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 dandu )

别名: 丹 , 丹毒 , 天火 , 大头瘟 , 抱头火丹 , 内发丹毒 , 腿游风 , 流火 , 网状淋巴管炎 , 赤游丹毒

中医

简介:
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病机:
丹毒多先由皮肤、粘膜破损,外受火毒与血热搏结,蕴阻肌肤,不得外泄所致。如《圣济总录》说:"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破碎,皮肤擦破,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发于头面者为天行邪热疫毒之气或风热之邪化为火毒。
诊断:
本病辨证应首辨热火毒和湿热两类。因湿性缠绵,易形成慢性。
1.风热化
证候:局部红肿如云片,发热口干唇燥,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以红肿、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①病机风热侵袭,热毒化火,火壅血瘀,故见上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证。
2.肝脾湿热
证候:发于腰胯肋下,红肿蔓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红肿蔓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脾湿热壅于血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证。
3.湿热化
证候:下肢胫足红肿锨热,痛如火燎,表面光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①本证以下肢胫足红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①病机:脚湿气或小腿溃疡日久酿湿生热,湿热化火,火壅脉络,湿热薰蒸肌肉,血肉腐败,故见上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化火之证。脚湿气感染而致屡次复发,日久形成大脚风象皮腿),开始一年发1~2次,渐渐发作频繁,可数周侵犯一次。
4.胎火胎毒
证候:多发于初生儿,脐腹部红肿,向外游走遍体,疼痛xin热,可发生坏疽烦躁神昏,哭闹不止,舌质红绛,指纹透关穿甲。
辨析:①辨证:以从脐部始,全身红肿,指纹透关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新生儿脐部创伤,热毒内攻所致,舌质红绛,指纹透关穿甲为热毒内攻之象,严重者可发生腹膜炎败血症而死亡。
5.毒邪内攻
证候:红肿迅速蔓延,势如燎原,壮热神昏谵语烦躁头痛便秘溲赤,舌红绛,脉洪数。
辨析:①辨证:本症以红肿蔓延、舌红绛、脉洪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毒邪炽盛,壅于脉络,甚则内陷,故见上证。舌红绛,脉洪数为毒热内攻之象。
类证:
1.漆疮:有漆接触史,皮损境界不明显,焮热红肿,或起小疱,无触痛,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2.:皮色紫红,中央隆起,红肿显著而边缘炎症较轻,境界不清,稍发硬而坚实。
治疗:
一、辨证选方
1.风热化
治法:散风清火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牛蒡子15g,薄荷后下)10g,僵蚕12g,生山栀10g,黄芩10g,黄连10g,板蓝根30g,银花12g,连翘12g,赤芍12g,丹皮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元明粉咽痛玄参、生地。
2.肝脾湿热
治法:清肝泄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或花斑解毒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生山栀10g,龙胆草3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0g,银花15g,连翘12g,车前子(另包)30g,生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湿热化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15g,,银花10g,连翘20g,赤芍15g,丹皮15g,川牛膝15g,赤苓12g,车前子(另包)30g,粉萆薢14g,生苡仁15g,黄柏10g。水煎,每日i剂,分2次服。
4.胎火胎毒
治法:凉营清热解毒
方药:紫花地丁20g,鲜生地20g,丹皮15g,赤芍15g,黄连15g,黄芩15g,黄柏15g,生山栀15g,银花15g,连翘20g,生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5.毒邪内攻
治法:凉血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先煎)15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5g,黄连12g,黄芩10g,生山栀10g,连翘20g,知母20g,生石膏(打碎)30g,板蓝根15r。若神志昏迷者,加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或紫雪散3g(分2次吞);阴虚舌绛无苔者,加玄参麦冬石斛等。
二、外治
1.外敷:初起红肿甚者,外用玉露散、鲜银花露调敷,或玉露膏外敷。红肿减退或见起叶疱。或肿胀日久不退,可用金黄散冲和散调敷;或用金黄膏、冲和膏外敷;或仙人掌、鲜马齿苋冬青树叶、芭蕉根大青叶等选用一种,捣烂涂敷患处。
2.下肢屡发性丹毒选用下列外治法
熏洗法:①取大蒜,用一大把煮水平桶,放入木桶中,将患肢乘热先熏(外盖棉被)后温洗,每晚熏洗1次,每次20~30分钟。②又方:乌桕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0g,生姜30g。切碎煎汤熏洗。③紫苏100g,葱白100g,鲜风仙带茎叶100g,煎汤熏洗。
3.手术:引起皮肤坏疽,一切不作外科手术。如有脓,坏死部分,切一二小口,达到引流目的,外掺九一丹

西医

简介:
丹毒(erysipelas)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真皮及皮下组织浅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管周围急性炎症。本病好发于下肢及面部等部位。
病因:
细菌常从皮肤的微小创伤处侵入。足癣皮肤瘙痒症、鼻炎、下肢循环障碍、淋巴水肿等常为其复发的诱因。其病因是病原菌通过皮肤或粘膜细胞破伤侵人皮肤引起真皮组织发炎。或通过血行感染,亦可通过污染的器械、敷料、用具等引起传染。一般可因在鼻、咽、耳等处有病灶而引起颜面丹毒足癣及下肢外伤则可诱发下肢丹毒营养不良,酗酒,免疫功能低及肾性水肿等,易促发本病。
病理:
病理变化为真皮显著水肿,淋巴管及血管扩张,外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可找到链球菌。
诊断标准:
1.发病急剧,皮损发生前常有倦怠、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婴儿发生惊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达2万或更高。
2.皮损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为局部暂时性充血红斑,继而发生轻度鳞屑而愈,重者红斑迅速向四周蔓延,皮损发热鲜红,边界清楚,边缘轻度隆起,中央肿胀轻度消退,一些患者的皮损上可形成水疱或大疱。若感染深达皮下组织,可发生不规则出血性坏死,境界清楚,上覆坏死黑色焦痂,四周绕以红晕,称之为坏疽丹毒
3.丹毒发生于全身各处,但以颜面、下肢最常见,颜面丹毒一般从靠近鼻或耳垂前的颊部开始,并可向上蔓延至头皮,严重者头面肿胀变形;下肢丹毒易发于小腿,亦可向上延及大腿,患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作痛。婴儿易发于腹部。
4.手术、创伤感染是本病的诱因,如鼻腔、口腔、外耳道感染,手足癣,破裂、溃疡常为头面部和下肢丹毒的主要原因,也有的患者发病前无明确诱因。
5.全身症状和皮疹一般于4~5日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感染较重的患者若不积极治疗,尤其是婴儿、年老体弱的患者易转为肾炎、皮下脓肿败血症。一些患者常在原部位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次复发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尤以小腿、面部多见,称之为慢性复发性丹毒
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
1.起病突然,发展迅速。
2.皮损初起有境界明显水肿性鲜红斑片。
3.多发于颜面及小腿部,呈局限性。
4.白细胞计数增高。
发病:
本病病程短,病起突然,发展迅速,发无定处,数日内可逐渐痊愈。
体征:
本病发病部位,以小腿多见,头面次之。局部皮肤呈鲜红色,稍突出皮肤表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用手指轻压,红色即可消退。红肿向四周蔓延,可从一侧颊部扩展到另一侧,或可在附近出现新的红斑再与原病损相连,且中央红色消退、脱屑,呈棕黄色。病情严重者在红斑中间出现大疱或血疱,水肿程度视发病部位而不同,如眼眶部肿胀最明显。同时,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婴儿多见于腹部。若于某处多次复发者,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时久,可引起慢性淋巴肿。发于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可继发肾炎败血症,皮损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患者常有头痛、畏寒、高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鉴别诊断:
1.类丹毒:常发于手部,与职业有关,范围小,来势慢,无明显全身症状。
2.药物性皮炎:有服药史。亦见脸面红肿,两目合缝,但界线不清,无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3.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刺激性或致敏性物质史,皮损界线不明显,损害表面有密集丘疹、丘疱疹水疱。xin热,瘙痒,无触痛,一般无发热等明显全身症状。
4.蜂窝组织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炎症可深入皮下组织,故损害界线不清,皮色紫红,中央隆起,红肿显著而边缘炎症较轻,稍发硬而坚实,并化脓坏死。丹毒则边缘高起,炎症明显,境界清楚。
5.菌疹:足癣所致的菌疹可表现为足背部小腿部出现多数大小不等红斑,全身性反应较快,常见于足癣活跃或伴发感染时。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
并发症:
包括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及败血症等。慢性复发可引起象皮腿。儿童患者在病后可以引起肾小球肾炎
其他菌类所致丹毒
1.葡萄球菌性丹毒:由葡萄球菌引起,大都毛囊炎、疖子或虫咬后继发感染引起。其症状与链球菌丹毒不同处为皮肤红肿,中间发白,皮肤境界有时不清楚,炎症浸润重,疼痛较强,局部蔓延速度较慢,因葡萄球菌缺少溶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酶。
2.坏疽丹毒:为化脓性细菌及绿脓杆菌或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的混合感染,也可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皮损特点为红肿,中间为黑褐色痂,疼痛剧烈,痂皮脱落后有脓液流出,出现坏死组织,此型丹毒预后差。
3.复发性丹毒丹毒未完全治愈而再发生,多见于老年体弱抵抗力低下或治疗不当的患者,约为急性丹毒患者的1%。其特点为全身症状轻,可以不发烧,红肿程度也轻,由于淋巴管炎引起淋巴管阻塞,小腿水肿,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象皮腿。
治疗: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隔离患者直至临床症状消失,患者衣被用具应消毒。
2.内用疗法:
注射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可用水溶性青霉素g60万~200万单位,每6小时.1次,肌肉注射,一般在1~2天内体温即可恢复正常,但仍需继续注射10天左右,以免发展为复发性丹毒。如为复发性丹毒则应肌注1个月左右。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每日1~2g,分次口服;亦可选用四环素(用量与红霉素同)或磺胺类药物。加强支持疗法。如为中耳炎继发的耳部丹毒及鼻炎继发的颜面丹毒,则应给以相应治疗。全身症状严重者应予补液等支持疗法。复发性丹毒的抗生素疗程宜稍长,并尽量除去诱因。
3.外用疗法:
局部可外贴20%~50%鱼石脂软膏,硫磺鱼石脂软膏或湿敷。患处周围皮肤可涂25%碘酊(面部慎用)。发于颜面者,应清洁口鼻,给漱口剂或洗鼻剂。发于下肢者,可用硼酸水,或0.1%雷夫诺尔液冷湿敷。如局部有大疱,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出疱掖,再用0.1%利凡诺湿敷。
4.物理疗法:可选用紫外线照射。

