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 jisuihuizhiyan )

别名: 痿证 , 痿躄 , 软脚瘟

中医

简介:
脊髓灰质炎外感风热暑湿时邪引起的病证。以发热肌肉疼痛,继而出现肢体痿软,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中医“痿证”、“痿躄”、“软脚瘟”等范畴。
病因:
本病由外感风热暑湿时行疫毒邪所致。
病机:
主要病机疫毒郁结肺胃,流注经络气滞血瘀筋脉失养。病位初在肺胃,久及肝肾。病初多属实证,后期则虚象渐露,或虚中挟实。
诊断:
本病属温毒阳邪为患,易于传变,因此辨别邪之所在,气之虚实是本病辨证的关键。本病初期多见阳热实证,邪在肺胃,以热退后复起,伴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出现肢体瘫痪时,则属肝肾受病。临证时应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分清病位,辨明虚实
1.邪犯肺胃
主证发热咳嗽,全身不适,头痛咽痛,纳呆食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红苔薄黄、脉濡数。本证多见于前驱期。
分析:本证为邪热初起,伤及肺胃所致。邪干肺卫,肺气失宣,故见发热咳嗽邪热犯胃,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舌红苔薄黄,脉濡数为邪热在表之象。
2.邪窜经络
主证:热退后复起,肢体疼痛,转侧不利,拒绝抚抱,烦躁不安,汗多,舌红苔腻,脉濡细。本证多见于瘫痪前期。
分析:本证为邪窜经络湿热内蕴阳明所致。邪热炽盛,则见再度发热。邪入经络经脉不通,故见肢痛,不能转侧,拒绝抚抱。舌红苔腻为湿热内蕴之象。
3.气虚血瘀
主证:热退后肢体麻痹瘫痪无力,或见口眼歪斜面色萎黄舌质暗淡,脉濡。本证多见于瘫痪期。
分析:本证为湿热未清,气虚血瘀所致。正邪相争,闭阻经络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故见热退后肢体麻痹瘫痪无力。
4.肝肾亏虚
主证:长期瘫痪肌肉萎缩,肢体细弱,皮肤不温,关节纵缓不收,骨骼畸形,面黄体弱,舌淡,脉沉细无力。本证多见于后遗症期。
分析:本证为经脉闭塞,肝肾不足所致。气血不能濡养其筋脉肌肉,故见肌肉萎缩,肢体细弱。肝肾俱亏,筋骨无养,则见关节纵缓不收,骨骼畸形。
治疗:
中医治疗本病初期宜清热疏风利湿活络,后期则应祛余邪,益气血,通经络,强筋骨。本病初期治疗以祛邪为主,重在清热疏风,解表利湿,疏通经络。病至后期,则以扶正为要,补肝益肾,调补气血,强筋健骨。
一、辨证选方
1.邪犯肺胃
治法:祛风解表,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银花连翘白芍各12g,全蝎葛根黄芩各12g,黄连6g,蜈蚣2条。湿重加厚朴苍术;热甚加生石膏;呕吐竹茹陈皮
2.邪窜经络
治法:清热解毒,通络利湿。
方药:三妙散加减。苍术牛膝海风藤各12g,地龙络石藤秦艽各10g,黄柏苡仁滑石各6g。肢体疼痛加桃仁红花;肢冷加桂枝
3.气虚血瘀
治法:补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15g,川芎赤芍地龙各12g,当归丹参各10g,桃仁红花各6g。湿热未清加黄柏滑石;上肢瘫痪桂枝桑枝;下肢瘫痪桑寄生牛膝
4.肝肾亏虚
治法:补益肝肾,温通经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杜仲丹参各12g,当归赤芍川芎菟丝子各10g,桂枝5g。肢冷加锁阳、补骨脂腰酸乏力加桑寄生枸杞子
二、专方验方
1.化湿通络汤:苍术9g.忍冬藤9g,独活9g,木瓜9g,川芎6g,丹参10g,怀牛膝9g,黄柏6g,生苡仁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本病瘫痪期,湿热阻络型。
2.活血通络汤:黄芪15g,赤芍9g,丹参12g,鸡血藤12g,地龙6g,桑寄生10g,当归6g,怀牛膝9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本病瘫痪恢复期。
3.痿通络丹:宣木瓜10g,川牛膝10g,嫩桑枝15g,南红花6g,伸筋草6g,桃仁6g,生侧柏10g,蜈蚣5条,全蝎3g,地龙6g,羌独活各6g,天麻10g,当归10g,川芎10g,海风藤6g,青风藤6g,麻黄1.5g,杜仲炭10g,丹皮6g,生地12g,广木香1.5g。共研细末,将麝香纳入,炼蜜为丸,每丸重3g。小儿每服1~2丸,每日2次。适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
4.治方:乌梢蛇6g,南红花3g,宣木瓜10g,生侧柏10g,桃仁3g,川续断6g,川牛膝10g,威灵仙6g,天麻6g、松节6g,桂枝3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
5.牛膝马钱子丸:川牛膝9g,马钱子0.3g。马钱子用油炸黄,与川牛膝共研细末,用蜂蜜调之成丸,每丸重3g。每服1丸,日服2~3次。用于小儿麻痹恢复期或后遗症期。3.熏洗:桑枝15g,牛膝15g,伸筋草30g,透骨草30r,川乌10g,水煎后熏洗患肢,每日1~2次;生草乌20g,干姜20g,桂枝15g,伸筋草15g,川芎15g,丹参15g,络石藤50g,鸡血藤50g,水煎后凉至38~40℃,加入白酒100~200ml,浸润患肢30分钟,每日1~2次。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
三、其他疗法:
贴敷:五倍子血竭乳香没药赤芍红花地鳖虫雄黄马钱子各等份,共研细末,以等量蜂蜜成膏,敷于患肢各关节处,每天换药1次。用于小儿麻痹瘫痪期及后遗症期。
中药:
1.葛根芩连片:具有解表利湿之功,用于本病前驱期。1~3岁每服1片,3~6岁每服2片,6~12岁每服3片,每日3次。
2.四妙丸:具有清热利湿,疏通经络之功,用于本病瘫痪前期。1~3岁每服15粒,3~6岁每服30粒,6~9岁每服45粒,9岁以上,每服60粒,每日3次。
3.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之功,用于本病恢复期。1~3岁每服2g,3~6岁每服4g,6~9岁每服6g,9岁以上每服9g,每日2次。
4.金刚丸:具有补肝肾,壮筋骨之功效,用于本病后遗症期。1~3岁每服1/4丸,3~6岁每服1/3丸,6~9岁每服1/2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3次。
5.健步虎潜丸:具有补肝肾,强筋壮骨,温通经络之功。用于本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1~3岁每服1/4丸,3~6岁每服1/3丸,6~9岁每服1/2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针灸:
肝俞肾俞腰阳关阳陵泉绝骨太溪曲池足三里为主穴。举肩困难加肩井肩髃肩髎天宗;肘屈无力加天府尺泽曲泽内关;手内旋困难加手三里阳池后溪四渎;腕下垂加外关阳谷中泉;抬腿困难加髀关环跳、腰部夹脊穴;膝伸展无力加阴市梁丘上巨虚;足下垂加下巨虚解溪;足内翻加悬钟飞扬丘墟;足外翻加三阴交太溪照海。每日针刺1次,20天为一疗程。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
推拿:
主要在瘫痪部位治疗。上肢瘫痪用推揉法施于肩关节周围,然后用推拿法从三角肌部经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至肘关节,向下沿前臂到腕部,往返数次;下肢瘫痪推法从腰部向尾骶部、臀部,循大腿至足跟,往返数次,配合按肾俞腰阳关、拿委中、按足三里绝骨。每日1次,20天为一疗程。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

西医

简介: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分布不规则、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至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90~95%小儿无临床表现,称隐性感染。有临床表现者可根据各自的疾病过程分为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病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微小rna病毒,属肠道病毒。按其抗原不同分为Ⅰ、Ⅱ和Ⅲ型,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季节:
夏秋季多见。
人群:
本病好发于1~5岁小儿,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患病。
发病机理:
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先在咽部和肠壁的淋巴组织内增殖,并从局部排出病毒,同时引起免疫反应。如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足以阻止病毒增殖,则为隐性感染。少数病人病毒自淋巴组织侵入血循环,导致第一次病毒血症。到达全身淋巴组织和单核巨噬细胞内,继续增殖并再次入血,致第二次病毒血症而产生前驱期症状。如此时机体免疫反应能清除病毒,则为顿挫型感染。反之,病毒通过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则为无瘫痪型或瘫痪型。中枢神经系统受侵时,以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损害为主,尤以颈、腰段损害多见,其次为脑干颅神经核和网状结构受损,软脑膜亦常被波及。
诊断标准:
1.多见于夏秋季,5岁以下儿童,有与患儿密切接触史。
2.发热多汗嗜睡烦躁、肢体痛、感觉过敏并可有双峰热。
3.肢体呈不同程度的弛缓性瘫痪,有感觉运动分离或延髓麻痹表现。
4.脑脊液检查:瘫痪前期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一般在0.05~0.3×1.o 9/l之间,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稍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疾病后期细胞数转为正常时,蛋白仍可增高,出现蛋白细胞分离。
5.补体结合抗体测定:如恢复期滴定度较早期增高4倍以上,或特异性igm抗体增高均有助诊断。
6.有条件可做病毒分离。
发病:
本病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5~14天。
体征:
典型病例临床经过如下:
(一)前驱期:1~4天,主要表现为低或中度发热多汗嗜睡烦躁、全身感觉过敏及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咽痛头痛咳嗽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疾病终止于此期为顿挫型。
(二)瘫痪前期:3~6天,主要表现如下:
1.发热:前驱期热退后,经1~6天静止阶段体温再度升高,呈双峰热型。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高等。
3.全身肌肉疼痛及感觉过敏:尤以肢体及颈背部为著,坐起时需两臂后伸支撑身体,为三脚架征阳性,坐起后不能自动弯颈用唇接触膝部,为吻膝征阳性。
4.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及括约肌障碍:兴奋、面赤、皮肤微红、多汗尿潴留便秘。如疾病终止于此,无瘫痪出现,3~5天热退康复,即为无瘫痪型。
(三)瘫痪期:瘫痪大都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偶可早至第1天,或晚至7~11天。瘫痪发热而加重,热退后停止发展。瘫痪类型如下:
1.脊髓型:最常见,表现为分布不对称、不规则的弛缓性瘫痪,四肢多见,下肢尤甚。感觉存在。近端大肌群较远端小肌群瘫痪出现早且重。其它如颈背肌、腹肌、肋间肌、膈肌及膀胱肌也可受累,表现为不能竖头、坐起、翻身,腹部隆起,咳嗽无力,矛盾呼吸或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尿潴留等。
2.脑干型:病变主要在延髓及桥脑,可有下列表现:①颅神经麻痹:第Ⅶ、Ⅹ对颅神经损害较多见。②呼吸中枢麻痹:呼吸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息样或潮式呼吸、呼吸暂停、严重缺氧等。③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心律失常,脉细数,血压下降,严重循环衰竭。
3.脑型:较少见,表现为病毒性脑炎如高热、嗜睡昏迷、惊厥及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4.混合型:常为脊髓型和脑干型并存。
(四)恢复期:瘫痪后1~2周,病肌开始逐渐恢复功能,一般从肢体远端开始,腱反射亦逐渐恢复,轻症1~3月恢复正常,重症常需6~18个月或更久。
(五)后遗症期:神经组织损害严重,瘫痪不易恢复,受累肌群萎缩致畸形,如脊柱弯曲、马蹄内翻足等。
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起病1周内粪便和咽拭子均可阳性。粪便阳性可持续达3周或更久。脑脊液偶可阳性。
脑脊液:
瘫痪前期开始异常,呈病毒性脑膜炎的改变。热退后细胞数很快恢复正常,但蛋白常于瘫痪后第2周增高,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蛋白到第4~10周恢复正常。
鉴别诊断:
1.假性瘫痪:当有骨折、骨髓炎、关节炎、坏血病时,患肢活动受阻,可误为瘫痪,一般经仔细检查,鉴别不难。
2.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年龄常较大,表现为对称性或上行性弛缓性瘫痪,常伴感觉障碍。瘫痪进展时间较长,可达2~4周。脑脊液中蛋白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3.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瘫痪:柯萨奇和埃可病毒偶可引起弛缓性瘫痪,一般不呈流行性,瘫痪程度轻、范围小,多无后遗症。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4.家族性周期性麻痹:常有既往发作史,无发热瘫痪常突然发生,进展迅速,呈对称性。化验血钾低,补钾后迅速恢复。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并且隔离期满(发病后3周)。
2.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肌肉稍有萎缩,但不松弛,皮温接近正常,畸形基本矫正,功能恢复接近正常。
3.显效:萎缩肢体较治疗前明显增粗,大部肌力提高二级以上,畸形部分矫正,患处功能部分恢复。
4.好转: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肌肉松弛和瘫痪程度好转,部分肌力提高1~2级,功能有所改善,但萎缩肢体无明显增粗。
5.无效:经治疗2~3个月后基本无变化。
治疗:
本病治疗以加强护理及对症处理为主,防治呼吸障碍尤为重要。
一、急性期治疗
1.卧床休息,避免疲劳,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和手术。
2.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可输液和鼻饲保证营养。
3.肌痛严重者可局部温湿敷或给予镇痛剂。
4.瘫痪肢体应避免外伤和受压,应置于功能体位
5.加强监护,注意呼吸情况,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呼吸障碍根据病因不同处理如下:①延髓麻痹引起者,主要应除去咽喉部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体位引流、导管吸引,勤翻身拍背,严重者行气管切开;②呼吸肌麻痹引起者,轻者可密切观察,一旦乏氧征明显,血气分析明显异常,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③呼吸中枢麻痹引起者,应及时采用人工呼吸器。
6.药物:①静脉注射适量50%葡萄糖加维生素c 1~3g,以减轻神经组织水肿;②重症者可试用氢化可的松,每日5mg/kg静脉滴注(或口服泼尼松)疗程2~5日,亦可试用丙种球蛋白;③地巴唑、加兰他敏等可促进神经肌肉传导,提高肌肉张力,前者每日0.1~0.2mg/kg,每日1次顿服,后者每日0.05~0.1mg/kg,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疗程1个月;④可给予维生素b1及b12,以促进神经细胞代谢。
二、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治疗
当体温降至正常,瘫痪停止进展,肌肉疼痛消失即可开始进行理疗、按摩、针灸、被动和主动锻炼,以促进瘫痪肌群肌张力恢复。瘫痪时间较长伴畸形者,可进行手术矫形治疗。
中西医结合:
1、脊髓灰质炎前驱期及瘫痪期病人以中药清热利湿通络为主。因其属病毒感染,故使用抗菌素无效,但对重症,可配合西药对症治疗。如以镇痛剂等减轻疼痛,对高热者予以退热剂咳嗽较剧烈时可给予西药镇咳化痰。同时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瘫痪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病我顺利度过瘫痪期,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此期西医治疗以对症处理,中药则多以祛邪通络益气活血之法治之。对出现呼吸衰竭,伴吞咽功能障碍时,则应迅速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给氧、使用呼吸兴奋剂。对合并肺炎或泌尿系统感染等续发细菌感染病人,应在中药辩证治疗同时,加用敏感抗菌素配合治疗。总之在瘫痪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将有助于提高疗效,使病人安全渡过危险期。
3、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一般以中医中药治疗为主。早期针灸和按摩对肌力增加,畸形纠正或减轻有明显效果。尚可采用西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维生素b1等混合液,进行穴位注射,对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一定效果。对后遗症患儿的严重畸形,针灸按摩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

简介:
脊髓灰质炎外感风热暑湿时邪引起的病证。以发热肌肉疼痛,继而出现肢体痿软,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中医“痿证”、“痿躄”、“软脚瘟”等范畴。
病因:
中医学认为,本病由外感风热暑湿时行疫毒邪所致。
病机:
主要病机疫毒郁结肺胃,流注经络气滞血瘀筋脉失养。病位初在肺胃,久及肝肾。病初多属实证,后期则虚象渐露,或虚中挟实。

西医

简介: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分布不规则、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至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90~95%小儿无临床表现,称隐性感染。有临床表现者可根据各自的疾病过程分为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参:脊髓灰质炎(小儿))
病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微小核糖核酸肠道病毒,圆形,直径20-30nm,抗酸,按抗原性不同分为1、2、3型,体外活力强,在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低温下可保持数年,对干燥敏感,高温、紫外线及氧化剂有灭活作用。
