤正气,且正气既虚,无力抗邪,致邪气留恋,气、瘀、毒留滞大肠,壅蓄不散,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则生于内,发为大肠癌
1.外感湿热久居湿地,外感湿邪,导致水湿困脾,脾失健运,则内外之水湿日久不去,可引发本病。
2.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酒酪之晶,或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均可损伤脾胃,滋生水湿,水湿不去化热下迫大肠,与肠中之糟粕交阻搏击或日久成毒,损伤肠络而演化为本病。
3.情志所伤所愿不遂,肝气郁结肝木太过克伐脾土脾失健运,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合邪下迫大肠,也可诱生本病。
4.正气亏虚先天不足或年高体虚之人,脾虚肾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与水湿的运化也有密切的关系,两脏虚损,导致水湿内停,日久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本病病位在肠,但与脾、胃、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其病性早期以湿热、瘀毒邪实为主,晚期则多为正虚邪实,正虚又以脾肾(气)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多见。外感湿热或脾胃损伤导致水湿内生,郁久化热,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湿热久羁,留连肠道,阻滞气机,热渐成毒,热伤脉络,致使气滞湿热、毒聚、血瘀,在肠道结积成块是发病的主要病机环节。
【临床表现】
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肛门坠痛,里急后重,甚至腹内结块是本病的基本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改变指排便的次数增多或减少、排便时间延长等改变;粪便性状改变是指常有腹泻,粪便呈糊状或粘液便,或有大便秘结泄泻便秘交替;常有便血痢疾样脓血便,大便变扁、变细。
2.腹痛常呈持续性隐痛,但若存在肠梗阻则多呈绞痛,且伴有明显的肠胀气。
3.肛门坠痛,里急后重常同时存在,多在大便时症状加剧。
4.腹内结块以右下腹多见,结块质硬、固定,无压痛或有轻度压痛。
大肠癌转移则出现相应转移病灶的临床表现。
【诊断】
凡30岁以上的患者有下列症状时需高度重视,需考虑有大肠癌的可能:①近期出现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胀气,经一般治疗症状不缓解;②无明显诱因的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等;③粪便带脓血、粘液或血便,而无痢疾肠道慢性炎症等病史;④结肠部位出现肿块;⑤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并及时进行直肠指诊、全结肠镜检查、钡灌肠x线检查、血清癌胚及肠癌相关抗原测定及直肠内超声扫描、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协助治疗。
【鉴别诊断】
1.痢疾痢疾大肠癌腹痛泄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症状上有相似点,要注意区别。痢疾是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外感疾病。一般发病较急,常以发热呕吐而开始,继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突出的临床特征,其腹痛多呈阵发性,常可在腹泻后减轻,腹泻次数可达每日10-20次,粪便呈胶冻状、脓血状。而大肠癌起病较为隐匿,早期症状多较轻或不明显,中晚期伴见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神疲倦怠、消瘦等;腹痛常为持续性隐痛,常见腹泻但每日次数不多,泄泻便秘交替出现是其特点。此外,实验室检查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如血常规检查、大便细菌培养、大便隐血试验、直肠指诊、全结肠镜检查等。
2.疾也常见大便带血、肛门坠胀或异物感的临床表现,应注意区别。疾属外科疾病,起病缓,病程长,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坠胀或异物感,多因劳累、过食辛辣等而诱发或加重。直肠指诊、直肠镜检查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主要应辨别便血、便形及腹痛腹泻,以区别其虚实
1.辨便血直肠癌的患者便血为常见症状。其血色鲜红,常伴大便不爽,肛门灼热,此为湿热下注、热伤血络所致。
2.辨大便形状大便变细、变扁,常夹有粘液或鲜血,症状进行性加重,这是由于肿块不断增大堵塞肠道所致。
3.辨腹痛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排便排气稍减,为气滞;痛有定处,腹内结块为血瘀腹痛隐隐,得温可减,为虚寒;痛则虚汗出或隐痛绵绵,为气血两虚。
4.辨腹泻大便干稀不调多为气滞;泻下脓血、腥臭,为湿热瘀毒;久泻久痢肠鸣而泻,泻后稍安,常为寒湿;泻下稀薄,泻后气短头晕,多为气血两虚。
治疗原则
本病病机的中心环节是湿热,并由湿热进一步演化而为热毒、瘀毒蕴结于肠中,日久形成结块,故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治疗原则。病至晚期,正虚邪实,当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补虚为主兼以解毒散结。
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选用具有一定抗大肠癌作用的中草药。
分证论治
·湿热下注
症状:腹部阵痛,便中带血或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或大便干稀不调,肛门灼热,或有发热恶心、胸闷、口干小便黄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方药:槐角丸(《寿世保元》)。
