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

( Sānɡ Bái Pí )

别名: 白桑皮桑桑皮 , 根皮 , 桑根白皮 , 桑根皮 , 桑皮 , 白桑皮

桑白皮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洗。
性味:
甘;辛;性寒
归经:
肺;脾经
各家论述:
1. 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宰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又桑自皮泻肺, 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2.《纲目》:桑自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矣。宋医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桑自皮、地召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 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言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看,不宜用之。
3.《药品化义》: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 同甘菊扁豆鼻塞热壅,合沙参黄芪肠红下血皆效。
毒性:
桑白皮经石油醚、乙醇、乙醚、醋酸酐、水、乙酸乙酯等反复处理,所得黄色粉末,给小鼠静脉注射的 半数致死量为 32.7mg/kg。而正丁醇提取物或水提取物给小鼠灌胃或腹腔注射 10g/kg,或静脉注射 5g/kg 均未引起死亡。醇提取物无论是1次大量或多次小量给药,对实验动物均未表现不良影响,似可认为该药毒性较小。
用药禁忌:
虚无火力、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
1.《本草经集注》:续断、桂心、麻干为之使。
2.《本草经疏》:肺虚无火,因寒袭之而发咳嗽者勿服。
3.《得配本草》:肺虚,小便利者用。
药理作用:
1.利尿与导泻作用 桑白皮煎剂2g/kg相当生药量灌胃兔,桑白皮水提物取或正丁醇提取物300-500mg/kg给大鼠灌胃或腹腔注射,均有利尿作用。尿量及钠、钾离子和氯化物排出量均增加。水提取物3g/kg灌胃小鼠,可排出液状粪便,表明有导泻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桑白皮煎剂和水、乙醇、正丁醇或乙醚等多种溶煤提取物,经静脉注射、十二指肠给药或口服,对正常犬、兔、大鼠或高血压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且比较持久,并伴有心动徐缓。其降压作用可被阿托品或切断两侧迷走神经所抑制,而不受氯苯吡胺的影响。但另有报道,切断两侧迷走神经或于第5-6颈椎部位切断脊髓,其降压作用仍存在,提示该提取物中可能含有乙酰胆碱样物质,国产桑白皮的降压作用较日本产者力强,但毒性也较大。桑白皮提取物能抑制离体蛙心,此作用亦可被阿托品所阻断。正丁醇提取物1mg/ml可使离体大鼠心房收缩频率及收缩力明显增加,随后轻度抑制;水提物则产生轻度的抑制作用。提取物对蛙心下肢血管表现收缩作用;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能增加血流量,此作用亦可被被阿托品所阻断。
3.对平滑肌的作用 犬实验表明,正丁醇提取物50mg/kg 静脉注射能明显增加胃肠道活动;而水提取物则无此作用。正丁醇提取物0.1mg/ml 能松弛离体豚鼠回肠,且能抑制其自动节律性活动。对大鼠胃贲门窦条片有轻度兴奋作用。提取物对兔离体肠和子宫有兴奋作用。
4.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镇静及安定作用 给小鼠腹腔注射桑白皮水或正丁醇提取物50mg/kg以上可发生镇静和安定作用,动物自发性活动减少,触觉及痛觉反应降低,瞳孔扩大。
(2).抗惊厥作用 白皮正丁醇或水提取物均能轻度抑制小鼠电休克发作,但仍表现伸肌紧张。实验动物死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3).镇痛作用 小鼠醋酸扭体及压尾实验表明,水提取物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可提高痛阈,2g/kg 灌胃 与阿司匹林0.5g/kg的作用相似。
(4).降温正丁醇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有降温作用。但大鼠口服则无效。
(5.)抗菌作用 100%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发癣菌也有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无抑制作用。
(6.)其它作用 对大鼠角叉菜胶及葡聚糖所引起的脚肿有抑制作用。有轻度镇咳作用。桑白皮提取物单用对青蛙背肌无影响,但可使蛙腹直肌紧张性增加。上述2种标本如预先用毒扁豆碱处理,则桑白皮提取物作用显着增强,对兔腮腺的分泌有轻度促进作用。桑白皮热水提取物体外实验对人子宫颈癌 jtc-26 株的抑制率为70%左右。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成分:桑素(muberrin),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环桑素(cyclomulberrin),环染色烯(cyclo-mulberrochromene)[1],桑根皮素(morusin)[2,3],环桑根皮素(cy-clomorusin),化合物(compound)a[3],氧化二氢桑根皮素(oxydi-hydromorusin][4,5],桑黄酮(kuwanon)a、b、c[4,5]、d、 e、 f、[6]、g(即albanin f,moracenin b)[7]、h(即albanin g,moracenin a)[8]、Ⅰ[9,10]、k、l[11]、y、z[[12]、桑白皮素(moracenin)c[13]、d[14],桑根酮(sanggenone)a[10,21]、b、c、d[10]、e[10,20]、f[22]、g[23]、h、i、j、k[24]、l、m、n[25]、o[26]、p[27]。又含桑色呋喃(mulberrofuran)a[15]、b[16]、c[l0]、k、 n、o[17]、m[18]、p[19]、q[20],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素(scopoletin)[28],桑糖朊(moran)a[29]及具降压作用的乙酰胆碱类似物成分[30]。
