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

( bixirou )

别名: 鼻痔

中医

简介:
本病是以鼻塞日久,鼻窍内见有表面光滑、半透明、触之柔软而不痛的赘生物,有碍气息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疾病
病因:
鼻息肉指因湿热邪毒蕴结鼻窍所致。
病机:
鼻息肉初起于肺寒,日久兼有肺热,虚实相挟,壅滞日久,伏留不散,湿浊凝聚,浇培弥厚,遂成息肉
诊断:
1.肺胃湿热熏蒸
证候:气息出入不畅,鼻塞不利,嗅觉失灵,头痛头胀,涕多黄浊或黄白相间,鼻内见有息肉,色淡红或暗红,口渴咽干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肺经湿热,致鼻塞不利,嗅觉减退,鼻涕黄浊,湿浊积聚浸淫鼻窍肌膜,日久息肉渐长,鼻塞加重。清窍受损,头昏头痛,舌脉属湿热内郁证象。
2.肺经寒湿凝聚
证候:持续性鼻塞息肉荔枝肉状,表面光滑灰白,鼻内有粘白浊涕,头昏头痛,嗅觉失灵,易感冒舌质淡嫩,苔白,脉虚缓。
辨析:肺气虚弱,屡受风寒侵袭,日久壅滞,气血受阻,痰浊凝结,变生息肉,息肉阻塞鼻窍则头痛头昏,嗅觉失灵,肺气虚,易感冒,涕多粘白。
类证:
1.鼻腔乳头状或内翻性乳头状:肿物色红,表面较粗糙,质韧。活检可确诊。
2.鼻腔恶性肿瘤:表面粗糙不平,或有坏死,易出血,可伴有骨质破坏或邻近器官侵犯。活检可确诊。
3.鼻腔异物:有异物误入鼻腔史,检查发现异物。
治疗:
一、辨证选方
1.肺胃湿热熏蒸
治法:清宣肺气利湿散结。
方药:辛夷清肺饮(《医宗金鉴》)加减。黄芩12g,山栀9g,生石膏30g,知母9g,桑白皮9g,辛夷花9g,枇杷叶9g,车前子18g,泽泻12g,僵蚕9g,头昏头痛者加白芷蔓荆子息肉暗红者,可加桃仁赤芍川芎等。
2.肺经寒湿凝聚
治法:温肺散寒化瘀散结。
方药:温肺汤(《证治准绳》)加减。黄芪15g,炙甘草9g,升麻9g,葛根12g,丁香9g,麻黄6g,羌活9g,防风9g,路路通9g,皂角刺6g,细辛3g,可加红花三棱活血化瘀,牡蛎昆布软坚散结
二、、其他疗法
(一)外治法
1.明矾散明矾30g,甘遂3g,白降丹0.6g,雄黄1.5g,共为细末)用水或香油调和,放于棉片上敷于息肉根部或表面,每天1次,1~2周为一疗程。或鼻息肉手术后1日敷药,可减少复发。(《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编)。
2.瓜蒂散(《延年秘录》方:瓜蒂赤小豆丁香)吹鼻。
3.鼻痔方(《证治准绳》方:明矾30g,篦麻7个,乌梅肉5个,麝香50mg)放入鼻内,腐蚀息肉
4.苦丁香甘遂各18g,青黛草乌枯矾各3g,共研细末,麻油调合,涂于息肉上,每日1次。
5.枯灵注入鼻息肉根部。
(二)摘除鼻息肉,《外科正宗》已记载"取息秘法",具体参考西医部分。
中药:
参考"鼻鼽"、"鼻渊"条中成药。

