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

( leifengshixingguanjieyan )

别名: 历节风 , , 顽痹

中医

简介:
历节风属于痹证的一种,它专指关节病变的痹证,以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僵硬为特点。
病因:
禀赋不足或调摄不慎,嗜欲无节,致气血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既虚,则无以充养筋骨,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即成斯疾。
中医认为本病是在肝肾亏虚的内因基础上,遭受风寒湿外邪而致病。
病机: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机,主要为肝肾亏损和外邪入侵二个方面。
(一)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筋骨既赖肝肾精血津液的充养,又赖肝肾阳气的温煦,如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饮食不节、惊恐、郁怒,使肝肾精气受损,或阳气受损,损伤肝肾,一方面致营卫气血涩滞不行,壅遏于骨节周围而化热,酿痰、留瘀,使关节肿胀变形疼痛,屈伸不利,另一方面,又因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阻遏营卫,壅滞经络,深入筋骨,促使病情加重。
(二)邪气入侵:正气不足,则邪气易侵,如汗出当风,居住湿地、以致风寒湿等外邪侵入。风邪善行而数变,游行全身,使多处关节患病。寒邪凝滞收引,不仅使筋骨屈伸困难,也使营卫气血阻滞不行,疼痛难忍,湿邪粘滞凝着,阻遏气血,以致患处肿胀,缠绵不愈,受于热邪,犯于经络血脉,热的津液血热互结,津受热熬,化而为痰,热痰瘀阻于关节,以致关节肿胀、畸形。
因此可见,中医认为ra的病机是肝肾气血营卫内虚是内因风寒湿热侵袭是外界条件,经络气血瘀阻是病机结果。
诊断:
中医辨证可分以下几型:
1. 湿热型  起病急,关节红肿疼痛,不可触压,屈伸不利,晨起僵硬,发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脉数。此型见于ra的急性发作期。其病机为感受湿热毒气,或风寒湿热郁久化火,火性急暴,熏灼筋脉,故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
2.寒湿型  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甚至强直拘紧,时轻时重,遇寒加重,得热缓解,每遇阴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濡缓。此型多见于ra慢性期。其病机外寒入侵、引动宿邪,寒主收引,湿性重着,壅于关节,阻遏气血,故关节剧痛,寒性收引,故关节不能屈伸,强直拘紧。
3.肝肾两虚型  关节疼痛长期反复发作之后,关节拘挛不利,局部常有轻度的灼热红肿,疼痛多以夜间明显,或无明显关节局部症状。同时有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心烦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腰膝酸软,脉细数,舌光红。此型见于ra慢性期。病机为素体亏,或湿热久羁,或感受热毒,或风寒湿郁久化火,邪热伤阴肝阴虚损血不养筋,故关节拘挛不利,肾阴不足、腰膝酸软,口干心烦、头晕目眩。
4.肾阳(气)虚型  关节疼痛长期反复发作后,骨节僵硬,活动受限,疼痛不重或不痛,头昏耳鸣,畏寒自汗,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面色淡白,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弱,此型多为ra晚期病例,关节多已明显畸形,病机为素体阳虚,或寒湿久羁,或病久阴损及阳肾阳虚损,封藏固摄失职,腰酸膝软,尿清长,头昏耳鸣阳气虚损,故畏寒自汗
必需指出的是,中医证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证型可以出现病程的不同期。虽然肝肾两虚及肾阳虚多出现在中后期,但在急性发作时又可以热毒寒湿为突出表现、即虚实相夹,因此,不仅证型不是一成不变,而且一个证型在不同时期可以夹有其他兼证,如血瘀痰阻,这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应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辨证用药。
治疗:
(1)湿热型:
湿热重者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常用宣痹汤二妙散加减,方中防已、山栀黄柏连翘赤小豆滑石清利湿热半夏蚕砂杏仁辛散化浊,清气牛膝赤小豆活血,薏苡仁淡渗。
热毒为主者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凉血通络。
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方中玄参、生地、银花、生甘草、毛冬青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凉血消炎止痛;当归牛膝赤芍活血祛瘀;萆薢薏仁老鹤草除湿利关节以助止痛。
(2)寒湿型:
治宜温阳祛寒止痛。
方用乌头汤,方中麻黄发汗开表,散寒行痹乌头搜风散寒,温经止痛;黄芪益卫气;芍药血痹甘草和诸药;煎加蜂蜜,既益血养筋,缓急止痛,又可制乌头燥热之毒。关节肿大、湿盛者,用五积散;瘀滞者,酌加桃仁红花穿山甲,配合大活络丸口服。
(3)肝肾两虚型:
治宜滋阴补肾,养血和血,畅筋骨、利关节
方用六味地黄合四物汤加味。六味地黄滋阴补肾四物汤养血活血;加桑枝、伸筋草稀莶草风湿、利关节;加续断、枸杞壮腰而治腰酸膝软;有关节红肿,可加萆薢薏仁地龙以祛湿止痛。
(4)肾阳(气)虚型:
治宜温阳益气、活血通络。
方用桂附地黄汤。方中党参黄芪桂枝附子温阳益气:地黄山萸肉山药益肾填精;茯苓泽泻丹皮利湿泄邪。寒重者,加细辛制川乌脾虚湿胜者,加苍白术、薏苡仁,并酌加鸡血藤五加皮、独活活血通络。阳虚日久,湿邪流注关节化痰关节畸形者,用阳和汤。方中鹿角胶熟地大补精血麻黄炮姜肉桂通阳开;炒白芥子去痰;并酌加红花桃仁当归全虫活血化瘀通络。气血两虚加黄芪当归

西医

简介: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的持久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血管炎可侵犯全身许多器官,引起系统性病变,故本病又称类风湿病
病因:
ra的发生与生活环境、细菌、病毒、遗传、性激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但其确切病因迄今尚未阐明。
(一)感染因素:病毒及细菌等感染产生的许多炎性因子可引起关节滑囊损伤,这在一些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然而,尽管细菌、衣原体、病毒等感染与ra有密切关系,但均缺乏有力证据,ra病人的关节液和滑囊组织中从未发现过菌体抗原物质及细菌,在ra病人的血清中也从未发现过与ra有直接关系的病毒核抗原或壳体抗原抗体。因此,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能在ra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不是唯一病因。
(二)遗传因素: ra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在人群调查中,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dr4与ra阳性患者有关,而hla一drw4则与ra的发病有关, ra病人hla一drw4抗原检出频率为56%,对照组仅15%,虽然ra并非遗传性疾病,但hla一drw4具有ra位点的易感基因,因此在促发因子作用下易患ra。
(三)免疫反应:目前已有大量的资料支持ra是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炎症反应性疾病,不仅有体液免疫紊乱,细胞免疫紊乱亦参与作用。但引起ra免疫紊乱的原因仍不清楚。
人群:
多见于青壮年,20~45岁占80%左右,女性较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3。
发病机理:
由于ra的病因尚未阐明,因此发病机理亦未完全清楚,但目前公认ra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免疫紊乱所致的损害。总的概念一是血管外免疫复合物形成,并激发了炎症反应,二是细胞免疫引起炎症因子释放引起的损伤。目前认为,具有hla-rd4和dw4 型抗原者,对外界环境和条件、感染因子、神经精神及内分泌等因素的刺激有较高的敏感性,改变了hla的抗原决定簇,使具有hla的有核细胞成为免疫抑制的靶子。由于hla基因产生可携带有t细胞抗原受体和免疫相关抗原的特性,当外界的刺激因子被巨噬细胞识别时,便产生t细胞激活及一系列免疫介质的释放,因而产生免疫反应。
在ra时,滑膜内出现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聚集,t淋巴细胞激活使其对b淋巴细胞调节紊乱,b淋巴细胞增殖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许多免疫介质释放,并吸引中性粒细胞吞噬增强,同时释出多种水解酶。这些免疫反应引起的多种细胞因子、激活的补体以及水解酶等使组织细胞受损,引起侵蚀性和破坏性病变,引起关节滑膜炎症及软骨损伤。
滑膜中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rf,它实际上是免疫球蛋自与fc部分反应的自身抗体,包括igi-rf、iga-rf及igm-rf三类,由于igm抗体凝集性最强,故常规检查测得的rf主要是igm-rf。 rf能与抗原(igg)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其激活补体的能力比单纯igg更强。rf在疾病的持续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来由于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ra的发病机理更注重于细胞免疫的重要性。ra病人滑膜中不仅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滑液中可查见多种细胞因子。其中研究较多的有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6(il-6)。il-1 不仅巨噬细胞及单核细胞可产生,滑膜细胞及树枝样细胞亦可产生。il-1可引起全身发热、食欲减退、急相蛋白合成,在关节腔中可刺激t细胞、b细胞,使纤维母细胞增殖,活化破骨细胞,并使软骨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生前列腺素e2、胶原酶和中性蛋白酶等,肿瘤坏死因子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其作用与il-1基本相似,并有刺激il-1 产生作用,因此,它加强il-1的作用。il-6在ra关节滑液中,水平高于il-1 及肿瘤坏死因子。il-6由单核细胞、t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产生,它能诱发肝脏产生急相蛋白及局部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包括ra因子的产生,它与il-1及肿瘤坏死因子不同的是,它不刺激软骨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产生前列腺素e2及胶原酶。
ra的炎症是免疫紊乱损伤的结果。体液免疫紊乱形成免疫复合物产生一系列炎性介质、如c3a及c5b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液中的蛋白质及细胞成分流向病变部位,细胞免疫紊乱;释出多种蛋白酶及细胞因子,参与炎症的进展,从而破坏基质、胶原及弹力组织,使关节组织损害。
病理:
(一)关节的基本病理改变:ra的关节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早期滑膜充血水肿,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稍后则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及树枝样细胞浸润,关节腔大量渗液,使关节明显肿大。以后滑膜增生,肉芽组织形成,其中除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外、滑膜绒毛变得粗大。由于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炎,滑膜高度增生变厚形成肉芽血管臀。血管翳向关节腔内的软骨面生长,发生粘连。血管翳也和急性滑膜炎一样,有免疫球蛋白及多种细胞浸润,因而释放许多炎性介质、多种酶及细胞因子,刺激破坏软骨,对关节软骨、骨、韧带、关节囊和基质的胶原基质产生侵蚀作用。另外,由于软骨受血管翳包裹不能正常与滑液接触,影响其营养代谢,最终使软骨、骨遭到破坏,终至关节面融合,发生纤维化,关节错位、畸形。
(二)系统病理改变: ra的关节外病理改变主要为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的结果。在受压或易摩擦部位的皮下或骨膜上,形成所谓类风湿结节,它实际是血管炎基础上发生的一团坏死组织,内含纤维素和免疫复合物,周围为栅状排列的组织细胞,外围为单核细胞和肉芽组织。这种类风湿结节也可见于心包、心肌和心内膜和肝内等,引起相应症状。甚至在中小动脉,神经末梢及脑内、引起栓塞、外周神经炎及脑病等。
诊断标准: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之一、英国风湿学会标准(1964年)
1. 清晨僵硬感。
2.至少有一个关节痛或压痛。
3.至少一个关节有肿痛。
4.至少有2个以上关节肿胀(这两个关节起病间隔期不超过3个月)。
5.对称性关节肿胀(近端指、趾关节不一定完全对称)。
6.皮下结节位于伸面或关节周围骨骼突起处。
7.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x线征(不仅有退行性变化,还有病变关节邻近部位骨质疏松)。
8.类风湿因子阳性。
9.滑囊液有不完全粘蛋白沉淀。
10.滑膜的特征组织改变有三种以上:明显的绒毛增生,表浅骨膜细胞增殖常呈栅栏状;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并有形成“淋巴样结节”的趋向;浓密的纤维蛋白在表面或间质中沉着;坏死病灶。
11.结节的特征性组织改变为肉芽肿,其中心有细胞坏死,围绕有增殖的巨噬细胞的栅栏,四周有慢性炎细胞浸润和纤维性变。
在以上11项中,具备7项以上者,为典型类风湿;具有5项以上,则可诊断为类风湿;具备3项以上者为可疑类风湿。
之二、美国类风湿协会修订标准(1987年)
1.早起关节僵硬至少1h(≥6周)。
2.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
3.手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
4.对称性肿胀。
5.手的x线改变。
6.皮下结节
7.类风湿因子。
如具备4项以上指标即可确诊。
之三、全国中西医结合类风湿疾病学会修订标准(1988年)
1.诊断标准
(1)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关节肿胀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与其他病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2)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3)实验室检查:rf阳性,esr多增快。
(4)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x线表现。
对具有上述症状和体征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
2.分期
(1)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2)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显示关节间隙变窄或不同程度骨质侵蚀。
(3)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诊断依据:
典型病例根据其发病多为女性青壮年,关节肿胀呈对称性,最先侵犯四肢小关节,特别是手指关节、跖趾关节,有晨僵,有类风湿结节、血中rf阳性,以及典型的x线表现,诊断一般无困难。晚期有关节滑膜肥厚及关节畸型,如指掌关节尺侧偏斜则更易诊断。
发病:
起病形式60%~70%为隐匿缓慢性,最初可为全身或局部关节不适。部分病人先有全身不适、疲乏无力、低热、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及骨骼肌肉疼痛,经数周或数月后出现关节炎症状如红、肿、热、痛及活动障碍。以对称性小关节炎为特征,尤以指掌关节多见。约8%~15%病人呈急性起病,由于早期关节炎常不呈对称性,易导致误诊。亦有部分病人起病呈中间型,即居于上述两型之间的形式起病。老年人大多缓慢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一以侵犯小关节为突出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其典型表现应包括关节和系统两个部分。
体征:
典型表现如下:
1.关节表现  ra是对称性多关节炎,主要侵犯小关节,以双手指掌关节最多,其次是腕、膝、足关节、肘、踝、肩等关节关节肿胀、疼痛和僵硬。关于僵硬以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称为晨僵,这是因为睡眠时关节不活动,水肿聚集于炎性关节内所致,当关节肌肉活动时,水肿液及炎性产物被淋巴管及微静脉吸收入血循环,故僵硬消失。ra的另一个特点是一对关节的炎症尚未完全消退,而另一对关节又出现炎症,这不同于风湿热的游走性关节炎。  
(1)手部关节:手部的关节是本病侵犯最多也是最早的关节,主要侵犯近端指关节,指掌关节几乎同时受累。由于关节肿胀,以致手指呈梭形畸形,常为两手对称性,疼痛明显,屈伸困难,关节有明显压痛。急性炎症消退以后,关节仍呈梭形变型,皮肤色素沉着,手指无力,握力明显降低。长期的慢性关节炎症,由于前列腺素等使骨细胞活化可引起关节周围骨质疏松。长期的慢性炎症使肌肉挛缩变短,造成远端指关节及指掌关节屈曲,近端指关节伸直,形成鹅颈样畸形、花束样畸形或呈钩状畸形。手部病变一个易被忽视的改变是半数以上病人可伴有屈侧腱鞘炎,从而限制了近端指关节的活动,是握力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腕关节:几乎所有的ra最终总会侵犯腕关节,表现为疼痛和压痛。由于反复的滑膜炎及肌炎,使腕肉滑膜增殖,关节腔内压力增加,酶的释放使韧带、肌腱,关节盘破坏,可引起尺骨移位,关节腔内可有骨及软骨破坏的碎片。关节腔消失可压迫正中神经引起腕管综合征,出现腕及手指疼痛无力,拇指、食指及中指掌侧感觉障碍,并有刺痛或灼痛,尤以夜间为甚。
(3)肩关节和肘关节:进展的ra几乎都有肩关节受累,关节内滑膜及滑囊及附近肌群均可受累,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穿衣梳头困难;严重者可发生旋转环撕裂、肌腱撕裂以及关节半脱位等,肘关节受累虽亦常见,但症状较轻,易被漏诊。
(4)膝关节:膝关节是ra最多见的大关节炎,进展型ra几乎都有膝关节受损,由于它是负重关节,所以早期就有明显的疼痛和肿胀,关节内滑膜炎症和细胞增殖明显,当滑膜渗出液达到5ml时即出现膝盖骨下缘凹陷消失,同时由于股四头肌萎缩,以致关节不能完全伸直,呈屈曲状态。x线可见膝关节破坏、关节软骨增厚及增殖性骨膜炎,可使半月板软骨及十字韧带破坏。
(5)其他关节:颈椎、胸锁关节、踝及足部关节、颞颌关节、环构关节、髋关节等均可受累而引起相应的病变,但这些关节单独发生病变者很少,往往合并其他关节炎症同时存在,因此,对诊断一般不会造成殆误。
(6)骨和肌炎:  ra关节末端的骨质,由于受滑膜炎的侵袭,早期即可能产生破坏和骨质疏松,甚至长骨的远端关节部位亦可出现脱钙,因而易产生骨折。除关节周围的肌肉有疼痛及压痛外,肌肉无力亦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表现。其原因除可能由于关节疼痛的神经反射外,ra本身亦可引起肌肉变性和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但为非特异性改变。
2.关节外表现  因ra为结缔组织病,其基本病理为血管炎、因此关节外表现应视为ra的一部分,而不能认为是ra的并发症,而且,ra的关节病变只能致残,而关节外的表现则是其死亡的原因。
(1)类风湿结节:ra结节为位于皮下的软性无定形可活动或固定于骨膜的橡皮样小块物,大小不等,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一般仅数个、无自觉症状,多见于关节隆突部及经常受压处,如肘关节的鹰咀突、头枕部及手足伸肌腱、屈肌腱及跟腱上。  ra结节本身并不造成损害,它的出现多反映病情活动及关节炎较重,伴有较高效价的类风湿因子。  ra结节的发生率为20%~25%,积极治疗可短期内消失。
(2)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可分为皮肤性血管炎和弥漫性血管炎两大类。①皮肤性血管炎:皮肤血管炎可有两种情况,一种为指端甲床或腹侧裂片样出血或褐色梗死,此属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良性多不提示有严重系统性血管炎。数月后坏疽痊愈,指尖组织丧失而遗留疤痕。另一种为小或中动脉严重坏死性血管炎,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病理改变相同,可引起肢体甚至大面积破溃坏死,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预后严重,需积极治疗。②系统性血管炎:即弥漫性血管炎。实际上ra的关节外表现,大多数是由血管炎的病理基础。ra性血管炎为全血管炎,血管各层都有单核细胞浸润,活动期有纤维蛋白样坏死。内膜增殖可导致血栓形成。血管炎发生全身各系统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神经营养小血管炎可引起多发性不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炎,一侧肢体远端感觉障碍、麻木灼痛,甚至脚下垂,上肢可发生腕下垂。脑部弥漫性血管炎可出现脑血管意外。心脏冠状动脉炎可出现心肌梗死肠道血管炎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系统性血管炎发生于病情较重,关节表现明显、类风湿因子效价高的活动性病人,大多有发热,白细胞增高、贫血,血中补体降低,冷球蛋白增加,因此,尽管ra系统性血管症状复杂,但不易给诊断造成困难。
(3)心脏病变:心脏损伤可表现为心包、心肌、心内膜及瓣膜环。①心脏类风湿性肉芽肿:肉芽肿侵犯主动脉根部可引起主动脉狭窄,侵犯主动脉环可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侵犯二尖瓣环可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超声心动图有特征性改变。肉芽肿发生在心室间隔则可引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者可发生阿一斯综合征。②局灶性心肌炎:一般无临床症状,但如发生弥漫性心肌炎,可出现心力衰竭。③慢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纤维化:可出现相应杂音,瓣膜纤维化可导致瓣膜关闭不全。④心包炎:多数无临床症状,而于尸检发现,但亦可出现临床症状的心包炎心包积液,典型心包液糖量减少、乳酸脱氢酶增高、免疫球蛋白增高及补体降低。
(4)肺及胸膜病变:
 ①结节性肺病:早期常无临床症状,但x片上可见肺部小结节,可单发或多发,后者常融合成1~2cm的结节阴影,与其他肺部结节病不易区别,但血检类风湿因子多属阳性。结节发生感染,形成空洞,发生咳嗽咯血胸腔积液。②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多发生在晚期病人,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气促及右心衰竭表现,x片可见肺部弥漫性蜂窝状阴影,预后不良。病理特征为细支气管及肺泡纤维化。③胸膜炎:尸检并发胸膜炎相当常见,但大多临床上没有症状。有症状者可出现胸痛、胸膜摩擦音。可以发生中至大量胸腔积液,胸水中白细胞多在5000/(5×109/l)ml以下,糖量降低低,乳酸脱氢酶升高、胸水中免疫复合物及类风湿因子阳性。胸膜活检可见类风湿结节
(5)肾脏损害:多数认为ra引起肾脏损害为并发淀粉样病变、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金制剂及青霉胺治疗可引起膜性肾病,止痛剂可引起间质性肾炎、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肾乳头坏死。但近来认为、既然ra是结缔组织病,其本身引起肾小球肾炎也是可能的。
(6)淀粉样变:类ra引起淀粉样变发病率为0.4%~0.5%,晚期可达20%~60%。继发性淀粉样变可侵犯肾、肝、脾及肾上腺,其中以肾脏发生率最高,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大量蛋白尿、水肿等。亦可引起肾间质病变及肾小管酸中毒
(7)felty综合征:这是ra的一种严重类型,典型的表现为ra,脾肿大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三联征。大多同时有淋巴结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热及体重减轻,病人多反复感染。98%病人类风湿因子阳性。其发生机理尚不清楚。
(8)不显性关节外表现:由于ra炎是以关节炎为突出表现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因此,体内许多器官都可受损伤,包括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眼部及血液系统均可出现相应血管炎性表现,但发生率较低,且不会单独出现,因此,尽管复杂多变,一般不致造成诊断困难。
3.成人still病:这是成人ra的特殊类型小儿多见,称still病表现为反复高热、皮疹(红斑或丘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虽可有关节炎,但多不明显,血中白细胞增高,但中毒症状不明显,但有人称此病为“变应性亚败血症”,然而此名词尚未得到统一。此病诊断困难,故有人认为虽有类风湿表现,但应从类风湿病中分离出来因其发病机理为高度变态反应为主。其预后虽较良好,然而病程凶险亦有治疗不当死亡者。
影响诊断:
x线检查:一般多查手足关节,有时足关节表现不多,但x线已见骨破坏。早期的患者x线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渗液外一般都是阴性。几周或几个月后可见关节附近骨质疏松,以后关节软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狭,关节面不规则,晚期骨质破坏增多,可见关节半脱位,直至骨性强直。多见于2年以上的病变。骨质疏松可因激素治疗而增多。
实验室诊断:
类风湿因子(rf):rf是1948年rose在ra血清中发现的,以变性iggfc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可分为五种亚类: igg、iga、1gm、igd及ige,目前常用的乳胶凝集法检测的主要是igm,rf>1:16为阳性,正常人群阳性率5%,且随年龄增大而阳性率增加,>70岁阳性率男女分别为14%及9%,但滴度都不高,除ra以外,许多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也可阳性,非结缔组织病慢性肝炎、结核病、麻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甚至疟疾也可阳性,但这些疾病rf效价不高,因此,对rf应报效价而不能只报阳性或阴性。ra的rf效价往往都很高,效价在1:80以上,阳性率80%,效价的高低与疾病严重程度并不呈比例,但高效价则说明病变活动,因此rf是ra的诊断标准之一,但阴性并不能排除ra,反之低效价的阳性则不一定是ra。必需结合临床综合考虑。
免疫学:
igg、igm及iga大多增高,补体大多正常,但有明显的血管炎者c3可降低,冷球蛋白可增加。抗核抗体阳性率15%左右。
急相蛋白检查:c反应蛋白、粘蛋白、纤维蛋白原可增高,血沉增快,但均无特异性。
组织学检验:
滑囊液检查:关节穿刺液为半透明草黄色液,白细胞(2~7.5)×109/l,多形核>50%,细胞培养阴性,活动期可见白细胞浆中含有rf和igg补体复合物包涵体吞噬细胞,称类风湿细胞。关节液中rf可阳性。
鉴别诊断:
(一)强直性脊椎炎:由于本病虽然主要侵犯下肢骰骼关节和髋、膝等大关节,但亦可侵犯小关节,因而有时与ra难以区分,以下几点有助于二者鉴别:①强直性脊柱炎90%为男性,而ra60%~70%为女性。②前者发生在15~30岁以下,  30岁以后很少发病,而ra以中年最多。③前者rf阳性率低,而淋巴细胞抗原hlab27阳性率高达90%~95%。④皮下小结节少见,⑤有椎间韧带的钙化和骨化,而ra则没有:⑥金制剂治疗无效,放射治疗疼痛减轻。⑦有很强的遗传性。⑧腰椎前屈、侧弯、后伸活动均受限,常有背部腰关节或腰椎疼痛病史。
(二)增生性骨关节炎:本病为一种非炎症的退行性关节病,多在40岁以上发病,多为负重关节如膝、脊柱等关节关节无红肿,肌肉萎缩不多见,全身情况良好,血沉正常,  rf阴性。x线示关节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刺形成,关节软骨下骨钙质沉着硬化。
(三)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多发生于青少年,病前多有咽痛史,起病急,发热明显,白细胞增高,呈游走性大关节炎,但极少有骨侵蚀及畸型。心脏损害发生率高,有皮肤环形红斑、血清抗o增高而rf阴性。
疗效评定标准:
1. 临床治愈(1)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2)主要实验指标(esr、抗“o”、rf)正常。
2. 显效(1)全部症状消失,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2)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3. 好转(1)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明显进步,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够自理。或者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转为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2)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变化。
4.无效:和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进步。
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尚无特异疗法,治疗的目的是保持关节活动和协调功能,在不同的病期采用不同的疗法,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方案。治疗原则是:①抗炎止痛,减轻症状;②控制和减轻病情活动,防止或减少骨关节破坏;③最大限度保持关节功能;④尽量维持病人正常生活和劳动能力。
(一)一般治疗:在急性期由于关节明显肿痛,必需卧床休息。症状基本控制后才能逐渐适度活动。但在急性期后,为了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应逐渐增加活动锻炼,包括主动和被动活动,并与理疗相结合。饮食应含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增加营养。
(二)西药治疗:包括二类药,一类为非特异性的对症治疗,另一类为改变病情的抗风湿药
(1)消炎镇痛类药物: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起到解除急性期疼痛和炎症。小剂量只有止痛作用,大剂量则有抗炎作用。必需指出,这类药围量目前国内的教科书上甚至药典上所规定的剂量都偏小,起不到抗炎作用,近年来国内大多数风湿病专家都主张采用大剂量,个体化。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种类很多,实际上大同小异,可根据自己的经验选用。消炎镇痛药长期使用并不能改变病情进展,徒然增加副作用,因此不应长期使用。
①消炎痛:具有消炎、镇痛及解热作用,其作用较阿司匹林、保泰松强。常用量为25mg/次,2~3次/日,必要时可增加到100~150mg/日,于进餐时、饭后服,其主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粒细胞减少,少数人可以肝功有影响,长期服对肾脏有损害,使用中应密切观察。
②布洛芬及优布芬:能消除僵硬及疼痛,改善握力和关节屈伸,用量为0.2~0.4g/次,3次/日,饭后服、副作用较小。优布芬作用与布洛芬相同,但作用较强,副作用更少,用量为50mg/次,3次/日。
③炎痛喜康:为目前较好的长效抗风湿药,疗效略强于消炎痛,用量小,作用迅速而持久,用量为20mg/日,1次服,副作用少。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此类药物用于治疗ra在控制症状方面有显著疗效,但同样不能改变病情进展,因此不是病因治疗,因此,对多数病例,它不是首选药,且长期使用副作用多,应严格控制适应证。下列情况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适应证:①严重活动的ra伴发热等全身症状;②严重血管炎、心脏损害、肺胸膜急性损害及眼部并发症;③严重关节炎用其他药物无效;④作为用免疫抑制剂过渡使用。此类药物使用多主张小剂量,以强的松每日2次,每次5~10mg。
(3)改变病情的抗风湿药
①金制剂:金制剂治疗ra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为干扰细胞的生化反应,对ra的关节疼痛及晨僵有明显的改善,血沉、类风湿因子及c反应蛋白有下降,有效率70%~80%,而完全缓解率仅20%~30%。由于见效较慢,目前多主张作为维持治疗,常用的金制剂为硫代萍果酸金钠及硫代葡萄糖酸金,剂量为最初2~3次为每次10~25mg,以后每次50mg,皆为每周注射1次,直至发生疗效(一般总量达到1.0g左右),以后改为维持量50mg,每月1次。总剂量达1.0g仍无进步者可不必使用。副作用主要为皮疹,甚至剥脱炎皮炎、口炎、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最近有口服金剂,商品名瑞得(ridaura),每日6mg/次,效果与针剂大致相同,但副作用较少。
②青霉胺:治疗ra的机理有1)离解19s  igm 和67sigg 相结合的类风湿因子;  2)抑制免疫反应,稳定溶酶体膜,  3)阻断可溶性胶原纤维形成不溶性胶原纤维。一般认为该药疗效比金剂为高,但需1~3月才能见效,所以该药应与控制症状的药合用。目前主张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疗效不减低而副作用减少。开始为125mg/次,每日2次,每月增加125mg/日,直至每日总量达到500~750mg,以6个月为一个疗效。其副作用有皮疹、骨髓抑制、肾脏损害,特别注意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膜性肾病
(4)免疫调节剂:这类药中常用的有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氨甲喋呤、硫唑嘌呤、雷公藤等免疫抑制剂及胸腺素、转移因子等免疫促进剂。
①氨甲喋呤:亦属细胞毒药、对此药评价不一,国外近年来应用较环磷酰胺广泛,认为见效较快(4~6周),副作用并不比环磷酰胺高,而远期无致癌作用。一般用量为7.5~15mg, 每周1次,口服或肌注皆可。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口腔炎、脱发、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长期使用要注意肺纤维化、肝坏死可能。