方中槐角地榆、侧柏叶凉血止血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荆芥防风枳壳疏风理气当归尾活血祛瘀。腹痛较著者可加香附郁金,以行气活血定痛;大便脓血粘液,泻下臭秽,为热毒炽盛,加白头翁败酱马齿苋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瘀毒内阻
症状:腹部拒按,或腹内结块,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色紫暗,量多,烦热口渴,面色晦暗,或有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味。
本方用桃仁红花五灵脂延胡索丹皮赤芍当归川芎活血通经行瘀止痛;以香附乌药枳壳调理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共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临床应用常配伍黄连黄柏败酱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脾肾阳虚
症状:腹痛喜温喜按,或腹内结块,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或见大便带血,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苔薄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
理中汤温中健脾,更加附子以增强温肾散寒之力。如下利清谷、腰酸膝冷之症突出,可配四神丸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温脾肾而涩肠止泻吴茱萸暖脾散寒除湿;五味子酸甘温涩。
·气血两虚
症状:腹痛绵绵,或腹内结块,肛门重坠,大便带血,泄泻,面色苍白,唇甲不华,神疲肢倦,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形瘦纳少,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
以四君汤益气健脾,以四物汤补血调血。腹痛绵绵,重用白芍炙甘草以缓急止痛;便血不止者,加三七茜草仙鹤草化瘀止血泄泻者,加肉豆蔻赤石脂以收敛固涩;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肝肾阴虚
症状:腹痛隐隐,或腹·内结块,便秘大便带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物昏花五心烦热,口咽干燥,盗汗遗精月经不调,形瘦纳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
方药:知柏地黄丸
本方以六味地黄滋补肝肾,加知母、黄柏清泻虚火便秘者,加柏子仁、火麻仁润肠通便;大便带血者,加三七茜草仙鹤草化瘀止血遗精芡实金樱子益肾固精月经不调者加香附当归益气活血调经
经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筛选出的一些常用抗消化道肿瘤的中药可参见胃癌一节的有关内容。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大肠癌的具体情况,酌情选用。
【转归预后】
大肠癌患者早期以湿热下注实证为主,当患者病至中晚期及接受手术、放疗、化疗后,其证候大多向脾虚血亏的正虚邪衰的方向转化;若用药得当,正气得复,患者尚可长期生存;若正气不复,邪气渐盛,最终出现正不胜邪、正虚邪陷的局面,并由于气血耗伤,阴阳俱虚,可合并积聚鼓胀,或出现发热、黄疽、大量便血昏迷等危重之症,应中西医结合救治。
本病起病较为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患者就诊时大部分已属中晚期,虽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但由于邪陷太深,往往正不胜邪,正虚邪实,预后不良。
【预防与调摄】
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如控制脂肪摄入,增加纤维膳食;积极治疗慢性肠道疾病疾、便血患者定期作直肠指诊;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注意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等,有助于大肠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
应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做到情绪乐观,起居有节,饮食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术后和放、化疗后的患者,津、气、血不足,按患者身体状况的不同,本着辨证用药的治疗原则,适当给予补中益气汤生脉饮复方阿胶浆等补益类中成药,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康复期患者,可多食用红枣汤、莲心粥等食品,以养胃生津补血,从而加快体质的恢复。
【结语】
大肠癌多发于中年以上男性,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便血、痢下赤白等症状又易被误诊。故对出现以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肛门坠痛,里急后重,甚至腹内结块,消瘦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并尽快结合现代检查方法查明原因,以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病因多由于正气亏虚,外感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失调,致使湿热、瘀毒蕴结于肠道日久形成积块而成。病位在肠,但与脾、胃、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其病性早期以湿热、瘀毒邪实为主,晚期则多为正虚邪实,正虚又以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多见。
