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 Shí Gāo )

别名: 大石膏 , 玉大石 , 冰石 , 细石 , 细理石 , 软石膏 , 寒水石 , 白虎

石膏 (出处: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主治:
解肌清热;除烦止渴。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胃火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大剂可用6-8两);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调敷。
性味:
辛甘;寒;无毒
归经:
肺;胃经
各家论述:
1.《脾胃论》: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
2.《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3.《纲目》: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初虞世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五蒸汤,亦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
4.《本草经疏》:石膏,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故《本经》主中风寒热,热则生风故也。邪火上冲,则心下有逆气及惊喘;阳明之邪热甚,则口干舌焦不能息,邪热结于腹中,则腹中坚痛;邪热不散,则神昏谵语;肌解热散汗出,则诸证自退矣。惟产乳、金疮,非其用也。《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炽盛所致,惟喘息咽热,略兼手太阴病,此药能散阳明之邪热,降手太阴之痰热,故悉主之也。甄权亦用以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如火。《日华子》用以治天行热狂,头风旋揩齿。东垣用以除胃热肺热,散阳邪,缓脾益气者,邪热去则脾得缓而元气回也。洁古又谓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哺潮热,大渴引饮,中暑牙痛者,无非邪在阳明经所生病也,理阳明则蔑不济矣。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皮毛,故又为发斑发疹之要品。若用之渺少,则难责其功,世医罔解,兹特表而着之。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暑气兼湿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邪不在阳明则不渴,亦不宜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5.《药征》:《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可以见己。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6.《重庆堂随笔》:石膏,余师愚以为治疫主药,而吴又可专用大黄,谓石膏不可用,何也?盖师愚所谓者暑热为病,暑为天气,即仲圣所谓清邪中上之疫也。又可所论者湿温为病,湿为地气,即仲圣所云浊邪中下文疫也。清邪乃无形之燥火,故宜清而不宜下;浊邪乃有形之湿秽,故宜下而不宜清。二公皆卓识,可为治疫两大法门。
7.《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神农本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尤纯良可知。医者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者必煅用,取其能收敛也),以治外感实热者,竟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也。迨至误用煅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咎在煅不在石膏,转谓石膏煅用之其猛烈犹足伤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于是一倡百和,遂视用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夫石膏之质最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下侵致滑泻也。《本经》谓石膏治金疮,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尝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盖多年壁上石灰善止金疮出血,石膏经煅与石灰相近,益见煅石膏之不可内服也。
8.《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9.《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10.《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11.《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12.《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13.《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14.杨土瀛:煅过最能收晕,不至烂肌。
15.《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16.《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17.《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本品煎剂试验注射或天然石膏1:1煎剂,直肠给药4ml于消毒牛乳或三联菌苗而发热家兔;证明有解热作用,但纯品石膏无解热作用,故认为天然石膏的解热作用与其中含有的杂质有关,退热作用与主成分钙无关。大鼠口服或注射,并无退热作用。也有报告有退热作用者,但实际上不很显着。石膏煎剂对白细胞致热原性发热有抑制作用,石膏的这个作用与中枢环核甘酸含量变化有关,石膏使脑脊液环单磷酸腺苷含量低于对照发热兔,而环磷酸鸟苷含量高于发热兔。生石膏2g/kg灌胃,对大肠杆菌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有解热作用,对正常兔体温无影响。
2.消炎作用:石膏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至肠吸收入血能增加血清钙离子浓度,可抑制神经应激能(包括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减低骨骼肌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又能减少血管渗透性,故有解毒、镇痉、消炎的作用。