附方:
①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挫散,入棱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刮、儿药证直诀》泻自散)②治咳嗽甚看,或有吐血殷鲜: 桑根白皮一斤。米浴浸三宿,净刮上黄皮,挫细,人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钦调下一、二钱。(《经验方》)③治水饮潮市,胀满喘急:桑根自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细辛、干姜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④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肿桑白皮四钱,冬瓜仁五钱,草苗子三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⑤治卒小便多消渴桑根自皮,炙令黄黑,挫,以水煮之令浓,随意饮之;亦可纳少米,匆用盐。(《肘后方》)⑥治糖尿病: 桑自皮四钱,拘把子五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⑦治传染性肝炎: 鲜桑白皮二两,白糖适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医药》(3):26,1961〕⑧治产后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饮之。 (《肘后方》)⑨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阴头,皆赤色者: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千金方》)⑩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 蜀桑根自皮,阴干捣末,佯胶,以酒和数肿。(《干金方》)11.治娱蚁毒: 桑根皮捣烂敷或煎洗。 (《湖南药物志》)12.治坠马锄损:桑根白皮五斤。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损处。(《经验后方》)
炮制:
桑皮:刷去灰屑,洗净,润透后切丝,晒干。蜜桑皮:取桑皮丝,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皮丝100斤,用炼熟蜂蜜30斤)《雷公炮炙论》:凡使(桑白皮)采十年已上嫩根,铜刀剥上青黄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撇青涎者,用铜刀锻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药力。此药恶铁并铅。
性状:
性状鉴别 根皮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 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以色白、皮厚、柔韧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皮横切面:韧皮部射线宽2-6列细胞;散有乳管;纤维单个散在或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细胞 含草酸钙方晶。较老根皮中石细胞常与含晶厚壁细胞连结成群。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8ml,水浴加热5min,滤过。取滤液zml,加镁粉少许混匀,滴加浓盐酸数滴,溶液呈樱红色,并有气泡产生。(检查黄酮类)(2)取本品粗粉5g,;;加苯20ml回流提取15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少量氯仿溶解于小试管中,加冰醋酸1ml,沿试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1ml使成两层,两液界面显红色环。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原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l-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l-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l-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桑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rus alba l.
采收和储藏:多在春、秋季挖取根部,南方各地冬季也可挖取,去净泥土及须根,趁鲜时刮去黄棕色粗皮,用刀纵向剖开皮部,以木槌轻,使皮部与木部分离,除去木心,晒干。
出处:
出自《药性论》。《本草图经》: 桑根白皮,作线以缝金创肠出者,更以热鸡血涂之。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