病机的中心环节是湿热。故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治疗原则,并应适当结合抗大肠癌的中草药。病至晚期,正虚邪实,则以补虚为主兼以解毒散结。大肠癌初起以标实为主,久则以正虚为主,常虚实夹杂,若邪盛之征如积块较大而质硬、腹部多处积块,·疼痛剧烈,大便积块堵塞肠道而排便困难等症状突出,而正衰之征如形体极度消瘦,便血不止等症状明显,则预后不良。
【文献摘要】
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圣济总录·积聚门》:“症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
济生方·下痢》:“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鲜者,肠风也;浊而色黯者,脏毒也。”
外科大成·痔漏》:“脏痈疽肛门肿如馒头,两边合紧,外坚而内溃,脓水常流,引终身之疾,治之无益。”
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现代研究】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文献报道相对肺癌肝癌等较少,但以中药配合西医疗法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上海龙华医院用清肠消肿汤加减口服治疗大肠癌50例,并将本方煎剂的1/3保留灌肠。结果:观察1年者50例生存40例,生存率80%,2年生存率42.5%,3的生存率31.7%,5年生存率9.1%[余朋千等主编.实用中西医肿瘤治疗大全.第一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年]信周氏以化疗、放疗结合中医药辨证治疗大肠癌30例,分为脾虚痰湿型、热毒炽盛型、气血()两虚型,并服用“肠癌康复丸”(益气养阴、活血散结等药组成),疗效较好[中国癌症与康复杂志1995;(6):45l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对大肠癌术后化疗加用扶正解毒中药(党参黄芪猪苓茯苓当归首乌虎杖苡仁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夏枯草加减)治疗57例,并与术后单纯化疗的34例对照,结果中药组在改善症状、生存率及减少转移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2):12l薛氏以复方大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芒硝赤芍桃仁双花)和肠粘连缓解汤乌药厚朴木香泻叶芒硝赤芍桃仁、炒莱菔子)加减灌胃治疗癌性肠梗阻27例。用法:吸净胃液后,给予中药煎剂200ml胃管注入,钳闭胃管2h后接通胃肠减压将胃内残存药液吸净,再吸人中药200mi,如此往复直至病人排出大量稀便为止。设对照组未加入中药治疗24例。结果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华肛肠病学杂志1998;(8):40]信郭氏在以肠平(含党参白术等)治疗大肠癌的实验研究中发现,该药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的自发转移[中医杂志1993;(8):481]。

大肠癌为我国六大癌肿之一,发病率甚高。其发生机制和热毒蕴结有直接关系,又由于大肠癌的弹性及扩张性极好,因此症状出现较晚,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即已宣告进入晚期,故而捕捉肠癌先兆就愈显重要……

大肠癌也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胃肠道肿瘤中,其发病率仅低于食道癌和胃癌。发病以老年男性居多,5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逐年增加。男女发病率之比约3∶1,40~60岁是病死亡率的高峰。
50%以上的大肠癌位于直肠,20%位于乙状结肠,仅15%在右半结肠,6~8%在横结肠,6~7%在降结肠,仅1%位于肛管。
本病属中医学肠覃积聚症瘕脏毒锁肛痔肠风、下痢、肠癖等范围。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两部分。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大肠癌为第一、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大肠癌的年发病率在30~50/10万。在发展中国家,大肠癌的年发病率在2~8/1万。在我国大肠癌大致为第四~六位的常见恶性肿瘤。长江下游与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台湾及香港为高发区。东北及华北的部分地区发病率也较高。上海是我国大肠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已从70年代时第六位常见恶性肿瘤跃居成80年代时的第四位。据预测研究,原来认为到2000年大肠癌成为第三位常见恶性肿瘤,但是据1989年上海常见恶性肿瘤发病情况的分析统计,表明上海的大肠癌发病率已提前11年跃居为第三位常见的恶性肿瘤。由此可见,上海大肠癌的发病率迅速上升,促使我们应加强和重视对大肠癌的预防工作,尤其对癌前期病变:大肠腺瘤的防治,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综合治疗来提高大肠癌病人的生存率。
就癌症预防而言,一级预防是通过消除病因或避免接触致癌物来防止癌症的发生,但这仅限于同吸烟有关的肺癌和少数职业性癌。因此,过去认为癌症的预防主要是二级预防为重点,即处理癌前期的病变、早期诊断及治疗,从而提高生存率。近年来,由于肿瘤学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已有充分证据表明80%以上的癌症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同时,致癌过程即始动与促进两个阶段机理的深入研究和阐明,更进一步为预防或阻断癌症的发生提供了理论根据。
因此,有些“生活方式癌”是有可能预防的。
