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

( Yīn Chén Hāo )

别名: 因尘 , 马先 , 茵蔯蒿 , 茵陈 , 因陈蒿 , 绵茵陈 , 绒蒿 , 细叶青蒿 , 臭蒿 , 安吕草 , 婆婆蒿 , 野兰蒿

茵陈蒿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利湿;退黄。主黄疸小便一利;湿疮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性味:
味微苦;微辛;性微寒
归经:
归脾;胃;膀胱经
各家论述:
1.《汤液本草》: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檗皮汤,治燥热也;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祗和、李思训治黄用茵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也。
2.《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3.《本草正》:茵陈,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
4.《本草述钩元》:茵陈,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黄证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湿固蒸热,热亦聚湿,皆从中土之湿毒以为本,所以茵陈皆宜。海藏谓随阳黄阴黄皆用之。又云内伤变黄,只用理中、建中,茵陈不必用。试思人身湿热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劳、酒食违宜,劳役过度,伤其中气,以累元气,致脾阴大损,不能力胃行其津液者,何可胜数。第有因如是之损伤以病黄疸者,亦有损伤而不能调养以成虚劳者,虚劳虽亦有发黄,实则区以别矣。海藏所云不必用,当是此类。至于黄证,小便赤涩湿热盛,惟小便清白定属虚,投以茵陈,反为虚虚。然则小便不利及赤涩者,乃湿兼热甚,大都始于胃,次及脾,更次及肾,自微而甚,皆茵陈之对治。至于内伤,原属虚证,果至标急,则虽虚而舍本以治标。又有元气素弱,避渗利之害,过服滋补,以致湿热愈增者,则有不可拘于久病调补之例。更有劳役伤气已甚,复因口食冷物或雨,体脆感其气,致寒湿相合以发黄者,此种投姜、附、术、蔻,不得不藉茵陈以化湿,所谓阴黄也。总之,兹物之投于外感之阳黄阴黄皆宜,于内伤湿热亦宜,惟于内伤寒湿合者不宜。盖内伤寒湿,为阳气不足之所化,宜投术、附,不可以有余之治法化之也。
5.《本草正义》: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荡涤肠胃,外达皮毛,非此不可。盖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湿热瘙痒,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其阴黄一证,虽曰虚寒,然亦内有蕴热,故能发见黄色,则以入于温经队中而扫荡之,即仲景茵陈附子之法。惟女劳疸一症,则瘀滞着,非汉通利所可奏功,故必以硝石、矾石之峻利者,为刮垢磨光之治,而无取于茵陈也。
6.《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7.《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8.《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9.《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症瘕,并内损乏绝。
10.《本草蒙筌》: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11.《医学入门》:消遍身
12.《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
13.《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火诸毒。
毒性:
犬每天口服茵陈精制浸液(相当1g剂量的生药),未见毒性反应,仅有安静、思睡现象。6,7-二甲氧基香豆精给小白鼠1次口服10g/kg,动物多呈静卧状态、呼吸困难,一般在5小时死亡,小白鼠1次口服半数致死量为7.246g/kg。毒性:6,7-二甲氧基香豆素灌胃对小鼠的半数有效量为940mg/kg。
大鼠每日灌胃50%煎剂5ml,连续2周,其食欲和体重与对照组无差异。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497mg/kg,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7246mg/kg。死亡大多发生在服药后4小时内,死前有阵发性惊厥。30-50mg/kg静脉注射,可使部分猫、兔心电图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茵陈二炔酮小鼠急性半数致死量为6.98mg/kg。对羟基苯乙酮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5g/kg,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2.2g/kg。小鼠腹腔注射茵陈素的生理盐水混悬剂、50%聚乙二醇400混悬剂以及口服1%西黄芪胶混悬剂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62.5±28.0mg/kg;105.0±10.5mg/kg;1373.0±79.0mg/kg。茵陈素毒性为中枢抑制,表现为匍伏、思睡、流涎
用药禁忌:
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1.《本草经疏》: 蓄血发黄者,禁用。
2.《得配本草》: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药理作用:
1.利胆作用:本品煎剂、水浸剂、去挥发油水浸剂、挥发油、醇提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绿原酸等均有促进胆汁分泌和利胆作用。本品水浸剂0.25g/kg,或精制浸剂(去除及未去除挥发油)1g/kg静脉注射于急性胆囊插管犬,或以精制浸剂1g/kg给慢性胆囊造痿犬灌胃,不论对健康或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犬,均有利胆作用,胆汁分泌量增加时其干重也增加。6,7-二甲氧基香豆素 0.2g/kg或0.3g/kg注入麻醉大鼠十二指肠,30分钟后胆汁分泌量平均增加50%或180%。慢性胆囊造痿犬灌胃0.3g/kg,3小时内胆汁平均增加73.86%。茵陈色原酮亦为主要利胆成分,能促进胆汁排泄。对羟基苯乙酮对大鼠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亦能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亦有同样作用。另有报道,茵陈成分的利胆作用强度依次为茵陈香豆酸a、茵陈香豆酸b、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色原酮。给麻醉犬静脉注射l0mg/kg茵陈色原酮、大鼠静脉注射l00mg/kg茵陈色原酮均有明显利胆作用,而6,7-二甲氧基香豆素作用不明显,茵陈煎剂还能降低麻醉犬奥狄氏括约肌紧张度。茵陈二炔,茵陈二酮、茵陈炔内酯亦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
2.对肝脏的影响:给于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大鼠每天皮下注射茵陈煎剂0.61g,第8天作组织学检查,可见治疗组动物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与坏死等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肝细胞糖原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下降,表明仍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茵陈蒿水煎剂0.25ml/10g 灌胃 给于小鼠,每日2次,连续4天,测定肝p450含量。结果表明:茵陈水煎剂能使小鼠肝p450含量增加,肝/体重比增大,异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缩短,初步表明茵陈水煎剂对小鼠肝酶有诱导作用。由于肝酶除参与药物代谢外,还参与胆汁酸、胆红素、类酯和某些毒物的代谢,诱导肝酶可能与茵陈利胆、退黄等功能有关。
茵陈中某些黄酮和香豆素成分有抗ccl4或半乳糖诱发的大白鼠肝细胞细胞毒性的作用,其强度依次为茵陈色原酮、东莨菪素、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黄酮、槲皮素、异鼠李黄素。茵陈蒿汤复方中的有效成分能非常显着地降低急性黄疸大白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和谷草转氨酶(sgot)含量,对血清胆红素(sb)的作用则较轻微。此外,6,7-二甲氧基香豆素对肝细胞损害呈强抑制作用。