“丹毒” 相关论述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本病发无定处,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
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诊断]
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
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
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
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鉴别诊断]
一、发局部色虽红,但中间隆起而色深,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可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不会反复发作。
二、接触性皮炎有明显过敏物质接触史;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伴灼热瘙痒,但无触痛;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二)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肿胀甚窄或形成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利湿通络。
(三)胎火蕴毒发生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辨证分析:胎火蕴毒,与气血搏结,故见局部皮肤红肿灼热;火毒入于心包,心神受扰,故可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热侵扰脾胃,故恶心呕吐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二、外治法
金黄散或玉器散冷开水或金银花露调敷;或用新鲜野菊花叶、鲜地丁全草、鲜蒲公英等捣烂外敷。
皮肤坏死者,若有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二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其他疗法]
砭镰法下肢复发性丹毒,患部消毒后,用七星针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亦可配合拔火罐,以减少丹毒的复发。抱头火丹和赤游丹禁用。
[预防与调摄]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床边隔离。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
2.有皮肤粘膜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
3.因脚湿气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以减少复发。
[结语]
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其特点是:患处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每多复发,下肢复发性丹毒可形成象皮腿。应与发、接触性皮炎相鉴别。风热毒蕴证,治宜散风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湿热毒蕴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胎火蕴毒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

是一种急性的皮肤热毒病症,以患部皮肤红如涂丹,故名。又称“流火”或“火丹”。多发于小腿或面部,患处皮肤大片红肿,略高出皮面,差缘明显,表面光滑发亮,触之坚实,患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伴有寒战,高热,头痛骨节疼痛等全身症状。多因血分有热,发于肌肤;或皮肤粘膜破损,疫毒外侵所致。泛指体表大片皮肤变红的一些病症,如“赤游丹”、“缠腰火丹”等。

肘后夫丹者,恶毒之气,五色无常,不即疗之,痛不可堪,又待坏则去脓血数升,或发于节解,多断人四肢,盖疽之类疗之方。
煮栗 有刺者洗之。(姚同)又疗发足踝方。
捣蒜如泥,以浓涂,干即易之。(集验文仲备急同出第二卷中)
短剧说丹毒一名天火也,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大者如手掌,其剧者竟身体亦有痛痒微肿方。
赤小豆(一升)
上一味末下筛,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干复涂之,逐手消也,竟身者倍合之,尽复作(删繁千金同)又疗丹,诸单行方或行得一物瘥。
水苔 生蛇衔 生地黄 生菘叶 蒴 叶 五叶藤慎火草浮萍草豆豉大黄栀子黄芩芒硝
上十三味,但得一物捣以贴之,即瘥,赤小豆末和鸡子白涂,无鸡子水和用之。(千金同)
又方:新附淋草(半斤) 蛇蜕皮(一条) 露蜂房(三两)
上二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以帛拓洗之,随手消神妙,经用效,故附此卷传之。
又方:煮粟取浓汁,以洗之妙。
又方:取蛐 粪,水和如泥,涂之。
千金论曰,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大者如手掌,甚者竟身痒微肿,又白丹肉中起痒痛,微虚肿如吹瘾疹起,亦有鸡冠丹赤起,大者如钱,小者如麻豆粒,如鸡冠上涩,一名茱萸火丹,有水丹,由体热过水湿搏之结丹,晃晃黄赤色,如有水在中,喜着腹及阴处,此虽小疾,不治令人至死,疗之皆用升麻膏方。
升麻白薇漏芦连翘芒硝(各二两) 黄芩蛇衔枳实(炙各三两) 栀子(二十枚) 蒴 (四两)
上十味捣碎令细,以水三升渍半日,猪脂五升煎之,候水气竭,去滓,干器中收之,量取敷仲备又疗丹神验方
芸薹茱萸捣令熟,浓封之,随手即消散,余热未愈,再封,臣以贞观七年三月八日于内江县饮多,至夜睡中,觉四体骨肉并疼,比至晓头痛目眩,额左角如弹子大肿,痛不可得近,至午瘥,

斑疹一证,虽已有正门详载,然彼以小儿麻 为言。其有非麻 ,而无论大人小儿,忽患斑疹者,此虽与彼相类,而实有小异也。是亦不可不辩而治之,盖多由风热外感之证耳治此之法,脉浮而身热有表证者,惟散风邪为主。脉浮而数者,祛风兼清热。脉沉滑而无表证者,清火为主。脉浮沉俱滑数,而表里兼见者,宜表里双解之。然惟小儿多有此证,须察其表里虚实,酌而治之可也。总之小儿脆弱,宜安里之药多,攻发之药少;秘则微泄之,结则微导之,但令邪气不壅而散之易,则证轻而儿自安矣。大抵身温暖者顺,身凉者逆。
王海藏曰∶前人云,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为斑未见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证有表而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为斑毒已显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秘,本无一切里证,下之则斑气陷逆,故禁尾不可下也。
洁古曰∶斑疹之病,其为证各异。发 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斑。小红靥行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凡见斑证,若自吐泻者多吉,慎勿乱治,谓邪气上下俱出也。若斑疹并出者,其邪必甚,小儿难胜,是以多生别证也。然首尾皆不可下。
立斋曰∶凡小儿丹毒,遍身俱赤,不从砭治,以致毒瓦斯入腹,则不救。盖此证,乃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遇相火而合起也。如霞片者,砭去恶血为善。如肿起赤色,游走不定者,宜先以生麻油涂患处砭之,以泄其毒。凡从四肢起入腹者,不治。虽云丹有数种,治有数法,无如砭之为善。常见患重者,不用砭法,俱不救。
一妇人,患斑作痒,脉浮。以消风散,四剂而愈。
一妇人,患斑作痒,脉浮数。以人参败毒散,二剂少愈,更以消风散,四剂而安。
一男子患斑,色赤紫 痛,发热喜冷,脉沉实。以防风通圣散,一剂顿退,又以防风败毒散加芩、连,四剂而愈。
一老人患疹,色微赤,作痒发热。以人参败毒散,二剂少愈,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芩山栀而愈。
一小儿患疹,发热作痛,烦渴,欲以清凉饮下之。诊其脉不实,举指不数,此邪在经络也,不可下,遂以解毒防风汤,二剂而愈。此证小儿多患之,详审在表在里,及邪之微甚而治之。
一儿作痒发热,以犀角散一剂作吐泻,此邪气上下俱出也,毒必自解。少倾吐泻俱止,其疹果消。吐泻后,脉见七至,此小儿和平之脉也,邪已尽矣。不须治,果愈。(俱薛按)一男子患丹毒, 痛便秘,脉数而实,服防风通圣散不应,令砭患处,去恶血,仍用前药而愈。
一小儿,腿患丹,如霞,游走不定,先以麻油涂患处,砭出恶血,毒即渐散。更以神功托里散,一剂而安。
一小儿患丹毒,外势虽轻,内则大便不利,此患在脏也,服大连翘饮,敷神功散而瘥。
一小儿遍身皆赤,砭之,投解毒药而愈。尝治小儿丹毒便秘,或烦躁者,服五福化毒丹亦效。(俱薛按)一、白虎丹方治,在外科方二九二。