大多数研究都强调膳食结构失调是大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脂肪膳食是大肠癌的第一位危险因素。大肠癌高发的美、英、加、澳等国家居民每天每人食物中的脂肪含量都在120克以上,而低发的国家居民只有20~60克,动物实验也证实,喂高脂肪饲料动物大肠癌的诱发率是低脂肪组的2~4倍。上海1986年城镇居民脂肪的摄入量为82克,近年还在不断增加。如将1980年上海居民摄入脂肪的主要来源食油、猪肉和禽肉的消费量与197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4%、67%和180%。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脂肪量正在迅速增加,成为大肠癌发病增加的重要原因。
所以应广泛地宣传并告诫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仍宜保持以往少肉、多菜的食谱,而适当增加鲜鱼的膳食。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提出,将目前每人每天180克脂肪降至100克,每天纤维素增加20~30克,就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其次,膳食中纤维素含量高者大肠癌发病率明显低于少含纤维素食物者。纤维素有助于增加大便量,加快肠内容物纳排出,缩短致癌性代谢产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
进食高纤维食物者,平均14.5小时可排出所进食物,而进食低纤维素者,则需28.4小时。已有研究表明高果胶类的纤维素食物和维生素c可预防大肠癌发生。另外,研究表明蛋白质经高温热解产物能诱发动物大肠癌,因此多食油煎(炸)、烘烤肉食也会致大肠癌,咸肉、火腿和咸鱼等食物均富含二级胺和三级胺应尽可能不吃或少食。

大肠腺瘤 大肠癌不同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大肠癌都起源于先前存在的腺瘤,所以腺瘤癌变的概念已被广泛地认可。因此,早期发现腺瘤和积极地治疗就能中止其癌变,防止大肠癌发生。纤维结肠镜的问世,为早期发现癌前期病变(大肠腺瘤)和早期大肠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发现绝大多数腺瘤可在肠镜下经高频电灼摘除,替代了过去治疗大肠腺瘤需要常规剖腹手术,故大肠癌的预防关键被期望从这里开始。因此,对大肠内的腺瘤无论大小和组织学类型,一经发现不容忽视,应积极治疗。
家族性结肠多发性腺瘤病 该病均有明显家族遗传史,故又称遗传性息肉病。大肠内的腺瘤大小不一,可分布于整个大肠,通常以左半结肠为主,绝大多数是管状腺瘤,同时可有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癌变率可达50%~100%。故对家族性腺瘤病一旦诊断明确,必须作根治性治疗。根治性治疗前应该常规用纤维结肠镜行全结肠检查,若末端回肠内也有腺瘤,那么作根治性全部大肠切除术达不到根治的目的,只能作选择性大肠切除术。再则,如果回盲部或直肠内腺瘤较少者,则可通过肠镜下高频电灼摘除,而保留一部分大肠的功能。
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症的病人发生大肠癌的机率比正常人要高出5~10倍。如果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持续呈活动性而长久不愈,从起病10年后开始,每年大约有10%~20%的病人会发生癌变,但一时性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或直肠孤立性溃疡病人无潜在癌变危险。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应该积极进行治疗,且密切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的监视。

葡萄糖酸钙 经研究表明钙能降低大肠上皮细胞的增生速度,患有大肠腺瘤大肠癌术后者,可以服用一些葡萄糖酸钙,每天1.25克,葡萄糖酸钙能加强大肠对水的重吸收功能,故便秘患者不宜服用此药。
空腹饮用盐水 大肠腺瘤大肠癌术后病人,有时肠粘连使大肠内容物排出减慢,由于水份吸收过多,导致大便硬结,形成便秘,故除了多食果胶类纤维素和蜂蜜等外,清晨起床,若能服500毫升温盐水,不仅能促进肠蠕动且能避免大肠对粪便中的水份吸收过多,从而缓解便秘情况。
及时就诊 即使以往确实有慢性结肠炎肛裂等肛周病变者,如有了肛肠病变的症状和情况,都应及时去医院就诊,通常有经验的医生都会常规进行肛指检查,以及应该主张你进行钡灌肠x线检查和乙状结肠镜检查。有条件的最好能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因为大肠有1.5米,只有纤维结肠镜才能对大肠进行直视下的完整的检查,但是有些医生或病人往往凭主观臆断自以为是,认为进行检查有一定痛苦而不做,以至延误诊断,据上海肿瘤医院统计的476例大肠癌病人从最初症状到最后作纤维结肠镜明确诊断,平均间隔了18个月,以至使一些病人丧失了手术治愈的最佳时机。尤其患大肠癌同时又存在肛裂、肛窦炎或慢性结肠炎等病变,这些情况更易被延误诊断,所以在治疗肛窦炎肛裂慢性结肠炎等病变前必须要求医生进行大肠的检查,以排除大肠内的病变。

(1)在高发地区有症状的人或40岁以上人群;
(2)曾患有大肠腺瘤大肠癌的病人;
(3)患大肠腺瘤大肠癌直系家属者;
(4)有遗传性息肉病的家庭成员;
(5)有血吸虫病史的病人;
(6)盆腔接受过放射线治疗的病人。
上述的高危人群最好定期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的密切监视,有利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随访要求 大肠癌发生与腺瘤密切相关,曾患有大肠癌或腺瘤的患者,日后再患大肠癌大肠腺瘤要高出正常人群的6倍,所以这些病人术后除了进行隐血试验、b超、胸透和肛指检查外,还应该常规地永久性地进行定期纤维结肠镜的检查监视。
通常大肠腺瘤大肠癌患者术后3个月内,应常规进行首次纤维结肠镜的随访检查,因为大肠腺瘤大肠癌都是呈多发性的,术后及时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腺瘤和大肠癌同时存在。如无异常发现,半年后进行第二次随访检查;若仍无异常发现,1年后再进行第三次随访检查;如连续3年无异常发现,其后每2~3年作一次纤维结肠镜的监视。据上海肿瘤医院统计表明,无症状定期随访检查发现多原发癌75%是早期癌,而且随着随访时间的推移,大肠腺瘤检出率增高而多原发大肠癌的发生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