3.解热作用:3.1.对小鼠正常体温的影响: 小鼠分别腹腔注射茵陈素水悬剂40、80mg/kg,对照用生理盐水。各组给药前的正常体温分别为37.7±0.06、37.8±0.07和37.7±0.08℃(x±se),给药后30分钟测定体温,其均值分别为36.3±0.05、35.5±0.04和37.6±0.08℃。给药组的体温均较给药前低,差异非常显着(p<0.01),对照组无变化。另按40、20mg/kg剂量,腹腔注射两组小鼠,连续测定体温,40mg/kg剂量组降温持续可达6小时,20mg/kg组3小时左右体温逐渐恢复。
3.2.对大鼠正常体温的影响:取体重40-60g大鼠,分别以口服或腹腔注射给于茵陈素,分5个剂量组(125、250、500mg/kg和5、20、40mg/kg),并设氯丙嗪阳性对照和正常对照组。给药后0.5,1,2,3,4,8小时各测肛温1次。结果给药组对大鼠正常体温均有明显的下降,作用的强弱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降温幅度随剂量加大而增加,作用时间随剂量增大而延长。一般在给药后 0.5小时即可出现体温下降,1-2小时达高峰,维持时间4小时左右。
3.3.对鲜啤酒酵母菌致大鼠的解热作用: 口服茵陈素(1%西黄芪胶混悬)250mg/kg与口服复方安乃近(氨基比林400mg/kg、安乃近600mg/kg)以及口服等体积1%西黄芪胶液作为对照。结果茵陈素与复方安乃近对鲜啤酒酵母致热大鼠均有较好的退热作用,均从给药后0.5小时出现退热,2小时左右可降低体温约3℃,维持时间可达4小时左右。
3.4.对2,4-二硝基苯酚致热大鼠的解热和预防作用:腹腔注射茵陈素40mg/kg与阳性对照氨基比林80mg/kg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用药组给药3小时后的体温下降速度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显着差别(p<0.05),且茵陈素的预防发热作用高于氨基比林(p<0.05)。
3.5.茵陈素20mg/kg 腹腔注射,对过期伤寒菌和2,4-二硝基苯酚所致热的家兔均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4.降血脂、扩张冠脉及促纤溶作用: 给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兔灌胃茵陈煎剂3g/kg,用药2-3周后,治疗组血清胆固醇分别下降19.2mg%和30mg%,β-脂蛋白亦明显下降,动脉壁粥样硬化较对照组轻,兔主动脉壁胆固醇含量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茵陈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茵陈注射液和6,7-二甲氧基香豆素均可使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增加。经夏钙时间测定、抗凝血酶作用观察、蛋白电泳、纤维蛋白溶解试验、葡萄球茵聚集试验、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测定等证明菌陈有抗凝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抑制ne、5-ht、his和at-Ⅱ对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其作用方式与硝酸甘油很相似。
5.降血压作用:茵陈水浸液、乙醇、水浸液、挥发油和6,7-二甲氧基香豆素均有降血压作用。后者0.4-10mg/kg静脉注射或十二指肠给药,对全麻或局麻大鼠、猫与兔均有显着降血压效果。此作用不被六烃季胺和阿托品阻断,不被苄胺唑啉所加强,也不能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以1/50-1/10静脉注射剂量作椎动脉注射时,降血压强度和全量大致相等,提示其降血压作用可能为中枢性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对在位兔心和猫心的收缩力有增强作用。滨蒿内酯有显着的降压和安宁作用。降压作用比甲基多巴强,犬静脉注射l0mg/kg可使血压下降58.6%,持续时间160分钟,在同样剂量下,甲基多巴血压下降12.4%,持续时间120分钟。滨蒿内酯还有利尿作用。
6.抗菌、消炎作用:体外试验证明,茵陈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0%煎剂能完全抑制人型结核杆菌的生长。1:100的浓度对人型与牛型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茵陈色原酮体外试验对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有拮抗作用。茵陈二炔酮具有较高的抗菌作用,尤其对皮肤病原性丝状菌作用强大,表现为杀菌作用,经长时间100℃以上高温处理,其抗菌力仍不减低。在0.25μg/ml浓度下还能完全阻止猩红色毛茵的生长繁殖。滨蒿内酯对鼠角叉菜胶引起的浮肿有抗炎作用。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均显示有镇痛作用。
7.对平滑肌的作用:茵陈煎剂和醇浸剂对离体兔肠略有兴奋作用。水浸剂可抑制犬在位与兔离体肠肌活动。挥发油可降低蛙及兔离体肠的活动与张力。精制浸液对兔未孕及豚鼠产后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未孕豚鼠子宫的兴奋作用可为苯海拉明所拮抗。
8.对黄曲霉毒素的影响:茵陈蒿水煎剂对致癌剂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ta98移码型、ta100 碱基置换型突变变回复突变抑制实验表明,茵陈蒿水煎剂对afb1的致突变作用有显着抑制效果,并呈剂量效应关系。提示可能对预防肝癌有意义。
9.对免疫功能的作用:茵陈具有促进白细胞分裂,增加白细胞数目,提高t细胞的免疫活性,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诱生干扰素等作用,因而从多方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茵陈中的咖啡酸具有升高白细胞数目、利胆止血、抗生育等作用。口服茵陈250mg/kg可明显增强移植肿瘤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
10.其他作用:本品及其成分还有抗钩端螺旋体、杀蛔虫、平喘、抑杀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metha细胞作用。
化学成分:
1.猪毛蒿 全草含挥发油,其成分有丁醛(butcmlibaldehyde),糠醛(furfuraldehyde),桉叶素(cineole),葛缕酮(carvone),侧柏酮(thujone),侧柏醇(thujylalcohol),丁香油酚(eugenol),异丁香油酚(isoeugenol),糠醇(furfurol),欧芹脑(apiol),对-聚伞花素(p-cymol,p-cymene),月桂烯(myrcene),α、β-蒎烯(pinene),毕澄茄烯(cadinene),乙酸牻牛儿醇酯(ger-anylacetate)[1,2],α-姜黄烯(α-curcumene),茵陈二炔(capillene)及茵陈二炔酮(capillin)[3]等,全草还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对-羟基苯乙酮(p-hydroxyacetpheneone)[4-6],大黄素(emo-din)[7]。
幼苗绿原酸含量最高,花蕾对-羟基苯乙酮含量最高时约0.025%[4-6];幼苗还含胆碱(choline)[6]。
花蕾、花和果实含蒿属香豆精即马栗树皮互二甲醚或6,7-(thoxycoumarin),其他部位均未检出[4,5],花蕾中含量约0.5%花序含芸香甙(rutin),槲皮素-3-o-葡萄糖半乳糖甙(quercetin-3-o-glucogalactoside),山柰酚-3-o-o-葡萄糖半乳糖甙(kaempferol-3-o-glucogalacetoside),槲皮素-3,7-芸香糖半乳糖甙(quercetin-3,7-rutinogalacetoside),槲皮素-3,7-芸香糖二半乳糖甙(quercetin-3,7-rutinodigalactoside)[8],7-甲基香橙素(7-methy-laromadendrin),鼠李柠檬素(rhamnocitcmlibin),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eupatilin),滨蓟黄素(cirsimaritin),3,5,3,4-四羟基-,7-二甲氧基黄酮(eupatolitin),7-甲基马栗树皮素(7-methylesculetin)和东莨菪素(scopoletin)[9]。
地上部分含蒿黄素(artemetin),紫花牡荆素(casticin),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eol)和茵陈素(capillarin)[10]。
2.茵陈蒿 地上部分含挥发油,其成分萜类有:α-、β-蒎烯、柠檬烯(limonene),α、γ-松油烯(terpinene),月桂烯(α-humulene),α-葎草烯(α-humulene),β-榄香烯(β-elemene)等二十多种;苯乙炔,双亚乙基类成分:茵陈二块,茵陈烯酮(capillone),茵陈二炔酮,隆茵陈二炔(o-methoxycapillene)及5-苯基1,3-戊二炔(5-phenyl-1,3-pentadiyen);酚类有:苯酚(phenol),邻-甲苯酚(o-aresol),对-甲苯酚(p-caresol),间-甲苯酚(m-cresol),邻-乙基苯酚(o-ethylphenol),对-乙基苯酚(p-ethylphenol),及丁香油酚:脂肪酸有: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癸酸(capric acid),已酸(caproic acid)及丁酸(butyic acid)等十五种;其他:薁(azulene),3,5-二甲氧基烯丙基苯(3,5-dimethoxyallylbenzene),茵陈素,去氢镰叶芹醇(dehydro-falcarinol),去氢镰叶芹酮(dehydrofalcarinone)及马栗树皮互二甲醚[11,12]。