桑白皮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用法用量:
6~12g。
性味:
甘,寒。
归经:
肺经
炮制:
桑白皮:洗净,稍润,切丝,干燥。
桑白皮:取桑白皮丝,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鉴别:
(1)本品横切面:韧皮部射线宽2~6列细胞;散有乳管;纤维单个散在或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较老的根皮中,散在夹有石细胞的厚壁细胞群,胞腔大多含方晶。粉末淡灰黄色。纤维甚多,多碎断,直径13~26μm ,壁厚,非木化至微木化,孔沟不明显。草酸钙方晶直径11~32μm 。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22~52μm ,壁较厚或极厚,纹孔及孔沟明显,胞腔内有的含方晶。另有含晶厚壁细胞,纹孔不明显。淀粉粒甚多,类圆形,直径4~16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饱和碳酸钠溶液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1~2,静置30分钟,滤过,滤液用醋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醋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桑白皮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醋酸为展开剂,展开约10cm,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荧光主斑点。
性状:
本品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来源:
本品为桑科植物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

桑白皮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②《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
③《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孟诜:"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
⑤《滇南本草》:"止肺热咳嗽。"
⑧《纲目》:"泻肺,降气,散血。。
⑦《本草求原》:"治脚气挛,目昏黄疸,通二便,治尿数。"
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风湿麻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性味:
甘,寒。
①《本经》:"甘,寒。"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平。"
④《医学启源》:"气寒,味苦酸。"
归经:
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各家论述:
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又桑白皮泻肺,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②《纲目》:"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矣。宋医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言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③《药品化义》:"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同甘菊扁豆鼻塞热壅,合沙参黄芪肠红下血皆效。"
用药禁忌:
虚无火,小便多风寒咳嗽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续断、桂心、麻子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肺虚无火,因寒袭之而发咳嗽者勿服。"
③《得配本草》:"肺虚,小便利者禁用。"
药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
家兔桑白皮煎剂2克/公斤灌胃,6小时内排尿量及其氯化物均有较显着增加,7~24小时恢复正常。
②降压作用
日人早年即报告桑树煎剂给动物口服有轻微而缓慢的降压作用,又称必须用根或枝的皮方有降压效果,根及新梢叶则无作用。用乙醚、热水或温甲醇的提取液对兔皮下注射1克(生药)/公斤时,可使血压下降15~25毫米汞柱。从桑白皮中提得一种物质,给兔静脉注射10毫克/公斤,血压立即显着下降;切断颈迷走神经或颈椎,此作用仍存在。它能抑制离体蛙心、兴奋兔离体肠管,此等作用皆可被阿托品阻断,故推测可能是乙酰胆碱样物质。对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对蛙下肢血管则为收缩。能兴奋离体兔子宫,轻度促进兔耳下腺的分泌,注射(动脉或静脉)给药对猫瞬膜收缩并无影响,但如直接涂于颈交感神经节上,则可抑制电刺激节前纤维引起的瞬膜收缩。对水蛭背肌单用无作用,如先加依色林后再用,则可使水蛭背肌的紧张度有显著上升。此物质对小鼠静脉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32.7毫克/公斤。据日人报道,中国产桑白皮的提取物较日本产者降压作用强,毒性亦大,所含乙酰胆碱样物质的成分较多。
其他作用
桑白皮提取物对小鼠有镇静作用。在狗身上,初步证明用桑白皮线缝合之伤口可无需拆线。
化学成分:
含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和黄酮成分桑根皮素、桑素、桑色烯、环桑素、环桑色烯等。又含有作用类似乙酰胆碱的降压成分,并含鞣质5.6%,粘液素9%。
附方:
①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②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饮调下一、二钱。(《经验方》)
③治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桑根白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细辛、干婪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④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肿桑白皮四钱,冬瓜仁五钱,葶苈子三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⑤治卒小便多消渴桑根白皮,炙令黄黑,锉,以水煮之令浓,随意饮之;亦可纳少米,勿用盐。(《肘后方》)
⑥治糖尿病桑白皮四钱,枸杞子五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⑦治传染性肝炎:鲜桑白皮二两,白糖适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医药》(3):26,1961)
⑧治产后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饮之。(《肘后方》)
⑨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阴头,皆赤色者: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千金方》)
⑩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蜀桑根白皮阴干捣末,烊胶,以酒和敷肿。(《千金方》)
⑾治蜈蚣毒:桑根皮捣烂敷或煎洗。(《湖南药物志》)
⑿治坠马拗损:桑根白皮五斤。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损处。(《经验后方》)
炮制:
桑皮:刷去灰屑,洗净,润透后切丝,晒干。蜜桑皮:取桑皮丝,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皮丝100斤,用炼熟蜂蜜3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桑白皮)采十年已上嫩根,铜刀剥上青黄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用铜刀锉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药力。此药恶铁并铅。"
性状:
干燥根皮多呈长而扭曲的板状,或两边向内卷曲成槽状。长短宽狭不一,厚1~5毫米。外表面淡黄白色或近白色,有少数棕黄色或红黄色斑点,较平坦,有纵向裂纹及稀疏的纤维。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平滑,有细纵纹,或纵向裂开,霉出纤维。体轻,质韧,难折断,易纵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微有豆腥气,味甘微苦。以色白、皮厚、粉性足者为佳。
生境分布:
主产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其他各地亦产。
来源:
为桑科植物去栓皮的根皮。冬季采挖,洗净,趁新鲜刮去背棕色栓皮,纵向剖开,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心分离,剥取白皮,晒干。
出处:
药性论

