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

( Lónɡ Gǔ )

别名: 五花龙骨

龙骨 (出处: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主治: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主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性味:
甘涩;平;无毒
归经:
心;肝;肾;大肠经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
2.《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涩可去脱,故成氏云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固大肠而镇惊。又主带脉为病。
3.《本草经疏》:龙骨味涩而主收敛,凡泄痢肠辟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症,皆血热积滞为患,法当通利疏泄,不可使用止涩之剂,恐瘀血在内反能为害也。惟久病虚脱者,不在所忌。
4.《本草述》:龙骨可以疗阴阳乖离之病。如之不能守其阳,或为惊悸,为狂痫,为谵妄,为自汗盗汗。如阳之不能固其,或为久泄,为淋,为便数,为齿衄溺血便血,为赤白浊,为女子崩中带下,为脱肛。或不为阳守,阳亦不为阴固,为多梦泄精,为中风危笃,种种所患,如斯类者,咸得借此以为关捩子,而治以应证之剂。
5.《本经逢原》:涩可以去脱,龙骨入肝敛魂,收敛浮越之气。其治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取涩以固上下气血也。其性虽涩,而能入肝破结。症瘕坚结,皆肝经血积也;小儿热气惊痫,亦肝经之病,为牛黄以协济之,其祛邪伐肝之力尤捷。其性收阳中之阴,专走足厥阴经,兼入手足少阴,治多梦纷坛,多寐泄精,衄血吐血胎漏肠风,益肾镇心,为收敛精气要药。有客邪,则兼表药用之。又主带脉为病,故崩带不止,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止涩药中加用之。止阴疟,收湿气,治休息痢久痢脱肛,生肌敛皆用之。但收敛太过,非久痢虚脱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误用,多致溺赤涩痛,精愈不能收摄矣。
6.《本草经百种录》:龙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邪气未尽者亦用之。
7.《本草求真》:龙骨功与牡蛎相同,但牡蛎咸涩入肾,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此属甘涩入肝,有收敛止脱镇惊安魄之妙,如徐之才所谓涩可止脱,龙骨牡蛎之属。白地锦纹,舐之粘舌者佳。
8.《本草经读》:惊痫颠痉,皆肝气上逆,挟痰而归迸入心,龙骨能敛火安神,逐痰降逆,故为惊痫颠痉之圣药。痰,水也,随火而生,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涩以止脱,何其浅也。
9.《医学衷中参西录》:龙骨,质最粘涩,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凡心中怔忡多汗淋漓、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遗精白浊大便滑泄小便不禁、女子崩带,皆能治之。其性尤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其味微辛,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故《本经》谓其主泻痢脓血,女子漏下,而又主症瘕坚结也。徐(大椿)氏议论极精微,所谓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外感未尽亦可用之者,若仲景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诸方是也,愚于伤寒温病,热实脉虚,心中怔忡精神骚扰者,恒龙骨萸肉、生石膏并用。龙骨既能入气海以固元气,更能入肝经以防其疏泄元气,且能入肝敛戢肝木,愚于忽然中风、肢体不遂之证,其脉甚弦硬者,知系肝火肝风内动,恒用龙骨牡蛎加于所服药中以敛戢之,至脉象柔和,其病自愈。愚用龙骨约皆生用,惟治女子血崩,或将漏产,至极危时,恒用煅者,取其涩力稍胜,以收一时之功也。
10.《本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11.《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尤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
12.《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13.《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