3.对免疫的影响:石膏煎剂1:4浓度4ml/只灌胃,可使烧伤大鼠,脾与腹腔巨噬细胞camp含量增高,也使血浆环单磷酸腺苷及前列腺素e2含量增高。对烧伤大鼠,石膏煎剂尚可使t淋巴细胞数增加,淋转率也增高,并使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加强。
4.收敛作用:煅石膏外用收敛粘膜,减少分泌。
5.抗病毒作用:用斑点杂交法试验,石膏煎剂25%-100%浓度,有降低乙型肝炎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含量的作用。鸡胚试验初步证明,麻杏石甘汤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主要来自麻黄,与石膏无关。
6.其他作用:煎剂能减轻大鼠的口渴状态。长期应用,可使各器官(脑下垂体、肾上腺、颚下腺、胰脏)及血清中的钙含量较对照组为低,但脾脏及胸腺等的钙含量则高于对照组。其意义尚待阐明。在体外试验,煎剂无抑菌作用。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其中ca32.57%,so3 46.50%,h20 20.93%,尚夹有砂粒,粘土,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据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有微量的fe(2+)及mg(2+)。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
附方:
白虎汤伤寒论》:阳明气分之热;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伤寒解后、余热不清;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外感风邪、肺热咳喘。双玉散《素问病机保命集》:痰热而喘、痰涌如泉。玉露散小儿药证直诀》:小儿伤热吐泻黄瘦。石膏散普济方》:热甚咳嗽者。
炮制:
生石膏:去净杂石,洗净泥土,打碎成小块。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状,取出,放凉,碾碎。
1.《雷公炮炙论》:凡使石膏石臼中捣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研用。
2.《纲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
3.《药品化义》:石膏,略煅带生用,多煅则体腻性敛。
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2g,于140℃烘20min,加水1.5ml搅拌,放置5min,呈粘结固体。(检查结晶水)(2)取本品约2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为不透明体。(检查结晶水)(3)取本品粉末约2g,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溶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溶液约2ml,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盐酸至恰 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不溶于醋酸,但可溶于盐酸。(检查钙盐)②取溶液约2ml,加氯化钡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检查硫酸盐)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痕白色;有的半透明。上下两面较平坦,无纹理及光泽;纵面通常呈纵向纤维状纹理,具绢丝样光泽。体重,质软,指甲可刻划成痕。气微,味淡。以块大、色白、纵面纤维状、有光泽、质松、无杂货石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晶形柱状或纤维状;低负突起,糙面不显着。一组解理明显。干涉色为Ⅰ级灰白色至黄白色;多为斜消光[平行(010)面上],有时为平行消光[垂直(010)面上]。二轴晶;正旋旋旋旋光性;光轴角58°。折射率np=1.521,nm=1.523,ng=1.530。
品质标志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不得少于95.0%。(2)杂质含量限制 ①重金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重金属不得过10%②砷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砷量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此外,药材中尚可见透明石膏雪花石膏。透明石膏 selenite为片状或柱状晶体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或板状,无色或白色;条痕白色。透明,呈月白色反射佻。雪花石膏 satin-spar为细粒或粉末集合体;呈不规则致密块状。白色;条痕白色,不透明,光泽弱;有时碎粒呈透明状;具玻璃样光泽。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产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形成的沉积岩中。
资源分布: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原形态:
单斜晶系。晶体常作板状,集合体常呈致密粒状、纤维状或叶片状。颜色通常为白色,结晶体无色透明,当成分不纯时可呈现灰色、肉红色、蜜黄色或黑色等。条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解理面呈玻璃光泽或珍珠状光泽,纤维状者呈绢丝光泽。片状解理显着。断口贝状至多片状。硬度1.5-2。比重2.3。具柔性和挠性。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psum
采收和储藏: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出处:
出自1.《本经》。
2.《纲目》:其文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石膏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厚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其中明洁,色微带青。而文长细如白丝者,名理石也。与软石膏乃一物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