“桑白皮”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经
【功效】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咳嗽喘逆痰多等症。
本品能泻肺热而下气平喘,故适用于肺热喘咳,如喘咳而兼身热者,常与地骨皮黄芩、生甘草等配合应用。
2.用于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桑白皮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常与生苡仁、茯苓泽泻车前子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桑白皮(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泻肺散地骨皮桑白皮、生甘草、粳米。治肺热喘咳

味辛甘,性寒无毒,入脾肺二经。主伤寒羸瘦,崩中脉绝肺气有余,虚劳客热瘀血停留,吐血热渴,止嗽消痰,开胃进食,利二便,消水肿,能杀寸白,可缝金疮。皮中白汁,涂唇燥及小儿口疮。铜刀切片,文火蜜炙,勿令涎落,桂心、麻子为使,忌见铅铁。桑枝,疗手足拘挛管作痛,眼眶作晕,气逆咳嗽,肿毒风痒桑椹,开关窍,利血脉安神魂,黑须发,明耳目。桑寄生,主除腰痛,去风湿,健筋骨,充肌肤,愈金疮,益血脉,长须发,坚齿牙,安胎气,下乳汁,止崩漏,折其茎深黄色者真。
按∶桑皮辛则走西方而泻肺金,甘则归中央而利脾土。然肺气虚脾气弱者,不宜用之,恐润利之品,能走真元尔。枝本四发,有发散之义。椹为桑英,有裨益之功。而寄生独产于海外,盖以地暖不蚕,桑木无采捋之苦,得气最浓,生意浓密,叶上自然生出,何曾有所谓节间可容他子也?此说本之丹溪,最为近理。《图经》诸书,胥失之也!难得其真,误服杀人,用雷公云∶凡使在树上自然生独枝树是也,采得后,用铜刀和枝根茎细锉,阴干任用,勿令见火,切忌切忌。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的干燥根皮
『常用名』桑白皮、双皮。
『产地』全国各地皆产。
『采收季节』春冬季采收。
炮制方法』将原药用水洗净泥沙,冬春季用温水抢洗,夏秋季用冷水抢洗捞起滤干,上盖湿布,润1夜,取出切横丝2分厚,晒干或烘干。取其润肺,则用蜜炙(药1斤,蜂蜜3两),将锅烧热,投入蜂蜜炼开后,倾入桑皮,炙至金黄色,取出摊冷,不粘手为佳。
『用量』6~12克。
『贮存』装木箱内,炙桑皮放缸内加盖防潮。


气寒,味苦、酸,甘而辛,甘浓辛薄。无毒
入手太阴经
《象》云∶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除肺气,止唾血、热渴,消水肿,利水道
《心》云∶甘以固元气,辛以泻肺气之有余。
本草》云∶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缝金疮。出土者,杀人。续断麻子、桂心为之使。忌铁铅。