【概述】丹毒俗称“流火”,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常继发于足癣、炎症或外伤之后。患者突然发病,先有寒热,继则局部出现红斑,迅速向四周蔓延。患处皮肤呈鲜红色,表面紧张光滑,略高起,有胀痛。附近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白细胞增高,尿中可出现蛋白。如下肢丹毒长期反复发作,可使淋巴管阻塞,结缔组织增生而引起象皮肿。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选穴:四缝
操作:用三棱针,常规消毒后,刺四缝穴,挤出粘液,取同侧刺法,即病在右侧取右手,病在左侧取左手。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二)点刺放血疗法
选穴:十宣
操作: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常规消毒后,十宣每次选穴3~5个穴位点刺放血,交替进行,每日1次。
【手穴治萃】
针刺四缝穴治疗丹毒44例。治疗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消毒三棱针刺四缝穴,挤出粘液。病在左侧刺左手,病在右侧刺右手,病在中刺两手。病情轻时只刺中指一穴即可。隔天一次。3次无效改用他法。疗效观察:痊愈38例,其中针刺1次10例,针刺2次19例,针刺3次9例。显效(即针刺3次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症状明显好转)4例,无效2例。祖国医学认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有奇效。四缝穴与脾胃关系密切,通过针刺四缝穴调整脏腑功能,使经络通畅,气血和顺,治丹毒而收功。(王清彦陕西中医1986(11)—528)

新生儿丹毒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传染病。以皮肤红赤如丹,形如云片,游走不定为特征。多发于夏季。
新生儿丹毒多由护理不善,皮肤损伤,以致风热邪毒入侵,与血中热毒相搏,毒入经络,随气血游走全身,发于肌表而成。也可由孕母热毒内蕴,胎热外发,搏于气血而病。
本病起病较急,可发于全身各处。发病部位皮肤红肿、硬结,焮热疼痛,形如云片,边缘隆起,界线分明,并可出现水疱。常先发于一处,继则游走至其他部位。新生儿则常见于脐部及下腹部为多。发热恶寒烦躁多啼,唇焦口干,为毒在经络治则疏风散邪,泻火解毒。若见高热,烦躁不安,呕吐,便结或腹泻,为毒入脏腑,治当泻火通腑,清上泄下。严重者患部皮肤焮赤疼痛,高热心烦,唇燥口干,甚则出现神昏抽搐,为邪毒入营,治当凉血解毒开窍熄风
(一)
处方:鲜马齿苋、鲜景天叶、鲜萹蓄草或鲜油菜叶适量。
用法:任取上列4种药之一种,洗净捣烂绞汁备用。用消毒羊毫笔蘸药汁涂搽患处,先搽四周,后及当中,频频搽之,不使干燥,通常1~2日即愈。
(二)
处方:生大黄30克,净芒硝30克,绿茶叶30克。
用法:先将前二药分瘪碾成极细粉,共和匀,瓶贮;次将茶叶以水煎浓汁,待冷后瓶贮。每次冷茶汁调药粉适量,涂敷患处,先涂四周,后及当中,干则频加;如涂敷过厚,则以温茶汁或温水洗去,再重新涂敷。通常连续涂敷1~2日即愈。
(三)
处方:石灰油30克,真麻油30克。
用法:将二药同放入瓶中摇匀,备用。用消过毒的新羊毫笔蘸药油涂搽患处,先涂周围,后及当中。连续涂搽1~2日,病即痊愈。
说明:石灰油即建筑工地化石灰池水上浮的一层薄膜状物质。
(四)
处方: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涂洗患处。如周身皆有,可将药量加倍,煎水洗澡,洗后不要用其他水清洗。如局部溃疡较重者,可用其他外敷药敷于患部。每日洗1次。
(五)
处方:牛黄0.3克,绿豆衣0.5克,生甘草1.5克,金银花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匀分7包,每日1包,分2次服,7天服完。亦可取糖水调和,置奶瓶内让患儿吮吸。
(六)
处方:银花花粉丹皮各5克,连翘3克,赤芍2克。
用法:煎汤饮。
(七)
处方:鲜芭蕉根适量。
用法:将鲜芭蕉根捣汁,调蚯蚓粪频涂患处。
(八)
处方:韭菜适量。
用法:将韭菜(连根)捣烂绞汁搽之。
(九)
处方:千脚泥30克,珍珠0.9克。
用法:千脚泥(晒干或烘干均可)加珍珠共研细末,以清菜油调之,搽患处。
(十)
处方:马兰头叶适量。
用法:将马兰头叶(冬月无叶用根亦可)水洗去泥,捣烂绞汁,搽患处。燥则再搽之。
(十一)
处方:生大黄黄芩、黄柏各9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芭蕉根捣汁调搽。
(十二)
处方:野菊花5克,土茯苓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十三)
处方:大黄甘草当归川芎白芷青木香独活黄芩芍药升麻沉香木兰皮各32克,芒硝96克。
用法:上十三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渣,贴敷患处,干则易之。瘥止。
(十四)
处方:南星陈皮苍术各10克,黄柏姜黄各25克,甘草10克,白芷25克,上白天花粉25克,厚朴10克,大黄25克。
用法:共研细末,细绢罗筛,贮磁罐内,勿泄气。用时,用大蓝根叶捣汁调敷。

丹毒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损伤处侵犯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炎症。好发于下肢和头面部。临床可见片状红斑,鲜红似玫瑰色,周围界限清楚,手指轻压红色消退,手指放开,红色很快恢复,红肿边缘隆起,高出正常皮肤,有时可发生水疱,疼痛,一般起病急,多数还有发热、畏寒、头痛等全身症状。
祖国医学因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如发于头面部的称“抱头火丹”,发于胁肋部的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的称“流火”,新生儿丹毒则称“赤游丹”,大多认为素体血分有热。火邪侵犯,郁于肌肤而发。头部丹毒一般肿胀严重,常有剧烈头痛。下肢丹毒常与足癣有关,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调养,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肿(又称象皮腿)。
(一)起居调养法
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下肢丹毒应抬高患肢30~40度,注意床边隔离。忌挖鼻孔,掏耳朵,如有皮肤破损,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如有足癣,应积极治疗。已出现象皮肿的,可用医用护套绷缚。
(二)药物调理法
(1)内治:可用生地、赤芍板蓝根、制苍术黄柏等煎服。可用防己苍术泽泻各60克,升麻30克,研末,水泛为丸,每日18克,分2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2)外治仙人掌、鲜马齿苋冬青树叶、芭蕉根大青叶等,选用一种,捣烂涂敷患处;或金黄散调敷患处。
(三)针灸调养法
(1)针刺法:取大椎曲池陷谷、委中等穴,其中大椎曲池、陷谷均直刺。用泻法,使针感向周围扩散,委中穴用三棱针放血1~5毫升。每天1~2次或隔1~2天1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
(2)拔罐法:在皮损局部红肿处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3)艾灸法:取夺命穴(在肩髃与曲池连线中央的略下附近,有硬结状的地方,以手指触冷即得。)和局部灸。每日1~2次,15次为1个疗程。
(四)饮食调养法
饮食宜清淡,忌鱼腥发物及辛辣之品,少吃甜食及油腻饮食,可适当选下列食疗方
药粥:取仙鹤草根250克,糯米白糖各适量,将仙鹤草根洗净切碎,用粗纱布包好放入锅内,加淘好的糯米清水,熬至粥熟,去仙鹤草白糖适量,即可食用。
(五)熏洗调养法
(1)取大蒜适量,放入适当容器中煮水,将患肢乘热先熏(外盖棉被)后温洗,每晚熏洗1次,每次20~30分钟。
(2)乌柏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0克,生姜30克,切碎煎汤熏洗。
(3)紫苏100克,葱白100克,鲜凤仙花带茎叶100克,煎汤熏洗。