14.《珍珠囊》:固大肠脱。
用药禁忌:
湿热实邪者忌服。
药理作用:
促进血凝,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兴奋作用。
化学成分:
龙骨主要含有碳酸钙(caco3)及磷酸钙[ca3(po4)2],尚含铁、钾、钠、氯、硫酸根等。
炮制:
1.龙骨:刷净泥土,打碎。
2.煅龙骨:取刷净的龙骨,在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3.《纲目》:近世方法,但煅赤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广记》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飞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药水飞过晒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时,晒干用,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也。
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2g,滴加稀盐酸10ml,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产生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2)取上述泡沸停止后的液体,滴加氢氧化钠中和后,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1ml,加草酸铵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分离,所得沉淀不溶于醋酸,但溶于盐酸。(检查钙盐)②取滤液1ml,加硝酸银试液,即发生浅黄色沉淀;分离,沉淀在氨试液或稀硝酸中均易溶解。(检查磷酸盐)③取滤液1ml,加钼酸铵试液与硝酸后,加热即发生黄色沉淀;分离,沉淀能在氨试液中溶解。(检查磷酸盐)(3)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 磷灰石3.45(3),2.80(8),2.23(3);方解石3.84(1),3.33(3),3.02(10)。由此表明龙骨主要由磷灰石、方解石组成。
性状:
性状鉴别 (1)龙骨 又称白龙骨(《别录》)。呈骨骼状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至淡棕色,多较平滑,有的具纵纹裂隙或具棕色条纹与斑点。质硬,砸碎后,断面不平坦,色白或黄白,有的中空关节处膨大,断面有蜂窝状小孔。吸湿力强。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
(2)五花龙骨 又称五色龙骨(《广利方》)。呈圆筒状或不规则块状。直径5-25cm。淡灰白色、淡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深浅粗红不同的花纹,偶有不具花纹者。一般表面平滑,有时外层成片剥落,不平坦,有裂隙。质较酥脆,破碎后,断面粗糙,可见宽窄不一的同心环纹。吸湿力强,舐之吸舌。无臭,无味。以体较轻、质酥脆、分层、有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为纤维状或粒状个体,依生物结构呈中心有空洞的同心环带状分布。粒径近0.1mm的个别晶体无色透明;中正突起。干涉色Ⅰ级;平行消光;负延性。方解石呈粒状,具明显双折射。干涉色高级白。与雏晶磷灰石一起填充在骨骼的中空部位。含量约1%。
生境分布:
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原形态:
由磷灰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粘土矿物组成。
1.磷灰石 六方晶系隐晶质,依古代生物骨骼产出。疏松集合体中或有呈晶形小棒状的磷灰石,灰白色。略带油脂状,土状光泽或瓷状光泽。硬度大于指甲,小于小刀。
2.方解石 参见“方解石”条。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patite;calcite
采收和储藏: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出处:
出自1.《本经》。
2.《吴普本草》:龙骨,色青白者善。
3.《雷公炮炙论》:龙骨,剡州生者、仓州太原者上,其骨细文广者是雌,骨粗文狭者是雄,骨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黄色者稍得,经落不净之处不用。
4.《别录》:龙骨,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采无时。
5.陶弘景龙骨,今多出益州梁州间,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胫,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