泻肺,行水十剂作燥,以其行水
甘辛而寒。泻肺火(罗谦甫曰∶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与元气不两立,火去则气得安矣,故《本经》又云益气。东垣曰∶甘,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钱乙泻白散桑皮地骨各一两,甘草五钱,每服二钱,入粳米百粒煎。时珍曰∶桑皮地骨,皆能泻火从小便出。甘草泻火缓中,粳米清肺养血,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一妇,鼻久不闻香臭,后因他疾,缪仲醇为处方,每服桑皮至七八钱,服久而鼻塞忽通),利二便,散瘀血下气行水,止嗽清痰(《发明》曰∶肺中有水,则生痰而作嗽,除水气,正所以泻火邪,实则泻其子也。火退气宁,则补益在其中矣。《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类是也)。
治肺热喘满,唾血热渴,水肿胪胀肺气虚风寒作嗽者慎用。为线可缝金疮。
刮去外皮,取白用(如恐其泻气,用蜜炙之)。续断,桂心为使。忌铁。
桑乃箕星之精。其木利关节,养津液行水(《录验》方∶枝皮细 ,酿酒服良)祛风(桑枝一升,细锉,炒香,水三升,熬至二升,一日服尽,名桑枝煎,治风气、香港脚、口渴)
。其火拔引毒瓦斯,祛风寒湿痹(凡痈疽不起,瘀肉不腐,瘰 、流注、 顽、恶疮不愈,用桑木片扎成小把,燃火,吹息,灸患处。内服补托药良)。煎补药,熬诸膏,宜用桑柴,内亦宜桑枝搅。
桑椹甘凉。色黑入肾而补水。利五脏关节,安魂镇神,聪耳明目。生津止渴(炼膏,治服金石药热渴),利水消肿,解酒乌髭。晒干为末,蜜丸良。取极熟者,沪汁熬膏,入蜜炼稠,点汤和酒并妙。入烧酒经年愈佳(每日汤点服,亦治瘰 ,名文武膏,以椹名文武实也)

桑叶甘寒。手、足阳明大肠、胃)之药,凉血(刀斧伤者,为末干贴之妙)燥湿,去风明目(采经霜者,煎汤洗眼,去风泪。洗手足,去风痹桑叶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湿去风,乌须明。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立冬日,采者佳。一老人年八十四,夜能细书,询之云得一奇方,每年九月二十三日,桑叶一次,永绝昏暗)。末服止盗汗(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得土金之气,故味甘兼辛,气寒,无毒。入手太阴经。甘以固元气而补不足,辛以泻肺气之有余。凡肺中火气水气、痰、气,喘嗽唾血,咸切除之。且甘寒补益,善缝金疮伤损,立愈。叶,味甘气寒,甘寒相合,故凉血下气益阴阴虚寒热,其味兼燥,故除香港脚水肿,原禀金气,经霜则更得天地之清肃,故能祛风明目。宜东行深土者佳,出土上者杀人,入清热疏散宜生用。入补肺药宜蜜水拌炒用。
桑白皮,入太阴肺脏,甘助元气而补劳怯虚羸,辛泻火邪,而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肿,解渴驱痰,大抵泻有余,此其长,补不足,此其短。所以有性不纯良,不宜多服之戒,肺虚而小便利者尤忌之。有以桑皮为肺中之气药,紫菀为肺中之血药,敢色以调剂也。叶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虫咬毒,蒸捣罨扑损瘀凝,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痛。枝煎常饮,耳目聪明,去香港脚,手足拘挛,治风痒皮毛枯槁,管通便,眼眶退晕,利喘嗽逆气,消肿毒。椹乃桑之精华所结,味甘气寒,为益血除热养阴之药,收采晒干,蜜和丸散,利关窍,镇神魂,久服不饥,聪耳明目,黑椹绞汁,熬膏加蜜,解金石燥热,止渴,染须发,皓首成乌。桑耳,又名桑菌,又名桑黄,醇酒煎尝,散血如神,止血甚捷,黑者主女人 瘕崩漏乳痈暴来,黄者治男子癖饮积聚腹痛,金疮初得,若色黄热陈白,止泄补益元阳桑上寄生,节间生出,叶浓软如橘叶,茎肥脆似槐枚,碎其实,稠粘有汁,折其茎以色深黄,仍取缠附桑枝为贵,散疮疡,道风湿,却背强腰痛笃疾,安胎孕,下乳汁,止崩中漏血沉 ,胎产内伤,产后余疾,健筋骨,充肌肤,愈金疮益血脉,长须发,坚牙齿,乃风湿挛疼之圣药。
按∶桑寄生,感桑之精气而生,故味苦甘,其气平和,不寒不热,无毒,主治一本于桑,因抽其精,故力尤胜,所以为益血和血,除湿祛风,除安胎,产后诸症之用也。
主治(痘疹合参) 桑白皮,泻肺定喘下气宽胸咳嗽吐血,消痰止渴。桑虫凡痘初起,大能发痘,或随出随没者神妙。若气虚塌陷,不能灌浆者,亦可用大桑虫,有人参之功。若取其浆冲人参汤服,尤能补托。冲紫草汤服,又能清托血热痘症,但已发透者,并灌浆足者,及泄泻者不可过用