此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成。多由皮肤、粘膜破伤而入,也可由血行感染。足癣和鼻炎常引起小腿和颜面丹毒营养不良、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症促发因素。
本病发生急剧,常先有严寒、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在患部出现水肿形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灼热,上面有时发生水疱和脓疱。自觉灼热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婴儿发生于腹部。有时可并发肾炎败血症。本病有在原部位反复再发的倾向。
(一)药物调养法
(1)黄芩10克,黄连6克,柴胡6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板蓝根30克,银花10克,升麻6克,僵蚕6克,玄参10克,贯众30克,丹皮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此方适用于颜面丹毒
(2)黄柏10克,泽泻10克,牛膝10克,赤芍10克,紫地丁10克,野菊花15克,萆薢10克,生薏仁10克,蚤休10克,生草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适用于下肢小腿丹毒
(二)针灸调养法
面部丹毒处方:曲池解溪委中风门
下肢丹毒处方:合谷足三里血海阴陵泉
针用泻法。
(三)外敷调养法
芙蓉叶捣烂外敷。或用中药野菊花紫地丁煎煮后浸洗小腿部。

病名。皮肤感染之一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天火、丹熛、火丹等,命名繁多。孙氏称:“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大者如手掌,甚者遍身,有痒有肿,无其定色。有血丹者,肉中肿起,痒而复痛,微虚肿如吹状,隐疹起也;有鸡冠丹者,赤色而起,大者如连线,小者如麻豆粒状,肉上粟粟如鸡冠肌理也,一名茱萸丹;有水丹者,由遍体热起,遇水湿抟之结丹,晃晃黄赤,色如有水在皮中,喜着股及阴处。此虽小疾,不治令人至死。”因患部赤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该病之发多突然而起,发无定处。多因火毒邪风感于肌肤郁蕴而突发。或因发于头部者名曰抱头火丹,或因发无定处者命名为赤游丹,或因发于下肢者又称为流火。辨证尚需注意:发于上部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部者或系湿热化火;或有因外伤感染而引起者。初起,患部鲜红片,边缘清晰,灼热,痛痒间作或并见,多迅速蔓延扩大。患者头痛口渴,恶寒壮热。甚者高烧,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恶心呕吐等,此即毒邪内攻之险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法。具体用药当辨其证候而施治。一般对抱头火丹者可选用普济消毒饮流火则宜选用龙胆泻肝汤之类,重症之有内陷者,宜参内陷证施治,或选用兰叶散、消丹饮之类加减,孙思邈之诸丹神验方亦可用之。外治多用复方黄连膏,或选四色散敷贴。亦可以赤小豆一升为细末,或以榆树白皮为细末,用鸡子白合如泥状,遍涂丹处。若局部焮热赤痛明显者,可用金花散敷之,亦可用升麻榻汤外洗。即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之皮肤炎症。


老少火丹(黄芩二十八,验方二。)
五色丹毒(苎根九十二,验方七。)
火丹赤肿(大黄一百二十八,验方三。)
赤游风丹(五味一百五十八,验方一。)
赤游丹毒麻仁一百九十六,验方十七。)
丹毒如火(小豆二百零九,验方二十二。)
丹毒如火(马苋二百三十二,主治。)
赤从背起(柳枝三百零七,验方九。)
五色游丹(败蒲三百四十四,验方一。)
丹毒猪肉三百九十二,验方七。)
一切丹毒蚯蚓三百六十五,验方一。)
丹毒火热(锻石四百四十,验方十八。)
丹毒火热(芒硝四百五十四,验方三。)

贾宅小娘风痒黄精丸四十粒,与∶
白术(七分) 枳实(炒) 黄芩(四钱)
上分八帖下之,食前。
遍身风痒瘾疹凌霄花细末,酒下一钱,立止。
鲍允中,年五十岁,风丹痒甚,腹微疼,咽不利,面身微肿,五六日不退,两寸脉滑大实,右浮大、左浮弦小。以炒芩、炒连、归、芎、芍、地、桔、草、黍粘、紫葳各一钱,防风、黄 各半钱。凡五六帖而安。

〔世〕河间神佑丸。(治风丹愈而复发,或隔一月发,或隔半年一年发者,神佑丸下之,百发百中。方见水胀门。)

〔丹〕一人患风丹,遍身痒,因酒得者。
浮萍(半两)防风羌活(三钱) 当归(二钱) 干葛麻黄(一钱) 生甘草(半钱)

〔世〕治冷丹风。
防风甘草白僵蚕蝉蜕川芎白芷茯苓人参陈皮 浓朴 苍耳子荆芥
上为末,豆淋酒调二钱。

〔世〕丹痒者,用韭叶掺些盐与香油,以手摩热,于丹上揩之,立愈。(出小儿门。)治风丹。
穿山甲洗去腥,于瓦上炒过,存性。每一两,入甘草三钱为末,米饮调服。治血风疙瘩
浮萍取自然汁,豆淋酒下。四物浸酒下亦得。

〔丹〕用羊蹄菜根,于生铁上以好醋磨,旋旋刮取涂患处。未瘥,更入硫黄少许,磨涂之。(《圣惠方》)

贾宅小娘风痒黄精丸四十粒,与∶
白术(七分) 枳实(炒) 黄芩(四钱)
上分八帖下之,食前。
遍身风痒瘾疹凌霄花细末,酒下一钱,立止。
鲍允中,年五十岁,风丹痒甚,腹微疼,咽不利,面身微肿,五六日不退,两寸脉滑大实,右浮大、左浮弦小。以炒芩、炒连、归、芎、芍、地、桔、草、黍粘、紫葳各一钱,防风、黄 各半钱。凡五六帖而安。

〔世〕河间神佑丸。(治风丹愈而复发,或隔一月发,或隔半年一年发者,神佑丸下之,百发百中。方见水胀门。)

〔丹〕一人患风丹,遍身痒,因酒得者。
浮萍(半两)防风羌活(三钱) 当归(二钱) 干葛麻黄(一钱) 生甘草(半钱)

〔世〕治冷丹风。
防风甘草白僵蚕蝉蜕川芎白芷茯苓人参陈皮 浓朴 苍耳子荆芥
上为末,豆淋酒调二钱。

〔世〕丹痒者,用韭叶掺些盐与香油,以手摩热,于丹上揩之,立愈。(出小儿门。)治风丹。
穿山甲洗去腥,于瓦上炒过,存性。每一两,入甘草三钱为末,米饮调服。治血风疙瘩
浮萍取自然汁,豆淋酒下。四物浸酒下亦得。

〔丹〕用羊蹄菜根,于生铁上以好醋磨,旋旋刮取涂患处。未瘥,更入硫黄少许,磨涂之。(《圣惠方》)

【方歌】丹毒名多云片形,风火湿寒肉分凝,胸腹四肢分顺逆,清火消风砭敷灵。
【注】孙真人云,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色,如丹涂之状,其大如掌,甚者遍身,有痒有痛,而无定处。丹名虽多,其理则一也。形如鸡冠,名鸡冠丹;若皮涩起如麻豆粒者,名茱萸丹;亦有水丹,遍身起疱,遇水湿搏之,透露黄色,恍如有水在皮中,此虽小疾,能令人死,当速治,不可忽也。色赤者,诸书谓之赤游丹;色白者,为水丹,小儿多生之。但有干、湿、痒、痛之殊,有夹湿、夹风、夹寒之别。诸丹总属心火三焦风邪而成。如色赤而干,发热作痒,形如云片者,即名赤游丹
,属血分有火而受风也。毒盛者,服蓝叶散;毒轻者,宜导赤汤加薄荷叶、独活服之。如初起白斑,渐透黄色,光亮胀坠,破流黄水,湿烂多痛者,名水丹,又名风丹。多生腿膝,属脾肺有热而夹湿也,宜防己散主之。
亦有起白斑,无热无痛,游走不定者,由火毒未发,肌肤外受寒郁,名为冷瘼,宜服乌药顺气散,外用姜擦。
凡丹形初见,即用牛、羊精肉片贴之,甚则用砭法,令出紫血;色重不散者,以柏叶散敷之。又方:云薹叶研末,靛青调敷甚效。诸丹本于火邪,其势暴速,自胸腹走于四肢者顺;从四肢攻于胸腹者逆。
方剂蓝叶散
组成:蓝叶(晒干)川芎赤芍知母生地白芷川升麻柴胡葛根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生,各一钱)石膏(〔火段〕)
栀子仁(各五分)
共捣粗末,每用八钱,新汲水二钟,煎八分,去渣服。热甚,加黄芩元参
【方歌】蓝叶散赤游丹,皆因血热风邪缠,芎芍知膏生地升麻柴葛杏栀甘。
又方:防己散
组成:防己(三两)朴硝(一两)
犀角(镑)川芎黄芩黄耆升麻(各一钱)
共捣粗末,每用五钱,加竹叶三十片,新汲水二钟,煎八分服。
【方歌】防己丹毒始白斑,渐黄亮痛湿热原,朴硝犀角芎芩共,耆与升麻竹叶煎。
又方:乌药顺气散
组成:乌药橘红(各二钱)
枳壳(麸炒)白芷桔梗防风僵蚕(炒)独活川芎(各一钱)甘草水二钟,生姜三片,煎八分服。
【方歌】乌药顺气橘红,芷桔风僵独草芎,冷瘼游行无热痛,因毒未发受寒风。
又方:导赤汤(见口部口糜
柏叶散(见腰部缠腰火丹