龙骨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镇静,敛汗涩精,生肌敛。用于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外用治疮疡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
3~8钱;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性味:
甘、涩,平。
炮制:
龙骨:将刷净的龙骨,放坩锅内或其它容器中煅至红透,取出晾凉,碾碎即可。
性状:
药材可分为五花龙骨龙骨两种:(1)五花龙骨: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牙白色,夹有蓝灰色及棕红色花纹,深浅粗细不同,略似大理石的条纹,表面平滑,偶有小裂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无臭,无味。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2)龙骨:形似兽骨而较粗大,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在关节处膨大,断面有数蜂窝状小孔。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
来源:
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

龙骨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
①《本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②《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龙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
③《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
⑤《珍珠囊》:"固大肠脱。"
⑥《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性味:
甘涩,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有小毒,"
④《本草正》:"甘,平,性涩。"
⑤《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微辛,性平。"
归经:
入心、肝、肾、大肠经
①《纲目》:"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阳、少阴,兼入手少阴、阳明经。"
用药禁忌:
湿热实邪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
②《药性论》:"忌鱼。"
化学成分:
主要为碳酸钙、磷酸钙,尚含铁、钾、钠、氯、硫酸根等。
附方:
①治大人、小儿一切癫狂惊搐风痫,神志不宁:龙骨一两(火煅,研极细末),犀角丹砂琥珀天竺黄各五钱(俱研极细末),钩藤、怀生地、茯苓各一两五钱(俱微炒燥,为极细末),苏合香三钱,牛黄二钱(俱用酒溶化)。共十味,总和一处,用胆星八钱,研细末,竹沥一碗,打糊为丸,如梧子大。大人服十丸,小儿服二、三丸,俱用生姜汤调灌。(《方脉正宗》)
②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熬)五两,蜀漆(去腥)三两,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桂枝芍药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③治好忘:龙骨虎骨远志等分。上三味,治下筛。食后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④治心虚盗汗龙骨五钱(火煅),茯苓一两,人参六钱,莲肉三两(俱微炒),共研为末,麦门冬(去心)四两,酒煮,捣烂成膏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⑤治产后虚汗不止:龙骨一两,麻黄根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⑥治遗尿淋沥白龙骨桑螵蛸等分。为末。每盐汤服二钱。(《梅师集验方》)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⑧治失精,暂睡即泄:白龙骨四分,韭子五合。上件为散子。空心,酒调方寸匕服。(《梅师集验方》)
⑨治劳心梦泄龙骨远志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莲子汤下。(《活人心统》)
⑩治白浊:糯米饭(晒干)四两,赤石脂(炒令焦黄)、龙骨(煅,别研)、白茯苓(去皮)各二两。上为细末,醋煮面糊儿焙干。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送下,食前服。(《魏氏家藏方龙骨丸
⑾治鼻衄出血多,眩冒欲死:龙骨研细。吹入鼻耳中。凡衄者并吹。(《梅师集验方》)
⑿治妇人无故尿血龙骨五两。治下筛。酒服方寸匕空腹服,日三(《千金方》)
⒀治血崩不止龙骨(煅)、当归香附(炒)各一两,棕毛灰五钱。上为细末。每服四钱,空心,米饮调下。忌油腻、鸡、鱼、炙博物。(《景岳全书龙骨散
⒁治金疮出血:龙骨一两(五色紧者),诃子一两,白石脂半两,苧麻叶半两(系五月采来阴干者)。上为细末。水调服之。(《普济方神仙止血散
⒂治泄泻不止:白龙骨白石脂等分。为末,水丸梧子大。紫苏木瓜汤下,量大人小儿用。(《全幼心鉴》)
⒃治久痢休息不止者:龙骨四两。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饮。仍以米饮和丸。每服十九(《肘后方》)
⒄治小儿因痢脱肛白龙骨粉扑之.(姚和众)
⒅治两耳湿烂,久不收敛:龙骨、亦石脂(俱火煅)、海螵蛸(水煮过)各三钱。共研细末。先用绵纸条拭干脓水,后吹末药。(《本草汇言》)
⒆治阴囊汗痒:龙骨牡蛎粉扑之。(《医宗三法》)
⒇治小儿脐疮久不差:龙骨煅。细研为末,敷之。(《圣惠方》)
(21)治淋巴结结核(适应于干酪化者,或结核破溃者):煅龙骨煅石膏滑石各等量。共研末。将已炼好的猪油溶化,投入药末,搅拌成糊状,贮存备用。先将病灶清除干净,再用上药膏制成的油纱布条填塞创面。每日换药一次。开始时脓汁增多,一般3~4天后创面干净。连续应用1~2周。(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2)治汤火伤龙骨、生石膏、大黄儿茶等分,共研极细末,冷茶水调稀糊状。敷患处,敷后用纱布盖好(面部可不盖),每隔一日换药一次。(《中医杂志》(4):212,1957)
炮制:
龙骨:刷净泥土,打碎。煅龙骨:取刷净的龙骨,在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纲目》:"近世方法,但煅赤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广记》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飞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药水飞过晒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时,晒干用,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也。"
性状:
五花龙骨
又名:青化龙骨、花龙骨。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淡黄白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的花纹,深浅粗细不一。表面平滑,时有小裂隙。断面多粗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无臭,无味。以质脆,分层、有五色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
龙骨
又名:白龙骨(《千金方》).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但一般以五花龙骨为优。
生境分布:
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
来源:
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出处:
本经