桑(白)皮甘涩寒无毒,泻肺客热嗽痰红,去肺邪水消浮满,益肺元气主伤中
桑字从 从木,众手采取之形。叶可食蚕,根皮入药,入手太阴经。泻肺客热有余,喘嗽烦渴,痰中见红,去肺中邪水,浮肿腹满利水道,益肺元气不足。内伤羸瘦崩中脉绝,兼去寸白虫。作线可缝金疮,更以热鸡血涂之。采土内东行嫩根去骨,铜刀刮去薄皮,勿令皮上涎落,利水生用,咳嗽蜜蒸或炒。出土者杀人。续断、桂心、麻子为使,忌铁与铅。桑皮中白汁,主小儿口疮及鹅口舌上生疮,敷之神效。又涂刀伤燥痛,须臾血止,更剥白皮裹之,令汁入中良。咬,蜈蚣蜘蛛毒敷之效。桑叶,主除寒热风痛、霍乱腹痛,盐捣敷治蜈蚣咬,遍身汗出,乘露采叶,焙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桑枝平,细锉炒香,水煎浓汁服之,疗偏体风痒干燥,香港脚风气拘挛,肺嗽口干,利小便,久服轻身,聪明耳目,令人光泽,暑月遇渴即饮。一学士常病两臂痛,诸药不效,服此寻愈,凡服一月见效。桑耳,味甘。有毒。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血痛 瘕,阴痛无子;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金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桑椹晒干捣末,蜜丸服。止消渴,治金石发热

水肿腹胀喘急。用桑皮四两捣汁,和青粱米四合研烂煮饮,空心渐食。

(灌木)泻肺火利水通气
桑白皮(专入肺。)辛甘性寒。善入肺中气分。利水。除痰泄气。缘气与水与痰。止属病标。其气逆不利。与水饮胶结。未有不因火结而成。(罗谦甫曰。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与元气不两立。火去则气得安矣。)久而不治。则瘀结便秘。喘嗽胸满唾血口渴。水肿胪胀。靡不色色而见。桑白皮辛甘而寒。能于肺中治火利水。俾火去而水自消。水去而火即灭。而气因尔而治。(时珍曰。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宋医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用桑白皮炒一两。地骨皮焙一两。甘草炒半两。每服一二钱。入粳米百粒。水煎。食后温服桑白皮地骨皮皆能从小便去。甘草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至书有云。能补元气之不足。不过云其气得自安。若以甘寒之味可以补气。则当置甘温于何地乎?况本草十剂篇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故湿则为重。宜燥剂以除之。(燥字从湿去重除之后而言。勿泥燥热之燥看。)但此性寒而裂。(其裂亦作寒裂。)虽有甘味。不能以制。故古人有戒勿多用之条。及肺虚火衰水涸风寒作嗽者。为切忌焉。为线可缝金疮。刮去皮取白。或恐泻气。蜜炙用。续断桂心为使。忌铁。桑乃箕木之精。其木能开关利水。扎把燃火。则能去风除。故煎药熬膏宜用。(时珍曰。煎药用桑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观灵枢经治寒痹内热。用桂酒法。以桑炭炙布巾。熨处。治口僻用马膏法。以桑钩钩其口。及坐桑灰上。皆取此意也。又痈疽发背不起发。或瘀肉不腐溃。及阴疮瘰 。流注顽疮恶疮。久不愈者。用桑木炙法。未溃则拔毒止痛。已溃则补接阳气。亦取桑通关节。去风寒。火性畅达。出郁毒之意。其法以干桑木劈成细片。扎作小把。燃火吹息炙患处。每吹炙片时。以瘀肉腐动为度。内服补托药。诚良方也。)桑椹甘凉色黑。治能除热养阴止泻。乌黑发。(月令云。四月宜饮桑椹酒。能理百种风。又椹可以汁熬烧酒。藏之经年。味力愈佳。)桑耳散血除瘀。破症攻瘕。桑叶清肺泻胃。凉血燥湿。去风明目。(圣济录治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服三钱。只一服止。后用补肝肺药。千金方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尺。集简治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扶桑丸除风湿。乌须明。用黑芝麻桑叶等分为丸。震亨曰。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