石膏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
15~60g,先煎
性味:
甘、辛,大寒。
归经:
归肺、胃经
炮制:
生石膏:洗净,干燥,打碎,除去杂石,粉碎成粗粉。煅石膏:取净石膏,在无烟炉火中或坩锅内煅至酥松,取出晾凉,打碎即可。
鉴别:
(1)取本品一小块(约2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为不透明体。
(2)取本品粉末0.2g,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溶液显钙盐(附录Ⅳ)与硫酸盐(附录Ⅳ)的鉴别反应。
性状:
本品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体重,质软,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
贮藏:
置干燥处。
来源:
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
备注:
(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药物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气喘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5)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
(6)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
(7)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两燔的症候。石膏善清肺胃热,如见邪热郁沸或胃火炽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在临床应用时如配以知母,则清热泻火,可治阳明里热;如配麻黄,则清宣肺热,至肺热喘咳;治胃火齿痛,配熟地,则清胃滋阴,治虚火牙痛;配人参,则清热益气,治热盛津气两伤。总的来说,大都是取它清肺凉胃的功效。

石膏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③《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⑤《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⑥《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杨士瀛:"煅过最能收晕,不至烂肌。"
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⑩《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⑩《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大剂可用6~8两);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调敷。
性味:
辛甘,寒。
①《本经》:"味辛,微寒。"
②《别录》:"甘,大寒,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寒,味淡。"
归经:
入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经。"
②《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手太阴手少阳。"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
②《药性论》:"恶巴豆。畏铁。"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
临床应用:
①治疗烧伤
用石膏粉处理烧伤创面,能很快结痂,减少分泌物渗出,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可以免除烧伤患者的换药痛苦。用法:先将创面清洗干净,拭去污物,剪开水泡,除掉腐皮,再用2~4密普鲁卡因溶液涂布创面,然后将炒过的石膏粉装入纱布袋内均匀地撒布于创面上(可撒得厚些)。经1~2小时后,石膏粉干固;如创面分泌物较多,可继续撒布。一般在12~24小时后即可形成石膏痂片。痂片干固后不宣过早剥去,以免引起剧痛、出血及感染。一般Ⅱ°烧伤经3~7天痴片即可脱落。如痴皮过硬且感痛痒时,可涂2%普鲁卡因油或青霉素软膏(事先作过敏试验)。如痂下感染,应将痂片除去,清洗干净后再撒上石膏粉或同时涂以青霉素软膏。上述方法观察36例:其中Ⅰ°烫伤26例,Ⅱ、Ⅲ°混合烫伤11例;烧伤面积在10%以下者17例,11~20%者12例,21~30%者4例,31~40%者2例,90%者1例。结果除1例小儿因合并麻疹肺炎,1例小儿因烧伤面积在90%左右、入院时即出现严重中毒现象而死亡外,其余均获治愈。但此项治疗方法尚存在如下问题:㈠冬天或天冷时常难以施行;㈡石膏痴皮干固后患者常有难忍的痛痒感;㈢Ⅲ°烫伤,石膏痂片仅可作为人工痂皮,暂时保护创面,尚不能代替早期的植皮。此外,如将石膏粉用桐油花生油调制成膏,外敷患处,对促进创面愈合亦有较好的效果。
②用于充填骨缺损腔
应用石膏充填,治疗骨髓炎、骨结核所致的骨缺损14例,其中12例经2~17个月的观察,均获痊愈。在观察5个月以上的7例中无1例复发,x线检查骨缺损均愈合,有的已形成新的骨髓腔。2例化脓,其中1例为急性骨髓炎,1例为跟骨结核,局部病灶较大,浸润明显,有窦道混合感染,软组织缝合困难,结果石膏完全流出而告失败。治疗方法:术前以抗菌素控制感染,术中彻底清除炎性或结核病灶,凿成新鲜骨面,尽量保存骨膜及软组织,以混有青霉素及链霉素之淀粉石膏充填,致密地缝合创口。术后患肢以石膏固定,同时注射抗菌素。全部病例术后全身无任何不良反应。实验及临床资料表明,石膏充填后,血钙在早期多数升高,骨痂出现丰富,骨化过程较快。因此认为石膏充填可能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供应丰富的钙盐;二是起支柱作用,同时有生物学刺激作用。这都是促进骨愈合的主要因素。经验证明,采用石膏充填骨缺损的临床适应症应慎重选择。慢性骨髓炎骨结核,凡病灶较小,皮肤及皮下组织较丰富的,经抗菌素治疗及病灶彻底清除后充填石膏,可收到良好效果;对于急性骨髓炎已有脓肿形成,及病灶太大、皮肤不完整、皮下组织较少、术后无法致密缝合的病例,均不适用。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其中cao为32.5%、so2为46.6%、h2o为20.9%,此外常有粘土、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混入。据北京医学院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微量的fe++及mg++。