②环磷酰胺:此药除通过烷基化不同细胞起作用外,对免疫系统各阶段都有影响,减少辅助性t细胞,对b细胞有抑制作用,因而使体液免疫降低,亦有报告认为对抑制性t细胞有抑制作用而使细胞免疫增强,此药国内使用较多,剂量为100mg每日1次口服或隔日静注0.2g,总剂量为4~6g。主要副作用有白细胞减少、脱发、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因此用药时应保持尿量1500ml/日以上,否则尿中浓度过高对尿路粘膜有刺激作用,甚至引起出血性膀胱炎。③雷公藤多甙:为草药雷公藤的半提纯品,据体外试验,该药有抑制单核细胞产生前列腺素e的作用,这可能是其具有抗炎作用的机理。对病人及体外试验都能抑制单核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及类风湿因子,常用量为20mg/次,3次/日。对生殖系统有抑制作用。主要副作用有胃痛腹泻、皮疹、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本药骨髓有抑制作用,我们统计137用雷公藤多甙病例,经骨穿证实6例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停药后逐渐恢复。然而由于此药毒性大大、ra患者最好不用此药,可用其他药物(中药代替)或作为第四类药物选用。
(5)其他其他一些细胞毒药亦可用于ra治疗,较常用的有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氯奎以及环孢霉素a、这些药未必比前述药疗效好,且副作用亦很高,故使用不多。细胞毒药均有较多副作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①有严重的关节外表现,如血管炎肺纤维化及多发性类风湿结节。②常用药物无效而多关节炎症状明显。③伴高丙球血症、抗核抗体阳性及类风湿因子强阳性。④类固醇激素撤药困难,此类药一般见效均较慢,约2~3周后才能见效,故主张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且选择毒性低、价格低的药物
(6)免疫调节剂:这类药主要促进细胞免疫、纠正免疫紊乱、单独应用疗效不肯定,一般与其他抗风湿药联合用,常用的药物有左旋咪唑、胸腺素、转移因子等。
三、其他疗法:周身淋巴结照射、血浆置换等亦有报告用于顽固或严重的ra。但因疗效并不确切,而且价格昂贵。故很少应用。晚期已有关节畸型者,可作手术矫正。
护理:
在急性期由于关节明显肿痛,必需卧床休息。症状基本控制后才能逐渐适度活动。但在急性期后,为了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应逐渐增加活动锻炼,包括主动和被动活动,并与理疗相结合。饮食应含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增加营养。
中西医结合:
由于目前ra尚无特异药物,各种药物仅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效,而且,各类药的治疗机理亦不同,故对一个具体的ra患者,主张联合治疗。西医曾有过“金字塔”方案,采用所谓上台阶式;即先用消炎镇痛药,半年无效再逐一加改变病情的抗风湿药,如金制剂、青霉胺,无效再加细胞毒药,最后加用糖皮质激素。这种方式的最大缺点是使用消炎镇痛药半年无效者,骨质已被破坏,再用改变病情药物,对已造成的破坏已无法恢复,另种为下台阶式,即先联合多种药,以后逐渐分别停用,最后仅留一种副作用最小的药物维持。对这些方案,尚难作出评价,目前也还没有完美的模式,根据我国情况,可考虑中西药联合的方案。可在消炎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青霉胺同时联合应用情况下,再根据中药辨证,采用适当的方案,可望起到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的效果。慢性期病人,可仅用中药辨证施治联合改变病情的西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关论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全身各处关节,呈多发性和对称性慢性增生性滑膜炎,由此引起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破坏,最后导致关节强直畸形。除关节外,身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也可受累,包括皮下组织、心、血管、肺、脾、淋巴结、眼和浆膜等处。本病发病年龄多在25~55岁之间,也见于儿童。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2~3倍。本病呈慢性经过,病变增剧和缓解反复交替进行。绝大多数患者血浆中有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及其免疫复合物存在。
【病理变化】
(一)基本病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一种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在关节其他受累器官及组织内,有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并可伴淋巴滤泡形成。另外,本病病变主要累及结缔组织,属于胶原疾病(collagen disease),全身间质胶原纤维和血管可呈现纤维素样变性或坏死(很可能由局部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表现为:①类风湿性肉芽肿(rheumatoid granuloma)或称类风湿小结(rheumatoid nodule)形成,具有一定特征性。镜下,小结中央为大片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核呈栅状或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再外围为增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伴上述炎症细胞浸润。最后则纤维化。类风湿小结主要发生于皮肤、其次为心、肺、脾和浆膜等处。②血管炎:主要发生于小静脉和小动脉,轻重不一,少数严重者出现纤维素样坏死性动脉炎,常伴有血栓形成。
(二)各器官的病变
1.关节病变最常见,多为多发性及对称性,常累及手足小关节,尤其是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蹠趾关节,其次为膝、踝、腕、肘、髋及脊椎关节
(1)滑膜病变:早期,主要病变在滑膜,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阶段,两者间没有明显界限。
急性滑膜炎时关节肿胀,滑膜充血、水肿,表面滑膜组织可见灶性坏死和纤维素被覆。此期虽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但以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关节腔内有混浊的乳状积液,或可见纤维蛋白凝块。
慢性滑膜炎具有较特征性的改变,表现为:①滑膜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可形成淋巴小结,病程较久者可见生发中心。②滑膜细胞活跃增生,可形成多层状,并可见多核巨细胞。后者胞浆略嗜碱性,核有2~12个不等,多位于胞浆外围呈花环状排列。电镜下,增生的滑膜细胞以b型(纤维母细胞样细胞)为主,而多核巨细胞则形态上与a型滑膜细胞(巨噬细胞样细胞)相似。③滑膜绒毛状增生及血管翳形成。滑膜的慢性炎症,导致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滑膜呈不规则增厚,并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伸向关节腔。绒毛直径约1~2mm,长度可达2cm。上述淋巴小结常位于绒毛末端。滑膜内可见血管炎改变,或有灶性坏死,或小灶性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着,滑膜和绒毛表面可见纤维素沉着。④滑膜内炎性肉芽组织向关节软骨边缘部扩展,形成血管翳(pannus),并逐渐覆盖和破坏关节软骨。
(2)关节软骨变化:急性滑膜炎可以消退而不累及关节软骨,但当炎症反复发作并转变为慢性时,关节软骨几乎必然受损。最早表现为基质的异染性减弱或消失,用甲苯胺蓝染色可以证实。关节软骨边缘形成的血管翳直接侵蚀破坏关节软骨,两者交界面可见软骨糜烂和小灶性坏死。随着血管翳逐渐向心性伸展和覆盖整个关节软骨表面,关节软骨严重破坏,最终被血管翳取代。
长期的慢性炎症和反复发作,滑膜不断增生,纤维组织日益堆积,关节腔内纤维素性渗出物又不断机化和瘢痕化,使关节腔变窄,同时关节软骨破坏和被血管翳取代,两关节发生纤维性粘连,形成纤维性关节强直,最后可发展为骨性关节强直。由于关节周围肌肉痉挛及肌腱松弛,可造成关节脱位半脱位,加重了关节畸形。
(3)关节相邻组织的变化:①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引起关节邻近骨组织吸收和骨质疏松以及关节软骨下骨质破坏,有时可见小囊腔形成,偶尔附近骨皮质被侵蚀破坏,可导致病理性骨折。这些改变与破骨细胞和巨噬细胞进行骨质吸收、长期应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以及受关节炎症波及等有关。②关节附近肌腱、韧带和肌肉常受累,有局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偶见类风湿小结。肌肉有废用性萎缩。③关节病变的引流淋巴结肿大,淋巴组织增生,生发中心明显,偶见类风湿肉芽肿形成。
2.关节以外的类风湿病改变并不常见,多伴发于有明显活动性关节病变者。
(1)皮下结节:是关节以外类风湿病中最常见者,见于约20%~25%的病例,多位于关节旁,最常于鹰嘴突等骨质突出和受压部位。单个或多个,大小由数毫米至2cm不等,质硬、无压痛。肉眼观呈灰白色,中央为黄色坏死区,镜下呈典型类风湿性肉芽肿改变。皮下结节存在的时间较长,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不退。
(2)心和肺等病变:类风湿性肉芽肿、血管炎和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等改变可出现于许多器官和组织,但较常见于心脏(心内膜、心肌和心外膜)和肺,最终导致心和肺灶性或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偶尔引起心瓣膜变形和关闭不全。浆膜受累造成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炎,最后引起心包和胸膜广泛增厚、粘连。