西医

简介:
鼻息肉是鼻腔、鼻窦变态反应或慢性炎症后,粘膜高度水肿、增厚而形成的肿物。是一种常见病。常为两侧性,多发生于鼻顶部或筛窦。单个性鼻息肉可来自上颌窦。
发病机理:
鼻息肉的形成与多种原因或不明原因的刺激致鼻粘膜表层损伤、上皮脱落有关,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分泌干细胞因子(stemcellfactor,scf)有促进肥大细胞分化和生长的功能,肥大细胞在非特异性因素刺激下发生脱颗粒反应,引起炎性介质的释放和嗜酸细胞浸润,组织水肿,ltc4、ltb4等介质增多;嗜酸细胞释放的mbp、ecp破坏鼻粘膜血管的神经支配,使血管失神经支配致通透性增加,组织胺、白细胞三烯等介质进一步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和炎症反应,产生渗出和水肿,由于持续性的炎症反应形成息肉。巨噬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对维持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鼻变态反应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均可使鼻息肉体积增大,病情加重,在鼻息肉形成过程中,首先由于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上皮固有层内压力增大,致局部薄弱;由于损伤处的上皮破裂,固有层及粘膜下组织由上皮缺损处脱出,周围的粘膜上皮延续生长,脱出的组织表面上皮化,形成息肉蒂部,血管长入,腺体被拉长,并长入长管状腺体,炎性水肿的进一步发展并受重力作用逐渐下垂,形成息肉;有些研究表明鼻息肉上皮细胞较正常鼻粘膜上皮有更强的引起嗜酸细胞浸润的能力,也与嗜酸细胞表面特异性粘附分子受体在鼻息肉血管内表达的增强有关,p-选择素的依赖性粘附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多数意见认为鼻息肉是多种因素引起较一致的反应,是机体功能紊乱的局部表现。
病理:
大体上鼻息肉多呈灰白色,表面光滑,半透明状,犹如去壳之新鲜荔枝。多数息肉因有蒂,故有一定活动性。
组织学研究鼻息肉是以嗜酸细胞增殖为主的鼻腔炎症疾病,除嗜酸细胞外尚有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亦有部分鼻息肉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息肉表面有完整的上皮,内含水肿的组织和液体,但缺乏使血管舒缩和腺体分泌的神经分布。鼻息肉的蒂部多与筛窦、上颌窦相连接,有的与窦内的息肉和囊肿相连接。
诊断标准:
1.根据病史,常见于变态反应性鼻炎及慢性鼻窦炎患者。
2.鼻塞,随息肉的生长而鼻塞加重。
3.根据息肉的性状可以分辨不同类型,如粘液性息肉,表面光滑半透明,呈粉白色,有细蒂,触之柔软活动,颇似剥皮葡萄状,多来自中鼻道;出血性息肉,触之易出血;纤维性息肉,呈灰白色,表面光滑,触之较硬,不易出血;多发性息肉,常来自筛窦。息肉可在一侧或两侧鼻腔内单发或多发。晚期息肉增多变大,形成蛙形鼻。
4.老年复发性鼻息肉常出血者,应注意恶性变。
诊断依据:
经鼻腔检查,多能明确诊断。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位于鼻腔深部或后鼻孔处之单个息肉,常需在血管收缩剂收敛鼻粘膜后才能查见,应注意避免漏诊。
(2)诊断鼻息肉时,应常规作鼻咽镜检查,以便了解后鼻孔处有无息肉,以利诊断和治疗。
(3)对于单侧后鼻孔息肉患者,宜作鼻窦x线摄片,以明确上颌窦内是否存在病变。
(4)对于年龄较大,或鼻涕带血之鼻息肉患者,应将息肉样组织送病理检验,以除外恶变。
(5)应注意与中鼻甲息肉样变区别。中鼻甲息肉样变时,无活动性,如以探针探触,可触及质硬之鼻甲骨质。
体征:
一、临床症状:
1.鼻塞为最常见的症状,小的息肉病人无明显症状,当息肉逐渐增大时鼻塞症状出现,并随鼻息肉的发展鼻塞加重。有的感到鼻内有异物随呼吸飘动或呼气时呈活瓣状阻塞,病情严重者睡眠时有鼾声,说话有闭塞性鼻音。
2.头痛、头昏胀感,系因鼻塞鼻息肉阻塞鼻窦开口引起。
3.嗅觉减退或丧失:由鼻塞息肉累及嗅区所致。
4.常出现喷嚏、流涕等症状,由非特异性鼻粘膜反应性增高所引起。
5.其他症状:息肉影响咽鼓管通气功能时可出现耳鸣重听症状,部分病人有咽炎症状、有的病人发生咳嗽哮喘。部分病人合并有常年性鼻炎,以enr者多见,亦有的病人合并鼻窦炎鼻窦囊肿,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体检:
巨大鼻息肉可引起外鼻部变形,成"蛙鼻,"鼻部软组织向两侧膨隆,有的向前发展,长出鼻前孔,大的后鼻孔息肉可引起软腭膨隆,自鼻咽部下垂,悬于软腭后方。
鼻镜检查:于鼻腔见有灰白色或淡红色块状物,表面光滑,触之柔软活动,有蒂部连接于中鼻道侧壁或鼻顶部。多发性息肉葡萄状。后鼻孔息肉需做鼻咽镜检查。鼻息肉多为两侧性和多发性,特殊检查;鼻内窥镜检查有重要价值,尤其在检查鼻腔后部时;检查鼻窦的最好方法是ct扫描,对于手术前的检查十分必要,使鼻腔和鼻窦的解剖标志显示清晰,而且可查清鼻道窦口复合体(osteomeatalcomplex)的病变。为了明确鼻息肉在鼻腔发展的体积和范围,可进行声学鼻腔测量计(acusticrhinometry)检查。
鉴别诊断:
1.与中鼻甲息肉样变相鉴别,中鼻甲息肉样变表面与鼻息肉相似,但基底较广而硬,活动性小。
2.与鼻内翻乳头状相鉴别,对于反复发作的鼻息肉应提高警惕,外形与多发性鼻息肉难以区别,但表面粗糙不平,多发生于一侧鼻腔,手术中易出血,应通过病理检查予以鉴别。部分内翻乳头状系由于作鼻息肉手术时未能将蒂部内翻的上皮彻底切除所致,对此应引起重视。
3.鼻腔纤维血管瘤应与后鼻孔息肉相鉴别。
4.在婴幼儿中应与脑膜-脑膨出相鉴别,尤其发生于鼻顶部者,与息肉形态相似,但多发生一侧,无蒂,触之不动。必要时可作x线颅骨拍片检查可发现筛板先天性缺损,不主张芽刺抽液检查,以免发生颅内感染。
5.与鼻及鼻窦恶性肿瘤相鉴别,有些恶性肿瘤患者也有鼻息肉手术史,恶性肿瘤与鼻息肉并存;但有血性涕,肿块呈暗红色,触动易出血,表面常伴有溃疡和坏死,对于老年鼻息肉患者应提高警惕。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息肉消失,临床症状解除。
2.无效:息肉不消,临床症状不减轻。
预后:
少数高龄患者可以发生恶变。
并发症:
由于鼻息肉堵塞窦口,常并发慢性鼻窦炎,有的息肉来源于筛窦和上颌窦,鼻息肉还常与鼻窦囊肿并存,或见于齿源性上颌窦炎中。此外还常存在于某些综合征中如纤毛不动综合征、kartagene's 综合征(伴有支气管扩张、慢性鼻窦炎内脏易位)、young综合征(鼻窦肺病、精子缺乏和鼻息肉)。在小儿常见有囊性纤维变性。在kartagene's 综合征和囊性纤维变、性病人中鼻息肉中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而不是嗜酸性粒细胞。最惹人注目的是阿斯匹林综合征(或称三联征),临床表现为阿斯匹林敏感(或不耐受)、内源性支气管哮喘和伴有过敏性鼻炎,其中约有1/3的病人患有鼻息肉。从而鼻息肉与全身性疾病的关系得到重视,为什么有鼻息肉的病人易发生阿斯匹林哮喘,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完全揭开的课题。
治疗:
鼻息肉的现代治疗主张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一、手术治疗对于小的单发息肉可在粘膜表面麻醉下采用圈套器切除,对于多发的和复发的息肉应采取较广泛的手术。如果息肉来源于上颌窦和筛窦应同时进行上颌窦内息肉切除术和筛窦切除术。目前采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fes)较为彻底。可将每个暴露的筛房清除干净。对于多次复发的息肉仍主张进行广泛的筛窦和部分蝶窦切除术。愈是严重的病情愈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更加彻底的手术。为了避免手术合并症的发生应在手术显微镜下精确操作。选择性的采用yag激光切除鼻息肉,出血少,病人痛苦轻,但不适用于严重的顽固性鼻息肉患者。对伴有支气管哮喘和阿斯匹林敏感的患者亦主张进行彻底的鼻息肉切除术。手术不仅不会引起和加重哮喘,而且由于手术清除了鼻腔和鼻窦的病灶,恢复了正常通气功能而使哮喘的病情明显好转,但是合并哮喘的病人术后复发率较高,而且手术不能改变病人对阿斯匹林的敏感和气道的高反应性,因此手术后应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