季节:
夏秋季多见。
人群:
本病好发于1~5岁小儿,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患病。
发病机理:
各类患者(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与带病毒者为传染源。潜伏期末鼻咽分泌物及粪便中即带病毒。呼吸道带病毒10-14d。粪便带病毒量多且排毒期达2-4周,个别达3-5个月。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污染水和食物及手和用具。人类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持久特异免疫,中和抗体一般出现迟,较持久(1-2年),其中igm出现于病程早期(消失快),igg 及iga 随病程进展而增高,呼吸道及肠道局部于2后出现分泌型iga,有局部保护作用。补体结合抗体出现较早但下降也快,常表示近期感染。4个月以下婴儿可自母亲胎盘及其初乳获得免疫力,1岁左右降至最低,5岁以上年长儿及成人大多经显性或隐性感染获得主动免疫力,故流行时以4月-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约占90%。但在普服疫苗地区,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成人患病不少,1岁以下婴儿也多;季节高峰(以往在夏秋)及3-5年出现一次大流行的规律也已打被。
病毒由咽壁或肠壁侵入人体后在局部淋巴组织生长繁殖,并迅速转入局部淋巴结,可向外排出或进入血液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可产生特异抗体。此时相当于病程的前驱期,如不再发展即为轻型或顿挫型;若免疫力不足,局部增殖的病毒由淋巴组织大量入血循环,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可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病程发展至瘫痪前期或瘫痪期,如感染至瘫痪前期为止称无瘫痪型,发生瘫痪则称瘫痪型。病前或病初有劳累、剧烈运动,手术创伤(尤其头面部手术),注射疫苗或有免疫低下者可诱发瘫痪。病理变化可遍及大脑、中脑、延髓及脊髓,以脊髓颈段、腰段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受损为主,病变呈散在性。神经细胞染色质溶解坏死伴周围组织炎症变化,充血、水肿、细胞浸润。个别病例有局灶性心肌炎及间质性肺炎,长期瘫痪可引起局部骨骼、肌肉、皮下组织萎缩变形。
诊断标准:
1.多见于夏秋季,5岁以下儿童,有与患儿密切接触史。
2.发热多汗嗜睡烦躁、肢体痛、感觉过敏并可有双峰热。
3.肢体呈不同程度的弛缓性瘫痪,有感觉运动分离或延髓麻痹表现。
4.脑脊液检查:瘫痪前期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一般在0.05~0.3×1.o 9/l之间,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稍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疾病后期细胞数转为正常时,蛋白仍可增高,出现蛋白细胞分离。
5.补体结合抗体测定:如恢复期滴定度较早期增高4倍以上,或特异性igm抗体增高均有助诊断。
6.有条件可做病毒分离。
诊断依据:
瘫痪型临床诊断不易,依据咽拭、粪便病毒分离阳性及血清学恢复期中和抗体上升≥4倍作出诊断。瘫痪型则按瘫痪及脑脊液特点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即瘫痪为不规则、不对称、下运动神经元性、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及腱反射减弱,不伴感觉障碍。
体征:
潜伏期平均7-14d(3-35d)。临床表现有以下几型:
(1)无症状型或隐性感染:占90%一95%,虽无症状但可排出病毒,且中和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
(2)顿挫型:约占4%一8%,出现前驱期症状如上呼吸道炎或流感样症状伴呕吐腹泻等,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症状。
(3)无瘫痪型:前驱期症状后可接着出现中枢神经系症状及脑脊液改变,或在体温下降数日后又上升(双峰热)。有头痛呕吐、颈背强直,除克氏征、布氏征阳性外,年长者可有三脚架征(坐起时双上肢向后伸直支撑身体)及吻膝试验阳性(坐起时下颌无法碰到膝),伴肢体疼痛、脑脊液细胞数大多稍高(50-300)×106/l,偶达1 0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多,后期淋巴细胞占优势,2-3周后蛋白质增高,糖正常。
(4)瘫痪型:占1%-2%,热持续,深浅反射由亢进转而消失,随即出现肢体瘫痪,多弛缓性不规则不对称,肌张力减低,感觉无障碍。一般5-10d热下降,瘫痪不再进展,可分:①脊髓型:最常见,以四肢瘫为多,下肢多见,但可累及任何肌群,四肢近端较远端肌群受损为重。颈背肌瘫则不能抬头、坐起,肋间肌或(和)膈肌麻痹影响呼吸运动,患者呼吸浅速,咳嗽无力,胸廓呼吸运动减弱,紧按上腹或胸廓可出现憋气、吸气时上腹内凹。×线检查可见横膈上抬,膀胱肌麻痹时膀胱尿潴留或失禁。②脑干型(包括中脑、脑桥或延髓受损或称延髓型或球型):占瘫痪型6%-25%,病情较重,常累及各对脑神经,出现相应症状。第Ⅸ、Ⅹ对脑神经受损发生吞咽困
难,进食呛咳、自鼻返流,声音嘶哑,易引起窒息;延髓呼吸中枢受损,出现呼吸变浅、不规则或暂停;循环中枢受损则出现肢凉、脉细、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症状。③脑炎型:较少,分弥漫性及局灶性两亚型,可有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瘫痪等,与缺氧严重时发生的脑症状相鉴别。临床上常见几种类型混合发生,以脊髓型与脑干型同存为多。急性期可并发心肌炎肺炎肺不张尿路感染等。瘫痪肢体肌力在热退后1-2周内逐渐恢复,自四肢远端开始渐至近端,深浅反射及膀胱功能恢复较早。最初3-6个月肌力恢复较快,以后渐慢,1年后恢复可能性较小,长期瘫痪可引起肌萎缩痉挛、肢体畸形。
鉴别诊断:
与下列疾病鉴别:①传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多见于青少年,呈上升性、对称性、弛缓性麻痹伴感觉障碍,脑脊液以蛋白质增高为主,细胞数不多。②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瘫痪瘫痪轻、恢复快。③多发性神经炎:无发热,有明显感觉障碍,脑脊液正常。④假性瘫痪,可因关节炎、骨折、维生素c缺乏引起。仔细检查,×线摄片有助诊断。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并且隔离期满(发病后3周)。
2.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肌肉稍有萎缩,但不松弛,皮温接近正常,畸形基本矫正,功能恢复接近正常。
3.显效:萎缩肢体较治疗前明显增粗,大部肌力提高二级以上,畸形部分矫正,患处功能部分恢复。
4.好转: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肌肉松弛和瘫痪程度好转,部分肌力提高1~2级,功能有所改善,但萎缩肢体无明显增粗。
5.无效:经治疗2~3个月后基本无变化。
治疗:
无特殊治疗,隔离患者至少40d,卧床休息,注意护理,加强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肢痛肌痉挛可给予镇痛剂及湿热敷,早期可用葛根芩连汤等中草药。瘫痪肢体置功能位。呼吸困难者根据病因相应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呼吸衰竭者应用人工呼吸器;循环衰竭休克者要及时抢救。恢复期肢体瘫痪停止发展后,可用针灸、推拿、各种理疗和体疗促进肌力恢复,亦可选用地巴唑每日0.1-0.2mg/kg(儿童),10d一疗程,或加兰他敏每日0.05-0.1mg/kg(儿童),肌注每日1次,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20-40d为1疗程,后遗症伴肢体畸形者以骨科手术矫治。

“脊髓灰质炎” 相关论述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风热暑湿疫毒之邪)侵害脊髓前角灰质内的运动神经细胞,引起的神经系统传染病。多发于夏秋之季,好发于6个月~5岁的小儿,尤以6个月~已大为降低。
前驱期(邪犯肺胃)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开始为发热有汗,咳嗽咽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经1~4天后,身热渐退,症状全消。治宜解表清热,利湿通络。
(一)
处方:苍耳草20克,艾叶12克,苏叶12克,金银花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二)
处方:葛根6克,山楂12克,槟榔6克,金银花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以上两方适用于小儿初期麻痹症。
(三)
处方:芦根15克,荷花10克,野菊花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瘫痪前期(邪窜经络 热退后4~5天再度发热(双峰热),头痛加重,多汗嗜睡,项背强直,哭闹不安,不愿抚抱。肢体疼痛,倦怠无力,下肢开始感觉疼痛或痿弱,渐致难以站立,四肢轻微颤动。治宜清热解毒,宣络利湿。
(一)
处方:芦根50克,忍冬藤叶15克,连翘10克,淡竹叶12克。
处方:芦根50克,忍冬藤叶25克,连翘15克,淡竹茹20克。
用法:水煎去渣,每日分2次服用。
(三)
处方:牛蒡子根20克,芦根12克,板蓝根12克,竹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四)
处方:马鞭草20克,绒麻草12克,野菊花12克,万年青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五)
处方:荆芥20克,陈艾20克,石菖蒲20克,葱白20克。
用法:将药物炒热后,外用熨烫患肢。
瘫痪期(气虚血淤) 3~4天后,当体温下降或未下降时,出现弛缓性瘫痪瘫痪部位以下肢为多见,瘫痪出现后发热渐退,其他症状消失。治以补气、活血、通络。多见一侧或两侧均可出现。
(一)
处方:丝瓜络12克,桑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二)
处方:绿豆15克,苡仁12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三)
处方:木瓜10克,葛根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恢复期(气亏损) 瘫痪1~2周后,开始恢复,最初恢复快,以后减慢,大多一年内能恢复。治以养阴益气通络。
(一)
处方:艾叶6克,生地10克,芡实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二)
处方:荷叶12克,莲子10克,百合6克,五味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后遗症期(肝肾亏损) 一年半以上尚未能恢复者,形成顽固性瘫痪发生肌姜缩,肢体畸形,严重者不能站立或跛行。治宜补益肝肾,温通经络
有的病人由于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呼吸和吞咽麻痹,如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
(一)
处方:猴骨6克,桂枝3克,木通12克,木瓜10克,过山虎12克,松节10克,前胡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
处方:淫羊藿6~12克,五加皮6克,牛膝3克。
用法:每剂煎水200~300毫升,一日内分次服完,持续服药至基本痊愈(约10~60剂)。上肢麻痹者,加羌活;四肢麻痹者,加桂枝;病久者,加黄芪;急性期者,加桑寄生
(三)
处方:生板栗500克,白糖250克。
用法:将生板栗放锅内加水煮半个小时,待凉后剥去皮,放在碗内再蒸40分钟,趁热用勺将板栗压拌成碎泥,加入白糖搅匀,压成各形状饼即可食用。

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脊髓灰质炎。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为特征。
我国在明、清两代有类似本病的记载,称为“小儿惊瘫”。近年来普遍采用疫苗预防后,发病率已显着下降。

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系用具有高度抗原性的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减毒株,分别接种于猴肾或人二倍体细胞培养制成的单价或三价液体疫苗。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

1 毒种