地上部分还含苯氧基色原酮类成分: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4-甲基茵陈色原酮(4,methylcapillarisin),6-去甲氧基-4-甲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4-methylcapillarisin),6-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capillarisin);黄酮类成分:中国蓟醇(cirsilineol),滨蓟黄素,芫花素(genkwanin),鼠李柠檬素[14],茵陈蒿黄酮(ar-capillin),异茵陈蒿黄酮(isoarcapillin);其他茵陈蒿酸(capil-lartemisin)a及b,它们的利胆作用较马栗树皮素二甲醚及茵陈色原酮强[15]。
花序含马栗树皮素二甲醚,东莨菪素,异东莨菪素(iso-scopoletin),茵陈色原酮,7-甲基茵陈色原酮,茵陈蒿酸b,茵陈蒿灵(artepillin)a、c,茵陈素及滨蓟黄素[16]。
花蕾含马栗树皮素二甲醚,茵陈色原酮,4-甲基茵陈色原酮,7-甲基茵陈色原酮,茵陈蒿黄酮,中国蓟醇,滨蓟黄素,泽兰甙元,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鼠李柠檬素,异鼠李素-3-o-半乳糖甙(cacticin),异鼠李素-3-o-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glucoside)及金丝桃甙(hyperin)[17]。花蕾中马栗树皮素二甲醚含量最高,在开花季节含量可达1.98%。随即迅速降低[18]。
幼苗含咖啡酸(caffeic acid)[6]。
炮制:
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罗去净泥屑。《雷公炮炙论》:去根细锉用。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中回流30min,滤过。滤液显淡黄绿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紫红色荧光。
(2)取猪毛蒿茵陈蒿粗粉各2g,分别加水30ml于沸水浴中温浸4h,冷后滤过。分别取滤液20ml,以等量氯仿萃取3次(首次萃取加入乙酸乙酯5ml),合并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后,蒸去溶剂,分别得到黄色油状物备用。将上述黄色油状物的一半用乙醇0.5ml溶角(在水浴上稍热),加入0.5%2,4-二硝基苯肼2n盐酸溶液4滴,振摇,猪毛蒿溶液即呈橘红色且析出颗粒状沉淀;而茵陈蒿溶液呈淡橘红色且沉淀极少,或几无沉淀。(检查对羟基苯乙酮)(3)薄层色谱 分别取上述两种黄色油状物的另一半,用氯仿0.5ml溶解后作供试品溶液。以对羟基苯乙酮和高属香豆素的乙醇溶作为对照品溶液。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用石油醚(沸程60-90℃)-乙酸乙酯-丙酮(6:3:0.5)展开,展距14cm。分别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或用0.5%2,4-二硝基苯肼的2mol/l盐酸溶液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机同颜色的斑点。
性状:
性状鉴别 (1)猪毛蒿 幼苗卷缩成闭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客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长1-3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2)茵陈蒿 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被短柔毛;断面类白色。叶多淡紫色或紫色,被短柔毛;断面类白色。叶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长1.2-1.5cm,直径1-1.2cm,有短梗;总苞片多3-4层,外层雌花常为6-10个,内层两性花常为2-9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片表面观:(1)猪毛蒿 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长径37-82(-138)μm,气孔不定式。表面宇航局布t字形毛,顶端细胞较平直,长614-1362(-1638)μm,中部略折成v字形,两臂不等长,细胞壁极厚,胞腔常呈细缝状;柄细胞1-2个,壁厚1.3-3.4(-5)μm。偶见腺毛,呈椭圆形或鞋底状,有2个半圆形分泌细胞,常充满淡黄色油状物。
(2)茵陈蒿 表皮细胞长径25-58(-112)μm;丁字形毛柄细胞壁厚2.5-4.7(-7.5)μm。
栽培:
性特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于春季3月播种,将种子与细沙混合后,按行株距25cm×20cm开穴播种。条播,按行株距25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入。育苗移栽法:2月育苗、撒播,上覆细土一层,以不见种子为度。苗高6-8cm时,要及时拔去杂草,苗高10-12cm,移栽。分株繁殖:3-4月挖掘老株,分株移栽。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每年中耕除草2-3次;并结合追施人粪尿2-3次。
病虫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菌核病。虫害有地老虎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旷野、路旁及半干旱或音湿润地区的山坡,林缘,路旁,草原,黄土高原和荒漠边缘地区。
2.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砂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
资源分布:1.分布几遍全国。
2.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陕西、台湾、四川等地。
原形态:
1.猪毛蒿 一二年生多年生草本。根纹锤形或圆锥形,多垂直。全株幼时被灰白色绢毛,成长后高45-100cm。茎常单一,偶2-4,基部常木质化。表面紫色或黄绿色,有纵条纹,多分枝近无毛,幼嫩枝被灰白色绢毛,有时具叶较大而密集的不育枝。叶密集,下部叶与不育枝的叶同形,有长柄,叶长圆形,长1.5-5cm,2或3次羽状全裂,最终裂片披针形或线形,先端尖,常被绢毛或上面较稀;中部叶长1-2cm,2次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线形或毛管状,有毛或无毛;上部叶无柄,3裂或不裂,裂片短,毛管状。头状花序极多数,有梗,在茎的侧枝上排列成复总状花序;总苞片形或近于形,直径1-2mm,总苞片3-5层,每层3片,覆瓦状排列,卵形、椭圆形、长圆形或宽卵形,先端钝圆,外层者短小,内层者大,边缘宽膜质,背面绿以,近无毛;花杂性,均为管状花;外层者为雌花5-15,以10-12个为多见,能育,柱头2裂,叉状,伸出花冠外,内层国两性花3-9,先端稍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有时带紫色,下部收缩,倒卵状,子房退化,不育。瘦果小,长圆形或倒卵形,长约0.7mm,具纵条纹,无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
2.茵陈蒿 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根分枝,常斜生,或为圆住菜而直生,但不呈纺锤状。茎常数个丛生,斜上,第1年生长者常单生,基部较粗壮,木质化程度较狸毛蒿为强。有时中部毛管状小裂片较前种细弱挺直而长,可达2.5cm。外层的雌花4-12个,常为7个左右。瘦果较前种的稍大,长可达1mm。其余匀与猪毛蒿相似。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猪毛蒿茵陈蒿的地上部分。春采的去根幼苗,习稀“绵茵陈”,夏割的地上部分称“茵陈蒿”。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a. capillaris thunb. var. scoparia pamp.]2.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采收和储藏:栽后第2年3-4月即可采收嫩梢,连续收获3-4年。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本草图经》:茵陈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干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又有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着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