【方歌】胎惊丹毒面初生,形如水痘根微红,时出时隐延颈项,继发丹毒赤游同。
【注】此证因孕母受惊,传袭子胎。婴儿初生之后,周岁以上,忽两眼胞红晕,面色青黯,烦热夜啼,或面如燕脂,此属伏热在内,散发于面,状如水痘,根脚微红,时出时隐,延及项项,继发丹毒。初用四圣散,其形色顺逆,治法皆同赤游丹。若此患延及胸乳,痰喘抽搐,此属火毒攻里,防变惊风,宜服百解散、五和汤救之。
方剂四圣散
组成:木贼秦皮红枣子灯心黄连(各五钱)
共研粗末,每用二钱,水一钟,煎七分,去渣,频洗两目。
【方歌】四圣散热毒侵,木贼秦皮灯心,再入黄连研粗末,煎汤去渣洗频。
又方:百解散
组成:干葛(二两五钱)升麻赤芍(二两)甘草(生,一两五钱)
黄芩(一两)麻黄(炙,七钱五分)
肉桂(拣薄者,刮去粗皮,二钱五分)
共研粗末,每服二钱,水一钟,姜二片,葱一根,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方歌】百解惊丹毒内攻,煎服不致变惊风,干葛麻黄芩桂草,升麻赤芍共姜葱。
又方:五和汤
组成:大黄枳壳(麸炒)
甘草(炙,各七钱五分)赤茯苓当归(酒洗,各五钱)
共研粗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煎七分,不拘时服。
【方歌】五和甘草当归赤苓枳壳大黄随,惊丹延乳添抽搐,煎服火毒即刻推。

(论一首 方三十八首)
论曰∶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大者如手掌,甚者遍身有痒有肿,无定色。有白丹者,肉中肿起,痒而复痛,微虚,肿如吹状,瘾疹起也。有鸡冠丹者,赤色而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粒状,肉上粟粟如鸡冠肌理也,一名茱萸丹。有水丹者,由遍体热起,遇水湿搏之结丹,晃晃黄赤色,如有水在皮中,喜着股及阴处。此虽小疾,不治令人至死。

紫丹,皆心火内郁而发。赤如丹砂,故名曰丹,因热毒客于皮肤,搏于气血,而风乘之,滞于阳,即发丹毒热极生风,片刻之间,游走遍体,虚热则痒,实热则痛。自腹而达于四肢者,易治;自四肢而归于腹者,难疗。书虽有五色之分,十月之异,总不出血热,而属于心。心火内炽,客风外乘,风胜则庶物皆摇,故令游走殊速。名之丹者,以应心火而色赤也。色红者生,白者气虚挟痰,紫者毒盛,色青如苔者,死。赤者名赤游丹热毒感之深也。其状赤肿,片片如胭脂涂染,或发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令儿躁闷腹胀,其热如火,痛不可忍,游走遍体,流行甚速,急治之。若一入腹入肾,即不可救。白者名曰游风,感风湿之轻症也。其候流块作痒,壮热憎寒,鼻塞脑闷,咳嗽吐逆,其治之法,赤者清凉解毒,甚则砭去恶血,以药涂之。白者不过疏散渗湿而已。火灼者,先天热毒也。火走空窍,故必于口鼻眼目阴囊粪门之处,红点如,渐成红泡,逾日而穿,赤色无皮,如汤火 炙之状,痛苦殊甚,睡卧不安,一二日间,周身能腐。若至囟门肿起,阴毒肿亮者不治。及一切丹毒入脏,脐突出浆,面颊紫浮,噎气不乳,手足拳禁,大小便绝,胸背血点,舌生黑,心胸紫肿者,皆为不治。然小儿脏腑娇嫩,凡一切丹毒,必先内服解毒,方可外敷,盖毒易入难出,肌肉受伤,其害轻,脏腑受伤,其害速耳。

丹毒游行走遍身,病因湿热逼心君;
丹名不一,皆由母食五辛,及烘尿衣,乘热或不甚干即着,湿热侵淫,心火骤盛,以至毒与血搏而风乘之,所以赤肿游走,遍身不定。其始发于手足,或头面胸背,令人烦闷腹胀,其热如火,痛不可言;若入小腹阴囊如青伤者,死。
拔毒凉肌审起处,
治法∶先用针砭去血,外用拔毒凉肌之药敷,从头顶上起,用葱自然汁涂。从头顶上红肿痛,用赤小豆为末,鸡子清调涂。从面上赤肿,用灶心土末,鸡子清调涂。从背起,用桑白皮末,羊脂调涂。从两背赤肿,黄色柳木烧灰,水调涂。从两胁虚肿,用生铁锉末,入猪粪水调涂。从脐上肿起,用槟榔为末,米醋调涂。从两脚赤肿起,用乳香为末,羊脂调涂。从两脚赤白点起,用猪槽下土为末,清油调涂。从上起,用屋漏处土为末,羊脂调涂。钱氏通用朴硝土朱为末,蓝叶浮萍水苔同研,绞汁调涂,或用朴硝一两,大黄五钱为末,新汲水调,时时涂扫。凡丹毒变易非轻,如经三日不治,攻入脏腑即死。
入里内消可救人。
毒瓦斯入里,腹胀则死,红内消散救之∶红内消当归、茄片或茄蒂亦好、甘草羌活黄芩各五钱,麝香五分,为末。每二钱,生地黄煎调服。通用五福化毒丹犀角消毒饮四顺清凉饮人参败毒散紫草,或升麻葛根汤加白术茯苓木香枳壳。大抵以清心火,去湿热为主,勿令毒陷。有不可服凉药者,惺惺散妙。
胎疮必先化其毒,次用父便刷如神,
一二岁生疮遍身,先服五福化毒丹,或犀角消毒饮;外用父小便,鹅翎蘸刷。湿者,青黛末干糁。更与丹毒通用条参看。

