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症

( naodongmaiyinghuazheng )

别名: 头痛 , 眩晕 , 健忘 , 不寐 , 痉证 , 虚劳

西医

简介:
脑动脉硬化症系在全身性动脉硬化基础上,因使脑部血管弥漫性硬化、管腔狭窄及小血管闭塞,供应脑实质的血流减少、神经细胞变性引起一系列的神经与精神症状,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早期见头痛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情绪不稳定等,随着病程进展,常出现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点状软化、萎缩,可发生脑卒中痴呆癫痫等严重疾病
病因:
1.脂肪浸润学说 正常生理情况下,血脂在滤过动脉内膜后,可再通过中层及外膜的营养血管,回到血液;而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脂过多地滤过动脉内膜后,不能很好回滤入营养血管,使之沉积于血管壁内膜下层。
2.血管壁本身代谢异常 包括血管壁本身组织演变,诸如血管壁酸性粘多糖变化,血管壁酶的变化等;儿茶酚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以及吸烟等使血管长期痉挛,导致血管壁缺氧、营养不良而致通透性改变;又由于老年人血管壁的粘多糖代谢失调等,都可以使血脂质极易沉积于血管壁上。
3.血栓形成学说 由于内膜损伤,血小板粘附于局部而形成血栓。近年来,随着各种电子医疗技术的发展,对脑动脉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脂质代谢障碍和血管内膜的损伤,导致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动脉管壁变性,这是动脉硬化最早及最主要的动因。早期动脉内膜中大量的中性脂肪、胆固醇沉积,胶原纤维亦大量增生,相继形成壁血栓,管壁增厚,使血管腔进一步狭窄、扭曲,脑血管进行性闭塞,使供血区血液灌流不足,脑组织软化,弥漫性萎缩,神经细胞变性以及功能障碍,临床上出现脑功能进行性减退和神经系统损害。
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与发展,对脑动脉硬化发生原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日益受到重视。不少学者提出,在正常情况下,脂质进入与移出血管内膜的速度是处于动态平衡。在流体动力学较大的应力作用下,血浆中脂质向损伤的内膜壁移动占优势,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 1977年erland、nelson等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最初损害是血小板在血液动力学作用下,先在动脉分叉处积聚,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导致内膜的损伤,高胆固醇血症可增加血小板聚积。国内许多学者在大量血液流变学研究资料中证实,血液动力学改变是造成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有人认为遗传缺陷等亦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原因。
人群:
脑动脉硬化症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者多见于绝经期以后。
病理:
病理改变主要为脑动脉粥硬化和小动脉硬化,病变部位主要在大、中动脉的弯曲、扩张处与分叉处。如椎动脉在锁骨下动脉的起始端、在穿过颈椎与椎体横突受压处以及进入枕大孔水平,颈总动脉的分叉处、颈动脉窦、颈动脉虹吸部、基底动脉、willis环,以及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起始段及基底动脉分支。高血压患者主要病变在脑深部的穿支血管(细小血管)。
粥样硬化的动脉在早期内膜下有胆固醇脂质沉积,一般沉着在细胞内或内膜下细胞间隙,从内膜表面可见到黄色条纹或斑块(称粥样斑块)。其后期内膜结缔组织增生,复合糖类积聚,内膜明显增厚。病灶内常含有钙质,造成管腔狭窄,粗细不均,这种改变造成血流速度的减慢。内膜中层亦发生脂质浸润,平滑肌纤维和弹力纤维断裂,以及粘蛋白积聚,造成内膜破溃、出血或局部血栓形成。这些动脉病变引起所供应的脑部组织血供障碍,导致栓塞。有的受损动脉常产生动脉硬化性狭窄,血管壁肌纤维和弹力纤维破坏,引起动脉血管扭曲、扩张形成梭形动脉瘤。在脑部,可见脑重量减轻,半球间裂及叶间裂增宽,脑回变窄,脑沟也增宽,特别在额叶最为明显,顶叶及枕叶仅有轻度或无萎缩。脑干和小脑也比正常为小。这种萎缩的脑切面见皮质带变薄,其下面的白质亦变小。脑室对称性扩大。在内囊、壳核、脑桥,甚至在小脑可见到多数小而不规则的空腔,即所谓腔隙状态。
