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

( weixiachui )

西医

简介:
胃下垂指站立位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临床表现为食后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胃下垂通常是内脏下垂的一部分。
人群:
常见于女性,瘦长体型者、经产妇、多次腹部手术有切口疝者、慢性消耗性疾病明显消瘦者,以及长期卧床少活动者等。
发病机理:
腹内脏器正常位置主要由三个因素予以固定:①横膈的位置及膈肌的活动力。②腹内压力的维持,特别是腹肌张力以及腹壁和腹内脂肪层厚度的托垫作用。③邻接脏器或某些相关韧带的固定作用。胃-十二指肠两端是固定的,这主要依靠食管贲门部以及胃-膈、胃-肝、胃-脾和胃-结肠等韧带的固定,而且十二指肠空肠弯亦固定在后腹壁;但正常胃囊其他部位可上下、左右或前后在一定范围内略有移动。一般来说,幽门常位于剑突和脐连线中点或脐水平附近。因体型不同,胃的正常形态可分为二种形状,即高力型(牛角型)、正张力型(丁型)和低张力型(鱼钩型)。由于体形和体质因素,膈肌悬吊力不足,胃-膈、胃-肝等韧带松弛或被切断,腹内压下降或腹肌极度松弛等因素,可使正常胃呈极度鱼钩状。这种无张力型胃,即形成胃下垂
诊断标准:
胃下垂诊断标准:
1.多发生于瘦长体型、经产妇及消耗性疾病进行性消瘦者等。
2.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可有上腹不适,多在餐后、站立及劳累后加重,有饱胀、厌食恶心嗳气便秘等症状。亦可出现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乏力、眩晕等“循环无力症”的其他内脏下垂的表现。
3.肋下角常
4.x线检查可见胃角部低于髂嵴连线;胃幽门管低于髂嵴连线;胃呈长钩形或无力型,上窄下宽,胃体与胃窦靠近,胃角变锐。胃的位置及张力均低,整个胃几乎位于腹腔左侧。
诊断依据:
常有赖于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位于髂嵴连线以下,胃呈无张力型,即胃体呈垂直方向,体部大于底部,窦部低于幽门.胃蠕动微弱或无力,餐后6h仍有少量残留。十二指肠降段常位于幽门管后方,球部向左偏移。此外,可作饮水超声波试验,可测定胃下缘下移入盆腔内。
体征:
轻度胃下垂患者大多无症状,下垂明显者可有上腹不适、餐后饱胀、食欲不振、恶心感、嗳气便秘等,可能和胃肠动力和分泌功能低下有关。可有腹部深处隐痛。可能和肠系膜或腹膜受牵拉有关。患者常于饱餐后、多站立或劳累后上腹不适加重,或呈现沉坠感。严重患者偶可并发胃扩张和胃扭转。此外.常伴有其他内脏下垂的表现,如明显肾下垂时常可有腰背酸痛等,以及所谓“循环无力症”,表现为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等。患者腹上角呈锐角。站立时因胃囊下移,触诊患者上腹部时,腹主动脉搏动特别明显;托扶患者下腹部向上时,患者感觉上腹重坠减轻。患者上腹部常无压痛点,如出现压痛点时,可因立卧位变动而下固定,有些患者因胃排空延缓可出现振水声。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均消失,x线检查恢复正常范围。
2.好转:症状、体征减轻,x线检查较前有所恢复。
治疗:
宜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肌张力,辅以助消化剂,促进食欲,增加营养,可给予蛋白合成剂及胰岛素等治疗,以促进蛋白合成及增加腹内脂肪。必要时可采用胃托辅助治疗。腹部症状可对症处理。