“龙骨”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古代多种哺乳动物(包括象、犀牛、马、骆驼、羚羊等)骨胳的化石。
性味归经】甘、涩,平。入心、肝、肾经
【功效】重镇安神,平降肝阳,收敛固涩。
【临床应用】1.用于神志不安,失眠惊痫癫狂等症
龙骨功能重镇安神,为临床所常用,用治神志不安,失眠惊痫等症,常与酸枣仁茯苓远志等同用。
2.用于虚阳上越、头晕目眩等症。
龙骨又适用于肝阴不足、虚阳上越所引起的头目昏花等症,可配牡蛎白芍等同用,有平肝益阴、潜敛浮阳的功效。
3.用于遗精崩漏,虚汗,泄泻带下等症。
龙骨收涩之功,应用比较广泛,可治疗多种体虚滑脱的病症。如用治崩漏带下,常与牡蛎乌贼骨等配合应用;如用于表虚自汗,又可配黄蓍、白芍等同用;如属大汗亡阳,又能与附子人参牡蛎等同用。
本品外用,又可敛生肌。
【处方用名】生龙骨、花龙骨(生用,主要用以安神、平肝)、?龙骨(?用,用以收涩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生用者先煎
【附药】龙齿:为古代大型哺乳动物如象、犀牛、三趾马等的牙齿骨骼化石。性味涩凉。功能镇惊安神。适用于惊痫心悸等症。用量与用法与龙骨相同。
【按语】1.龙骨朱砂磁石虽都有重镇安神的功效,但龙骨重镇安神之功不如朱砂磁石,收敛固涩却是它的特长。故在临床上常与牡蛎配伍,用以收涩固脱、潜敛浮阳。
2.龙骨龙齿相比,也各有特点,龙齿善能镇惊安神,而固下涩精之功不足;龙骨的作用正与它相反
方剂举例】金镇固精丸(录自《医方集解》):龙骨牡蛎沙苑子芡实莲须莲肉。治遗精滑泄

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煅)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芍药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熬,味酸咸) 龙骨四两(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掰) 蜀漆三两(洗去腥,味辛平)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隔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柴胡四两 龙骨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铅丹一两半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关上弦者,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寸口脉浮而涩,关上弦急者,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太阳病二日,烦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若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又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人参三两 地黄半斤 龙骨三两 牡蛎四两 茯苓四两
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芍药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形似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而发热、脉浮者,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浮热甚,反以火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炙)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熬)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甚者加人参三两。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为小逆;若不恶寒,又不欲近衣者,此为内烦;皆医吐之所致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今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隔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故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之。若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所以然者,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方见上卷)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味甘平。
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瘨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山谷。
吴普》曰:龙骨生晋地,山谷,大水所过处,是龙死骨也,青白者善,十二月采,或无时,龙骨干漆蜀椒理石龙齿神农李氏大寒,治惊痫,久服轻
身。(《御览》《大观本》节文)
《名医》曰:生晋地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采无时。
案《范子计然》云:龙骨生河东。

赵某,女,55岁,西街人。家贫齿繁,操劳任重,气血暗耗于无形。加之疏食充饥,纳运不健,生化之源匮乏,心神失养累年。三日前忽觉胸中悸动,怔忡不安,胸憋短气,动则尤剧。望其面带菜色,头发枯槁,肌肤干燥,形体瘦削,舌淡红,苔薄白。询知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易外感,饮食不思,大便二三日一行。诊其脉,细数中参伍不调,此促脉也。触其腹,腹皮薄,柔软不痛。心电图检查:心房纤颤。
观其脉症,病属营卫不和血虚心悸。盖脾为营之源,胃为卫之本,劳伤脾胃则营卫不和,心神失养则悸动不宁,师《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之说,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10g 白芍10g 炙草6g 龙牡各30g 生姜6片红枣5枚三剂
二诊:心悸短气减轻,汗出、恶寒消失。然竟又出现五心烦热,口鼻干燥,牙龈出血,喜冷思饮等阴虚血热之状,此过用辛温故也,速宜滋阴凉血,以纠其偏。拟增液汤加味:
生地24g 元参15g 麦冬15g 丹皮10g 茯苓10g 甘草6g 石膏30g 乌梅30g 三剂
三诊:心悸止,烦热思冷大减,齿衄不再。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守方三剂,嘱其好生养息,食疗善后。
按: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方,药后寒热休、汗出止示营卫和谐。阴阳平秘。服用本方,仲圣有“一服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之训,而本案连用三剂,致使辛温过盛,出现伤之证,亦即“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候也。幸得及时滋阴,方使症状得解,实乃一教训也。

