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偿性月经
( daichangxingyuejing )
别名: 经行吐衄 , 倒经 , 逆经 , 错经
中医
简介: |
本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行前后,有规律地出现吐血,衄血,同时可伴有月经量少或月经闭止不行,症状每伴随月经周期发作。 |
病机: |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血热气逆,冲任失调。因气为帅,血随气行,气郁化热则血热而妄行,气逆则血逆而上溢。经行之际,血不下行而随冲气上逆,出于鼻则为衄,走于口侧为吐血。近年来许多医家认为除此之外还可因瘀血内阻胞脉,血行不畅,使郁火上冲,伤及阳络引起口鼻出血。血热之因有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炎气逆,嗜食辛辣之品或过服辛燥之剂致胃火炽盛;也有平素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血络。本病主要涉及的脏腑为肝胃肺肾。 |
诊断: |
本病以血热多见,有虚热和实热之分,也有属血瘀者。因此临证时要仔细辨证,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及伴随症状,舌脉辨其虚实。一般经前或经初吐血,衄血,量多色鲜红,质较稠多为实热证;若伴有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脉弦数则属肝经郁火;若伴有口干咽燥,喜冷饮,口臭,脉洪大则为胃热识盛;如在经期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少色红质略稠,伴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脉细数则为虚热;如吐血,衄血,色紫暗或挟有血块,舌紫,脉涩则多为瘀血内阻。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临床用药。 1.实热 (1)肝经郁火 主证;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质稠,月经可提前但量少或月经不行,心烦易怒,或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证属肝经郁火,经前或经行之际,血海充盈,冲气旺盛,血海之血随冲气肝火上逆;热伤阳络而为吐血,衄血,量多色红;血海之血上行而不下降故月经量少甚或闭止不行;肝郁化火则心烦躁;肝火上抗清窍则头晕耳鸣;热伤阴津则尿少便结;舌脉为肝经郁火之征象。 (2)胃热炽盛 主证: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齿衄,量多,色红,质稠,月经量少或阅止不行,口子咽燥,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洪数。 分析:证属胃经炽热,冲脉隶于阳明,当行经期冲脉旺盛之时,胃热扶冲气逆上,故而吐血,衄血,齿衄;胃热灼伤津液则口干咽燥,喜冷饮;舌脉为胃热炽盛之象。 2.虚热(肺肾阴虚) 主证:经期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少,色红,质略稠,月经量少甚闭止木行,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干咳少痰,咽子口燥,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分析:证属肺肾阴虚,虚火委动,经行时冲气旺盛,冲气挟虚火上逆,灼伤血络,故吐血,衄血;阴虚血少放血量少;热伤肺附则干咳少痰;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两颧潮红;舌脉均为肺肾阴虚之象。 3.血瘀 主证:经期吐血,衄血,量少或多,色紫暗,或挟有血决,月经量少,色紫暗,有血块,小腹或胸胁刺痛,口干不欲饮,肢体发麻,面色青紫或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或沉弦。 分析:证属瘀血阻于胞宫,血行不畅,瘀血随冲气上逆,同时郁火上冲伤及阳络,致吐血,衄血;瘀血内阻,气机不畅,故见小腹及胸胁刺痛,口干不欲饮;肌体失荣则麻木;舌脉均为血瘀之象。 |
治疗: |