茵陈蒿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①《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②《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③《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症瘕,并内损乏绝。"
⑤《本草蒙筌》:"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⑥《医学入门》:"消遍身。"
⑦《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
⑧《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火诸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性味:
苦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④《珍珠囊》:"苦甘。"
归经:
入肝、脾、膀胱经
张元素:"入足太阳经。"
②《本草经疏》:"足阳明太阴太阳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各家论述:
①《汤液本草》:"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檗皮汤,治燥热也;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祗和、李思训治黄用茵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也。"
②《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③《本草正》:"茵陈,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
④《本草述钩元》:"茵陈,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黄证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湿固蒸热,热亦聚湿,皆从中土之湿毒以为本,所以茵陈皆宜。海藏谓随阳黄阴黄皆用之。又云内伤变黄,只用理中、建中,茵陈不必用。试思人身湿热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劳、酒食违宜,劳役过度,伤其中气,以累元气,致脾阴大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者,何可胜数。第有因如是之损伤以病黄疸者,亦有损伤而不能调养以成虚劳者,虚劳虽亦有发黄,实则区以别矣。海藏所云不必用,当是此类。至于黄证,小便赤涩湿热盛,惟小便清白定属虚,投以茵陈,反为虚虚。然则小便不利及赤涩者,乃湿兼热甚,大都始于胃,次及脾,更次及肾,自微而甚,皆茵陈之对治。至于内伤,原属虚证,果至标急,则虽虚而舍本以治标。又有元气素弱,避渗利之害,过服滋补,以致湿热愈增者,则有不可拘于久病调补之例。更有劳役伤气巳甚,复因口食冷物或雨,体脆感其气,致寒湿相合以发黄者,此种投姜、附、术、蔻,不得不藉茵陈以化湿,所谓阴黄也。总之,兹物之投于外感之阳黄阴黄皆宜,于内伤湿热亦宜,惟于内伤寒湿合者不宜。盖内伤寒湿,为阳气不足之所化,宜投术、附,不可以有余之治法化之也。"
⑤《本草正义》:"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荡涤肠胃,外达皮毛,非此不可。盖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湿热瘙痒,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其阴黄一证,虽曰虚寒,然亦内有蕴热,故能发见黄色,则以入于温经队中而扫荡之,即仲景茵陈附子之法。惟女劳疸一症,则瘀滞着,非仅通利所可奏功,故必以硝石、矾石之峻利者,为刮垢磨光之治,而无取于茵陈也。"
用药禁忌:
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①《本草经疏》:"蓄血发黄者,禁用。"
②《得配本草》:"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临床应用:
①治疗传染性肝炎
㈠煎剂:茵陈蒿每次1~1.5两,水煎服,每日3次,小儿酌减。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32例,服药后能迅速退热.对黄疸消失和肝肿缩小亦有明显的效果。疗程平均7天。服药期间未发现副作用。治愈后亦无复发现象。㈡糖浆:茵陈2两,甘草1两,红枣25枚,加水煎至160毫升,再加糖浆40毫升混合。1~3岁12毫升,3~5岁15毫升,5~10岁30毫升,均日服3次。治疗14例(其中黄疸型13例),观察结果:体温恢复正常平均3天,食欲转佳平均4.2天,黄疸消失平均7.6天,肝功能转为正常平均10.5天,肝脏缩小平均10天。㈢5%茵陈注射液:用作经络注射,每穴成人0.5毫升,小儿0.3毫升。取穴:第一组肝热穴(在背部5、6胸椎棘突间旁开5分,双侧),肝炎点(下肢外踝上3寸;双侧),右期门。第二组:肝俞(双),中都(双),右章门。两组交替,每日1次。10~45天为一疗程,两个疗程间停药3~5天,一般2~3疗程。操作时首先在经穴周围寻找阳性反应物,如触到结节、条索或敏感压痛,或肌肤隆起凹陷,则为注射点。一般注射1~5次后阳性反应物消失时,再按穴位注射。或开始即无反应物时,则按穴位注射。操作时要求:选择阳性反应物或经穴要准;进针快,推药快,撞针快。注射时进针5~8分(期门或章门宜斜刺,不可过深,以免损伤内脏或造成气胸)。疗效:治疗急性黄疸型46例,临床治愈45例,好转1例;急性无黄疸型12例,临床治愈10例,好转1例,无效1例;迁延性肝炎4例,临床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慢性肝炎3例,临床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1例。
②内服茵陈枣汤引起心律紊乱及阿-斯氏综合病征
在应用茵陈枣汤茵陈2两,枣18枚,水煎早晚分服)治疗传染性肝炎过程中,曾有2例女性成人患者分别在服药后1和4天发生心律紊乱及阿-斯氏综合征的严重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悸,发绀,脉细弱、渐至扪不到,心跳加速,节律紊乱,出冷汗,抽搐,人事不省,心跳呼吸一度停止。均经及时抢救始脱险。
药理作用:
①利胆作用
茵陈煎剂、茵陈栀子煎剂、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以3:1.5:1)及其醇提取物均有促进大白鼠胆汁分泌的作用,但不够明显,茵陈煎剂对正常人的胆囊收缩(x线检查)只表现轻度缩小,容积改变不显着。茵陈的水浸液及精制浓缩浸液(去除及未去除挥发油的两种)对急性胆囊插管及慢性胆囊瘘管犬均有明显利胆作用,推测其有效成分可能是水及醇溶性物质,而挥发袖的作用则可疑或较弱;但也有报道,从南京茵陈中分离出的挥发油,对豚鼠有利胆作用。从茵陈及黄蒿的花蕾中分离出的6,7-二甲氧基香豆精,十二指肠给药,均可使麻醉大白鼠、总胆管插管及慢性胆囊瘘犬的胆汁分泌增加。从茵陈幼苗中提出的绿原酸(水溶性有机酸)对总胆管插管的大白鼠,静脉注射后约半小时即出现利胆作用,其对数剂量与胆汁分泌增加百分率成直线关系,绿原酸的水解物咖啡酸亦有利胆作用。茵陈蒿汤及茵陈浸膏,可使结扎输胆管之家兔的血胆红素降低(因手术所致肝细胞变性的影响仅为次要)。
②对实验性肝炎的影响
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煎剂均能降低小白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的死亡率,茵陈的水浸液及精制浓缩浸液,对四氯化硪中毒性肝炎的犬其利胆作用较对正常犬显著,茵陈煎剂及茵陈挥发油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家兔的血清转氨酶无影响,但后者能使肝炎家兔食量增加,对病毒性肝炎之小白鼠无改善其死亡率及肝细胞病变的作用。茵陈蒿汤煎剂对家兔有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
③解热及抗微生物作用
茵陈蒿汤、蒿陈浸剂对家兔人工发热有解热作用。茵陈及其同属植物artemisia tridentata及a.nova的挥发油,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牛型及人型结核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茵陈挥发油在试管内能抑制皮肤病原性真菌的生长,其抗真菌有效成分为茵陈炔酮。茵陈麻痹蚯蚓以及人、猪的蛔虫黄蒿1:10对echo11病毒有抑制作用,在感染同时及感染后给药仅表现延缓停用。
④降压作用
茵陈的水浸剂及精制浸液均有降压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精静脉注射及十二指肠给药对大鼠、猫、兔、犬均表现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可能系通过中枢以及内脏血管扩张而致;对离体心室纤颤兔心冠脉流量明显增加,并使其恢复节律收缩;猫、兔心电图观察。可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
⑤利尿作用
茵陈的水浸液、精制浓缩浸液以及6,7-二甲氧基香豆精对犬均表现利尿作用;茵陈挥发油对中毒性肝炎家兔能使尿量增加,尿色由黄变清。
其他作用
茵陈水煎剂3克/公斤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给药2~3周后可使血清胆甾醇及β-脂蛋白下降,β/γ比率较对照组低,但c/p值却比对照组高,对主动脉弓的病变及内脏脂肪沉着均表现保护作用。茵陈水煎剂在试管内有抗艾氏腹水癌的作用,对接种艾氏腹水癌的小白鼠,仅初期有效。茵陈同属植物artemisia caerulescens l.油的乳剂,可使小白鼠出现癫痫样发作,其作用部位在大脑皮层。四川茵陈水浸液对犬在位肠管与兔离体肠管均有抑制作用,而济南茵陈的浸剂、煎剂及酒精浸出液,对离体兔肠却略有兴奋作用。茵陈浸液对未孕家兔及产后豚鼠的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呼吸困难,一般在5小时死亡,小白鼠1次口服半数致死量为7.246克/公斤。
化学成分:
茵陈蒿含具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
即6,7-二甲氧基香豆精含率因季节而异,开花期最高,达1.98%,以及绿原酸和咖啡酸。全草含精油约0.27%;果穗中精油较多,含率达1%。其成分有:β-蒎烯,茵陈炔酮,茵陈烯酮,茵陈炔,茵陈素。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褐煤酸。灰分中含氯化钾。种子中也含蒿属香豆精及氯化钾。
黄蒿含蒿属香豆精,含率因部位和季节而异,花蕾中有0.5%,花头和种子中有2%;开花期全草有0.46%,开花前的花头中有1.52%,但幼苗中不含蒿属香豆精而含绿原酸。全草含精油约0.6%,以开花期含率最高,约达0.95%。其成分有:侧柏醇,正丁醛,糠醛,甲庚酮,葛缕酮,1,8-桉叶素,侧柏酮,乙酸牻牛儿酯,毕澄茄烯,丁香油酚,α-蒎烯,β-蒎烯,冰草烯等。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肉豆蔻酸5.1%,棕榈酸23.48%,硬脂酸24.43%,花生酸18.04%,亚油酸11.25%,油酸10.09%;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19.81%。又含另一利胆成分4-羟基苯乙酮。还含胆碱,水杨酸,壬二酸,石竹烯环氧化物等。根含β-谷甾醇及草酸等。
附方:
①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②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④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⑤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遍身风痒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⑦治风瘙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⑧治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⑨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⑩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⑾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⑿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炮制:
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罗去净泥屑。
雷公炮炙论》:"去根细锉用。"
性状:
干燥的幼苗多揉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6~10厘米,多弯曲或已折断;分枝细,基部较粗,直径1.5毫米,去掉表面的白毛后,可见明显的纵纹。完整的叶多有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线状。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
生境分布:
多生于山坡、河岸、砂砾地。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陕西、山西、安徽。此外,山东、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肃、福建等地亦产。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茎直立,木质化,表面有纵条纹,紫色,多分枝,老枝光滑,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细柔毛。营养枝上的叶,叶柄长约1.5厘米,叶片2~3回羽状裂或掌状裂,小裂片线形或卵形,密被白色绢毛;花枝上的叶无柄,羽状全裂,裂片呈线形或毛管状,基部抱茎,绿色,无毛。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圆锥状;总球形,苞片3~4层,光滑,外层小,卵圆形,内层椭圆形,背部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杂性,淡紫色,均为管状花;雌花长约1毫米,雌蕊1枚,柱头2裂,叉状;两性花略长,先端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下部收缩呈倒卵状,雄蕊5枚,聚药,先端尖尾状,基部具短尖,雌蕊1枚,柱头头状,不分裂。瘦果长圆形,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来源: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幼嫩茎叶。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除去杂质,去净泥土,晒干。
出处:
本经
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黄蒿(又名:滨蒿、北茵陈)、小白蒿等的幼苗,在东北等地作茵陈蒿使用。劲直蒿的幼苗在西藏地区作茵陈蒿使用。