王某,女,16岁,部落村人。自幼未见癫痫,家族中亦无此疾。1982年11月某日,猝然昏仆倒地,不省人事,睛上翻,四肢抽搐,口吐白沫,10分钟左右,始渐渐清醒。翌日,就诊于某医院,脑电图检查:呈异常脑电图,提示癫痫。一年中,抗痫药苯妥英钠等,按时按量,认真服用,然病证仍频频发生。今由成昂怀老先生介绍来诊。
询知胸胁苦满胆怯易惊,遇事易怒,情不自禁,饮食起居一如往昔。触知腹肌挛急,脐左动气,脉来沉弦。
由脉症观之,证属痫病,似由惊气而来。柴胡加龙牡汤虽为伤寒治方,然下气平惊,宁心安神,其效无出其右者。苯妥英钠等药,久服不效,嘱令停用。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0g 党参10g 茯苓10g 龙,牡各30g 川军6g 桂枝10g 三剂
二诊:大便日二三行,呈黑脓便,胸满减轻,嘱守方续服。
自服药后痫病再未发作,坚持用药30余剂,胸胁苦满消失。胆怯易惊不再。一年中几次随访,痫病如入海泥牛。
20年后,彼患肾病综合征来诊,知痫病确已根除。

雷公云∶剡州生者,仓州、太原者上。其骨细、文广者,是雌;骨粗、文狭者,是雄。
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黄色者稍得。经落不净之处不用,妇人采得者不用。
夫使,先以香草煎汤浴过两度,捣研如粉,用绢袋子盛粉末;了,以燕子一只,擘破腹,去肠,安骨末袋于燕腹内,悬于井面上一宿;至明,去燕子并袋子,取骨粉重研万下,其效神妙。
但是,丈夫服,空心。益肾药中安置,图龙骨气入肾脏中也。

味甘,性平无毒,入肾经。主丈夫精滑遗泄,妇人崩中带下,止肠风下血,疗泻痢不止,得五色具者佳,其齿惊痫狂疾,俱畏干漆、蜀、椒、理石石膏
按∶《经》曰∶肾主骨,宜龙骨独入之。观其沾舌,大抵啬之用居多,故主精滑等症。
经曰∶涩可去脱,是之谓耶。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泻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

『来源』本品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三趾马、犀类、牛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前者习称“龙骨”,后者习称“五花龙骨”。
『常用名』五花龙骨、土龙骨
『产地』河南、湖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敲成小块,装入瓦罐内,放在武火中,煅至红透为度。(每斤药用盐12克化水2两)取出放入锅内,趁热倒入盐水,干后研细备用。飞龙骨朱砂同。
『用量』9~30克。
『贮存』装瓦罐内加盖。

原料:锁阳5g、龙骨3g、苁蓉3g、桑螵蛸3g、茯苓3g、红茶3g。
用法:用前几味药的煎煮液40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补肾壮阳,涩精。
用途:肾虚遗精阳痿遗尿带下淋漓。
来源:传统药茶方。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治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小便利,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白龙骨∶治梦寤泄精,小便泄精。 龙齿∶主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治小儿五惊,十二痫,身热不可近人,大人骨间寒热,又杀蛊毒。(得人参牛黄,畏石膏。)角∶主治惊痫,螈 ,身热如火,腹中坚及热泄。畏干漆蜀椒理石。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石中死龙处,采无时。今多出益州、梁州间,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脑,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又有龙脑,肥软,亦断痢。云皆是龙蜕,非实死也。比来巴中数得龙胞,吾自亲见形体具存,云治产难,产后余疾,正当末服之。(《新修》一八一页,《大观》卷十六,《政和》
三六八页)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小便利,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白龙骨,疗梦寤泄精,小便泄精;龙齿,主疗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疗小儿五惊,十二痫,身热不可近人,大人骨间寒热,又杀蛊毒。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角,主惊痫,螈,身热如火,腹中坚及热泄。畏干漆蜀椒理石。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石中死龙处,采无时。
今多出益州、梁州间,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脑,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脑,肥软,亦断痢。云皆是龙蜕,非实死也。比来巴中数得龙胞,吾自亲见形体具存,云疗产难,产后余疾,正当末服之。
〔谨案〕龙骨,今并出晋地,生硬者不好,五色具者良。其青、黄、赤、白、黑,亦应随色与腑脏相会,如五、五石英、五石脂等辈。而《本经》不论,莫知所以。