镜检发现:老年人的脑皮质神经元可以皱缩,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围底部支持的胶质有变性,脑的毛细血管壁增厚,有过量的襻:严重变性时大脑实质有灰白色并保留着变性神元的印迹。星形胶质细胞固缩及肥厚,在梗塞区随梗塞年龄不同而异。最先见的是被犯区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内的红细胞有沉积及聚集,以后可见进一步变性,毛细血管壁膨胀,有些发生红细胞渗出。随着愈合过程出现,梗塞区可见逐渐有新血管形成及疤痕形成。其好的一面是形成侧支循环有利于脑功能恢复,不利的是可促发癫痫放电。
诊断标准:
脑动脉硬化症诊断标准:
1981年全国第三届神经精神学术会议修订(试行草案)
1. 轻度脑动脉硬化
(1)年龄在45岁以上。
(2)初发高级神经活动不稳定的症状及/或脑弥漫性损害的症状。
(3)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
(4)主动脉增宽。
(5)颞动脉或桡动脉较硬等周围动脉硬化症,或有冠心病
(6)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深反射不对称、掌颏反射性阳性及/或吸吮反射阳性。
(7)血清胆固醇增高。
(8)排除其他疾病
诊断判断:具备上述8项中的5项或5项以上。
2.中度脑动脉硬化病慢性型者应具备以下两项条件
(1)轻度脑动脉硬化病的诊断标准。
(2)由本病引起的下列症状(综合征)之一:痴呆、假性延髓麻痹帕金森综合征癫痫等。
3.弥漫性脑动脉硬化病:为慢性重症脑动脉硬化病。应具有中等度脑动脉硬化病条件(也可伴小卒中),病情反复加重,病变广泛,生活难以自理。
诊断依据:
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进行。以下几点做为诊断参考: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初发高级神经活动不稳定的症状及(或)脑弥漫性损害症状;③全身动脉硬化的症状与体征,如眼底动脉硬化Ⅱ°以上,或主动脉弓增宽及颞动脉或桡动脉扪及变硬,以及冠心病等;④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膝反射不对称,掌颏反射阳性及吸吮反射阳性者;⑤血清脂类增高;⑥脑血流量减少;⑦除外脑部肿瘤等疾患。
症状:
动脉硬化的早期不一定出现症状。症状的出现,一般取决于全脑血的功能状况(如侧支循环)及全身情况(如血压、心脏等)。
临床表现主要是慢性进行性脑功能障碍以及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临床上分为三期:
1.无症状期 脑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存在,或者病变不严重,或者循环代偿功能良好,在临床上无症状表现,此时只能称为“脑动脉粥样硬化”,一般不可称其为“脑动脉硬化症。”
2. 急性期 若急性发病,表现为局灶性缺血性脑血循环障碍“脑卒中”。
3.慢性期即脑动脉硬化症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表现较多,主诉头昏、头痛,头部胀痛、紧缩和压迫感,疼痛常从头顶向枕部放射。体位变化,以及咳嗽、解大便等用力时,症状可有加重。患者伴有乏力、头晕精神萎缩、嗜睡等;注意力不能集中,注意范围缩小;继续发展可出现对各种刺激产生过敏、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有时表现为欣快,有时则为焦虑、紧张、多疑、恐惧,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淡漠及颓丧、伤感等。自知力常相对地减退,甚至出现营养差,过早衰老,头发变白,早秃等。
4.病情继续发展 可发生动脉硬化痴呆、慢性皮质下脑病、帕金森综合征、假性球麻痹、颅神经麻痹等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
体征:
临床出现多种神经系统体征,如大脑皮层受损出现原始反射(强握反射、吸吮反射等)及高级皮层功能障碍的综合征;锥体束损害引起肢体运动障碍;锥体外系受损而则出现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等,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尿失禁、尿潴留等)、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体征。眼底动脉硬化改变,眼底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动脉变细,反光增强,严重者呈银丝状;有时可见到淡黄色的胆固醇的斑点;动静脉有明显交叉压迫现象;个别病例还可见到视网膜点状出血;或在血管周围有少量渗出等。临床常伴有高血压
电诊断:
1、脑电图检查: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脑电图检查,绝大多数患者属正常脑电图,少数病例可见异常。通常的脑电图变化是脑节律变慢在θ波范围。
2、脑血流图检查:对脑动脉硬化患者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近年来采用放射性同位素133氙(133xe)颈内动脉快速注入,以测定半球脑血流或局部脑血流的方法,提高了脑血流图检查的诊断价值。约有11%的脑动脉硬化患者出现病理性图形。
影响诊断:
1、头颅x线平片检查: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头颅x线平片可见颅内颈内动脉虹吸部或苍白球处钙化,基底部亦可偶见钙化。脑萎缩的患者可见钙化的松果体向下移位。