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
附方:
①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遣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默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热,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②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生石膏二两(轧细),生粳米二两半。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热,约可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巳实,不必乘热顿饮之,徐徐温饮下,以消其热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粳米汤
③治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炙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匕,浆水调下。(《伤寒总病论》)
④治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元参三钱,犀龟二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温病条辨化斑汤
⑤治发汗后,不可行桂枝汤,仟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⑥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石膏等分。上为细末。煎人参汤,调下三钱,食后服。(《素问病机保命集》双玉散)
⑦治热嗽喘甚者,久不愈:石膏二两,甘草半两(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新汲水调下,残生姜汁、蜜调下。(《普济方石膏散
⑧治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石膏六两(碎,绵裹),大乌梅二十枚。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饮之。(《外台》)
⑨治风邪癫痫,口干舌焦,心烦头痛暴热闷乱:石膏半斤,粳米一(三)合。上以水五大盏,煮石膏,取二大盏,去石膏,用米煮粥,入葱白二茎,豉汁二合,更同煮,侯热,空心食之。石膏可三度用之。(《圣惠方石膏粥
⑩治偏正头疼,连睛疼:石膏鼠粘子(炒)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温酒或茶清调服。(《奇效良方石膏鼠粘子散
⑾治上膈壅毒,口舌生疮,咽嗌肿痛:寒水石(煅)三两,辰砂三钱半(别研),生脑子半字。上为末,以少许掺患处,咽津,日夜数次用。(《三因方龙石散
⑿治喉风石膏一两,知母三钱,甘草一钱,元参五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喉科秘诀石膏汤
⒀治胃火牙疼:好软石膏一两,火煅。淡酒淬过,为末,入防风荆芥细辛、白芷五分,为末,日用揩牙。(《保寿堂经验方》)
⒁治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钱,猪肝一片,薄批,掺药在上,缠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股。(《明目方》)
⒂治小儿伤热吐泻黄瘦:寒水石石膏各半两,甘草(生)一钱。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一钱,食后,温汤调下。(《小儿药证直诀玉露散
⒃治筋骨疼痛,因风热者:石膏三钱,飞罗面七钱。为末,水和,煅红,冷定,滚酒化服,被盖取汗,连服三日。(《卫生杂兴》)
⒄治诸金刃所伤,血出不止:石膏槟榔黄连(去)各一两,黄柏半两。上为细末,随多少掺敷上,血定,便入水不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⒅治汤火烂石膏捣末以敷之。(《肘后方》)
⒆治乳痈石膏不以多少,煅通赤,取于地上,碗覆出火毒,细研。每服三钱,温酒下,添酒尽醉,睡觉再进一服。(《仁斋直指方》一醉膏)
⒇治疔疮渍破,能搜脓清热生肌:石膏(煅)九钱,黄灵药一钱。共研极细末,瓷瓶收贮。每用少许,撒于患处。(《医宗金鉴九一丹
(21)治痔漏煅石膏一斤,冰片五克,共为细末,外敷患处。(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炮制:
生石膏:去净杂石,洗净泥土,打碎成小块。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状,取出,放凉,碾碎。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石膏石臼中捣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研用。"
②《纲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
③《药品化义》:"石膏,略煅带生用,多煅则体腻性敛。"
性状:
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黄色,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煅石膏
生境分布:
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原形态:
单斜晶系。晶体常作板状,集合体常呈致密粒状、纤维状或叶片状。颜色通常为白色,结晶体无色透明,当成分不纯时可呈现灰色、肉红色、蜜黄色或黑色等。条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解理面呈玻璃光泽或珍珠状光泽,纤维状者呈绢丝光泽。片状解理显着。断口贝状至多片状。硬度1.5~2。比重2.3。具柔性和挠性。常产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形成的沉积岩中。
来源:
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出处:
本经