咸甘平。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纯阳能制阴邪咳逆,敛气涤饮。泄痢脓血,女子漏下收涩之功。症瘕坚结,龙性善入,能穿破滞。小儿热气惊痫。敛火安神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与骨同义,但齿则属肾、属骨,皆主闭藏,故于安神凝志之效尤多。心下结气,不能喘息,收降上焦游行之逆气。诸痉,心经痰饮。杀精物。义亦与骨同。
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龙能飞腾变化且多寿,故有此效。
龙得天地纯阳之气以生,藏时多,见时少。其性至动而能静,故其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
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阳之纯者,乃天地之正气,故在人身亦但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邪气未尽者,亦用之。后之医者于斯义,盖未之审也。人身之神属阳,然神非若气血之有形质可补泻也,故治神为最难。龙者乘天地之元阳出入,而变化不测,乃天地之神也。以神治神,则气类相感,更佐以寒热温凉补泻之法,虽无形之病,不难治矣。天地之阳气有二∶一为元阳之阳,一为阴阳之阳。阴阳之阳,分于太极既判之时,以日月为升降,而水火则其用也,与为对待,而不并于,此天地并立之义也。元阳之阳,存于太极未判之时,以寒暑为起伏,而雷雨则其用也,与为附丽而不杂于,此天包地之义也。龙者,正天地元阳之气所生,藏于水,而不离乎水者也。故春分阳气上,井泉冷,龙用事而能飞;秋分阳气下,井泉温,龙退蛰而能潜。人身五脏,而肾尤为阴中之至阴,凡周身之水皆归之,故人之元阳藏焉。是肾为藏水之肾,而亦为藏火之脏也,所以分之火动而不藏者,亦用龙骨,盖借其气以藏之,必能自反其宅也。非格物穷理之极者,其孰能与于斯。


《御览》卷九百八十八
生晋地山谷,大水所过处。是死龙骨,色青白者善。十二月采,或无时,龙角畏干漆蜀椒理石


诸家之说,纷然不一。既不能指定,终是臆度。西京颖阳县民家,忽崖坏,得龙骨一副,肢体头角悉具,不知其蜕也,其毙也。若谓蜕毙,则是有形之物,而又生不可得见,死方可见。谓其化也,则其形独不能化。然《西域记》中所说甚详,但未敢据凭。万物所禀各异,造化不可尽知,莫可得而详矣。孔子曰∶“君子有所不知”,盖阙如也。妄乱穿凿,恐误后学。治精滑大肠滑,不可阙也。


气平微寒,味甘。阳也。无毒
本草》云∶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
本经》云∶涩可去脱而固气。
成无己云∶龙骨牡蛎铅丹,皆收敛神气以镇惊。凡用,烧通赤为粉。畏石膏
《珍》云∶固大肠脱。


涩,泻,固肠,镇惊
甘涩微寒。入手、足少阴(心、肾)、手阳明大肠)、足厥阴(肝)经。能收敛浮越之正气,涩肠益肾,安魂镇惊,辟邪解毒。治多梦纷纭,惊痫痢,吐衄崩带,遗精脱肛。利大、小肠固精止汗,定喘(气不归元则喘)敛,皆涩以止脱之义(《十剂》曰∶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白地锦纹、舐之粘舌者良(人或以古矿灰伪之)。酒浸一宿,水飞三度用,或酒煮、酥炙、火 ,亦有生用者。又云水飞,晒干,黑豆过用(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忌鱼及铁。畏石膏川椒、得人参牛黄良(许洪云∶牛黄龙骨,而龙骨牛黄更良,有以制伏也)。