圣惠》凡小儿一切丹,皆由风毒在于腠理热毒搏于血,蒸发其外,其皮上热而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也。若又不歇,则肌肉坏烂。若毒瓦斯入腹,则杀人也。
今以一方同疗之,故号一切丹也。《婴童宝鉴》小儿诸丹毒歌∶丹火初成似火烧,天火浑身赤转饶,伊芳火膀边青黑色,厉从额上起根苗,臀并谷道丹毒,如带 红暴火调,留火发时一日甚,改变无常五色标,家火颊连双腋乳,天灶内踝尻,背并膝赤飞丹病,股内脐尿灶招。巢氏云∶火丹候,往来如伤寒,赤着身、而日渐大者,是也。又云∶丹火候,状发赤如火烧,须臾 浆起,是也。《婴孺方》云∶火丹者,往来如伤寒,赤着身体,不从伤火而得名,如日出时,以从其处,又名日丹,宜同用《千金漏芦散。〔曾〕经云∶赤紫丹,皆心火内郁而发,赤如丹砂心主血,而火性热,血热相搏,滞于阳,即发丹毒心虚寒则痒,心实热则痛,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入腹者难疗。先用百解散表之,次以当归散连翘荆芥,水煎服,及牛蒡汤加炒麻仁研碎同煎,与宣热拔毒,其次赤葛散,或初用化丹汤亦好。有身上发时,亦如前证,不甚燥痒,但见出浮于遍体,神昏不悦,名阴湿毒证,先以冲和饮南木香水姜煎服,次用当归散雄黄散,然此二证不问赤白,若入腹入肾,多致为害,不可轻视如常,自取困尔。〔汤〕小儿丹毒,乃热毒气极,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故赤肿及游走遍身者,又名赤游风,入肾入腹则杀人也。大抵丹毒虽有多种,病源则一,有赤丹毒遍身痒者,或女子十五六而脉未通者多发丹疹,皆由血有风毒乘之,宜服防己散
葛根白术散 治小儿赤白丹毒。
白术枳壳(各一钱) 茯苓(二钱) 木香(一钱半) 葛根(三钱) 甘草(二钱半)
锉散。用水一盏煎,不拘时服。
犀角解毒散 治小儿赤丹瘤壮热狂燥,睡卧不安,胸膈闷满,咽喉肿痛遍身丹毒
牛蒡子(炒,一两五钱) 防风甘草(各二钱半) 荆芥穗(五钱) 犀角(一钱半)
锉散。用水煎,不拘时服。
防风升麻汤 治小儿丹瘤赤肿。
防风升麻山栀(去壳) 麦门冬(去心) 木通甘草节(各一钱)
上 咀。用淡竹叶三片煎,食远服
荆芥散
防风天花粉羌活生地黄当归蝉蜕(各等分
上,水煎服。
百解散(惊)
防己散
汉防己(半两) 朴硝犀角黄芩升麻(各一分) 黄 (各一分)
上 咀。竹叶水煎,量大小加减。
牛蒡咽喉
化丹汤 解利丹毒遍身燥痒,发热烦啼。
川独活射干麻黄(去根节) 青木香甘草黄芩 薄桂(刮去粗皮。各五钱) 石膏末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治小儿一切丹毒漏芦汤 (一名漏芦散
漏芦麻黄(去根节) 连翘 川升麻 黄芩白蔹甘草芒硝(各一分) 川大黄(一两,锉,微炒) 一方,加枳实(一分),麸炒微黄赤芍药(一分),锉上为粗末。每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丹〕小儿黑 、红 、痒、瘾疹。并用防风通圣散治之。
治小儿月内发一切丹。蓝叶散
蓝叶(一两) 黄芩犀角屑 川大黄(锉,微炒) 柴胡(去芦) 栀子仁(以上各一分)川升麻(一分半) 石膏(一分半) 甘草(半分,微炙)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下竹沥半台,更煎三两沸。
放温,无时,量儿大小加减服,后同。(气怯弱者可去大黄
治小儿一切丹,遍身壮热烦渴。升麻散
升麻(一分) 黄芩(一分) 麦门冬(三分,去心) 葛根(三分) 川大黄(微炒,一分)川朴硝(一分)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治小儿一切丹毒遍身赤痛。大黄散
大黄(半两,锉,微炒) 防风(半两,去芦) 川升麻(一分) 黄芩(一分) 麻黄(一分,去根节) 秦艽(去芦,一分) 川朴硝(二分)
上,同 咀。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治小儿丹脏腑壅热太过,心神烦闷,大小便不通。
大黄散
大黄(微炒) 川升麻 川朴硝葵子(各半两) 栀子仁(一分)
上为粗末。每一钱,水一小盏,煎五分,去滓,量儿加减温服。以利为度。
治小儿一切丹,发无常处,身热如火烧。宜用升麻膏
川升麻 川大黄火草蛇衔草栀子寒水石芒硝蓝叶生地黄芭蕉根羚羊角梧桐皮(各半两)
上细锉。以竹沥浸一宿,明日漉出,却入铛中以腊月猪脂一斤,慢火熬一食久,乘热以绵滤去滓,候冷成膏,瓷盒盛。旋取磨涂之,兼以膏如枣大,竹沥化服之。
千金》治小儿热毒痈疽,赤白诸丹,毒瓦斯漏芦连翘白蔹芒硝甘草(炙。各一分) 大黄(四分) 升麻枳实麻黄(去节)
黄芩(各一分半)
上,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儿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五合,分三服。
又方 治小儿丹毒,大肿身热,百治不折。
寒水石(十六分) 干蓝青(切) 竹沥(各一升) 犀角柴胡杏仁(去皮尖,熬,研。各八分) 生葛汁(四合,澄清) 知母(十分) 甘草(五分) 羊角(六分) 芍药(七分)栀子(十一分) 黄芩(七分) 蜜(二升) 石膏(十三分)
上水五升,并竹沥煮三升三合,去滓,内杏仁脂、葛汁、蜜、微火煎二升。三岁儿服二合,大者量加之。药分太大,婴儿服未得。
又方 治小儿丹,数非一,皆主之。
大黄甘草当归川芎白芷独活黄芩芍药升麻沉香青木香木兰皮(各一两) 芒硝(三两)
上,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内硝汤中。适寒温拓之,干,再用,瘥乃止。
〔汤〕张三太尉女年十五岁病此,诸医百药俱试而不能中,召余视之。以生料四物汤加防风黄芩,一日而愈。
生料四物汤血热生疮,遍身肿痒,及脾胃常弱,不禁大黄等冷药,尤宜服之。
生地黄赤芍药川芎当归防风(各半两) 黄芩(一钱半)
上 咀。水煎,量大小加减,忌酒、面、猪羊肉、豆腐
〔丹〕小儿赤,主伤血热。宜生地黄木通荆芥、苦药带发表之类,外以芭蕉油涂患处。
治小儿一切丹毒,大赤肿,身体壮热如火。巳服诸药未减,宜服。蓝青散方蓝青 知母栀子甘草(微炙)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 寒水石石膏犀角柴胡(去苗) 黄芩(各一两) 赤芍药羚羊角屑(各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蜜、生葛等汁,共一合,更煎三两沸。放温,无时服,量儿大小加减。
解毒散
寒水石滑石石膏(各等分
上为末。入辰砂少许,量儿大小,灯心汤下。
赤葛散 治因血热风热相搏,遍身丹毒燥痒,日久不消。
赤葛(二两) 甘草(三钱)
上碎。每服二钱,无灰酒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不饮酒者,止用水一盏,入酒一大匙同煎服。
泉州大智禅师(文宥) 经进必效方载神圣治小儿头面皮肤,忽生疮疡火燎丹,发起赤肿晕,有碎小及赤晕上,初发如钱,渐晕开一二尺,良久遍身,入口耳到脏腑,即不救,此证可畏,速治之,此乃自积热得。
甘草(一两或半两)
上,拍破,入水一盏或半盏煎汤,温温,令乳母全口呷,含漱,徐徐吐,淋洗病处,以手掌与揩,不得犯指甲,仍与儿甘草汤吃,一用即不晕开,良久再淋,三用立瘥。
丹毒,并土虺咬。红散子
茜根(半斤)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立效。
治小儿一切丹毒通用护火草(半两) 紫葛硝石(各半两)
上为末。冷水调涂,干即再涂,以瘥为度。
治小儿一切丹毒,遍身发热硝石
硝石(一两) 乳香(一分)
上为末。以鸡子清调,涂之。
又方太阴玄精石(一两) 白矾(一两)
为末。水调、涂。
治小儿诸丹,遍身如火,缠腰,即杀人。
芸苔子(不以多少)
研细,酒调饮,兼涂丹上。一方,以酒研细,温服,无时。
治小儿一切热毒丹及赤肿疼痛。
大黄马牙硝(研。各一两)
上,先将大黄为末,入牙硝同研,水调,涂患处。干再易之。
《简要济众方》治小儿丹毒脐中起。
灶下黄土年深者(细研)
上,以屋漏水或新汲水和成泥,贴之,干、即易。
子母秘录》治小儿一切丹烦。
柳叶(一斤)
上,用水一斗,煮三升。日洗七八次。
绿袍散
绿豆(五钱) 大黄(二钱)
上为极细末。用生姜薄荷汁入蜜,涂。
白玉散
白玉(即滑石寒水石(各二钱半)
上为极细末。用醋调涂。或井水调涂亦得。
碧雪
芒硝青黛寒水石石膏朴硝马牙甘草(各一钱)
上为极细末。敷。
冰黄散 治小儿赤丹、毒丹,铍刀子疏去头赤晕恶血毒汁。
土硝(五钱) 大黄(一钱)
上为极细末。用新井水调匀,涂。
〔汤〕又敷丹毒方,只一夜消尽,用花蕊石生姜薄荷、自然汁调,鹅毛刷上患处,为妙。

初生小儿,蓄伏胎热欲发丹者,必先见于外,但人不之察耳,小儿在襁褓中无故眼生浓眵者,此丹毒欲发之候也,更微喘急者,毒瓦斯已甚而上乘于肺也,才觉有此证,急以水调龙脑饮子,或蓝根、犀角、等药,潜消其毒,如浑身已有赤处,即更以芸苔等外挫其锋,消息而次第治之。予家凡两儿,初生眼有浓眵,后俱发丹。
何宰宜人外孙女生七日,眼生眵,已而小腹下有赤丹一点如钱,渐渐引开,上至腹心而死,不可不知也。初虞世谓∶百日内,发必死,不治,然亦有可治者,不可不治也。