(3)血管病变:偶尔出现急性纤维素样坏死性动脉炎,常伴血栓形成和引起相应组织的梗死。主动脉亦可受累。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多认为本病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始动因子尚不清楚,可能是感染因子(如病毒、支原体或细菌等)进入人体后,其所含某些成分(如寡糖或糖肽碎片)被关节内滑膜细胞摄取并组合到滑膜细胞所合成的蛋白多糖中,使其结构发生改变而具抗原性。这种自身抗原不仅可使机体产生抗体(igg),同时还导致igg分子的fc片段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从而激发另一种抗体形成,即类风湿因子(rf)。血清中rf最主要的成分是igm,亦有igg、iga和ige等。igm型的rf约见于85%~95%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各种免疫球蛋白类型的rf与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存在于血循环中。rf和免疫球蛋白可以在关节内合成并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循环中rf-igg复合物亦可以沉积于局部组织,这与关节关节外器官和组织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关节滑膜内rf-igg复合物可以固定及激活补体,产生c3a和c5a,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渗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滑膜细胞(a型细胞)吞噬了上述免疫复合物后,被激活并合成和释放溶酶体酶,包括中性蛋白酶、胶原酶等以及各种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il-1等,导致滑膜及关节软骨的破坏。il-1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介质,由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滑膜细胞产生。il-1可使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合成和释放胶原酶和其他蛋白溶解酶,并抑制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本身又是一种破骨细胞激活因子。滑膜内不仅有rf、各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而且经免疫荧光和组织培养亦说明它们可由滑膜内b细胞和浆细胞产生。即使在始动因子(如感染因子)已不复存在的情况下,rf仍不断产生,结果导致炎症病变反复发作,成为慢性炎症。
研究结果表明,除上述体液免疫因素外,本病与细胞免疫亦有密切关系。随滑膜病变转为慢性,t细胞和浆细胞明显增加,其中主要是t4辅助细胞。t4与b细胞协同作用,参与rf和免疫球蛋白合成,滑膜内hla-dr阳性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增加,与t4相互作用,亦与造成关节损害的免疫机制有关。
关于感染因子与本病的关系,近年来注意到eb病毒感染的作用。约65%~93%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有eb病毒核心抗体,而其他关节炎患者则仅为10%~29%;又本病患者细胞培养的b细胞,经eb病毒转化后可产生rf。

类风湿性关节为是以关节关节周围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的人身性疾病,常伴关节外病症状,故称类风湿病关节腔滑膜炎症、渗液、细胞增殖、肉芽肿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破坏,最后关节强直及功能障碍。多侵犯小关节,如手、足及腕关节等,常为对称性,呈慢性经过,可有暂时性缓解,由于多系统损害,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体,故认为本病是自身性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病因不明。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有:①感染 病灶与本病发病有关。以链球菌胞壁碎片水悬液注入鼠腹腔,可产生慢性关节炎,关节呈增殖性、炎性、糜烂性全滑膜炎。本病患者粪便可培养出大量产气荚膜杆菌。病人的关节滑膜中曾找到病毒颗粒。以上发现,支持本病发病与感染有关。②遗传 本病病人hla-drwu抗原检出率明显升高,提示发病与遗传有关。③免疫机能紊乱 目前大量实验资料支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因滑膜及其附近组织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在滑膜组织中发现有免疫球蛋白,补体及免疫复合物沉着。关节滑液中补体活性降低。滑膜液中存在沉淀素等。
感染因子或结缔组织内在代谢异常,在关节滑膜中产生抗原性变。这些抗原刺激关节滑膜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抗体性质转变为异体,刺激关节滑膜中浆细胞产生类风湿因子。抗原抗体复合物能促进吞噬和引起溶酶中酶的释放,滑膜细胞的溶酶体膜很易脆裂,其释放的酶导致关节组织损作和发炎。
【病理改变】
早期,滑膜红肿渗出大量液体,关节囊、腱和腱鞘炎改变,关节明显肿胀。滑膜炎继续进行,富有血管的肉芽组织从关节软骨边缘的滑膜,向软骨面伸展,最后可将软骨完全覆盖,遮断了软骨从滑液摄取营养,软骨发生溃疡。最后软骨表面的肉芽组织纤维化,使上下关节面互相融合,形成纤维性关节强硬。关节附近的骨骼呈脱钙和骨质疏松肌肉和皮肤都萎缩。关节本身畸形或脱位。
皮下小结 是本病特征性病变。其中间为坏死组织,旁边围有增生的大单核细胞,周围有一层结缔组织,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呈弥漫性或局灶性浸润。在周围神经鞘内和肌肉组织内也可形成小结。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起病缓慢,多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无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
一、关节症状
(一)晨僵 关节的第一个症状,常在关节疼痛前出现。关节僵硬开始活动时疼痛不适,关节活动增多则晨僵减轻或消失。关节晨僵早晨明显,午后减轻。这是因为睡眠时趾或指关节不活动,水肿积聚于炎性关节内,当关节肌肉活动时,促使水肿液及炎性产物被淋巴管及微静脉吸收入循环,晨僵消失。
(二)关节肿痛 多呈对称性,常侵及掌指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趾间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炎症加剧时,关节积液及肿胀明显,终日关节疼痛,但以清晨关节疼痛最显著,以致病人不能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其它关节也出现对称性疼痛、肿胀及晨僵。常是一对关节炎症尚未完全缓解,而另一对关节又出现上。此点可与风湿性关节炎鉴别。因风湿性关节炎常在一对关节炎症消退后,另一对关节再起病。炎症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肌肉软弱无力,甚至感到上楼、拿两三斤多的物品或开门都有困难。也常侵犯颈椎,致枕部头痛,尤其是颈部屈曲时间过长更明显,头向肩部旋转活动时头痛加剧,肩或臀部感觉异常。胸锁关节胸骨关节也常受累,局部肿胀,疼痛及压痛。
二、关节外表现 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表现的一部分或是其并发症。本病的关节病变可以致残,但不会致死。而关节外表现常是本病致死的原因。
(一)类风湿结节 见于15~20%的患者,多见于前臂常受压的伸侧面,如尺侧及鹰嘴处。在皮下摸到软性无定形活动小结或固定于骨膜的橡皮样小结。血清类风湿因子强阳性者皮下类风湿结节更常见。除有明显关节症状外,往往有其他全身并发症。如果无临床关节表现,而手部有多发性结节及类风湿因子阳性,则称为类风湿结节病
(二)类风湿性血管炎 类风湿性血管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除关节关节周围组织外,全身其它处均可发生血管炎。表现为远端血管炎,皮肤溃疡,周围神经病变,心包炎内脏动脉炎如心、肺、肠道、脾、胰、肾、淋巴结及睾丸等,肢端骨溶解症。血管炎为全血管炎,血管壁各层都有单核细胞浸润,活动性病变可见纤维蛋白样坏死。内膜增殖可导致血栓形成。较大血管受累时,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相似。具有低补体血症者血管周围为中性粒细胞浸润,活动性病变可见纤维蛋白样坏死。内膜增殖可导致血栓形成。较大血管受累时,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相似。具有低补体血症者血管周围为中性粒细胞浸润,正常补体血症者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血管炎疾病严重的表现,常伴有高滴度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在90%以上,伴血补体降低,血小板增多血管炎是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
(三)类风湿性心脏病 心脏受累、心肌、瓣膜环或主动脉根部类风湿性肉芽肿形成,或者心肌、心内膜及瓣环淋巴细胞浸润或纤维化等。肉芽肿侵犯主动脉根部可引起主动脉狭窄,侵犯主动脉瓣环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侵及二尖瓣环可发生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肉芽肿发生在室间隔则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局灶性心肌炎是心肌局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心肌坏死。一般无临床病症,若为弥漫性病变,可致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炎,多浸润心肌内小动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坏死或纤维化病变,严重者可致心肌梗塞。慢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纤维化,常与心肌炎或心肌肉芽肿并存。临床可疗闻及心脏杂音,多为瓣膜关闭不全所致。类风湿性心包炎,尸解发生率高达30~50%,但生前多无症状,极少数可发生心包填塞或演变为缩窄性心包炎
(四)类风湿性肺病 慢性纤维性肺炎较常邮,肺小血管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发热、呼吸困难、咳嗽胸痛。x线检查从肺门向两侧肺野有扇形网状浸润。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细支气管及肺泡区纤维化,病变发展则呼吸困难、紫绀及杵状指。结节性肺病,肺部小结节呈多发性,可互相融合成块状,也有单发性,肺部圆形结节,直径1-2cm,后期可发生空洞,或合并感染。类风湿性胸膜炎,尸解半数以上有粘连性胸膜炎,常见于严重晚期病人,也有在病变早期发生短暂胸膜炎者。发生胸膜炎者,90%为男性,几乎都在45岁以上。胸膜炎有渗液时可感胸痛,闻胸膜磨擦音。常同时伴有弥漫性或结节性肺病
(五)肾脏损害 可发生类风湿性间质性肾炎,或因长期用药而导致肾脏损害。
(六)眼部表现 葡萄膜炎是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病变,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角膜炎。
(七)felty综合征 是一种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脾脏肿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高,抗核抗体阳性。
(八)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泪腺和大小唾液腺等,导致腺体破坏和分泌减少或缺乏,临床表现以眼和口腔粘膜为主的干燥症群。半数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口腔干燥,轻度干燥常易被忽视。较重时,影响咀嚼,不能将干食物形成食物团块,并有吞咽困难,需汤水将食物送下。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和抗菌能力降低,常发生重度龋齿,牙齿呈粉末状或小块状破碎,最后脱落。泪腺病变和泪腺分泌减少,致眼睛干燥或眼前呈幕状遮蔽感觉,眼痛、畏光、结膜炎反复发作。小腺肿大,球结膜血管扩张,结膜或角膜干燥,失去光泽。严重者角膜穿孔前房积脓。同时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表现。