2、脑动脉造影检查: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显示主动脉异常弯曲或伸长,管腔扩大;具特殊改变表现为动脉管腔不规则,呈“锯齿状”。最常见于颈内动脉虹吸部,偶见于大脑前、中、后动脉部位。
3、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做头颅ct检查,有时可见多数性脑梗塞灶。采用脑超声及多普勒测定可见脑血流量减少。
实验室诊断:
眼底检查:近二分之一的脑动脉硬化患者经眼底检查而作出诊断。通常为小动脉迂曲,动脉反光增强而呈银丝状,动脉变细及粗细不均匀,动、静脉交叉压迹存在;严重时静脉血流受阻,局部可见淤滞,水肿及出血;脑动脉硬化严重者,可产生视乳头萎缩。
脑脊液:
脑脊液常规检查,一般压力不高,有时甚至降低。细胞数正常。生化检查亦无特殊,大多数病例蛋白质在450mg/l以下,氯化物及糖量正常,或有轻微变化。
鉴别诊断:
1. 神经衰弱精神疲劳、神经官能症
2.药物中毒(特别是长期服用各种安定药、镇静药、降压药及治疗震颤麻痹药物);
3.进展较慢的颅内占位病变和颅内压增高,如颅内肿瘤、慢性硬膜下血肿、继发性脑积水等;
4.维生素b族缺乏;
5.严重贫血
6.甲状腺、垂体、肾上腺功能低下;
7.心肺功能障碍,慢性缺氧状态;
8.慢性肝肾疾病所致的肝脑征候群,尿毒症;
9.癌肿及其神经系统并发症;
10.低血糖
疗效评定标准:
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脑电图和脑阻抗血流图有改善。
预后:
脑动脉硬化症预后与病情轻重有关。若早期或病情较轻,治疗护理得当,预后良好。若病性发展出现智能减退、生活不能自理、言语不清或失语、假性球麻痹、巴金森综合征、癫痫发作、脑梗塞;或合并心脏病、严重感染则预后不良。
治疗:
脑动脉硬化症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动脉硬化的防治,以及增加脑血供、改善脑循环,对精神与神经症状予以对症处理。
1.降低血脂药物
(1)维生素类:维生素b6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50~200mg/日,静脉注射共20天。大量维生素c0.5~1g/日或维生素b12  500~1000μg/日,肌肉注射,均对类脂质代谢产生有利影响。
(2)氯贝了酯(clofibrate):别名安妥明。口服每次500mg,每日3~4次。此药降甘油三酯作用较强,能减少组织胆固醇沉积降低凝血作用。
(3)烟酸及烟酸肌醇酯:具扩张外周血管及降低胆固醇之作用。烟酸用量:口服50~100mg,每日3次;肌注250mg,每日2~3次;烟酸肌醇酯口服0.2~0.4g,每日3次。
(4)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要成分,常用制剂为亚油酸丸,每次3~5粒,每日3次;大剂量时有消化道反应,胃部不适。此外有心脉乐、益寿宁等。
2.扩血管药物
(1)地巴唑:  20mg,每日3~4次,口服。
(2)  654一2:  10mg,每日3次,口服。
(3)维脑路通:0.1g,每日3次,口服。
(4)盐酸氟桂嗪(西比林):  5mg/片,每晚5~10mg,连服4~8周为一疗程。(5)尼莫地平:  30mg/片,每次一片,每日3次。
(6)潘生丁:  25mg,每次服一片,每日3次。
(7)长效硝酸甘油:每次10mg,每日3~4次。
(8)氢化麦角碱:0.25~2mg,舌下含服,每日2次。
(9)罂粟碱:每次30mg,每日3~4次,口服或肌肉注射。
(10)脑益嗪:每次25~50mg,每日3次,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嗜睡、发疹。
(11)环扁桃酯:别名抗栓丸,  200~400mg,口服,每6~8小时一次,连服6周为一疗程。
(12)抗眩啶片剂:  4mg/片,口服每次1~2片,每日3~4次;注射剂,  2mg/2ml,  4mg/2ml,每日2次,肌肉注射。
(13)脑活素:5~20ml,加生理盐水50~250ml中,缓慢静滴,每日一次。
3.激素治疗  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可用小剂量考的松治疗,每日25~30mg,可使老年人动脉硬化引起的记忆力减退好转,也使之活跃而情绪愉快。对于绝经前期脑动脉硬化的妇女可用小剂量雌激素治疗,对脑动脉硬化症合并有脑缺血或脑梗塞者,可应用固醇类皮质激素。常用地塞米松,每次10~20mg,每日1~2次,静脉滴注。
4.对症治疗  头痛失眠、烦躁不安患者,可适当选用安神镇静药物,如安定、利眠灵、鲁米那、小剂量的阿斯匹林等药物。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选用氯丙嗪25~50mg,每日3次;或丙咪嗪25mg,每日3次,有心肌梗死者慎用;或多虑平150~300mg/日。对出现锥体束征的患者,可选用东莨菪碱、安坦、左旋多巴等药物治疗。小剂量阿斯匹林可治疗和预防脑动脉硬化症
中西医结合:
脑动脉硬化症是一种中老年渐进性发病,因此辨证分型治疗为主,若有高血脂、高血压、小卒中时可采加用西药对症治疗。非药物疗法不失为很好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以加强和巩固本病的疗效。
治疗参考:
1.脑动脉硬化症初期,表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症候群,中医以补肾益髓,健脾化痰,养血安神为主,以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复方丹参片等为主治疗。配合西药对症治疗。
2. 病情发展、发生痴呆,治以补肾活血、益智化痰开窍为主,采用生晒参、何首乌、生地、菖蒲郁金远志五味子丹参为主方。
3.若肝肾不足、元气耗损,出现假性延髓麻痹、痉搐等症,治以滋肾柔肝、养血熄风定搐,采用天麻钩藤饮羚羊钩藤汤等进行治疗。总之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总的预后比较差,因此本病应用采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减少合并症为中老年人造福。

“脑动脉硬化症” 相关论述

脑动脉硬化症,是指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等管壁变性所引起的一种弥漫性脑组织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影响脑功能的一种病症。临床以早期表现为类神经衰弱的症状为主。脑动脉硬化症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者多见于绝经期以后。
[发病原因]
脑动脉硬化症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高血压病。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过早形成动脉硬化
2.动脉硬化。部分患者常伴有其它部位动脉硬化。如主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周围动脉视网膜动脉硬化
3.饮食习惯。平时喜食肥甘厚味,致使血脂升高,形体过于肥胖;其次是经常喝酒、吸烟,均容易导致动脉硬化过早出现。
4.其它疾患。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由于久不治愈,故亦可过早出现动脉硬化,而且发展程度也较重。此外,内分泌紊乱亦是本病发病原因之一。
5.生活环境。部分患者,由于生活环境的过于噪杂、紧张,情绪不得安宁,容易造成脑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动脉硬化
中医认为,本病与心、脾、肾三脏及脑有关。由于年老体衰,脾失健运阴血亏损,心肾两虚,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发为本病。属于中医的“头痛”、“眩晕”、“虚损”等范畴。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缓慢。早期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耳鸣。患者自觉疲乏无力、嗜睡失眠多梦,且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尤其对近事容易遗忘;经常情绪不稳,易烦躁,激怒,多疑,固执,不听他人劝说;工作效率低,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判断力差,并且随着脑力和体力活动而加重;有的患者则表现为肢体麻木震颤,表情淡漠,性情孤僻,不愿和他人来往,常常沉默寡言或自言自语,语无伦次;有的患者对事物反应迟钝,对一些简单的基本计算感到困难,甚至发生二便失禁等症。
本病病情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24小时,发作后症状及体征可基本消失。随着脑动脉硬化的逐渐加重,本病还可出现脑动脉硬化综合征,其表现有:①假性延髓麻痹综合征;患者可表现出吞咽困难,饮水时发呛,音哑;②精神障碍综合征:患者以痴呆为主,或出现幻觉、虚构、妄想、多语、人格改变、智能障碍;③癫痫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痉挛发作;④帕金森氏综合征:患者有肌张力增高、震颤、面无表情等症状。
[预防措施]
1.保持精神愉快。并不是所有的人进入老年以后必定有动脉硬化,而且不少患者平时可能无明显症状,只是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下发病。因此,保持快乐心境,平时多听优美的轻音乐,做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情绪过于紧张或激动,是非常重要的。
2.注意饮食营养。年过40岁以后,即使血脂不高,亦应限制动物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猪肝猪肾猪脑骨髓、蛋黄、奶油等。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咸,平时多食含有维生素c、b的食物,如胡萝卜芹菜洋葱菠菜、桔子、香蕉西瓜等。多食含有植物蛋白的食物,如豆类及豆类制品;此外,还要多吃含铬食物,如全小麦、低档面粉、麸皮等,但是,必须注意不可饱餐,或者暴饮暴食。
3.严戒烟酒。烟中的尼古丁、焦油及酒精都会促使脑动脉硬化,故患者必须严戒烟酒。