总的原则是"热者清之,逆者平之'。临床根据辨证分别治以养明清热,活血化瘀,降逆平冲,引血下行。同时可配合针灸,食疗等法,相互为用,提高临床效果。本病的治疗应根据"热者清之"、"逆者手之"、"上病下治"的原则,根据虚热实热之不同及热在肝经或胃经及有无瘀血内阻而分别施治。肝胃实火,以苦寒清热为主;肺肾阳虚则治以滋肾润肺,不可妄用苦寒攻下之品,以免化燥伤阴;瘀血内阻则当活血化瘀,使血活瘀去火自降;若病程日久,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实证转虚,治疗时且不可仍以实热证论治,而应滋润补虚养血。不论哪种治法都必须同时平冲,降逆,引血下行,使血潜旧血海,收到不止血,血自止,不通经而经自通之效。另外在出血期还当配合清热止血,活血止血之品。平素以治本为原则。常用治法有如下几种。 一、辨证选方 (一)实热 1.肝经郁火 治法:疏肝清热,平冲降逆,引血下行。 方药:清肝引经汤。当归20g,甘草10g,白芍15g,生地20g,丹皮15g,栀子15g,黄芩15g,川楝子15g,茜草15g,白茅根30g,牛膝10g。苦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者,加龙胆草15g,大黄10g。 2.胃热炽盛 治法:清胃泄热,平冲降逆,引血下行。 方药:三黄四物汤加减。当归15g,赤芍15g,生地15g,大黄10g,黄芩15g,黄连10g,牛膝10g,益母草15g,白茅根25g。若月经量少或阅止不行者,加三棱15g,莪术15g,丹参20g,桃仁 15g。 (二)虚热(肺肾阴虚) 治法:滋紧润肺,引血下行。 方药:顺经汤加味。当归15g,熟地20g,沙参15g,白芍20g,茯苓10g,黑荆芥10g,丹皮15g,牛膝10g。若咳血,咯血者加白茅根25g,浙贝母15g,桔梗10g。 (三)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5g,红花15g,生地20g,牛膝10g,当归20g,赤芍15g,柴胡10g,益母草20g。若血行不畅,腹痛剧烈者加三棱15g,莪术15g,地龙15g,元胡15g。 二、专方验方 1.鲜藕60g,侧柏叶60g,打碎取汁,用陈酒分数次送服。治疗实热型经行吐衄。 2.秘红丹:大黄3g,肉桂3g,生赭石18g。将大黄、肉桂研细末,和匀,用赭石汤送下,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虚热、实热证的经行吐衄均适用。 3.桑白皮9g,麦冬12g,丹皮9g,生地15g,南沙参12g,白芍9g,淮牛膝9g,代赭石2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肺肾阴虚型经行吐衄。 三、其他疗法 (一)饮食疗法 1.生白萝卜汁;生白萝卜不拘多少,洗净,切细粒,搅拌至烂,取汁,加适量白糖调味,随意饮用。适用于火热气逆所致的经行吐衄。 2.黑枣50og,猪蹄1只,加白糖25og,同煮烂分数天服完,连服2~3次。 3.鱼鳔30g切碎炒酥,新棉6g,烧灰,混合调匀,每次服6g,米汤送下,1日3~4次。(二)敷贴法 1.冷敷:以冰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患者前额或颈部。 2.贴敷:大蒜30g捣烂如泥,贴于涌泉穴。一般以鼻有蒜气时即效。 |
中药: |
1.四红丸。具有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经行吐衄。每次1丸,每日2次,凉开水送服。 2.龙眼泻肝丸:清肝泻火。主治肝火上逆引起的经行吐衄。每次1丸,日2~3次,口服。 3.知柏地黄龙: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经行吐衄。每次1丸,日2次,口服。 4.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主治血瘀内阻引起的经行吐衄。 |
针灸: |
1.体针: (1)实热证:主穴:合谷、上星、风池;配穴:后溪、尺泽、少商、上巨虚、太冲、丘墟。 (2)虚热证:取上星、大溪、三阴交、孔最、风池、迎香、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三阴交穴针后可灸3~5壮。 2.耳针:取穴;肝、肺、胃、肾、内分泌、卵巢、子宫。每次选3~4穴,每日1次,留针15~30分。亦可耳穴压九或埋针。 |
西医
简介: |
代偿性月经是与月经周期相似的周期性子宫外出血的一种疾病。临床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鼻粘膜,因此鼻衄是临床常见的主要症状,多同时伴有月经量减少或间经、此外,胃、肠、膀胱、肺、乳腺、皮肤、外耳道、眼等部位也可发生。 |
人群: |
本病以青春期女子多见,确切发病率不详。 |
发病机理: |
本病的发病原因及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是由于血中雌激素含量减低,血液中产生一种类似代球蛋白样毒素,使粘膜血管扩张,脆性增强,易破裂出血所造成;亦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内膜组织通过血流而移植于鼻粘膜及其他部位,受体内激素的影响,和子宫一样发生周期性出血所引起。 |