(九)消化道损害 常致消化不良,也有发生溃疡病者,也有发生肠系膜动脉梗塞者。肝功异常可能是长期作用药所致。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象 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增多为活动期表现。血沉加快。嗜酸细胞增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全身性并发症的象征。病变后期常发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高粘滞综合征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可增加血浆粘度,以巨球蛋白(如igg)最明显。血粘度增加,血流缓慢,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心力衰竭腹痛、肠系膜动脉栓塞、皮肤紫癜溃疡等。类风湿因子igm和igg复合物均可形成粘性聚集物,引起高粘滞综合征。
三、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中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类风湿因子,有igm、igg和iga类风湿因子。其中以igm类风湿因子含量较多、故目前多测定igm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阴性,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本病。因为它可被其它血清蛋白所掩蔽。或由于在血清中被有高度亲和力的抗体所结合,而不易检出。
四、x线检查 关节x线片可见到关节面模糊,有侵蚀性损害。在疾病早期近关节骨质疏松,软组织肿胀,骨质有侵蚀现象。晚期关节软骨坏死可使关节间隙变狭窄及纤维化。
【诊断及鉴别诊断】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所修订的诊断标准,对本病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在90%以上,为目前广泛采用的诊断标准。具体诊断条件是①早晨关节僵硬至少持续一个小时。②具有三个以上关节肿胀。③手关节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④关节肿胀呈对称性。⑤包括手部关节x线照片上的变化(表现为关节及其邻近骨质 疏松或明显的脱钙现象)。⑥皮下结节。⑦类风湿因子阳性。其中一、二、三项应持续6周以上。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一)强直性脊椎炎anky losing spondylitis以往认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变型,现知两者各异。强直性脊炎的特点有①绝大多数为男性发病。②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③与遗传基因有关,同一家族有较高发病率,hla-b27阳性达90-95%。④血清类风湿因子为阴性,类风湿结节少见。⑤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椎,四肢大关节也可发病,易导致关节骨性强直,椎间韧带钙化,脊柱呈竹节状。⑥手和足关节极少发病。⑦如四肢关节发病,半数以上为非对称性。⑧属良性自限性疾病
(二)reiter氏综合征 又称reiter氏病,多侵男性20-40岁,反复发作多关节炎,主要发生在下肢,骶髂关节脊椎。病人伴有泌尿及生殖道炎症。腹泻结膜炎、虹膜炎、粘膜及皮肤病变也较常见。关节炎以膝、踝、蹠趾及趾间关节等受累较常见,多为急性起病,受侵关节不对称。皮肤出现红斑,压痛明显。跟腱炎achilles tendinifis或跖筋膜炎明显,可发生痛性后跟综合征painful heeli syndrome。骶髂关节炎可引起强烈下部背痛。这些症状在三个月内自行缓解。复发常伴有结膜炎尿道炎膀胱炎或皮疹。继之,逐渐发生脊椎炎。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
(三)银屑病性关节炎psoriaatic arthrieis又称牛皮癣性关节炎,属血清阴性关节炎。伴有牛皮癣的皮肤表现。关节病变多发生在手指末端指间关节,母指指间关节及及足趾间关节,骶髂关节和脊柱也常受侵。当皮肤病变发展到指甲时指间关节炎相继发生。早期的关节病变就可呈强直性变,后期累及骶髂关节及脊柱。脊柱中以颈椎较多见。无皮下结节,但血沉加快,有时血尿酸增高,在诊断银屑病性关节炎时,首先应肯定牛皮癣的诊断。
(四)肠病性关节炎 溃疡性结疡炎和局限性迥肠炎,约20%合并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约10%合并肠病。说明这些疾病在病因及发病机理方面有某些联系。肠病性关节炎可分二型;①周围关节炎,先有慢性肠炎,后发生关节炎。不对称性关节炎,有自限性,一般不出现侵蚀性病变,若出现也很轻微。以膝、踝及腕关节最常受侵,但髂关节、肩及肘关节也可发病,往往同时伴发结节性红斑。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②肠炎并发强直性脊椎炎,病变主要在脊椎及骶髂关节,x线摄片与典型强直性脊椎炎没有区别。
(五)感染性关节炎 有两种类型一为病原体直接侵犯关节,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及链球菌等感染,尤其发生败血症时。在原发感染的基础上,病人出现寒战、高热、受累关节剧烈疼痛,关节肿胀活动障碍。以下肢负重关节。如髋关节和膝关节发病最多,不对称,多为单关节炎。关节腔穿刺液呈化脓性改变。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细菌。x线关节摄片可见关节局部脱钙、骨质侵蚀及关节间隙变窄。易并发骨膜炎及骨髓炎。另一为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在感染过程中,由于细菌毒素或代谢产物所致。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后关节炎、菌痢后关节炎、脑膜后关节炎及布氏杆菌性关节炎等。主要表现为四肢大关节游走性疼痛,可有局部红肿,一般经1-2周自愈。
(六)风湿性关节炎 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以急性发热关节肿痛起病。主要侵犯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腕、肘、肩等关节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一处关节炎症消退,另处关节起病。关节炎症消退后不留永久性损害,x线关节摄片骨质无异常,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抗链球菌溶血素、抗链激酶及抗透明质酸酶阳性。
(七)结核性关节炎 为全身性结核及低热、盗汗等结核病毒性症状。初期关节肿及瘘管形成。另一类型为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好发于青年而有肺或淋巴结结核病者。急性期关节有轻度红肿热痛,呈游走性,有周期性好转与恶化。主要侵犯指、腕、肩、踝及膝关节,可有结节性红斑,无骨质异常,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八)系统性红斑狼疮 本病多见于青年女性,面部有蝶形红斑,有心、肾、肺、脑等多脏器损害,雷诺氏现象常见,而皮下结节罕见,血清抗核体阳性,可找到狼疮细胞。本病的关节表现,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似。
(九)痛风 痛风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痛风早期易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混淆。痛风多见于男性,好发部位第一跖趾关节也可侵犯踝、膝、肘、腕及手指等关节。发作时多急骤起病,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时不能触,同尿酸血症,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附近或皮下,形成痛负结节结节逐渐增大,致使局部畸形及骨质破坏。血清尿酸常在357μmol(6mg/dl)以上,关节腔穿刺或结节活检,可见到针状尿酸结晶。
【治疗】
治疗目的是解除关节疼痛,防止关节破坏,保留和改善关节功能。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方法有:
一、理疗 局部热疗、热水浴、温泉浴、蒸发疗法及石蜡疗法等均可使疼痛减轻晨僵消失,病人感到舒适。急性渗出性病变可用冷敷来减轻疼痛。红外线、超短波或短波透热疗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环,促使炎症及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并以增强药物对局部的作用。
二、药物治疗
(一)水杨酸盐 阿斯匹林仍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具有退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用法每日3~4g,分3~4次服用。长期服用易发生恶心呕吐胃痛及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胃粘膜糜烂、溃疡和出血。大剂量服用数年可引起肾损害。
(二)消炎痛indomethacin非类固醇抗炎药,效果较好,其镇痛、退热及抗炎作用都较强,也有抑制肉芽形成的作用。夜间或睡前服用可抑制晨僵剂量25-50mg,口服每日三次,副作用,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皮疹及白细胞减少等。类似制剂有炎痛静bengydamine,用法,剂量同消炎痛。
(三)异丁苯丙本酸1buprofen,brufen抗炎、镇痛及退热作用均较阿斯匹林强10倍以上,副作用较阿斯匹林小。剂量0.2-0.3g口服每日三次。
(四)皮质激素 对急性炎症有显著疗效,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多,停药后极易复发。适应证为①严重活动性关节炎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或血管炎、肺、心及眼合并症。②严重关节炎应用其它药物治疗无效。③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明显增快,类风湿性结节阳性。在使用期间应注意副作用及并发症。开始应用时应以小剂量开始,如强地松5-20mg,口服每日1-2次,有效后再调整到最小有效量,或改为隔日疗法。为了避免全身性副作用,可用关节内注射疗法;适应证为①少数关节患病,全身症状不明显。②全身约药后,症状基本控制,但残留几具关节症状不见好转。③关节急性症状明显,为缓解局部症状。常用醋酸氢化可的松10-20mg关节内注射,每周一次。膝关节或踝关节内注射后,应卧床休息,以防诱发无菌性坏死。应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五)青霉胺(d-penicillamine)作用机制为①离解类风湿因子。②抑制免疫反应,主要作用于淋巴细胞,③稳定溶酶体膜。④通过络合铜和铁,使单氨氧化酶、赖氨酸酶和脯氨酸羟化酶活性降低,防止胶原纤维的交叉联结;抑制可溶性胶元纤维的生成。应用青霉胺治疗,除使关节症状缓解外,可使血沉及c反应蛋白降低,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疗效较金制剂好,用药后一个月以上显示疗效。因此,开始用药时应与其它抗炎药并用。开始用0.125g,每日一次,一周后每周增加0.125g,四周后0.25g,每日2~3次,共用6个月为一疗程,本口副作用较多,如皮疹、骨髓抑制及肾脏损害等,应定时查血及尿常规,也引起消化道症状,如味觉丧失、恶心呕吐,少见的副作用为肌无力、肌炎、goodpasture综合征,毛细支气管炎及狼疮样综合征。