“石膏”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矿石。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
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
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药物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气喘
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5.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
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石膏(生用,清热泻火)、熟石膏、?石膏(?用,收敛生肌,专作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打碎,先煎。外用适量。
【按语】1.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两燔的症候。
2.石膏善清肺胃热,如见邪热郁沸或胃火炽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在临床应用时如配以知母,则清热泻火,可治阳明里热;如配麻黄,则清宣肺热,至肺热喘咳;治胃火齿痛,配熟地,则清胃滋阴,治虚火牙痛;配人参,则清热益气,治热盛津气两伤。总的来说,大都是取它清肺凉胃的功效。
方剂举例】白虎汤伤寒论》: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治阳明病发热,大烦大渴,大汗出,脉洪大。
玉女煎景岳全书》: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怀牛膝。治热病烦热口渴,头痛牙痛

麻黄四两(去节,味甘温)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石膏半斤(碎,绵裹,味甘寒)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杠。

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竹叶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麦门冬一升(甘平,去心) 人参三两(甘温) 甘草二两(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厚朴四两 石膏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三两 石膏半斤(碎) 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发热,腰以下有水气,甚煮取三升,少腹热痛,小便赤数,脉急而数下尺中者,此温邪移肾也,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之。

竹叶两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取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三两 半夏半升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

人参三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竹叶一把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者,头不痛,头痛者风也,头重者湿也。

黄连一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热病,咽中干,腰痛,足热,脉沉而数,此热邪移肾也,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主之。

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竹叶两把 石膏半斤(棉裹) 黄芩三两 泽泻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二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白术三两 石膏半斤(棉裹) 半夏半升(洗) 干姜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渴者加人参二两,黄连一两。

呕吐甚则蚘出,下利时密时疏,身微热手足厥冷,面色青,脉沉弦而紧者,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主之。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之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即前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

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木防已二两 桂枝二两 茯苓四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味辛微寒。
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
《名医》曰:一名细石,生齐山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

释名」亦名细理石寒水石
「主治」
1、伤寒发狂。用石膏二钱、黄连一钱,共研细。甘草煎汤,冷的送下。此方名“鹊石散”。
2、小儿丹毒。用石膏粉一两调水涂搽。
3、骨蒸劳外寒内热,附骨而蒸,身体消瘦,饮食无味,四肢渐细,脚上浮肿)。用石膏十两,研细,水调服。每服一茶匙,一天两次。
4、肺热喘嗽。用石膏二两、灸甘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汤送下。
5、痰热喘嗽。用石膏凝水石各五钱,研细,人参汤送下。
6、胃火牙痛。用石膏一两,火煅,淡酒淬过。加防风荆芥细辛、白芷各五分,共研细。天天擦牙,有效。
7、老人风热内热目赤头痛视物模糊)。用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先以水三大碗煎石膏竹叶,煮成二大碗,去渣取汁,加米煮粥,调糖吃下。
8、头风流泪。用煅石膏二两、川芎二两、灸甘草半两,共开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茶汤调下。一天服二次。
9、头痛心烦,流鼻血。用石膏牡蛎各一两,研细。每服二钱,新汲水送下。同时用水调少量药滴鼻内。
10、风热性筋骨痛。用石膏三钱、面粉七钱,研细,加水调匀,锅里煅红。冷定后化在滚酒中,趁热服下。盖被发汗。连服药三日,病愈。
11、雀目(按:即黄昏后不能视服)。用石膏粉一钱放在两薄片猪肝中,外用绳捆好,在沙锅中煮熟,取出切食。每天吃一次。
12、湿温,烦渴,多汗。用石膏、灸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两小匙,热水送下。
13、水泻,腹内如雷呜。用火煅石膏,加米饭和成丸子,如梧子大,外以铅丹为衣。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
14、妇女乳痈。用石膏煅红,研细。每服三钱,温酒送下。服药后,再喝酒至醉即安睡。如此再服药一次,即见效。
15、油伤火烧。用石膏粉敷上。
16、刀伤。用石膏、沥表,等分为末,扑洒伤处,不要沾水。
17、疮口不收。用石膏烧红,研以二两,加铅丹半两,共研为末,洒上。此方名“红玉散”。
18、口疮咽痛。用石膏煅过,取三两,加丹砂三钱半,共研细,点患处。