“胃下垂” 相关论述

胃下垂是指人体处于站立位置时,胃的下缘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者。本病好发于体型瘦长,腹壁松弛,腹肌瘦薄的中老年人,轻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重者可见上腹部饱胀、嗳气不舒、便秘等症。
[发病原因]
人体胃的正常位置主要依靠横膈的位置及膈肌的活动力、腹肌张力、腹壁脂肪的厚度、邻近器官和膈胃、肝胃韧带的固定作用来维持,故此,凡能引起膈肌悬吊力不足、腹肌张力降低、腹内压力下降及膈胃、肝胃韧带松弛等的因素均可引起胃下垂。概括之,其主要发病原因有:
1.体型瘦长。瘦长体型者,胃常呈低张力型,当胃呈极度低张的鱼钩状时,即发生无张力型的胃下垂
2.多胎生育。经产妇生育过多,腹壁松弛,腹肌张力降低者易发生胃下垂
3.疾病影响。患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者,由于过度消瘦,加之卧床少动,可使人处于极度虚弱状态,腹肌张力下降,韧带松弛而发生胃下垂
胃下垂属于中医“胃缓”病范畴,基本病机中气下陷饮食不节、饥饿无常、劳伤过度、生育过多等均可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失去濡养,终将出现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
胃下垂轻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重者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脘腹饱胀,餐后尤显,恶心,纳呆,嗳气频频,大便秘结。由于餐后、站立位、劳累等因素可加重胃下垂,故这些因素存在时上腹部不适即可加重,有时尚有深腹部隐痛感。由于脾气下陷,气血亏虚,故患者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头昏甚或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等表现。
此外,胃下垂可因胃的排空延缓,出现振水声,即张仲景所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胃下垂明显者可伴有肝、右肾、结肠下垂。
胃下垂用x线钡餐摄片检查可显示胃呈无张力型,胃体垂直,体部宽大,窦部低于幽门水平以下,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b型超声可探得胃饮水充盈后胃下缘下移入盆腔。
[预防措施]
1.加强体育锻炼。本病多见于体瘦虚弱、腹壁松弛、肌肉不坚之人,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加肌力,有助于防治本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每日坚持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健身活动。
2.饮食营养丰富。平素宜进食富有营养易消化,体积小,动、植物蛋白及一定脂肪含量的食物,使腹壁有一定的脂肪厚度,这样可有效地防治胃下垂
3.禁止暴饮爆食。避免暴饮暴食,可有效地预防胃下垂及其它胃肠疾病,对胃呈低张力型,有胃下垂倾向者,宜少吃多餐,餐后宜平卧少许时间,有利于胃的张力恢复,可预防胃下垂及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4.搞好计划生育。经产多胎生育者,由于腹壁松弛易患本病,故积极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5.劳逸结合。过度劳累,气虚正耗,易致脾虚气陷而发生本病,故勿过度劳累,劳逸结合,使脾气旺盛而不下陷,可有效地预防本病。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肌张力,减少站力和过度劳累,少吃多餐,饮食宜营养丰富,下垂严重者可使用胃托。
2.对症治疗。本病西药无特殊疗法,有上腹部不适、饱胀者,可服吗叮啉;纳呆消化不良者,可服多酶片等助消化剂;腹部脂肪太少,腹肌张力极差者,可适当使用蛋白合成剂,如苯丙酸诺龙、胰岛素等。
3.中医辨证论治脾虚气陷,表现为面色萎黄、气短乏力、上腹部饱胀、食后加剧、纳呆腹胀下坠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克、柴胡6克、升麻6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枳实15克)以益气升陷;脾胃虚寒,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纳减腹胀形寒肢冷、肠鸣便溏者,可选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制附片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白蔻仁6克、黄芪20克)以温中健脾。
4.单方验方。据报道,胃下垂使用以下方药治疗有良好效果。
(1)枳实煎剂:100%的枳实煎剂,每餐前服10~20毫升,可兴奋胃肠,使胃肠收缩节律有力,治疗本病有良效。
(2)蓖麻五倍子膏贴百会穴:用蓖麻子仁98%、五倍子末2%,按此比例打成烂糊,制成每颗约10克,直径1.5厘米的药饼备用。用时在百会穴剃去与药饼等大头发一块,将药饼紧贴百会穴上,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早、中、晚各1次,以搪瓷杯盛半杯开水,将杯底置于药饼上进行热熨,每次10分钟左右,以感觉温热而不烫痛皮肤为度。一次贴上药饼,可五昼夜不换,如在第一次治疗完毕,自觉症状显著减轻,则除去药饼,否则休息一天后进行第二次治疗,以十次为度。
(3)补中益气汤加减水煎服:黄芪30克、柴胡6克、升麻6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山药15克、山楂30克、郁金15克、枳壳10克、鸡内金10克。15天为1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治愈。
(4)益气化合剂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莪术10克、山楂30克、红花6克,川芎6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水煎服,据报道比单用益气升提药效果要好。
(5)升阳健脾汤:制附片10~15克、炒白术10克、焦艾叶6克、小茴香10克,水煎日服1剂,连服30~50天有效。
5.针灸治疗。有报道针刺建里穴(中脘下1寸),同时双针刺入,治疗胃下垂效佳;针刺提胃法治疗胃下垂:在剑突下鸠尾穴附近及脐部附近可扪到阳性反应点,用6~7寸毫针穿过2个阳性反应点缓慢向上提针,提针40~60分钟左右,针出后平卧2小时,然后卧床3天或扎上腹带方可自由活动,每周针1~2次,连用4~8次即有效。
6.其它疗法。有报道用按摩法治疗胃下垂有良好效果。方法是:患者先取俯卧位,医生双手由患者之第三胸椎至第五腰椎两侧揉捏2~3遍,用右肘尖分别在脊柱两旁按压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穴2~3遍,双手掌根同时由腰部向背部弹性快速推按4~5遍。转仰卧位,医生双手掌自下而上反复波形揉压腹部2~3遍,然后用拇指点压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气冲足三里内关各1分钟,每次约按摩30分钟,每日1次,2个月为1疗程。