1.1毒种来源
可用sabin株,sabin纯化株,中Ⅱ17,中Ⅲ2株。所有疫苗生产用毒株均须经卫生部批准。
1.2 毒种批
1.2.1 毒种批制备与保存
毒种批用原毒株在猴肾细胞或人二倍体细胞上制备。从原毒株算起,sabinⅠ、Ⅱ型、中Ⅱ17及中Ⅲ2型传代次数均不得超过3代,sabinⅢ型不超过2代。所有毒种均应于-60℃以下保存。
1.2.2 毒种批检定
每一毒种批均按a3项分批检定(滴度不得低于6.5logpfu/1.0ml)。
2 疫苗制备
生产用房应为独立的单元,不得携入或操作强毒株或其他病毒、致病菌。生产前,应对生产区进行消毒。
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身体健康,并服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每年生产前应进行体检。传染性肝炎痢疾、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不得进入生产部门。在猴区工作的人员不得患有肺结核
2.1 猴肾细胞制备
2.1.1 动物选择和检疫
用未做过其他试验或做过本疫苗检定的健康猕猴制备细胞培养物。所用动物隔离检疫应不少于6周,应无结核、b病毒感染及其他急性传染病。凡有严重化脓灶、赘生物以及明显的肝、肾病理改变者不得用于制备疫苗。
2.1.2 细胞消化与培养
采用电磁搅拌或灌注法以胰蛋白酶或其他分散剂消化猴肾细胞。细胞培养瓶置37±0.5℃培养,应于9天内长成单层。每只猴所获细胞为一个细胞批。
可把原代猴肾细胞连续传5代后,用于接种病毒。
2.2 病毒接种、培育与收集
细胞维持液含3.0~5.0g/l碳酸氢钠(ph7.6~7.8)。病毒接种量为0.01~0.5moi,种毒后置33±0.5℃培养,出现完全病变时间应在40~96小时。
病毒液按细胞批收集于大瓶中,澄清过滤。
2.3 病毒液合并或浓缩
病毒液合并或浓缩时可用0.2μm的滤膜过滤。
2.4 加氯化镁与分批
病毒液加氯化镁,最终浓度为1mol/l(ph6.8~7.2)即为液体疫 苗。
同日制备的病毒液为一个亚批,数个亚批组成一个疫苗批,批量一般不超过40万ml。
2.5 分装
半成品经检定合格后分装即为液体疫苗成品。
3 检定
3.1 猴肾细胞外源因子检查
3.1.1 对照细胞检查
于接种病毒当天(0天),每批猴肾细胞留取10%~25%换维持液,作为正常细胞对照,以检查外源因子。
该细胞瓶置33~35℃培育,观察14天,以此期间检查细胞病变。有疑似病毒存在者,用猴肾细胞传代,传代后仍有类似现象,该细胞批所制疫苗应废弃。用于传代的猴肾细胞应设细胞对照。
3.1.2 血吸附检查
种毒后7天,检查对照细胞中血吸附病毒。通常用0.2%~0.5%鸡、豚鼠红细胞(储存于2~8℃不超过7天),分别放4~8℃、20~25℃30分钟观察结果,应为阴性。如血吸附可疑阳性,在同种细胞上继续盲传,如传出病毒,该批细胞制备的疫苗应予废弃。
3.1.3sv40及其他外源因子检查
当日生产猴肾细胞批同时接种小方瓶数个做外源因子检查,于种毒0~2天,将细胞上清混合液接种于对sv40病毒敏感的vero细胞瓶中,混合液在培养液中的含量应不少于20%,同种细胞最少留一瓶以上不接种,作为细胞对照,观察14天。于接种后5~8天,再把上述细胞培养的上清液盲传一代,传代后观察14天。
3.2 病毒液检查
3.2.1 外源因子检查
样品以脊髓灰质炎病毒型特异性抗体(该抗体不能用猴制备,免疫用抗原必须用非灵长类细胞制备)或单克隆抗体中和。中和物(可稀释,但稀释度不应超过1∶4)接种猴肾细胞或其他已知对sv40敏感的细胞,并留取正常细胞对照,37℃培养观察4周。观察到2周时,用同样细胞再传一代,并观察2周。观察期满因其他原因剔除不能观察的细胞瓶数不大于20%,本试验为成立。如培养物发生病变,应查清原因。如证实该病变是由于未中和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则重试。如证实病变确系sv40或其他外源因子污染所致,并证明与病毒液有关,则该批病毒液应废弃。
3.2.2 无菌试验及支原体检查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支原体检查使用已证实支持需固醇和非需固醇支原体生长的液体和固体两种培养基。
3.2.3 病毒滴定
用微量细胞病变法或空斑法在猴肾或hep-2或其他敏感细胞上进行。培养温度为35~36℃,病变法7天判定结果,空斑法4天判定结果。病毒滴定时应设病毒参考品。
3.2.4型特异性检定
取Ⅰ、Ⅱ、Ⅲ型单价或三价脊髓灰质炎病毒抗血清与等量样品混合,置37℃中和1小时,接种猴肾、hep-2或其他敏感细胞,7天判定结果。样品应为单价病毒液,型别正确无误。
3.2.5 家兔试验
经3.2.1~3.2.4项检定合格的样品,每瓶等量取样合并。如果不立即进行检定,样品应保存于-20℃以下。
样品应进行猕猴疱疹病毒(b病毒)和其他病毒检查。用体重为1.5~2.5kg的健康家兔最少5只,每只家兔注射的样品量不少于10ml,用其中1ml进行皮内多点注射,其余的进行皮下注射,观察时间不少于3周。到期动物死亡数不得超过20%。无b病毒和其他病毒感染判为合格。
家兔在试验24小时以后死亡,疑有b病毒感染时作尸体解剖检查,取部分神经组织及脏器标本冻存待查。同时用脑细胞制成10%悬液,以同样方法接种5只家兔,证实有b病毒感染时,应终止生产并报告国家检定当局,未采取措施防止再感染之前,不得继续生产。
3.2.6猴体试验
猴体神经毒力试验可采用脊髓注射或脑内注射方法。应使用健康猕猴,体重在1.5kg以上并应符合2.1.1项规定。猴血清经1∶4稀释后应证明不含同型病毒中和抗体。
3.2.6.1 脊髓法
(1)猴的数量
疫苗猴体试验必须设立参考制品。评价Ⅰ、Ⅱ型疫苗及其参考制品最少应各有11只有效猴,评价Ⅲ型疫苗应至少有18只有效猴。数个亚批疫苗可合并作一个疫苗批进行猴体试验,疫苗量一般不超过40万ml。猴子的大小和性别应承受机分配各组。同型参考制品可用于测试一批以上疫苗。
有效猴系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看到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特异性神经元损伤的猴子。
有效猴数不足时,允许补足,但也应同时设有参考猴数。如试验需要2个工作日,则每一个工作日用疫苗和同型参考制品接种的猴子数应相等。为了得到11只和18只有效猴,通常要相应地增加接种猴数。
(2)疫苗和参考制品的病毒滴度
疫苗和同型参考制品的病毒含量应调整到尽可能接近,每只猴注射6.5~7.5logccid50/1.0ml,但只用一个病毒浓度接种动物。
(3)试验观察
全部猴子应观察17~22天。在接种24小时后死亡猴应作尸体解剖,检查是否因脊髓灰质炎引起的死亡。因其他原因死亡的猴子在判定时可以剔除。
在观察期内死亡的猴数不超过20%时,试验为成立。
呈濒死状态或严重麻痹的猴子应处死进行尸检。
(4)检查切片数
每只猴子取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组织学检查。切片厚度为10~15μm,没食子蓝染色检查切片数如下:
腰膨大12个切面;
颈膨大10个切面;
延髓2个切面;
桥脑和小脑各1个切面;
中脑1个切面;
大脑皮层左右侧和丘脑各1个切面。
(5)病毒活性的计分
为了评价脑和脊髓半个切面的病毒活性,由同一人员统一采用4级计分法判断其病变严重程度。
(一)仅有细胞浸润(这不足以认为是有效猴);
(二)细胞浸润伴有少量的神经元损害;
(三)细胞浸润伴有广泛的神经元损害;
(四)大量的神经元损害,伴有或无细胞浸润。
切片中有神经元损害,但未见针迹者应视为有效猴。切片中由外伤引起的损害,而又无特异的病理改变则不视为有效猴。
严重程度的分值是由腰髓、颈髓和脑组织切片的整个切片的计分累计而成的。每只有效猴的病变分值为:
ls=〔腰髓分值总和/半个切片数+颈髓分值总和/半个切片数+脑分值总和/半个切片数〕÷3
再计算每组有效猴的平均分值。
(6)神经毒力试验的评价。
参考制品的平均病变分值在上限与下限之间时,各生产单位才能根据各自的c1、c2、c3值判定疫苗合格与否,判定标准如下:
疫苗的平均病变分值(xtest)与参考制品的平均病变分值(xref)想比较。
合格:xtest-xref<c1
不合格:xtest-xref>c2
重试:(1)c1<xrest-xref<c2(仅限一次);
(2)同一次试验中,疫苗组平均分值与参考组平均分值之差小于c1时,而疫苗组中单只猴最高分值≥2.5,并大于疫苗参考组单只猴最高分值的两倍时,本批疫苗应重试。
重试合格:[x(test1+test2)-x(ref1+ref2)]/2<c3
重试不合格:[x(test1+test2)-x(ref1+ref2)]/2>c3
3.2.6.2 脑内法
取健康猴20只,麻醉后在两侧视丘分别注入0.5ml样品,不低于 7.0logpfu/1.0ml及10[sb]-1[/sb]各10只,观察21天。到期动物死亡数和未命中数不得超过20%,否则应补足。注射后48小时内死亡或出现非特异性麻痹症状者剔除不计。中途死亡及到期处死动物,做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组织学检查,判定标准如下:
合格标准: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判为合格:
(1)中枢神经系统无脊髓灰质炎病理组织学改变;
(2)有2只猴发生轻度及其以下病变;
(3)1只猴发生中度及其以下病变。
不合格标准:
(1)一只猴有中度病变,同时一只猴有轻度以上病变者;
(2)一只猴有重度以上病变者。
重试标准:
2个亚批疫苗合并试验结果不合格者,可以分批重试,并按上述标准判定。
3.2.7rct特征试验
将单价病毒液分别在36℃及40℃温度条件下进行病毒滴定,培养温度差不超过±0.1℃,试验设t+和t-样品(生产毒种或已知对人安全的疫苗)为对照。如果被试病毒液和参考病毒在36℃的繁殖滴度比40℃的滴度高5.0log,则rct特征试验合格。此外,也可进行d特征试验,以弥补rct特征试验的不足。
3.3 成品检定
3.3.1 外观检查
疫苗应为橘红色液体,澄清无异物。
3.3.2 无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3.3.3 病毒滴定
与3.2.3项相同。每人份三价疫苗病毒含量(logccid50或pfu/1.0ml)应≥6.15,Ⅰ型6.0,Ⅱ型5.0,Ⅲ型5.5。单价应≥5.0。
3.3.4 热稳性定试验
疫苗批样品于37℃放置48小时,病毒滴度降低不得超过0.5log。
4 保存与效期
于-20℃以下保存,自病毒滴定合格之日起效期为2年。2~8℃保存效期为1年。

1 毒种
与a1项相同。
2 细胞
2.1 细胞株
用于疫苗生产的人二倍体细胞株必须不含外源因子,核型正常,对病毒敏感。可用kmb-17、2bs等株。所用细胞株须经卫生部批准。
2.2 原始细胞种子
一个细胞种子批,应有足够量的早世代细胞,分装安瓿保存于液氮中。
2.3 生产用细胞种子
用一个或多个安瓿细胞种子,传代繁殖到适宜世代,具有一定量的均一细胞,分装安瓿,冻存于液氮中。
2.4 生产用细胞种子批检定
按《人二倍体细胞建株、检定及制备疫苗规程》要求进行。
3 疫苗制备
3.1 细胞培养
从生产用细胞种子开始培养,以适宜分种率连续传代,直至累积足够量的细胞培养物。用于生产的细胞代次应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前2/3代次内。
3.2 病毒接种、培养与收集
与a2.2项相同。
3.3 病毒液合并
与a2.3项相同。
3.4加氯化镁与分批
与a2.4项相同。
3.5 分装
与a2.5项相同。
4 检定
4.1 生产用人二倍体细胞外源因子检查
于种毒当天,每批细胞留取2%~5%不种毒,换液作为正常细胞对照,以检查外源因子。从接种之日起,观察2周,其形态不应有改变。
于种毒0~2天,对照细胞上清液接种原代幼兔肾、非人灵长类传代细胞及另一株人二倍体细胞。接种的样品量应占维持液的20%以上,观察14天。种毒后5~8天用上述细胞盲传一代,传代后观察14天,应无细胞病变。
在种毒时,用0.5%鸡、豚鼠混合红细胞在4~8℃和20~25℃做血吸附试验,检查对照细胞。
4.2细胞鉴别试验
在生产用细胞水平世代或其后数代,作中期细胞染色体检查,粗数300个细胞,细数100个细胞,其核型应正常。以鉴别确为生产用细胞无误。
4.3 病毒液检定
4.3.1 外源因子检查
样品以脊髓灰质炎病毒型特异性抗体(非人源抗体,该抗体不能用猴制备,免疫用的抗原不能用生产用的细胞制备)或单克隆抗体中和,中和物(可稀释,但稀释度不应超过1∶4)接种对麻疹病毒敏感的细胞和另一株人二倍体细胞,并留取正常细胞对照,37℃培养观察2周。观察期间由于非特异原因废弃的细胞瓶数应少于20%。如发生任何因外源因子引起的细胞病变,则该批病毒液应废弃。
4.3.2 无菌试验及支原体检查
与a3.2.2项相同。
4.3.3 病毒滴定
结果判定蚀斑法为4~6天,其他同a3.2.3项。
4.3.4 型特异性检定
与a3.2.4项相同。
4.3.5 猴体试验
与a3.2.6项相同。
4.3.6rct特征试验
与a3.2.7项相同。
4.4 成品检定
与a3.3项相同。
5 保存与效期
与4项相同。

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系用具有高度免疫原性的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减毒株,分别接种于猴肾或人二倍体细胞培养制成的单价或三价液体疫苗。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
(一)三价活疫苗使用说明书
服用对象
主要为2个月龄以上儿童。
用法
首次免疫从2月龄开始,第1年连续口服3次,每次2滴,每次间隔4~6周。4岁时再加强免疫1次,切勿用热水送服。其他年龄组在需要时也可服用。
禁忌
发热、患急性传染病、免疫缺陷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及孕妇忌服。
注意事项
1.本品只供口服,不可注射!