二、鼻息肉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近年来大量的资料证明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有显著的疗效。因为鼻息肉是鼻腔的持续性炎症性疾病,任何彻底的手术均不能将鼻息肉的病因清除,只有采用糖皮质激素和手术联合治疗,才能防止息肉的复发并有利于嗅觉功能的恢复。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息肉明显缩小或使小的息肉消失。为了避免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首先提倡应用鼻喷剂行局部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目前亦主张在采用鼻局部喷药期间适当的配合口服或肌注以达到加强治疗的目的。口服强的松30~40mg,3~7天为一疗程,然后递减口服量,以后采用鼻内吸入bdp或丁地去炎松(budesonide)等维持治疗。亦有人认为鼻内注射较肌肉注射效果更好。将糖皮质激素注射到下鼻甲而不注入鼻息肉内可使息肉体积明显缩小。有人主张将康宁克通-a行下鼻甲和息肉内注射,下鼻甲粘膜下注入20mg,息肉内注入20mg收到较好的效果,每月注射1次,连续2~3次,以后用bdp鼻喷剂维持治疗,每日2~3次喷鼻,每次喷入100μg,可使息肉明显缩小,部分病人可以免除手术治疗。对于手术复发的病例,多数可经糖皮质激素治疗而避免再次手术或延缓再次手术时间。
作为鼻息肉病而且是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疾病,单纯的手术治疗是不可能根治的,对于严重而广泛的鼻息肉亦不能只依靠糖皮质激素治疗。正确的治疗原则是:对于初发的息肉,单纯采用鼻内吸入糖皮质激素;对较大的息肉可加用口服、肌注或鼻内注射,然后应用鼻内喷入维持治疗,可使部分病人免除手术;对严重的病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再行手术治疗,于手术后坚持半年至一年的局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虽然不能完全阻止复发,但可在较长时间内避免复发。
中西医结合:
鼻息肉治疗的难点在于如何防止或延缓手术后复发,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认为单发的较小息肉,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单纯手术治疗的效果相近,或者无手术治疗的必要。对于多发的、充满鼻腔的鼻息肉应进行彻底的手术治疗,鼻息肉手术治疗不彻底,不仅术后容易复发,而且容易形成内翻乳头状
1.鼻息肉的手术治疗,包括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如能加服中药治疗,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2.糖皮质激素治疗,包括下鼻甲或息肉内注射,喷鼻、滴鼻或棉片浸药后贴敷于手术腔等均为治疗鼻息肉的有效方法,为了减轻激素的副作用可采用中药配合治疗,实验室研究证实,六味地黄丸有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对肾上腺皮质萎缩有一定的拮抗作用,首次大剂量的使用激素可出现肾阴虚的表现,应采用滋养肾阴药物旱莲草女贞子地骨皮、枸杞、生地、知母龟板等治之。长期应用激素常引起肾阳虚,可选用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苁蓉黄芪党参药物治疗。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中加用中药治疗可明显降低其副作用的发生
3.手术后采用中医局部外治法可减少息肉的复发率,局部外治法包括中药制剂的喷鼻,涂于鼻息肉蒂部和手术腔,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4.中药制剂的鼻息肉内注射,可使息肉缩小,对某些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5.当前在鼻息肉治疗学中应引起重视的是单纯手术治疗的观点而忽略免疫学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甚至持有偏见,是十分有害的。对于较小的息肉,无论单独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单独采用中医药均可治愈;鼻息肉必须手术治疗的观点已成为过去,而且鼻息肉手术后不予术后处理和继续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点,也已陈旧落后。