赤用。同人参、牛黄良。畏石膏。青白者良也。
甘,涩,微寒,无毒。入手、足少阴手阳明、足厥阴经。固肠益肾,安魂镇惊,辟邪解毒痢,止吐衄崩带。止虚汗而定喘,生肌肉而敛
出晋地山谷中,及太山岩水岸上穴中。采无时。
劳心梦泄,同远志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服之。(验方第一。)
久痢脱肛,为末敷之。(第二。)
脐疮,同上。(第三。)
阴囊汗痒,同蛎粉扑之。(第四。)


味甘,气微寒。阳也。无毒。河东多,崖穴有。指脱者,当时臆度语;云死者,《本经》的实辞。(经云∶死龙处采无时。)龙骨狭而纹粗,龙骨广而纹细。五色具全上品,白中黄乃次之。黑者极低,捡除勿用。舐竟粘舌不假, 脆研细方精。仍水飞淘,免着肠胃
畏椒漆(蜀椒干漆、)理石,宜牛黄人参。闭涩滑泻大肠,收敛浮越正气。止肠风来血及妇人带下崩中,塞梦寐泄精并小儿惊痫风热。辟鬼疰精物,除肠痈内疽。固虚汗,缩小便,散坚结,消症瘕。经云∶涩可去脱,此之谓欤。龙齿(形小强,有齿状。)定心安魂,男妇邪梦纷纭者急服;龙角(形强而实,世所稀有。)却惊退热,小儿痰盛发搐者宜求。
龙涎(吐出涎沫,深泽多有。)可制香,龙脑(甚肥软。)能断痢。龙遗沥粘水傍木枝,类蒲槌状而灰色。紫梢花又别号,为阴冷无孕仙丹。龙胞胎出蜀中山涧,如干鱼鳞而腥臊,景天瓦松同煎,系经闭不通要药。
(谟)按∶罗氏云∶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物之至灵者也。世俗书龙有三停九似之说。
三停者,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九似者,谓角似鹿,头似马,眼似兔,项似,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头上有物如博山,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其性粗猛,畏铁,爱珠玉、空青,而嗜烧燕肉,故尝食燕者,不可渡海。又言畏栋(音练)叶、五色线,故汉以五色线合栋叶缚之。古有豢龙氏徒,能知其欲恶而节制之尔。嘘气成云,以蔽身体,人不可见。其声如戛铜盘,液能发众香。龙火与人火相反,得湿而焰,遇水乃燔。以火逐之,则燔息而焰灭矣。
卫生宝鉴》曰∶龙齿安魂,虎睛定魄,此各言其类也。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属肺藏魄。龙能变化,故魂游不定;虎能专静,故魄止能守。是以魄不宁者,宜治以虎睛;魂飞扬者,宜治以龙齿。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亦在夫人达之而已矣。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芍药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按此所谓阳者,乃心之阳,盖即神也。火气通于心,神被迫而不收,与发汗亡阳者不同。发汗者,动其肾,则厥逆、筋惕肉 ,故当用四逆;被火者,伤其心,则惊狂、起卧不安,故当用龙、牡。其去芍药,加蜀漆者,盖欲甘辛急复心阳,而不须酸味更益营气也。与发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汤同。蜀漆常山苗,味辛,能去胸中邪结气。此症火气内逼心包,故以逐邪而安正耳!