“茵陈蒿” 相关论述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滨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或茵陈蒿a.capillaristhumb的幼苗。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疸
【临床应用】用于湿热黄疸
茵陈苦泄下降,功专清利湿热,为治黄疸之要药,主要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处方用名】茵陈蒿茵陈绵茵陈、西茵陈(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附药】铃茵陈:即玄参科草本植物姻行草之全草。功用与茵陈蒿相似,但在北方许多地区将此品作为"刘寄奴"使用。
【按语】1.茵陈蒿苦寒清热利湿,功专治疗黄疸,力佳效宏,且随佐使之寒热,而能理黄症之阴阳,故为临床所常用。虽入利水之类,略有渗湿之功,然通利小便作用,并不显著。现据药理研究,本品有利疸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并有解热作用,足以证明数千年来的临床实验经验,确属宝贵。
2.古人认为黄胆的形成,是由于脾胃湿热蕴积所致,故以其为脾胃经药;然湿热必熏蒸肝胆,致胆之外溢而现黄疸,故近人又认为,本品归经与肝胆攸关,此乃认识之发展,且与实际相符合,所当于与以公认者。
3.茵陈虽为退黄要药,近人又用治急性黄疸性肝炎,凡属湿热所致,亦能奏效,则又不必拘之于退黄矣。
方剂举例】1.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栀子大黄。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2.茵陈四逆汤(《玉机微义》):茵陈附子干姜、灸甘草。治寒湿阴黄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
3.胆郁通(《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茵陈郁金甘草。治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
【文献摘录】《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本草钩述元》:「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
本草图解》:「发黄阴阳两种,茵陈栀子黄柏以治阳黄,同附子、干姜以治阴黄。总之,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