“鼻息肉” 相关论述

鼻息肉为一常见病,成人多见。此病病因未明,多数学者认为是鼻腔、鼻窦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能与鼻腔、鼻窦慢性炎症刺激有关。病理可分为水肿型、纤维型和混合型。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进行性鼻塞发生于一侧或双侧鼻腔,嗅觉减退,伴有鼻窦炎者,常有头胀痛,流涕等症状。伴有变态反应性鼻炎者,常有阵发性喷嚏,鼻痒,流涕等症状。鼻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前者多来自鼻腔、上颌窦,后者多来自筛窦。双侧性鼻息肉生长过大时,可形成“蛙鼻”。鼻息肉有时向后发展悬于鼻后孔者,称鼻后孔息肉
2.鼻腔内可见单个或多个的灰白或淡红色、表面光滑且半透明肿物,如同新鲜荔枝肉状。有时带蒂,质软,不易出血。
3.单侧纤维型及混合型鼻息肉,或伴有感染伪膜形成者,应注意与鼻腔肿瘤鉴别。必要时活组织检查。婴幼儿发生的一侧性鼻顶部息肉,应特别注意与鼻内脑膜—脑膨出相鉴别。
二、中医学
鼻息肉又名“鼻痔”。本病多因肺经湿热,壅结鼻窍所致。多由素嗜炙煿厚味,致使湿热内生,上蒸于肺胃,结滞鼻窍。或因鼻窍长期受湿热邪毒侵袭,致肺经蕴热,失于宣畅,湿热邪浊渐鼻窍,留伏不散,凝滞而成息肉
1.辨证依据:鼻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大小不一,带蒂可活动,质软无痛的赘生物。
2.临床证型:临床以湿热壅滞多见,故可不分型。主要症状为持续性鼻塞,并有嗅觉减退,鼻涕增多,常有头昏、头痛。可见鼻腔内一个或多个赘生物,表面光滑,色灰白或淡红,半透明,触之柔软而不痛,可移动。若息肉较多较大,可引起鼻外形的改变,鼻梁变宽而膨大。
【治疗】
一、现代医学
鼻息肉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与鼻变态反应或感染有关,手术切除后常易复发。对来自筛窦、上颌窦的多发性,或复发性鼻息肉,应进行筛窦、上颌窦根治术,可减少复发。
二、中医学
1.治疗原则:宜清肺宣气,泻湿散结。
2.治疗方法
(1)外治:①用明矾30g,蓖麻7个,盐乌梅肉5个,麝香50mg,共捣为丸,纱布裹塞鼻内息肉处。②用明矾30g,甘遂3g,白降丹0.6g,雄黄1.5g,共研细末,用水或麻油调合后置于纱条上,敷息肉根部或表面,每日1次,7~14次为1疗程。③苦丁香甘遂各18g,青黛草乌枯矾各3g,共研细末,麻油调合,点涂于息肉上,每日1次。④用瓜蒂细辛各等份,研细末,每用少许吹息肉处。
(2)内治:用黄芩10g,栀子10g,石膏10g,知母10g,桑白皮10g,辛夷花10g,枇杷叶10g,车前子10g,泽泻15g,僵蚕10g,红花10g,川芎10g,白芷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病名。系指鼻中赘生肉瘤,闭塞孔窍,气不宣通的病证。又名鼻痔、鼻瘜、鼻中息肉等。所谓息肉、有两种解释:
①《说文解字》认为:“息者,身外生之也。”这是认为鼻中赘生乃身外之物。
②《圣济总录》:“附着鼻间,生若赘,有害于息,故名息肉。治宜宣肺开窍,可用苍耳子散或辛荑清肺饮加减。外用硼砂散息肉上。息肉久治不去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息肉与现代医学之息肉同名。参见肉蝼蛄条。


藜芦(《本经》寒,《别录》微寒)
矾石(《本经》寒)
地胆(《本经》寒)
通草(《本经》平)
白狗胆(《别录》平)