在正常情况下,直立时胃的最低点一般不低于脐下两横指。如果直立时,胃的上界低于脐下者称为胃下垂。这种病多由于腹壁的紧张度发生变化、腹壁脂肪缺乏和肌肉松弛、腹压减低所引起。平素身体瘦弱,胸廓狭长者容易得本病;平时身体肥胖,但因某种原因骤然消瘦及妇女生育过多,也容易得胃下垂。临床症状有:消瘦,乏力,胃口不好,食量减少,食后胸脘胀闷不适,食后腹下坠感及腰痛,推腹有震水声,以及嗳气恶心头晕心悸,等等。中医认为胃下垂多由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所造成。脾主肌肉而司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肌无所主,中气下陷无力升举,故发本病。常采用健脾益气、升提等方法治疗。
(一)起居调养法
胃下垂患者体质本已虚弱,生活起居自当谨慎。不宜久站和剧烈跳动,避免过度劳累。性生活对体质虚弱者负担较大,应尽量减少次数。睡觉时宜头低脚高,最好在放脚处的床脚下各垫一块砖头。饭后宜卧床休息半小时左右。
(二)心理调养法
胃下垂属慢性疾病,治疗收效缓慢,患者多易急躁烦乱,或郁闷不舒,而烦躁郁闷会损害肝脾,影响消化,加重病情。所以,患者一定做到达观快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持之以恒地坚持治疗,并做好自我保健,这样会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三)饮食调养法
(1)宜少食多餐。每次进食量减少,可以减轻胃的负担,但为了保证营养,即需少食而多餐。
(2)宜多进高营养食品。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可适当多于蔬菜水果,以求增加腹部脂肪积累而上托胃体。
(3)宜蹲着吃饭。因为胃下垂病人吃饭后胃内负荷增加,由于重力关系使胃垂向下方,致使患者出现饱胀不适等症状。如果吃饭时和饭后15分钟左右蹲着,就会使胃下方的脏器起到垫托作用,让胃中的食物大部分缓慢进入十二指肠,从而使胃在大负荷状态时得到一定的休息。据统计,连续三个月到半年蹲着吃饭,可治俞有多年病史的胃下垂,患者不妨一试。
(4)忌暴饮暴食和吃不易消化、体积大的食物,以避免加重病情,影响疗效。
(5)食疗方二则可酌情选用或交替服用。①猪肚1只、黄芪30克、龙眼肉30克、砂仁5克,加调料煮熟后分次食用。②鲫鱼500克、黄芪50克、枳壳30克,加调料烹制食用。
(6)另可配合药粥调之。根据辨证,可选用黄芪党参砂仁百合等煮粥食之。
党参15~30克、大枣10枚、陈皮3克,煎汤代茶饮。也可加粳米50~100克,煮粥食用。每日1次。适用于脾胃气虚证。
山药30克、苡仁30克、砂仁6克,加粳米50~100克,煮粥每日服食。适用于脾虚并兼见大便溏软者。
黄芪15克、枸杞15克,水煎代茶饮或加米煮粥食用。每日1次。适用于病程日久,脾虚及肾者。
百合30克、陈皮10克,加米煮粥食之。每日1次。适用于有脾胃阴虚、胃阴不足的表现者。
(四)体育调养法
胃下垂多因腹壁肌肉松弛所致,故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壁肌肉的力量和胃肠肌肉的紧张度,会使疗效倍增。
(1)宜常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均能增加腹肌和韧带的力量,同时,腹肌收缩,可刺激胃蠕动,以恢复胃的生理功能。
(2)宜常跳绳。腹肌纤维的走行有外斜、内斜、垂直、横行等多种方向,其所以能够没有骨骼结构的支持和保护仍然能稳定躯干,保护内脏,完全是由于这些不同走行方向的肌纤维才能完成。而跳绳可以满足上述走行方向肌纤维锻避的需要,加强腹肌力量。一般每日跳2~3次,每次跳100下,但速度不宜过快,用力不适太大,以免劳累过度。
(五)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炒黄芪30克、枳壳15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2)肉桂10克、五倍子20克、炒何首乌30克,一起研粉,每6克,每日1~2次,温水吞服。
(3)黄芪60克、党参60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枳实30克。水煎服。
2.常食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十全大补膏,每次1汤匙,每日3次,开水冲服
(六)针灸调养法
(1)体针:处方一为足三里中脘梁门气海天枢关元;处方二为肝俞三焦俞百会。先针足三里,施手法使患者腹内有感觉后,再按其穴位排列顺序进行针刺。天枢梁门只取左侧穴,直刺进针3寸,气海足三里取双侧,进针2寸,针后可加灸。背俞穴斜刺2寸,针向棘突。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留针,20分钟,
(2)耳针:取脾、胃、肺、交感。腹胀加腹、三焦反酸加肝、胆;便秘或便溏加大肠、三焦。每次选3~5穴,耳针常规方法操作,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3)灸法:取百会足三里关元脾俞胃俞中脘,按艾卷温和灸常规操作。每次选2~4穴,每穴灸治15~30分钟,每日施灸1次,10次为1疗程。
(4)拔罐:第1组穴:大椎肝俞脾俞气海。第二组穴:筋缩胃俞中脘。以上2组穴,每次用1组,用刺络拔罐法,每日1次。
(七)推拿调养法
自我推拿:用指压法,分别取中脘期门气海百会关元足三里合谷等穴,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先按顺时针方向,再按逆时针方向,各按压36圈。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八)气功调养法
每天做内养功1~2次。
练卧功,取蛰龙势,以鼻吸气,用意念引气小腹,稍停顿,徐徐将气从口中呼出。在1次呼吸过程中,默念“身松心静”。每次练功时间多少不论,但一定要轻松自然;心静多练,意乱即停。忌空腹练功