茵陈蒿六两(苦微寒) 栀子十四枚(掰,苦寒) 大黄二两(去皮,苦寒)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劈)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病,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气味」(茎、叶)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
1、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2、遍身风痒。用茵陈煮浓汤洗浴即愈。
3、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用茵陈蒿两把,加水一斗五程序,煮成七升,先以皂荚汤洗,再以茵陈汤洗。隔一天洗一次。
4、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5、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6、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雷公云∶凡使,须用叶有八角者。
修事,采得,阴干,去根,细锉用。
勿令犯火。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膀胱经。主伤寒大热,黄胆便赤。治眼目,行滞气,能发汗,去风湿。去根用,犯火无功。
按∶茵陈专理溲便,本为膀胱之剂,又何以治疸?盖疸之为病,脾受伤也,而脾之所恶,湿乘土也,得茵陈以利水,则湿去土安,而疸自愈矣!疸分阴寒阳热二种,阳疸热多,有湿有燥,同栀子用,一治湿疸。同栀子橘皮治燥疸。阴疸寒多,只有一证,同附子治之。

味苦,平,微寒,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生太山及丘陵阪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


味苦,平、微寒,无毒。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
今处处有,似蓬蒿而叶紧细。茎,冬不死,春又生。惟入治黄胆用。《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陈乃云此,恐是误尔。(《大观》卷七,《政和》一八八页)


味苦,平、微寒,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
今处处有,似蓬蒿而叶紧细。茎,冬不死,春又生。惟入疗黄胆用。《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陈乃云此,恐是误尔。


张仲景伤寒热甚发黄者,身面悉黄,用之极效。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陈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
然此药以茵陈蒿为本,故书之。


气微寒,味苦、平,阴中微阳。无毒
足太阳经。
《象》云∶除烦热,主风湿热邪结于内。去枝、梗,用叶。
本草》云∶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足太阳
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柏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祗和、李思训治阴黄,茵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
《珍》云∶治伤寒发黄