鼻息肉(nasal polypus)是常见疾病,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中鼻甲游离缘、筛窦、筛泡、筛骨钩突、半月裂孔及上颌窦口等处。
[imgz]erbiyanhouwaikexue107.jpg[alt]鼻息肉[/alt][/img]
鼻息肉
[imgz]erbiyanhouwaikexue108.jpg[alt]后鼻孔息肉[/alt][/img]
鼻孔息肉
【病因】
由鼻部粘膜长期水肿所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变态反应和慢性炎症为主要原因。
【病理】
开始为局部粘膜水肿、半透明隆起、无蒂,此时称息肉样变性。病变继续发展,因水肿组织的重力作用,逐渐下垂而形成有蒂的息肉鼻息肉可分为水肿型(粘液型)、血管型(出血型)、纤维型、囊肿型等数种,一般常见者为水肿型或混合出现。
【临床表现】
以进行性鼻塞为主,随息肉缓慢长大,逐渐成为持续性鼻塞。常伴有鼻窦炎,使鼻涕增多。可有嗅觉障碍及头痛等症状。可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多数为多发性及双侧性。息肉生长过大时,外鼻可发生畸形,鼻梁变宽而膨大形成“蛙鼻”。悬垂于后鼻孔的单发性息肉,称后鼻孔息肉(choanal polyp)。
【检查】
前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的新生物,如新鲜荔枝状或去皮葡萄状或呈储水橡皮袋状(鼻部彩图3)。触诊时柔软,可移动,不易出血,不感疼痛,根据上述典型发现,诊断较易。后鼻孔息肉有时通过前鼻孔不易看到,检查时先将鼻粘膜加以收缩,并行后鼻镜检查。鼻内窥镜检查及x线鼻窦摄片,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诊断】
根据其形状、色泽触诊,诊断多无困难,但应与鼻腔内类似鼻息肉表现的其它病变进行鉴别:
(一)鼻中隔粘膜肥厚或中鼻甲肥大:呈息肉样变者均可被误诊为鼻息肉。前者表面颜色较红,基底较宽而不易活动,触诊时较硬。
(二)脑膜-脑膨出:可做颅骨侧位或颅基位x线摄片,亦可做x线额部断层摄片,可见颅骨缺损。
(三)内翻性乳头状(inverting papilloma):外形如多发性息肉,表面粗糙,色灰白或淡红。病理组织学上特点是上皮向基底方向呈内翻性生长。手术时易出血,术后易复发,并可恶变。
(四)鼻咽纤维血管瘤:常发生于男性青年鼻腔后段及鼻咽部,基底广,色深红或灰色,呈圆形或结节状或分叶状,并向四周扩散,可反复鼻衄,甚至大量出血。
(五)鼻部恶性肿瘤:凡单侧进行性鼻塞鼻涕带血并伴有剧烈头痛、面部麻木者,均应考虑鼻部恶性肿瘤的可能,施行活检明确诊断。
【治疗】
主要为手术切除(图4-4),并给予病因治疗。对反复复发者可考虑行筛窦开放或根治术。术后可给予抗组织胺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以防复发。
[imgz]erbiyanhouwaikexue109.jpg[alt]鼻息肉摘除术[/alt][/img]
图4-4 鼻息肉摘除术

鼻息肉是鼻腔粘膜水肿性突起组织。
过敏性鼻炎患者易形成鼻息肉息肉常在鼻粘膜有感染时产生,在感染消退后消失。鼻息肉常长在鼻粘膜水肿处,如鼻窦窦口处。息肉外观似泪珠或削了皮的葡萄
用含可的松的鼻腔喷雾剂可使息肉缩小或消失。若息肉妨碍鼻窦引流、鼻腔通气或疑有肿瘤时应行手术切除。在过敏反应或潜在的感染控制后,息肉可自行消退。可的松气雾剂可预防或延迟息肉复发。在严重的复发病例,可借助手术改善鼻窦引流或去除感染组织。
鼻息肉通常发生在鼻窦开口进入鼻腔的部位,它可阻塞鼻窦的引流,使液体积聚在鼻窦内,引起鼻窦感染。
[imgz]mokejiatingzhenliao171.gif[alt]鼻息肉[/alt][/img]

其是鼻腔和鼻窦粘膜极度水肿、下垂而形成的肿物。常由于过敏性、化脓性鼻炎或鼻窦炎长期刺激而成。发病缓慢,初起鼻塞不严重,随着息肉增大,鼻塞日渐加重,终为持续性鼻塞。由于息肉堵塞,病人往往嗅觉失灵,张口呼吸,说话鼻音明显,头胀头痛。治疗不及时,巨大息肉可突出于鼻孔外,或外鼻增宽呈蛙背样畸形。
鼻息肉在早期较小时,可通过控制炎症、过敏等因素,或用激光烧灼使其消退、缓解;较大时,需手术切除。同时,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突和鼻窦炎以减少复发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