诊断标准: |
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临床表现:最多见为鼻衄,可与月经来潮同时发生,或只有周期性鼻衄而无月经。 2.辅助检查:鼻镜及鼻腔脱落细胞检查,及出血部位活检确定病变性质。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及凝血时间,血小板等检查以排除血液病。(丁曼琳.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14.) |
病史: |
出血多有周期性,或与月经来潮同时发生,或无月经而有周期性出血,其出血间隔时间为4周左右。这一特点在临床诊断时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详细询问病史。 |
体征: |
1.鼻衄: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如与月经来潮同时发生时表现为或鼻出血量少而月经量多,或鼻出血多而月经量少。亦有表现为无月经,只有周期性鼻衄。 2.其他症状:①也有表现为周期性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耳出血、眼出血、皮肤紫斑等;②闭经时有全身不适及盆腔坠胀感,代偿性月经一出现,症状即消失。 常见于:①心功能代偿不全:因静脉郁血而致月经量增多。②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受损,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致体内雌激素过多,可致子宫内膜增生,月经量因而增多。③血液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因凝血机制障碍而致月经量增多。缺铁性贫血时,月经量也可增多,经量增多加重贫血,形成恶性循环。④全身健康不良:如严重肺结核、严重营养不良等均可引起月经稀发、经量减少,甚至闭经。⑤内分泌功能紊乱:如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引起月经稀发、经量减少,甚或闭经;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导致卵巢不排卵从而月经频发、月经量多等,但甲状腺功能低下粘液性水肿则常引起闭经。 |
实验室诊断: |
1.鼻镜检查:以确定鼻腔内出血部位。 2. 鼻腔脱落细胞检查:以除外鼻腔内的恶性肿瘤。 3.出血部位活体组织检查:确定病变性质。 4.其他部位出血可做相应的检查,如胃镜、肠镜、膀胱镜等,并做活体组织病检以除外恶性肿瘤。 5.验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肝功等以除外血液病及肝硬化引起的出血。 |
鉴别诊断: |
1.鼻外伤:如机械性外伤、手术损伤、气压性损伤均可造成鼻出血,但此种出血无周期性,常有突然在外因不出血的病变,不难鉴别。 2.鼻粘膜肿瘤:可引起长期、间断性鼻衄,有时甚至出血不止而危急生命。出血一般与月经周期无关,通过鼻镜或鼻腔脱落细胞检查或鼻腔内活检以助诊断。 3.鼻腔内炎症:包括干燥性鼻炎,萎缩性耳炎,急性鼻炎,鼻结核,变态反应性炎症引起的鼻衄,均与月经周期无关。通过病史文鼻镜检查可鉴别。 4.血液病:出血与月经周期无关,且常伴有身体其他部位出血,化验血常规,血小板,或骨髓穿刺检查有助于诊断。 5.肝硬化:亦有发生鼻衄,但多有肝炎病史,有肝脾肿大,蜘蛛痣,肝掌,肝功能损害,临床不难鉴别。 |
治疗: |
由于多数病例流血很少,多能自止,故不需任何治疗;但流血量多时则需治疗。主要以止血为主,药物治疗效果目前尚未得到肯定。以局部止血为主。 1.指压法:为临时急救措施。用手指紧捏两侧鼻翼,用口深呼吸,头部应保持直立位,指压时间一般约5~10分钟。 2.烧灼法:先在患处粘膜进行表面麻醉,然后用铬酸珠,硝酸银珠等点于患处,将出血的血管封闭达到止血目的。电灼与药物烧灼相同,与出血处接触数秒钟即可止血。术后可用油剂滴鼻,以防局部干燥。 3. 粘膜下注射法:将局部麻醉药液注射于患处粘膜下,以压迫破裂的血管,达到止血目的。可用l%普鲁卡因或0.5%赛罗卡因。 4.填塞法:利用填塞物填塞鼻腔,压迫出血部位,使破裂的血管形成血栓而达到止血目的。一般用凡士林纱条短期填塞,须在48小时内将填塞物取出,必要时更换。 5.硬化疗法:70%酒精加普鲁卡因注射于鼻衄处的粘膜内。 6. 鼻中隔粘膜下剥离木:一次不可同时剥离两侧粘膜,以免发生鼻中隔穿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