2.本品系活疫苗,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
保存与运输
应保存于2~8℃暗处,运输应在冷藏条件下进行。
(二)单价活疫苗使用说明书
主要用于应急免疫,使用方案由各省卫生防疫站自行规定。用法同三价活疫苗使用说明。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甚至是致命的病毒性传染病,能导致永久性的肌肉软弱、瘫痪其他症状。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可通过食物经口传播,例如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水。这种感染通过肠道传播到全身,其中脑和脊髓受损害最严重。
在20世纪早期,大部分的健康保护资源被专用于被脊髓灰质炎感染的病人。在工业化国家中,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脊髓灰质炎发病已经基本消灭。在有效地接种疫苗之前,脊髓灰质炎通常在夏、秋季流行。在发展中国家,病毒通过被人类粪便污染的供应水传播。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容易通过这种渠道被感染。
【症状和诊断】
脊髓灰质炎在幼儿中发病较轻微,在被感染后的3~5天开始出现症状,包括全身不适、轻微发热头痛咽喉痛和呕吐。患儿通常在24~72小时之内康复。
年长儿和成年人主要的病情相同。在感染后7~14天症状开始出现,包括发热、剧烈头痛、颈和背部僵硬,肌肉痛。有时皮肤的某一范围出现感觉异常和针刺样痛觉过敏。疾病可能不会继续发展,也可能出现某些肌肉无力或瘫痪。这与脑和脊髓受损害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于吞咽唾液、食物和喝水时出现呛咳。有时液体会从鼻中流出,发声带有鼻音。
一般可根据上述症状诊断脊髓灰质炎。通过大便标本分离病毒或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水平可确定诊断。
【并发症】
脊髓灰质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永久性瘫痪。虽然在100例病例中发生瘫痪的不到1例,然而永久性的一块或多块肌肉松弛无力则是常见的。呼吸中枢受损害者,导致胸肌松弛无力或瘫痪。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流行中,这种并发症导致了铁肺的使用,这是一种辅助呼吸的笨重金属装置。现在,脊髓灰质炎导致的死亡已很少见。
有的患者在患脊髓灰质炎后20~30年出现进一步的并发症。这种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包括进行性肌肉松弛无力,通常导致残废。
【预防和治疗】
脊髓灰质炎疫苗用于儿童计划免疫。两种疫苗是有效的:注射用的灭活疫苗和口服用的活疫苗,口服活疫苗能带来更好的免疫能力,因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在极少的病例中,活疫苗能导致脊髓灰质炎,特别是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因此,活疫苗不能用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和与之有密切接触的人,因为活疫苗在接种后某个时候将随大便排泄出来。
由于美国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很低,故对超过18周岁者已不作常规首次接种;但从未接受过免疫,并将要到脊髓灰质炎仍存在的地方旅行者仍应接种。
脊髓灰质炎不能治愈,抗病毒的药物也不能对疾病产生影响。然而,对呼吸肌麻痹者,必要时可使用呼吸机。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3700年医书上就有此病的记载。20世纪初期,在世界各地大多呈散在发病,罕见流行;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常有流行;直到本世纪50年代末出现疫苗以后,此病才逐渐得到控制。
在我国,呈散在发病,有时有暴发或小流行。60年代我国制成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在儿童中普遍推广使用,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逐年下降。目前,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为消灭第二个传染病——脊髓灰质炎而努力。
脊髓灰质炎好发于6个月龄至5岁的小儿,多发生于夏秋季。从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3~35天,一般为7~14天。
症状轻重不一,多数无症状,或仅有1~2天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而不发生瘫痪。一部分病人退热后1~6天,再次发热多汗、全身不适、呕吐和周身肌肉疼痛。有的还有皮肤感觉过敏。婴幼儿表现平卧时不愿抬头,不愿让人抱,或坐不稳。神志大多清醒,发热持续4~5天后逐渐下降。在发热3~4天,病人手足肌肉张力减退,动弹不得,称弛缓性瘫痪。下肢软瘫较多见,可为单侧或双侧,不对称。严重时,上肢和肋间肌、膈肌也可出现瘫痪,引起呼吸困难。也可侵犯脑神经,发生嘴歪、呛咳、吞咽困难、食物从鼻孔呛出来、声音低哑等严重病情,必须及时抢救治疗。瘫痪肢体大多经1~5个月后恢复活动,1~2年内还可不断恢复。瘫痪严重又未及时治疗,常可引起肢体萎缩畸形等后遗症。
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最佳方案婴儿出生后满2足月就开始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每月1次,连服3次。4岁时再服1次。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糖丸或液体的剂型,怕热,遇热会失效。因此,服用时先用汤勺或筷子将糖丸研碎,或用汤勺将糖丸溶于冷开水(不得用热开水)中服用。较大儿童可直接吞服。切忌用热开水或混入其他饮料中服用,否则会杀死疫苗而失效。婴儿服苗后,最好在服苗后半小时内停止吸吮母乳(可用牛奶其他代乳品),否则母乳中抗体会中和(杀死)疫苗,影响效果。服用时出现呕吐应重服。同时要加强卫生宣传,搞好个人卫生,提倡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不喝生水,瓜果要洗净后食用,做好灭蝇防蝇和粪便管理,防止脊髓灰质炎发生。一旦发病,应及时去医院隔离治疗,并报告卫生防疫站,做好疫点消毒,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天,对未服过疫苗或服疫苗不全者应立即补服。对有禁忌证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毫升/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续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