桑白皮,味甘而辛,气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肺脏。助元气,补劳怯虚羸,泻火邪,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肿,解渴祛痰。刀刃伤,作线缝之,热鸡血涂合可愈。
桑叶之功,更佳于桑皮,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填脑明目,活血生津种子安胎,调和血脉,通利关节,止霍乱吐泻,除风湿寒,消水肿脚浮,老男人可以扶衰却老,老妇人可以还少生儿。
桑椹,专黑髭须,尤能止渴润燥,添精益脑。此三品相较,皮不如椹,而椹更不如叶也。
前人未及分晰,世人不知,余得岐伯天师亲讲,老人男女之不能生子者,制桑叶为方,使老男年过八八之数、老女年过七七之数者,服之尚可得子,始知桑叶之妙,为诸补真者之所不及。所用桑叶,必须头次为妙,采后再生者,功力减半矣。
或疑桑椹乃桑树之精华,其功自胜于叶,而吾子谓椹不如叶,意者桑叶四季皆可采用,而桑椹必须四月采之为艰乎?曰∶椹与叶,功用实同。因椹艰于四季之采用,且制之不得法,功逊于叶多矣。我今备传方法,使人尽知可也。四月采桑椹数斗,饭锅蒸熟,晒干即可为末。
桑椹不蒸熟,断不肯干,即干而味已尽散无用,且尤恶铁器。然在饮锅内蒸熟,虽铁锅而无碍也,此皆岐天师传余之秘。同熟地山茱萸五味子人参同用,实益算仙丹,诚恐世人不知制法,所以单言桑叶之奇。盖无椹用叶,功实相同耳。桑椹紫者为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桑叶采叶如茶,种大者第一,再大者次之,再小者又次之。与其小,无宁大也。
过大,则只可煎汤以入药,不堪为丸散矣。洗,宜取老桑叶,自落者无用矣。

此数药者.与寒滑之天麦二冬栝蒌仁天花粉知母诸品.时师皆执为治嗽通用之剂.竟不分表里虚实之殊.往往误人于死.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又曰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则传以与之.是非独在肺矣.咳即嗽也.然嗽有内外之殊.故自表而入者.六淫邪气.先客于肺为外感.宜从前药辛温以散之所谓从表而入者必令从表而出最忌苦寒敛涩之剂.致邪气留连不去.久必变生他症是犹闭户驱盗也至自里而见者.七情劳欲.脏腑虚损.为内伤.有因嗽而成痨者.有因痨而致嗽者.其原有四一左肾精伤水亏致火铄金而嗽者则宜甘平静剂以润之一已土中虚不能生金夹痰而嗽者则宜辛甘温剂以养之一心肺胃三经火郁而嗽者则宜苦甘凉剂以清之一命门火衰元气素虚肺金寡卫而得者则宜甘热温剂以补之所谓从内而得者虽必传于外而非可以外治也最忌前药辛散苦寒之品.泄阳.招致外邪是犹启户揖盗也又有初属外感
因错治而内外俱伤者.则当补散兼行.以扶中为主.若专于驱散.腠理开泄.转成汗脱.益觉增剧耳.又有老人痰嗽元气既虚.法难消伐.亦必温养为主.或兼治标.势难全愈.但无至困殆则得耳.大抵六脉浮缓或兼洪滑.形色如常.饮食不减者可治.若脉弦数细疾.肌肉渐削.便泄食少.卧难着枕.喘息日增者.计期必死治病本难而治嗽尤难得其窜者十可愈半.百合乃平润之品.亦无甚功.特伴食中书耳.桔梗性平质轻.载药上升.乃舟楫之用也.

桑白皮(图缺)
肺火之有余.降逆消痰嗽可愈.性甘寒而无毒.疏邪利水胀能松.子能养血生津.质甘且润.枝可祛风活络.味苦而平.(桑白皮刮去近土粗皮.取纯白者用.甘寒微苦微辛.色白性寒.入肺善降.利大小肠.故能泻肺中之火.降气行水.如是则水肿痰嗽风气诸病皆可愈耳.子名桑椹子.乃桑之精华所结.味甘色红.熟则紫黑.能入肝经血分.养血补肝.血活则风散也.桑枝能达四肢.行经络.利关节.助药力苦平之性.为祛风良药也.)