内经·运气》丹 皆属火。经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 是也。
圣惠》云∶夫一切丹毒者,为人身体忽然变赤如丹之状,故谓之丹毒也。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也。若不急治则痛不可忍,久则坏烂出脓血数升。若发于节间,便令人四肢毒肿,入于肠则杀人,小儿得之最为急也。 戴复云∶发丹色状不一,痒痛亦异,大概皆因血热虚风邪所搏而发。然色赤者多,以赤故谓之丹。宜消风散,入烧枫树子存性为末,酒调服。有发而色白者,谓之冷漠。宜消风散黑神散酒调。此病多缘肌肉疏,为风邪所袭而成,风热则赤,风冷则白,今人但呼赤为丹,白为瘼,所以用酒调土朱服之而愈者,亦以脾主肌肉,土能入脾,各从其类。古方亦名为瘾疹,非特分寒热,亦兼备四气,近世方论呼为白婆瘼,赤为血风。赤白二证并可用乌药顺气散,和消风散调服。白者多用顺气散,赤者多用消风散,病此者俱宜用藿香正气散煎。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见得系是脾风。脾主身之肌肉藿香正气散乃治脾之药,而土朱亦入脾之药,此方屡试屡验。丹溪云∶内伤斑者,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宜补以降之。 尝治一中年男子,溃后发热干呕,背发丹 ,用诸般敷贴丹 药,及用刀于个个丹头出血,丹皆不退,后以半、陈、生姜补剂,治呕不效,遂纯用参半两,归、术各钱半,浓煎一帖呕止,二三帖丹渐缓,热渐减,约五十余帖热始除,神气始复。
金花散 治一切丹毒,热痛 赤。
郁金黄连黄芩(各一两) 糯米三合
上为末。每用蜜水调如泥,鸡翎扫丹上,干即易之。
治一切丹毒恶气攻刺,身体赤肿,疼痛不可忍。(《简要济众》)
车前草益母草地胆草上等分。烂研涂,干再涂之。(如无新者,只以干者为末,冷水调敷。)
治一切丹毒恶气五色无常,不即疗之,痛不可忍。若皮肤坏则出脓血,或发节解,则断人四肢。此盖疽之类也,宜速治之方。
大蒜小蒜上杵如泥。浓涂之,干即再涂,以瘥为度。
又方 赤小豆(一升) 羊角(烧灰,半两)
上为末,鸡白和涂。如无羊角,即单用小豆亦良。
治一切丹毒,走皮中浸淫疼痛方。
蛴螬(研)
上以鸡子白和涂,干再涂。(先刺破,涂之良。)
治一切丹毒遍身。
芸苔子(一两)
上以酒一大盏,和研去滓,煎五七沸。无时温服一合。孙真人云∶治丹神验方,捣芸苔叶,敷之即瘥。未愈,但三日内敷之。臣以正观十七年三月八日,内江县,每以饮多至夜,睡中觉四肢骨肉疼痛,目眩头疼,额角上如弹丸大肿,不得手近,痛至午时至右角,至夜诸处皆到,其眼合并不得开,几至于毙。县令周公,种种药治不瘥,经七日。臣自处此方,其效如神,故疏之以传于世。又∶戴行之家传方云∶如无青者以干者为末,水调敷,凡丹毒遍身,或连腰腹周匝,百方不能治,惟此辄能治之,凡治二十四般丹毒
仙人水鉴治火丹
荞麦面 黄连(各少许)
上二味同研细,涂立瘥。切不得入油及盐。
真人曰∶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状,大者如掌,甚者遍身,有痒有肿无定色。或有白丹,肉中肿起,痒而复痛,微虚肿如吹瘾疹状。亦有鸡冠丹,赤色而起,大者如钱,小者麻豆粒状,如鸡冠色皮涩,一名茱萸丹。或有火丹,或有水丹,遍身起,遇水湿搏之,晃晃然如黄色,如有水在皮中,喜着眼及,此虽小疾,令人至死也。
丹毒拓方
升麻漏芦芒硝(各二两) 栀子(二十枚) 黄芩(三两) 蒴 (五两)
上件以水三升,浸良久,煮取二升。以故布染汁拓后,漏芦汤
漏芦汤方里实证,不可用。
漏芦白蔹黄芩麻黄白薇枳壳升麻芍药甘草大黄(各三两)
上以水一斗,煮三升,分三服,快下之。无药之处,只单用大黄下之。
五香汤 主热毒瓦斯,卒肿痛结核,或似痈疽,使人头疼寒热,气急者,数日不除杀人方。
青木香藿香沉香丁香 薰六香(各一两)
上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瘥更服之。
刘涓子鬼遗方》治丹、痈疽始发, 热浸淫长成,拓汤方
升麻黄芩(各三两) 黄连大黄(各二两) 当归甘草(炙,各一两) 芎 (二两) 芒硝(三两) 羚羊角屑(一两)
上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五升,绞去滓。铛中纳芒硝,上火搅令成沸尽滓。稍分适冷热,贴帛拓肿上数过,其热随手消散。王练,甘林所秘不传此方。
朱氏家传治火丹伏龙肝 猪槽下土(多年者) 朱砂(少许)
上为末。鸡子清调,鹅毛扫。
又方踯躅花根 曲 土 壁上多丝虫窠 百草霜伏龙肝 猪槽下土上如上法用之。
金花散(《鬼遗》) 治一切丹毒
郁金黄芩甘草山栀子大黄黄连糯米(以上各一两)
上七味,生为末。冷水和少生蜜调药,以鹅毛扫之。
圣涂散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大孕丹,诸般毒。
凌霄花 万州黄(各一分) 苎根(半两,切、焙)
上同杵烂,以酒和蜜同调服少许,仍涂丹上立效。
麻黄散(《千金》) 治恶毒丹及风疹
麻黄升麻葛根(各一两) 射干鸡舌香甘草(炙,各半两) 石膏(半合)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大人作一服,三岁儿分三服,日三。
本事 治烟火丹发从背起,或两胁及两足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两,捣和如泥,涂之。又方,治萤火丹从头起。慎火草(即景天)。捣,和苦酒,涂之。
丹毒蓝靛敷,热即易(《子母秘录》)
〔肘〕 丹者恶毒之五色无常。苎根三斤,水三斗煮汁,每日涂之。
赤丹。用黄瓜种中瓤水,去子以器贮之。用时以水涂患处。又方,用腊雪贮器中,久化为水,以水涂赤游妙。(并《初虞世》)
〔丹〕 诸丹毒肿。蚯蚓矢水和敷之。(《圣惠方》《外台》同。)
〔千〕 疗丹瘾疹方,酪和盐煮。以手摩之,手下消。
治赤游风肿。荞麦面,苦酒调敷。(《兵部手集》)
〔杨〕 治热赤游丹。栝蒌末二大两,酽醋调涂之。
五色丹毒。煮栗皮有刺者,洗之佳。
拔毒散热毒丹肿,游走不定。
石膏寒水石(并生用,各四两) 黄柏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以新水调扫之,或纸花子小贴尤妙。凉水润之。
十二件单方丹毒,或得一物瘥。
水苔生地黄 生松叶 蒴 叶 慎火草浮萍豆豉(水和) 大黄(水和) 栀子(水和)
黄芩(水和) 硝石 豆叶上一十二味,但得一味捣以贴之,即瘥。赤小豆末,和鸡子涂之。无鸡子水和用之。
疗灶丹,从两脚赤如火烧。
上用五加叶,烧作灰五两,取 铁槽中水,和涂之。
治丹毒瘤蜈蚣(干者,一条) 白矾(如皂子大) 雷丸(一个) 百部(二钱)
上为细末,醋调涂之。
郭氏金黄散热毒丹流游走不定,疼痛不止。
寒水石(二两) 郁金(一对) 蓝实大黄黄柏黄连景天(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鸡子清调敷,水亦可。
〔风丹〕
痛者为丹毒,痒者为风丹。
贾宅小娘,风痒黄精丸四十粒,与白术(七分) 枳实(炒) 黄芩(四钱)。
上分八帖,下之食前。
遍身风痒瘾疹凌霄花细末,酒下一钱,立止。
鲍允中年五十岁,风丹痒甚,腹微疼,咽不利,面身微肿,五六日不退,两寸脉滑大实,右浮大,左浮弦小,以炒芩,炒连、归、芎、芍、地、桔、草、黍粘、紫葳各一钱,防风、黄 各半钱,凡五六帖而安。
〔世〕 河间神佑丸。(治风丹愈而复发,或隔一月发,或隔半年发者,此丸下之百发百中。
方见杂病水肿门。)
〔丹〕 一人患风丹,遍身痒,因酒得者。
浮萍(半两) 防风羌活(三钱) 当归(二钱) 干葛麻黄(一钱) 生甘草(半钱)
〔世〕 治冷丹风。
防风甘草白僵蚕蝉蜕川芎白芷茯苓荆芥陈皮 浓朴 苍耳子人参上为末。豆淋酒调服,二钱。
丹痒者,用韭叶掺些盐,与香油以手摩热,于丹上揩之,立愈。治风丹,用穿山甲洗去腥,于瓦上炒过存性,每一两入甘草三钱为末,米饮调服。治血风疙瘩,斑浮萍捣取自然汁,豆淋酒下;四物浸酒下亦得。
〔丹〕羊蹄菜根,于生铁上以好醋磨,旋旋刮取,涂患处,未瘥更入硫黄少许,磨涂之。