胃下垂多见于年老体瘦之人。因腹壁脂肪缺乏、肌肉松弛、腹压降低所致。此病为慢性常见病。如能适当加以调养,可促其痊愈。
(一)起居调养法
参看本书前部内科疾病胃下垂”病的起居调养法
(二)药物调养法
1.
(1)鲜仙人球60克,洗净切碎;猪瘦肉30克,剁成肉饼,与仙人球一起煮熟。每日1剂,晚上睡前顿服。30天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
(2)龙眼肉120克,猪小肚1个。用龙眼肉猪小肚。内服。
2.中成药
(1)三九胃泰,每次9克,每日3次。
(2)香砂养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三)饮食调养法
(1)猪脾3具,粳米100克,猪脾洗净,切片,放入锅中煸炒;粳米洗净,加水同猪脾共煮作粥,空腹食用,每日1次.半个月为1疗程。
(2)党参250克、黄芪250克、白糖500克。将党参黄芪洗净,以冷水泡透,加水适量煎煮,每半小时煎液1次,加水再煎,连煎3次,合并煎液,再以小火继续煎煮,浓缩至稠粘如膏时,停火待温。拌入干燥的白糖300克,混匀,晒干,压碎,装瓶备用。
(四)针灸调养法
(1)以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为主穴,用热补法。留针10~20分钟。兼胃痛恶心呕吐的,配上脘内关,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兼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配巨阙梁门内关公孙脾俞胃俞,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
(2)取梁门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穴,按艾炷常规操作。每日施灸2次,每穴5~10壮,10天为1个疗程。灸后可用右手托胃底部,用力缓缓向上推移,反复数次。
(五)推拿调养法
(1)腹部推拿:取中脘下脘石门天枢穴,用右手中指一指点、一指揉、振法,同时左手拇、食、中指艾条2支配合灸10分钟。
(2)背部推拿:取脾俞胃俞胃仓穴,用掌揉、捏脊、三指平推足太阳经。
(3)点按、弹拨足三里丰隆;每次治疗不少于半小时,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
(六)气功调养法
取高尾盘卧式。仰卧床上,枕高5~10厘米。头颈正直,下颏内含,舌尖贴上腭或平放。两手手掌分别斜放在腹部两侧,两食指按于脐旁,两腿自然盘交,下半身垫高如坡形,逐渐陡起,低的一头1~2厘米,垫在腰部;高的一头约20厘米,垫在自然盘交的两脚下面。这样臀部高约10厘米,如练功过程中双脚发麻,两脚可上下交换位置,继续练。
意守脐中中脘
先行自然呼吸2~3天,接着练腹式深呼吸。
开始2周内每次练30分钟,以后每次练60分钟。每日练2~4次。
(七)其他调养法
取脾、胃、内分泌、下垂点、腹、膈等耳穴,用火柴棒探压穴区,找出痛敏感点,酒精消毒,胶布或伤湿止痛膏(约0.5厘米2),将白芥籽贴压上述穴位后,每日按压10次,每次每穴15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