(六)疏甲丙脯酸(captopril) 与青霉胺分子结构相类似,具有抑制胶无纤维成熟,养活关节腔滑膜增生的作用,且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也有免疫抑制作用。用法,25mg口服,每日三次。2周后加大到25mg,每日4次,4周后改为50mg,每日3次。最大可用到50mg,每日4次。3-6个月为一疗程。6个月后逐渐减量,25mg每日1-2次长期维持。治疗4周关节肿消痛减,3-6个月达显效。副作用,血压下降,皮疹。
(七)雷公藤 具有消炎、抗菌、调节免疫、活血化瘀、杀虫等作用。剂量每日1-1.5mg/kg,分3次服。或有雷公藤合剂,20-30ml,一日三次。连用3-6个月,有效率83.7%。副作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月经紊乱、精子生成受抑制、肝肾损害、白细胞减少,色素沉着等。
(八)金制剂 可能干扰细胞的生化反应。对关节疼痛及晨僵有明显疗效,也能使血沉及c反应蛋白好转,有效率可达70-90%。目前常用金制剂有硫代苹果酸金钠gold sodium thiomalate myochrysine,一个疗程总剂量1.5-2.0g,用药后3个月或总量达0.3-0.5g时,方见效果。副作用:口炎,皮炎、胃肠反应、肾损害及造血系统损害等。金制剂疗效肯定,但副作用也很多,可慎用。
(九)免疫抑制剂 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常用者有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开始100-200mg,稀释后静脉注射,隔日一次,有效后改为50-100mg,每日一次,维持治疗。应注意观察白细胞变化,以防白细胞减少,副作用还有毛发脱落、卵巢功能障碍及出血性膀胱炎。硫唑嘌呤(afathiprine),剂量与环磷酰胺同、副作用较轻,50mg,每日一次即可见效。
(十)免疫增强剂 由于本病多有t细胞功能低下,故可用免疫增强剂,常用者有左旋咪唑(levamisole),每周或隔周给药3日,50mg口服,一日3次,胸腺素(thymosin)。可使未成熟的t细胞分化成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尚在试用阶段。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能将致敏淋巴细胞的细胞免疫能力转移给未致敏的淋巴细胞,使之获得免疫能力。它是一种淋巴因子,t细胞接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后释放的一种物质,能促使t细胞成熟,增强细胞免疫能力,每1~3周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次。一次注射一单位(4×108淋巴细胞所含的量)。注射后可使正常淋巴细胞转变为免疫淋巴细胞。
(十一)手术治疗 急性关节炎严重疼痛,局部有渗液时可抽降渗液,并注入类固醇抗炎药,再使用夹板固定关节。腕及足下垂时可夹板固定及理疗。持续性滑膜炎可考虑行滑膜切除术。肌腱破裂及神经受压迫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后期关节畸形及严重障碍者也可手术治疗,如关节成形术、关节固定术、截骨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伸侧肌腱重建术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累及手和足的关节。其特点是对称性关节炎,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最终造成关节内的毁损。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在全身产生各种症状,病因还不清楚,但有多种包括遗传基因在内的因素可影响自身免疫性反应。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它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多在25~50岁左右。有些患者可自发缓解并消失。治疗可使3/4以上的患者消除症状,但至少有1/10以上的病人留有残疾。
发病时,免疫系统侵袭关节内和起缓冲作用的组织。最后,软骨、骨和连接关节的韧带被侵蚀,在关节内产生瘢痕。患此病后关节毁损的比率很高。
【症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突然发生,同时使全身许多关节发炎,但更常见的是缓慢发病,逐渐累及不同的关节。关节炎症常是对称性的,也就是说身体一侧的某个关节发炎时,身体另一侧的同样的关节也发炎。在手指的小关节、足、趾、手、足、腕、肘和踝关节一般先出现炎症。在早晨醒来或长时间休息后,或感到疲倦时,患者常常感到发炎的关节出现疼痛和僵硬感。
受累关节肿大并很快出现畸形。关节可在某个位置僵直使关节不能完全伸直或展开。每个手的手指屈曲畸形并偏向小指侧,引起手指肌腱也脱离原来位置。肿胀的手腕可出现腕管综合征。受累膝关节后方的关节囊可发生破裂,导致小腿的肿胀和疼痛。大约30%~4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炎症附近的皮下出现坚硬的包块(结节)。
患者可出现低热,偶尔血管发炎(脉管炎)可引起神经损伤或下肢溃疡胸膜炎心包炎肺炎发生可导致胸痛、呼吸困难和心功能异常。有些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斯耶格伦综合征或眼部的炎症。
斯蒂尔(still)病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变异型,患者可出现高热和其他常见症状。
【诊断】
要区别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他引起关节发炎的疾病是较困难的。有许多疾病在某些方面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似,包括急性风湿热、淋球菌性关节炎、莱姆病、赖特尔综合征、银屑病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假性痛风骨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产生特异性症状,但确诊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关节液检查、结节活检及x线片显示的特征性改变。
该病的某些实验室检查结果有特异性,如约9/10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增高;大多数患者有轻度贫血,少数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若一个人白细胞计数低,同时有脾脏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情况称为费尔蒂综合征。
许多患者血中有确切的抗体。约7/10的病人有类风湿因子抗体,该因子也可在其他疾病出现,如慢性肝脏疾病和某些感染性疾病。有些人有这种因子但没有任何疾病的征象。通常,在血中的类风湿因子水平越高,类风湿性关节炎也越严重,预后越差。当关节炎症减轻时类风湿因子的水平下降并在小发作时又增加。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要点
如果具备了以下几点中的四点,就有可能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
·晨起时关节有僵硬感且持续1小时以上(连续6周以上)
·关节炎在3个或更多个关节发生(至少6周)
·在手、腕和指间关节出现关节炎(至少6周)
·血中查出类风湿因子
·x线片上有特征改变
【治疗】
治疗包括简单的保守措施如休息、营养到药物和手术治疗。治疗应遵循由简到繁、由弱到强、由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的原则。
治疗的最基本方法之一是休息受累关节,因为过度使用会加重炎症。有规律的休息有助于缓解疼痛,有时在疾病严重发作时或疾病最活跃、最疼痛阶段需短期完全卧床休息。使用夹板可固定和休息一个或几个关节,但有些关节需经常活动防止强直
规律而健康的饮食对病人是有益的。有患者吃了某种食物后引起该病发作。在炎症期间应多吃鱼和植物油,少吃肉食。
常用药物包括非类固醇抗炎药、缓效药、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一般药物的药效越强,其副作用也越大。因此,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
非类固醇抗炎药
非类固醇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是使用最广的药物。它们可减轻病变关节的肿胀并缓解疼痛。阿司匹林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础药物其他较新的非类固醇抗炎药可能副作用更小且服用方便,但价格较昂贵。
刚开始服用阿司匹林一般一天4次,一次2片(325mg),但需要逐步加量来更有效地缓解症状。耳鸣出现提示用药剂量过大
。胃肠不适及消化道溃疡出现是大剂量用药后的常见副作用,可通过进食后服药或使用抗酸剂等药物来预防这类副作用。米索前列腺素的使用对于那些可能出现消化道副作用的高危人群能有效防止胃粘膜糜烂及胃溃疡的形成,但此药又可引起患者腹泻且不能有效防止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引起的恶心腹痛等副作用。
不能耐受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患者可试用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但所有这类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胃部不适,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不宜服用。另外,这类药物少见的副作用有头痛头晕、血压升高、水肿甚至肾脏损害。
缓效药物
缓效药物可以明显地缓解疾病,但往往需使用数月后才显效且副作用较大。使用这类药物必须有医生的指导和监护。如果在使用非类固醇抗炎药2~3个月仍然无效或疾病迅速恶化时可使用该药。目前使用的缓效药物包括金制剂、青霉胺、羟基氯喹及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等。
金制剂可减缓骨变形的速度,使类风湿性关节炎得到暂时缓解。虽然有口服制剂,但注射制剂效果更好,可一周注射一次,直到总剂量达到1g或有副作用出现或疾病明显缓解为止。如果药物开始显效,可逐渐减少注射频率,有时使用维持剂量也可使病
情缓解达数年之久。
金制剂可对多种器官产生副作用。如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同时患有严重的肝、肾疾病或血液疾病,应禁止使用。在治疗开始前应验血和查肝肾功能,并且在治疗期间经常进行实验室检查,必要时一周查一次。该药的副作用包括出现皮疹、皮肤瘙痒、血细胞数下降。肝、肺、神经损害的情况较少,腹泻更罕见。如果出现以上副作用必须立即停药。
当使用金制剂无效或使用后引起难以忍受的副作用时,可选用青霉胺,它与金制剂一样会取得良好效果。使用剂量可逐步加大直到病人症状得到改善。副作用包括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抑制、肾脏和肌肉损害、皮疹、味觉异常等。如果出现这些副作用应立即停药。青霉胺也可引起重症肌无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狼疮样综合征等。在治疗期间应每2~4周做一次血和肝肾功能检查。
羟基氯喹的使用频率比金制剂和青霉胺少,主要用来治疗轻、中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副作用轻微,包括皮疹、肌肉痛和眼部疾患。有些眼部损害是永久性的,所以在使用羟基氯喹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眼睛,至少每半年一次。服药半年后若无效应停药,否则可继续服用。
近年来使用广泛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是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使用剂量应逐步加大,一般可在3个月内显效。同其他缓效药物一样,该药可引起胃部不适、肝脏损害、血细胞减少及皮疹等问题。