雷公云∶凡使,勿用方解石方解石虽白,不透明,其性燥。若石膏,出剡州茗山县义情山,其色莹净如水精,性良善也。
凡使之,先于石臼中捣成粉,以夹物罗过,生甘草水飞过了,水尽令干,重研用之。

味辛甘。性寒无毒,入肺胃二经。主出汗解肌,缓脾益气,生津止渴,清胃消痰,最理头疼,与方解石相似,须莹净如水晶者真,鸡子为使,恶莽草马目毒公巴豆、畏铁。
按∶石膏辛走肺,甘走胃,所以主发散,仲景名为白虎,盖有两义,一则以入肺,一则以其性雄。苟胃弱不食,及血虚发热者误用之,为害不浅。
雷公云∶凡使勿用方解石,此石虽白,不透明,其性燥。若石膏出剡州若山县义清山,其色莹洁如水晶,性良善也,凡使之,先于石臼中捣成粉,以密绢罗过,生甘草水飞过,去水,令干,重研细,用之良。

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生齐山山谷,及齐庐山、鲁蒙山,采无时。

无毒。主消渴,益寿。生杜陵,如铁,脂中黄。

『来源』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石膏的矿石。
『常用名』生石膏、煅石膏
『产地』湖北、江西等地。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砸成小块,除去夹石,研末备用。为增强收敛,将净石膏块,置无烟的炉火上,或砸成小块装入耐火容器内,再置无烟的炉火中,用武火煅至红透时取出,放凉,研末备用。
『用量』15~60克。煅石膏外用。
『贮存』装罐中。

原料:羌活5g、石膏3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解表清里退热。
用途: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藿香5g、生石膏3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化湿透热。
用途:中焦湿热郁结所致鼻渊流浓鼻涕鼻臭鼻窦炎口臭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来源:传统药茶方。


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生齐山山谷及齐庐山、鲁蒙山,采无时。(鸡子为之使,恶莽草毒公。)
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钱塘县狱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皆方如棋子,白澈最佳。比难得,皆用灵隐山者。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块,用之不及彼土。《仙经》不须此。(《新修》五一页,《大观》卷四,《政和》一○八页)


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
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
鸡子为之使,恶莽草毒公。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钱塘县,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皆方如棋子,白澈最佳。比难得,皆用虚隐山者。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块,用之不及彼土。《仙经》不须此。
〔谨案〕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而以未破者为异。
今大者如升,小者若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今人以此为石膏,疗风去热虽同,解肌发汗不如真者也。


无毒。主消渴,益寿。生杜陵,如铁脂,中黄。


二书纷辨不决,未悉厥理。详《本经》元无方解石之说,正缘《唐本》注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因此一说,后人遂惑。经曰∶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即知他处者为非。今《图经》中又以汾州者编入,前后人都不详。经中所言细理白泽者良,故知不如是,则非石膏也。下有理石条中经云∶如石膏顺理而细,又可明矣。今之所言,石膏方解石,二者何等有顺理细纹又白泽者。有是,则石膏也;无是,则非石膏也。仍须是经中所言州土者,方可入药,余皆偏见,可略不取。仲景白虎汤中,服之如神。新校正仲景《伤寒论》后,言四月以后,天气热时,用白虎者是也。然四方气候不齐,又岁中气运不一,方所既异,虽其说甚雅,当此之时,亦宜两审。若伤寒热病,或大汗后,脉洪大,口舌燥,头痛,大渴不已;或着暑热,身痛倦怠,白虎汤服之无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