味甘,寒,无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采无时。出土上者杀人。
叶∶除寒热,出汗。汁解蜈蚣毒,桑耳∶味甘,有毒。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疗月水不调。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不饥。其金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药性论》云∶使。能治肺气喘咳,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桑耳∶使。又名桑黄。味甘辛,无毒。能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 癖,兼疗伏血,下赤血。日华子云∶桑白皮,温。调中下气,益五脏,消痰,止渴,利大小肠开胃下食,杀腹脏虫,止霍乱吐泻。续断、桂心、麻子为使。

气味
甘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经
【主治】
气喘满.虚劳客热.调中下气.泻肺.利大小肠降气散血.盖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此其功皆实则泻其子也.大抵为病脉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小水不利者宜之.谓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自利者.桑皮之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害〕甘寒泻肺,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性不纯良,不宜多用,肺虚无火而小便自利者,及因风寒而发咳嗽者勿服。桑根见地上者,名马额,有毒杀人。
〔利〕甘辛而寒,泻肺金之有余,止咳定喘,疏小肠之闭滞,逐水宽膨、消肿,治肤胀,散瘀血,主降气,能止渴下气清痰。
修治〕采无时,凡使采十年以上,向东畔嫩根,铜刀刮去青黄薄皮一重。取里白皮切焙干用,或蜜炙入药,其皮中涎勿去之,但药力俱在其上也。忌铁及铅。

味甘.入手太阴经.得地骨皮泻肺.得白茯苓利水.得糯米治咳嗽吐血肺气虚风寒作嗽者慎用.续断、桂心为使.忌铁.

桑白皮一斤 地骨皮三斤(合煎) 生地汁五升 麦冬汁二升 生葛根汁 竹沥三升 生姜汁白蜜一升 枣膏一升 牛酥三合
颇有清肺化痰、除热止咳之力。但久虚者恐其滑肠。或再加茯苓、怀药、苡仁等,培土正以生金也。

气寒,味苦酸,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酸苦能补虚,故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也。气寒能利水,故主除肺中水气,止唾血,消水肿,利水道也。蜜炙用之,又主理肺气,而止咳嗽。与阿胶同用,又能治血嗽,盖阿胶补血,所忌者在敛肺耳,今得此剂以泻之,则血得补而不患其为敛也。桑白皮乃监制阿胶之妙剂也,用之者,其可少乎。

桑白皮,味甘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其用有二∶益元气不足而补虚劳;泻肺气有余而止咳嗽

桑白皮(图缺),味辛、微苦,性寒。金受火制,惟桑白皮可以泻之。止肺热咳嗽。注云∶肺热咳嗽,要在寅、午、戌时乃真。止喘促吼咳,消肺痰咳血,利小便,消气肿面浮肺气上逆作喘,开胃进食,盖气降痰消则食进,非脾气虚弱。
(附方) 治肺家实火,肺受火克,暑热咳嗽发热气喘之症。
桑白皮(一钱) 地骨皮(一钱) 知母(八分) 杏仁(一钱去皮尖) 浙冬(一钱)陈皮(一钱) 马兜铃(一钱) 枯梗(五分) 黄芩(八分) 苏子(一钱) 引用竹茹(三分) 水煎服。
──务本卷二
桑椹子,味甘、酸。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长寿丹方) 同覆盆子共捣成饼,晒干为末,各(四两),共(八两) 茯苓(乳汁炙晒干为末八两) 山药(乳汁浸晒干为末四两)共和一处,炼蜜为丸,每丸二钱。清早服一丸,开水送下。此丸治男子精寒,妇人血虚,老年无子,其功不小。或欲火烧身,已成痨症,无不效应。
──务本卷一下

(1)桑白皮地骨皮
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中二味主药桑白皮甘寒,泻肺清热;地骨皮甘淡寒,降肺中伏火。二者相伍,为清肺的代表药对。五轮白睛为肺所主,故白睛热证宜之。常用于疱性结膜炎巩膜炎、睑裂斑炎等病。
(2)桑白皮黄芩
二者皆清肺热,相须为用,其力更专。应用同桑白皮地骨皮,但黄芩苦寒,故本药对较桑白皮地骨皮泻火解毒之力强,还可用于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的治疗。
(3)桑白皮葶苈子
葶苈子苦辛大寒,泻肺之力甚强,桑白皮甘寒,以助其功。二者相伍,善治白睛邪热壅滞之证,如疱性结膜炎巩膜炎等病,疱疹结节较大者。二者并具利水消肿之效,亦可用于球结膜水肿及眼部其他组织的水肿和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