皮质类固醇激素
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是减轻机体任何部位炎症的最有效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在短期内使用效果明显,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会减弱。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般会活跃数年,而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临床疗效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这类药物一般不能减慢疾病的进程,长期使用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涉及机体几乎所有器官的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是皮肤变薄、瘀斑骨质疏松高血压、血糖升高、白内障等。当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并同时累及多个关节或当使用其他药物无效时可使用此类药物。此外,这类药物也用于治疗关节以外的炎症,如胸膜炎心包炎。因副作用较多,一般使用最小有效量。皮质类固醇激素直接注射入关节起效快,短期内可缓解症状,但有可能引起长期的关节破坏,尤其是有些患者采用反复关节内注射、过量使用激素来暂缓关节疼痛,其结果是加速关节的破坏。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包括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它们能有效地治疗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它们能有效地抑制炎症从而避免使用或小剂量使用激素,但这类药物也有致命的副作用,包括肝、肺损害,增加感染的风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等。使用环磷酰胺还可造成膀胱出血。另外,硫唑嘌呤和环磷酰胺增加了患癌的风险。甲氨蝶呤可一周口服一次,通过逐渐加量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疾病早期使用这种药物起效快,一般数周后就明显显效。在关节炎严重时,可在缓效药物使用之前给药。患者一般能耐受此药但必须有医生的严密监护。患者必须严格限制饮酒以减少肝脏损害的危险。在其他药物无效时可使用环磷酰胺来治疗严重的病例,但应注意其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
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外,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还包括锻炼、理疗、热疗和手术。发炎的关节必须进行轻微活动以防止僵硬。在炎症消退后,有规律的、积极的锻炼是有帮助的,但不要产生疲劳感。对大多数患者而言,在水中锻炼似乎更容易些。
僵硬关节的治疗包括加强锻炼和结合使用夹板逐步使关节伸直。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则需进行手术治疗。通过外科手术置换病变髋、膝关节是恢复关节活动和功能的最有效方法。当关节疾病发展到晚期,可切除关节或进行关节融合术,特别是对于足关节,这样能减少行走时的疼痛。拇指关节可融合以便于持物。在颈椎不稳定时可融合颈椎关节来防止造成脊髓受压的风险。
类风湿性关节炎而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可利用一些辅助设施来完成日常活动,如穿特制矫形鞋或运动鞋来减少行走时的疼痛;使用特制扶手以减少对畸形手的压迫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2倍(见第51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妊娠期常常得到改善,可能因为妊娠期血中氢化可的松增高的原因。这种疾病不影响胎儿,但如果风湿性关节炎影响到孕妇的髋关节或脊柱下段,分娩可能有困难。

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类似于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于16岁以前,是一种发生关节的持续性炎症(关节炎)。
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不清楚。遗传因素可增加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
【症状】
40%的患儿仅有少数关节受累;另40%有较多的关节受累;其余的20%是全身性的,即累积全身,而不仅仅是关节,以及伴有发热,又称斯蒂尔病。
4岁以前(多数为女孩)或8岁以后(通常是男孩),一般仅在少数关节出现炎症。患儿有关节疼痛、肿胀和僵硬,多数发生在一侧膝关节、一侧踝关节或一侧肘关节。偶尔,有一个或两个其他关节,如某一个脚趾或手指关节、一个腕关节或一个下颌关节变得僵硬和肿胀。关节的症状可能持续或瞬息即逝。
女孩特别容易患虹膜炎(慢性虹膜睫状体炎),虹膜炎一般不产生症状或仅在作眼科检查时才被发现。虹膜炎可引起失明,所以,患儿必须定期去作此项检查,当发现问题时应立即治疗。
多关节炎可出现在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女性患儿较多。关节痛、肿胀和僵硬可逐渐或突然开始。通常,首先受累的关节有膝、踝、腕和肘关节;稍后是双手、颈、下颌和髋关节。症状常为对称性,同时影响身体两侧的相同部位,例如双膝或双髋关节。全身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是相等的。发热呈周期性,一般晚上最高(经常达39.4℃或更高),然后迅速恢复到正常。发热期间,孩子可能有病得很凶的感觉。躯干、大腿和上臂皮肤可短暂(经常在夜间)出现一些淡粉红色或橙红色斑疹。皮疹呈游走性,可消失,亦可重新出现。脾和部分淋巴结可能肿大。关节痛、肿胀和僵硬可能是最后出现的症状。
所有的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可能妨碍其生长发育。当类风湿性关节炎妨碍到下颌的生长时,可能导致一个后缩的下颌(小颌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人患者的血液中通常能发现一种抗体——类风湿因子,这种抗体很少出现在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儿身上。类风湿因子最有可能出现在多关节受累的女孩身上。
【预后和治疗】
75%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可完全消失。那些患有多关节炎,并有类风湿因子的患者,预后不良。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抑制疼痛和关节炎。其他的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如萘普生和痛灭定经常用来代替阿司匹林,因用阿司匹林会增加患雷耶综合征的危险。如果患儿疾病严重并影响到全身,可给予口服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可减慢其生长速度,如可能应尽量避免。皮质类固醇可直接注射入罹患的关节以减轻炎症。对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炎药物无效的患者可给予金制剂注射。当金制剂无效或引起副作用时可使用青霉胺、甲氨蝶呤和羟氯喹。
锻炼可防止关节强直。夹板固定可预防关节被僵硬在一个非功能的位置。
每隔6个月检查眼睛观察虹膜的炎症。对于虹膜炎,可采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或眼药膏以及扩瞳药物来治疗,必要时需眼科手术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各地都有。病人大多是青壮年,因病而致残者也较多。它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有家族遗传史的病人约占14.6%,其中母亲遗传的机率最高。病程起伏不定。最多发生于16~55岁,女多于男。病变往往侵及双手小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控制炎症,缓解症状,延迟病情进展,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仅个别病例可用手术治疗。
关节有红肿时应卧床休息。症状缓解后可适当活动。休息和限制活动过度反而会导致关节废用和肌肉萎缩,影响关节功能。慢性病例可短期休息或减轻工作。主动活动锻炼可与理疗同时进行。各种热疗可增加局部血液循坏,使肌肉松弛,有利于进行锻炼。饮食应含足够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发现有慢性感染病灶如扁桃体炎中耳炎、副鼻窦炎龋齿等,应在不妨碍病人健康的情况下,尽早治疗。
多数病人需用药物控制,激素类药物可迅速减轻关节疼痛,但疗效不能持久,且长期应用会产生副作用,有害而无益,故只能短期应用。其他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张某,女,z9岁
【初诊】
病发两年余,双手指关节疼痛,遇寒加甚,近来发现指关节肿胀明显,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关节肿大较甚,略呈梭形,触之疼甚,色暗红,屈曲不利。经查类风湿因子阳性。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脉弦滑而数。舌红苔白略腻。此外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蕴郁化热,邪阻经络津液不运,变生痰浊,四末气血不达之所,转为痰浊巢穴,故为肿胀。治以涤痰消肿方法。食忌肥甘,并防寒凉刺激。
大豆卷10克,秦艽10克,戚灵仙10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于6克,冬瓜子10克,皂角子6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七付
【二诊】
药后疼痛有减,肿胀未见明显消退。久病络脉痹阻,非旬日不足以见功。脉仍沉滑,为痰郁之征,继用涤痰通络方法。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天仙藤10克,片姜黄6克,七付
【三诊】
关节肿胀见消,疼痛大减,脉仍沉滑,舌白苔润。前法进退。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生苡仁30克,丝瓜络10克,桑桂10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天仙藤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
【四诊】
关节肿痛消之大半,脉象濡软以滑,舌白苔润,继用前法以涤余痰。谨防冷水刺激为要。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生苡仁o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焦三仙各10克,七付
【按】: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大为特征,赵师辨其为痰滞经络,所用五子涤痰汤为其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方。今将赵师从痰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独到经验整理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