4.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规律,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对预防动脉硬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极拳,或者练毛笔字、绘画、种花、养鱼、养鸟等,但要注意不可劳累过度。平素不能做剧烈、突然的动作和活动。
5.积极治疗其它疾病。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对症治疗。尤其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一定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及时选用降血脂、扩血管药物,以避免动脉硬化发生、发展。
6.加强生活照顾。对有动脉硬化迹象或已发生动脉硬化者,要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适当的细心照顾和关怀,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治疗方法]
1.纠正脂肪代谢。脂肪代谢紊乱是脑动脉硬化发病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目前纠正脂肪代谢紊乱的药物已被广泛应用,常用的药物有:
(1)芦丁:每次20毫克,每日3次,口服。或用复方芦丁,每次1片,每日3次。
(2)维生素c:每次0.1克,每日3次,口服。
(3)烟酸:口服每次50毫克,每日3次。
(4)三磷酸腺苷(atp):肌肉注射,每次20毫克,每日1次,20~30天为1疗程。
(5)尼莫地平:每次20毫克,口服,每日4次。
(6)维生素b12:肌肉注射,每次200~500毫克,每日1次,20天为1疗程。
(7)脑复新:口服每次0.1~0.2克,每日3次。
(8)辅酶a:肌肉注射,每次50单位,每日1次,20~30天为1疗程。
2.中医辨证治疗。心脾两虚,表现为头晕头痛,疲乏无力,心悸失眠健忘,肢麻者,可用归脾汤加减党参12克、黄芪20克、茯苓15克、炒白术1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龙眼肉12克、熟地12克,制首乌12克、阿胶10克、炒枣仁15克、远志12克、大枣5枚)以养血安神,益气健脾;心肾两虚,症见表情淡漠,沉默寡言,或自言自语,语无伦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头晕耳鸣者,可选用六味地黄汤生脉散加减(熟地20克、山药12克、山萸肉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五味子10克、阿胶10克、女贞子12克、白菊花12克、炒远志12克)以滋肾养血,交通心肾;若有大便失禁,可加肉桂6克、炒苡仁12克;小便失禁则加覆盆子15克、益智仁12克、升麻8克。
3.饮食疗法。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可用胡萝卜50克切丁,加入50~100克粳米煮粥,早晚食用。脾虚乏力者,可用淮山药250克,研细并加炒米粉250克,调均匀,每次取1~2匙,开水冲服,每天3次。若有肢体麻木便秘,可用黑芝麻30克,粳米100克,煮粥经常食用。
4.单方验方。据报道,用益气聪明汤黄芪20克、党参15克、升麻5克、葛根15克、蔓荆子12克、白芍10克、黄柏8克、丹参20克、川芎12克、甘草10克)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总有效率达90%。每日1剂,煎服2次,最多服药30剂。亦可用葛根15克,煮水代茶,经常饮服。
5.针刺疗法。心脾两虚者选用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百会心俞足三里肝火旺加肝俞太冲穴;心肾两虚者选用心俞、肾愈、三阴交、膻中等穴。采用轻或中度刺激,隔日一次,5~7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可稍休息数日。
6.艾灸治疗。一般采用卧位,取足三里绝骨穴。方法是:在穴位处薄涂凡士林,将米粒大小艾柱直立于穴位点燃,待烧至皮肤,轻拍打局部,有水泡者可用敷料覆盖,每日更换敷料1次;以防感染。一般先灸足三里,后灸绝骨,每周1~2次,每次1穴(双侧),每穴灸1~3壮,2穴轮换,10次为1疗程。
7.其它方法。指压法:用手指尖代毫针刺激曲池足三里(取双侧)穴,重压安眠穴三阴交百会等穴,每天1次,以有酸麻感为度,连续3次;按摩法:用两手食指或中指抹前额,再用手掌擦头部两侧,而后将手指分开从前发际向后梳到后发际,两手交替反复进行,按5~10分钟。
8.中成药。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可经常选用人参归脾丸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人参鹿茸丸等中成药,每次服1丸,日服2次,连服2~3个月。
9.药枕治疗。取杭菊花500克、冬桑叶500克、野菊花500克、辛夷500克、薄荷200克、红花100克。将上述药混匀粉碎,拌入冰片50克,装入布袋,作睡枕用,可用6个月,若回潮则置太阳下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