龙骨巴戟天韭子等分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丸,空心盐汤下,固精如神。

柴胡四两半夏(洗)二合龙骨一两半人参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茯苓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擘)二枚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
是证也,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柴、桂解未尽之表邪,大黄攻已陷之里热,人参、姜、枣补虚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龙骨牡蛎铅丹
之涩重,镇惊收心而安神明,斯为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阴痛,与禹余粮丸
【按】
禹余粮丸为涩痢之药,与此证不合。「与禹余粮丸」五字,衍文也。
【注】
汗家,谓平素好出汗之人也。重发汗,谓大发汗也。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发其汗,血液大伤,心失所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宁也。液竭于下,宗筋失养,故小便已,阴茎疼也。
【集注】
方有执曰: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则血虚而舍空,恍惚心乱者,以舍空神纷散也。宗筋也。痛者,液竭而失其所荣养也。
程应旄曰: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之家,心虚血少可知。重发其汗,遂至心失所养,神恍惚而多忡憧之象,此之谓乱。小肠与心为表里,心液虚而小肠之水亦竭,故小便已而疼也。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注】
衄家者,该吐血而言也。谓凡衄血吐血之人,阴气暴亡,若再发其汗,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且急也。目直视瞪不转睛也。
不能眴,睫不合也。亦皆由热灼其脉,引缩使然。不得眠者,阳气不能行于也。
凡此所见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证,谁谓衄家可轻发其汗耶!
【集注】
喻昌曰:得血而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乃上焦枯竭之应也。诸脉皆属于筋,脉紧急,则上瞪而不能合,不合,则不得眠也。伤寒发烦目瞑者,必衄,宜麻黄汤发其汗。此言素常失血之人,戒发其汗,以重虚其虚故也。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注】
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虚家,皆不可发汗也。盖失血之初,固属阳热,然亡血之后,热随血去,热固消矣,而气随血亡,阳亦危矣。若再发汗,则阳气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栗,振振耸动,所必然也。盖发阴虚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暴吐衄血之汗也,故见不能眴、不得眠亡阴等病也。发阳虚之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虚家之汗也,故见寒栗而振,亡阳等病也。
【集注】
方有执曰:亡血已虚矣,发汗复亡其阳,故寒栗而振也。
程应旄曰:亡血阴虚,阳已失根据,若发其汗,阳从外脱,故寒栗而振,是为阴阳两竭。凡遇当汗证,盒饭顾虑阴经之荣血,有如此者。
魏荔彤曰:与其汗出亡阳方救阳,何如汗未出先救阴以维阳,不令汗出亡阳之为愈也。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注】
咽喉干燥,津液不足也,更发其汗,则津液益枯,故戒。人虽有可汗之证,亦不可发汗也。
【集注】
方有执曰:咽喉干燥,津液素亏,本于肾水不足,盖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发汗则津液愈亡。
程应旄曰:凡遇可汗之证,必当顾虑上焦津液,又有如此者。
张璐曰:此条与咽中闭塞,似同实异。此戒发汗以夺阳明之津,彼戒发汗以夺少阴之血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注】
淋家者,湿热蓄于膀胱水道涩痛之病也。若发其汗,湿随汗去,热必独留,水府告匮,迫其本经之血,从小便而出矣。
【集注】
程知曰:膀胱里热则淋,更发其汗则膀胱愈燥,而小便血矣。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注】
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应汗表证,亦不可发汗。恐汗出荣卫俞虚,外风乘袭,即不受外风,筋失液养,亦必致项强反张,而成痉病也。
【集注】
喻昌曰:身疼痛为寒伤荣之证,本当发汗,疮疡之人,肌表素虚,荣血暗耗,更发其汗,则外风袭虚,内血不荣,必致颈项强,身反张而成痉。痉亦膀胱之病也。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先灸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注】
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者,谓病伤寒之人,卒然加以温针,其心畏而必惊也,非温针之后,必生惊病也。烧针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是汗法,但针处宜当避寒,若不谨慎,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必结肿核赤起矣。且温针之火,发为赤核,又被寒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阴邪。盖加针之时,心既被惊,所以肾阴乘心之虚,上凌心阳而发奔豚也。奔豚者,肾阴邪也,其状气从少腹上冲于心也。先灸核上各一壮者,外去寒邪,继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者,内伐肾邪也。

桂枝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牡蛎(熬)五两龙骨四两大枣(擘)十二枚蜀漆(洗去脚)三两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
火逆者,谓凡火劫取汗致逆者也。此火逆火针也。烧针劫汗,而复下之,火逆之邪,虽因下减,而烦躁一证独不除者,盖因汗下,大伤津液而然也。故用桂枝甘草以救表,龙骨牡蛎以固中,不治烦躁烦躁自愈也。
【集注】
喻昌曰:此证误而又误,虽无惊狂等变,然烦躁则外邪未尽之候,亦真阳欲亡之机也。
程应旄曰,火逆下之,里气虚矣,不治其虚,更加烧针,自致亡阳。但见烦躁证,而不尽如前条之惊狂卧不安者,由热势之缓急有殊,故前方之加减稍异,总不容烦躁之以假乱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