一论小儿丹毒赤肿。风热狂躁。睡卧不安。胸膈满闷。咽喉肿痛九窍有血妄行。遍身丹毒。及痘疮已出未出。不能快透。或已出。热不解。急宜服。
消毒饮
牛蒡子荆芥防风黄芩(各一钱) 犀角甘草(各五分)
上锉。水煎。不拘时服。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
泥金膏丹毒赤游风
地上蚯蚓粪、熟皮硝。蚯蚓粪三分之二。共一处研细。新汲井水浓调。浓敷患处。干则再上。


泥金膏 治小儿一切无名肿硬,炊赤,但是诸般丹,热瘭,湿烂,大人亦同此法。
地上蚯蚓粪,熟皮硝比蚯蚓粪三分之二,一处研细,新汲水浓调,浓敷患处,干则再上。
赤龙散 治赤毒、火毒、走注
伏龙肝不拘多少,用鸡清调,敷患处。

《经》云∶诸痛痒疮皆属心。心虚寒则痒,心实热则痛。丹毒之病,由心实热也。心生血,主于脉,血热肌浮,滞于阳,即发丹毒。方论有云,以其色赤,如丹砂涂,故得丹名。然又有水丹白丹五色油丹,岂专以赤为名也。又有赤硫、天火、殃火、尿灶、废灶、野火等。古方以为小儿出入游行,触犯所致,此因容或有之。若小儿在襁褓中,未能出入,亦患此者,是岂因触犯耶?大率皆血热之所为也,叙例于后。

天火丹者,肉中忽赤,如丹涂之色,痛痒不定,甚至遍身。白丹者,肉中肿起,痒痛如吹状。鸡冠丹者,亦名茱萸丹,肉上粟起如鸡冠。水丹者,遍体热,起黄色,如水在皮中。
五色油丹者,亦名油肿、赤硫丹,肿热,赤色流入四肢。以上皆不问大小,如天火、骨火、殃火、尿灶、朱田、野火等丹,多着少小,但自腹内生出四肢者,则易愈;自四肢生入腹者,则难治。

千金》曰∶丹毒一名天火,皆风热恶毒所为,入腹则杀人。其证由心火炽盛,热与血搏,或起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热如火,赤如丹砂,形如锦纹,其痛非常。凡自胸腹而散于四肢者,易治;自四肢而入腹者,难治。
按∶丹毒虽曰风热,而有胎毒之发者,十之八九,小儿最多,方脉无此。世有丹毒伤生而不知者,盖此毒每发于隐密之处,倘父母不觉,遂致伤儿。大凡小儿头面四肢、胸背胁腋,忽有红晕一点,渐次散开,色如锦纹,外带黄色,即是火丹。速宜砭去恶血,内服沆瀣丹,庶不致内攻作搐;倘医者不知针砭,妄用搽敷,逼毒入内,必致作搐而死。每见丹毒之祸儿者,比比矣。
【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见二卷胎病论。
磁锋砭法 法见四卷丹毒证治。

小儿赤游丹毒,皆由心火内壅,热与血搏,或起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热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凡自腹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腹者难治。治丹之法,先用辛凉解表,使毒渐消,方可搽敷;若先不解毒,遽用搽敷,必逼毒入腹,以致不救,小儿一岁以外者易治,未周岁者难治,治之得法,无论大小。予尝治百日内外火丹,从阴囊下起,按法治之,三日后阴囊蜕去一壳而愈。
小儿十种丹毒,如三日不治,攻入肠胃则不救。宜逐一辨认,根据方治之,百不失一。
凡治丹毒,俱宜先服防风升麻汤,以解毒发表。次用磁锋针去其血,则毒随血散。至神至捷,百发百中。
【入方】
防风升麻汤 总治十种丹毒
防风绿升麻 黑栀仁 大麦冬荆芥淮木通干葛南薄荷玄参牛蒡子(以上各一钱)粉甘草(五分)
灯心十茎,水煎,热服便闭,加大黄利之。
针砭法 用上清瓷器,轻轻敲破,取其锋锐者一枚,将箸头劈破,横夹瓷针,露锋于外,将线扎紧,以瓷锋正对丹毒之处,另以箸一条,于瓷锋箸上轻轻敲之,其血自出,多刺更妙。毒血出尽,立时见功。
治丹若不砭去恶血,专用搽敷,十不救一。

丹毒名多云片形,风火湿寒肉分凝,胸腹四肢分顺逆,清火消风砭敷灵。
【注】孙真人云∶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色,如丹涂之状,其大如掌,甚者遍身,有痒有痛,而无定处,丹名虽多,其理则一也。形如鸡冠,名鸡冠丹;若皮涩起如麻豆粒者,名茱萸丹。亦有水丹,遍身起 ,遇水湿搏之,透露黄色,恍如有水在皮中,此虽小疾,能令人死,当速治,不可忽也。色赤者,诸书谓之赤游丹;色白者,为水丹,小儿多生之。但有干、湿、痒、痛之殊,有夹湿、夹风、夹寒之别。诸丹总属心火三焦风邪而成,如色赤而干,发热作痒,形如云片者即名赤游丹,属血分有火而受风也。
毒盛者,服蓝叶散;毒轻者宜导赤汤加薄荷叶、独活服之,如初起白 ,渐透黄色,光亮胀坠,破流黄水,湿烂多痛者,名水丹,又名风丹,多生腿膝,属脾肺有热而夹湿也,宜防己散主之。亦有起白 ,无热无痛,游走不定者,由火毒未发,肌肤外受寒郁,名为冷瘼,宜服乌药顺气散,外用姜擦。凡丹形初见,即用牛、羊精肉片贴之,甚则用砭法,令出紫血;色重不散者,以柏叶散敷之。又方∶芸苔叶研末,靛青调敷甚效。诸丹本于火邪,其势暴速,自胸腹走于四肢者顺;从四肢攻于胸腹者逆。
丹毒图(图缺)
蓝叶散
蓝叶(晒干) 川芎赤芍知母 生地 白芷 川升麻 柴胡葛根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生,各一钱) 石膏( ) 栀子仁(各五分)
共捣粗末,每用八钱,新汲水二盅,煎八分,去渣服。热甚,加黄芩元参
【方歌】蓝叶散赤游丹,皆因血热风邪缠,芎芍知膏生地升麻柴葛杏栀甘。
防己散
防己(三两) 朴硝(一两) 犀角(镑) 川芎黄芩 黄 川升麻(各一钱)
共捣粗末,每用五钱,加竹叶三十片,新汲水二盅,煎八分服。
【方歌】防己丹毒始白 ,渐黄亮痛湿热原,朴硝犀角芎芩共, 与升麻竹叶煎。
乌药顺气散
乌药橘红(各二钱) 枳壳(麸炒) 白芷桔梗防风僵蚕(炒) 独活川芎(生五分)
水二盅,生姜三片,煎八分服。
【方歌】乌药顺气橘红,芷桔风僵独草芎,冷瘼游行无热痛,因毒未发受寒风。
导赤汤(见口部口糜
柏叶散(见腰部缠腰火丹

胎惊丹毒面初生,形如水痘根微红,时出时隐延颈项,继发丹毒赤游同。
【注】此证因孕母受惊,传袭子胎。婴儿初生之后,周岁以上,忽两眼胞红晕,面色青黯,烦热夜啼,或面如胭脂,此属伏热在内,散发于面,状如水痘,根脚微红,时出时隐,延及颈项,继发丹毒。初用四圣散,其形色顺逆,治法皆同赤游丹。若此患延及胸乳,痰喘抽搐,此属火毒攻里,防变惊风,宜服百解散、五和汤救之。
四圣散
木贼秦皮枣子灯心黄连(各五钱)
共研粗末,每用二钱,水一盅,煎七分,去渣,频洗两目。
【方歌】四圣散热毒侵,木贼秦皮灯心,再入黄连研粗末,煎汤去渣洗频。
百解散
干葛(二两五钱) 升麻赤芍(各二两) 甘草(生,一两五钱) 黄芩(一两)麻黄(炙,七钱五分) 肉桂(拣薄者,刮去粗皮,二钱五分)
共研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盅,姜二片,葱一根,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方歌】百解惊丹毒内攻,煎服不致变惊风,干葛麻黄芩桂草,升麻赤芍共姜葱。
五和汤
大黄枳壳(麸炒) 甘草(炙,各七钱五分) 赤茯苓当归(酒洗,各五钱)
共研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盅,煎七分,不拘时服。
【方歌】五和甘草当归赤苓枳壳大黄随,惊丹延乳添抽搐,煎服火毒即刻推。