味苦、辛,气平,微寒。阴中微阳。无毒。随处俱产,泰山者良。叶细青蒿虽同,叶背白色却异。秋后叶落,茎梗不凋。至春复发旧枝,故因名茵陈蒿也。所行经络,惟足太阳。专治疸证发黄,入剂使为君主。佐栀子附子,分阳热、阴寒阳黄热多,有湿有燥。湿黄栀子大黄汤服,燥黄加栀子橘皮汤煎。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意也。阴黄寒多,只有一证,附子,共剂成功。解伤寒大热,仍除退瘴疟风热悉逐,行滞止痛,宽膈化痰。久服轻身,益气耐老。

茵陈蒿六两栀子(擘)十四枚大黄(去皮)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出也。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注】
伤寒身黄发热者:设有无汗之表,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汗之可也。若有成实之里,宜用茵陈蒿汤下之亦可也。今外无可汗之表证,内无可下之里证,故惟宜以栀子柏皮汤
清之也。
【集注】
林澜曰:伤寒身黄,胃有瘀热,当下之,此以发热而热未实,故宜栀子柏皮汤解之。
汪琥曰:身黄兼发热者,乃黄证中之发热,而非麻黄桂枝证之发热也。热既郁而发黄,虽表而非纯乎表证,但当清其郁,以退其黄,则发热自愈。
魏荔彤曰:此三条虽皆外寒挟湿之邪,瘀而成热之证。然在表、在里,湿胜、热胜,尤当加意也,岂可概以为里证而混下耶!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
谷疸胃热,脉当数,今脉迟,脾藏寒也。寒不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胃中填塞健运失常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也,此皆欲作谷疸之征。其证原从太阴寒湿郁黩而生,若误以为阳明热湿发黄,下之虽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寒故也。此发明欲作谷疸,属脾阴寒化而不可下者也。
【集注】
程林曰:脉迟为寒,寒不杀谷,故食难用饱,饱则谷气不消,胃中若浊,浊气蕴蓄则发烦,熏蒸则作眩也。小便难者,以脉迟则无阳以施化浊气,但留于胃而不宣,是以欲作谷疸。若下之,徒虚其胃而腹满如故也,所以然者,以脉迟为寒之故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注】
此详申女劳疸之为病。黄疸日晡所发热,乃阳明热症,当不恶寒也;而反恶寒者,非阳明热症,此或为女劳得之也。女劳得之疸证,虽膀胱急,少腹满,而小便自利,身虽尽黄,而额上则黑,虽发热,惟足下甚,此少阴热因作黑疸也。故腹胀如水状,而大便必黑时溏,知非水胀病,乃为女劳得之疸胀病也。时溏黑色者,亦藏病及血之征也。血病者颜必变,岂有色黑而血不病者乎?女劳疸腹满者为难治,以其脾肾两败也。以硝石入血消坚,矾石入气胜湿,然此方治标固宜,非图本之治,世久书□,姑辨其理也。
【集注】
尤怡曰:黄家日晡所本当发热,今发热而反恶寒者,此为女劳得之疸也。热在胃浅而肾深,故热深则先反恶寒也。膀胱急,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皆肾热之征,虽少腹满胀有如水状,而实为肾气不行,非脾湿而水不行也。惟是证兼腹满,则脾肾并伤,而其治为难耳!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骨与肾合,用以清肾热也。
大麦粥和服,恐伤胃也。

感天地苦寒之味,兼得春之升气以生者也。其味苦平,微寒,无毒
茵陈蒿,专治黄胆。分阴黄、阳黄阳黄热多,有湿有燥,湿则佐以桅子、大黄,燥则佐以栀子橘皮阴黄只属寒多,附子其剂。总行滞气,解烦热化痰利湿之要药。入阳明太阴,去湿除热,散结利水之神剂也。过用损伤元气。
主治(痘疹合参) 择陈久者佳,主去湿除热,散结利水,化痰行滞。凡夏月疹热甚,小便不利者宜用。如痘子搔痒,可为熏药,亦以其能去湿热也。

茵陈蒿苦辛微寒,主湿热黄利便难,伤寒瘴疟头目痛,伏瘕痰滞亦能宽。
因隔岁陈茎而生,蒿草之高者。无毒。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通身发黄小便不利,以此为君,随证寒热,用他药为佐。治伤寒大热头热,头风目痛瘴疟,去 瘕伏结,化痰利膈行滞气,兼消遍身。去根土,细锉焙干,勿令犯火。

茵陈蒿_图缺)
味苦,平、微寒,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似蓬蒿而叶紧细,茎,冬不死,春又生。唯入疗黄胆用。《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陈乃云此,恐是误尔。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茵陈本功外,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虽蒿类,苗细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也。今又详∶此非菜中茵陈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青蒿而背白,今所在皆有,采苗阴干药性论云∶茵陈蒿,使,味苦、辛,有小毒。治眼目通身黄,小便赤。日华子云∶石茵陈,味苦,凉,无毒。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冬,瘴疟,女人症瘕,并闪损乏绝。又名茵陈蒿山茵陈。本出和州及南山、岭上皆有。
图经曰∶茵陈蒿,生泰山及丘陵坡岸上,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秆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又有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着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 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误作解脾药服之,大令人烦。以本草论之,但有茵陈蒿,而无山茵陈本草注云∶茵陈蒿叶似蓬蒿而紧细。今京下北地用为山茵陈者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陈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详本草正经,唯疗黄胆,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京下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此见诸医议论,谓家茵陈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陈蒿复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为山茵陈,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
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且可计较功效,本草之义,更当考论尔。
雷公云∶凡使,须用叶有八角者,采得阴干,去根细锉用,勿令犯火。千金方∶治遍身风痒,生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立瘥。食医心镜茵陈,主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疠,利小便。切煮羹,生食之亦宜人。
衍义曰∶茵陈蒿张仲景伤寒,热甚发黄者,身面悉黄,用之极效。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澈,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陈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然此药以茵陈蒿为本,故书之。

苦平微寒,无毒
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
发明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瘅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辛苦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绝胜,并入足太阳。《本经》主风湿寒热,热结黄瘅,湿伏阳明所生之病,皆指绵茵陈而言。仲景茵陈蒿汤以之为君,治湿热发黄栀子柏皮汤以之为佐,治燥热发黄。如苗涝则湿黄,旱则燥黄。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之为使,治瘀热在里而身黄,此三方分治阳黄也。其治阴黄则有茵陈附子汤,各随燥湿寒热而为主治。按茵陈专走气分而利湿热,若蓄血发黄,非此能治也。《外台》治齿龈宣露,《千金》治口疮齿蚀,并用烧灰涂之,有汁吐去,一宿即效。而杀虫方中,一味煎汤,内服外洗,皆用角蒿,专取逐湿化热之功也。

(里有瘀热) 小便不通渴饮浆,湿邪久在腹中藏,但经头汗无汗,瘀热停留定发黄
茵陈蒿汤
茵陈利水有专长,栀子除烦辅佐良,更用大黄能荡秽,退消湿热是神方。

(表解而里有湿热 方见阳明虚证) 伤寒七八日初过,如橘身黄内瘀多,小便不通腹满,茵陈服后病能瘥。

伏 砂。
苦,微寒。入足太阳、太阴经气分。利水燥湿。治瘴疟,疗疝瘕。得附子干姜,治阴黄。得白藓皮,治痫黄如金。
秫米、麦曲酿酒,治挛急。佐大黄栀子,治湿热。佐桃仁,治血黄。佐苍术、浓朴,治湿黄。佐枳实山楂,治食积发黄。佐知母黄柏,治火黄。佐车前子木通,治黄而小便不利。去根用。勿犯火。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气味苦平,微寒,无毒。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
茵陈蒿始出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今处处有之,不若太山者佳。苗似蓬蒿,其叶紧细,臭香如艾,秋后茎枯,终冬不死,至春因旧根而复生,故名茵陈。一种开花结实者,名铃儿茵陈。无花实者,名毛茵陈,入药以无花实者为胜。)
《经》云∶春三月,此为发陈,茵陈因旧苗而春生,盖因冬令水寒之气,而具阳春生发之机。主治风湿寒热邪气,得生阳之气,则外邪自散也。热结黄胆,得水寒之气,则内热自除也。
久服则生阳上升,故轻身益气耐老。因陈而生新,故面白悦,长年。兔乃纯之物,喜阳春之气,故白兔食之而成仙。

味苦,平,微寒,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去伏瘕。《药性论》云∶使。味苦辛,治眼目。日华子云∶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疼,瘴疟,女人症瘕,并闪损。一云∶山茵陈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治劳倦。家茵陈亦能解肌下膈,去烦。

微寒,无毒.主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面白悦,长年.白之,仙.生太山及丘陵 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
本经》原文∶茵陈,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邱

气味
苦平微寒无毒.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又入足阳明经.
【主治】
风湿结热.通关节.去伏瘕.通身发黄成疸.小便不利.故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黄栀子柏皮汤治燥黄.为阳黄之要药.茵陈附子汤治阴黄.为分之通剂.各随寒热而君主之也.

性味苦寒,入足太阳,兼入足太阴阳明。专利湿热,为黄胆君药。

王 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发黄者.热之极也.非大寒之剂.则不能彻其热.茵陈蒿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酸以涌之.苦以泄之.泄甚热者.必以苦为主.故以茵陈蒿为君.心法南方火而主热.栀子味苦寒.苦入心而寒胜热.大热之气.必以苦寒之物胜之.故以栀子为臣.大黄味苦寒.宜补必以酸.宜下必以苦.推除邪热.必假将军攻之.故以大黄为使.苦寒相近.虽甚热.大毒必祛除.分泄前后.复得利而解矣.
茵陈蒿(君六两) 栀子(臣十四枚擘) 大黄(使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蒿.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则黄从小便去也.

主治发黄也。
【考证】
茵陈五苓散证曰∶黄胆。
茵陈蒿汤证曰∶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以上二方茵陈蒿,一方六两,一方十分。
上观此二方,茵陈蒿发黄也明矣。
【互考】
或问曰∶发黄之证,治之之方,其不用茵陈蒿者,间亦有之,如何?答曰∶发黄小便不利、或渴无余证者,茵陈五苓散主之。发黄大便不通者,茵陈蒿汤主之。若乃一身尽黄、腹胀大便必黑、时溏者,硝矾散主之。发黄、心中懊 ,柏子大黄豉汤发黄腹满小便不利大黄硝石汤。发黄头痛恶风自汗出,桂枝加黄 汤。发黄呕逆,小半夏汤主之。
发黄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主之。发黄、腹中拘急,小建中汤主之。此皆随证而异方也;仲景氏之于茵陈蒿,特用之于发黄,无他病者而已。
【辨误】
世之医者,论黄胆为湿热,其以黄为土色也。无益于治,此不可从矣。
【品考】

本经上品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
【核】曰∶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所在亦有,不及太山者佳。春生苗,似蓬蒿而叶紧细。九月作花,结实与 花实相似。亦有无花无实者,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旧苗复生。修治,用叶有八角者,阴干,去根,细锉,勿令犯火。伏 砂。
先人云∶诸邪成热,入中为疸,必从腠理脉络而内薄之。陈丝如腠如理,如脉如络,芬芳疏利,味苦健行,则入者出,结者散矣。又云∶诚山厨之清供,脾土之生阳者也。
【 】曰∶甲子季春,经山阴道中,远瞩篱落间,宛若绿气蒸出,就之丛生似藻,纤柔青整,讯之土人,即茵陈蒿也。始释“ 蒿凄怆,沐醯青陈之丝”之义。藏器谓其因旧苗而发,因名茵陈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大相吻合。故因者,仍也,托也;陈者,故也,有也,木德之始也。言仍托故有,以宣木德之始,虽与蘩萧蔚莪,至秋老成,同为蒿属,不若此芳香宣发之能因陈致新耳。寒热邪气,交结于中,不能宣发,则郁霉成黄,此陈也。茵陈宣发发陈,外入之邪外出,陈去而新生矣。轻身面悦白者,久服则新新非故。益气者,即益新新宣发之气耳。

茵陈蒿(图缺),生泰山及丘陵坡岸上,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秆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又有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着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 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误作解脾药服之,大令人烦。以本草论之,但有茵陈蒿,而无山茵陈本草注云∶茵陈蒿叶似蓬蒿而紧细。今京下北地用为山茵陈者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详《本草正经》惟疗黄胆,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京下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此见诸医议论,谓家茵陈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
茵陈蒿复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为山茵陈。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且可计较功效,本草之义,更当考论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